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PM2.5个体暴露连续监测方法

    作者:李娜;刘喆;杨一兵;李韵谱;吴亚西;王秦;徐春雨;徐东群

    目的 整合滤膜称重法和光散射法测定PM2.5优越性,建立更加准确的PM2.5个体暴露连续监测方法.方法 采用滤膜称重法和光散射法同时测定个体PM2.5暴露浓度,以滤膜称重法与光散法测定结果的比值作为校正系数,修正光散射法测定值,获得PM2.5个体暴露实时浓度.结果 测定时间为3、10、30和60 min时方法检出限(LOD)分别4.6、4.0、3.9和3.7μg/m3;对不同浓度环境空气平行测定的精密度(RSD)范围为2.1% ~9.5%;与微量振荡天平法(TEOM)测定的实时浓度(30min时间加权平均浓度)间具有良好的相关关系,Pearson r=0.934(P<0.001,n=233),配对t检验结果表明两种方法结果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957);实验室连续24 h监测中,30%(3/1O)的监测检测到零点漂移,漂移值范围为-5 ~-3 μg/m3;连续5d的现场监测中,7.5% (31/412)的监测检测到零点漂移,其中大部分的漂移值在-3 ~3 μg/m3,零点漂移方向和大小不受环境PM2.5浓度影响.结论 该方法结合了光散射法及重量法的优点,可以获得较为准确的PM2.5个体实时暴露浓度,能够满足PM2.5个体暴露监测的要求.

  • 对噪声个体暴露测量与评价的思考和探索

    作者:赵一鸣

    笔者结合近年来的工作和体会,对噪声个体暴露测量和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作一简要的回顾和总结.

  • 天津市某社区老年人PM2.5个体暴露来源解析研究

    作者:倪天茹;韩斌;李彭辉;许嘉;张楠;张利文;白志鹏

    目的 解析影响天津市某社区老年人PM2.5个体暴露的主要污染源.方法 在天津市某社区招募60岁以上老年人101名,在2011年的夏季和冬季对老年人进行PM2j个体暴露样品采集,以老年人个体暴露的PM2.5浓度水平及主要化学组分的组成特征为分析资料,进而使用正矩阵因子分析法(PMF)对老年人个体暴露PM2.5进行定量来源解析.结果 在夏、冬季的颗粒物中,PMF模型解析均识别了6类同样的污染源,分别为以地壳类元素(如Si、Al、Ca、Mg、Fe等)为代表的扬尘源类,以有机碳(OC)和SO42-为标识元素的燃煤源类、以无机碳(EC)、NO3-为标识元素的机动车排放源类,以NO3-、SO42-和NH4+为主的二次粒子,以重金属元素(如Mn、Ni、Cu、Zn、Pb等)为代表的工业排放源类和以OC、K、Si、Al等为标识元素的室内源类.6类污染源中,机动车尾气(夏、冬季贡献率分别为33.6%、24.2%)、二次粒子(夏、冬季贡献率分别为27.4%、29.1%)和燃煤尘(夏、冬季贡献率分别为19.9%、24.1%)对PM2.5个体暴露的贡献较大.结论 燃煤、机动车排放是天津市某社区老年人个体暴露PM2.5的主要来源.

  • 对2007版两个噪声职业卫生标准的几点看法

    作者:赵一鸣;曾琳;李楠

    2007年修订(颁布)了两个噪声方面的职业卫生标准.其中"职业卫生接触限值"GBZ2.2-2007与GBZ2-2002相比,增加了职业噪声接触限值标准;"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8部分:噪声"GBZ/T189.8-2007中增加了噪声个体暴露测量评价方面的说明.

