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迭代重建算法在肥胖患者冠状动脉CT成像中的应用

    作者:王瑞;吴润泽;张传臣;李勐;于薇;张兆琪

    目的 与滤波反投影法(FBP)相比,观察正弦图确认的迭代重建算法(SAFIRE)可否改善肥胖患者冠状动脉CTA(CTCA)图像质量及有效降低辐射剂量.方法 连续收集49例接受CTCA的肥胖患者,对其中39例使用常规序列扫描(120 kV,A组),分别选用FBP(FBP亚组)和SAFIRE(SAFIRE亚组)重建;对另10例使用低剂量扫描序列(100 kV,B组),SAFIRE重建.比较各组间主观(冠状动脉评分)和客观图像质量(图像噪声,SNR,CNR)的差异.结果 SAFIRE亚组的图像噪声、SNR、CNR比均优于FBP亚组和B组(P<0.05),但FBP亚组的图像主观评分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的有效辐射剂量[(4.36±0.75) mSv]明显小于A组[(8.83±1.74) mSv] (P<0.01).结论 与FBP相比,SAFIRE可显著提高相同剂量水平的CTCA图像质量,并能在降低约50%辐射剂量的条件下保证图像质量.

  • 能谱CT图像的背景噪声和伪影消减

    作者:赵中玮;邢宇翔

    能谱CT通过获得不同能量X射线照射物体的透射数据,重建出不同能量下的断层图像和原子序数、电子密度图像.但是为了减小病人的照射剂量,通常我们会降低能谱CT获得的单能透射光子数,重建的图像不可避免地存在较高的噪声和伪影.本文以双能CT数据为例,介绍一种图像后处理算法:利用大多数物质线衰减系数随X射线能量升高而降低的物理规律识别图像中的伪影,并根据先验知识将图像背景中的噪声和伪影消除.此方法可直接扩展到多能.我们通过模拟数据和实验数据对方法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证明算法可以明显减少图像中伪影的影响,提高能谱CT图像质量.

  • 64排CT血管造影对血液透析患者内瘘的临床意义

    作者:夏青;高新庐;祝匡明

    自体动静脉内瘘已经被证实是血液透析患者好的长期血管通路,透析血流量是评价血管通路功能状况的主要指标.内瘘血管由于自身血管条件(疾病原因)、长期反复穿刺、局部损伤、透析过程中低血压发生等等都可导致内瘘血流量不佳.近几年,随着64排CT的应用和三维重建技术的发展,心脏血管造影(CTA)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其扫描速度快,图像后处理质量好,可对正确诊断提供基础.

  • 64排螺旋CT对脑动静脉畸形诊断的价值探讨

    作者:沈剑辉;汤连志;于红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在脑动静脉畸形(AVM)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09年至至今,因疑诊脑动静脉畸形患者在我科接受CT检查患者43例,对其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1例在CT显像下呈阳性,有28例出现钙化.21例平扫为均匀稍高或等密度不规则颅内团块影,5例表现为高密度灶轴位,阳性图片经过VR、MIP、CPR、VE各种重建方式处理后的图像,均能够观察到畸形血管团和增粗迂曲血管影像.结论 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及MSCTA大优势在于安全、方便、快速、准确,无DSA及MRA检查禁忌证,适合于脑动静脉畸形(AVM)的临床检查,尤其适用于合并脑出血的急重症患者.

  • 磁敏感加权成像的后处理及其临床应用

    作者:田晓迪;聂生东;钱黎俊;陈兆学;陈增爱;许建荣

    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是一种可由各组织磁敏感性差异而产生图像对比,进而可对各组织显影的新技术.与传统磁共振成像方式相比,SWI在静脉显影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可应用于脑肿瘤,脑出血或其他有静脉参与的病灶研究,从而有效改善对这些疾病的诊断.要利用SWI显示清晰的静脉血管影像需要进行复杂的图像后处理.本文对SWI技术、临床应用和与之相关的图像后处理进行了综述和讨论.

  • 多层螺旋CT对气管、支气管病变的诊断价值

    作者:孙鹏飞;肖湘生;李惠民;于红;刘士远;张沉石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气管、支气管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4例经病理或临床证实的气管、支气管病变的CT表现,比较轴位、MPR、MinP、VR及CTVB对病变征象的显示差异.结果 ①中央气道病变:MSCT后处理技术均能显示气道的异常,以MPR显示管腔狭窄、截断,管壁增厚及管周改变佳;②周围气道病变:MPR能准确显示病灶与支气管的关系,CTVB可以显示亚段支气管的狭窄、闭塞,但图像模糊,而VR、MinP对其显示不良.结论 MSCT能够有效地评价气管、支气管病变,其有助于肺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 图像后处理对全数字化乳腺影像病变检出率的影响

