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手术联合放射性核素90Sr-90Y或曲安奈德治疗兔耳增生性瘢痕的疗效

    作者:王少华;刘付存

    目的 探讨手术联合90Sr-90Y(以下简称90 Sr)照射或曲安奈德注射治疗增生性瘢痕的佳方案及安全性.方法 将兔耳增生性瘢痕随机分为8组:A组直接行放射性核素90Sr照射,B组手术修薄后2d行90 Sr照射,C组手术修薄后1周行90 Sr照射,D组直接注射曲安奈德,E组手术修薄后1周注射曲安奈德,F组直接注射生理盐水,G组手术修薄后1周注射生理盐水,H组为空白对照.观察各组的组织学变化.结果 (1) 90Sr照射组(A、B、C组)与曲安奈德注射组(D、E组)成纤维细胞数、胶原纤维面密度值、微血管数、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阳性颗粒吸光度值均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F、G组)和空白对照组(H组);其中B组明显;A、C、D、E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90Sr照射各组黑色素颗粒面密度值明显低于其他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90Sr照射各组未发现异型细胞.结论 (1)90Sr及曲安奈德可以抑制兔耳增生性瘢痕的增生,二者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对增生性瘢痕早期进行90 Sr干预可取得较好效果.(3)经90 Sr照射易引起色素脱失,但一般不会引起癌变.

  • 低剂量5-氟尿嘧啶与曲安奈德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的作用

    作者:吕建平;付文华;王少华;郝晓亮;王燕华

    目的 探讨低剂量5-氟尿嘧啶与曲安奈德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的作用.方法 建立日本大耳白兔创伤后瘢痕模型,取增生性瘢痕块分为A、B、C、D4个组.A组给予曲安奈德与5-氟尿嘧啶混合干预,B组给予5-氟尿嘧啶干预,C组给予曲安奈德干预,D组为对照组.肉眼观察并记录瘢痕的动态变化,干预后10 d,取材进行HE染色、VG (Van Gieson,)染色,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CD3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比较各组间差异.结果 肉眼观察A、B、C组较D组瘢痕矮平,质软,形态更接近正常组织.VG染色A、B、C组较D组胶原纤维纤细,走向一致.A组瘢痕组织增生指数、VEGF、CD34表达低,D组高,B和C组介于A和D组之间.结论 低剂量5-氟尿嘧啶治疗兔耳增生性瘢痕效果优于曲安奈德,两者联合具有协同作用,治疗增生性瘢痕较单一治疗效果更好.

  • A型肉毒毒素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组织中P物质、β1转移生长因子、α平滑肌肌动蛋白的影响

    作者:王琳;邰宁正;范志宏

    目的 探讨A型肉毒毒素(botulinium toxin type A,BTA)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组织中P物质(substance P,SP)、β1转移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1,TGF-β1)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alpha smooth music aetin A,αSMA)的影响及意义.方法 12只日本大耳白兔,体重3 kg,建立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型.将兔耳创面分为BTA注射组(I组)和瘢痕组(S组),每组72个创面.大体观察创面愈合时间和瘢痕增生情况,统计术后14 d时的创面愈合率.术后28 d时.同法另取6只兔子的兔耳腹面正常皮肤为空白对照组(C组).收集3组标本.实时定量PCR检测各组标本中SP、TGF-β1和α-SMA的mRNA含量,Western印迹法检测α-SMA的蛋白表达.结果 (1)术后14 d,I组与S组的创面愈合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I组SP和TGF-β1、α-SMA的mRNA含量较S组显著降低,但仍高于C组(P<0.05);(3)蛋白水平上,3组的α-SMA表达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S组>I组>C组.结论 BTA注射不延迟创面愈合,并减少了兔耳增生瘢痕中SP、TGF-β1和α-SMA的mRNA表达,为其治疗增生性瘢痕的临床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 兔耳病理性瘢痕皮回植术后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及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表达的变化

    作者:赵雪莲;苏晓光;张锤;张春莉;张卓男;郑宝恒

    目的 通过建立兔耳模型观察基质金属蛋白酶-1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1,MMP-1)及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1,TIMP-1)在病理性瘢痕皮回植术后组织中表达的变化,探讨瘢痕皮回植治疗病理性瘢痕的机制.方法 建立兔耳病理性瘢痕模型,共分为3组:正常皮肤组(对照组,A组)、病理性瘢痕组(B组)及瘢痕皮回植组(C组).切取标本行HE染色和Masson特殊组织化学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各组标本MMP-1、TIMP-1的表达情况.结果 病理性瘢痕经瘢痕皮回植术后,MMP-1及TIMP-1均较A组明显升高(P<0.01),MMP-1的表达较TIMP-1明显增强(P<0.01).结论 瘢痕皮回植术治疗瘢痕的机制与瘢痕组织内MMP-1和TIMP-1相互作用的失衡有关.

