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丁苯酞注射液联合巴曲酶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作者:王剑

    目的:观察与探究丁苯酞注射液联合巴曲酶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7年3月于本院就诊及治疗的60例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两组均进行常规的对症治疗,对对照组给予巴曲酶治疗,对观察组给予丁苯酞注射液联合巴曲酶治疗,对比并分析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比较明显(P<0.05),观察组治疗之后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比较明显(P<0.05).结论:对急性进展性脑梗死应用丁苯酞注射液联合巴曲酶治疗的效果较好.

  • 丁苯酞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研究

    作者:秦向斐

    目的:探讨丁苯酞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9月~2017年6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每组75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应用丁苯酞注射液进行治疗,联合组加用依达拉奉进行治疗,两组各治疗14d.比较临床疗效,并于治疗前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和Barthel指数评价治疗效果.结果:联合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66%(P<0.05).治疗后两组NIHSS以及Barthel指数均显著改善(P<0.05);联合组治疗后NIHSS以及Barthel指数改善较对照组更为显著(P<0.05).治疗期间,两组均无严重的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对急性脑梗死联合应用丁苯酞注射液以及依达拉奉进行治疗,可以取得比较理想的临床疗效,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 丁苯酞注射液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Bcl-2和 Bax蛋白表达的影响

    作者:白艳娟

    目的:观察丁苯酞注射液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雄性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10只)、缺血再灌注组(20只)、丁苯酞注射液组(20只)。制备SD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2 h,再灌注22 h,丁苯酞注射液组于缺血1 h后予丁苯酞注射液腹腔注射,假手术组和缺血再灌注组予等体积生理盐水。应用TTC染色观察脑梗死体积;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方法观察Bcl-2和Bax表达的变化。结果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丁苯酞注射液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减轻,梗死灶体积减小, Bcl表达增多, Bax表达减少。结论丁苯酞注射液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的凋亡有保护作用。

  • 丁苯酞注射液与依达拉奉联用治疗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评价

    作者:陈纬

    目的:探究丁苯酞注射液与依达拉奉联用治疗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0例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以及依达拉奉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丁苯酞注射液进行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38/4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5%(31/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时采用丁苯酞注射液与依达拉奉进行联合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 丁苯酞注射液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半胱氨酸蛋白酶-3表达的影响

    作者:库亚萍;周盛年

    目的 探讨丁苯酞(NBP)注射液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半胱氨酸蛋白酶(caspase)-3表达的影响.方法 清洁级健康SD大鼠60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假手术组(Sham组)、IR组以及NBP组各20只,另将NBP组根据NBP的用药剂量分成小剂量组(20 mg/kg)6只、中剂量组(40 mg/kg)7只、大剂量组(80 mg/kg)7只.采用Zea-longa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性IR模型,对比各组大鼠的脑梗死体积及凋亡细胞数,各组大鼠的caspase-3表达以及NBP组大鼠经不同剂量NBP处理后的caspase-3表达.结果 NBP组和IR组脑梗死体积及凋亡细胞数均明显高于Sham组,NBP组明显低于IR组(P<0.05).NBP组和IR组皮质和海马的caspase-3阳性细胞数均明显多于Sham组,NBP组明显少于IR组(P<0.05).中剂量及大剂量组皮质和海马的caspase-3阳性细胞数均明显少于小剂量组,大剂量组明显少于中剂量组(P<0.05).结论NBP对于大鼠局灶性IR损伤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还可有效降低caspase-3的表达,值得临床重视.

  • 丁苯酞胶囊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40例

    作者:张振昶;武国德;郭佳;石正洪

    缺血性脑血管病起病急,伴有非常明显的症状,病情发作后可能会留下较为严重的后遗症,迄今缺乏准确有效的治疗方法.近年来多采取丁苯酞胶囊进行治疗,该药为我国自行研制的新药,将左旋芹菜甲素采取人工合成的方法制成,结构单一安全,能够有效减少患者脑梗死后出现的神经功能缺失症状[1,2],本文回顾分析丁苯酞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疗效.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012年1~8月我院治疗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80例,均符合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诊断标准,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40 ~79[平均(57.35 ±22.34)]岁,治疗组男26例,女14例,年龄39~80[平均(58.75 ±21.85)]岁,两组一般资料经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 丁苯酞对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水平和临床疗效的影响

