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利用贝朗Diapact CRRT实现双重血浆置换新功能的研究
本文介绍了以贝朗 Diapact CRRT原有治疗模式为基础,结合该机只用一个称重系统保持液体平衡的设计特点,实现双重血浆置换新功能的原理、方法和临床应用.
-
基于日机装AQUARIUS型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设备实现双重血浆置换设备使用的研究
以日机装AQUARIUS型CRRT血浆替换性治疗(TPE)模式为基础,通过增加一个外置蠕动泵和一个血浆分离器,实现双重血浆置换(DFPP)新功能.
-
血浆置换术在临床急症治疗中的应用和进展
血浆置换法(plasmapheresis)是采用清除血液中有害物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临床疗法。血浆置换法的基本过程是用血泵导出患者血液,经过血浆分离器,分离出血浆和细胞成分,体外去除致病血浆或选择性地去除血浆中的某些致病因子,然后将细胞成分、净化后血浆以及补充的置换液输回患者体内。目前的血浆置换法包括了单重血浆置换、双重血浆置换(DFPP)等不同的方式。血浆置换法能迅速清除患者血浆中的细胞因子、免疫复合物、抗体、抗原等致病因子,调节免疫系统,清除封闭性抗体,恢复细胞免疫功能及网状内皮细胞吞噬功能,使病情得到缓解。
-
密闭式血浆回输方法在双重血浆置换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双重膜滤过式血浆置换治疗结束时佳的血浆回输方法。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法将23例患者行56次双重血浆置换进行编号,按编号分为奇数次组和偶数次组,奇数次组采用常规回输血浆法;偶数次组采用生理盐水密闭回输血浆法。观察血浆分离器(一级滤器)、溢血浆、热源反应发生情况和血浆分离器(一级滤器)、血浆成分分离器(二级滤器)及管路内血浆残留量及操作所需时间。结果生理盐水回输血浆法热源反应发生率为0,空气输血浆法热源反应发生率为2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理盐水回输血浆法溢血浆率为0,血浆残留量(5.47±1.35)ml,所需时间(10.91±0.53)min。空气回输血浆法溢血浆率32.1%,血浆残留量为(14.47±2.40)ml,所需时间(12.96±1.56)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生理盐水回输血浆法安全,操作简单,降低了热源反应发生率和避免交叉感染,患者失血浆少,减少了工作人员血源性传播疾病的职业暴露,提高了工作效率。
-
双重血浆置换与常规疗法治疗急性吉兰-巴雷综合征的随机对照研究
目的 比较双重血浆置换(double filtration plasmapheresis,DFPP)与常规疗法治疗急性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GBS)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急性GBS患者随机分为DFPP组及常规治疗组,观察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改善状况,并检测治疗前后血液中免疫系列﹑补体系列及总蛋白水平.结果 两组MRC(medical research council)评分于治疗1个月后、Hughes评分于治疗半年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DFPP组血液中免疫球蛋白 IgG、IgA及补体C3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总蛋白无明显变化.结论 DFPP是治疗急性GBS较为有效的方法,可明显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状况,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液中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有关.
-
血液净化治疗吉兰-巴雷综合征新进展
一、血液净化疗法血液净化(plasmpheresis)指通过非肾脏途径将体内的毒素、抗体、免疫复合物以及其他有害物质从血液中排出,实现机体向健康状态转变.目前临床应用主要有三种:(1)单纯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即将血浆分离器分离出的血浆全部去除,代以置换同等量的新鲜冰冻血浆或白蛋白溶液;(2)双重血浆置换(double filtration plasmapheresis,DFPP),使分离出的血浆再通过膜孔更小(130~300 A)的血浆成分分离器,将相对分子质量大的蛋白除去,留下小相对分子质量蛋白,加上补充液输回人体;(3)血浆吸附疗法(immunoabsorption,IA),将分离出的血浆再经过免疫吸附器有选择性的把病因物质除去.由于其对溶质去除的选择性强,且无需补充液,已成为血液净化的发展方向.
-
血浆置换与双重血浆置换在高脂血症性胰腺炎治疗中应用的比较
目的 比较血浆置换和双重血浆置换在治疗高脂血症性胰腺炎中的作用.方法 将22例高脂血症性胰腺炎患者分为两组,分别进行血浆置换和双重血浆置换治疗,比较两组甘油三酯清除率、不良反应及住院时间.结果 血浆置换组24、48、72 h甘油三酯清除率分别为36.7%、66.1%和84.6%,而双重血浆置换组24、48、72 h甘油三酯清除率分别为52.1%、81.3%和89.5%;血浆置换组出现输血浆相关并发症4例,而双重血浆置换组无并发症出现;血浆置换组平均住院时间14.5 d,而双重血浆置换组平均住院时间11.7 d.结论 血浆置换与双重血浆置换均可有效治疗高脂血症性胰腺炎,与血浆置换相比,双重血浆置换甘油三酯清除率高,并发症少,病人住院时间缩短.
