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磁刺激用平面线圈结构的优化研究

    作者:乔清理;王秀宏;朱贻盛;王明时

    文中建立了采用任意形状平面线圈磁刺激仪的RLC模型,给出了模型参数的计算方法.为了优化线圈,将磁刺激仪线圈的性能指标分为反映线圈输出性能的峰值磁能和反映线圈结构的几何变量.在磁刺激激活函数达到阈值条件下,调整平面螺旋线圈的结构并计算出依赖于线圈结构参数的输出性能值,从而,寻找优的线圈几何参数.优化结果表明:线圈外半径是关键因素,给定阈值条件,选择合适的线圈外半径,可以大大降低线圈峰值磁能;另外,现在使用的圆环线圈并非优,D形线圈优于圆环线圈.

  • 磁刺激不同经络穴位α波脑皮质功能网络的研究

    作者:尹宁;代扬杨;徐桂芝

    目的 构建反映实际功能脑区连接的脑皮质功能网络,研究刺激不同经络穴位的大脑协同调控机制.方法 2017年10月至11月,采用128导脑电记录分析系统同步采集14例(男性8例,女性6例)年龄21~25岁的健康被试在静息态、磁刺激光明穴(GB37)和内关穴(PC6)时的脑电信号;利用组独立成分分析、标准低分辨率脑电磁断层成像方法对各状态脑电信号溯源并计算脑电成分的统计关系;基于复杂网络理论构建对应的α波脑皮质功能网络并进行拓扑结构分析.结果 刺激光明穴时与运动、视觉等相关的脑区在网络中的连接增多;刺激内关穴时与运动、注意力及工作记忆等相关的脑区在网络中连接减少;刺激两个穴位时激活了一些相同的脑区,且一些脑区功能连接变化趋势相似.结论 磁刺激位于不同经络的光明穴和内关穴时脑网络拓扑结构的改变与穴位自身功效基本相符,但也会引起一些脑区功能连接的相似变化.

  • 功能性电刺激对健康人运动诱发电位影响的自身对照研究

    作者:徐本磊;陈月桂;燕铁斌;刘慧华

    目的:观察功能性电刺激(FES)对健康年轻人运动诱发电位(MEP)的影响.方法:13例健康年轻志愿者参与了研究,其中男9例,女4例;年龄(24.9±3.1)岁.分别接受30min FES和安慰刺激.采用经颅磁刺激仪(TMS)与肌电图仪(EMG)在FES前、后,安慰刺激后分别检测每一对象的MEP,计算潜伏期、波幅和中枢运动传导时间.结果:健康年轻人在FES后MEP值潜伏期缩短,波幅增高,中枢运动传导时间无明显变化;而安慰刺激后MEP的个参数均无明显变化.结论:MEP值可以反映FES后健康年轻人大脑兴奋性的改变趋势.

  • 功能性电刺激对健康青年受试者体感及运动诱发电位影响的对照研究

    作者:刘非;刘慧华;燕铁斌;陈月桂

    目的:观察功能性电刺激(FES)对健康青年体感诱发电位(SEP)及运动诱发电位(MEP)的影响.方法:采用经颅磁刺激仪(TMS)及肌电图仪,分别测量15例健康青年,其中男10例,女5例,平均年龄(22.9±0.7)岁.单次FES前、后检测SEP值及MEP值,其中11例完成两周FES(每天1次,每次30min),并再次接受SEP及MEP检测.结果:健康青年者单次及2周FES后SEP及MEP值的潜伏期缩短,波幅增高,与YES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非FES侧变化不明显.结论:健康青年者FES前后SEP及MEP值均有变化,尤以波幅明显.

  • 单侧后顶叶皮质过度活动对空间定向功能的影响

    作者:张群;徐光青;兰月;陈正宏;赵江莉;黄东锋

    目的:探讨单侧后顶叶皮质的过度活动是否会造成对侧同源脑区的功能抑制并影响空间定向功能.方法:按照一定的入选标准选取健康受试者30人,采用兴奋性间歇性短阵快速脉冲刺激,随机对左/右侧后顶叶皮质进行真/假刺激,结合注意网络测试系统评定受试者视空间注意功能的变化.结果:间歇性短阵快速脉冲刺激右侧后顶叶皮质,可以提高警觉及定向功能(P< 0.05);刺激左侧后顶叶皮质,定向功能受损(P<0.05).结论:右侧后顶叶是空间定向活动的关键脑区,左侧后顶叶过度活动可以导致右侧后顶叶功能抑制.建立双侧半球间新的竞争性平衡,对实现单侧后顶叶损害空间定向功能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 不同剂量U0126抑制低频磁刺激引起星形胶质细胞迁移的实验研究

