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DSA图像测量技术在介入神经放射学中的应用

    作者:王金龙;李慎茂;凌锋

    目的 探讨DSA图像测量技术在介入神经放射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我院介入中心1035例患者在进行介入神经放射学检查及治疗过程中应用DSA图像测量技术对病变及正常血管影像进行测量.结果 应用DSA图像测量技术对本组病例中的血管及病变进行测量,应用直径为10mm的正圆形不锈钢球作为参照物,并且尽可能将其放置在与预测量血管或病变同侧同一平面位置接近的部位,其测量数值较少产生误差;应用三维重建系统对旋转DSA三维重建的图像也可进行精确测量.结论 DSA图像测量技术对介入神经放射学检查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介入操作医生选择合适的支架、保护过滤伞、弹簧圈及扩张球囊等材料的种类、型号至关重要.

  • 周围型小肺癌的多层螺旋CT诊断

    作者:韩雪;李安源;李东

    肺癌的早期发现与诊断的重要性已得到共识,然而即使能够手术切除的肺癌病例中,早期肺癌仅为4%~5%.多层螺旋CT(MSCT)可进行快速容积扫描、薄层重建,而且一次屏气完成扫描,消除呼吸运动伪影,为小肺癌的定性诊断提供更多有用信息[1].本文收集经病理证实的29例小于3cm的小肺癌的临床资料及MSCT表现,探讨MSCT对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价值.

  • 螺旋CT扫描图像后处理重建技术对椎弓峡部裂的价值

    作者:侯卫武;蒋君军

    目的 分析腰椎螺旋CT图像后处理对腰椎椎弓峡部裂的诊断价值.方法 总结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50例经X光平片、CT轴扫、螺旋CT扫描图像后处理确诊的椎弓峡部裂的影像表现,比较三种检查方法在诊断椎弓峡部裂的不同应用价值.结果 螺旋CT容积扫描图像后处理重建可以清楚显示椎弓峡部裂的部位,裂隙宽度及椎体移位,椎管受压等相关继发病变影像.结论 螺旋CT容积扫描图像后处理重建是显示椎弓峡部裂的好方法.

  • DR全脊柱、全下肢全景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

    作者:刘凤梅;唐勇;陈经纬;汤发;谢克森

    目的 探讨DR全脊柱、全下肢全景成像技术在临床应用的意义.方法 分析85例DR全脊柱、全下肢全景成像技术的病例,分析其影像学改变.结果 85例患者中,全脊柱检查55例,其中显示脊柱侧弯28例,脊柱侧弯矫正术后8例,骨质增生12例,强直性脊柱炎6例,未见异常1例;全下肢检查30例,其中显示胫骨平台骨折畸形愈合6例,股骨颈骨折6例,髋关节置换术后5例,股骨头发育不良2例,先天性股骨头缺如2例,股骨干骨折术后4例,膝关节骨关节炎5例.结论 DR全脊柱、全下肢全景成像技术能在一幅图上完整的显示全脊柱、全下肢,而且能显示人体脊柱、下肢在自然状态下的应力情形,在骨科诊治方面有着重大的意义.

  • 多层螺旋CT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陈军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52例冠心病患者的CTA的完整资料。对原始数据进行钙化积分的结果分析,表面成像(SSD)、容积再现(VR),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等多种CT图像后处理重建。结果:所有患者CTA检查冠状动脉都能获得良好的三维重建,主干及其重要分支均清晰显示,208节段冠脉血管中191节段(92.5%)获得良好显影。208节段冠脉血管中发现钙化病变161节段,清晰显示冠状动脉壁的斑块,冠脉狭窄并能初步评价斑块性质。结论:在良好的心率控制的前提下,联合钙化积分评价和SSD、VR、MIP、CPR等多种后处理技术能够获得理想的冠脉图像,对冠脉狭窄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能初步评价斑块性质,有助于冠心病的早期诊断。

  • 64排螺旋CT图像后处理在急性阑尾炎诊断中的价值探讨

    作者:毕阳;马于平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图像后处理在阑尾炎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68例急性阑尾炎患者的CT 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行下腹CT 平扫,在工作站上采用多平面重建及MIR 方法进行图像后处理,对阑尾大小、形态及盲肠周围改变进行观察分析.结果:68例中,急性单纯性阑尾炎32例,阑尾结石并急性阑尾炎24例,阑尾脓肿10例,另2例仅表现为阑尾结石.直接征象为阑尾增粗增大(直径大于6 mm)、阑尾结石,间接征象包括阑尾周围炎、阑尾周围脓肿或炎性肿块、盲肠末端肠壁增厚和局部淋巴结肿大等.结论:64 排螺旋CT 能快速、准确地诊断急性阑尾炎及其并发症.

