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直肠癌腹腔镜超低位前切除术对患者肛门功能及肛肠动力学的影响

    作者:李岩;董俊峰;李红梅

    目的 探讨低位直肠癌患者应用腹腔镜超低位前切除术治疗的临床效果以及对患者术后肛门功能、肛肠动力学指标的影响.方法 将86例低位直肠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3例,研究组采用腹腔镜超低位前切除术,对照组采用常规开腹手术,术后观察6个月,随访12个月.统计两组手术情况,术后采用数字评定量表标准评估肛门疼痛程度,采用徐忠法5项10分制评分标准评定患者术后肛门功能恢复情况,检测两组肛肠动力学指标,包括肛管大收缩压、肛管静息压、直肠顺应性、直肠大耐受容量等,对肛门功能与肛肠动力学指标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 研究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与对照组,术后48 h数字评定量表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术后1个月、6个月研究组肛门功能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肛肠动力学指标肛管大收缩压、肛管静息压、直肠顺应性、直肠大耐受容量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肛门功能与肛肠动力学指标肛管静息压、直肠顺应性、直肠大耐受容量水平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 对低位直肠癌患者采用腹腔镜超低位前切除术较常规开腹手术操作简便,能有效保护患者肛门功能,提高肛肠动力学相关指标水平,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 高位虚挂引流法对高位肛瘘患者术后康复及肛门功能的影响

    作者:曹东升

    目的 观察高位虚挂引流法对高位肛瘘患者术后康复及肛门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94例高位肛瘘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A、B两组,各47例.A组患者接受传统低位切开高位挂线术治疗,B组患者接受微创切口高位虚挂引流法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术后VAS评分和肛门功能评分.结果 B组患者手术时间[(67.43±3.91) min]、术中出血量[(85.74±9.97) ml]、创面愈合时间[(16.17±1.98)d]和住院时间[(8.06± 1.36)d]短于A组[(93.18±2.36) min、(21.36 ±2.47)d、(11.36±2.15)d],术中出血量[(85.74±9.97) ml]少于A组[(135.36±11.93)ml] (P <0.05);B组患者术后VAS评分和肛门功能评分均低于A组(P<0.05).结论 高位虚挂引流法治疗高位肛瘘的临床效果较好,患者术后恢复快,对肛门正常功能影响较小,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改良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对复杂肛瘘患者术后疼痛及肛门功能的影响

    作者:叶鹏飞;刘佃温

    目的 探讨改良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对复杂肛瘘患者术后疼痛及肛门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6年2月至2017年8月在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择期行手术治疗的106例复杂肛瘘患者,按照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3例.对照组接受肛瘘切开挂线术治疗,观察组接受改良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VAS评分、Wexner肛门失禁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可提高复杂肛瘘临床疗效,减轻患者疼痛,改善其肛门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 切开引流挂线术对骨盆直肠间隙脓肿患者术后肛门功能的影响

    作者:张轸

    目的 探讨切开引流挂线术对骨盆直肠间隙脓肿患者术后肛门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6月睢县人民医院收治的94例骨盆直肠间隙脓肿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47例.对照组采用切开引流术,观察组采用切开引流挂线术.比较两组手术前后肛门功能及手术疗效.结果 两组术前肛门功能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肛门功能指诊评分相比,观察组较对照组明显降低,手术总有效率(93.6%)明显高于对照组(7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切开引流挂线术治疗骨盆直肠间隙脓肿可有效提高手术疗效,消除脓肿,并减少损伤患者肛门功能,值得应用.

  • 痔动脉结扎结合RPH治疗对老年混合痔患者生活质量及肛门功能的影响

    作者:李春丽

    目的:研究痔动脉结扎结合自动痔套扎术(RPH )治疗对老年混合痔患者生活质量及肛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6月至2014年12月来睢县人民医院就诊的86例老年混合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43例。观察组行RPH联合痣动脉结扎术,对照组行传统内扎外剥术。观察两组手术方式对患者生活质量及肛门功能的影响。结果两组术后生活质量较术前均显著提高(P<0.05)。观察组术后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前肛门失禁、肛管静息压、肛管舒张压、肛管大收缩压及长收缩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肛门失禁评分较术前均有所升高,对照组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PH联合痣动脉结扎术能显著改善老年混合痔患者生活质量,且该手术创伤小,对术后患者肛门功能影响较小,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 全直肠系膜切除联合弧形吻合器对低位直肠癌保肛患者肛门功能及白蛋白的影响

    作者:孙士营

    目的 观察全直肠系膜切除(TME)联合弧形吻合器对低位直肠癌保肛患者肛门功能及白蛋白的影响.方法 47例低位直肠癌患者进行TME联合弧形吻合器保肛手术,随访6个月,观察患者的肛门功能和血浆白蛋白.结果 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随访6个月,肛门功能优良率为85.1%.治疗前患者血白蛋白(26±12) g/L,治疗后为(37±12)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ME联合弧形吻合器对低位直肠癌患者进行保肛治疗,患者肛门功能和白蛋白恢复良好.

