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电针对股骨粗隆间骨折行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术后镇痛效应的临床观察

    作者:徐玲琳;朱洪生

    目的 观察电针对股骨粗隆间骨折行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PFNA)术后的镇痛作用.方法 将8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行PFNA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40例.两组术前均采用静吸复合全身麻醉,A组术后采用电针治疗,B组采用镇痛泵(配方为枸橼酸芬太尼注射液)治疗.观察两组术后1、4、24、48 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的变化情况,并比较两组术后不良反应(恶心/呕吐)发生率.结果 两组术后1、4、24、48 h 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4、24、48 h不良反应发生率与B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电针能有效缓解PFNA术后疼痛,且不良反应较少.

  • 揿针疗法用于分娩镇痛疗效观察

    作者:祝丽娟;谢珠;叶春媚

    目的 观察揿针疗法的分娩镇痛效果.方法 选择住院平产分娩的初产妇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自愿原则将其分为治疗组66例和对照组54例.两组进入临产后均采用自由体位,当疼痛11点数字评分法(NRS-11)评分≥4分时,首先评分1次,每隔30 min重复评分;治疗组在合谷、内关、次髎、三阴交穴实施揿针疗法,每30 min进行1次穴位刺激;比较两组疼痛程度、各产程时间、分娩结局.结果 治疗组疼痛减轻有效率为93.9%,各产程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结果均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组第一、三产程所用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结果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组第二产程所用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助产、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揿针疗法操作简单、方便活动、无不良反应,减轻疼痛效果明显、持久,适用于产程中分娩镇痛.

  • 电针在剖宫产手术后镇痛的临床研究

    作者:李条珍;李进进

    目的 观察电针足三里和地机在剖宫产手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以及临床治疗的安全性.方法 选取择期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病人60例.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术后给予舒芬太尼自控镇痛(PCIA),治疗组术后给予电针刺激30 min.检测针刺前(T1)、手术后2 h(T2)、12 h(T3)、24 h(T4)和48 h(T5)血液标本中β-内啡肽(β-EP)、5-羟色胺(5-HT)和前列腺素E2(PGE2)的含量.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T2、T3、T4和T5时间点患者的疼痛程度,并记录各时间点疗效等级评定、安全等级评定和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患者在T2、T3、T4时间点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血浆中β-EP在T3、T4、T5时间点含量相对于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治疗组患者血浆5-HT和PGE2水平在T2、T3和T4时间点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组内比较,血浆中5-HT和PGE2在对照组T2、T3和T4与T1相比含量显著升高(P<0.05),β-EP在治疗组T3、T4和T5比T1时间点含量升高(P<0.05);PGE2和5-HT在治疗组各时间点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疗效等级评定,治疗组术后2 h优良率为86.7%,优于对照组的60.0%(P<0.05).治疗组安全性等级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电针能为剖宫产手术提供安全有效的术后镇痛,其机制可能是电针刺激足三里和地机能增加内源性β-EP产生和抑制炎症性介质5-HT和PGE2的释放.

  • 针刺在分娩镇痛中应用与安全性临床观察

    作者:赵艳;朱翠萍;程晓红

    目的 观察足月自然分娩过程中,针刺穴位与硬膜外麻醉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纳入符合自然分娩的研究对象199例,随机分为4组.针刺组采用针刺穴位方法;硬膜外组实施硬膜外麻醉;复合镇痛组采用针刺穴位联合硬膜外麻醉;对照组不采用任何镇痛干预.主要观察指标根据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记录比较干预全程(宫口3 cm即0 min、30 min、60 min和宫口全开时)产妇分娩疼痛,同时记录第一产程活跃期时间、宫口扩张速度、第二产程时间、剖宫产率、器械助产率、Apgar评分以及产后出血量(2 h).全程监测第一产程中血β-内啡肽和5-HT水平变化.结果 VAS评分显示,较之对照组,其他三组皆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硬膜外组和复合镇痛组下降程度相似,而针刺组下降幅度稍逊色;比较产程相关指标,针刺组产妇宫口扩张速度快于对照组(P<0.05),第二产程时间针刺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综合产后出血,新生儿Apgar评分,4组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针刺组跟硬膜外组比较,未有使用助产催产;第一产程中产妇血β-内啡肽,针刺组和复合镇痛组观察到不同程度上升(P<0.05),而硬膜外组与对照组则没有观察到显著变化(P>0.05).结论 针刺镇痛可减轻分娩痛,缩短产程,同时不影响第二产程及各项产妇胎儿安全指标.

