首页 > 文献资料
-
维拉帕米与神经生长因子促进大鼠坐骨神经再生的协同作用
背景:实验证明周围神经损伤时,轴突的变性与神经元凋亡都与Ca2+的超载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目的:利用大鼠坐骨神经损伤模型观察L型钙离子通道阻滞剂维拉帕米联合神经生长因子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协同作用.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4/2008-11在辽宁医学院手外科实验室完成.材料:同系健康雄性SD大鼠32只,体质量220~260 g;维拉帕米为辽宁卫星制药厂产品,国药准字H21022847;神经生长因子为sigma公司产品.方法:同系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分别在右侧梨状肌下缘5 mm切断坐骨神经后立即原位缝合造成坐骨神经损伤模型.①维拉帕米+神经生长因子组:腹腔注射维拉帕米4 mg/(kg·d),术侧腓肠肌肉注射神经生长因子0.6 μg/d.②维拉帕米组:腹腔注射维拉帕米4 mg/(kg·d),术侧腓肠肌注射等量生理盐水.③神经生长因子组:术侧腓肠肌注神经生长因子0.6 μg/d,并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④空白对照组:分别腹腔,肌注等量生理盐水.以左侧坐骨神经为正常对照.主要观察指标:术后12周对各组再生神经进行大体观察,神经电生理测定,组织学观察及有髓神经纤维计数.结果:术后12周,维拉帕米+神经生长因子组足部溃疡的出现与愈合以及展抓反射出现的时间均早于其他各组.神经传导速度恢复率和有髓神经纤维计数恢复率分析表明:维拉帕米+神经生长因子组>维拉帕米组>神经生长因子组>空白对照组.光镜和电镜下可见:维拉帕米+神经生长因子组再生的神经纤维多,轴突较为粗大.有髓神经纤维多,髓鞘完整,优于其他3组.神经纤维直径恢复率分析表明:维拉帕米+神经生长因子组>神经生长因子组>维拉帕米组>空白对照组.结论:维拉帕米与神经生长因子对促进周围神经形态结构和功能的恢复均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
-
抗真菌药与心血管药物的相互作用
抗真菌药在与心血管药物相互合用时,经常会引起药动学或药效学方面的相互作用.咪唑类抗真菌药中,酮康唑和伊曲康唑为细胞色素P450 (CYP)3A4的抑制剂,同时也是P-糖蛋白(P-gp)的抑制剂,所以与CYP3A4底物如Ca2+拮抗剂、许多抗心律失常药、辛伐他汀、洛伐他汀、阿托他汀等互用后有可能抑制上述这些底物的代谢,导致血药浓度升高或消除降低,严重时引起不良反应,或者抑制由P-gp转运的药物(如地高辛)的消除;氟康唑为CYP2C9抑制剂,有可能影响由CYP2C9介导的药物如氟伐他汀、氯沙坦和irbesartan等的代谢.烯丙胺类抗真菌药特比萘芬可以影响由CYP2D6的活性,所以与普罗帕酮、恩卡因、美西律、西苯唑啉(cibenzoline)等抗心律失常药及许多β受体拮抗剂合用,也有可能产生药动学方面的影响.
-
二氢吡啶类Ca2+拮抗剂的研究进展
1963年Knoll和Hoechest公司首次合成Ca2+拮抗剂维拉帕米,为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其后人们开发出了更多种类的Ca2+拮抗剂.由于其能有效地扩张血管、降低血压,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应用于抗高血压治疗,现在已是一线抗高血压药物.关于其分类方法有很多种,依据药物的结合部位(受体),可将Ca2+拮抗剂分为4类:二氢吡啶类、地尔硫( )类、苯烷胺类及其他.其中二氢吡啶类作用于L-型Ca2+通道,结合部位在α1亚单位.早的治疗用二氢吡啶类Ca2+拮抗剂是硝苯地平,它由Bossert和Vater于1971年研制.之后又生产出了第2、第3代的二氢吡啶类Ca2+拮抗剂.