  • 感染性疾病与遗传背景

    作者:葛艳玲;朱启镕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进行,人们对疾病研究的重点开始向宿主的遗传背景转移.而在感染性疾病领域,不同个体暴露于同一病原体后的易感性、临床表现、疗效及转归等方面均有不同.针对上述现象,研究者们利用基因敲除鼠、基因突变鼠以及转基因鼠等进行了大量的动物实验,以研究动物宿主对感染的易感性和抗感染性,证实了宿主的基因因素在抗感染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1].而对于遗传因素在人类感染性疾病中的作用的研究则比较复杂,需要结合流行病学(确定危险因素)和遗传学信息(通过家系研究了解研究对象与基因标志物间的联系)来对疾病进行研究.与感染性疾病相关的临床表型、种族差异以及对双胎研究都证实人体的基因型与疾病的易感性、严重程度有关.而极端的例子就是麻风病,因其有极强的家族聚集性,导致在早期人们普遍误认为麻风病是直接由基因突变引起的[2].

  • 大气PM2.5与健康:从暴露、危害到干预的系统研究进展

    作者:吴少伟;邓芙蓉

    大气PM2.5污染已成为危害人群健康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如何对其健康危害进行识别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是当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我国大气PM2.5污染水平较高,准确评价个体对大气PM2.5的暴露水平是开展深入研究的基础.大气PM2.5污染来源广,组成成分复杂,可通过多种生物学机制引起一系列短期和长期健康危害.目前,国内外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流行病学人群研究和毒理学研究.此外,大气PM2.5健康危害的干预研究方兴未艾,是未来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

  • 不同出行方式PM2.5个体暴露水平的比较研究

    作者:李嘉琛;王裕;王童;张永亮;窦长松;蔡源发;李渊博;李宏宇;许珺辉

    目的 在不同浓度大气PM2.5水平下,比较不同出行方式的PM2.5个体暴露水平,并进一步比较地铁站不同位置的PM2.5浓度,以期为城市居民选择适宜的出行方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15年12月30日至2016年1月4日,选择北京市城区的某条路线作为研究地点,使用便携式PM2.5监测仪同时测量步行、乘坐公交车和地铁3种出行方式的PM2.5个体暴露水平;对地铁站台、安检处和地铁车厢内的PM2.5浓度进行同步监测并比较.结果 在同一研究时期,步行、乘坐公交车和地铁测得的PM2.5个体暴露浓度均值分别为219.34、209.61、167.56 μg/m3.当大气PM2.5浓度较低时(≤60μg/m3),乘坐地铁的PM2.5个体暴露水平高于步行和乘坐公交车;当大气PM2.5浓度较高时(>100 μg/m3),乘坐地铁的个体PMz5暴露水平明显低于步行和公交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监测期间地铁站台、安检处和车厢内的PM2.5浓度均值分别为196.90、170.20、136.82μg/m3.结论 在不同的大气PM2.5污染水平下,不同出行方式的人群PM2.5个体暴露水平不同.

  • 不同微环境PM2.5个体暴露量的初步研究

    作者:杜艳君;孙庆华;李湉湉

    目的 调查PM2.5个体暴露水平,评估不同微环境的PM25暴露量.方法 于2014年10-11月在北京市招募时间-活动模式较为规律的7名办公室职员为调查对象,采用PM2.5个体暴露追踪监测结合日志记录时间-活动模式的方式开展为期12d的研究.结果 调查对象在家、办公室和交通微环境(步行、公交车、地铁、私家车、出租车、自行车)的日均暴露时间分别为13.1、6.0、2.7 h;24 h的PM2.5个体暴露日均浓度为119 μg/m3,家、办公室和交通微环境的PM2.5暴露日均浓度分别为105、127、152 μg/m3;24h PM2.5个体暴露量为119ug/(m3·d),家、办公室和交通的PM2.5暴露量分别为61、32、13μ,g/(m3·d),三种微环境的PM2.5暴露量之和占总暴露量的67.6%~100%.结论 调查人群的PM2.5个体暴露水平较高,应予以高度重视;家、办公室和交通是主要的PM2.5暴露环境,应对PM2.5污染应优先考虑采取干预措施.