    作者:陈羽琦;贺文;赵丽琴;陈疆红

    目的 比较全数字化乳腺影像( FFDM)的两种图像后处理方式——动态对比度全智能优化(PV)与组织均衡技术(TE)对乳腺病变检出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的乳腺X线图像,按经PV和TE两种后处理方式的图像和原始图像(RAW)分为3组,由2名放射科医师阅片并记录评分结果.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49例患者共62个病灶,均经病理证实.PV组、TE组及RAW组ROC曲线下面积(Az)分别为0.770±0.031、0.684±0.033、0.709±0.032.3组中PV组Az值及敏感度高,RAW组假阴性率高,TE组假阳性率高.对于恶性病灶,PV组优于TE组及RAW组,TE组与RAW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间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良性病灶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恰当的后处理能够增加FFDM对特定类型病变的显示能力;对检出恶性病灶,PV优于TE.

  • 宝石高分辨CT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方法在儿童颈椎外伤低剂量扫描中的应用

    作者:于彤;李镇;路春兰;段晓岷;彭芸

    目的 对比儿童颈椎外伤后宝石高分辨CT(GE Discovery HDCT750)及64排容积CT (GE LightSpeed VCT64)扫描的辐射剂量,评价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ASiR)方法对儿童颈椎低剂量扫描的价值.方法 将47例因颈椎外伤来我院影像中心接受颈椎CT扫描的患儿按照性别、年龄及就诊顺序分为A组(n=24)和B组(n=23).A组以GEDiscovery HDCT750行颈椎CT扫描,预设噪声指数(NI)为14,使用ASiR对图像进行后重建,ASiR权重值为30%.B组以GE LightSpeed VCT64进行扫描,预设NI 12,使用滤波反向投影(FBP)对图像进行重建.分别记录各组CT扫描的大电流、小电流及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测量并记录颈椎椎体及同层面颈部肌群客观噪声,同时评价和记录图像的主观图像质量.使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组的平均管电流和CTDIvol值为(42.38±9.56)mA和(1.45±0.65)mGy,B组为(64.21±11.95)mA和(2.18±0.73) mGy,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94、11.34,P均<0.01).A组椎体松质骨及颈部肌群的客观噪声为26.04±7.83、5.65±1.00,B组分别为27.01±8.63、6.46±1.26,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2、0.84);两组图像的主观噪声评分分别为4.03±0.81、4.02±0.69(P=0.65).结论 在获得同样质量图像的前提下,与GE LightSpeed VCT64的FBP方法相比,GE Discovery HDCT750使用30% ASiR重建并提高2个单位NI值的扫描方案可有效减低儿童颈椎外伤CT扫描的辐射剂量.

  • 尸体标本腹腔神经丛:磁共振图像后处理分析

    作者:曾南林;张小明;赵琼慧;翟昭华;黄小华;蔡昌平;谢兴国;李成军

    目的 探讨MRI图像后处理技术在尸体标本腹腔神经节显示中的价值.方法 对18具成人尸体标本进行解剖,确定胰腺周围腹腔神经节及神经丛主支的位置和形态,并对其大小进行测量,用马根维显对其进行标记,还原尸体各脏器的位置.使用GE 1.5T Excite MR成像仪,以腹腔神经节为中心对尸体进行MRI三维快速扰相梯度回波序列冠状位和轴位容积扫描,将扫描后的容积数据传至GE AW4.1工作站进行多平面容积重建(MPVR).MPVR图像上所测结果与尸体解剖比较.结果 18具成人尸体标本腹腔神经节和神经丛主支在尸体标本解剖和MPVR影像上均位于T12至L1的上缘之间;其形态在MPVR图像和尸体标本解剖基本一致,多为薄片型,结节型或长条型少见.左右侧腹腔神经节的上下径分别为(15.07±5.16)mm和(13.18±3.62)mm,左右径为(22.74±10.13)mm和(25.01±6.11)mm,前后径为(2.83±0.45)mm和(2.08±0.46)mm.在MPVR图像上左右侧腹腔神经节的上下径分别为(15.89±0.53)mm和(13.53±1.51)mm,左右径为(22.44±1.11)mm和(25.03±1.81)mm,前后径为(2.79±0.49)mm和(2.37±0.21)mm.上述径线在尸体标本解剖和MPVR图像上的测量值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MRI图像后处理技术,能准确、立体地显示胰腺周围腹腔神经节及腹腔神经丛主支的位置、形态、大小和走向,为临床腹腔神经丛的扫描奠定了基础,并具有指导意义.

