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相关皮肤毒性的防治

    作者:许进秀;宋丽华

    表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信号通路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发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可以对肿瘤细胞增殖、凋亡等进行调控.针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靶向药物小分子抑制剂(如吉非替尼和厄洛替尼)已广泛应用于非小细胞肺癌,用于一线、二线、三线及维持治疗.然而其药物的毒副作用常见的是皮肤毒性,会对患者带来生理上和心理上极大的危害.我们要了解皮肤毒性的机制,对皮肤毒性进行分期标准,对患者进行合理的防治,从而提高患者对肿瘤的治疗效果并且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这一药物带来的皮肤毒性的发病机制、发生率、临床表现以及防治手段进行综述,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 自拟皮疹颗粒治疗 EGFR - TKI 相关皮疹的随机对照研究

    作者:王学谦;张英;刘杰;刘志艳;石红;郑佳彬;林洪生

    目的:观察自拟皮疹颗粒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 - TKI)导致相关皮疹的作用。方法将筛选入组的104例口服 EGFR - TKI 药物出现皮疹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2例。治疗组给予口服自拟皮疹颗粒,对照组外用硅油乳剂,治疗组和对照组均在服用辨证汤药的基础上用药。治疗1周和2周后评价两组患者皮疹缓解率、皮疹首次缓解时间和中医症状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皮疹缓解方面均有好转,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P <0.05)。皮疹首次缓解时间方面,治疗组早于对照组(P <0.05)。在中医症状缓解方面,两组组内不同时间段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 <0.05),但同时间段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在治疗期间,两组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自拟皮疹颗粒能够改善 EGFR - TKI 相关皮疹,加用自拟皮疹颗粒的中医综合治疗方案能够减轻其导致的皮肤毒性,改善临床症状。

  • 止痒平肤液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相关皮肤不良反应的临床观察

    作者:彭艳梅;崔慧娟;刘喆;井方方;初玉平;白彦平;刘戴维;宋亚中;段桦

    目的 观察外用止痒平肤液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inhibitors,EGFRIs)相关痤疮样皮疹、皮肤瘙痒、皮肤干燥、指甲改变的疗效,并评价药物的安全性、患者的满意度.方法 选择经病理学诊断明确的、应用EGFRIs后出现痤疮样皮疹患者201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131例)在西医标准处理原则基础上加用自拟中药止痒平肤液,对照组(70例)外用空白药物及西医标准处理原则,连续14天.观察治疗前后2组患者皮疹分级、皮肤瘙痒、皮肤干燥、指甲改变的变化以及血常规、肝肾功等安全性指标,并随访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结果 185例完成临床观察,试验组脱落10例,对照组6例.试验组治疗皮疹分级、皮肤瘙痒、皮肤干燥、指甲改变的有效率分别为90.1% (109/121)、57.9% (70/121)、57.9% (70/121)、16.5%(20/121);对照组分别为14.1% (9/64)、6.3% (4/64)、1.6%(1/64)、0.0% (0/64).两组比较皮疹分级、皮肤瘙痒、皮肤干燥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105.1022,51.3312,59.1777,P<0.05).临床观察过程中未出现与药物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安全性较好,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分别为95.4%(125/131)、57.1% (40/70).两组无进展生存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2.006,P>0.05).结论 止痒平肤液治疗EGFRIs相关皮肤不良反应的疗效显著,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但仍需要更多的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加以证实.

