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泵的维修和体会

    作者:叶佩琨

    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泵是一种标准的心室辅助仪器,近年来在我国心脏内、外科和急诊科被广泛地使用.

  • 左心辅助装置中血泵的发展现状

    作者:姜以岭;蔺嫦燕

    1953年,John Gibbon开发了早期的体外循环机并利用它成功地进行了第一例心脏直视手术,对心脏外科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此也揭开循环辅助和心室辅助发展的序幕.

  • 机械循环辅助装置治疗围手术期急性心肺功能衰竭

    作者:贾明;邵涓涓;陈英;周晔;罗智敏;宋铁鹰;侯晓彤;贾士杰;孟旭

    目的:观察心室辅助(VAD)、体外膜式氧合(ECMO)及主动脉内气囊反搏(IABP)等机械循环辅助装置治疗围手术期急性心肺功能衰竭的疗效.方法:回顾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我院心脏外科监护病房224例围手术期进行循环辅助患者临床资料,VAD 4例、ECMO 47例及IABP 173例.结果:VAD死亡2例(50%),ECMO死亡23例(48.9%),IABP死亡49例(28.3%).并发症为感染27例、肾功能衰竭需要透析26例、出血23例、下肢缺血15例及脑并发症7例.结论:机械辅助是救治围手术期急性心肺功能衰竭的有效方法,应根据患者病情选择适合的辅助方式并及早放置,防治并发症对提高成功率非常重要.

  • 骨骼肌能源在心脏辅助循环中的发展现状

    作者:李冰一;蔺嫦燕

      辅助循环是用机械或生物机械手段部分或全部替代心脏泵功能,以维持良好的全身循环 状态的一种治疗方法。其装置包括全人工心脏(TAH)和心室辅助(VAD)装置。随着科学技术的 不断进步,辅助装置逐渐向小型化、完全植入化发展,相应的也要求它的能源能量密度高、 体 积小,发热少、损耗小,并且可植入体内,能长期使用。由于能源的特殊要求,心脏辅助装 置的发展受到限制,而利用自体骨骼肌收缩产生的能量来驱动辅助循环,可以摆脱外部的能 源装置、支持它的电池组、经皮传递线圈、能量控制器等,是一种很有前景的辅助方法。目 前 ,骨骼肌刺激电极及能量转换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结构得以改进,效率得以提高,并且 随着外科技术的成熟用骨骼肌包裹心脏也已成为一种有效的方法。但是长期的电刺激使骨骼 肌细胞内外结构发生变化,影响了它的长期运动功能,骨骼肌的纤维化、收缩功能的变化也 阻碍了它的发展,这些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对骨骼肌能量三种利用方法(线性骨骼 肌能量转换系统、“插入型”骨骼肌激励器、动力性心肌成形术)的发展现状作一综述。    一、线性骨骼肌能量转换系统  1959年Kantrowitz[1]和他的助手们首次报道了在实验研究中使用骨骼肌作为辅助 循环的能源,以代替被损害的心肌,以后逐渐有人研究和改进。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研究 者们研究表明骨骼肌经过长期电刺激,它的超微结构、新陈代谢、生理特性等都发生变化, 骨骼肌转变为一种耐疲劳的状态,并论证了使用狗的背阔肌(LDM)增加心脏功能的可行性 [2]。  在对骨骼肌的起、止端的选择上及骨骼肌能量特性,研究者们也作了比较分析。Vinay B [3]等人把狗的背阔肌的起、止端分别连接在同一能量转换装置上进行了实验研究 。当背阔肌起端在前负荷为23.4 N时,每千克肌肉大的能量输出约47.1 W;止端在前负 荷为26 N时,高的能量输出约59.9W。因此,研究者大都选用骨骼肌的止端连接能量转换 装置。目前全人工心脏系统需要的能量为12~15 W,一些可植入的心室辅助装置(VAD)据报 道小到4~8W[4]。如果按照所提供的数据,成年人的背阔肌重量约为220 g[ 5],肌肉能量为60 W/kg时,通过线性能量转换系统则转换为12 W的能量。假定转换中 有50%的损失,使用单侧或双侧的背阔肌也能够驱动循助循环。这样用自体骨骼肌作为能源 ,可使我们摆脱外部的能源,避免了感染和排斥反应。  早期的报道都是使用线性的骨骼肌激励器,把背阔肌的一端和复杂的能量转换系统相连,用 体内电极刺激胸背神经使背阔肌收缩,带动能量转换系统,驱动辅助循环装置。随后转 换系统有了进一步的改善,效率也得到提高。如使用推杆式金属板泵的线性 转换系统[6]作为人工心脏的能源激励器。把背阔肌的止端与泵背部的摇臂相连, 通过凸轮、滚筒、曲柄等把肌内收缩的能量传递给金属板泵,整个系统可以完全植入。在前 负荷为10 mmHg(1 mmHg=0.133 kPa)后负荷为75 mmHg的模拟实验研究中,泵的输出 流量为 0.8~2.0 L/min,肌肉的输出能量为2.5~5 mW/g,当肌肉收缩长度为4 cm时激励器输出 约 为25 ml/每搏量,整个系统的效率约为50%。还有通过机械-液压能量转换器把背阔肌收缩的 能量提供给辅助循环装置[7,8]。Farrar和他的助手们把麻醉的山羊的背阔肌止端 连接在机械部分的活塞上,肌肉收缩带动液压活塞,改变液压激励器的压力。随着肌肉前 负 荷的增加,能量转换器输出功线性增加,此线性关系的斜率成为肌肉收缩特性指数,相当于 心 脏前负荷和每搏输出功的关系,研究表明肌肉缩短2.5 cm时,输出功为1 J,液压能量转换 器的压力约为760 kPa,并且可以通过改变液压能量转换器的活塞面积使LDM提供给辅助循环 的能量达到优化。

