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评价冠脉支架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徐鹏;李萍;许传斌;张武

    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是治疗冠状动脉疾病的主要非处科性方法,它明显改善了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的近、远期效果.

  • 64层VCT与HDCT对冠状动脉支架成像的对比观察

    作者:肖华;杨文洁;李剑颖;庞丽芳;潘自来;陈克敏;张欢

    目的:比较GE Light Speed VCT与Light Speed HDCT分别以Detail重建模式及HDDetail重组算法重建模式在64层螺旋CT评估冠状动脉(冠脉)支架成像图像质量及放射线剂量中的价值.方法:将曾行冠脉支架植入术且于2009年1月至2010年7月在我院行冠脉CT血管成像(CTA)的患者分为2组,分别以Detail重建模式及HDDetail重组算法重建模式,分别对支架的图像质量进行评估.结果: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匹配性、一致性良好.以HDDetail重组算法重建组在图像质量上明显优于以Detail重建组,2组放射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图像质量与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心率及心率变化均无相关性.结论:以HDDetail重组算法重建获得的图像质量优于Detail重建模式,且患者所接受的放射剂量更小.

  • 多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筛查及定性诊断肺微小结节的临床应用

    作者:江一峰;叶剑定;陈群慧;沈艳

    目的:评估多层螺旋CT胸部低剂量扫描检测肺微小结节的灵敏度及显示结节征象的能力,探讨优的扫描参数.方法:在模型预扫描的基础上,对200例行常规CT检查发现肺微小结节(直径≤15 mm)的研究对象行64层螺旋CT小范围低剂量(30mAs和21 mAs)扫描,分析不同扫描剂量对结节分叶、毛刺、钙化、空泡和支气管征、密度不均匀、胸膜凹陷等征象的显示情况及结节直径测量的准确性.结果:30 mAs扫描可检出模型及研究对象所有的肺结节[小直径为3 mm的磨玻璃样阴影(GGO)],在显示结节内部、边缘征象及大小测量的准确性方面与常规剂量影像无明显差异(P>0.05).在200例研究对象中,采用21 mAs扫描无法显示1例4 mm GGO,且显示结节的毛刺征欠佳.低剂量扫描测量的肺结节直径与常规剂量扫描所得直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使用64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对肺小结节进行筛查、初步鉴别诊断和随访是可行的,提示30 mAs是优选的低剂量扫描参数.

  • Micro-CT对急性肺结核小鼠模型动态演变的监测价值

    作者:王青乐;张志勇;施裕新;朱召芹;冯艳玲;张兴伟;冯峰;张昊凌;曾蒙苏;陈刚

    目的:探讨micro-CT对急性肺结核小鼠动态演变过程的监测价值.方法:用滴鼻法建立急性感染C57BL/6J小鼠肺结核模型,设为实验组,同时设立对照组.两组分别在实验组滴鼻后第1、4、8、12周进行micro-CT扫描,并与病理学检查结果对比.结果:实验组共40只小鼠,死亡9只,3只肺内阴性,余28只小鼠分为4个亚组(分别7、6、8、7只).对照组4亚组,每组5只.实验组小鼠感染第1周,71.4%表现为磨玻璃密度影(GGO),57.1%表现为支气管充气征,对应病理表现为肺泡腔渗出和肺泡间隔增宽;感染第4周,micro-CT主要表现为GGO和小灶性实变(66.7%),对应病理表现为肺泡腔渗出和实变,可见类上皮细胞、多核巨细胞和泡沫细胞;感染第8周,结节、支气管充气征和实变3种表现比例相当,病理对应实变和结核小结;感染第12周,结节出现比例高(57.1%),对应病理表现为结核肉芽肿形成.结论:急性小鼠肺结核模型的肺部micro-CT及病理动态演变基本一致,可用于模拟人类肺结核感染过程,评估疾病进程.

