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青光眼滤过术后迟发性眼内炎临床特征及相关分析
目的:探讨青光眼滤过术后迟发性眼内炎的临床特征和治疗结果.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01月至2017年07月我院收治的全部青光眼滤过术后迟发性眼内炎的临床资料.结果:10例患者治疗后视力得到不同程度提高.结论:薄壁滤过泡与滤过泡的渗漏、破损和青光眼滤过术后迟发性眼内炎的发生关系密切.青光眼滤过术后迟发性眼内炎是一种严重致盲性眼病,玻璃体手术是治疗的有效方法.
-
青光眼手术后如何护理
临床上许多经验和教训证明,一个正确完美的手术可以被不正确的术后护理毁坏,而差强人意的手术又可以被精心周全的术后护理补救过来.说明青光眼术后护理何等重要.例:做完虹膜周边切除术后的患者,因睡梦中手臂误碰术眼引起前房出血,还有一患者手术十分顺利,术后5天在家做仰卧起坐锻炼,伤口豁开,结果色素膜脱出后瞳孔变形.还有一例患者术后一周即自行气功锻炼,当将气引至头部时突感到术眼流出一股热泪,原来是滤过泡破裂,房水溢出,前房消失,只好再住院修复滤泡.这类因护理上的一个细微疏忽带来的严重后果是令人遗憾的.那么,青光眼术后如何护理呢?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
丝裂霉素在小梁切除术中的用量观察
目的:分析丝裂霉素在小梁切除术中的用量对术后眼压控制的作用。方法:分析青光眼患者28例(50眼)行标准小梁切除术,术中应用丝裂霉素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15例(25眼),术中用10 mm×8 mm 大小棉片(含丝裂霉素60μg)放于巩膜瓣下及周围的巩膜与结膜之间,对照组13例(25眼)行标准小梁切除术后常规用丝裂霉素棉片放于巩膜瓣下。随访6~24个月,观察两组术后滤过泡及眼压情况。结果:观察组2眼眼压>21 mmHg,对照组6眼>21 mmHg,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丝裂霉素用量适中可有效控制小梁切除术的成功率。
-
滤过泡冷冻术治疗小梁切除术后巨大薄壁滤过泡的疗效
目的 探讨滤过泡冷冻术治疗巨大薄壁滤过泡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采用滤过泡冷冻术治疗小梁切除术后滤过功能过强的巨大薄壁滤过泡14例16只眼.手术均在表面麻醉下进行,术后随访3~36个月,平均(24.4±11.1)个月.结果 16只眼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前眼压1~5 mmHg,平均(3.25±1.13)mm Hg;术后眼压5~14 mm Hg,平均(8.81±2.95)mm Hg,手术前后眼压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9.52,P=0.000).手术前有7只眼存在黄斑水肿,手术后消失.术后有6只眼视力上升2行以上,手术前后视力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226,P=0.026).术后滤过泡无渗漏,无滤过泡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滤过泡冷冻术治疗巨大薄壁滤过泡具有手术时间短、简单易行、并发症少,疗效确切的优点.
-
氩激光和/或Nd∶YAG激光重开滤过道
1996年至1998年我们对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失败的病例进行房角检查,发现有些病例因滤过内口堵塞造成手术失败,经激光治疗后眼压恢复正常,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5例患者,女性3例,男性2例;年龄50~73岁,平均58.6岁。左眼4例,右眼1例。慢性闭角型青光眼4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1例。全部病例抗青光眼手术(2例采用经典小梁切除法,3例采用垂直于角膜缘的条形深层巩膜和小梁切除法[1])后均有滤过泡形成,术后3~7个月滤过泡消失,眼压回升至24.3~31.6 mm Hg(1mm Hg=0.133 kPa)。房角镜检查:透明膜和半透明膜状物堵塞内口2例,虹膜组织嵌顿于内口2例,内口处残留巩膜组织伴增生1例。
-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护理
为探讨提高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疗效的护理措施,分析了37例青光眼患者的护理方法及效果。37例患者经治疗平均3.5天眼压降至适于手术的值,23例滤过性手术患者眼压为1.36~2.69kPa,19例获理想滤泡。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加强急救、心理、滤过泡等护理明显有助于提高疗效。
-
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效果观察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部分是由于白内障或晶状体膨胀引起,晶体摘除后房角可以重新开放,眼压恢复正常,不仅解除了因单纯行小梁切除或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引起的前房变浅,滤过泡包裹、滤过泡失效所致高眼压等并发症,而且降低了手术风险,减少了手术的复杂性.我们对27例30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实施了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体植入术取得了较好效果,报道如下.