-
双重血浆置换治疗肾病综合征严重高胆固醇血症的疗效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联合双重血浆置换治疗肾病综合征严重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38例肾病综合征严重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作为本次的观察对象,根据随机投掷的方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9例。对照组仅口服辛伐他汀,观察组联合双重血浆置换术,比较2组患者的血清白蛋白、尿蛋白定量、总胆固醇、三酰甘油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血清白蛋白(39.7±4.5)g/L、尿蛋白定量(2.1±0.6)g/24h、总胆固醇(10.8±3.0)mmol/L、三酰甘油(3.6±1.2)mmol/L明显优于对照组的血清白蛋白(24.2±2.6)g/L、尿蛋白定量(2.8±0.7)g/24 h、总胆固醇(15.3±4.9)mmol/L与三酰甘油(4.8±1.3)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肾病综合征严重高胆固醇血症患者采用辛伐他汀联合双重血浆置换进行治疗的疗效相比于单一的口服他汀药物具有明显的优势,建议广泛应用。
-
双重血浆置换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的作用观察
目的探讨双重血浆置换(DFPP)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A)活动期患者类风湿因子(RF)、C反应蛋白(CRP)和血沉(ESR)的影响,评价DFPP对RA的作用.方法 RA活动期患者在规范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予以DFPP治疗2~3次,比较单次DFPP前后血RF、CRP和ESR的变化,并观察疾病的活动性与置换出血浆颜色的关系.结果 DFPP后RF、CRP和ESR下降率分别为22.55%、57.08%和50.48%,均明显低于置换前(P均<0.001).活动期RA患者置换出的血浆呈墨绿色、绿色或黄绿色;墨绿色混浊,黄绿色清亮;墨绿色者疾病活动指标(关节压痛数、关节压痛指数、关节肿胀数、关节肿胀指数、CRP、ESR),均明显高于绿色和黄绿色患者(P均<0.001).结论 DFPP能明显降低RA活动期患者的RF、CRP、ESR;患者置换出的血浆呈墨绿色、绿色或黄绿色;颜色深浅与疾病活动性相关,疾病活动性越高,颜色越深且越混浊.
-
DFPP 联合他汀类降脂药物治疗 NS 合并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采用双重血浆置换( DFPP)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肾病综合征( NS)合并严重高胆固醇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的NS合并高胆固醇血症患者76例,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对照组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联合组采用DFPP+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4周后的血脂水平、血浆蛋白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载脂蛋白A、载脂蛋白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适.05);治疗后2组患者的TC、TG、LDL-C、HDL-C、载脂蛋白A、载脂蛋白B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 P <0.05),联合组降低较对照组更显著( P <0.05)。治疗前2组患者的白蛋白( Alb)、免疫球蛋白G( IgG)、免疫球蛋白A( IgA)、免疫球蛋白M( IgM)、纤维蛋白原( Fib)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IgA、IgM、Fib较治疗前显著降低( P <0.05);治疗后联合组的IgA、IgM、Fib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05)。治疗前后2组患者的24 h尿蛋白定量、尿素氮(BUN)、血肌酐(Scr)、肌肝清除率(Cc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DFPP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肾病综合征合并严重高胆固醇血症较单用阿托伐他汀具有更好的降血脂降胆固醇效果。
-
自身免疫性疾病病人行双重血浆置换治疗的护理
[目的]探讨双重血浆置换(DFPP)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病人的护理方法,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自身免疫性疾病病人进行26次 DFPP 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6例病人26次 DFPP 治疗均顺利完成,血清生化指标改善,未见明显并发症。[结论]DFPP 是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精心的临床观察与高质量的护理,可保证 DFPP 治疗的效果及减少并发症。
-
双重血浆置换治疗狼疮性肾炎伴血栓性微血管病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双重血浆置换(DFPP)治疗狼疮性肾炎伴血栓性微血管病(LN-TMA)的临床疗效.方法 以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经肾活检确诊为LN-TMA且行DFPP治疗的21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采用免疫抑制方案联合DFPP治疗(DFPP组),以同期仅采用免疫抑制方案治疗的30例LN-TMA作为对照.比较两组患者3个月时摆脱肾脏替代治疗和血肌酐(Scr)下降50%比例、血清自身抗体水平及2年人肾存活率.结果 DFPP组21例中5例治疗2次,16例治疗3次.3个月时DFPP组13例需肾脏替代治疗的患者中11例(84.6%)摆脱了透析,对照组16例中8例(50%)摆脱透析(p=0.051),治疗初无需肾脏替代治疗的患者Scr下降50%的比例DFPP组高于对照组(62.5%对35.7%,P>0.05),DFPP组抗磷脂抗体转阴率明显高于对照组(55.6%对8.3%,P<0.05),但抗dsDNA抗体转阴率及补体水平变化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期间两组均无死亡病例,分别有3例(14.3%)和8例(26.6%)进入终末期肾病,DFPP组和对照组2年肾存活率分别为90.5%和7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初需肾脏替代治疗患者的2年肾存活率DFPP组(84.6%)显著高于对照组(50%)(P=0.044).结论 免疫抑制治疗联合DFPP能增加近期摆脱肾脏替代治疗患者的比例,显著改善有严重肾功能损伤患者的远期肾脏存活率.
