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面神经磁刺激诱发电位

    作者:刘雪发

    电生理检查方法评价面神经的功能及判断愈后已成为面神经疾患诊疗中的关键[1、2].现有的各种检查项目只能检测面神经的远段即颅外段[3],而磁刺激诱发电位(Magnetic motor evoked potential MEP)是通过颅骨磁刺激近端神经纤维,用肌电图(EMG)仪收集面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s CMAPs),以测定近端到远端的运动传导[4],尽可能早地预示面神经病变的性质.因此,磁刺激技术已成为面神经电生理技术领域日益活跃的研究方向.

  • 脉冲磁场刺激仪的研制

    作者:文峻;屈学民;杨继庆;王斯刚;龙开平

    研制的脉冲磁场刺激仪主要指标是:大磁感应强度0.01~2T,频率0.2~100Hz,脉冲宽度0.01~1ms.仪器的工作方式分为手控、脚控和自控,可显示刺激强度和刺激次数,并可输出不同波形的触发信号,使检测仪器同步工作.

  • 多导时空可变磁刺激系统的设计

    作者:董新明;周鹏;张振新;张翼;李向新

    目的:旨在设计一个多导靶位可配置的磁刺激系统,用来克服现有脑部磁刺激仪只能对一个靶位置进行刺激的缺点.方法:利用有限元法对众多线圈进行排布,以实现优的结构设计;利用可控硅实现线圈的驱动电路设计;并利用144通道采集卡实现对119导刺激线圈的独立控制;在软件上利用VC语言实现对接口卡的IO控制,并实现良好的人机操作界面.结果:成功设计开发了一套多导时空可变磁刺激系统,实现了磁场的频率、脉冲数、占空比均可自由定制.结论:经过实际测试,所设计的多导磁刺激系统能够实现不同靶位的组合控制,同时在磁场空间分布、磁场强度等方面均取得了良好的性能,是对现有磁刺激仪的一次重大改进.

  • 高频磁刺激仪的降低功耗设计

    作者:李松;殷涛;安好;刘志朋

    目的:经颅磁刺激技术在精神、心理疾病治疗方面具有优势,但由于达到神经电位阈值所需的刺激能量较大,对电源功耗的要求限制了磁刺激的高频应用,设计一种磁刺激电路降低功率消耗是必要的.方法:设计了由单片机控制的两组开关,分别控制对无极性电容的正反向充放电,通过电压检测等手段控制充放电时序;对系统软硬件的设计进行了初步实验验证,实验参数包括采用电容为25.1 μF,电感为0.29 mH,回路电阻为1.87Ω,电源输出电压高为100 V,输出功率高为200 W,刺激频率为1~100 Hz,放电时间250 μs.结果:磁刺激电路使用正反双向充放电电路与单向充放电电路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其能量消耗降低了11%.结论:设计的正反双向充放电方法可以有效降低高频磁刺激仪的功耗,提高磁刺激仪器能量利用率.

  • 经颅磁刺激器的设计及磁场分布的测量

    作者:王洪;郑小林

    提出了设计磁刺激器一般原则,包括基本理论、硬件及其构成,分析磁刺激器的RLC模型,给出模型参数的计算方法,讨论了决定磁场强度的各种因素;设计制作了一套磁刺激系统,绕制了圆形线圈和8字形线圈,并用这2种线圈进行实验,用特斯拉计检测线圈产生的磁场;实验数据显示,这2种线圈的磁场分布和目前已有的研究方法所作的理论计算对照,是相吻合的.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个测量头部磁场的模拟实验.

  • 磁刺激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其在医学上的应用

    作者:梁晓会

    磁刺激大脑皮层技术是8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传导功能及传导障碍检测的新方法,与传统的电刺激相比,具有安全、有效、无痛、无损伤、易于重复及操作简单等优点,使得磁刺激技术成为神经电生理技术领域日益活跃的研究方向.本文介绍了磁刺激技术的研究现状、发展方向及其在临床诊断及治疗方面较有价值的应用.

  • 磁刺激应用及机理研究进展

    作者:郭明霞;王学民;王明时

    由于磁刺激技术的有效性和无创性,近年来该技术已被应用于临床治疗及脑科学的研究中.本文综述了磁刺激对各种神经性疾病的治疗作用,并阐述其主要的作用机理.