-
青光眼滤过泡针刺分离术
小梁切除术是目前广泛应用于青光眼治疗,并获得良好效果的手术方法,但滤过泡并发症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增多,小梁切除术后早期或晚期发生的滤过泡瘢痕化必然导致手术降压失败.对于此种并发症可以首先采用针刺分离进行治疗,本文对针刺分离的适应证、时机、方法、并发症等作一综述.
-
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后滤过泡相关性眼内炎
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后晚期滤过泡相关性眼内炎是成功的滤过性手术后严重的并发症。它可在滤过性手术后数月或数年发生,发展速度快,比其他内眼手术感染的危险性高,而且病原体也比白内障术后的眼内炎严重。本文就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后滤过泡相关性眼内炎的临床表现、危险因素、致病菌、治疗及预后做一综述。
-
014 Tranilast对滤过泡的影响
关键词: 滤过泡 -
滤过泡形态对青光眼患者眼表结构舒适度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不同形态滤过泡对青光眼患者眼表结构和舒适度的影响.设计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滤过性手术成功并完成术后6个月随访的青光眼患者44例.方法 采用手术前后的自身对照方法,通过问卷调查、眼表结构检查及裂隙灯显微镜滤过泡照相,比较滤过泡的存在及其不同形态引起青光眼患者眼表结构和舒适度的变化.主要指标问卷调查、角膜荧光素染色、结膜虎红染色、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值)、泪膜仪脂质层测量、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对称性指数(SRI)、角膜不规则指数(SAI)和角膜潜在视力(PUV).结果 滤过泡眼眼部畏光感和十涩感的发生明显增高(P=0.02,0.000),眼部不适感评分显著升高(P=0.000),荧光素染色、虎红染色、泪膜仪分级、SRI和SAI均较术前显著增高(P值均=0.000),PUV和BUT较术前显著减小(P=0.000),Schirmer值无显著变化(P=0.417).患者年龄和性别与术后滤过泡形态及眼表结构和舒适度的变化程度无显著相关性.薄壁滤过泡组患者畏光感加重明显(P=0.002),厚壁滤过泡组患者干涩感加重突出(P=0.003).薄肇滤过泡组术后虎红染色评分、泪膜仪评级增加程度及BUT缩短程度均较厚壁滤过泡组明显(P=0.046,P=0.032,P=0.024),而厚壁滤过泡组则以Schirmer值减小更为显著(P=0.027).结论 滤过术后晚期,滤过泡的存在破坏眼表结构,引起患眼明显的不适症状.薄壁滤过泡主要引起眼部刺激症状及角结膜组织结构的损害,厚壁滤过泡主要引起眼部十涩感及泪液量的减少.(眼科,2010,19:19-24)
-
薄壁滤过泡对青光眼患者泪液中抗坏血酸浓度的影响
目的 探讨青光眼患者薄壁滤过泡的存在对患眼泪液成分的影响.设计横断面研究.研究对象 选择距抗青光眼滤过术后至少6个月的薄壁滤过泡患者10例、厚壁滤过泡患者11例和无滤过泡者15例.方法 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量以上三组患者泪液中抗坏血酸的含量.主要指标泪液中抗坏血酸浓度.结果 薄壁滤过泡组、厚壁滤过泡组和无滤过泡组泪液中抗坏血酸含量分别为(713.53±132.32)μg/ml,(502.52±93.90)μgml和(470.95±86.85)μg/ml,三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F=18.117,P=0.000),薄壁滤过泡组抗坏血酸浓度显著高于无滤过泡组和厚壁滤过泡组(P=0.000,P=0.000),而厚壁滤过泡组与无滤过泡组间无显著差异(P=0.446).结论 青光眼患病术后薄壁滤过泡中的房水可经由菲薄的结膜组织渗出至眼表,改变患眼的泪液组成.
-
小梁切除术后功能性滤过泡的维护及重建
迄今为止,外引流术仍然是抗青光眼手术的主要术式.小梁切除术是其中的经典术式.它的主要作用包括解除瞳孔阻滞和外引流两个功能.因此它即可以使功能性关闭的房角重新开放,还可以将房水引流至眼外,房水经巩膜瓣、球结膜上皮细胞、球结膜下淋巴管或毛细血管等多途径吸收.
-
介绍一种简易经结膜巩膜瓣可拆线缝合法
小梁切除术是目前治疗青光眼的一种经典手术方法,其降眼压的机制是使房水经板层巩膜瓣下向外引流至结膜下间隙形成滤过泡,属于一种外滤过手术方式.板层巩膜瓣的作用主要是减少全层巩膜切除术所产生的术后浅前房、低眼压、眼内炎、薄壁性滤过泡或滤过泡破裂等严重并发症.巩膜瓣缝合的松紧是影响术后眼压控制的重要因素之一.