    作者:李哲;方征宇;黄晓琳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U0126对低频磁刺激促进星形胶质细胞迁移作用的影响,以选择合适的阻滞剂量.方法:24只SD大鼠按U0126剂量被随机分为对照组(0mg/kg U0126,n=6)、低剂量组(0.1mg/kg U0126,n=6)、中剂量组(0.2ms/kg U0126,n=6)、高剂量组(0.4mg/kg U0126,n=6),四组的刺激参数都为频率1Hz,强度1.52T,刺激量为30脉冲;均采用溴已锭注射入脊髓左侧背索复制局灶性的脊髓损伤模型.刺激后第14天,大鼠被处死,采用图像分析系统观察GFAP、MAP-2和ERK1/2的表达及脊髓损伤空洞体积的变化.结果:随着U0126剂量的增加,在第14天时空洞的体积逐渐增大,GFAP、ERK1/2的阳性表达逐渐减弱,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U0126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作用则无明显差异(P>0.05);病灶区域MAP-2均呈阴性表达.结论:不同剂量的U0126可翻转磁刺激引起的星形胶质细胞的迁移,0.2mg/kg是较合适的剂量.

  • 磁刺激诱发的膈肌复合动作电位的多导食道电极记录及其在重症监护室患者中的应用

    作者:罗远明;陈荣昌;钟南山

    目的探讨在重症监护室(ICU)里,用多导食道电极是否能满意地记录由磁刺激膈神经诱发的膈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方法运用1根具有5个记录导联的新型多导食道电极记录由电和磁刺激膈神经诱发的膈肌CMAP.10名正常人和10例因各种原因在ICU病房治疗的患者被纳入研究.结果不论在正常人还是ICU患者均可记录到高质量的信号.在正常人,电刺激诱发的膈神经传导时间(PNCT)、膈肌CMAP幅值[(7.2±0.8)ms、(1.52±0.40)mV]与磁刺激诱发的相似[(7.1±0.8)ms、(1.56±0.38)mV,P均>0.05].ICU患者磁刺激诱发的膈肌CMAP幅值[(0.73±0.38)mV]显著小于正常人[(1.58±0.38)mV, P<0.01].结论这一研究提示磁刺激可取代传统的电刺激去测量膈肌CMAP和PNCT.把磁刺激和多导食道电极结合在一起能有效地评价ICU患者的膈肌功能.

  • 膈肌疲劳对呼吸中枢驱动的影响

    作者:罗远明;N.Hart;N.Mustfa;R.A.Lyall;M.I.Polkey;J.Moxham

    膈肌是主要的呼吸肌,我们设想膈肌疲劳可能会导致呼吸中枢驱动增高以维持正常的通气功能.为验证这一假说,我们在6名健康人身上记录膈肌疲劳前后所进行的二氧化碳重复呼吸时的食道膈肌肌电压.采用具有4个电极对的多导食道电极导管记录膈肌电压,同时用胃食道球管法记录磁刺激下的食道、胃和跨膈肌电压.

  • 脑梗死患者的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检测及临床相关性初步研究

    作者:黄福南;段晓红;刘鹏;苏凤霞;沈定国;曹起龙

    目的 探讨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异常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病情之间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3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别进行经颅磁刺激,双侧外展小指肌(ADM)记录运动诱发电位.结果 临床肌力(0~5级)4级以上者11例患者在静止状态下可引出MEP波,10例肌力3级者在轻收缩状态下可引出MEP波,肌力0~2级的9例患者不能引出MEP波.脑梗死组病侧中枢传导时间(CMCT)比健侧明显延长由(7.9±0.7)ms延长至(10.2±0.8)ms.通过对MEP波的潜伏期、波幅、中枢传导时间以及对照组30例的MEP波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MEP异常与临床运动功能障碍密切相关,能反映卒中患者病情的轻重.结论 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能较好地反应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病情,可用于临床判断病情.

