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磷酸化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和磷酸化真核细胞翻译启示因子4E结合蛋白1在病理性瘢痕中的表达

    作者:张功宝;代涛;袁德品;崔树英;张成书;李艳玲;程定

    目的 探讨磷酸化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p-mTOR)和磷酸化真核细胞翻译启始因子4E结合蛋白l(p-4EBP1)在病理性瘢痕、非病理性瘢痕及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了解其在病理性瘢痕形成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p-mTOR、p-4EBP1在20例瘢痕疙瘩、20例增生性瘢痕、20例非病理性瘢痕及20例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分析其在不同组织中表达阳性率及病理性瘢痕中两者相关关系.结果 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中p-mTOR、p-4EBP1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5.0%(15/20)和60.0%(12/20)、60.0%(12/20)和50.0%(10/20),高于非病理性瘢痕20%(4/20)和10% (2/20)及正常皮肤10% (2/20)和5% (1/20) (P<0.05);p-mTOR与p-4EBP1表达相关(r=0.338,P<0.05).结论 p-mTOR和p-4EBP1可能共同参与了病理性瘢痕的形成过程,且两者具有协同作用.

  • 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生物学行为及其影响因素

    作者:周孝亮;刘德伍;毛远桂

    成纤维细胞( fibroblast,FB)是创面修复的主要细胞,它通过迁徙、增殖、分化、合成、分泌及凋亡等生物学行为的有序进行参与创面修复过程.创面正常愈合是FB、细胞因子及细胞外基质间相互作用达到平衡状态的结果.当细胞因子、细胞外基质及FB等的相互调节平衡失调,其一可致FB的生物学行为发生变化,致使增生性瘢痕形成;另外,可致创面愈合减慢,形成慢性难愈性创面.因此,FB的生物学行为与创面正常愈合及增生性瘢痕的形成密切相关.综合了解影响瘢痕FB生物学行为的因素,寻求一条综合调节瘢痕FB生物学行为及其因素的方法,在促进创面正常愈合及防治瘢痕形成均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增生性瘢痕FB生物学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作一综述.

  • 17-β雌二醇、孕酮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合成的影响

    作者:吴玉家;鲁开化;张琳西

    目的研究雌激素、孕激素对增生性瘢痕形成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HSFB),利用免疫组化及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测定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含量。结果较对照组,17-β雌二醇(17-βE2)各组的HSFB胞浆内阳性信号明显加强(P<0.05);而孕酮(P)各组均不明显(P>0.05)。结论在体外,17-βE2可以明显促进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TGF-β1合成,而P的作用不明显。

  • 人端粒酶逆转录酶、bcl-2蛋白在病理性瘢痕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

    作者:黄勇;邢新

    目的 探讨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uman telomerase revere transcriptase,hTERT)、bcl-2蛋白在病理性瘢痕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在瘢痕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 采用链霉亲和素-过氧化物酶免疫组织化学法,对18例瘢痕疙瘩组织、18例增生性瘢痕和18例正常皮肤标本中成纤维细胞hTERT和bcl-2蛋白表达进行检测,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相应统计学分析.结果 hTERT和bcl-2蛋白在瘢痕疙瘩组织中有较强的表达,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2.2%和83.3%.在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组织中表达较弱,前者显著高于后两者,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增生性瘢痕hTERT的表达高于正常皮肤组织,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bcl-2表达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TERT蛋白和bcl-2蛋白在病理性瘢痕组织中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 端粒酶和bcl-2与病理性瘢痕的发生、发展及其演变过程密切相关,两者可能存在某种相互调控机制.设想减少hTERT和bcl-2在病理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过度表达或许是抑制瘢痕增生的新途径.

  • 5,7,4′-三羟基异黄酮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及细胞周期的影响

    作者:曹川;李世荣;姚恒;冯智;戴霞;陈艳清;李晓格;陈亮

    目的 观察5,7,4′-三羟基异黄酮(genistein)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 PCNA)及细胞周期的影响,探讨5,7,4′-三羟基异黄酮抑制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的机制.方法 分离培养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分别加入25、50、100 μmol/L浓度的5,7,4′-三羟基异黄酮共培养48 h,免疫细胞化学法观察成纤维细胞PCNA蛋白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的变化.结果 各组5,7,4′-三羟基异黄酮作用后细胞PCNA的表达均降低(P<0.05),50 μmol/L及100 μmol/L浓度组的抑制作用为显著(P<0.01);随药物浓度的增加,G0~G1期细胞比例逐渐下降,G2~M期细胞比例增加,表明细胞分裂受到抑制;100 μmol/L组的S期细胞数量比例也有增加,并于G1期前出现亚二倍体凋亡峰.结论 5,7,4′-三羟基异黄酮可通过影响细胞分裂与DNA合成抑制瘢痕增生.