  • 单侧完全性唇裂矫治术后上唇部瘢痕的血管密度及生成模式研究

    作者:郑云龙;吕洪;刘洪全;孙坤;关振群;王瑞春;李爱群

    目的 探讨单侧完全性唇裂矫治术后上唇部增生及正常性瘢痕在微血管密度及血管生成模式的差异.方法 2012-2014年,收集单侧完全性唇裂矫治术后上唇部增生性瘢痕标本11例(A组)、正常性瘢痕标本20例(B组),对收集标本进行常规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CD3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上唇部瘢痕内部结构进行观察,并根据CD34表达对微血管观察计数后计算瘢痕内微血管密度,用Image J软件对血管大径、小径及大径∶小径比率进行测量分析.结果 上唇部增生性瘢痕(A组)中微血管密度[(87.91士5.95)条/mm2]较上唇部正常瘢痕(B组)中微血管密度[(49.84±7.05)条/mm2]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管大径、小径增生性瘢痕血管分别(38.36±26.36)、(17.33±10.45)μm,正常瘢痕组分别为(13.77±9.56)、(9.00±5.14) 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增生性瘢痕血管大径和小径比率为2.85±0.57,明显高于正常瘢痕组的1.91±0.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唇裂矫治术后上唇部瘢痕中微血管密度的明显增高以及血管生成形态和模式的变异可能都与瘢痕的形成及发展有关.

  • 增生性瘢痕与正常皮肤差异基因的筛选

    作者:王珍祥;吴军;李世荣

    目的用人类基因制作的芯片,分析增生性瘢痕与正常皮肤组织之间基因表达的差异,筛选瘢痕形成过程中表达显著的差异基因.方法选择4例烧伤后6个月、瘢痕严重增生挛缩的患者,取增生性瘢痕与自体正常皮肤进行对照,分成4组,提取各个标本的总DNA与RNA,制成荧光标记的cDNA探针,与含4 000个人类靶基因的芯片(1 500个为已知基因,2 500个为未报道或未知功能的基因)杂交,经扫描,生物信息学分析,比较两种组织间的差异表达. 结果增生性瘢痕与正常皮肤的表达差异的基因在4个组间仅出现1次的有378~451个,重复2次出现的有203~301个,3例标本中均有显著差异表达基因数为114~152个,4例标本中均出现差异的基因则有97个,其中以上调为主,涉及13大类基因,包括抑癌与原癌基因,细胞凋亡,细胞骨架与运动蛋白,细胞周期类蛋白等,有些为已知基因,有些仍未知功能. 结论增生性瘢痕与皮肤的基因图谱存在差别,这些基因可能参与了增生性瘢痕的形成过程.

  • 波形蛋白在增生性瘢痕中表达与作用的研究

    作者:王珍祥;吴军;易绍萱

    目的波形蛋白是中等纤维的主要成分之一,在细胞骨架与运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探讨波形蛋白在增生性瘢痕中表达程度及对瘢痕增生与挛缩的作用.方法收集患者不同时期增生与非增生瘢痕作为研究标本,利用基因芯片筛选出的差异基因,选择波形蛋白的基因特异片段,制成寡核苷酸探针与瘢痕组织切片原位杂交.同时,将各标本进行组织块培养,制成成纤维细胞爬片,进行原位杂交.结果波形蛋白基因在3个月,6个月的增生性瘢痕中表达均明显强于9个月,12个月增生瘢痕及非增生瘢痕,阳性细胞比例也高于9个月,12个月增生瘢痕及非增生瘢痕.结论瘢痕增生挛缩与细胞骨架运动的相关基因存在密切关系,而波形蛋白起到关键的作用.同时,抑制该基因的表达,可能实现减轻瘢痕增生与挛缩.

  • 己基可可碱对兔耳瘢痕组织的作用

    作者:吴美莲;罗少军;汤少明;粱莉;张刚

    目的观察己基可可碱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组织的影响.方法建立兔耳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21 d后瘢痕局部注射不同浓度的己基可可碱或生理盐水,49 d后观察药物对瘢痕增生指数(hypertrophic index,HI)的影响及采用图像系统分析瘢痕组织中成纤维细胞数量和胶原含量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中HI与药物浓度呈负相关(P<0.05),治疗组瘢痕组织中成纤维细胞数量与胶原含量均明显减少,呈剂量效应关系;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己基可可碱能抑制瘢痕组织中成纤维细胞增殖,并使胶原合成减少,从而抑制兔耳增生性瘢痕组织增生,有望成为防治增生性瘢痕的新药物.

