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子宫腺肌症患者病灶切除术疗效观察

    作者:程丽丽

    目的:探讨子宫腺肌症患者应用病灶切除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照组给予开腹病灶切除术,研究组给予腹腔镜病灶切除术,记录2组治疗情况及术后情况。结果2组子宫腺肌症患者均顺利完成外科手术治疗,病灶切除率100.00%,研究组所需手术时间虽较多(P<0.05),但患者术中出血情况、住院时间较少(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子宫腺肌症患者给予腹腔镜病灶切除术治疗可显著提高其临床疗效,有利于保障患者治疗安全性及生活质量。

  • 癫痫刀辅助治疗病人的围手术期护理

    作者:盛琴芬;冯晓燕;申屠敏姣

    癫痫是一组临床综合征,一种短暂的大脑功能失调现象,其发作具有突然性、短暂性与反复性,患病率为0.35%~0.48%[1],是一种较常见的神经外科症状.癫痫刀是全数字化的长程视频脑电监测系统,是一套完整的术前、术中癫痫灶定位系统和术后评估系统,病灶定位可以精确到毫米级.2004年11月-2005年5月我科采用癫痫刀精确定位后行癫痫病灶切除术10例,术后效果满意.现将其护理报告如下.

  • 腹腔镜下多种微创保守性术式治疗子宫腺肌病的短期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熊佳维;李凌霄;蒋丽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多种微创保守性术式治疗子宫腺肌病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93例子宫腺肌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不同的手术方式分为三组:A 组为子宫动脉阻断术(UAB)组(n =32),B 组为病灶切除术组(n =33),C 组为子宫动脉阻断联合病灶切除术组( n =28)。比较三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术后疼痛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时间、月经量、子宫大小、痛经评分等指标。结果:三组间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2.082,P <0.05);而三组的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术后疼痛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与术前比较,三组患者术后1,3个月的月经量均显著减少,痛经评分下降,子宫体积显著缩小;而术后1,3个月同期多组间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术、病灶切除术及子宫动脉阻断联合病灶切除术均可安全用于子宫腺肌病患者,短期随访显示3种术式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

  • 单纯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后联合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治疗子宫腺肌病的疗效

    作者:周斌

    目的:分析单纯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后联合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治疗子宫腺肌病的疗效.方法:选择92例子宫腺肌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实施单纯的子宫病灶切除术,观察组在病灶切除术后联合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100.0%、76.1%,组间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的月经减少率高于对照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后联合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治疗能够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

  • 癫痫病灶切除术的麻醉处理

    作者:徐学富;王卫兵;李娜

    癫痫病在我国发病率大约为3.5%~4.6%,约有25%的患者对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能忍受药物副作用者需行手术治疗.癫痫外科手术主要用于有癫痫局部病灶的病人,这种手术包括清除癫痫灶或切断癫痫传导通路.常作癫痫病灶和其他皮质区(例如:语言、记忆、感觉运动)的电生理图像,以指导大范围切除癫痫病灶,而对神经功能损害小.局麻下清醒开颅和静脉镇静可允许在图像上操作实施,需要病人合作.全麻的优点是病人舒适、不动、气道安全、可控制PaCO2其他指标以提供佳的手术条件.现将我院近期实施癫痫灶切除12例成功麻醉处理体会小结如下.