  • 扩张皮瓣治疗头皮增生性瘢痕的临床效果

    作者:王伟;翟晓梅

    目的 探讨扩张皮瓣治疗头皮大面积增生性瘢痕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1年6月至2013年4月,共收治头皮大面积增生性瘢痕患者23例,瘢痕面积大17.5 cm×9.5 cm,小5.5 cm×4.0 cm.共埋置31个扩张器,扩张器容量50~400 ml.视瘢痕形状选择肾形或椭圆形扩张器.经6~8周注水扩张后,行增生性瘢痕切除、扩张器取出和扩张皮瓣转移术.术后行放射性核素局部照射治疗,随访6~12个月.结果 除1个扩张器瘢痕下埋置后因感染而提前取出外,余30个扩张器均顺利完成整个治疗过程.主要并发症为扩张器外露4个,但未影响Ⅱ期手术.除3例复发外,其余20例自觉症状均明显缓解,效果满意.3例复发患者均为扩张不满意,缝合时切口张力较大,且术后延期拆线.结论 扩张皮瓣是治疗头皮大面积增生性瘢痕较为理想的方法.切口缝合张力大小是术后瘢痕是否复发的关键.

  • 皮肤滚针导人曲安奈德治疗增生性瘢痕效果观察

    作者:马常明;蔡景龙;牛扶幼;宗宪磊;陈莹;刘林嶓

    目的 评价皮肤滚针瘢痕内导入曲安奈德治疗增生性瘢痕的临床效果.方法 利用皮肤滚针在32例烧伤或烫伤后增生性瘢痕上往复滚动,同时将曲安奈德注射液滴注到创面上,通过微针及其针孔使曲安奈德注射液进入瘢痕组织内发挥疗效.疗效评价采用临床治愈、有效和无效三级标准,以及温哥华烧伤瘢痕评估标准和痛痒视觉模拟评分法,评估患者治疗前后以及治疗后自身对照区痛痒程度、皮肤色泽、硬度和厚度等改变.结果 32例患者经1~3次治疗,临床治愈28例,显效4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为100%.患者痛痒程度、皮肤色泽、硬度和厚度在治疗前、后及治疗后自身对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皮肤滚针瘢痕内导入曲安奈德注射液对治疗增生性瘢痕有较好疗效,为药物治疗大面积增生性瘢痕提供了新方法.

  • 光动力法联合复方倍他米松注射在增生性瘢痕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方芳;张虹;赵雁;林美玲

    目的 探讨光动力法联合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治疗增生性瘢痕的效果.方法 37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19例,对照组18例.治疗组采用光动力法联合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复方倍他米松局部注射治疗,比较治疗前、后的效果及复发率.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为89.5%,对照组55.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29);治疗组复发率5.9%,对照组4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47).结论 光动力法联合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治疗增生性瘢痕效果明显,能减少激素使用的时间及不良反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 波长1540 nm点阵激光治疗萎缩性痤疮瘢痕

    作者:周梦云;宋为民;郭波;沈静;金宪强;郑涵;许爱娥

    2007年11月至2008年12月,我们采用波长1 540 nm点阵激光治疗31例萎缩性痤疮瘢痕患者,效果良好.1临床资料本组共31例,男23例,女8例,年龄18-26岁.皮肤类型Ⅲ至Ⅴ[1].31例中轻度2例,中度12例,重度17例.病史2-9年.排除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排除半年内用其他方法治疗者.

  • 瘢痕内注射曲安奈德致低钾性麻痹一例

    作者:程银忠;薛哲民;周晓峰

    患者男,30岁,2008年1月15日因胸部外伤后形成增生性瘢痕,半年前曾在当地医院手术切除后复发,伴痛痒症状明显来我科门诊就医.既往体健,否认药物过敏史,全身健康情况良好,门诊给予曲安奈德注射液(浙江仙锯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33020762)50 nag,混合2%利多卡因注射液(山东华鲁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37022147)50 mg瘢痕内注射,至瘢痕局部隆起色转苍白.

  • 扩张器植入术后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一例

    作者:杨艳清;孙家明;李琼;张兆祥

    患者女,27岁,未婚,因面部烧伤后瘢痕27年要求治疗入院.既往体健,入院时检查可见右侧面颊内侧及鼻背部增生性瘢痕,术前血常规(血红蛋白118g/L,血小板217×109/L)及PT+APTT等项检查结果均正常.