  • 高分子材料的表面修饰及其在心血管系统中的应用

    作者:孔桦;许海燕

    抗凝血高分子材料在心血管系统疾病的诊疗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广泛的应用前景,是制造心室辅助循环系统、全植入式人工心脏、介入性气囊导管等与血液直接接触式器械的关键医用材料,它的研究与开发一直是生物材料领域的热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

  • 机械循环辅助的现状与展望——“新进展、新设备、新思路”

    作者:万峰;张喆

    机械循环辅助(mechanical circulatory support,MCS)是一种治疗严重终末期心脏病的有效方法.长期置入应用MCS存在的大部分问题已经被解决,而且包括REMATCH在内的很多临床调查均证实,MCS在提高此类患者存活率及生活质量方面具有很明显的效果.因此,MCS不应再被仅仅作为等待其他治疗过程中的过渡治疗手段,而应该扩大其应用范围.要达到上述目的,则应该研制和应用更为新式的设备.目前,较新式的设备有连续血流的轴流泵(continuous-flow pump)、新一代的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及全人工心脏(total artificial heart,TAH)等.统计资料显示,现有的治疗方法对于在自己家中接受护理的心衰患者,以及因大面积心梗而面临死亡的患者疗效不理想.新生的并不断完善的MCS技术为这些在绝望中挣扎的患者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手段[1].

  • 心尖轴流泵的结构和性能的比较

    作者:李国荣;朱晓东;陈海丰;田步升;彭远仪

    目的:比较不同结构心尖轴流泵的流体力学及溶血特性差异.方法:在体外模拟循环台上测试外形尺寸相似的4种不同结构的轴流泵(包括单滑动面球支点、双滑动面球支点心尖轴流泵及保留后导叶和无后导叶的全悬浮心尖轴流泵)的流体力学和溶血特性.结果:单滑动面球支点心尖轴流泵和双滑动面球支点心尖轴流泵的流体力学特性及溶血特性相似,均可在11 000 r/min条件下产生100 mmHg(1 mmHg=133.32 Pa)的压力输出和5 L/min的流量输出,标准溶血指数(normalized index of hemolysis,NIH)分别为0.023和0.025 g/100 L.在产生相同压力和流量输出条件下,两型全悬浮心尖轴流泵转速明显增加,保留后导叶的全悬浮心尖轴流泵和无后导叶的全悬浮心尖轴流泵转速分别为17 000和23 000 r/min,NIH分别为0.072和0.13 g/100 L.结论:单滑动面球支点心尖轴流泵结构简单、效率高、溶血强度低,可作为心尖轴流泵的结构选择;双滑动面球支点心尖轴流泵结构优势尚需在长时间体内植入实验中证实.悬浮心尖轴流泵体积较小,但效率较低,溶血作用强,保留后导叶可明显提高悬浮心尖轴流泵效率,降低溶血强度.