  • 腹壁吸脂术后并发广泛皮下血清肿及局部皮肤坏死1例报告

    作者:姜会庆;汪涌;汪军;陈一飞

    1 临床资料某女,36岁.因在院外行全腹壁吸脂(吸出5 000ml,具体抽吸方法不清楚),患者自述吸脂术后饮食及大小便无异常,但术后第5天高热(39℃),腹部剧烈疼痛于2001年5月6日急诊入院.住院后查体:全腹膨隆,呼吸困难,呈端座位,下腹部皮肤青紫伴有大水泡,并有黄色渗液,左下腹部有10cm×6cm皮肤全层坏死,双腹外侧髂前上棘处红肿、痛、热;B超检查:腹壁皮下脂肪腔隙有积液,呈蜂窝样无回声区,直径5mm左右.白细胞总数29.9×109/L,中性粒细胞0.93,血红蛋白30g/L.诊断为腹壁皮下血清肿并发感染,给于吸氧,行泰能0.5g静滴每8小时1次抗感染治疗,并行双侧下腹壁切开引流及减压,引出淡黄色液体约800ml.血及穿刺液培养均为阴性.腹部病变组织取检示脂肪组织变性坏死伴炎性渗出.入院后第2天白细胞总数仍为30.0×109/L,中性粒细胞0.93,体温38.8℃.继续加大抗感染治疗及对症处理后自觉症状有所好转,食欲有所增加,腹壁消肿并出现腹壁皮纹,腹部切口引流液逐淅减少,入院后第9天白细胞总数31.8×109/L,中性粒细胞0.84,随后抗生素除泰能外另加悉能0.1g每8小时1次,加强抗感染治疗.至入院后第25天白细胞总数恢复8.0×109/L,中性粒细胞0.74.左下全层皮肤坏死处伴有痂下脂肪液化(图1),不断从坏死灶内有分泌物溢出,呈灰白色.再次行全腹腔部位B超检查,虽仍有全腹壁皮下弥散性点状无回声,但除左下腹皮肤坏死部位以外,临床已无明显积液症状.于入院后第35天检查腹部情况炎性组织局限,全身情况正常,在全麻下行左下腹壁坏死病灶切除术(图2).术中发现病灶深至肌层,周围有大面积脂肪坏死,将坏死脂肪及皮肤全部切除,由于皮肤有较大面积的缺损,所以用银丝做张力拉拢缝合及用4-0丝线间断缝合,在局部残存腔内置双套管,行负压持续冲洗引流,每日用5 000ml生理盐水在负压为200kPa持续条件下冲洗吸引共8天.冲洗第4天时仍可见有少量皂化脂肪颗粒,第8天拔除双套管停止冲洗.由于清创彻底及在持续负压状态下使皮肤与肌膜粘贴较紧消除了余腔,术后体温始终维持在37℃左右,伤口Ⅰ期愈合(图3).10天拆除皮肤缝合丝线,15天拆张力缝合线,恢复良好后出院.

  • 子宫腺肌病腹腔镜病灶切除术后应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联合中药内异消临床研究

    作者:张琼;章晓乐;胡春花;王萍

    目的 探讨腹腔镜病灶切除术后应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联合中药内异消治疗子宫腺肌病并保留生育功能的可行性.方法 收集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妇科住院治疗的生育期子宫腺肌病患者32例,应用悬吊式腹腔镜联合改良环形电切术进行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术后均给予注射GnRH-a治疗6个月及中药内异消口服12个月.术后随访18个月,比较治疗前后月经量、痛经、子宫体积、血清CA125变化情况和中医证候积分以及复发率和妊娠率.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GnRH-a治疗后首次月经来潮时及术后12、18个月的月经量、痛经和中医证候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体积和血清CA125均显著下降(P<0.05).手术后18个月复发率3.13%,妊娠率6.25%.内异消服用12个月后,患者肝肾功能均正常.结论 子宫腺肌病腹腔镜病灶切除术后应用GnRH-a联合中药内异消治疗可显著改善月经过多、痛经等症状,复发率降低,部分患者仍可妊娠分娩.内异消长期服用无明显影响肝肾功能等副反应.

  • 全身重症深部真菌病2例及治疗探讨

    作者:郭异珍;李静;万伟琳;魏珉

    例1.女,9岁.因反复发热,咳嗽8年,发现肝、脾及淋巴结肿大6年就诊.来院前8年来,反复多次发作性咳嗽、发热,外院多次以下呼吸道感染给予多种抗生素治疗,从未做过相应的辅助检查,以病情好转而告终.10个月前,再次发热、咳嗽,用抗生素治疗无效,外院诊断"肺结核”予抗痨治疗8个月,疗效仍不明显.为进一步诊治,于1999年4月15日收住我院.入院体检:双侧颈部、腋下、腹股沟及枕后可触及数个蚕豆大淋巴结,活动、无触痛.双肺可闻及散在干啰音,心脏未发现异常,腹部略膨隆,肝肋下7cm,剑下11cm,光滑,无压痛.脾肋下及边.中枢神经系统未发现异常.辅助检查:X线胸片示右肺中叶实变,右侧叶间胸膜积液,右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胸部高分辨CT:双肺门及纵隔内淋巴结肿大,双腋下淋巴结肿大,右肺片状浸润影,右肺中叶外侧段部分不张.抗结核抗体(-),查抗酸杆菌(-).支气管纤维镜活检:粘膜呈慢性炎症.颈淋巴结活检:颈部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细胞免疫:CD4(%) 0.154,CD8 0.358.反复多次痰、便培养示:热带假丝酵母菌.血、尿及脑脊液培养(-).诊断:念珠菌病.于1999年5月14日,给予二性霉素B静滴治疗,便、痰培养(-)后,改为口服大扶康,总疗程达8个月.由于病灶没有根治,治疗中仍有复发,正在与胸外科协商,拟行病灶切除术.