    作者:宋天琦;白洋;王策

    目的 观察丁苯酞对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PA)水平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96例,随机分为添加丁苯酞治疗组(丁苯酞组48例)和不添加丁苯酞治疗组(常规治疗组48例);同时选择门诊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48例).分别测定入院时和治疗后3 d,7 d,14 d血浆LPA水平,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脑卒中量表进行评估临床病情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治疗前及治疗14 d后采用Bar-thel指数(BI)、焦虑量表(SAS)和抑郁量表(SDS)等测试.结果 两组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血浆LPA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丁苯酞组和常规治疗组血浆LPA水平在治疗后3 d和7 d逐渐下降,14 d基本降至正常水平,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均有改善,日常生活能力均有提高,但丁苯酞组优于常规治疗组(P<0.01).与治疗前及与常规治疗比较,丁苯酞组治疗14 d后SAS、SDS评分明显降低(P<0.05).结论 在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治疗中添加丁苯酞可显著降低血浆LPA水平,降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减轻焦虑、抑郁症状,有效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 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对大鼠延髓缺血后微血管密度、NGF、BDNF表达的影响

    作者:朱江;窦志杰;王维兴;丁萌;周志强

    目的 探索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对大鼠延髓缺血后脑微血管密度、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Wistar大鼠分为假手术组、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组(以下简称治疗组)、缺血对照组.采用电凝双侧椎动脉和结扎右侧颈总动脉的方法制造大鼠延髓缺血模型.分别给予治疗组和缺血对照组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及等计量生理盐水腹腔注射.大鼠于相应时段灌注取材,每组标本分别采用单宁酸-氯化铁法染色微血管,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显示脑组织中的BDNF和NGF.光镜下观察脑组织中微血管密度、NGF和BDNF的变化,利用灰度值进行分析.结果 微血管密度、NGF、BDNF灰度值治疗组均低于缺血对照组.结论 NGF、BDNF水平与微血管密度密切相关;丁苯酞可上调大鼠缺血脑组织中NGF、BDNF的表达,减轻脑组织损伤.

  • 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对大鼠延髓缺血后神经元凋亡、NGF、BDNF表达的影响

    作者:朱江;张玉坤;张杰;郭森;丁萌

    目的 探索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对大鼠延髓缺血后脑神经元凋亡、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Wistar大鼠分为假手术组、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组(以下简称治疗组)、缺血对照组.采用电凝双侧椎动脉和结扎右侧颈总动脉的方法制造大鼠延髓缺血模型.分别给予治疗组和缺血对照组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及等计量生理盐水腹腔注射.大鼠于相应时段灌注取材,每组标本分别采用尼氏染色、Tunel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显示脑组织中的神经元、凋亡神经元数量、BDNF和NGF.光镜下观察脑组织中神经元数量、神经元凋亡的数量.同时观察NGF和BDNF的变化,利用灰度值进行分析.结果 神经元凋亡数量及NGF、BDNF灰度值治疗组均低于缺血对照组.结论 NGF、BDNF水平与神经元数量密切相关,丁苯酞可上调大鼠缺血脑组织中NGF、BDNF的表达,减轻脑组织损伤.

  • 联用丁苯酞注射液和复方丹参注射液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研究

    作者:李庆和;王国祥

    目的:探讨联用丁苯酞注射液和复方丹参注射液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近年来我院收治的80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这些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40例患者。为对照组患者使用复方丹参注射液进行治疗,为实验组患者在采取对照组患者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注射液进行治疗。然后,对两组患者病情的好转率、神经功能缺损的评分及其并发症的总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患者病情的好转率、神经功能缺损的评分及其并发症的总发生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联合使用丁苯酞注射液和复方丹参注射液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显著,可缓解其病情、降低其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其预后。此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合并糖尿病临床分析

    作者:徐昕

    目的:对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合并糖尿病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合并糖尿病162例,随机分为两组,常规组患者80例采用常规方法治疗;联合组患者82例在常规治疗上联合丁苯酞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联合组患者的 NIHSS 评分、患者满意度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均没有发生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未发生因用药治疗导致严重不良后果发生。结论:针对急性脑梗死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在常规应用治疗性药物基础上应用丁苯酞进行治疗,具有促进神经功能缺损恢复的功能,无严重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患者满意度较高,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为急性脑梗死合并糖尿病理想的治疗药物。