-
尼莫地平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细胞凋亡基因的影响
目的 探讨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后Bcl-2、Bax基因表达与细胞凋亡的关系及Ca2+拮抗剂对其的影响.方法 建立新生鼠HIBD动物模型,用TUNEL法和免疫组化法观察缺氧缺血和Ca2+拮抗剂干预后不同时间点细胞凋亡情况及凋亡基因Bcl-2、Bax的变化.结果 缺氧缺血组随时间延长脑组织中Bcl-2、Bax的表达增加,Bcl-2/Bax的比值下降,同时凋亡细胞数增加,表明Bcl-2、Bax两者比值的降低促进凋亡的发生.Ca2+拮抗剂干预组Bcl-2表达增加显著,降低了Bax的表达,凋亡细胞减少.结论 Ca2+拮抗剂可能通过改变凋亡基因的表达而抑制神经细胞的凋亡过程.
-
镁离子在治疗心律失常中的研究进展
Mg2+是人体内重要的电解质离子,是人体细胞内含量第二丰富的阳离子,具有复杂的调节机制,对维持机体新陈代谢及其他生理功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已发现人体内超过300种酶的作用离不开其参与,其中包括Na+-K+-ATP酶、Ca2+-ATP酶等.临床上利用Mg2+调节这些酶的活性等特点,将Mg2作为一种预防和治疗心律失常的药物在很多方面运用,但其规范化运用仍有待进一步明确.现将Mg2在心律失常中的运用综述如下.
关键词: Mg2+ 心律失常 Na+-K+-ATP酶 Ca2+拮抗剂 -
新生鼠缺血再灌注脑损伤后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表达及Ca2+拮抗剂的作用
[目的]探讨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e-ischemia brain damage,HIBD)后Bcl-2、Bax基因表达与细胞凋亡的关系及Ca2+拮抗剂对其的影响.[方法]建立新生鼠HIBD动物模型,用TUNEL法和免疫组化法观察缺氧缺血和Ca2+拮抗剂干预后不同时间点细胞凋亡情况及凋亡基因Bcl-2、Bax的变化.[结果]缺氧缺血组随时间延长脑组织中Bcl-2,Bax的表达增加,Bcl-2/Bax的比值下降,同时凋亡细胞数增加,表明Bcl-2、Bax两者比值的降低促进凋亡的发生.Ca2+拮抗剂干预组Bcl-2表达增加显著,降低了Bax的表达,凋亡细胞减少.[结论]Ca2+拮抗剂可能通过改变凋亡基因的表达而抑制神经细胞的凋亡过程.
-
Ca2+对新生大鼠脑缺氧缺血后CREB磷酸化及神经元凋亡的影响
目的: 探讨Ca2+对新生大鼠脑缺氧缺血(HI)后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磷酸化及神经元凋亡的影响,为临床治疗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7 d龄SD鼠(n=126),完全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42只(仅作颈正中切口,游离右颈总动脉不结扎);缺氧缺血组42只、Ca2+拮抗剂加缺氧缺血组(干预组)42只. 后两组用0号线结扎右颈总动脉2 h,予以低氧2 h,制备成缺氧缺血(HI)脑损伤模型. 干预组动物分别在模型制成前、后腹腔内注射Ca2+拮抗剂尼莫地平. 用免疫组化法观察各组HI后不同时间点右侧海马CA1区P-CREB阳性细胞数;用TURNEL法观察各组HI后不同时间点右侧海马CA1区凋亡细胞数. 结果: HI组右侧海马CA1区P-CREB表达增强(P<0.01),4 h达高峰后逐渐下降;HI组的凋亡细胞数增多,48 h达高峰后逐渐下降. 干预组右侧海马CA1区P-CREB的表达较HI组无明显减少(P>0.05),但凋亡细胞数较HI组明显减少(P<0.01). 结论: Ca2+对CREB磷酸化无明显影响;Ca2+参与HI后神经元损伤;Ca2+拮抗剂可减轻神经元损伤.
-
高血压病患者血浆一氧化氮浓度变化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血浆一氧化氮(NO)浓度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重氮化反应法测定血浆标本亚硝酸盐含量表示NO浓度.结果:①高血压病患者血浆NO浓度明显低于正常人;②高血压病患者血浆NO浓度与平均动脉压呈显著负相关而与病程及分期无关;③Ca2+拮抗剂佩尔地平有效降血压治疗后,高血压病患者血浆NO浓度较治疗前明显升高.结论:血浆NO浓度降低可能是高血压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其降低程度与血压增高程度直接相关;Ca2+拮抗剂佩尔地平有效降血压同时部分地提高了高血压病患者的血浆NO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