  • 子宫静脉内血管平滑肌瘤病复发侵袭右心1例

    作者:武晓凤;吴存刚;高静;葛丽丽

    患者,女,39岁,该患者7年前因腹部包块行“子宫次全切除术+双阔韧带内部分病灶切除术”,术中冰冻回报: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病。

  • 外阴派杰氏病1例

    作者:张璇

    患者,55岁,孕3产3.以"外阴痒伴破损4年"为主诉入院.4年前患者自觉外阴搔痒且发现外阴米粒大小的溃疡,溃疡表面有结痂,且反复脱落,无好转,病灶逐渐增大.近2年外阴破损面明显增大,无疼痛,曾给予抗炎治疗.患者已绝经.

  • 子宫腺肌症病灶剔除术后联合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治疗的疗效及妊娠结局

    作者:王贺;杨清

    分析子宫腺肌症病灶剔除术及术后联合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妊娠结局.子宫腺肌症病灶切除术后辅以GnRH-a治疗,可改善患者的预后,是否能够提高妊娠率仍需进一步研究.

  • 基层医院剖宫产瘢痕妊娠诊治5例分析

    作者:张鸿雁

    1978年 Larsen 及 Solomon 首次报道提出剖宫产子宫切口瘢痕妊娠(Caesarean scar pregnancy,CSP)的概念[1]。近年来,CSP 发病率呈现增加趋势。我院于2008年3月-2015年9月共收治剖宫产瘢痕妊娠5例,由于2例人工流产术前未能诊断,1例患者人流术中大出血导致休克,为抢救患者生命,行子宫切除术;1例人流术中大出血及时宫腔放置 Foley尿管压迫止血后杀胚治疗,超声监护下宫腔镜部分病灶切除术,3例停经后常规行超声检查提示剖宫产瘢痕妊娠,局部注射 MTX 联合米非司酮杀胚治疗后行阴式瘢痕妊娠病灶切除术加憩室修补术,取得良好效果。本文旨在回顾性分析甘州区妇幼保健院8年来收治的5例剖宫产瘢痕妊娠的处理,分析其机理、早期诊断、基层医院诊治和预后。

  • 子宫腺肌病患者应用腹腔镜下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的疗效及预后分析

    作者:唐淼

    目的:分析腹腔镜下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治疗子宫腺肌病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78例子宫腺肌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各39例,观察组患者行腹腔镜术,对照组患者行开腹手术,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临床及预后疗效. 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术后排气时间及术中出血量等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月经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统计学差异具有显著意义. 结论:腹腔镜下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能有效缓解患者经量过多及痛经等症状.

  • 超声消融与病灶切除对子宫腺肌症患者卵巢功能的影响观察

    作者:于英;陈冰;张巧利

    目的:通过比较超声消融术与病灶切除术对子宫腺肌症患者临床治疗的疗效观察,意图探究超声消融术和病灶切除术在临床疗效上的异同点,寻找治疗效果更佳的治疗方式.方法:选择2009年6月~2011年12月接受治疗的子宫腺肌症患者,自愿分为超声消融术组(A组)和子宫病灶切除术组(B组);术后对患者进行回访;记录治疗前后痛经的变化和治疗前后月经量的变化.结果:痛经缓解A组有效率为91.2%,B组有效率为89.5%;复发率经6个月后两组均基本稳定,均为8.8%;月经量术后3个月基本稳定不再大幅增加,A组为(55.2±13.7),B组为(56.9±12.4).两组治疗前后性激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组疗效基本相似,但超声消融术以其可重复性和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上相对病灶切除术更胜一筹.