    关键词: 磁刺激 治疗 机理
  • 神经元电学模型及其应用进展

    作者:殷正刚;霍小林;张广浩

    神经系统的生理活动伴随着电活动,而Hodgkin和Huxley等人的模型(H-H模型)可以描述神经元电活动的规律.总结了几种主要的神经元细胞膜模型和一些用于连接各部分细胞膜模型以组成完整神经元的模型如电缆模型.介绍了以上模型的应用,如研究神经元电生理特性、探索功能性电刺激及磁刺激的作用机理等.

  • 磁刺激可以找回遗忘的记忆

    作者:

    据Rose NS 2016年12月2日[Science,2016,354(6316):1136-1139]报道,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的研究人员研究结果表明,记忆可以复活。这项研究表明即使在传统的短期记忆已经消失时,信息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在连接的神经元之间的突触中被保持。这是一个根本性的发现,就像记忆中的暗物质。虽然很难看到它或者以明确的方式来测量,但它就在那里。

  • 多信道经颅磁刺激线圈阵列设计及场强分布计算

    作者:郭明霞;王学民;王明时

    目的:显示多元线圈阵列在球形头模中产生的电磁场分布。方法:设计了一种新型经颅磁刺激仪的线圈阵列,建立在人体头部产生的电磁场模型。结果:计算出不同线圈电流组态下,合成刺激磁场及感应电场在人体头部的分布,并作图显示几种电流组态下,三维图形和二维等高线图。结论:多信道经颅磁刺激线圈阵列在人体头部产生的电磁场可控性强,聚焦性能强,而且可同时刺激不同的靶目标。

  • 电针联合磁刺激治疗对脊髓损伤模型大鼠脊髓AQP-4、MCP-1的影响

    作者:谢谨;程宇核;朱小虎;万超;余新华

    目的 观察脊髓损伤模型大鼠脊髓中AQP-4及MCP-1的变化,探讨电针及磁刺激治疗脊髓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 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组、磁刺激组和联合治疗组,用重物坠落打击方法制备脊髓损伤模型,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大鼠脊髓中AQP-4、MCP-1阳性细胞数量.结果 模型组中AQP-4、MCP-1含量明显高于其他组,联合治疗组中AQP-4、MCP-1阳性表达明显少于电针组及磁刺激组(P<0.01).结论 电针及磁刺激治疗均能显著降低脊髓损伤后AQP-4、MCP-1含量,减轻脊髓炎症水肿程度,在一定程度上阻止脊髓的继发性损伤,电针结合磁刺激治疗效果更好.

  • 磁刺激辅助治疗小脑萎缩1例

    作者:王彦永;孙秀巧;王培芝;顾平;王铭维

    患者,女,68岁,主因进行性走路不稳7年,加重1年,饮水呛咳6个月于2003年9月14日入院.患者缘于7年前逐渐出现走路不稳,自觉双下肢沉重,灵活性差.走路时右下肢无力,向右侧、后侧倾倒.上述症状在夜间无明显加重.摔倒前无眩晕、视物旋转及黑目蒙,无一过性意识障碍.于当地医院行头CT示:"小脑萎缩",给予"步长脑心通、多种维生素/多种微量元素(商品名:金施尔康)"等药物口服,症状渐加重.6年来渐出现言语不清,走路不稳加重,摔倒次数增多,走路时双腿分开较宽,走直线困难.1年前出现双手持物无力,持物时双手震颤,吃饭时不能将饭菜准确地送入口中,两侧无明显差别,走路时右下肢较僵直,需要他人搀扶.6个月前偶尔出现饮水呛咳.既往"高血压病"病史3年.入院体温 37.0℃,脉搏80次/min,呼吸16次/min,血压150/80 mm Hg(1 mm Hg= 0.133 kPa),神志清楚,表情自如,发育正常,营养中等,心肺腹查体未见异常.神经系统查体:意识清楚,定向力正常,双眼球各方向活动自如,无眼震,双瞳孔正大等圆,光反射灵敏,额纹对称,鼻唇沟等深,示齿口角无偏斜,双侧软腭上提可,伸舌居中,转头耸肩有力,四肢肌肉无萎缩,肌力5级,肌张力稍低,双侧的指鼻试验欠稳准,轮替试验欠稳准,跟膝胫试验欠稳准. 共济失调性步态,闭目难立征:睁眼、闭眼均阳性.无撑坐起试验阳性,直线行走不能.双侧巴宾斯基征阴性,多克征阴性.入院后头CT示:小脑萎缩,日常生活行为能力评分(ADL)为75分.入院诊断:小脑萎缩,高血压病. 给予氨基酸/低分子肽(商品名:脑活素)、甲钴胺(商品名:弥可保)、银杏黄酮苷(商品名:金纳多)等药物治疗,给予经颅磁刺激辅助治疗.