  • 肺腺癌患者应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治疗后皮肤不良反应的中医证候特点

    作者:张心悦;彭艳梅;徐央波;崔慧娟;段桦;宋亚中

    目的 观察应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药物的肺腺癌患者出现皮肤不良反应的中医证候特点.方法 采用前瞻性的研究方法,选取使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治疗并产生皮肤不良反应的肺癌患者,在入组当天及入组后第14天、28天、42天、56天观察记录其皮肤不良反应及其他症状表现特点,对其中医证型和病机进行初步归纳分析.结果 纳入患者43例,其中3例脱落,40例纳入分析.入组时患者的皮疹呈针头至粟米大小淡红色丘疹为主,92.5%患者有瘙痒,80%患者出现面红目赤,舌色多红.使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后出现痤疮样皮疹时间为(7.85±5.07)天,第14天时达高峰,此后逐渐缓解.第14~28天时25.0% ~30.0%患者出现脓疱样皮疹,同时有口苦,小便黄,舌红苔黄.第42天以后痤疮样皮疹逐渐稀疏,皮肤干燥明显增多,占85.0%,皮肤干燥出现时间为(32.8±14.91)天;第56天时有92.5%患者出现皮肤干燥,50.0%的患者有3级脱屑,口干鼻干咽干逐渐增多,舌红绛少苔无苔占50.0%.皮疹变化每14天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 结论 应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药物的肺腺癌患者出现皮肤不良反应的中医证候呈现出初期为风热证,中期为湿热证,后期为阴虚证.

  •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所致皮肤毒性症状管理的佳证据应用

    作者:郭小璐;陈凤珍;张晓菊;陆箴琦

    目的:将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EGFRIs)所致皮肤毒性的佳证据应用于临床实践,提高护士在皮肤毒性症状管理中证据应用的依从性,降低患者皮肤毒性症状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法:采用JBI循证护理中心的临床证据实践应用系统(PACES)的标准程序,获取JBI在线临床治疗及护理证据网络(COnNECT+)数据库中现有的相关佳实践证据,制定相应审查标准.采用现场观察法、访谈、查阅护理病历收集数据.结果:第2轮审查中5条审查指标已达到100.00%,患者生活质量调查表得分从(25.18±17.29)分降低至(7.59±6.79)分(P=0.001).结论:EGFRIs所致的皮肤毒性症状管理的佳证据应用能够规范护士的临床护理实践,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晚期胃癌分子靶向治疗的新进展

    作者:鲁亚晶;白玉贤

    目前晚期胃癌的治疗仍以化疗为基础。与佳支持治疗相比,化疗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中位生存期,但其缺点是局限性控制及短暂性维持。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分子病理学研究的深入发展,我们对胃癌的发生、发展及转移过程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随之诞生的靶向治疗更加掀开了胃癌治疗的新篇章。发现患者生存预后和预测药物疗效的生物标志物近年来成为肿瘤研究领域的热点,但仍需更进一步的临床研究。笔者就2013年报道的关于晚期胃癌靶向治疗的进展进行综述。

  • EGFR抑制剂在胃癌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涂金花;余英豪

    胃癌是常见的消化系恶性肿瘤,传统的化疗和放疗效果均不甚理想.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信号转导通路在胃癌细胞的增殖、血管生成、侵袭、转移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因此,针对EGFR的靶向药物已陆续开发并将逐步应于胃癌治疗的临床实践.本文就EGFR抑制剂在胃癌中的作用及相关问题作一综述.

  • 一线用药的EGFR抑制剂治疗临床选择型非小细胞肺癌有效性的系统评价

    作者:田春琴;赵新汉;耿会生;崔立春;王旋;杜建飞

    目的 系统评价并对比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s)与化疗对一线治疗临床选择型NSCLC患者的疗效.方法 自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检索相关的主题词及自由词,收集EGFR-TKIs与化疗相比一线治疗临床选择型NSCLC疗效的随机对照研究文献(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RCT).按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筛选文献,采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表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自纳入文献中提取有效数据,应用RevMan 5.3.5和STATA 12.0分析并对比临床选择型NSCLC患者在EGFR-TKIs治疗中的疗效.采用敏感性分析和发表偏倚分析评价结果 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结果 共纳入5篇RCT文献,共1 719例患者,Meta 分析结果 显示:对于临床选择型(亚裔、腺癌、不吸烟)的NSCLC患者:一线EGFR-TKIs(吉非替尼)治疗与化疗相比,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 OS)、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 free survival, PFS)、相对危险度(risk ratio, RR)无明显差异;EGFR-TKIs联合化疗的一线治疗与单纯化疗相比,OS、PFS、RR无明显差异.结论 对比化疗,选择型NSCLC患者一线EGFR-TKIs治疗无获益.