  • 不同工作环境人群PM2.5暴露水平与肺功能的研究

    作者:徐建军;张志红;耿红;邱勇;童国强;韩建彪;赵莹;刘杰静

    目的 评价太原市交通警察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人员工作环境PM2.5暴露水平,探讨工作环境PM2.5暴露与人群肺功能的关系.方法 选用外勤交通警察(暴露组)、CDC人员(对照组)为研究对象,应用环境检测和时间-活动日记相结合的方法连续采样1周,计算研究对象工作时间内PM2.5暴露剂量和潜在暴露剂量.同时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于环境PM2.5检测1周结束后检测肺功能.结果 交通警察工作交通路口的PM2.5浓度[(0.132±0.049)mg/m3]高于CDC办公室内PM2.5浓度[(0.100±0.044)mg/m3],交通警察8h工作时间内的暴露剂量、潜在暴露剂量分别为(1.060±0.23)mg和(1.690±0.37)mg,均高于CDC人员[均为(0.798±0.19)mg];男性交通警察大呼气流量(PEF)和第1秒钟用力呼气量/用力肺活量(FEV1.0/FVC)分别为(4.70±0.28)L/s和0.82±0.03,低于男性CDC人员[PEF和FEV1.0/FVC分别为(6.53±0.41) L/s和0.92±0.02];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交通警察的PM2.5暴露剂量和潜在暴露剂量均高于CDC人员,男性交通警察的肺功能下降可能与长期暴露于机动车尾气有关.

  • 不同通勤方式下PM2.5个体暴露与固定站点监测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杜艳君;孙庆华;李湉湉

    目的 探讨PM2.5个体暴露数据与环境监测站点数据的关系,为指导雾霾天气公众交通出行提供建议,为未来大规模空气污染健康研究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在北京市招募7名在职人员作为调查对象,对调查对象真实通勤过程中不同通勤方式的PM2.5个体暴露水平进行监测,收集同期相关站点的PM2.5环境监测数据,建立PM2.5个体暴露数据与环境监测数据之间的关联.结果 通勤情况下人群PM2.5个体暴露水平较高;本研究调查的通勤方式中,除轻轨以外,PM2.5个体暴露数据与环境监测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M2.5个体暴露数据与环境监测数据均呈正相关(P<0.01).结论 雾霾天气应尽可能地选择地铁和轻轨出行,利用环境监测站点PM2.5浓度数据可以较好地模拟通勤方式的PM2.5个体暴露水平.

  • 某社区老年人冬季PM2.5和CO及O3暴露水平评价

    作者:吴少伟;邓芙蓉;郭新彪;谢永珍;苏会娟

    目的 评价北京市某社区老年人冬季PM2.5、CO和O3三种污染物的暴露水平.方法 于2007年11月28日-2008年1月17日,采用PM2.5、C0和O3个体采样器,对北京某社区老年人的10处主要活动场所(室内地点:居室、厨房、医院、菜市场、超市;室外地点:社区内室外、社区小花园、社区操场、交通要道旁、街边公园)进行污染物浓度监测,并采用活动日志收集该社区30名老年人的24 h活动模式,对老年人PM2.5、CO和O3的24 h个体平均暴露浓度进行计算和评价.结果 老年人PM2.5、CO和O3的24 h个体平均暴露浓度分别为(146.54±6.60)μg/m3,(2.67±0.18)mg/m3和(32.30±2.79)μg/m3;不同性别老年人CO 24 h个体平均暴露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M2.5和O324 h个体平均暴露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该社区老年人冬季PM2.5的24 h个体平均暴露浓度较高.而CO和O3的24 h个体平均暴露浓度较低,提示大气PM2.5可能是冬季影响该社区老年人健康的主要污染物.