  • 人血管生成抑制分子的分子克隆与真核表达

    作者:张阳;鲁开化;郭树忠;宋革;杨国嵘;王臻;雷永红

    目的克隆人血管生成抑制分子(METH1)全长cDNA,建立稳定表达人METH1分子的哺乳动物细胞系.方法RT-PCR获取人METH1 cDNA,序列测定后克隆人真核表达载体pCDNA3.0中,用脂质体转染入HepG2细胞,G418筛选出稳定表达细胞系,用RT-PCR与Western blot分别检测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RT-PCR扩增得到预期大小的目的条带,序列分析表明成熟肽编码区与发表序列[GI:5725505]完全一致;克隆人pCDNA3.0中得到METH1真核表达载体,G418筛选3周后得到稳定表达细胞系,RT-PCR与Western blot显示METH1在HepG2细胞中有高水平表达.结论人METH1全长cDNA成功克隆,并在哺乳动物细胞系HepG2中获得稳定表达,为进一步研究METH1分子对增生性瘢痕血管形成的作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 增生性瘢痕组织中TNF-α mRNA的动态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章建林;林子豪;江华;袁相斌;赵耀中;吴建明;朱晓海;吴宏

    目的 从基因水平探讨肿瘤坏死因子(TNF-α)在增生性瘢痕组织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为增生性瘢痕的基因治疗探索一条有效途径.方法以正常瘢痕为对照,利用RT-PCR技术分别检测1~3个月、4~6个月、7~12个月、1年以上增生性瘢痕组织成纤维细胞中TNF-α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随着增生性瘢痕组织成熟,TNF-α mRNA表达的相对比值呈阶段性递增且差别明显(P<0.01),与正常瘢痕比较含量仍明显为低(P<0.05).结论提示在正常伤口愈合过程中TNF-α的作用甚为重要,增生性瘢痕的形成可能由于TNF-α在组织中的含量降低有关.用基因治疗的方法提高早期增生性瘢痕中TNF-α的含量可能为预防增生性瘢痕发生的一条有效途径.

  • 不同胎龄胎儿皮肤和增生性瘢痕中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5及MAPKK基因表达的变化

    作者:陈伟;付小兵;葛世丽;周岗;姜笃银;孙同柱;盛志勇

    目的探讨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5(extracellular-signal regulated protem kinase 5,ERK5)及其上游信号分子MAPKK(MEK5)在不同胎龄的胎儿皮肤和不同形成时期的增生性瘢痕中的基因表达变化规律.方法用病理学技术检测不同发育时期的皮肤和增生性瘢痕的结构特征后,提取18例不同胎龄(13~32周)的胎儿皮肤、6例少儿皮肤、16例不同发生时期的增生性瘢痕(4个月~11年)和8例正常皮肤组织的总RNA后,用RT-PCR方法检测ERK5和MEK5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变化特征.结果随着胎龄的增加,胎儿皮肤中ERK5和MEK5基因表达水平逐渐降低;而在少儿皮肤中,基因的转录本含量明显减少(P<0.05).在正常皮肤和不同形成时期的增生性瘢痕中,MEK5基因表达水平相近,而ERK5基因在正常皮肤中的表达水平较低,在增殖期和成熟期瘢痕中表达水平明显增强(P<0.01).结论在早期妊娠胎儿皮肤中ERK5和MEK5基因的高表达可能是胎儿皮肤创面无瘢痕愈合的机制之一,而增生性瘢痕发生和形成也可能与这两种基因表达增强有关.

  • A型肉毒毒素局部应用对兔耳增生性瘢痕创面愈合和瘢痕增生的影响

    作者:王琳;邰宁正;范志宏

    目的 研究A型肉毒毒素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组织的影响.方法 8只日本大耳白兔,体重3 kg,建立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型.将兔耳创面分为A型肉毒毒素治疗组(T组)和瘢痕组(S组),每组48个创面.大体观察创面愈合时间和瘢痕增生情况.术后28 d,同法另取4只兔子的兔耳腹面健康皮肤为空白组(B组),收集标本.测量S、T组标本HE切片的瘢痕增生指数HI,流式细胞仪分析2组标本中成纤维细胞的细胞周期,western-blot检测S、T、B组标本中Ⅰ、Ⅲ型胶原的蛋白表达.结果 ①T组标本的瘢痕增生指数HI较S组显著降低,P<0.01;②蛋白水平上,T组的胶原Ⅰ、Ⅲ蛋白表达和胶原Ⅰ/Ⅲ比值均较s组显著降低,P<0.01;③S组分布于G2-M期和S期的成纤维细胞较T组显著增多,而静止期G0-G1的细胞则显著减少,P<0.05.结论 A型肉毒毒素局部应用能抑制兔耳增生瘢痕的形成.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活性,减少瘢痕组织中Ⅰ、Ⅲ型胶原的合成,降低胶原Ⅰ/Ⅲ比值,为其治疗增生性瘢痕的临床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 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技术在家族性瘢痕疙瘩蛋白质组学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赵竞伊;靳小雷;宗宪磊;蔡景龙;祁佐良