  • 自动曝光控制在计算机X线摄影中的合理应用

    作者:崔现成;王智;郝永;尹亮;罗军;孙文超

    探讨自动曝光控制在计算机X线摄影中的合理应用,进一步提高摄影图像质量.在自动曝光控制条件下计算机X线摄影中,关键是要选择合适的KV值,同时还要选择合适的电离室、密度补偿值和和必要的图像后处理.

  • 螺旋CT三维重建在诊断气管、支气管病变的应用

    作者:吴恒

    目的评价螺旋CT三维重建对气管、支气管疾病诊断的价值.方法 85例患气管、支气管疾病患者,由纤维支气管镜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回顾性对病灶的MPR、MinP、SSD和CTVB图像进行分析.结果 MPR对气管、支气管内外组织的结构和位置显示清晰,且能显示病灶的细节,结合横轴位有助定性和定位.MinP对连续性气管、支气管显示佳.SSD显示支气管树及病灶立体的外表形态,测量大小有误差.CTVB类似纤维支气管镜(FB)所见,对3级及3级以下支气管病灶诊断不可靠.结论螺旋CT三维重建对气管、支气管疾病诊断有较大辅助价值,且对病灶的显示各有其优劣,诊断疾病需综合运用.

  • 尸体标本腹腔神经丛:十六层CT图像后处理分析

    作者:黄小华;张小明;赵琼慧;蔡昌平;谢兴国;李成军;董国礼;曾南林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 T图像后处理在尸体标本腹腔神经节显示中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对6具成人尸体标本进行解剖,确定胰腺周围腹腔神经节及神经丛主支的位置和形态,并对其大小进行测量,用碘海醇对其进行涂抹标记,还原尸体各脏器的位置,进行十六层螺旋CT容积扫描,将扫描后的容积数据传至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在影像上所测结果与尸体解剖比较.结果:6具成人尸体标本腹腔神经节和神经丛主支均位于T12至L1的上缘之间,腹腔神经节多为薄片型,结节型或长条型少见;CT图像与尸体解剖观测一致.腹腔神经节的大小在尸体解剖测量左、右侧上下径分别为16.93±5.16mm和11.98±5.48mm,横径分别为20.02±10.13mm和24.75±10.97mm,厚度分别为2.83±0.45mm和2.08±0.46mm.CT图像后处理MPR影像左、右侧上下径分别为16.42±6.38mm和11.70±2.72mm,横径分别为21.40±7.22mm和23.53±7.21mm,厚度分别为2.75±1.08mm和2.18±0.44mm.VRT影像测量左、右侧上下径分别为17.10±5.42mm和12.25±3.68mm,横径分别为21.92±8.21mm和25.13±6.41mm,厚度分别为2.90±1.12mm和2.28±0.50mm.统计学分析尸体标本与图像后处理影像上的MPR和VRT两组数据测量值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能在尸体上准确地、立体地显示腹腔神经节及神经丛主支的位置、形态和大小,为临床腹腔神经丛的扫描奠定了基础.

  • 图像后处理DSA技术临床应用

    作者:黄文诺;王立富;吴勇健;陈明

    DSA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一组连续、高质量的图像将为临床手术和介入治疗提供资料保障.少数患者由于位移造成的减影图像不佳,给诊断带来困难,我院对甲乙两组共29例图像进行2次减影和蒙片移动解决图像不佳的问题,取得较好效果,报道如下.

  • MSCT脑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王小进;白卓杰;仲阳;郑祝霞;蒋晓燕;张本善;吴联生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MSCTA)及各种成像技术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临床确诊颅内动脉瘤的48例患者行MSCTA检查,图像后处理分别采用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及容积再现(VR)等重组技术.其中27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21例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结果 48例患者经MSCTA共检出50处瘤灶,瘤体直径大3.5 cm,小0.5 cm;其中8例瘤腔内有血栓形成,4例出现瘤壁钙化.2例MRA检出颅内动脉瘤17例,27例行DSA检出27例29处瘤灶(其中1例3处瘤灶),其与MSCTA表现一致.结论 MSCTA是一种准确、安全、快捷的检查方法,综合运用多种图像后处理技术可明确显示瘤体与载瘤动脉及邻近颅骨的三维空间关系,为制订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信息.