  • 早期联合应用氯吡格雷与丁苯酞注射液治疗脑梗死临床效果分析

    作者:张军武;李培育

    目的 对氯吡格雷与丁苯酞注射液对脑梗死的早期联合应用治疗效果进行探讨.方法 选取我院内科收治的96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采取氯吡格雷与丁苯酞注射液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血粘度、神经功能、临床疗效等).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血粘度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HSV、PSV相较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神经功能评分分别为(6.55±1.41)分、(9.14±2.67)分相较于同组治疗前(23.58±7.49)分、(23.45±7.6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神经功能评分(6.55±1.41)分相较于对照组(9.14±2.6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相较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χ2=8.317);所有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不良反应,治疗安全性较高.结论 氯吡格雷与丁苯酞注射液对脑梗死的早期联合应用治疗具有显著作用,有利于降低疾病对患者神经功能的损害程度,尽早促进患者恢复日常自我管理能力,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 丁苯酞注射液在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后的疗效分析

    作者:李笑蓉;陈力宇;孙乐球

    目的 研究探讨丁苯酞注射液在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后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首发急性脑梗死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的患者49例作为本实验对象,将所选取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入院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对于rt-PA静脉溶栓后的患者,采取丁苯酞注射液治疗的观察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急性脑梗死rt-PA静脉溶栓后的患者,联合丁苯酞注射液进行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有效改善预后,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治疗过程中使用和推广.

  • 丁苯酞注射液治疗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疗效的Meta分析

    作者:李岩;于洪波;王兴河

    目的 系统评价丁苯酞注射液治疗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 通过计算机检索及手工检索,全面收集丁苯酞注射液治疗脑梗死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应用Review Manager 5.0软件对认知功能障碍方面的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共纳入13个随机对照研究、1358例患者,采用NIHSS评分评价丁苯酞注射液对脑梗死患者的整体疗效,采用MMSE、MoCA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值评价患者应用丁苯酞注射液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改善情况,分别在治疗开始后14 d、3个月两个时间点比较上述指标,以评价丁苯酞注射液对认知改善的近期及远期疗效.上述各项结果均显示丁苯酞注射液组优于对照组.结论 本系统评价结果显示丁苯酞注射液治疗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较常规治疗有效.

  • 联用尤瑞克林对中重度分水岭脑梗死患者的ET-1、NO、血液流变学及临床疗效的影响

    作者:邓伟;孙艳丽;南光贤

    目的 观察联用尤瑞克林与丁苯酞注射液治疗中重度急性分水岭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浆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和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11月收治的急性中重度分水岭脑梗死患者108例[神经功能评分(NIHSS)> 4分],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4例.在常规抗血小板聚集、抗动脉硬化的基础上,对照组予以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治疗组予以丁苯酞注射液联合尤瑞克林治疗,两组均治疗2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管内皮功能指标(ET-1、NO)、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及NIHSS和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情况,同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2周,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2.59%、72.2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 治疗后2周两组患者的血浆ET-1、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水平及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均< 0.01),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均< 0.01); 血浆NO水平、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均< 0.01),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均< 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率均为3.70%.结论 联用尤瑞克林与丁苯酞注射液可能更有效地纠正血清中ET-1、NO、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及纤维蛋白原水平,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状态,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安全性高.

  • 早期使用丁苯酞注射液治疗基底节区脑梗死对侧支循环建立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作者:孔起良;刘娟;杨震;李亚丽

    目的 探讨早期使用丁苯酞注射液治疗基底节区脑梗死对侧支循环建立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根据治疗方法将121例基底节区脑梗死患者分为丁苯酞组53例和对照组68例.两组患者给予脱水剂,胃黏膜保护剂、抗血小板聚集药、调脂药、扩血管药、活血化瘀中药、脑保护药物及其他对症支持治疗,丁苯酞组于发病24 h内加用丁苯酞注射液100 ml,静脉滴注2次/d.于入院第4~5d采用CTA检查观察所有患者侧支循环的建立情况.于入院时、第2周及第3个月进行NIHSS评分.结果 丁苯酞组37例(69.8%)建立侧支循环,对照组38例(55.9%)建立侧支循环.丁苯酞组侧支循环建立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丁苯酞组及对照组入院时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丁苯酞组比较,对照组第2周及第3个月NIHSS评分显著升高(P<0.05 ~0.01).结论 早期使用丁苯酞注射液治疗的基底节区脑梗死患者可促进脑梗死部位的侧支循环的建立,减轻脑梗死症状,改善预后.