-
双重血浆置换与危重症:从理论到实践
近年来,重症血液净化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迅速发展起来.双重血浆置换(double filtration plasmapheresis,DFPP)作为一种重症血液净化技术,主要用于清除免疫球蛋白、脂蛋白等大分子致病物质.DFPP是由血浆分离技术和血浆成分分离技术两种类似的技术组成的一种集成技术.与单重血浆置换相比,DFPP虽然操作相对复杂,但可以节省大量外源性血浆,减少血源性传染病的发生.DFPP在临床上可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其中与重症相关的疾病主要包括高脂血症重症急性胰腺炎、重症肌无力、格林巴利综合征、多发性硬化、系统性红斑狼疮、器官移植后的急性排斥反应及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
血浆胆红素吸附联合双重血浆置换救治严重肝损害的护理体会
目的:研究分析血浆胆红素吸附联合双重血浆置换救治严重肝损害的护理体会。方法:选取我院38例严重肝损害患者为观察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分析血浆胆红素吸附联合双重血浆置换救治严重肝损害的护理体会。结果:对比患者采用血浆胆红素吸附联合双重血浆置换治疗前后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及直接胆红素指标变化状况,治疗后患者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及直接胆红素指标显著低于治疗前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胆红素吸附联合双重血浆置换在治疗严重肝损害患者临床上具有显著效果,有效的护理措施可有效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
双重血浆置换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应用及护理
通过对45例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110例次的双重血浆置换(DFPP)治疗及护理,表明双重血浆置换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减轻症状、减少复发、改善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强调充分做好治疗前的心理护理,治疗时加强患者生命体征的观察,治疗后注意穿刺部位的压迫止血,同时加强营养并注意休息.
-
双重血浆置换治疗多发性硬化的疗效观察
目的 分析双重血浆置换( DFPP)治疗急性多发性硬化(MS)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将29例多发性硬化患者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14例和对照组15例,观察组采用双重血浆置换,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第7天、21天后的Kurtzke神经功能障碍量表(EDSS)评分情况,并比较两组患者血清IgG水平.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第7天、第21天观察组的EDS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第7天的血清IgG水平与对照组及观察组治疗前比较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重血浆置换是治疗多发性硬化症的一项新技术,其机制可能与选择性去除血液中大分子免疫球蛋白相关,具有安全、有效的特点.
-
双重血浆置换在临床危重症疾病18例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双重血浆置换(DFPP)在两类临床危重症疾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血液净化室进行DFPP治疗1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急性高脂血症性胰腺炎9例,重症自身免疫性疾病(SAID)9例(包括格林巴利综合征2例,重症肌无力1例,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2例,重症狼疮性肾炎2例,多发性肌炎重叠系统性硬化症1例,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性血管炎1例).结果 (1)18例患者共进行DFPP治疗27次,发生过敏反应2例次,低血压2例次,血浆分离器破膜1例次,经对症处理后均能完成治疗;(2)急性高脂血症性胰腺炎9例DFPP治疗后胆固醇、甘油三酯、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C-反应蛋白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或P<0.01);8例单次DFPP治疗后腹部症状,体征缓解,1例重症患者死亡.(3)SAID 9例DFPP治疗后免疫球蛋白(IgG、IgA、IgM、IgE)、补体(C3、C4)、C-反应蛋白、血沉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 <0.05或P <0.01),3例患者因病情过重死亡.结论 DFPP是临床多种危重疾病的有效治疗方法,其机制可能与快速降低血浆中大分子致病因子(如脂蛋白、免疫球蛋白、补体、免疫复合物等)有关,可为相关危重疾病的进一步治疗创造机会.