  • 螺旋CT在肺隔离症诊断中的应用(附12例报告)

    作者:张志勇;陶力;陈刚;吴东

    目的:探讨螺旋CT在肺隔离症诊断中的作用.方法:12例疑肺隔离症病人接受了螺旋CT扫描.临床表现为痰血(2例),肺部感染症状(8例);无症状者(2例).螺旋CT扫描层厚3mm,床进4.5mm/s,重建间隔1.5mm者5例;层厚2.5mm,床进2.5mm/0.75s者1例.造影剂注射速率2.5ml/s;延时20s启动扫描.上述6例的扫描资料交工作站行3D重建.另5例扫描层厚5mm,床进5mm/s;仅1例扫描层厚10mm,床进10mm/s.结果:病灶位于右下肺2例,左下肺10例.表现肿块者9例,边缘清楚的结节者3例.12例均见异常供血动脉,发自腹主动脉10例,胸主动脉2例.上述异常供血动脉均经外科手术证实.结论:在肺隔离症定性诊断中,螺旋CT,尤多层螺旋CT是一种理想的非创伤性检查方法.

  • 低剂量CT仿真结肠镜结合增强扫描对结直肠疾病的诊断价值

    作者:申敏;蒋蕴毅;吴伟军;蔡恩明;赵志宇;陈颖

    目的:评估低剂量CT仿真结肠镜结合增强扫描对结直肠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04例受检者进行低剂量CT仿真结肠镜及增强扫描检查,将检查结果与结肠镜活检病理结果进行比较,计算低剂量CT仿真结肠镜诊断病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并分别记录低剂量和常规剂量扫描的CT容积剂量指数(CT dose index volume,CTDI vol).结果:104例受检者中,阳性病变者91例,阴性13例.其中低剂量CT仿真结肠镜检出阳性者89例(89/91,97.8%),低剂量CT的CT辐射指数较常规CT平均降低60.59%.与常规剂量CT相比,低剂量CT仿真结肠镜对肠壁浸润程度、病变定性及腹膜后淋巴结的显示均稍差,而增强扫描有助于弥补这些不足.结论:低剂量CT仿真结肠镜检查可以有效地发现结直肠病变,且较常规CT的X线辐射剂量低;增强扫描适用于结直肠癌术前分期,低剂量CT仿真结肠镜结合增强扫描对结直肠疾病的诊断有较高价值.

  • 百草枯中毒的胸部CT影像表现分析

    作者:胡昌盛;陆娜;冯晓源;强金伟;廖治河

    目的:探讨百草枯中毒的胸部CT影像表现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1月-2013年2月10例百草枯中毒患者的胸部CT资料.结果:10例患者中,2例(20%)轻度中毒患者胸部CT检查为阴性,8例(80%)患者胸部CT检查为阳性.8例胸部CT检查阳性的患者中,4例中中毒患者的早期表现为两肺下叶磨玻璃影,后期逐渐发展为两肺间质纤维化;另4例重度中毒且死亡患者的早期表现为两肺肺纹理增多及磨玻璃影,中期逐渐发展为两肺片状实变影,晚期出现胸腔积液、肺水肿、心包积液.结论:胸部CT检查对百草枯中毒患者的诊断和预后有重要价值.

  • 正常成人骨性眶距三维测量

    作者:韩永顺;叶强;余强;罗济程

    目的:用螺旋CT三维影像,建立成人眼眶骨性间距三维测量正常参考值.方法:(1) 9例正常人干颅眼眶经16层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成像,共进行8条线距测量,并与干颅眼眶直接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2)对90例成人眼眶CT扫描,三维重建后测量分析,测量指标包括眼眶的内眶距、外眶距、眶宽、眶高等眶距.用统计软件求出各测量指标均值.结果:(1) CT眼眶三维测量与直接测量方法的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2)男性眼眶的内眶距、外眶距、眶高、眶宽值分别为:(21.56±1.56)mm、(98.0±3.25)mm、(36.75±2.59)mm、(42.91±1.66)mm;女性为:(19.44±0.61)mm、(93.49±3.27)mm、(35.22±1.17)mm、(39.61±1.44)mm(正常眶距性别间存在着差异.)结论:眼眶CT三维测量准确、可靠,初步建立成人骨性眶距三维测量正常参考值.