  • 复方丹参滴丸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有效性分析

    作者:谢杰

    目的:探究复方丹参滴丸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其中40例单用丁苯酞注射液治疗为对照组,40例采用复方丹参滴丸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和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结果: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11.42±1.56分,低于对照组的19.43±6.9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前两组患者血清IL-8、TNF-α及hs-CR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IL-8、TNF-α及hs-CRP水平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IL-8(15.87±1.87μmol/L)、TNF-α(7.25±1.25μg/L)及hs-CRP(6.43±1.65 mg/L)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丹参滴丸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效果显著,有利于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促使炎症水平恢复正常.

  • 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细胞中Drp1及Mfn2动态变化的影响及其保护机制

    作者:陈婷;李雪;罗凡;林占东;郭瑞芳

    目的 脑缺血后神经细胞发生氧化应激诱导细胞凋亡,从而打破线粒体的分裂融合的动态平衡.文章探讨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细胞中Drp1及Mfn2动态变化的影响及其保护机制. 方法 将96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缺血组、丁苯酞组、依达拉奉组、丁苯酞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组(联合用药组),每组又根据时间分为3、7、14 d的不同亚组,采用Longa-Zea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丁苯酞组、依达拉奉组及联合用药组分别从术前2 h及术后第1天开始腹腔注射依达拉奉10 mL/kg,丁苯酞注射液0.4 g/kg.脑缺血组在相同时间给予相同计量的等渗盐水.分别于第3、7、14天断头取左侧缺血区大脑皮质.采用神经功能学评分进行疗效评价.HE染色观察大脑皮质神经元形态结构,Western blot检测Drp1及Mfn2的蛋白含量,RT-PCR检测Drp1及Mfn2的mRNA的表达量. 结果 第3、7、14天,与脑缺血组比较,丁苯酞组、依达拉奉组、联合用药组评分降低(P<0.05);与联合用药组第3、7、14天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06±0.18)、(0.82±0.13)、(0.57±0.10)分]比较,丁苯酞组[(2.02±0.18)、(1.23±0.13)、(0.86±0.10)分]、依达拉奉组[(2.08±0.17)、(1.23±0.13)、(0.85± 0.12)分]增加(P<0.05).在相同时间水平下,与脑缺血组比较,丁苯酞组、依达拉奉组及联合用药组Drp1蛋白及mRNA表达量减少(P<0.05).联合用药组Drp1蛋白及mRNA表达量减少(P<0.05).与依达拉奉组比较,联合用药组Drp1蛋白及mRNA表达量减少(P<0.05);在相同时间水平下与脑缺血组比较,丁苯酞组、依达拉奉组及联合用药组Mfn2蛋白及mRNA表达量增多(P<0.05).与丁苯酞组比较,联合用药组Mfn2蛋白及mRNA表达量增多(P<0.05).与依达拉奉组比较,联合用药组Mfn2蛋白及mRNA表达量增多(P<0.05). 结论 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对脑缺血的保护作用效果强于单独使用,其机制可能与依达拉奉清除氧自由基,减少氧化应激,丁苯酞保护线粒体有关.

  • 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评价

    作者:秋超;戚观树;邓玉;侯群

    脑梗死是神经内科临床上常见疾病.急性脑梗死具有起病急、发展快速等特点,严重危及患者生命安全.丁苯酞已经被证实涉及脑缺血病理的多个环节,对缺血性卒中具有较佳的治疗作用[1].丁苯酞软胶囊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取得满意效果,但丁苯酞注射液文献报道较少,为进一步研究丁基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对我院丁苯酞注射液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 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后认知功能临床观察

    作者:郑水红;徐宾;徐雪

    目的:观察丁苯酞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急性首发脑梗死患者6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丁苯酞注射液静脉滴注14d。比较两组间年龄、性别、教育程度、是否溶栓等基线因素,观察入院24d内、3个月末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分析丁苯酞注射液与脑梗死患者3个月末时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VCI)的相关性。结果两组间年龄、性别、教育程度、24h内NIHSS评分、MMSE评分、MMSE评分<27分患者例数无明显差异(P>0.05);3个月末NIHSS评分、MMSE评分均有明显差异(P<0.05)、MMSE评分<27分患者例数有明显差异(P<0.05)。以MMSE评分<27分诊断为认知功能损害时,单因素分析显示教育程度、使用丁苯酞注射液及3个月末NIHSS评分、阿替谱酶静脉溶栓是影响VCI重要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教育程度、使用丁苯酞注射液为VCI的保护因子,3个月末较高的NIHSS评分为VCI的危险因子。结论丁苯酞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有效,可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3个月末的认知功能。

153 条记录 4/8 页 « 1234567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