  • 重组血管生成抑制因子-1对增生性瘢痕组织血管及其相关因子的影响

    作者:宋保强;鲁开化;郭树忠;韩岩;张阳;胡佩珍

    目的 研究基因转染血管生成抑制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组织血管及其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基因重组血管抑制剂Ad-METH-1作用于兔耳增生性瘢痕,用微循环显微镜检、组织学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等方法,研究Ad-METH-1对兔耳瘢痕组织增生、血管生成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 growth factor,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表达的影响,探讨基因转染血管生成抑制对增生性瘢痕的影响.结果 Ad-METH-1注射后30 d,实验组瘢痕组织微血管计数为12.38±2.56,VEGF阳性细胞百分比为17.64%,bFGF阳性细胞为18.24%;对照组微血管计数为48.12±6.46,VEGF阳性细胞百分比为31.34%,bFGF阳性细胞为28.26%.结果 显示,实验组瘢痕组织微血管计数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瘢痕组织VEGF及bFGF的阳性细胞百分比均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d-METH-1对兔耳瘢痕组织增生、血管生成及VEGF、bFGF表达产生了明确的抑制作用,早期行血管抑制治疗可抑制增生性瘢痕的形成.基因转染血管抑制治疗有望成为一种有效的增生性瘢痕防治方法.

  • 感觉神经肽及其受体拮抗剂作用下增生性瘢痕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的变化

    作者:陈亮;李世荣;丛林

    目的 探讨感觉神经肽(substance P,SP)及其受体拮抗剂对增生性瘢痕(hypertrophic scar,HS)中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FB)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Hs及正常皮肤(normalskin,NS)的FB,免疫组化检测在SP及SP受体拮抗剂作用下FB的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PCNA)、bax、bcl-2的表达变化.结果 SP可以促进FB的PCNA、bcl-2表达,抑制bax表达,在HS中SP作用强于NS,且主要由NK1受体介导起作用.结论 SP参与FB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

  • 血管生长抑制因子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的作用及意义

    作者:李虎;李小静;宁金龙;孟刚;高凤山;董继英

    目的 通过观察血管生长抑制因子(内皮抑素)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的新生毛细血管及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探讨内皮抑素防治病理性瘢痕的可能性.方法 选取新西兰大耳兔16只,在兔耳腹侧面制作直径为6 mm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每耳4孔,共计128孔,建立增生性瘢痕模型,随机分为内皮抑素治疗组、生理盐水对照组;观察瘢痕变化.结果 经内皮抑素局部注射治疗后的瘢痕持续时间缩短,同期瘢痕面积小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病理组织切片光镜下同期微血管数少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电镜下发现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细胞核核膜不完整、固缩,染色质分布不均、边聚,线粒体肿胀变性,嵴突破坏;对照组内皮细胞大多结构完整.结论 内皮抑素可能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及新生血管的形成,并诱发内皮细胞凋亡,起到一定防治瘢痕的作用,可能为临床治疗病理性瘢痕提供一条新的途径.

  • 反义结缔组织生长因子抑制兔耳增生性瘢痕的作用

    作者:任丽虹;郝立君;肖志波;滕雯;庞建华;刘莺

    目的 探讨反义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uth factro,CTGF)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的抑制作用.方法 选择20只大耳白兔建立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随机分成5组,对照组为A组,注射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为B组,注射CTGF为C组,先后注射TGF-β1和CTGF为D组,注射反义CTGF为E组,每个治疗组又分为治疗7、14、20 d 3组;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检测增生性瘢痕中CTGF mRNA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TGF蛋白表达,HE、Masson染色观察切片内成纤维细胞数密度,计算机辅助图像分析测算切片内胶原纤维面密度.结果 E组中CTGF mRNA、蛋白表达、成纤维细胞数密度和胶原纤维面密度均降低,与A、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反义CTGF可以抑制兔耳增生性瘢痕的增殖过程,使瘢痕组织纤维化程度明显减轻.