    目的 通过比较家族聚集性瘢痕疙瘩(FK)和散发性瘢痕疙瘩(SK)、增生性瘢痕(HS)、正常皮肤(NS)组织样本间蛋白质组表达的差异,筛选出与FK关系密切的蛋白,以期找到其特异性标志物,探索相关发病机制.方法 应用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isobaric tags for relative and absolute quantitation,iTRAQ)技术,对FK、SK、HS、NS 4组,每组6例样本,分别进行酶解、标记及串联质谱分析,进行分子生物学验证及生物信息学分析.并随机挑选2种差异蛋白以蛋白质印迹法进行验证.采用SPSS 16.O软件,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4组蛋白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筛选出变化倍数在1.2倍以上的差异蛋白.结果 测定到蛋白质共2 450种,其中各组间差异蛋白数量及情况:与NS相比,FK特异性表达上调的蛋白共250种,下调的蛋白有281种;SK中特异性表达上调的蛋白共281种,下调的蛋白有232种;HS中特异性表达上调的蛋白共199种,下调的蛋白有233种.与SK相比,FK特异性表达上调的蛋白共64种,下调的蛋白有164种;HS特异性表达上调的蛋白共79种,下调的蛋白有169种;与HS相比,FK特异性表达上调的蛋白共124种,下调的蛋白有115种.这些差异蛋白在细胞外基质、细胞黏附及生物代谢等多条重要信号转导通路中集中分布.蛋白印迹法验证结果表明2种差异蛋白(P3H1和RCN-3)变化趋势与iTRAQ技术检测结果相同.结论 iTRAQ技术能较好地显示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与正常皮肤组织间的蛋白质表达差异,将有助于揭示其发病机制,找到其特异性标志物用于诊断和治疗.

  • PPAR-γ激动剂抑制血管紧张素Ⅱ在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中的作用

    作者:林康;吕雷;高伟阳;何智灵;张国佑

    目的 研究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激动剂罗格列酮(rosiglitazone,Ros)抑制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诱导的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细胞外基质合成,并探讨其抗瘢痕的潜在作用.方法 体外培养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在一定浓度的AngⅡ、Ros、GW9662作用下,采用CCK-8法、实时荧光定量RT-PCR和Western blot印迹法分别检测各组成纤维细胞增殖和细胞外基质(ECM)表达的情况.结果 CCK-8法吸光度A值、Ⅰ型胶原蛋白(collagen Ⅰ,Col-Ⅰ)、纤维粘连蛋白(fibronectin,FN) mRNA以及蛋白表达,AngⅡ组分别为1.082 5±0.007、6.45±0.97、4.92±0.86、2.92 +0.41、2.78±1.04;Ros+AngⅡ组为:0.722 4±0.012、1.82±0.34、1.78±0.27、1.57±0.46、t.68 +0.39. Ros组为:0.554 7±0.012、0.97±0.12、1.07±1.08、1.05±0.43、1.14±0.36;GW9662+ Ros+ AngⅡ组为:1.0560±0.005、5.83±0.24、4.47±0.32、2.69±0.35、2.62±0.27.CCK-8法吸光度,Col-Ⅰ和FN mRNA以及蛋白表达量,AngⅡ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Ros+AngⅡ组则使这种效应明显降低(P<0.05).Ros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W9662+Ros+AngⅡ组与Ros+AngⅡ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PAR-γ激动剂可有效抑制AngⅡ诱导的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及Col-Ⅰ和FN合成增多的效应,可能具有体外抗瘢痕纤维化的作用.