-
老年抗中性粒细胞胞浆相关性血管炎患者行双重血浆置换的护理
系统性血管炎是原发于血管壁的免疫性炎症与坏死并导致组织损害和器官功能损害的一类系统性疾病,由于患者血液中普遍存在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又被称之为ANCA相关性血管炎(AAV)[1].AAV常起病缓慢,但肾脏、肺脏受累到一定程度时,则病情进展迅速,预后凶险[2-3].双重血浆置换(DFPP)是在血浆置换(PE)的基础上应用膜分离技术产生的选择性血浆分离方法,近年来已被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4].江苏省人民医院肾内科于2014年11月-2015年1月应用DFPP治疗4例老年AAV患者取得良好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关键词: 双重血浆置换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相关性血管炎 护理 -
离心/膜分离组合式双重血浆置换治疗的临床初步应用
目的:建立一种离心式与膜式血浆分离技术组合的新型双重血浆置换(DFPP)模式,通过前瞻、非随机对照研究与膜式DFPP比较,观察其临床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及优势. 方法:入选因抗肾小球基膜(GBM)抗体或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介导疾病需行DFPP的患者,分为两组:已有中心静脉导管及可充分抗凝者接受膜式DFPP,其余患者接受组合式DFPP.前者采用血浆分离器MPS07分离血浆,后者采用血细胞分离机分离血浆,两组均经二级血浆成分分离器EC20W进行再处理.单次治疗处理1.5倍血浆量,每次补充35~ 45g人血白蛋白. 结果:入选32例患者(男性15例),膜式DFPP组14例,组合式DFPP组18例.共行DFPP 79次,其中膜式DFPP 27次.膜式及组合式DFPP对IgG、IgA、IgM的下降率无差别;白蛋白补充量及治疗后血清白蛋白的下降率亦无明显差别;血小板下降率两者相似(P=0.114);但膜式DFPP致病抗体的下降率显著低于组合式DFPP[(25.62%±11.67%)vs(36.78%±16.44%),P=0.043].膜式DFPP组治疗中血流量显著高于组合式DFPP组(P<0.001);组合式DFPP低分子肝素使用量明显少于膜式DFPP(P<0.001);组合式DFPP没有增加分离器凝血、溶血、破膜等不良反应. 结论:离心/膜分离组合式DFPP除明显技术优势包括血流量要求低、抗凝需求低外,还具有更好的致病性抗体清除效果,其对血小板的影响与传统DFPP并无差别,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
双重血浆置换治疗中血清致病抗体清除效率与疗效的关系
目的:观察双重血浆置换(DFPP)治疗中患者血清致病抗体[抗肾小球基膜(GBM)抗体和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浓度与免疫球蛋白G(IgG)下降率的差异,并分析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 方法:28例确诊ANCA相关性血管炎及20例确诊抗GBM肾炎的患者接受DFPP治疗,男女各24例,平均年龄44.6±15.6岁,平均治疗次数为2.6±0.9次,28例患者接受≥3次DFPP治疗,治疗剂量为1.5~2.0倍血浆量,使用一级滤器MPS07或EC50W,二级滤器EC20W.分别记录第1~3次治疗前后血清、废液中抗体的浓度(酶标法)和IgG的浓度,比较治疗前后血清及废液中致病抗体浓度(RU/ml)及IgG浓度(g/L)的比值变化.分别记录两种疾病相关临床资料及随访情况. 结果:首次DFPP治疗致病抗体浓度下降率显著低于IgG(34.9%±17.2% vs 52.1%±11.3%,P<0.01),比较GBM抗体及ANCA下降率无差异(37.4%±19.4% vs 34.0%±16.0%,P>0.05).治疗三次以上患者前三次致病抗体下降率分别为31.8%±14.3%、36.5%± 18.5%及39.5%±18.5%,无明显差异,各次kG下降率亦无差异(50.3%±11.1%、47.4%±10.2%及44.6%±10.5%,P>0.05),但各次抗体下降率都显著低于IgG下降率.治疗后血清致病抗体/IgG比值显著高于治疗前(24.8±12.5 vs 17.3±7.6,P<0.001),其在废液中比值与治疗前血清中比值相当(17.7±10.4 vs 17.3±7.6,P<0.05).前两次治疗后致病抗体的反弹率无明显差异(17.5%±20.6% vs21.4%±31.1%,P>0.05),IgG的反弹率亦无差别(60.6%±39.6% vs 48.9%±24.4%,P>0.05),两次治疗后IgG反弹率都明显高于致病抗体反弹率(首次60.6%±39.6% vs 17.5%±20.6%;第二次48.9%±24.4% vs 21.4%±31.1%,P<0.001).抗GBM抗体相关肾损害中抗体下降率低的患者血清肌酐、抗GBM抗体滴度明显高于抗体下降率好的患者(P均<0.05). 结论:DFPP治疗后致病抗体浓度及IgG水平的下降率和反弹率均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并非DFPP清除造成,因为废液中抗体/IgG比值与治疗前血液比值相当.抗体下降率的差异可能与抗GBM肾炎患者的临床症状相关,但与患者预后的关系尚不明了.
关键词: 双重血浆置换 抗肾小球基膜抗体 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 免疫球蛋白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