  • 改良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治疗低位肛瘘的疗效观察

    作者:郭佳;何伟;管甲生

    目的 评价改良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ligation of intersphincteric fistula tract,LIFT)治疗低位肛瘘的临床疗效.方法 低位肛瘘病人40例,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试验组采用改良LITF,对照组采用传统肛瘘切除术,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创面愈合时间分别为(17.8 ±4.5)天和(24.7 ±5.8)天,疼痛持续时间分别为(6.9 ±1.5)天和(4.0 ± 1.3)天,术后肛门功能评分分别为(3.7 ±2.5)分和(2.9 ±1.8)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愈率、术后第1天疼痛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12个月,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LITF是一种疗效好、创伤小、痛苦小、病程短、术后复发率低、肛门控便功能影响小的新型手术方式.

  • 内括约肌切除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进展和新问题

    作者:王振军

    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原则下的内括约肌切除术(ISR)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为更多的患者争取到在保证不降低生存率的情况下提高生活质量.腹腔镜乃至机器人手术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了ISR的微创效果.随着直肠癌ISR手术应用的增多,包括手术前放化疗的广泛应用,ISR手术也遇到一些新问题.

  • 吻合器痔环切术后继发性出血2例报告

    作者:艾旭;龙舟

    我院2002~2004年开展近100例吻合器痔环切(PPH),术后无复发,肛门功能良好,其中有2例术后继发大出血,患者分别于术后第5、7天继发出血,重新入手术室在骶管麻醉下行缝扎止血术,术后止血良好,痊愈出院.现报告如下.

  • 内括约肌减张缝合修补术在肛瘘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钱海华;蒋守龙;房翔;赵航

    目的 寻求肛瘘手术中更好的保护肛门功能的方法 ,减少术后漏气漏液发生率,设计了内括约肌减张缝合修补用于低位肛瘘的治疗. 方法 选择60例低位肛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采用内括约肌减张缝合修补术,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瘘管切开术. 结果 观察组患者创口愈合时间缩短,漏气漏液减少.术后随访无应急性排便失禁c结论 该手术方法 具有创伤小,疗程短,远期效果好,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柱状缝扎术治疗环状混合痔36例临床观察

    作者:张永安;张旗;翟敏;徐慧磊;周峰;巫益珍

    目的:观察柱状缝扎术治疗环状混合痔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环状混合痔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治疗组采用柱状缝扎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外剥内扎术治疗.观察两组疗效、术后并发症(疼痛、出血、水肿)、术后肛门功能(肛门狭窄、肛门失禁)等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100%,对照组为97%,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3、7、14d疼痛,术后7、14d出血,术后1、3d水肿及术后肛门狭窄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柱状缝扎术治疗环状混合痔疗效肯定,并发症少,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直肠癌前切除超低位吻合术后肛门功能改变及其机制探讨

    作者:袁佳;樊志敏

    我国低位直肠癌较为多见,过去Mile's术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黄金标准",现在保肛术已占直肠癌外科治疗的70%.但是术后患者的肛门功能并太令人满意,许多学者从肛肠动力学方面探讨了前切除综合征的发生机制,认为主要与肛门内外括约肌损伤、新建直肠的顺应性改变、内括约肌反射通路神经损伤及排便感觉变化等有关.

  • 预防性造口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的应用

    作者:梁学敏;张力;谭康联;简丽丝;王浩

    目的:探讨预防性造口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2016年9月在广东省中医院肛肠科接受手术治疗的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是否施行预防性造瘘术将分为两组,各组50例,即预防性末段回肠造口组(造口组)和未行预防性末段回肠造口组(对照组).比较术后两组患者肛门功能、并发症发生率和生活质量的差异.结果:造口组患者术后肛门功能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0.00%vs.56.00%,P<0.05);造口组吻合口瘘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0.00%vs.10.00%,P<0.05),两组再次手术率无统计学差异(0.00%vs.6.00%,P>0.05);造口组患者术后躯体功能、躯体角色和肢体疼痛等生活质量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防性造口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的应用可较好的保留患者肛门功能,减轻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 括约肌间切除术在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张宏;陈春生;丛进春;乔雷;冯勇;刘恩卿

    目的 评价超低位直肠癌行括约肌间切除手术(ISR)后的肛门功能及肿瘤根治效果.方法 近7年间本院为16例超低位直肠癌患者施行ISR手术.经腹按照TME原则游离直肠至肛提肌平面后,经肛门于括约肌间沟处切开肛管皮肤,分离内括约肌直至将直肠及内括约肌全部切除,再行结肠肛管吻合.术后7d天开始肛门收缩功能锻炼,4周开始生物反馈训练.对Dukes B,C期患者,术后2周开始化疗,术后4周进行放疗.结果 全组无术后死亡,无吻合口瘘.2例术后发生结肠黏膜脱出,2例肛管狭窄,1例切口脂肪液化.随访3个月至7年,无盆腔或吻合口局部复发;2例分别于术后17个月和21个月死于肝转移,1例术后6个月死于肺转移.按Williams的排便自制标准,术后3,6,12个月分别有62.5%,80.0%,84.6%的患者达到功能良好效果.结论 ISR手术并发症少,安全性高,肿瘤根治效果与排便功能的恢复满意.