  • 端粒酶在瘢痕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陈磊;匡瑞霞;房晶;赵文君;李慧超

    目的 通过研究瘢痕发生、发展过程中成纤维细胞中端粒酶的表达,探讨端粒酶与瘢痕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PV-6000二步法).实验分为5组:肉芽组织组18例、瘢痕疙瘩组17例、增生性瘢痕组16例、成熟性瘢痕组28例、正常皮肤组32例,对标本成纤维细胞端粒酶活性进行检测,用SPSS16.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肉芽组织组成纤维细胞端粒酶阳性表达率为94.4%,瘢痕疙瘩组阳性表达率为58.8%,增生性瘢痕组阳性率为18.8%,成熟性瘢痕组阳性率为0,正常皮肤组阳性率为0,各组间两两比较,除成熟性瘢痕组和正常皮肤组外,其余各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瘢痕的形成是一个多因素参与综合作用的结果,而端粒酶的激活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通过检测瘢痕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端粒酶活性,有可能判断瘢痕的预后;通过调控瘢痕发生、发展过程中端粒酶的活性,有可能成为瘢痕治疗的新途径.

  • 血卟啉单甲醚声动力疗法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的疗效

    作者:李卫;费剑峰;李晓峰;曲志伟;毕佳琦;成勇;孟庆刚

    目的 观察血卟啉单甲醚声动力疗法对兔耳增生性瘢痕(hyperplastic scar,HS)的疗效.方法 成年大耳白兔60只,随机分成5组.在声动力治疗第2、4、6、8周分别切取两组瘢痕组织,进行指标检测.结果 治疗组可降低成纤维细胞密度、瘢痕增生指数,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降低胶原纤维的面密度,从上皮化后第4周开始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声动力效应能够显著降低兔耳HS,可望为HS治疗提供新的手段.

  • 增生性瘢痕中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的表达及定位

    作者:梁秀影;李健宁

    目的 研究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mast cell trphase,MCT)在增生性瘢痕形成过程中的表达及分布情况,探讨MCT在增生性瘢痕及正常皮肤中是否存在差别.方法 采集未经任何治疗的临床诊断为增生性瘢痕及正常皮肤手术切除各2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增生性瘢痕及正常皮肤中的MCT进行定位,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进行mRNA基因水平的半定量研究分析.结果 MCT在增生性瘢痕中分布较正常皮肤明显增多(P<0.01),主要集中在各层血管周围及胶原纤维束之间,以真皮浅层分布较多;RT-PCR半定量结果显示,增生性瘢痕中MCT mRNA有高表达,而且明显高于正常皮肤,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增生性瘢痕中MCT在分布及基因水平半定量表达均较正常皮肤明显增多,故有理由推论MCT在增生性瘢痕的形成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 真核翻译起始因子4E在病理性瘢痕中的表达与作用

    作者:郑志芳;朱世泽;王朝阳;王少清;吴文艺;杨维群;吴瑞兰;蔡雅谷;李振喜

    目的 探讨真核翻译起始因子4E(eukaryotic translation initiation factor 4E,eIF4E)在病理性瘢痕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在病理性瘢痕形成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1)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20例正常皮肤、20例成熟瘢痕、14例增生性瘢痕和25例瘢痕疙瘩组织中eIF4E蛋白的表达.(2)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测定eIF4E mRNA在8例正常皮肤、8例成熟瘢痕、7例增生性瘢痕和8例瘢痕疙瘩组织中的半定量值.结果 (1)病理性瘢痕组织中eIF4E蛋白表达增高,与正常皮肤、成熟瘢痕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正常对照组0.99±0.28比较,eIF4E mRNA在病理性瘢痕组织1.73±0.31中的表达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IF4E在病理性瘢痕组织中表达增高,eIF4E与病理性瘢痕的形成密切相关,可能对病理性瘢痕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 β1转化生长因子对瘢痕成纤维细胞纤维粘连蛋白及其受体α5β1整合素表达的影响

    作者:谢举临;利天增;祁少海;卞辉宁;徐盈斌;梁惠珍

    目的研究β1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对瘢痕成纤维细胞纤维粘连蛋白(FN)及其受体α5β1整合素表达的影响,探讨TGF-β1、FN及其受体α5β1整合素在增生性瘢痕形成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细胞培养、ELISA法、免疫组织化学、图像分析技术,观察浓度分别为0、5、10、25、50、100μg/L的TGF-β1作用下,瘢痕成纤维细胞FN及其受体α5β1整合素表达的变化.结果TGF-β1浓度在10~50μg/L之间时,可明显刺激瘢痕成纤维细胞FN及其受体α5β1整合素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较,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作用呈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随着TGF-β1浓度增加,促合成作用也随之增加,浓度在100 μg/L时,作用达到饱和.结论TGF-β1作用下FN及其受体α5β1整合素在成纤维细胞中的过度表达可能与增生性瘢痕形成有关.