  • 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间充质干细胞表型及多向分化潜能

    作者:赵小锋;王达利;魏在荣;薛启元;余丽梅

    目的 探讨人增生性瘢痕来源的成纤维细胞的细胞表型及分化潜能,以进一步研究其在增生性瘢痕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从手术切除的增生性瘢痕中提取并分离培养成纤维细胞,以倒置显微镜观察其细胞形态及生长特点.待细胞培养传代至第3代,采用Vi-CELL细胞计数仪检测细胞生长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成纤维细胞间充质干细胞表型标志CD73、CD44、CD105、CD90、CD34、CD45、CD14的表达情况;通过免疫细胞化学检测该细胞CK19、Oct 4、Vementin的表达情况及免疫荧光检测α-平滑肌肌动蛋白;诱导分化检测细胞向成骨、成软骨和成脂细胞方向分化能力.结果 细胞原代培养初期贴壁散在分布,生长曲线显示细胞1 ~2d生长较慢,从3~5d左右细胞生长较快,6~7d细胞进入平台期;第2代第5天细胞多为长梭形,呈放射状、漩涡状排列.细胞流式结果显示细胞表型CD90、CD44、CD105、CD73呈高表达,CD45、CD34、CD14不表达;免疫细胞化学检测间充质细胞标记物Vementin、多能干细胞标志物Oct 4均呈阳性表达,免疫荧光检测α-平滑肌肌动蛋白呈阳性表达,上皮细胞标志物CK19呈阴性表达,多向诱导分化实验该细胞可向成骨、成软骨和成脂细胞分化,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结论 人增生性瘢痕来源成纤细胞具有间充质干细胞样生物学特性,该生物学特性可能在增生性瘢痕的形成以及创面修复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 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在病理性瘢痕中的表达研究

    作者:高峰;赵阳;冯永强;霍然;薛文君;王法刚;吕仁荣;薛峰;李强;张健

    目的 研究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mast cell tryptase,MCT)在病理性瘢痕中的表达及分布情况,探讨MCT基因在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及正常皮肤中是否存在差别.方法 采集未经治疗的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及正常皮肤各20例,应用免疫荧光组化对MCT的表达进行定位,应用实时荧光相对定量PCR进行mRNA基因水平的相对定量分析.结果 MCT主要集中在瘢痕组织的胶原纤维柬之间,以瘢痕组织浅层分布较多;实时荧光PCR相对定量结果显示MCT基因在瘢痕疙瘩中表达高于增生性瘢痕和皮肤(P<0.01),瘢痕疙瘩中MCT基因表达量约为增生性瘢痕的2.5倍,皮肤的5.4倍.结论 MCT在瘢痕的形成中可能起一定的作用.

  • eIF4E、p-eIF4E和Mcl-1在病理性瘢痕组织中的表达和意义

    作者:吴文艺;张丽婷;郑志芳;朱世泽;王朝阳

    目的 研究真核细胞翻译起始因子( eIF4E)、磷酸化真核细胞翻译起始因子(p-eIF4E)和髓样细胞白血病-1(myeloid cell leukemia-1,Mcl-1)在病理性瘢痕中的表达情况及其相互关系,探讨它们在瘢痕形成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正常皮肤、成熟瘢痕、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组织中eIF4E和Mel-1的mRNA表达量.利用蛋白质免疫印迹( 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正常皮肤、成熟瘢痕、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组织中eIF4E、p-eIF4E和Mcl-1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正常皮肤、成熟瘢痕、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组织中eIF4E的mRNA及蛋白质的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1.380±0.450、1.230±0.230、5.400±0.450、5.460±0.460和0.597±0.060、0.590±0.040、0.694±0.066、0.697±0.022.正常皮肤、成熟瘢痕、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组织中p-eIF4E的蛋白质表达量为0.202±0.037、0.216±0.019、0.426±0.026、0.433±0.027.Mcl-1的mRNA及蛋白质的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1.510±0.660、1.400±0.530、6.650±0.850、7.230±1.530和0.589±0.059、0.660±0.063、0.870±0.118、0.914±0.064.病理性瘢痕组织中eIF4E的mRNA及蛋白质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皮肤、成熟瘢痕(P<0.05);病理性瘢痕组织中Mcl-1的mRNA及蛋白质表达增高,与正常皮肤、成熟癜痕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性瘢痕组织中eIF4E的磷酸化程度高于正常皮肤和成熟瘢痕(P<0.05).病理性瘢痕组织中eIF4E的mRNA及蛋白质表达与Mcl-1的mRNA及蛋白质表达呈正相关.结论 eIF4E在病理性瘢痕组织中表达增高,磷酸化程度增高,p-eIF4E可能通过调节Mcl-1等细胞周期调控因子而促进癜痕组织中细胞的增生,对病理性瘢痕的形成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941 条记录 7/48 页 « 12...45678910...474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