  • 诱发电位对急性颈髓损伤后神经功能状态的诊断价值

    作者:余科炜;李家顺;徐龙江;杨海涛;田毅华;赵卫;贾连顺

    目的:研究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和体感诱发电位(SEP)对颈髓损伤的诊断及预后判断价值.方法:采用Mag2型磁刺激仪对27例颈髓损伤患者进行经颅磁刺激MEP检查,在双侧外展拇短肌(APB)和胫前肌(AT)进行记录,采用Keypoint肌电图诱发电位仪进行体感诱发电位(SEP)检查,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ASIA 92运动评分和损伤标准分级.随访15例,并以20例健康志愿者做对照.结果:颈髓损伤组APB肌MEP潜伏期为31.4±11.4ms,波幅为0.35±0.21mV,AT肌潜伏期为44.5±15.9ms,波幅为0.38±0.51mV,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全瘫患者无MEP信号,不全瘫患者MEP潜伏期延迟,波幅下降.MEP潜伏期延迟程度与ASIA运动评分相关(P<0.01).多数SCI患者上肢或下肢SEP消失或潜伏期延迟,但SEP结果与MEP结果不一致,与ASIA运动功能评分无相关性.结论:颈脊髓损伤平面以下肌力大小与MEP异常表现密切相关,MEP检查能为判断脊髓运动传导束功能状态提供客观、定量的依据,SEP检查不能反映运动功能的损害程度.

  • 经颅及胸椎磁刺激从肋间肌记录运动诱发电位的研究

    作者:李中实;崔丽英;李子荣;汤晓芙;刘成刚;李本红;杜华

    目的:探讨经颅及胸椎磁刺激从肋间肌记录运动诱发电位的检查方法,测定皮层到胸段脊髓的中枢传导时间(CMCT)的正常参考值.方法:无神经系统疾患的志愿者46人,男22人,女24人,年龄15~66岁,平均41岁;分别经颅(皮层)及经胸椎(胸髓神经根)磁刺激从肋间肌记录运动诱发电位.结果:经皮层刺激从第2、4、6和第8肋间肌导出运动诱发电位起始潜伏期分别为8.90±1.07ms、9.55±1.13ms、11.07±1.14ms、11.54±1.17ms,经胸椎刺激从第2、4、6和第8肋间肌导出脊髓运动诱发电位起始潜伏期分别为4.59±0.88ms、4.72±0.89ms、5.14±0.86ms、5.15±0.93ms,皮层至第2、4、6和第8胸髓间的中枢传导时间分别为4.31±1.25ms、4.83±1.21ms、5.94±1.11ms、6.38±1.33ms.结论:经颅及胸椎磁刺激从躯干肌记录的运动诱发电位检查波形稳定、可重复性强,可以较客观、准确地反映从皮层到胸髓,从神经根到肋间肌各段运动通路的传导机能,有望作为胸髓病损节段的辅助诊断手段.

  • 磁刺激重建脊髓损伤后排尿功能障碍的治疗进展

    作者:钟贵彬;侯春林

    脊髓损伤(SCI)后排尿功能障碍已成为影响患者生存的重要问题,是脊髓损伤患者晚期死亡的主要原因.药物、导尿术和生物反馈训练等治疗方法效果都不理想.许多学者致力于寻找一种切实有效的治疗手段来控制排尿.1977年Brindly[1]首先采用的骶神经前根电刺激排尿术,通过置入电极实现了可控性排尿,但电刺激排尿是一种侵入性手术,价格昂贵,目前在临床上还不能被大部分SCI患者所接受.

  • 盆底康复治疗对尿失禁患者的疗效观察

    作者:黄亮;张淞文;卢丹;贺玲;邢爱华;赵敬京;邓小虹

    尿失禁是一种高患病率、严重影响女性生命质量的疾病,首选治疗方法是进行盆底康复治疗( pelvic floor rehabilitation,PFR).PFR指在整体理论的指导下,施行的对盆底支持结构的训练、加强及功能恢复.传统的PFR是指盆底肌训练(pelvic floor muscle training,PFMT),广义的PFR则还包括了阴道哑铃、电刺激、磁刺激、计划排尿及生活方式干预等一系列综合的治疗方案.借助于一些仪器,能够大大提高PFR的效果.国内关于PFR对尿失禁疗效的临床观察较少,效果如何,影响疗效的因素有什么,值得研究.本研究使用治疗仪器对尿失禁患者进行PFR,观察其临床效果,并研究临床效果与年龄、尿失禁程度、尿失禁类型的关系.