  • 脾创伤的CT诊断

    作者:成建明;强金伟

    目的:探讨CT检查对脾创伤的诊断价值,着重讨论CT增强扫描在脾创伤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回顾分析43例脾创伤的CT表现,其中14例行CT平扫检查,29例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包膜下血肿17例(40%),表现为脾脏外缘新月形的血肿影;脾实质挫裂伤22例(51%),表现为脾实质内线条状或类圆形低密度血肿影;脾实质挫伤伴脾蒂断裂2例(5%),表现为脾脏失去正常形态,伴脾门血管受损;假阳性2例(5%).结论:CT检查能作出脾创伤的诊断和分型,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信息.

  •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CT、MRI征象和病理特点的综合分析

    作者:高强;张水兴;谢淑飞;刘于宝;邵丹;梁长虹

    目的 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CT、MRI征象和病理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切除病理证实为FNH病例15例,其中7例术前行多层螺旋CT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另8例行MR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结果 15例病灶多呈类圆形、椭圆形,少数呈分叶状;病灶直径3.0~8.0 cm;病灶的边界在平扫时显示模糊,增强后显示清楚;CT平扫病灶多呈稍低或等密度,中心部分瘢痕结构呈更低密度,增强后动脉期病灶实质部分多明显均匀强化,瘢痕结构未见强化,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实质部分强化程度下降呈稍低或等密度,瘢痕结构延迟强化,其中4例瘢痕结构可见;MRI平扫病灶呈稍长或等T1WI及T2WI信号,瘢痕结构于T2WI上呈特征性高信号,增强后三期信号变化特点类似CT三期增强特点, 其中5例瘢痕结构可见;9例增强后病灶内或周围可见增粗、扭曲的动脉,在T2WI上表现为血管流空.结论 熟悉FNH多种影像征象,可提高FNH术前诊断率.CT和MRI能够反映FNH病理特点及血供血管情况,可为临床选择手术方案提供重要参考.

  • 正常成人肝脏大小的CT测量

    作者:张闽光;黄学菁;邢东炜;张安君;耿坚

    目的 探讨CT测量正常人肝脏体积及相关评估肝脏大小的方法及其意义.方法 选择无肝脏疾病和引起肝脏增大因素的CT检查者241例,测量计算正常成人肝脏的体积、大平面面积和肝门平面面积.对不同性别、年龄组的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22例男性和119例女性的肝脏体积分别为(1074.89±234.98)cm3和(954.53±195.22)cm3(P<0.001);大平面面积分别为(153.25±24.97)cm2和(136.28±18.39)cm2(P<0.001);肝门平面面积分别为(142.96±25.28)cm2和(128.63±16.83)cm2(P

  • 原发性肝癌合并胆管梗阻的影像诊断与介入治疗

    作者:戚跃勇;孙清荣;梁开运;丁生财;赵晓晏;梁平;邹利光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合并胆管梗阻的影像诊断与介入治疗价值.方法对26例原发性肝癌合并胆管梗阻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超声和CT检查,18例行MRI检查,11例行PTC检查,10例行ERCP检查,12例行胆道内支架置入术,22例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结果26例患者经超声、CT、MRI、PTC和ERCP等影像学检查后获得正确诊断.12例患者分别置入了4枚塑料内支架和8枚金属支架,技术成功率为100%,均有明显的减黄效果,患者术后1周的血清胆红素水平由术前的(296±67)μmol/L降至(104±52)μmol/L(P<0.05).22例患者成功地进行了TACE治疗.结论超声、CT、MRI和胆管造影检查对原发性肝癌合并胆管梗阻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其相互补充有助于本病的正确诊断.胆道内支架置入术与TACE等介入治疗是其有效的治疗方法.

  • 原发性肝癌合并Budd-Chiari综合征的影像诊断与介入治疗

    作者:戚跃勇;邹利光;戴书华;谭开彬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合并Budd-Chiari综合征(BCS)的影像诊断与血管内介入治疗价值.方法对42例原发性肝癌合并BCS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超声和CT检查,18例行MRI检查,17例行肝动脉造影,9例行下腔静脉造影.7例行下腔静脉内介入治疗.结果通过超声、CT、MRI和血管造影几种影像学检查相互印证而诊断为原发性肝癌合并BCS者42例,其中下腔静脉癌栓者36例,下腔静脉狭窄者6例.7例原发性肝癌合并BCS者成功地施行了下腔静脉内介入治疗,腔静脉压力阶差由术前的(2.5±1.2)kPa降为(0.8±0.2)kPa.术后患者症状明显缓解,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超声、CT、MRI和血管造影对原发性肝癌合并BCS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其相互补充有助于本病的正确诊断.血管内介入治疗是原发性肝癌合并BCS的有效治疗方法.