  •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相关皮肤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与防治

    作者:王玉艳;王洁

    厄洛替尼及吉非替尼系小分子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通过阻断细胞内受体中的ATP结合位点,阻止下游信号的传递而产生抑制肿瘤作用.目前厄洛替尼(Erlotinib,F.Hoffmann-La Roche Ltd,Basel,Switzerland)及吉非替尼(Gefitinib,AstraZeneca,London,UK)被中国SFDA批准用于含铂方案治疗失败的NSCLC的治疗,厄洛替尼联合吉西他滨则是晚期胰腺癌的标准一线治疗方案.

  • 局部晚期头颈部鳞癌放疗联合EGFR单抗的疗效分析

    作者:唐源;易俊林;高黎;黄晓东;罗京伟;李素艳;肖建平;张世平;王凯

    目的 分析放疗联合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单抗治疗局部晚期头颈部鳞癌(LA-SCCHN)疗效.方法 2009-2011年间77例SCCHN接受了调强放疗为主联合西妥昔单抗或尼妥珠单抗的患者入研究组,依性别、年龄、病种、分期、放疗技术与研究组一致原则选取同时期放疗未联合EGFR抑制剂的72例LA-SCCHN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局部控制率、生存率及急性不良反应并分析预后影响因素.Kaplan-Meier计算局部控制率、生存率并Logrank法检验,Cox模型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 研究组、对照组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18.0、19.5个月,随访率100%.2年局部控制率、总生存率、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8%和60%(x2=4.88,P=0.027)、64%和59%(x2=0.87,P=0.351)、60%和46%(x2=2.12,P=0.146).研究组较对照组患者3+4级放射性黏膜炎高(51%∶17%,x2=19.09,P=0.000)、白细胞下降发生率也高(8%∶0%,x2=4.00,P=0.045).多因素预后分析显示原发部位、T分期、N分期、是否同期化疗、是否联合EGFR单抗是局部控制的影响因素.结论 与放疗未联合EGFR抑制剂相比调强放疗联合EGFR单抗治疗LA-SCCHN提高了局部控制率,但未提高总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且不良反应可耐受.

  • 噻吩并嘧啶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的三维定量构效关系及分子对接研究

    作者:王必武;文晓荣;舒茂;胡勇;林治华

    目的:为设计新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抑制剂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实验针对31个噻吩并嘧啶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运用比较分子力场分析(CoMFA)和比较分子相似性指数分析(CoMSIA)方法进行了三维定量构效关系研究,并采用Surflex-dock进行了分子对接研究.结果:CoMFA模型的交叉验证系数q2和非交叉验证相关系数r2分别为0.606和0.987;CoMSIA模型的q2和r2分别为0.676和0.982.结论:CoMFA,CoMSIA和分子对接研究结果为今后噻吩并嘧啶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的设计改造提供了更直接可行的线索.

  • UPLC-Q-TOF-MS分析姜黄乙酸乙酯提取物抑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活性的成分

    作者:王冬梅;林森森;郑司浩;黄林芳

    目的:应用均相时间分辨荧光(homogeneous time-resolved fluorescence,HTRF)技术,筛选发现具有抑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活性的姜黄提取物,同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与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仪联用技术(ultra-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quadrupole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UPLC/Q-TOF-MS)对其活性部位进行分析和鉴别.方法:药材经石油醚渗滤、乙醇提取、乙酸乙酯萃取和水煎煮后,得到4个提取部位.采用HTRF法检测姜黄乙酸乙酯提取物对ERFR的抑制作用,计算提取物对EFFR的抑制率.采用ACQUITY UPLC BEH C18色谱柱,以0.1%甲酸水溶液(A)-乙腈(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200~ 400 nm扫描,使用ESI离子源,在正离子模式下采集数据.结果:姜黄的乙酸乙酯部位显示较强的EGFR抑制活性,并从其活性部位中分析鉴定出9个化学物,主要成分为姜黄素类化合物,其中6个分别是香豆酸、姜黄酮、双去甲氧基姜黄素、去甲氧基姜黄素、姜黄素、1-(4-羟基-3,5-二甲氧基苯基)-7-(4-羟基-3-甲氧基苯基)-1,6-庚二烯-3,5-二酮,3个未知成分.结论:研究发现姜黄乙酸乙酯提取部位具有较强的EGFR抑制活性,IC50为3.621μg· mL-1,根据Q-TOF-MS测定的相对分子质量及正离子信息,鉴定了姜黄乙酸乙酯提取物主要为姜黄素类成分,其中以姜黄素、去甲氧基姜黄素、双去甲氧基姜黄素为主要活性成分,说明姜黄素类化合物为抑制EGFR活性的主要成分,为其在抗癌方面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进一步跟踪分离活性成分奠定基础.

