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排尿功能训练对脑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后患者血压的影响

    作者:徐旭东;金奕;邬闻文;王秀东

    目的 探讨术前排尿功能训练对脑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后患者血压和尿潴留的影响.方法 对符合纳入标准的66例脑动脉狭窄拟行支架置入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3例.对照组术前按常规进行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于术前进行排尿功能训练,患者术后麻醉清醒后6h拔除尿管.比较两组患者排尿前后血压变化和尿潴留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首次排尿前后收缩压、舒张压变化幅度显著小于对照组(均P<0.01);观察组尿潴留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术前进行排尿功能训练能够减少脑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患者术后血压波动和尿潴留的发生,促进术后康复进程.

  •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脑供血动脉狭窄的研究

    作者:严永兴;石元洪;唐洲平;梁丽贞;陈涛;钟长扬

    目的 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脑供血动脉狭窄患者的近期疗效,并发症及安全性.方法 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的19例脑供血动脉狭窄患者,其中颈内动脉起始段狭窄13例[5例表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8例表现为脑梗死],椎动脉开口部狭窄6例,均表现为TIA.结果 19例患者支架全部成功置入,术前动脉狭窄程度平均为86%,术后残余狭窄程度平均为10%;明显增高的血流动力学恢复正常且持续保持;颈内动脉系统腩梗死患者NIHSS评分在术后明显改善.3例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出现一过性心率下降和血压下降,经药物治疗后均恢复正常.随访仅1例颈内动脉支架术后22周症状有所加重;1例椎动脉狭窄患者在术后19周出现1次TIA发作;其余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无症状复发.结论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脑供血动脉狭窄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陈涛;李正军;龚家明;蒋开夫;杨小梅;田代实

    目的:分析脑动脉狭窄的分布特点,探讨相关危险因素对脑动脉狭窄的影响.方法:对9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主动脉弓及全脑血管造影,回顾性分析脑动脉狭窄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的影响.结果:98例患者中,70例存在脑动脉狭窄或闭塞,颅外段者20例(28.5%),颅内段者32例(45.7%),颅内、颅外均受累者18例(25.7%),颅内病变多见于大脑中动脉,颅外病变多见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和颈内动脉开口处.前循环狭窄或闭塞34例(48.5%),后循环狭窄或闭塞13例(18.5%),前后循环皆有狭窄或闭塞者23例(32.8%).高龄、原发性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与脑动脉狭窄显著相关.结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发生率高于颅外,前循环高于后循环;高龄、原发性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是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高危因素.

  • 脑动脉支架置入术围手术期出血观察及原因分析

    作者:郑永强;秦碧勇;刘南暖;邓晓玲;汪健;王成谋

    目的:分析脑动脉支架置入术围手术期出血的原因。方法:收集行脑动脉支架置入术357例的临床资料,观察围手术期出血的类型、支架置入部位及预后,并且分析出血原因。结果:357例脑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围手术期出血11例(3.08%):脑出血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亚急性硬膜下血肿 1例,肾血肿2例,上消化道大出血1例,假性动脉瘤 1例,皮下血肿2例。其中死亡3例(0.80%),无后遗症8例(2.24%)。3例死亡患者分别为基底动脉起始部、基底动脉和锁骨下动脉起始部支架置入。结论:脑动脉支架置入术是相对安全的手术,但围手术期并发出血较严重,需根据具体情况积极预防。

  • 脑动脉狭窄相关性危险因素研究

    作者:李琳;章军建;张临洪;徐武平;张新华

    目的探讨脑动脉狭窄的分布特征及其相关性危险因素.方法 101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术(DSA),并检测血脂、血糖、血纤维蛋白原,对脑动脉狭窄组与无狭窄组行对比分析.结果脑动脉狭窄组血清甘油三酯(TG)、载脂蛋白B(Apo B),纤维蛋白原(FIB)含量明显高于无动脉狭窄组(P<0.05),高密度脂蛋白明显低于无动脉狭窄组(P<0.05),动脉狭窄组中颈动脉狭窄率与Apo B含量呈正相关(r=0.426,P<0.05).结论血中TG、Apo B、FIB高含量及高密度脂蛋低水平与脑动脉狭窄有关.