  • 15-脱氧-△~(12,14)-前列腺素J2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的作用

    作者:潘姝;李叶扬;方力;梁佩红;戴丽冰;李建平;张琰;李罡;张涛

    目的 探讨r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r,PPAR-r)的配体15-脱氧-△~(12,14)-前列腺素J2(15-deoxy-△~(12,14)-prostagliandxin J2,15d-PGJ2)对兔耳增生性瘢痕Ⅰ型胶原、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a平滑肌肌动蛋白(a-smooth muscle actin,a-SMA)表达的影响,探讨15d-PGJ2防治增生性瘢痕的可能性.方法 选取新西兰大白兔18只,在兔耳腹侧面制作2 cm× 3 cm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每耳2个,共计72个,建立兔耳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随机分为2组,一组为实验组,另一组为对照组,分别用15d-PGJ2和生理盐水行瘢痕内注射,1次/d,共7次.停药后第7、14、21天两组同时取材;每组每次切取12个组织块.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Ⅰ型胶原、CTGF和a-SMA的表达.结果 各组兔耳腹侧创面愈合后均不同程度出现类似人增生性瘢痕的组织块.与对照组相比,15d-PGJ2注射后瘢痕体积缩小,变软变平,色泽轻度变浅.在各个时间点15d-PGJ2组Ⅰ型胶原、CTGF和a-SMA的表达均较对照组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PAR-r的配体15d-PGJ2可降低瘢痕内Ⅰ型胶原、CTGF和a-SMA的含量,引起瘢痕萎缩,有一定防治瘢痕的作用,可能为临床治疗增生性瘢痕提供一条新的途径.

  • 褪黑素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生物学活性的调控

    作者:谢有富;戴丽冰;刘思隽;杜高伟;谭艳艳

    目的 探讨褪黑素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生物学活性的调控.方法 分离培养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采用四氮唑复合物/硫酸酚嗪甲酯(XTT/PMS)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β1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含量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细胞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胶原Ⅰ和胶原ⅢmRNA表达,评价褪黑素和褪黑素受体拮抗剂(luzindole)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生物学活性的影响.结果 褪黑素抑制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抑制效果呈浓度依赖性(P<0.05);高浓度褪黑素(10-3 mmol/L)可降低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产生TGF-β1 (P<0.05)和α-SMA mRNA、胶原Ⅰ mRNA的表达(P<0.05);褪黑素受体拮抗剂能阻断褪黑素对细胞产生TGF-β1和α-SMA、胶原Ⅰ mRNA表达的抑制作用(P<0.05);但褪黑素对该细胞胶原ⅢmRNA表达无影响(P>0.05).结论 褪黑素可通过与受体结合调控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生物学活性.

  • 分泌型凋亡相关蛋白1调控成纤维细胞凋亡的研究

    作者:任章霞;陈亮;陶熹;于攀;王珍祥;李世荣

    目的 探讨分泌型凋亡相关蛋白1 (secreted apoptosis-related protein 1,SARP1)调控增生性瘢痕患者的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FB)凋亡的作用.方法 构建SARP1腺病毒载体(Ad-SARP1),感染瘢痕患者的皮肤FB,促进其表达SARP1蛋白,观察其蛋白表达后人FB增殖与凋亡的变化,明确SARP1蛋白对FB的调控作用,并通过转移酶介导的三磷酸脱氧鸟苷-生物素刻痕末端标记(TUNEL)方法、流式细胞仪(FACS)分析细胞增殖与凋亡动态变化.结果 成功构建Ad-SARP1,并能够感染人FB,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到SARP1的mRNA值明显增加,Western印迹方法检测SARP1蛋白表达明显增多(P<0.05);其蛋白表达后四甲基偶氮噻唑蓝(MTT)法检测,与带荧光的腺病毒空载体(Ad-EGFP)及对照组相比,Ad-SARP1感染的FB增殖活力均显著增高;TUNEL检测Ad-SARP1感染FB前后细胞凋亡结果显示,细胞凋亡明显受到抑制,凋亡阳性细胞变少,接近瘢痕成纤维细胞(HSFB)凋亡;FACS分析表明,感染组FB的细胞凋亡指数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下降(P<0.01).结论 SARP1参与调控增生性瘢痕患者的FB功能,抑制细胞凋亡,促进细胞增殖加快.

941 条记录 6/48 页 « 12345678...474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