  • 直接数字化摄影技术在静脉肾盂造影中的应用

    作者:钱立新;崔志敏;吴洪伟

    在临床泌尿系统疾病的检查中,直接的检查方法就是采用静脉肾盂造影(IVP)技术.为了探讨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DR)对IVP的应用价值,本文对本院利用DR技术和传统技术进行IVP检查的资料进行多方面的比较和分析,现报道如下.

  • 表面阴影覆盖法和多层面重建在创伤性关节内外骨折中的应用

    作者:邹月芬;王德杭;赵网霞

    分析了20例关节附近骨折病人的CT和图像后处理资料,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多层螺旋CT及后处理技术对胆脂瘤型中耳炎听小骨破坏的诊断价值

    作者:程健;杨登法;张国斌;金巧智;蔡志毅;李志海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及后处理技术二维多平面重建(MPR)、三维容积再现技术(VRT)成像对胆脂瘤型中耳炎听小骨破坏的诊断价值.方法 25例胆脂瘤型中耳炎的患者行术前前瞻性64排螺旋CT检查并行图像后处理(MPR、VRT).采用盲法阅片,分别将CT横断面、MPR及VRT图像与手术结果对照.结果 25例患者(26耳)听小骨破坏部位共57个,锤砧关节脱位1耳.锤骨柄和砧骨短脚CT横断面扫描、MPR及VR诊断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符合率均为100%锤骨头和砧骨体CT轴位扫描、MPR及VR的特异度及阳性预测值均为100%,而锤骨头和砧骨体MPR诊断符合率均为92.31%,均高于横轴位扫描及VR.镫骨的横断位及砧骨长脚的VR扫描显示效果佳,其诊断符合率均为100%.结论 多层螺旋CT及后处理技术能准确判断胆脂瘤型中耳炎听小骨的破坏情况,可用于指导临床手术.

  • 多层螺旋CT及后处理技术在喉癌及下咽癌侵犯中的诊断价值

    作者:杨登法;姜亿一;傅钢泽;沈剑敏;吴恩福;林刃舆;陈建福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及后处理技术二维多平面重建(MPR)、三维仿真内镜(CTVE)和三维容积再现技术(VRT)成像对喉癌及下咽癌局部侵犯范围的诊断价值.方法:51例喉癌及下咽癌的患者行术前前瞻性16层螺旋CT检查并行图像后处理(MPR、CTVE和VRT).采用盲法阅片,分别将CT横断面、MPR及联合图像(横断面结合MPR)与手术病理所见侵犯范围进行对照分析,三维后处理技术CTVE、VRT与喉镜所见侵犯范围进行对照分析,采用多个样本率的x2检验.结果:喉癌31例,下咽癌20例,CT横断面、MPR及联合图像与手术病理对评价会厌、室带、杓会厌襞、声带、前联合、声门下区、喉旁间隙、梨状窝、喉软骨、淋巴结结构侵犯基本一致(P> 0.05).CTVE图像与喉镜对评估会厌、室带、杓会厌襞、声带、前联合及梨状窝结构侵犯和CTVE图像、VRT图像与喉镜对评估梨状窝、喉室和气管结构侵犯亦基本一致(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及后处理技术能够从二维、三维的角度真实地反映肿瘤部位、形态、大小、浸润范围、淋巴结转移等情况,尤其对肿瘤周围的侵犯、淋巴结转移的判断具有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同时,CTVE可作为电子喉镜很好的补充手段.