  • 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ABCD2评分和脑动脉狭窄程度与近期预后的关系

    作者:衣晶;张颖;秦鼎;陈俊红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ABCD2评分和脑动脉狭窄程度与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89例颈内动脉系TIA患者进行ABCD2评分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并分析其与近期预后的关系.结果 依据ABCD2评分分为低危组28例、中危组35例、高危组26例三组.DSA检查显示,脑动脉中度狭窄25例(28.1%)、重度狭窄30例(33.7%).高危组重度脑动脉狭窄的比例高于中危及低危组(P<0.05).中重度脑动脉狭窄中高危组脑动脉狭窄的支数比例高于低危组(P<0.05).30 d时发生脑梗死三组比较,高危组高于低危组(P<0.05).结论 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ABCD2评分和脑动脉狭窄程度对TIA的近期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ABCD2评分与脑动脉狭窄关系的研究

    作者:陈卓友;恽文伟;陈治国;张志翔;赵进委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ABCD2评分与脑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 将71例TIA患者根据ABCD2评分分为低危组(15例)、中危组(32例)、高危组(24例)3组,行全脑血管造影(DSA)检查并将脑动脉狭窄程度分为轻度狭窄(狭窄<50%);中度狭窄(狭窄50%~69%);重度狭窄(狭窄70%~100%).分析3组患者ABCD2评分与脑动脉狭窄严重程度及动脉狭窄范围的关系.结果 高危组患者重度脑动脉狭窄的比例高于低、中危组(P<0.01);出现多支脑动脉狭窄的比例高于低危组(P<0.05).结论 ABCD2评分≥6分时重度脑动脉狭窄和多支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增高,可能是高危TIA患者短期脑卒中风险增加的原因之一.

  • 通心络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缺血性卒中脑动脉狭窄效果分析

    作者:郭建敏;陶智军;袁辉胜;陈小奇

    目的:分析阿托伐他汀联合通心络胶囊治疗缺血性卒中脑动脉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5年8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就诊治疗的缺血性卒中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肠溶片双联治疗,研究组接受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通心络胶囊三联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以及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血管狭窄率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95%vs 80%,P=0.048);研究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556).治疗后,研究组TC、TG、HDL-C、LDL-C、CRP、IL-6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00).研究组治疗后血管狭窄率为(61.14±8.32)%,显著低于治疗前(74.66±11.25)%和对照组治疗后(68.57±7.50)%,差异有显著性(P=0.000).结论:阿托伐他汀等西药联合通心络胶囊治疗缺血性卒中脑动脉狭窄的临床效果显著,可作为治疗的优选方案并在临床中积极推广使用.

  • 脑动脉狭窄支架成型术患者盐酸替罗非班治疗的护理

    作者:杜玲;周晓清;钟萍

    脑动脉狭窄支架成型术(PIAS)已成为脑动脉狭窄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但在手术过程中可能出现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盐酸替罗非班通过阻断血小板表面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与纤维蛋白原结合,减少支架置入后急性血栓形成事件的发生,改善患者症状和预后.我科2006年8月-2008年8月行PTAS治疗患者中有54例联合应用了盐酸替罗非班与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效果满意,护理报告如下.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动脉狭窄的分布及溶栓后早期功能恶化的影响因素

    作者:赵杨;赵卫丽;李喜朋

    目的 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发生早期功能恶化的危险因素及前后循环脑动脉狭窄的分布情况.方法 回顾性纳入230例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溶栓后是否发生早期功能恶化(溶栓后24 h内NIHSS评分较基线评分增加≥4分或死亡)分为恶化组(END组)和非恶化组(非END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其影响因素,并探究前后循环梗死的相关责任动脉狭窄的分布情况.结果 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NIHSS评分、责任大血管中重度狭窄与溶栓后早期功能恶化相关(P<0.05).前循环梗死者,与非END组比较,早期功能恶化患者颅内动脉狭窄和颅外动脉中重度狭窄率显著增高(P<0.05).后循环梗死者,END组与非END组的脑动脉狭窄分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年龄、基线NIHSS评分、责任大血管中重度狭窄是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发生早期动能恶化的影响因素.尤其前循环梗死者,存在颅内或颅外大动脉狭窄的患者更容易发生病情恶化.

  •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研究现状

    作者:殷志锋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病因之一,亚洲人、西班牙人及黑人的发病率高于白种人.目前没有证据支持对此类患者行抗凝治疗,抗血小板治疗仍是推荐的疗法.近年来,血管成型术和支架植入术因较高的技术成功率和较低的围手术期并发症而逐渐成了药物治疗的替代疗法,而其远期收益尚未确定.本文就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流行病学特征、药物治疗的效果及颅内支架植入术的进展和再狭窄情况进行综述.