  • 磁刺激协助治疗脊髓损伤1例

    作者:郭记宏;顾平;孙秀巧;朱艳霞

    患者,女,8岁,主因摔倒后四肢瘫痪30天于2002年10月13日入院.患者因30天前玩耍(旋转)时突然摔倒,双手着地,自行站起后诉双手麻木,颈部及后背部疼痛,无头痛、头晕,无恶心、呕吐,无大小便失禁,半小时后自觉双上肢无力,活动逐渐受限,约1个半小时后出现双下肢无力,四肢进行性瘫痪,无自主活动,伴低热,排尿困难,呼吸困难,憋气及说话困难、费力.在外院给予甘露醇、地塞米松(别名:氟美松)等药物治疗,具体剂量不详.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磁刺激
  • 单次注射异丙酚对手术病人磁刺激拇收肌运动神经诱发电位的影响

    作者:余革;张兴洁;杨凤泉;欧阳葆怡

    异丙酚的连续输注对运动神经诱发电位(MEP)有明显抑制作用,但单次注射异丙酚对外周神经传导的影响仍然不清楚.本研究拟将磁刺激点置于C7水平,诱发拇收肌(AP)的MEP,旨在观察单次注射异丙酚对手术病人磁刺激AP的MEP的影响.

  •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辅治卒中后抑郁症的疗效观察

    作者:张改革

    目的:探析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 rTMS)辅治卒中后抑郁症( PSD)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0例PS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 rTMS)治疗。治疗后观察2组临床疗效并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评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HAMD评分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在常规治疗上增加低频rTMS对卒中后抑郁症患者有更好地改善效果,值得推广。

  • 肾俞磁刺激治疗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陈宣煌;黄漫为;吴峰;陈金辉;林海滨;郑锦清

    目的:观察不同方法治疗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的临床疗效,以期寻找到对腰椎术后患者症状改善有积极影响的干预因素.方法:对纳入研究范围的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患者进行随机化分组,分别是:腰背肌功能锻炼组(锻炼组)、口服双氯芬酸钠药物治疗组(对照组)、肾俞磁刺激治疗组(治疗组).3组分别于治疗后3个月、12个月进行疗效评定比较,根据治疗后12个月CT显示的手术节段椎管内粘连程度的不同进行分级并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后1年随访椎管内粘连程度CT分级,3组不同的分级两两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对所有患者的CT分级及其术后疗效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肾俞磁刺激治疗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能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 磁刺激结合中医穴位疗法治疗失眠

    作者:徐亮;司亮

    目的:探讨磁刺激穴位疗法治疗失眠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6年6月在我院门诊及住院的患者68例失眠的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行磁刺激结合穴位疗法,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苯二氮卓类药物治疗.比较分析两组的PQSI评分以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的睡眠状况比治疗前均有所改善,且治疗后治疗组的pQS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磁刺激结合中医穴位疗法治疗失眠安全、有效、无痛、深入刺激,值得推广.

    关键词: 磁刺激 穴位 失眠
  • 磁刺激神门穴脑电信号诱发电位分析及源定位

    作者:耿跃华;徐桂芝;于洪丽;陈亚静;李文文

    背景:磁刺激技术是一种新型生物刺激技术,鉴于其使用方便且无痛无创,所以可以采用磁刺激技术刺激穴位替代针刺或电刺穴位.脑电信号可以反映大脑皮质神经的兴奋状态,所以磁刺激与神经相关的神门穴并测量与分析其脑电信号可以研究磁刺激穴位的作用与效果.目的:以不同频率磁刺激刺激肢体神门穴,观察在4种不同状态下脑电信号的诱发电位及其偶极子源定位.方法:选择健康右利手男性6名,女性4名,年龄20~30岁,既往无神经、精神系统病史,实验期间被试保持闭眼静息.用3,1,0.5 Hz 3种不同频率的磁刺激刺激被试右手神门穴.每种频率的刺激实验分4组,第1组为静息实验,第2组为磁刺激实验,第3组为假刺激实验,第4组为假穴实验.观察4种状态下诱发电位的幅值与潜伏期,诱发电位偶极子源定位冠状面、矢状面和轴状面图.结果与结论:0.5,1 Hz磁刺激实验4组状态的脑电信号均无明显诱发电位.3 Hz磁刺激安静状态与假刺激状态无诱发电位,磁刺激状态主要诱发产生P300成分,体感诱发电位和其他诱发电位得到抑制;假穴状态除产生P300,另外产生明显体感诱发电位和其他诱发电位.对刺激状态和假穴状态的脑电信号进行脑源定位,经过主成分分析确定有两个偶极子源,磁刺激状态偶极子源定位于额颞区,假穴状态偶极子分布较分散.说明采用磁刺激人体神门穴对脑电信号有明显抑制,与进行针刺或电刺激同样具有调节神经功能的作用.