-
闭角型青光眼巩膜隧道下小梁切除术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闭角型青光眼巩膜隧道下小梁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观察组44例(55眼),施行巩膜隧道下小梁切除术.对照组58例(70眼),施行三角形板层巩膜瓣下小梁切除术.结果 术后视力观察组平均0.45,对照组平均0.38.术后眼压观察组出院时平均12 mmHg,对照组出院时平均12 mmHg.术后浅前房发生率:观察组13眼(23.64%),对照组21眼(28.57%),卡方检验χ2=0.63,P>0.05.术后包裹性滤过泡,观察组无,对照组5眼(7.14%),卡方检验χ2=4.09,P<0.05.结论 闭角型青光眼巩膜隧道下小梁切除术后视力稳定,眼压控制良好,浅前房发生率不高,包裹性滤过泡发生率低.
-
结膜松解切口与前移修复晚期滤过泡渗漏
目的 评价结膜松解切口与前移修复晚期滤过泡渗漏的效果.方法 对19只眼小梁切除术后晚期滤过泡渗漏进行前瞻性连续病例研究.17例(19只眼)术后晚期出现滤过泡渗漏,且伴有浅前房及低眼压.结果 17眼滤过泡修复术后2%荧光素Seidel试验检查滤过泡处无房水渗漏且滤过泡功能良好.修复术前平均眼压为(8.06±3.9)mm Hg,术后平均眼压为(16.6±2.5)mm Hg(1 mm Hg =0.133 kPa),(t=23.17,P<0.001).术后随访15~18月,17眼(89.5%)获得大体成功,14只眼(73.7%)为完全成功.2只眼(10.5%)失败.术后未出现严重的浅前房、低眼压.3只眼需要继续应用降眼压药物,2只眼因滤过泡处渗漏需再次手术.结论 结膜松解切口与前移修复晚期滤过泡渗漏是安全有效的.
-
小梁切除术联合可松解缝线以及抗代谢药物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
目的 探讨小梁切除术联合可松解缝线及抗代谢药物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的疗效.方法 对小梁切除术联合可松解缝线及抗代谢药物的PACG 146例(180眼)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术后眼压控制情况、滤过泡形态及并发症.结果 所有180眼中,152眼(84.4%)不用降眼压药物情况下眼压在10~21 mmHg:26眼(14.4%)加用局部降眼压药物,眼压控制在10~21 mm-Hg:2眼(1.1%)眼压失控,分别于术后3个月和5个月行睫状体冷凝治疗.未出现浅前房、低眼压或滤过泡相关并发症.结论 小梁切除术联合可松解缝线及抗代谢药物治疗PACG能较好控制术后眼压并避免术后早期浅前房、低眼压等并发症,减少滤过道瘢痕化的发生.
-
滤过泡针刺分离联合5-FU治疗青光眼术后早期滤过泡功能不良
目的 观察滤过泡针刺分离联合球结膜下5-FU注射治疗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早期滤过泡功能不良的临床效果.方法 分析36例(41只眼)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3个月滤过功能不良的临床资料.其中33只眼为Ⅳ型包裹性囊状泡,8只眼为Ⅲ型瘢痕泡,保守降眼压无数.以1ml注射针头针刺分离滤过泡周围的纤维瘢痕,联合滤过泡对侧球结膜下注射5-FU 0.2nnl(5 mg),1次/2 d,共注射5次.其中32只眼针刺1次,5只眼针刺2次有效.另4只眼针刺3次仍无效,遂行小梁切除术.针刺治疗后均联合干扰素α2b和糖皮质激素滴眼液抗瘢痕治疗、指压按摩,观察治疗后眼压、滤过泡形态变化及并发症.结果 治疗后3个月眼压由治疗前的(29.01±3.77) mmHg,降为(17.24±2.76) mmHg(1 mmHg=0.133 kPa)(t=10.817,P=0.001).治疗后Ⅰ型滤过泡9只眼,Ⅱ型滤过泡28只眼,Ⅲ型滤过泡4只眼.治疗中1只眼出现角膜上皮点状脱落,终止抗瘢痕治疗.结论 青光眼术后早期出现功能不良的滤过泡,采用针刺分离联合结膜下5-FU注射、干扰素α2b滴眼、指压按摩等方法可促进功能性滤过泡的形成.
-
尿激酶地塞米松结膜下注射治疗早期滤过泡失效
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后,有部分患者的滤过泡(简称滤泡)于术后早期即失去滤过功能,主要表现为滤泡局限或消失,眼压升高.
-
抗青光眼术后晚期滤过泡渗漏的修复
抗青光眼术后滤过泡逐渐变薄渗漏是青光眼滤过性手术晚期并发症之一.及时恰当的治疗可减少其引起的危害.现将我院自2000年以来诊治的3例3眼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