  •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信号转导通路中的基因改变与其抑制剂疗效相关性研究进展

    作者:范怡畅;陈兆鑫;俞静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抑制剂的应用日益广泛.EGFR抑制剂通过抑制EGFR及其下游通路,继而影响肿瘤细胞的异常增殖、分化,达到抗肿瘤的疗效.目前已上市多种EGFR抑制剂,可应用于非小细胞肺癌、结直肠癌及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等多种恶性肿瘤.关于EGFR抑制剂的疗效与EGFR表达、EGFR敏感突变及其下游相关通路关键基因突变等因素的关系的研究结果不一,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综述.

  • UPLC-Q-TOF-MS分析鸡血藤乙酸乙酯提取物中抑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活性成分

    作者:王冬梅;林森森;郑司浩;黄林芳

    目的 应用均相时间分辨荧光(HTRF)技术,筛选发现具有抑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活性的鸡血藤提取物,同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UPLC-Q-TOF-MS)对其活性部位进行分析和鉴别.方法 药材经石油醚渗滤、乙醇提取、乙酸乙酯萃取和水煎煮后,得到4个提取部位.采用HTRF法检测鸡血藤乙酸乙酯提取物对EGFR的抑制作用,计算提取物对EGFR的抑制率.采用ACQUITY UPLC BEH C18色谱柱,以0.1%甲酸水溶液(A)-乙腈(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200~400 nm扫描,使用ESI离子源,在正离子模式下采集数据.结果 首次发现鸡血藤的乙酸乙酯部位显示较强的EGFR抑制活性,IC50为2.277 mg/L,并从其活性部位中分析鉴定出15个化学物,主要成分为黄酮类化合物,其中10个分别是儿茶素-儿茶素,阿福豆素-儿茶素,杨梅素-3’-O-β-D吡喃木糖苷,芒柄花苷,芒柄花黄素,Afrormosin,表没食子儿茶素,催吐萝芙木醇-9-O-木糖-(1→6)葡萄糖苷,木犀草苷,没食子儿茶素-儿茶素;5个未知成分.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芒柄花黄素为主要活性成分.结论 鸡血藤乙酸乙酯提取物所含的黄酮类成分为抑制EGFR活性的主要成分,本研究以期为其在抗癌方面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进一步跟踪分离活性成分奠定基础.

  •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致相关皮肤瘙痒的机制研究

    作者:彭艳梅;刘青;邓博;崔慧娟;段桦;邱钰芹

    目的 通过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inhibitors,EGFRIs)——厄洛替尼干预小鼠,与P物质(substance P,SP)致瘙痒小鼠进行对比性研究,探索瘙痒的发生机制.方法 两组小鼠分别予厄洛替尼和SP致痒,观察小鼠的行为学表现和皮肤表观状态;取小鼠皮肤,比较二者的皮肤病理形态,免疫组化法检测小鼠皮肤中NK-1R的表达;ELISA检测小鼠外周血中白介素(interleukin,IL)-31、IL-33、组胺、白三烯B4、SP的浓度,比色法检测一氧化氮(NO)的浓度.结果 厄洛替尼致痒表现在给药2~5 d一过性瘙痒,而SP致痒表现在给药后1 h瘙痒明显,逐渐缓解,二者的搔抓表现一致;两种致痒各组间IL-31、IL-33、组胺、白三烯、SP差异有显著性(P< 0.05),且部分神经递质的表达趋势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厄洛替尼致痒小鼠和SP致痒小鼠皮肤NK-1R免疫组化呈阳性,分布情况一致.结论 厄洛替尼所致皮肤瘙痒可能与SP/NK-1R的结合有关,通过下游的信号因子致痒.