  • 回肠贮袋肛管吻合术改进方案探讨及对术后肛门远期功能影响

    作者:陈若愚;庄华章;欧有冠;何花

    目的 对传统回肠贮袋肛管吻合术进行一定改进,探讨该改进术式对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或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术后肛门远期功能的保护作用. 方法 对2000年1月至2011年1月我院收治的行回肠贮袋肛管吻合术治疗的64例UC或FAP患者的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术式分组,观察组38例均接受改进术式治疗,直肠经肛门拖出切除,同时辅助应用双吻合器,对照组26例均接受常规手术.行5 ~ 15年的院外随访,对比术后肛门远期功能. 结果 观察组未见死亡病例,随访期间出现4例并发症,随访5年、10年、15年时有效随访人数分别为38例、22例、18例,Kirwan评分良好者分别占60.5%、59.1%、55.6%,Oresland评分中位数分别为3分、5分、5分;对照组3例恶性FAP患者、1例UC患者术后3年内死亡,其余患者共出现9例并发症,随访5年、10年、15年时有效随访人数分别为22例、17例、13例,Kirwan评分良好者分别占68.2%、35.3%和30.8%,Oresland评分中位数分别为3分、6分、8分.两组术后10年、15年Kirwan评分及Oresland评分差异显著,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经肛门拖出切除直肠、双吻合器技术对保护回肠贮袋肛管吻合术患者远期肛门功能有一定价值.

  • 超低位直肠癌经括约肌间切除术后的肛门功能评价

    作者:丛进春;戴显伟;张宏;陈春生

    目的 分别应用问卷调查和直肠肛管向量测压技术来评价超低位直肠癌经括约肌间切除术后的肛门功能.方法 对25例经括约肌间切除术后的患者进行Vaizev和Wexner评分以及直肠肛管向量测压,分别选择同期25例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及25例肛门功能正常的患者作为对照研究.结果 经括约肌间切除术后的Vaizey和Wexner评分在术后1个月均高于低位前切除术,但在术后1年差异却没有显著性,而两者直肠肛管向量测压的结果在术后1年却仍有差异.与正常对照组差异一直有显著性.结论 经括约肌间切除术的肛门功能短期内不如低位前切除术,虽然长期的结果可以接受,但仍达不到正常水平.

  • 结肠成形术在低位直肠癌根治术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黄世旺;詹庆华

    目的 观察结肠成形术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实验组47例(结肠成形术低位直肠或肛管吻合)和对照组36例(结肠与远端直肠或肛管直接吻合)两组患者肛门控便功能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肛门功能实验组大便控制明显优于对照组,术后6个月观察组平均3.4次/天,对照组平均8.7次/天;术后12个月观察组平均1.8次/天,对照组平均6次/天,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结肠成形术后肛门功能恢复明显优于直接吻合组.

  • 挂线疗法治疗后高位肛瘘患者肛门功能的变化

    作者:张颂

    目的:探讨挂线疗法治疗后高位肛瘘患者肛门功能的变化。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12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高位肛瘘患者120例并纳入观察组,并选取同期来我院行健康体检的健康者12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观察组给予挂线疗法治疗,采用肛管直肠压力、Wexner评分、VAS评分检测两组受试者肛门功能的差异。结果:手术后,观察组肛管静息压、肛管收缩压、直肠顺应性、直肠感觉容量、直肠大容量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且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Wexner评分、VAS评分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挂线疗法治疗后,高位肛瘘患者的肛门生理功能可基本恢复至健康人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同期手术治疗混合痔合并低位肛瘘临床研究

    作者:张承国

    目的:研究同期手术治疗混合痔合并低位肛瘘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7月乐昌市中医院收治的混合痔合并低位肛瘘患者88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44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混合痔上黏膜环切除术与挂线疗法进行治疗,对照组实施分期手术方案,观察组实施同期手术方案.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45%)明显高于对照组(79.5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6.81%)明显低于对照组(22.7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期行混合痔上黏膜环切除术与挂线疗法治疗混合痔合并低位肛瘘可明显提高治疗效果,减轻治疗痛苦,降低术后并发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临床研究进展

    作者:宋昱霖

    本文作者简要介绍了高位复杂性肛瘘疾病的病因、诊断检查、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概况.高位复杂性肛瘘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由于目前尚未统一病发因素,间接增加其诊断和治疗难度.因此,临床均将手术疗法作为该病治疗手段,然由于术后并发症多、肛门组织损伤度大等因素的影响,逐渐被临床限制性使用.因而,临床探讨安全、有效疗法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近年来,随着临床对此类病症的研究发现,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效果显著,可预防术后并发症,减少复发率.

273 条记录 8/14 页 « 12...567891011...131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