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头颅CT血管造影诊断颅内动脉瘤临床价值探讨

    作者:陈雄钊;龙晚生;李伟;张远鸿;腾录霞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对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对本院收治、疑有颅内动脉瘤的71例患者进行DSA造影和64层螺旋CTA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 的成像效果;并以DSA为标准,分析CTA检查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等诊断学评价指标.结果 成像效果:在动脉瘤的形态、大小、位置方面,两种方法 均获得清晰图像,CTA除1例漏诊外,检查结果 均与DSA相符;但对于病变血管壁内血栓、钙化状态及病变位与周围组织、血管的关系,CTA显示效果优于DSA.诊断学评价: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8.7%、100%、100%、90%,均达到较高水平.结论 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在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上可取得与DSA相近的结果,且在钙化、血栓,及病变区域与周围组织、血管的关系方面较DSA影响更清晰.

  • CT血管成像诊断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价值

    目的:探讨分析CT血管成像诊断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价值。方法将我院2013年01月至2014年12月接收治疗的100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作为研究分析对象,将所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50例,两组采用不同诊断方式进行二次确诊,将两组诊断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比较两组患者诊断率,研究组诊断率为100%,对照组诊断率为78%,两组比较,数据存在一定差异(P<0.05)。结论诊断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可将CT血管成像诊断方式作为首选方案,此方式诊断率较高,为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有效依据,具有较大临床应用价值。

  • 探讨 CT 血管成像对主动脉常见疾病临床诊断作用分析

    目的:探讨 ct 血管成像(cta)对主动脉常见疾病临床诊断作用分析,从而提高 cta 发现主动脉常见病变的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9月1日至2013年12月30日期间 cta 扫描并经 dsa 或手术确诊的常见主动脉病变46例,图像后处理包括采用多平面重组(MPr)、大密度投影法(MiP)和容积再现(Vr)等技术,对各种主动脉病变的检出进行记录。结果结果显示 MPr、MiP、Vr 均很好显示了所有主动脉瘤(10/10),主动脉缩窄(1/1),对主动脉夹层显示良好(30/30),发现大动脉炎2例(2/3)。对真假腔显示欠佳;,MiP、ssd、Vr 发现大动脉炎8例,并将1例大动脉炎误诊为单纯动脉瘤;很好地发现了全部2例穿透性粥样硬化性主动脉溃疡。结论 ct 对主动脉血管成像技术成熟,图像后处理技术多,可快速、准确、简便及多层次显示主动脉夹层,在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特点及其价值。方法分析了2012年1月至2013年10月我院影像科检查诊断的38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资料,所有病例均经dsa检查或手术证实。结果38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经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及多种后处理技术,诊断为动静脉畸形(aVM)6例,动脉瘤16例,海绵状血管瘤8例,烟雾病3例,静脉窦栓塞3例。cta诊断与dsa检查和手术对照,36例相符合,2例动脉瘤漏诊,诊断符合率94.74%。结论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对诊断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有较好的的临床价值, ct血管成像具有操作简便、快速、无创、经济等优点,可作为急诊saH的首选检查方法。

  •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扫描与报告书写专家共识

    作者:国家心血管病专业质控中心专家委员会心血管影像质控专家工作组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oronary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CTA)检查已成为临床筛查冠状动脉疾病安全、 可靠的首选技术之一.随着技术发展,后64排高端CT设备近年已有大量装机,但在扫描适应证、 扫描方式及对比剂使用等方面仍存在大量不合理、 不规范的现象,CCTA扫描与报告书写的规范化、 标准化应用水平亟待提高.制定本共识的目的即是建立可共同遵循的扫描适应证及规范化扫描方案和影像报告等指导原则,以便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规范化推广应用.

  • 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检测颈动脉易损斑块与进展性脑卒中的相关性

    作者:吕国士;刘伟

    目的 利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探讨颈动脉易损斑块与进展性脑卒中的相关性.方法 将101例新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病情的演变分为进展性脑卒中组(32例)和非进展性脑卒中组(69例),分析各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狭窄程度及其易损性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进展性脑卒中组重度狭窄或闭塞率为28.1%(9/32),明显高于非进展性脑卒中组的8.7%(6/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ll).进展性脑卒中组的易损斑块率为75.0%(24/32),明显高于非进展性脑卒中组的42.0% (29/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在不同类型的易损斑块(脂质核心、表面不规则、溃疡斑块)中,两组溃疡斑块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将年龄、性别、心血管危险因素、狭窄程度、易损斑块等因素与进展性脑卒中进行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OR=3.327,95%CI:1.211 ~ 9.145)和易损斑块(OR=3.699,95%CI:1.292~ 10.589)与进展性脑卒中有关.结论 颈动脉易损斑块是进展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能为确定颈动脉易损斑块提供一定的诊断信息,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对比剂不同注射流率对膈下动脉CT血管成像的影响