  • 胸部DR图像对比度的变化对肋骨骨折诊断的影响

    作者:姜荣;贺文;王克扬

    目的 探讨胸部数字化影像(DR)细节对比功能在肋骨骨折中的应用及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50例胸部外伤且放射科首诊怀疑肋骨骨折的病例,对胸部正位DR肋骨图像进行细节对比后处理,得到标准图像及高对比图像两组,由3名放射医师进行评价,结果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对肋骨骨折诊断准确性.结果 标准组及高对比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77±0.076和0.844±0.059(P<0.05),与标准图像比,细节对比后处理图像诊断准确率更高、假阳性率更低.结论 DR正位肋骨图像经细节对比后处理能提高骨折诊断的准确性.

  • 胸部DR影像后处理对肺结节检出的影响

    作者:王克扬;贺文;何茜;王涛;赵丽琴;李晓强;李晨;李辉;肖国文

    目的 评价DR影像多频域后处理方式对肺内结节检出的影响.方法 选取经胸部CT证实的50例有肺内结节和50例正常者的DR正位胸片,采用多频域后处理得到标准、高通过及低通过3组图像,由低、中、高年资医师各2名进行评价,评价结果用受试着工作特征(ROC)曲线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标准、高通过及低通过3组图像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39±0.019、0.697±0.020、0.789±0.017(P<0.05),三组中,低通过组结节检出率高,高通过组结节检出率低、假阴性率高,标准组假阳性率高. 结论 DR影像多频域后处理对肺结节的检出有影响,低频增强处理可以提高肺结节的检出率,高频增强处理漏诊率增加.

  • 磁共振冠状动脉成像与后处理技术

    作者:方来发;张秀阁;邱本胜;钱源诚;高元桂

    随着磁共振成像(magnebc resonance imaging,MRI)技术的发展,应用MRI实现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PA),为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提供了一种新的成像方法,也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特别是在磁共振冠状动脉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coronary angiography,MRCA)方面。传统的冠状动脉造影技术是一种有损伤性、费用昂贵的技术,并有可能导致并发症的危险,而MRCA技术具有无损伤性、适应性广泛等特点,因此,这几年来,人们发展了一些磁共振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及其图像后处理技术取得了一些进展。本文就近年来有关技术发展作一简单的回顾和分析。

  • 64层螺旋CT胸部图像后处理技术的临床应用

    作者:邵明利

    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是近年来研究较多、发展较快的一种新的影像诊断技术[1],它是利用计算机软件功能,将扫描数据经多种方法处理重建出人体器官多平面、三维立体以及空腔器官内表面图像.本文结合87例胸部扫描患者的CT轴位资料,评价图像后处理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和开发潜能.

  • DR诊断髌骨软骨软化的价值探讨

    作者:赵其江;高屹

    数字放射成像系统(DR)的应用,标志着放射成像技术步入了一个新的数字化时代,它较普通放射线成像具有了诸多优点.笔者主要探讨DR的图像后处理对诊断髌骨软骨软化的价值和临床意义.

  • Pelltz-Jeghers息肉CT诊断价值探讨

    作者:李伟伟;唐坤;李瑞;殷薇薇;郑祥武

    Peutz-Jeghers息肉,即胃肠道错构瘤样息肉,部分病例可合并特定部位的皮肤、黏膜色素沉着且有家族遗传性,称为Peutz-Jeghers综合征.本病少见,中国人Peutz-Jeghers综合征发病率不足百万分之一,CT诊断也少有报道[1-3].笔者对8例Peutz-Jeghers息肉患者行多种技术CT检查及图像后处理,旨在探讨其CT表现特点及临床应用价值.

  • 螺旋CT后处理技术对肺癌的诊断价值

    作者:江菊丽

    目的:分析螺旋CT后处理技术对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特选取我院收治的32例肺癌患者,使用国际上新的TNM分期检测标准进行治疗诊断操作,使用多平面重组、大密度投影、表面遮盖显示以及容观在现的方法对所有CT扫描资料进行图像处理之后进行相应的处理操作,并结合横截面的图像分析骑在肺癌诊断当中的具体作用,并且和横截面图像手术前的照片进行对比。结果 CT与手术病理诊断肺癌的病患腔内外肿块、阻塞性病变、转移性病变以及管壁增厚等方面的诊断率没有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CT后处理操作技术能够良好的显示1~4级支气管和胸内血管,所以对肺癌的诊断、临床分期以及可切除性评价具有现实性意义。