  • 腓肠肌磁刺激脑诱发电位在迪谢内肌营养不良的改变

    作者:崔丽英;管宇宙;汤晓芙;李本红;杜华

    探讨腓肠肌磁刺激脑诱发电位产生的机制及临床应用价值.资料和方法:10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6~17岁,平均9.7±3.1岁,病程2~11年,平均5.6±2.3年.均经病史、临床表现、肌电图和血清肌酶谱测定确诊为迪谢内肌营养不良.对照组为年龄匹配的正常男性儿童.受试者均行腓肠肌磁刺激脑诱发电位及胫后神经电刺激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EP)的测定.磁刺激时将刺激线圈置于腓肠肌肌腹处,刺激频率为1次/s;磁刺激量为大输出的30%,叠加50~100次,记录电极置于Cz',参考电极置于Fpz,地线置于帼窝.测定N33、P38、N48及P55各波潜伏期和P38~N48峰-峰波幅.SEP的测定采用常规的检测方法,刺激电极置于内踝处,记录和参考电极的放置同磁刺激.两组各波潜伏期和波幅的比较用t检验方法行统计学处理.

  • 磁刺激健康人咬肌抑制反射及恢复观察

    作者:黄黄;宋宇涵;王继军;郭茜;刘伟才

    目的 研究磁刺激下健康人咬肌抑制反射(masseter inhibitory reflex,MIR)及其恢复情况,为临床辅助检测颅面部疾病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30名健康人,单脉冲模式磁刺激颏神经,记录咬肌肌电,统计早期静息期(the early silent period,SP1)和晚期静息期(the late silent period,Sp2)的潜伏期及持续时间、SP2相对波幅值;在双脉冲模式的条件刺激和测试刺激间设置不同间隔时间(100、200、300、400、500和600 ms),分析双脉冲模式磁刺激下MIR的恢复情况.结果 健康人SP1潜伏期为12.1(11.1,14.4) ms,持续时间为(17.3±2.9)ms;SP2潜伏期和持续时间分别为(47.7±6.0)和(39.7±13.3) ms;SP2相对波幅值为100.0%.不同间隔双脉冲模式下测试刺激所得SP1有稳定的波段;而SP2发生变化,在间隔时间较短时测试刺激所得SP2的面积减少,随着间隔时间的延长,测试刺激所得SP2面积逐渐恢复,100 ms时SP2面积恢复17.1%,400 ms时恢复93.4%,600 ms时几乎完全恢复.结论 采用单脉冲和双脉冲模式磁刺激激发MIR并分析其恢复情况,可用来评估边缘系统、脑干、三叉神经感觉和运动纤维、咀嚼肌等整个系统的功能状态.

  • 高强度磁脉冲刺激在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洪广;周琳;蒋大宗

    无创性磁刺激技术在中枢神经功能检测和神经肌肉功能恢复的应用是医学工程研究的一个新热点.文章从理论上对磁刺激的发生发展、物理原理、特性、磁刺激与标准电刺激的差别、外周磁刺激技术的多信道磁刺激对电刺激模拟等新的发展,以及临床上磁刺激在神经肌肉功能恢复的作用等做了全面介绍.

  • 作者:

    关键词:
  • 作者:

    关键词:
  • 印堂穴磁刺激治疗抑郁症临床研究

    作者:黄志源;谢彬;陈进东;夏玉平;苏志斌;谢彦颖;唐丰;辜炜君

    目的 探讨印堂穴磁刺激治疗抑郁症临床疗效.方法 方便选取该院自2015年3月—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80例患有抑郁症的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即接受传统西药治疗组(对照组)和西药常规治疗结合印堂穴磁刺激组(实验组),分别在治疗2周和4周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减分率评估两者的疗效.结果 治疗2周后,实验组总有效率为7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2.5%;治疗4周后两组总有效率均为95.0%,实验组痊愈率为40.0%,对照组痊愈率为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组终点疗效无显著性差异,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印堂穴磁刺激治疗抑郁症能提高临床痊愈率,且起效更为迅速.

  • 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有关参数及其生理评价研究现况

    作者:庞少存;李支援

    自1985年由Barker等[1]首先将磁刺激引入临床后,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s,MEPs)的临床应用引起了广泛重视.目前,除了单一脉冲刺激外,还可进行成对的以及重复的经颅磁刺激.这对于了解神经系统运动传导通路的功能状态、评价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与抑制功能的调控、以及研究脑部损伤的预后都有着重要价值.本文就MEPs的有关参数及其生理学意义简要综述如下.

143 条记录 2/8 页 « 1234567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