  • 心脏泵的研究进展

    作者:姜华;席光

    主要对心脏泵发展状况做了介绍.首先分类说明了心脏泵目前的研究情况,将各类心脏泵比较,对它们的优缺点作对比说明,并介绍了心脏泵中的流动显示技术以及设计和计算的发展状况.然后对目前心脏泵发展中存在的溶血和血栓等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发展小型、可植入、便携并耐久运行的心脏泵是其发展趋势.

  • 暴发性心肌炎治疗及机械循环辅助进展

    作者:陈斓;胡伟航;刘长文

    暴发性心肌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急性心肌炎,心肌初发生炎症,然后迅速进展导致急性心力衰竭和心源性休克。能够度过初的急性发作阶段的生存者长期预后较其它类型心肌炎患者好,能够拥有几乎100%正常心脏功能。暴发性心肌炎作为一种自限性疾病,加之其缺乏行之有效的促进痊愈的治疗方法,机械循环辅助治疗是一种理想的选择。体外膜肺氧合(ECMO)常用于血管活性药物联合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无效的暴发性心肌炎患者救治。心室辅助(VAD)用于等待心脏康复和心脏移植的患者。本文围绕暴发性心肌炎治疗特别是机械循环辅助治疗作一综述。

  • 小儿心室辅助

    作者:周成斌;庄建;肖学钧

    小儿心室辅助适用于心肌病、心肌炎、心脏术后的循环支持.常用装置有柏林心脏Excor、Micromed Debakey、Thoratec、Medos HIA等.常见并发症有出血、血栓、感染和机械故障.现在正研制生物相容性好、可植入的小儿心室辅助装置.

  • 推广普及生理性起搏

    作者:陶新智

    自1980年广西医科大学一附院心内科率先在广西开展埋藏式心脏起搏器植入术以来,20多年过去了,经过全区广大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起搏器的应用,特别是心室起搏器(VVI)在广西取得了很大发展.目前一些条件较好的县级医院均能开展VVI置入术,挽救了很多病人,特别是Ⅱ、Ⅲ度房室传导阻滞(Ⅱ、Ⅲ AVB)病人的生命.然而,VVI起搏有诸多缺点,它丧失了心房对心室辅助泵血功能,不能随生理需要而改变起搏频率,房室激动与收缩顺序、心室激动与收缩顺序均与正常窦性心律时不同,使VVI起搏后心输出量减少,血压下降,右房压、肺动脉压不同程度升高.

  • 左心室辅助血泵及其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作者:张岩;孙寒松;胡盛寿

    心力衰竭已严重威胁人们健康,由于供心缺乏,心室辅助作为治疗心力衰竭的重要方式,临床应用日益增多.心室辅助可用于心脏功能恢复前支持治疗,作为心脏移植前过渡支持治疗及对不适合心脏移植的患者进行永久辅助治疗.心室辅助血泵根据结构及工作机制不同,大体上分为三代.本文就心室辅助的血泵的种类及其临床应用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心室辅助装置的发展与临床应用

    作者:李铁岩

    心力衰竭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疾病,当传统的药物治疗有一定局限性,不能达到满意疗效,心脏移植又面临供体缺乏,术后排斥反应等困难的时候,心室辅助装置(ventricular assist device,VAD)的作用就显得异常重要.VAD是应用机械或生物机械手段、部分或全部替代心脏的泵功能.自上个世纪60年代在临床应用以来,经过多年研究和临床应用,VAD的应用已从心血管手术后复苏、心脏移植过渡或替代,拓展至心肌功能的恢复乃至心力衰竭的永久性治疗.未来随着VAD发展的小型化、高功效、低噪音、低耗能、并发症少、无线能量传输和便于植入等特点,终将成为治疗终末期心力衰竭的主要手段之一.现对VAD的发展历史、临床应用、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进行综述.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