  • 经腹腔镜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78例临床分析

    作者:张帼卿;王庆一;贾海军

    目的:探讨经腹腔镜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的临床价值.方法:以2005年1月~2010年1月在珠海市妇幼保健院行腹腔镜下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的7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定期随访,研究其痛经、月经量、子宫体积的变化及对妊娠的影响.结果:78例患者术后半年内痛经缓解率达100.0%,术后1、3、6个月和1、2、3年痛经消失和明显缓解的患者分别为68例(87.2%)、72例(92.3%)、66例(84.6%)、53例(68.0%)、31例(39.7%)和20例(25.6%),随着术后时间延长,痛经缓解率逐渐降低(P<0.05).术后1、2、3年分别有7例(9.0%)、12例(15.4%)和13例(16.7%)复发,多为术前严重痛经或病灶弥漫者.56例月经过多患者中,47例术后经量较术前明显减少(P<0.05).术后复查彩超提示患者子宫体积均较术前明显缩小(P<0.05).37例术后有生育要求或未避孕者中27例妊娠,25例自然受孕(67.6%),16例(59.3%)发生在术后1~2年内,随着术后时间延长,受孕率降低,孕期合并自然流产7例(26.0%)、早产2例(7.4%)、子宫破裂1例(3.7%),孕足月者13例(48.1%),均以剖宫产方式分娩.结论:经腹腔镜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对痛经及月经过多等近期疗效确切,能提高不孕患者受孕率,对年轻、未生育或要求保留子宫的患者值得应用;但病灶弥漫、广泛者术后痛经等症状易复发,妊娠期并发症高.

  • 腹腔镜病灶切除术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腺肌瘤26例分析

    作者:陈雪峰

    目的:观察腹腔镜病灶切除术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腺肌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6例子宫腺肌瘤患者行腹腔镜病灶切除术,术后予米非司酮治疗3个月.结果:26例患者治疗后痛经缓解率为100%,月经量较术前明显减少(P<0.01),月经周期和经期无明显改变(P>0.05),肝功能均无明显变化,亦无潮热、多汗、阴道干燥、性欲下降等低雌激素症状,无复发.结论:腹腔镜病灶切除术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腺肌瘤能有效缓解痛经、经血过多等症状,保留了患者的生育器宫,是一种有效、微创、安全、经济的治疗方法.

  • 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术联合病灶切除术治疗子宫腺肌病的疗效观察

    作者:韩文玲;罗红凤;周洁莉;丰靖卿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术联合病灶切除术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0例子宫腺肌病患者行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术联合病灶切除术治疗,对合并卵巢巧克力囊肿和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同时行卵巢巧克力囊肿剥除术和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病灶烧灼术,合并盆腔粘连者同时行粘连松解术,观察术后月经量、痛经程度、子宫体积等变化.结果:术后月经量减至术前的(47±17)%,30例(60%)痛经完全消失,13例(26%)痛经明显缓解,7例(14%)痛经部分缓解.术后疼痛评分和痛经分级比术前明显降低(P<0.01);子宫体积平均缩小42.8%.结论: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术联合病灶切除术是一种易被患者接受的、有效、安全的治疗子宫腺肌病的新方法.

  • 腹腔镜不同术式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疗效

    作者:高霞;周玉萍;张毅;岳艳

    目的:探讨采用腹腔镜不同手术方法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03年1月~2009年1月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妇科收治的90例子宫腺肌病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行腹腔镜下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B组行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术、C组行腹腔镜下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子宫动脉阻断术,随访12 ~24个月,比较3种不同手术方法的疗效.结果:3组患者腹腔镜手术后痛经程度明显减轻及月经量较治疗前明显减少,C组痛经缓解程度、月经量减少率明显高于A、B两组,术后痛经疼痛分级、子宫体积、子宫动脉阻力指数明显低于A、B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B两组比较,B组患者痛经缓解率及月经量减少百分比明显高于A组(P<0.05),痛经疼痛分级、子宫体积及子宫动脉阻力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3组患者术后痛经复发率及子宫腺肌病复发率,C组明显低于A、B两组,B组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术治疗子宫腺肌病临床疗效好,且术后复发率低,是一种安全、有效治疗子宫腺肌病的新的保守性手术方法,同时行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效果更佳,易被患者接受,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 高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合并宫内早孕1例