  • 北京地区PM2.5个体暴露水平模拟

    作者:张潇尹;闫伟奇;曹军

    目的 模拟计算不同季节不同人群的PM2.5暴露水平.方法 结合单人逐日跟踪实验获取的微环境PM2.5实测浓度和北京环境保护监测中心网站所发布的35个监测站点大气PM2.5浓度,建立不同微环境(住宅、办公室、教室等)中PM2.5浓度与大气环境浓度的回归方程,结合问卷调查获得人群日常行为模式,建立模型.通过Matlab软件随机生成大气环境浓度模拟值,计算采暖季和非采暖季、不同年龄段人群PM2.5的暴露水平.后将模拟结果与跟踪实验实测结果进行比对.结果 非采暖季与采暖季的个体日均暴露水平中位数实测结果分别为29.84~40.79和47.71~62.11 μg/m3,模型计算结果分别为32.99~37.60和43.10~46.61 μg/m3,个体暴露水平与当日大气环境浓度比值大部分介于0.5~0.6之间,实测与模拟计算结果之间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模型模拟结果显示,<18岁人群暴露水平偏高,18~25岁和26~55岁人群暴露水平非常接近.采暖季室内暴露比例(77%~81%)高于非采暖季比例(73%~77%).18~25岁人群因锻炼所造成的暴露比例(5%)略高于其他年龄组(3%~4%).结论 本研究的建模方法可用于估算日标人群的大气PM2.5暴露水平.采暖季日均暴露水平高于非采暖季,室内暴露占绝大比例,各年龄段人群在暴露水平以及暴露来源分布上具有较高的相似性.

  • 监测频率对PM2.5暴露水平的影响研究

    作者:宋卿卿;孙庆华;杜艳君;李湉湉;郭新彪

    目的 探讨不同采样频率下PM2.5个体暴露监测结果的差异性,为PM2.5健康效应研究中暴露测量仪器的科学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开展在职人员的PM2.5个体暴露水平监测,采用线性拟合及变异率(以10 s为基准)计算的方法,探讨不同时间-活动模式特征、不同微环境(办公室,家,交通)及不同采样频率下(30 s,1、5、10、30、60 min)暴露水平的差异.结果 各微环境中不同采样频率下监测结果与10 s采样频率下监测结果的线性拟合r2均在0.98以上;办公室中变异率为-31.91%~24.03%,家中变异率为-14.60%~4.69%,交通微环境中变异率为-26.61%~32.37%.30 s~10 min采样频率下监测结果的变异率<15%.结论 通常情况下使用10 min的采样频率进行采样可以满足需求,但在调查对象处于特殊微环境下或具有特殊活动模式时需要采用1 min或更精确的采样频率进行采样.

  • 不同地区室外大气及个体暴露PM2.5浓度的关联性研究

    作者:王彦文;方建龙;杜宗豪;杜艳君;王琼;董小艳;张翼;李湉湉

    目的 了解不同地区室外环保监测站点PM2.5浓度与个体暴露监测PM2.5之间的关系,为更好地开展人群PM2.5健康风险评估提供支持.方法 于2017年9月-11月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市和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四个地区共选取79名调查对象开展个体PM2.5暴露水平的监测,同时开展问卷调查,记录调查对象的时间-活动模式并收集附近环保站点的PM2.5浓度数据,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个体暴露浓度与室外环保监测站点浓度的相关关系.结果 四个地区个体PM2.5小时平均浓度明显高于环保监测站点PM2.5浓度.每个地区调查对象在家停留的时间约占1d的70%.辛集调查对象居住地离环保监测站点距离为(42 108.8±643.1)m,明显高于其他三个地区.每个地区大气PM2.5浓度与个体暴露浓度具有较强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41~0.84(P<0.001).研究地区监测站点与个体暴露浓度线性拟合情况存在差异,其中哈尔滨道里地区拟合水平相对较低.结论 个体暴露PM2.5浓度与大气污染程度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居住地附近的固定监测站点数据可对人群污染物暴露水平的进行较好评估.

  • 工业噪声个体暴露测量与评价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会娟;赵一鸣

    噪声是生产环境中常见的职业有害因素.噪声测量与评价是工业噪声防治工作的基础,也是工作的难点[1-2].传统的工业噪声测量多采用针对生产环境和噪声源的定点定时噪声测量方法[3-5],在测量评价复杂环境噪声对工人健康影响时存在许多问题.近年的文献显示,使用个人声暴露计(noise dosimeter)针对工人的个体噪声测量与评价的研究越来越多,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新动向.我们通过文献资料复习,对个体噪声暴露测量与评价的发展过程和近期研究动态简要综述如下.