    作者:李丽超;于鹏;宫凤玲;陈伟彬;马春梅;张惠英

    目的:比较对比剂3种不同注射流率对膈下动脉(inferior phrenic artery,IPA) CTA成像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90例行腹部CTA患者,随机分为3、4、5ml/s组,对比剂(350mgI/ml)用量为1.0ml/kg.记录各组IPA各级血管的显示情况,测量各组RIPA 1级血管及2级血管的CT值.结果:90例均扫描成功.3、4和5ml/s组对于IPA 1级、2级血管的显影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ml/s和4ml/s组对于IPA各级血管的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ml/s组IPA 3级及其以上分支显示明显高于4和3ml/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ml/s组1级血管及2级血管CT值明显高于4ml/s和3ml/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4ml/s组高于3ml/s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5ml/s的注射流率能显著提高IPA管腔密度,有助于IPA 3级及其以上分支更好地显示,可为研究IPA本身及相关疾病引发IPA改变提供较清晰的影像学图像.

  • 应用弓上CTA成像评估缺血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研究

    作者:隋滨滨;高培毅;林燕;荆利娜;薛静;顾卫彬

    目的 评价缺血性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TA成像特点以及CTA成像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37例存在颈动脉斑块的缺血症状患者,年龄48~86岁,平均年龄64.4±8.6岁;男性30例,女性7例.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应用宝石能谱CT,所得原始图像应用三维重建技术分析.测量血管狭窄率、斑块CT密度,评估斑块钙化程度和表面形态.结果 37例患者共有67支血管于颈动脉分叉部发现斑块,斑块平均密度CT值约为53.4±19.4HU,大密度平均值约为69.7±20.2HU,小密度平均值约为41.4 ±22.5HU.斑块无钙化者9支,Ⅰ级钙化26支,Ⅱ级钙化23支,Ⅲ级钙化9支.斑块表面形态呈光滑型37支,表面不规则型20支,表面溃疡型10支.责任侧与非责任侧血管组比较,血管狭窄率(P=0.039)、斑块平均密度值(P =0.040)及斑块小密度值(P=0.037)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斑块钙化分级存在统计学差异(P=0.033),斑块表面形态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 =0.125).结论 CT血管成像在检测和评估颈动脉粥祥硬化斑块方面存在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缺血责任侧血管与非责任侧血管之间的狭窄率、斑块性质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别.

  • 头颈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诊治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研究

    作者:赵贵存;史常勤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减影血管成像(DSCTA)在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中的价值.方法 对210例ICVD患者行头颈部DSCTA检查,观察ICVD患者前后循环和多发动脉狭窄分布情况,及不同年龄ICVD患者血管狭窄程度.结果 210例ICVD患者中,158例(75.2%)ICVD患者颅内血管有不同程度的狭窄,单一动脉狭窄59例(37.3%)与多发动脉狭窄99例(62.7%)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35~60岁,中重度狭窄者21例(52.5%),年龄>60岁,中重度狭窄者93例(78.8%),不同年龄ICVD患者血管狭窄程度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4层螺旋DSCTA检查能检测血管狭窄的部位和判定血管狭窄的程度,在临床诊断ICVD中具有一定的价值.

  • 低剂量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不同重建算法的应用与进展

    作者:盛欣;肖喜刚;张金玲

    随着人们对辐射剂量的认识,低剂量冠状动脉CT已成为发展趋势.为了降低辐射剂量,多种迭代重建方法应用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包括初的滤波反投影(FBP)重建算法、迭代重建(IR)算法及新的迭代模型重建算法.FBP重建算法在降低辐射剂量时会产生较大的伪影和噪声;IR算法在多种不同的先进CT机中被采用,它可以在降低辐射剂量的基础上,对图像质量进行优化;而迭代模型重建算法在重建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与IR算法相比,它在保持图像质量的同时,降噪能力更强.未来,应继续研究新的重建算法,以进一步降低辐射剂量.

  • CT及磁共振冠状动脉血管成像的进展

    作者:王均庆

    冠状动脉血管成像经历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CT血管造影、磁共振血管造影等几个过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由于其空间分辨率及时间分辨率高,成为金标准;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已经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其图像质量已达到诊断水平,但由于其辐射等不良反应,逐渐向低辐射剂量方向发展;磁共振冠状动脉血管成像临床应用还不成熟,其应用具有巨大的潜力,随着3.0 T磁共振的应用,磁共振冠状动脉造影研究也更加深入.现从CT及磁共振冠状动脉血管成像的技术特点及临床上的应用进行综述.