  • 中青年与老年脑梗死患者脑动脉狭窄分布的 DSA 分析

    作者:曾德华

    目的:比较中青年与老年脑梗死患者脑动脉狭窄分布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分析脑动脉狭窄分布特征。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00例脑梗死患者,按照不同的年龄段,分成中青年组60例与老年组40例,均给予 DSA 检查,对两组患者的脑动脉病变血管狭窄发生率、狭窄程度、分布情况及发作部分等特征进行比较。结果:老年组患者的颅外动脉、前循环狭窄等部位病变发生率显著高于中青年组患者,而颅内动脉、后循环狭窄等部位病变则显著低于中青年组患者,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血管狭窄程度均以重度狭窄甚至闭塞为主,均显著高于同组内的轻度、中度狭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主要的发作部位均为椎动脉开口,两组患者的椎动脉开口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同组的大脑中动脉 MI 段、颈内动脉起始段等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青年脑梗死与老年脑梗死患者的脑动脉狭窄分布存在一定的差异,前者以颅内脑血管动脉病变为常见,后者则以颅外脑动脉血管病变为主,但均好发于椎动脉开口,且狭窄程度均为重度或闭塞。

  • 青年人群脑梗死引起脑动脉狭窄的临床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李济民;罗晓;刘康丽;张鹏;李财润

    目的 探讨青年人群脑梗死患者引起脑动脉狭窄的临床危险因素.方法以2013年1 月—2016年12 月间收治的90 例青年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血管异常与否分为动脉狭窄组和非动脉狭窄组,对可能的血管狭窄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本组90 例患者中,脑动脉狭窄者59 例,发生率为65. 6%.单因素分析显示,动脉狭窄组与非动脉狭窄组患者的性别、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尿酸、血脂相关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高尿酸血症、血脂异常是独立危险性因素,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高尿酸血症、血脂异常是青年人群脑梗死患者引起脑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性因素,应当合理膳食、戒烟限酒、适量运动,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控制血压、血糖、血脂水平,从而降低青年人群脑梗死的发生风险.

  • 颅内外脑动脉狭窄共存者脑梗死模式特征分析

    作者:李雯;庄伟端;杨俭

    目的:探讨颅内外脑动脉狭窄共存者的脑梗死模式的特征.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住院的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123例,通过头颅影像学及颅内外血管评估,分析颅内外脑动脉狭窄共存者的脑梗死模式.结果:在123例入组病例中,与单纯颅内或颅外脑血管狭窄者相比,颅内外脑血管狭窄共存者中深穿支+皮层支,深穿支+皮层支+分水岭脑梗死多见(P<0.05),大脑中动脉皮层支脑梗死亦较多见(P<0.05).结论: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及动脉-动脉栓子形成为颅内外脑动脉狭窄并存者发生脑梗死可能的机制.

  • 循汪护理在脑动脉狭窄支架植入病人并发症预防中的应用

    作者:罗琦

    目的:探讨腑动脉狭窄支架植入病人并发症及预防.方法:应用循证护理预防脑动脉狭窄支架植入病人并发症的发生.结果:34例行支架植入治疗的患者,术后穿刺部位血肿、血管迷走反射和高灌注损伤各1例,未发生内脏出血、栓子栓塞、动脉鞘管脱出、污染、折断等其他并发症.结论:应用循证护理,可及时发现并发症和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

  • 合并脑动脉狭窄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脑梗死

    作者:常飞;章军建

    目的 探讨合并脑动脉狭窄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与发生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61例入院诊断TIA的患者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和磁共振(MRI)检查,根据DSA结果分为脑动脉狭窄组(脑动脉狭窄比≥50%,31例)和脑动脉正常组(DSA末见明显异常,30例),比较两组患者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 脑动脉狭窄组脑梗死的发生率为58.06%(18/31),明显高于脑动脉正常组的16.67%(5/30)(P<0.01).结论 合片中重度脑动脉狭窄的TIA患者较脑动脉无明显狭窄的TIA患者更易发生脑梗死.

  • 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狭窄内支架成形术前后脑灌注CT成像的变化以及与临床疗效的关系