  • 中药干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相关皮疹的荟萃分析

    作者:邓博;贾立群;崔慧娟

    目的:探索中药干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EGFRIs)相关皮疹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检索Pubmed、Cochrane对照试验、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中关于中药干预EGFRIs相关皮疹的随机对照试验,并手工检索补充相应文献.采用Revman软件对符合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荟萃分析.进行异质性检验及敏感性分析,潜在的发表偏倚采用"漏斗图"分析.结果:中药干预后EGFRIs相关皮疹的缓解程度、中医症状缓解总效应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实体瘤治疗总有效率、疾病控制率与未予中药干预组相当(D0.05).中药干预组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均未出现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漏斗图分析及敏感性分析结果提示荟萃分析结果稳定可靠.结论:中药干预可明显缓解EGFRIs相关皮疹,明显缓解中医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且不影响EGFRIs抗肿瘤疗效.

  • 五倍子抑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活性及活性部位的UPLC/Q-TOF-MS分析

    作者:王冬梅;林森森;郑司浩;黄林芳;陈士林

    目的 应用均相时间分辨荧光(HTRF)技术,筛选发现具有抑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活性的五倍子提取物,同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与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仪联用技术(UPLC/Q-TOF-MS)对其活性部位进行分析和鉴别.方法 药材经石油醚渗滤、乙醇提取、醋酸乙酯萃取和水煎煮后,得到4个提取部位.采用HTRF法检测五倍子醋酸乙酯提取物对EGFR的抑制作用,并计算抑制率.采用Acquity UPLC BEH C18色谱柱,以0.1%甲酸水溶液-乙腈为流动相,梯度洗脱,200~400 nm扫描,使用ESI离子源,在正离子模式下采集数据.结果 五倍子的醋酸乙酯部位显示较强的EGFR抑制活性,并从其活性部位中分析鉴定出14个化合物,主要成分为鞣质类化合物,其中11个分别为石榴皮鞣素、香草醛、六羟基二苯酰胺葡萄糖、鞣花鞣质、杨梅苷、原儿茶素、五倍子鞣质倍酰葡萄糖、五倍子鞣质、鞣花酸、3,5-二咖啡酰奎宁酸、monogalloyl-glucose,另外3个为未知成分.结论 本研究首次发现五倍子醋酸乙酯提取部位具有较强的EGFR抑制活性,IC50为5.528 μg/mL,Q-TOF-MS测定的相对分子质量及正离子信息鉴定表明五倍子醋酸乙酯提取物中主要为鞣质类成分,其中五倍子鞣质、鞣花酸、鞣花鞣质为主要成分.五倍子中含有的鞣质类成分为抑制EGFR活性的主要成分,为其在抗癌方面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进一步跟踪分离活性成分奠定基础.

  •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靶向治疗在放射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张力元;田野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靶向抑制剂在放射治疗中的应用研究目益深入,就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结构、信号传导途径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表达对肿瘤放射治疗预后的影响及其机制进行综述.

  • 以"火郁发之"论治EGFRIs相关皮疹经验撷菁

    作者:魏素芬;叶小卫

    随着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EGFRIs)广泛应用于肿瘤治疗,其不良反应也愈益显著,其中药物相关性皮疹为明显,也难以耐受.目前西医对症治疗对其效果欠佳,故而探索EGFRIs相关皮疹的有效治疗方法极为迫切.导师叶小卫教授据多年临证经验,以"火郁发之"理论治疗EGFRIs相关皮疹每获良效,现将吾师之治疗经验总结如下,以飨同道.

  • 宫颈癌的靶向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作者:孙瑶

    宫颈癌是女性常见恶性肿瘤,尽管手术、放化疗等治疗手段已经日趋成熟,但对晚期或转移性宫颈癌疗效仍不尽如人意.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宫颈癌的靶向药物治疗已经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也为晚期或转移性宫颈癌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分子靶向治疗(molecular target therapy,MTT)是针对可能导致宫颈癌癌变环节,从分子水平来逆转这种恶性生物学行为,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甚至使其完全消退的一种全新生物治疗模式[1-2].目前主要药物包括抑制表皮生长因子通路的药物(吉非替尼、特罗凯)、抑制新生血管形成通路药物以及小分子bcl-2抑制剂等.现将宫颈癌的靶向药物治疗情况综述如下.

58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