  • 回顾性心电门控CT血管成像在主动脉夹层分支血管受累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孙秋莲;贾玉琳;肖喜刚

    回顾性心电门控主动脉CT血管成像(CTA)是一种比较新型的主动脉显影技术,它不仅能够获取常规非心电门控CTA获得的信息,还能够通过多期相动态重建,获取急性主动脉夹层内膜片的动态变化及主动脉分支血管受累程度的信息.因此,在急性主动脉夹层分支血管受累的情况下,回顾性心电门控主动脉CTA能够对动态受累的分支血管进行更准确的评估.

  • 基于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的盆部原发肿瘤三维模型重建及临床应用

    作者:张培海;夏志军;刘慧婷

    目的 探索基于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TA)二维图像的盆部原发肿瘤及其周围结构的三维模型重建方法,为术前明确诊断、制订个体化的手术方案、指导手术路径及评估预后提供更加全面、直观的影像学信息.方法 对证实为盆部原发肿瘤患者行动静脉期64排螺旋CT扫描,形成格式为标准Dicom 3.0的CT连续断层图像,利用计算机三维图像重建软件Mimics建立盆部原发肿瘤及其周围结构的三维数字化模型.结果 该方法的使用,可成功建立活体盆部原发肿瘤及其周围结构的三维模型,包括骨盆、盆部动脉、瘤体、子宫、膀胱、肠管、皮肤及皮下软组织,从而从解剖上完全还原其相对结构.结论 多排螺旋CT扫描技术、血管造影及Dicom 3.0标准格式的应用使模型的建立更为精确、方便.该模型可以真实反映肿瘤与邻近结构的解剖关系,对于盆部原发肿瘤的诊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另外,该数字化模型可为盆部解剖结构的教学及手术培训提供详尽的资料,为建立可视化医疗教学平台提供帮助.

  • 后循环脑梗死患者血管病变分析

    作者:曹建书;李金霞;褚秀华;任华;李春志

    目的 探讨后循环脑梗死患者血管病变的特点.方法 收集2012年1月~2013年7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245例.通过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比87例后循环脑梗死患者及158例后循环无脑梗死患者的后循环动脉病变差异,分析后循环脑梗死患者血管病变部位、狭窄程度及形态特点.结果 在后循环脑梗死患者中,椎动脉中、重度狭窄及闭塞的血管数多于基底动脉和大脑后动脉,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0.01).在椎动脉硬化狭窄病变中,起始段及颅内段占82.18%.后循环脑梗死患者中、重度狭窄及闭塞的动脉数明显多于后循环无脑梗死患者,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后循环梗死患者椎动脉发育不良率明显高于后循环无脑梗死患者,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 后循环脑梗死患者主要血管病变为动脉粥样硬化狭窄,以椎动脉起始段及颅内段常见.椎动脉发育不良是后循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 CTA成像诊断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及继发血栓临床价值分析

    作者:张鹏举

    目的:探讨CT血管成像(CTA)对髂静脉受压综合征(IVCS)及继发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本院经下肢静脉血管造影(DSA)证实的髂静脉受压综合征患者30例作为观察组,选择因其他病行下腹部及盆腔CTA检查的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髂静脉内径及受压程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受压髂静脉前后内径为左侧(2.7±1.3)mm,右侧(2.6±1.2)mm,对照组患者对应髂静脉前后内径为左侧(7.3±1.5)mm,右侧(7.8±2.1)m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35、12.46,P<0.05).观察组30例患者CTA诊断与DSA检查结果一致,其中,左髂总静脉受压26例,右髂静脉受压4例,其中,14例患者继发血栓形成.结论:CTA检查与DSA检查的一致性较高,并且无创方便,可以准确显示受压髂静脉内径及受压程度及下肢静脉继发血栓情况,值得应用.

  • CT血管成像在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及继发血栓形成中的诊断价值

    作者:向飞鹤

    目的:探讨CT血管成像(CTA)对髂静脉受压综合征(IVCS)及继发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本院2008年2月~2010年10月收治的髂静脉受压综合征患者26例(研究组),均经下肢静脉血管造影检查证实;选择同期行下腹部及盆腔CTA检查的患者30例(对照组),比较两组髂静脉内径及受压程度,并以DSA为标准评价CTA检查髂静脉受压的准确性.结果:研究组患者受压髂静脉前后内径为(2.6±1.2)mm,对照组患者对应髂静脉前后内径为(7.5±1.4)m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36,P<0.05);研究组患者髂静脉受压程度中位数为75.5%,对照组对应髂静脉受压程度中位数为24.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A诊断研究组26例患者中,左髂总静脉受压23例,右髂静脉受压3例,其中12例患者继发血栓形成,与DSA检查结果一致.结论:CTA检查可以准确显示受压髂静脉内径及受压程度,可清楚显示继发血栓情况,与DSA检查的一致性较高,并且无创伤,费用较少,值得应用.