    作者:周丽红;王嗣欣;赵亮;房铭辉;高燕军;米艳娟;陈启东;王清河

    目的 探讨颅内外动脉狭窄内支架成形术前后脑灌注CT成像的变化以及与临床疗效之间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纳入12例颅内外动脉狭窄的患者,其中表现为前、后循环TIA9例,颈内动脉系统有梗死病灶3例.所有患者均给予狭窄动脉行内支架成形术,并于支架术前、术后48 h以及6~12个月的随访期内行头CT灌注成像检查.结果 支架术前9例前、后循环TIA患者,灌注成像表现为7例rCBF下降,2例rCBF正常;3例rCBV增高、6例rCBV正常;8例TFP、MTT延长,1例TTP、MTT正常.术后6~12个月,7例rCBF正常,2例rCBF下降;6例rCBV正常,2例增高,1例轻度增高;5例TTP、MTT正常,4例TTP、MTF轻度延长.在6~12个月随访期内,有2例出现TIA,均出现支架后的再狭窄,灌注CT表现为rCBF下降、rCBV增高,TTP、MTT延长.3例行颈内动脉支架的脑梗死患者,支架术前3例rCBF下降;1例rCBV轻度增高,1例rCBV下降,另1例rCBV正常.术后6~12个月,2例rCBF正常,1例rCBF轻度下降;1例rCBV正常,2例rCBV轻度增高;3例TTP、MTT仍延长.3例术前NIHSS评分分别为7、5、6,术后随访期间转为3、3、2.其中1例显示支架后再狭窄,灌注CT表现为rCBF轻度下降,rCBV轻度增高.结论 灌注CT成像各指标的转归与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改善具有密切的相关性,灌注CT成像可作为评价临床症状转归的一个客观指标.

  • 脑出血后再发脑梗死与脑白质病变、脑动脉狭窄及血压波动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张爱玲;冯来会;张道培;祁佩红

    目的 探讨脑出血后再发脑梗死与脑白质病变、脑动脉狭窄及血压波动的相关性.方法 连续收集自2012年3月至2015年9月于郑州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发病24 h内)的155例急性脑出血患者,依据发病4周内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显示远隔血肿部位有无高信号将患者分为再发脑梗死组与未发脑梗死组,依据脑出血部位分为脑叶出血组和非脑叶出血组,依据入院1h平均动脉压(MAP)降低幅度分为强化降压组(MAP降幅≥20%)和非强化降压组(MAP降幅<20%),对比各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并分析脑白质病变程度、脑动脉狭窄程度、血压波动在脑出血后再发脑梗死发病中的作用. 结果155例急性脑出血患者中出现再发脑梗死者36例(23.2%),梗死灶主要分布于脑出血同侧皮质下,80.6%为无症状性脑梗死,66.7%为腔隙性脑梗死.脑出血部位和脑白质病变程度在再发脑梗死组和未发脑梗死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动脉狭窄程度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层分析显示:脑叶出血组再发脑梗死患者脑白质病变程度显著高于未发脑梗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脑叶出血再发脑梗死患者脑动脉狭窄程度显著高于未发脑梗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动脉狭窄≥50%并强化降压组分别与脑动脉狭窄<50%并强化降压组、脑动脉狭窄≥50%并非强化降压组、脑动脉狭窄<50%并非强化降压组相比,发生脑出血后再梗死的风险均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叶出血和中重度脑白质病变是脑出血后再发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OR=2.484,95%CI:1.037~5.953,P=0.041;OR=2.426,95%CI:1.045~5.629,P=0.039). 结论 脑出血再发脑梗死主要与脑小血管病相关,强化降压可显著提高合并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脑出血患者再发急性脑梗死的风险,脑出血急性期个体化平稳控制血压才能大程度地减少脑损伤.

  • ACE基因和MTHFR基因多态性对大脑中动脉狭窄协同影响的分析

    作者:黄海威;付贤;谭双全;何深文;彭丹心;黄家星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I/D多态性和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SFR)基因C667T多态性对广东社区无症状人群大脑中动脉狭窄(MCAS)的协同作用.方法 整群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抽取2500名社区居民进行流行病学问卷调查、人体学测量、生化指标以及经颅多普勒(TCD)等数据收集,筛选出符合入选标准的观察对象897人.依据大脑中动脉TCD检查的结果将其分为MCAS组和对照组.运用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对ACE基因、MTHFR基因进行分型.通过前进法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MCAS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腰臀比以及Ⅱ+CC基因型的分布等因素在MCAS组和对照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年龄和Ⅱ+CC基因型进入了终的Logistic回归方程而成为MCAS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对广东社区无症状人群而言.ACE基因和MTHFR基因多态性对MCAS的影响存在协同作用,Ⅱ+CC基因型对MCAS的发生具有保护作用.

  • 缺血性脑血管病颅内脑动脉狭窄的TCD、MRA对比检测

    作者:尹世敏;张雄伟;牛俊英;李秋俐;陈红;钟琪

    目的评价TCD、MRA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脑动脉狭窄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3例颞窗良好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经颅多普勒(TCD)检测发现颅内脑动脉狭窄,全部病例3 d内再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5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TCD检测发现狭窄大脑中动脉236支,MRA检查发现狭窄大脑中动脉225支,TCD与MRA诊断相符大脑中动脉数为219支.结论TCD和MRA是诊断颅内脑动脉狭窄准确性较好的无创性检查方法,两者联合应用评价颅内脑动脉狭窄精确性更高.

198 条记录 8/10 页 « 1234567891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