  • 多层螺旋CT及其重建技术在外伤性面瘫定位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徐重洋;汪建华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及其重建技术在外伤性面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0例外伤性周围型面瘫患者的CT资料,以探讨多层螺旋CT在外伤性面瘫的定位诊断中的意义.结果 本组外伤性面瘫CT薄层扫描及重建发现颞骨骨折35例(87.5%);32例累及面神经管,CT重建图像显示骨折累及部位面神经管连续性中断,管腔不均匀,管壁欠光整;3例颞骨骨折线未明显累及面神经管;5例CT重建颞骨及耳部均未见明确异常,面瘫难以定位(12.5%),CT主要表现为面瘫同侧脑挫裂伤、硬膜下(外)血肿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结论 CT薄层扫描及其重建图像对脑外伤所致的周围性面瘫定位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 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孤立性肺结节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作者:王华斌;谢飞;姚杰;葛卫卫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评估孤立性肺结节( SPN)良恶性中的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多层螺旋CT扫描并经病理或临床证实的SPN 40例,应用计算机辅助检查或诊断( CAD)分析软件的多平面重建( MPR)、表面投影显示( SSD)、感兴趣体积( VOI)法等三维重建技术对SPN的基本征象进行分析,鉴别其良恶性,胸部CT常规扫描与CAD在SPN影像征象显示率。结果① CAD较胸部CT常规扫描,在显示SPN形态特征分叶征、毛刺征、支气管血管集束征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②40例SPN中,恶性结节28例,良性结节12例。胸部CT常规扫描对SPN诊断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57.5%、53.6%、66.7%、78.9%、38.1%;CAD 相应值分别为80.0%、82.1%、75.0%、88.5%、64.3%,均高于胸部CT常规扫描。结论较胸部CT常规扫描,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能够提供更丰富的诊断信息,对评估SPN良恶性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64层螺旋CT三维重建在气管支气管异物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戴俊;怀德;徐敏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三维重建成像技术在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5例疑诊气管、支气管异物的患儿,行64层螺旋CT扫描后三维重建,与硬质支气管镜手术中情况比对,评价各种重建技术对支气管异物的位置、大小等情况判断及诊断价值。结果35例患儿经扫描后重建,均获清晰图像,其中32例诊断为气管、支气管异物,异物位于主气管5例、右侧支气管16例、左侧支气管11例,行硬质支气管镜检查与CT诊断异物部位一致,且均一次成功取出;异物咳出后CT检查1例未见异物,另2例重建成像未见异物,均未行硬质支气管镜检查,予抗炎治愈。螺旋CT多平面重建(MPR)、CT仿真内窥镜(CTVE)等技术均能明确异物的有无、位置、大小、形态等及异物所致气管、支气管狭窄的部位、严重程度等。结论螺旋CT多平面重建及后处理技术对明确气管、支气管异物的诊断以及是否需行硬质气管镜有创检查有重要指导意义。

  • 胆管黏液细胞腺癌的MSCT诊断

    作者:栾维志;龚仁华;赵莉;蔡军

    目的 探讨胆管黏液腺癌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以提高对胆管黏液腺癌的术前诊断水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胆管黏液细胞腺癌的CT资料,运用图像后处理技术,显示胆管黏液腺癌病理改变的CT征象.结果 胆管黏液细胞腺癌的MSCT影像特征:1.囊性肿块,囊壁、间隔厚薄不均匀,壁结节或乳头状突起,可伴有钙化;2.薄层+多平面重建(MPVR)显示囊内间隔不完整,多房囊腔相互通连并在肝门部与胆管相通,胆总管黏液性阻塞和肝内外胆管扩张.结论 MSCT可提供更多的影像信息,结合临床可在术前提出胆管黏液腺癌的诊断.

  • 多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对肺内肿块穿刺术前定位的价值

    作者:陆启芳;相丽;赵红;周海燕;郑穗生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MPR、VR、结构叠加、透明重建)对肺内肿块穿刺术前定位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2012年1月至12月行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术178例患者的完整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3例行传统的CT引导下肺内肿块穿刺术前定位,89例得到了明确诊断,确诊率为86.4% (89/103),其中,肿块直径<3 cm确诊率为74.2% (23/31),肿块直径3~5 cm确诊率为87.5% (21/24),肿块直径5~ 10 cm确诊率为93.7% (45/48).术后19例出现气胸,3例轻微咯血,并发症发生率为21.4%(22/103).75例行多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对肺内肿块穿刺术前定位,68例得到了明确诊断,确诊率为90.6%(68/75),其中,肿块直径<3 cm确诊率为87.9%(29/33),肿块直径3~5 cm确诊率为92.0%(23/25),肿块直径5~10 cm确诊率为94.1%(16/17).术后5例出现少量气胸,1例轻微咯血,并发症发生率为8.0%(6/75).结论 多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能够更精确的定位肺内肿块,在肺内小肿块和近肺门肿块的显示方面较传统的CT定位技术更具有优越性,提高了肺穿的确诊率并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进一步研究与推广.

231 条记录 6/12 页 « 12345678...11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