  • CT血管成像在头皮巨大动静脉畸形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冉勇

    目的 探讨CT血管造影(CTA)在头皮巨大动静脉畸形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7例头皮巨大血管畸形患者,分析其影像资料,所有患者均经16层螺旋CT双能量同步扫描CTA技术确诊,平扫后再行CTA容积扫描的动静脉同期显示全脑血管成像.然后使用常规CTA和减影CTA的容积再现(VR)、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成像(MRP)后处理技术观察图像.结果 4例头皮巨大动静脉畸形,同时合并头皮-颅骨-脑膜动静脉瘘1例,合并动静脉瘘2例,CT平扫结果显示:头皮团块状软组织影增厚.增强扫描显示:蚯蚓状或条状迂曲强化的血管影,有粗大的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两例还在窦汇区见颅骨内增多扭曲血管与窦汇相连,双侧小脑幕窦显示,直窦顶部与上矢状窦间见细小大脑镰状静脉影相连.一例出现左侧横窦微小变异.结论 通过CTA重建,颅骨结构间的空间关系及动静脉畸形的3种组成部分的空间关系能够被充分显示,能够代替常规的DSA检查,在头皮动静脉畸形的筛查、诊断方面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值得推广.

  • 不同诊断方式在颅内动脉瘤和脑血管畸形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陈立波;梁旭光

    目的:分析并研究不同诊断方式在颅内动脉瘤和脑血管畸形当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在2014年6月~2015年12月收治的85例进行脑血管检测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CT血管成像(CTA)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及数字减影检测,比较不同的检测方法对患者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效果。结果本研究两种诊断方式对患者脑血管病的诊断检出率无明显的差异,P>0.05;MRA对小畸形检出率较差,CTA对大畸形检出率较差。结论临床上对于脑血管病进行诊断,采用CTA和MRA进行诊断不存在明显差异,都具有较好的诊断效果。

  • 脑CTP联合CTA评价短暂性脑缺血的临床价值

    作者:沙菲菲;王保奇;张利;杨洋;魏田华;李树彬;马娇娇

    目的:探讨脑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 imaging,CTP)联合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评价短暂性脑缺血(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动态容积CT对TIA患者进行CTP联合CTA成像,根据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狭窄或闭塞程度进行分组,并观察不同组的侧枝循环情况,此外,利用镜像技术测量TIA患者患侧和健侧对应脑组织的灌注参数的具体值.结果:54例TIA患者中,轻中度狭窄组有36例,重度狭窄或闭塞组18例,两组的韦利斯氏(willis)环后循环开放率分别为36.11%和88.89%,轻中度组明显低于重度或闭塞组(x2=13.44,P=0.000),且轻中度组的软脑膜吻合支开放率明显低于重度或闭塞组,差异显著(x2=8.77,P=0.003).54例TIA患者中,与健侧MCA责任区相比,患侧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脑血容量(cerebral blood volume,CBV)均显著降低(P=0.042,0.000),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和延迟时间(delay time,DLY)均显著升高(P=0.000,0.013,0.000).结论:脑CTP联合CTA技术可更清晰地了解到TIA患者脑组织中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能够更加直观把握脑侧枝循环开放状态,为TIA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有效依据.

  • CT血管成像与经胸超声心动图诊断部分型肺静脉异位引流

    作者:张龙;杨莹;王志鹏;卫孟佳;霍亚玲

    目的 对比分析CT血管成像(CTA)与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对部分型肺静脉异位引流(PAPVC)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PAPVC患者的CTA及TTE特点,并将两者检出情况与手术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单纯性PAPVC 2例,CTA及TTE均检出.复杂性PAPVC 19例,CTA误诊1例,TTE误诊6例.CTA与TTE对PAPVC检出率分别为95.2%(20/21)和71.4%(15/21),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TE的优势在于心内细致结构、尤其是瓣膜病变的检出,可作为PAPVC首选筛查方法.CTA的优势在于心外大血管畸形的检出,可作为TTE的有效补充手段.联合应用两种检查方法,才能有效提高诊断率.

551 条记录 5/28 页 « 12345678...272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