    作者:王亚茹;左欣曌;沈歆旸;史策;郑桂英

    1 病例摘要
      患者,女,28岁,已婚,因“停经77天,下腹胀痛5天”入院,末次月经2013.12.04。我院妇科彩超提示:①左侧壁内见4.7×3.8 cm 低回声结节(子宫肌瘤可能);②宫腔偏右侧见胚囊(宫内早孕),门诊以“子宫肌瘤?;宫内早孕”收入我科。入院查体:体温:36.5℃,脉搏:86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23/78 mmHg,神情,心肺阴性,腹平软,压痛及反跳痛(-)。妇检:外阴:已婚已产型;阴道:通畅;宫颈:光滑;宫体:前位,体积增大,质软,左侧壁触及一直径约5 cm 圆形质硬凸起,表面光滑,压痛(+);附件:未触及明显异常。既往:体健。平素月经规律。否认家族遗传病史。入院辅助检查未见异常。经充分术前准备于2014年02月20日行人工流产术及腹腔镜下探查术。先行人工流产术后腹腔镜下见:子宫偏大,表面血运丰富,子宫左侧壁近宫底处一见肌瘤样突起,约5 cm×4 cm 大小,左侧输卵管缺如(左侧输卵管切除术后),左侧卵巢及右侧妇检外观正常。结合术前患者及家属要求保留生育功能的意愿遂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核除术,肌瘤核除过程中见:瘤组织与周围肌层组织界限尚清,质软,色暗红,瘤体内见大量糟脆组织流出。术中冰冻示:(左侧宫角)送检组织细胞呈短梭形,分裂像多见,并见有较多坏死,考虑为恶性肿瘤,肉瘤可能性大,待石蜡切片进一步确定。术中经与患者家属充分沟通后,强烈要求保留生育功能,仅行病灶切除术,待术后病理回报。术后第7日病理回报:(左侧宫角)小圆细胞恶性肿瘤,不能除外原始神经外胚叶肿瘤,建议进一步会诊确定,免疫组化染色结果:Ki67阳性率50%、Vimentin (+)、CD10(-)、CK (AE1/AE3)(-)、Desmin(-)、H-Caldesmon (-)、LCA (-)、CD34(-)、SMA(-)、ER(-)、PR(-)、Myogenin(-)、SALL-4(-);(肌瘤)考虑为恶性肿瘤,建议进一步会诊,另送绒毛及蜕膜组织,免疫组化染色结果:CD10(灶 +)、CD99(+)、WT1(+)、CK(AE1/AE3)(-)、ER(-)、PR(-)、a-inhibin(-)。经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会诊示:病变符合子宫内膜间质肉瘤,会诊意见建议再次手术。于2014年03月10日行筋膜外子宫切除术、右侧附件切除术、左侧卵巢切除术、大网切除术、右侧盆腔淋巴结切除术、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腹膜可疑病灶切除术)。术中见:腹膜弥漫性增厚,大网表面有可疑转移病灶,直径约2 cm,子宫大小约7 cm×6 cm×5 cm,左侧壁略外凸,子宫左侧壁与左侧腹壁粘连致密,由于患者肿瘤原发灶位于子宫左侧宫角,癌灶侵袭广泛粘连,无法暴露左侧卵巢、骨盆漏斗韧带、卵巢固有韧带、圆韧带等解剖结构,左侧腹膜后间隙失去正常解剖结构,呈弥漫性增厚,组织糟脆,易出血,导致无法暴露左侧髂血管区间隙,故未清扫左侧盆腔淋巴结。术后第 5天病理回报:子宫宫角处:恶性肿瘤,符合高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肌壁见有浸润,脉管有浸润,大网内见肿瘤浸润,(左侧卵巢区)内见肿瘤浸润,(腹膜)见肿瘤浸润,(右侧附件)未见肿瘤,宫颈及阴道断端未见肿瘤,淋巴结均未见癌转移。术后给予顺铂、表阿霉素和异环磷酰胺(PEI)方案规范化疗5个疗程,化疗后每3个月定期随访,患者一般状态良好,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征象。

  • 用病灶切除术治疗剖宫产所致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效果探析

    作者:袁葛芳

    目的:探讨用病灶切除术治疗剖宫产所致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0例剖宫产所致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分为药物组与手术组,每组各有30例患者.用三烯高诺酮对药物组患者进行治疗,用病灶切除术对手术组患者进行治疗,然后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手术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药物组患者,其血清癌抗原125(CA125)与糖链抗原199(CA199)的水平明显低于药物组患者,其病情的复发率也低于药物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病灶切除术治疗剖宫产所致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效果显著,且可降低患者病情的复发率.

127 条记录 3/7 页 « 123456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