  •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合并硬膜囊骨化的CT影像特点及临床意义

    作者:陈宇;陈德玉;袁文;王新伟;陈华江;郭永飞;何志敏;杨海松;田海军

    目的 探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合并硬膜囊骨化的CT影像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 前路手术治疗21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患者,术前均行CT三维重建检查,明确后纵韧带骨化诊断及骨化物类型.术中5例患者被证实合并硬膜囊骨化,其中3例手术切除骨化物时造成硬膜囊缺损而出现脑脊液漏,另2例采用骨化物漂浮法减压.结果 4例患者的CT横断面影像具有典型的双影征,矢状面成像表现为分层结构.3例脑脊液漏患者经非手术治疗均得以痊愈.随访1~3年,合并硬膜囊骨化患者的神经功能平均恢复率低于其他患者.结论 CT三维影像有助于患者术前硬膜囊骨化的诊断,这对前路手术治疗后纵韧带骨化具有重要意义.

  • 三维CT对脊髓型颈椎病的术前评估及辅助制定手术计划的价值

    作者:喻忠;王黎明;桂鉴超;贾连顺

    目的探讨三维CT对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spondyloticmyelopathy,CSM)的术前评估的临床价值及在手术计划制定中的辅助作用.方法采用三维CT技术检查146例CSM患者,观察颈椎椎管的病理改变,测量椎管矢状径及Pavlov比率,评价椎管狭窄的程度,根据个性化颈椎的三维模型,设计个性化的手术方案,确定手术入路、螺钉安全角度和距离,标记螺钉的入点和椎管的减压范围.传统对照组122例.术后观察并发症,采用Odom标准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发现本组患者椎间盘突出129例(88.3%)、椎体后部缘骨质增生109例(74.7%)、黄韧带肥厚褶皱61例(41.8%)、后纵韧带钙化27例(18.5%)、小关节突骨质增生31例(21.2%)、椎板增厚29例(19.9%)、椎体滑脱18例(12.3%),经手术治疗所有患者术中无死亡,无喉返神经损伤、植入骨块移位、感染等并发症.术后6个月复查X线片示全部病例植骨融合良好,无钛板或螺钉松动或断裂现象.Odom临床疗效评定优良率为95.9%,对照组为84.4%,两者疗效有差别显著性(P<0.05).结论三维CT能对CSM作出准确、全面的评估,并能辅助制定手术计划,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脊柱骨巨细胞瘤的CT与MRI诊断

    作者:蔡崇辉;陈一安;苏奇

    目的探讨脊柱骨巨细胞瘤的CT、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本组17例为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脊柱巨细胞瘤患者,男13例,女4例,平均年龄49岁;临床与影像学资料齐全.分析病灶的影像学特征及其对诊断与鉴别诊断意义.结果17例脊柱巨细胞肿瘤患者中颈椎5例,胸椎7例,腰椎2例,骶椎3例;14例仅累及1个椎体,3例累及2个椎体.本组患者X线片示:11例表现为椎体溶骨性破坏并具一定的膨胀性,6例表现为椎体不同程度的压缩.CT示:椎体破坏区无骨性成分存留. MRI示:T1 WI为较均匀中至低信号,T2 WI为较均匀高信号,病灶部分呈良性的硬化骨边缘,部分终板破坏形成软组织肿块.结论脊柱巨细胞瘤影像学表现不同于四肢巨细胞瘤,瘤内无明确骨性成分存留;可分为膨胀型和压缩型,兼有良、恶性肿瘤的影像学特征,主要应与脊柱动脉瘤样骨囊肿及转移瘤相鉴别.