  • 骑自行车上下班时噪声暴露的测量与分析

    作者:赵一鸣

    目的用个体采样方法测量和评价北京市某居民骑车上下班过程中接触交通噪声的情况.方法用SH-126记录式声级计采集骑车过程中每分钟的等效A声级,测量时间为星期一至星期五、上班前和下班后的骑车过程.结果该骑车人上班路上接触的等效声级为(78.9±0.5)dB(A),下班为(79.2±1.6)dB(A);在交通干线骑车时为(80.7±1.1)dB(A)(上班)和(81.9±1.7)dB(A)(下班);在交通支线骑车时为(73.0±2.5)dB(A)(上班)和(72.6±1.2)dB(A)(下班);不同工日之间的测量数据很接近;所有测量数据都超过70dB(A)的环境噪声标准限值.结论通过对1位骑车人上下班接触交通噪声的典型调查发现,其接触噪声的水平超过环境卫生标准限值约9dB(A).这一现象有待于在不同城市、区域和人群中验证.

  • 沈阳市大学生个体紫外线暴露状况研究

    作者:喻道军;刘扬;小野雅司;角田正史;杨丽玲;王阳

    目的了解沈阳市大学生四季紫外线个体暴露状况.方法采用紫外线个体监测仪对大学生进行四季紫外线个体暴露剂量监测,同时对环境紫外线剂量监测.结果研究显示了大学生个体紫外线暴露量的日间各时段、日累积及不同季节的分布规律,大学生日平均暴露量占环境剂量的比不超过1%.结论大学生个体紫外线暴露量日间分布基本对应于户外活动时间,其个体间差异主要是个体行为因素所致,季节对个体紫外线暴露有明显影响.个体紫外线暴露剂量与环境剂量间差异很大.

  • 个体紫外线暴露剂量与环境紫外线剂量的关系

    作者:刘扬;喻道军;小野雅司;孙炜;冷昊

    目的了解个体紫外线暴露剂量与环境紫外线剂量的关系.方法采用紫外线个体监测仪在秋季对沈阳市小学生和大学生进行紫外线剂量的测定,同时开展环境紫外线剂量的监测.结果学生个体暴露量的日间分布是由户外活动时间决定,与作息时间关系密切.学生日平均暴露量只占环境剂量的1%~3%.结论小学生的紫外线暴露量和与环境剂量的比都明显高于大学生.采用不同的监测方式所测得的环境紫外线剂量差异显著.

  • IL-8在Graves病中的变化

    作者:白琳;魏枫

    Graves病是一种与遗传有关、属于Ts细胞功能缺陷的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遗传易感性个体暴露于某些环境因素中(如感染、精神创伤等),激活了甲状腺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由于Ts细胞在功能上和数量上存在缺陷,不能对辅助性T淋巴细胞发挥正常的抑制作用,特异性B淋巴细胞在自身反应性TH细胞的辅助下产生自身抗体.在自身抗体TSAb和TBII的作用下,产生过量的甲状腺激素而发生GD.GD患者甲状腺组织表达高水平的IL-1、IL-6、IL-8、IL-10提示GD患者甲状腺组织内浸润T淋巴细胞并不是单一的Th1细胞或Th2细胞,甲状腺微环境允许多种自身反应性T细胞克隆的增生,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刺激自身免疫反应[1].本文通过测定Graves病患者体内白介素-8(IL-8)水平探讨IL-8在Graves病中的作用.

  • 沈阳市小学生秋季紫外线个体暴露剂量研究

    作者:喻道军;刘扬;小野雅司;陈研

    目的了解秋季沈阳市小学生个体紫外线暴露情况.方法在秋分前后采用紫外线个体监测仪监测30名小学生累计1周的暴露值,同时记录户外活动时间.结果小学生紫外线暴露量日间分布基本对应于户外活动时间,r=0.833.上学日暴露量占1周的79.7%,休息日暴露量日间分布没有明显集中趋势,体育课的暴露不容忽视,中午占全天的32.0%.紫外线暴露量个体间差异很大.小学生日暴露量只占同时环境剂量很小部分,各时段暴露量占同时环境剂量的百分比在1.16%~5.06%间.结论小学生紫外线暴露量日间分布基本对应于户外活动时间,其个体间差异主要是个体行为因素所致.

21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