  • 多层螺旋CT肠腔充气扫描及图像重建技术对大肠癌的诊断价值

    作者:陈刚;许彪;夏涛;刘惕生;刘正刚;黄小莉;曹治婷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MSCT)肠腔充气扫描及图像重建技术对大肠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16层螺旋CT,对206例临床可疑大肠癌患者经肛管肠腔充气后行全腹快速容积扫描,轴位数据传送至工作站,分别行MPR、SSD、Raysum、MIP及CTVE成像.将MSCT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对照,并与超声(US)、肠镜(CC)的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经手术病理证实大肠癌192例,MSCT检出189例.MSCT对大肠癌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98.4%、92.8%及98.1%,对肿瘤的大体分型符合率为98.4%.MSCT对大肠癌的定性诊断能力高于US和CC.结论 MSCT肠腔充气扫描安全、快速,综合运用二维及三维成像技术对肿瘤定位、定性诊断准确,可清楚显示肿瘤的形态特征、血供来源、肠周淋巴结等细节征象,为临床制定合理的手术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 fMRI在正常人听觉性语言中枢及脑肿瘤定位中的研究

    作者:季倩;郑凯尔;陈峰;居胜红;尹建忠;祁吉

    一、资料与方法2006年1月至10月应用BOLD-fMRI技术研究正常志愿者10例及脑肿瘤患者20例,均为中国人、右利手,以汉语为母语.应用Marconi Eclipse 1.5T超导型磁共振机,行听觉性中、英文语言刺激的BOLD-fMRI,以定位正常人和脑肿瘤患者的语言皮层.应用MEDx 3.3软件进行图像后处理,先进行空间配准以检出并矫正运动伪影,将每个像素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与城垛样参考波形进行时域内对照分析.

  • 作者:

    关键词:
  • 进一步重视螺旋CT对胃肠道肿瘤的诊断价值

    作者:李荫太;高剑波

    90年代以前,由于受CT机性能和检查方法的影响,CT对胃肠肿瘤疗前分期的准确性较低,研究结果差异较大,其诊断价值尚不能肯定。进入90年代,螺旋CT投入临床应用,由于CT机性能的提高,使胃肠CT的检查技术得到进一步完善,与B型超声、MRI等影像学检查手段比较,螺旋CT成为胃肠肿瘤疗前分期实用和可靠的方法。但人们对螺旋CT检出胃肠肿瘤的敏感性未能充分认识,以致螺旋CT仍不是检查胃肠肿瘤的主要手段。随着螺旋CT扫描速度的提高及图像后处理软件的升级,1994年Vining等首次报道了CT仿真内窥镜技术(CT virtual endoscopy,CTVE),随后胃肠螺旋CT的三维成像及临床应用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 一、胃肠道螺旋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现状 胃肠的螺旋CT检查,包括螺旋CT平扫、增强扫描及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三维成像根据设定CT域值的不同,可分别获得胃肠道的CTVE、空气投影成像(air cast image, ACI)和模拟管腔(pseudo tract)等不同的三维图像。利用剪切功能对模拟管腔图像进行不同角度的切割观察,可获得胃肠道的多方位剖面图像(cutaway view)。上述技术相互结合,才能充分发挥螺旋CT对胃肠道肿瘤的诊断功能。 对于胃的专项检查,口服水螺旋CT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简便易行,仍发挥着主导作用。三维成像由于要求扫描技术严格,X线管的负荷及病人的经济负担过重,尚处于临床应用研究的初级阶段。文献报道有3种方法可供选择:(1)三维成像时,使用气体对比剂完成第1步后,嘱病人打嗝,排除胃内气体,然后服水对比剂,进行螺旋CT增强轴面扫描;(2)轴面常规增强扫描采用水对比剂,第1步检查完成后,嘱病人口服60%泛影葡胺50~70 ml,翻身后使阳性对比剂和胃内的液体混匀,再进行胃三维成像检查。(3)口服脂肪乳剂进行胃三维成像。3种方法对比,第2种方法优于其他2种方法,操作简便,病人容易接受。 小肠走行迂曲,充盈对比剂困难,小肠CTVE的应用未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小肠的螺旋CT检查采用低张口服水增强扫描。 大肠的螺旋CT检查,包括低张水灌肠螺旋CT增强扫描和螺旋CT大肠充气造影。后者的扫描数据输入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可获得多种三维重建图像,常用的有CTVE、ACI、多平面重建(multiple planner reconstruction,MPR)。CTVE适宜于大肠和胃,在胃肠螺旋CT 的三维成像中,大肠三维成像技术目前为成熟;螺旋CT大肠空气造影已成为检查大肠病变的有效方法。笔者认为,对经其他影像学检查已确诊的大肠癌进行疗前分期,宜采用低张水灌肠螺旋CT增强扫描;如果怀疑大肠病变,且狭窄较著,为明确定位与分型,可采用CTVE、ACI等三维成像方法。

231 条记录 2/12 页 « 12345678...11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