  • 脊柱浆细胞瘤的CT表现特征及鉴别诊断

    作者:陈一安;蔡崇辉;苏奇

    目的探讨脊柱浆细胞瘤的CT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脊柱浆细胞瘤患者.均摄X线脊柱平片和CT扫描.影像学重点分析肿瘤形态学、病灶密度、发生部位、椎管和软组织的变化.结果12例中有5例发生于颈椎,4例发生于胸椎,1例发生于腰椎,2例发生于骶椎.5例病变位于椎体,3例位于脊柱附件,4例同时累及椎体和附件.CT表现为椎体内线状骨小梁残留和终板皱褶样的骨破坏,肿瘤均匀强化.椎体不完全破坏5例,椎体完全破坏4例,椎体塌陷3例.结论脊柱浆细胞瘤单发多见,位于颈、胸椎为主,CT表现为瘤体内线状骨小梁残存和终板呈皱褶样改变.鉴别诊断包括单发血管瘤,转移瘤和巨细胞瘤.

  • 64排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结合后处理对胃肠道外间质瘤的诊断价值

    作者:邓雪英;陈小启;王付言;李清海;宋春瑶;丁建平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结合后处理对胃肠道外间质瘤(extra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EGIS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EGIST CT表现及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行64排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包括平扫、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延迟期,扫描结束后在GE ADW4.4工作站行多平面重组(multiple planar reconstruction,MPR),观察肿块的大小、形态、边缘和强化程度,肿块周围和(或)内部有无血管影,肿块与邻近脏器的关系,分析肿块的来源与性质.结果:8例EGIST中,位于腹膜后3例,肠系膜3例,小网膜1例,肝脏1例.肿瘤大径平均(11.0±2.4)(7.7~15.0) cm,圆形或卵圆形4例,分叶状3例,不规则形1例.平扫肿块内密度不均,见斑片状、瘢痕状及大片状坏死囊变区,囊变坏死部分CT值为25~28 HU,实性部分CT值为34~47 HU,增强后动脉期实性部分轻、中度强化3例,CT值较平扫增加15~22 HU;实性部分明显不均匀强化5例,CT值较平扫增加40~55 HU.门静脉期渐进性强化6例,CT值较动脉期增加10~25 HU.坏死区未见强化.增强后肿瘤周围和(或)内部可见线状扭曲血管影6例.结论:EGIST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多排螺旋CT动态增强结合MPR对于EGIST的定位与定性诊断有重要临床意义,建议为术前常规.

  • 肾动脉水平以下腹主动脉瘤外科治疗的若干问题(附461例报告)

    作者:陈福真;王玉琦;符伟国;杨珏;蔡铭智;郭平凡;戈小虎

    目的:提高肾动脉水平以下腹主动脉瘤手术的安全性.方法:总结1960年1月~2001年3月461例腹主动脉瘤切除、人造血管移植及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的经验.结果:随着腹膜后途径和小切口等技术的应用,动脉瘤近端血流控制、动脉瘤切除以及缝合修补和腔内隔绝术等方法的更新,使手术危险性明显降低,手术死亡率4.8%,5年存活率达74.4%.结论:手术技术和麻醉监护的进步,使腹主动脉瘤的外科治疗变得更安全、迅速和方便.

  • 儿童囊性纤维化5例临床及影像表现

    作者:孙燕;钟玉敏;朱铭;王诗渝;王剑;张皓;张磊;邵虹

    目的 探讨儿童囊性纤维化的临床及影像表现.方法 回顾分析5例囊性纤维化患儿的临床及影像资料.结果 5例患儿中,男3例、女2例,中位年龄6岁(2~13岁).4例表现为反复咳嗽、咳痰,伴或不伴发热、气促;胸部CT均提示肺炎、支气管扩张伴支气管壁增厚、黏液嵌塞;鼻窦CT提示鼻窦炎、窦腔内密度异常增高,额窦发育不全,其中3例痰培养示铜绿假单胞菌感染.1例表现肝功能异常1年,腹部MRI示肝硬化、门脉周围组织T1WI呈高信号,胸部CT提示小气道阻塞造成空气潴留、支气管扩张伴黏液嵌塞.基因检测5例均有基因突变,共发现7个CFTR突变基因,其中2个为新发突变.结论 囊性纤维化的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特征,对临床诊断具有重要提示意义;中国人囊性纤维化基因突变位点与高加索人有一定差异.

306 条记录 7/16 页 « 12...45678910...151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