  • 坐骨神经损伤模型大鼠神经传导速度及损伤运动神经元内生长相关蛋白43表达与磁刺激干预

    作者:王维;苑秀华;王中莉;刘宁;李隆广

    背景:磁刺激可促进损伤神经的修复.目的:观察磁刺激对大鼠损伤坐骨神经神经传导速度及相应水平脊髓运动神经元内生长相关蛋白43 表达的影响.方法:将60 只SD 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n=24)、模型组(n=24)和假手术组(n=12),用一新的长17cm 的止血钳钳夹坐骨神经至第二扣,以21.95×103 Pa 维持10 s 制备损伤模型.造模后24 h,实验组每天给予0.09 T 的磁刺激.结果与结论:造模后第2,4,8,12 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实验组脊髓L4~5 运动神经元生长相关蛋白43 的表达较模型组相应时间点明显增高( P < 0.05);造模后12 周,电生理检测发现,与模型组比较,实验组再生神经传导速度加快,波幅升高,潜伏期缩短(P < 0.05).说明磁刺激能提高损伤坐骨神经的传导速度,增加其对应脊髓节段运动神经元中生长相关蛋白43 的表达,对大鼠损伤坐骨神经的修复起促进作用.

  • 磁刺激对脊髓前角细胞兴奋性的影响

    作者:吴原;岩永书朋;矢野直次

    背景:F波是末梢神经接受大电刺激,从肌肉诱发出来的后期合成活动电位之一,是脊髓运动神经元突触后电位的反映,对F波的研究已经被作为衡量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的一种手段.但F波具有低波幅和出现不稳定的特点,如何使F波的出现更加稳定和明显且又不影响F波的短潜伏期是神经电生理研究的方向.目的:了解枕骨粗隆处磁刺激对F波的影响,更进一步了解人类中枢神经系统对脊髓前角运动细胞兴奋性的影响.设计:自身对照实验.单位: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日本熊本机能医院.对象:选择2000-03/2001-03日本熊本机能医院的工作人员13名,男6名,女7名,年龄20~54岁,均排除神经系统疾病史,体内无植入金属体.方法:枕骨粗隆上或稍低处使用8字形磁刺激头进行磁刺激,右腕关节尺神经上进行电刺激,在右手的第一骨间肌记录肌电活动,每一个受试者均分别记录磁刺激前、磁刺激后间隔30,50,100和300 ms时电刺激的F波,每一个实验条件下记录10个F波.主要观察指标:①M波的波幅.②F波平均波幅与M波波幅比.③F波大波幅与M波波幅比.④F波小潜伏期.⑤F波平均持续时间.⑥F波出现频率(F 波波幅≥0.05 mV).结果:13名健康自愿者的实验数据均进入结果分析.磁-电刺激间隔50 ms时F波平均持续时间出现极显著性延长[(8.39±1.59),(6.75±1.62)ms,P<0.001];F平均/M波幅出现极显著性升高[1.73±1.20,0.87±0.78,P<0.001];F大/M波幅出现显著性升高[4.07±2.59,2.19±1.76,P<0.05];F波出现频率出现极显著性升高[(80.77±22.89),(61.82±23.16)%,P<0.001];在磁-电刺激间隔100 ms亦出现显著性升高(P<0.05).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任何实验条件下都没有观察到F波短潜伏期有显著性改变(P>0.05).结论:枕骨粗隆处磁刺激明显改变了脊髓前角细胞兴奋性,表现为当枕骨粗隆处施行的磁刺激和腕关节处尺神经电刺激间隔一定的时间时,F波波幅增高,时程延长.同时还发现无论在任何实验条件下,F波短潜伏期都没有明显的变化.

143 条记录 3/8 页 « 1234567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