  • 情志调护对功能性鼻内镜术采用针药复合麻醉患者焦虑情绪的影响

    作者:蔡俊萍;孙岷;马文

    目的 观察情志调护对功能性鼻内镜术采用针药复合麻醉患者焦虑情绪的影响.方法 将90例行功能性鼻内窥镜术的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30例.3组患者均采用针药复合麻醉(电针迎香、印堂),其中A组和B组术中采用常规麻醉药物剂量(1%注射用盐酸丁卡因100 mg+2%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0.1 g+0.1%盐酸肾上腺素注射液2 mL),C组采用减量麻醉药物剂量(1%注射用盐酸丁卡因70 mg+2%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0.1 g+0.1%盐酸肾上腺素注射液2 mL).A组患者在围手术期行常规护理,B组和C组在A组基础上采用针对性情志调护.观察3组患者术前及术后24 h、48 h Zung焦虑自评量表(self rating anxiety scale,SAS)评分的变化情况,并比较3组患者对手术、麻醉及护理的满意度.结果 A组术后48 h SAS评分与同组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术后24 h、48 h SAS评分与同组术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B组和C组术后48 h SAS评分均明显低于同组术后24 h(P<0.05).B组和C组术后24 h、48 h SAS评分与A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对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A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性情志调护可有效缓解功能性鼻内镜术采用针药复合麻醉患者的焦虑情绪,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率.

  • 针刺配合药物对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期镇痛效果临床研究

    作者:杨智勇

    目的 观察针刺配合药物对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期引起的持续性右上腹疼痛和右肩胛区疼痛的镇痛作用.方法 将100例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针刺阳陵泉、胆囊、太冲穴治疗.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共治疗7 d.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清胆红素[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肝功能各项生化指标[碱性磷酸酶(ALP)、谷氨酰转肽酶(GGT)]及VAS评分的变化情况,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治疗后血清胆红素、肝功能各项生化指标及VAS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TBIL、DBIL指标及VA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0%,对照组为5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刺配合药物能有效缓解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期引起的疼痛,并能改善患者血清胆红素及肝功能各项生化指标.

  • 循经取穴与非循经取穴治疗偏头痛对比研究

    作者:江增宏;周民举;江尚君

    目的 了解针刺治疗偏头痛时循经取穴与非循经取穴在镇痛效果上的不同,探讨对偏头痛针刺镇痛治疗时循经取穴的必要性,从而为临床针刺治疗偏头痛选穴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69例偏头痛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完全随机对照设计试验方法,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少阳经组、阳明经组、非穴位组3组,每组23例,分别给予针刺足少阳经原穴丘墟穴、足阳明经原穴冲阳穴、丘墟穴与冲阳穴连线中点非穴位处,其中少阳经组为循经取穴,其余两组为非循经取穴.观察比较各组治疗后疼痛程度改善情况,疼痛程度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表来量化.用非参数检验统计方法统计分析3组疼痛程度改善是否有差异.结果 经统计分析,各组治疗后疼痛程度明显改善,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各组之间疼痛程度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刺治疗偏头痛时,循经取穴与非循经取穴(包括非穴位)镇痛效果无明显差异.

  • 眼针配合体针治疗丘脑痛疗效观察

    作者:赵霞;王鹏琴

    目的:观察眼针配合体针治疗丘脑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丘脑痛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20例。A组采用眼针配合体针治疗,B组采用单纯眼针治疗,C组采用单纯体针治疗。观察3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并比较3组临床疗效。结果 A组总有效率和痊愈率分别为100.0%和85.0%,B组分别为100.0%和50.0%,C组分别为80.0%和15.0%。3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痊愈率与B组和C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痊愈率与C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后VAS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后VAS评分与B组和C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眼针配合体针是一种治疗丘脑痛的有效方法。

  • 电针围刺对混合痔术后镇痛的疗效观察

    作者:吴君怡;陈蓓;张鑫麟;尹平;徐世芬

    目的:观察电针围刺对混合痔术后镇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混合痔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两组均于术后15 min 内进行相应治疗1次,治疗组采用电针治疗,对照组仅模拟电针治疗环境不进行任何针刺。治疗完成后分别采用语言评价量表(VRS)、疼痛强度评分 Wong-Baker 脸、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两组患者分时段进行共11次的疼痛程度评分,治疗后8 h 内每隔1 h 评分1次,首次排便时评分1次,治疗后24 h 和48 h 时各评分1次,所有评分结束后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组在治疗后3 h、4 h 以及首次排便时 VRS 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在治疗后4 h、5 h、6 h、7 h、8 h 和首次排便时 W-b 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均 P<0.05);治疗组在治疗后2 h、3 h、4 h、5 h、6 h、7 h、8 h、首次排便时、治疗24 h 后 VAS 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均 P<0.05);说明在上述时间点治疗组疼痛程度均小于对照组,且治疗组镇痛效果维持较长,发生失效的风险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术后即刻进行针刺治疗,对于缓解痔疮患者术后疼痛是非常有效的。

  • 远近取穴针刺治疗急性头痛的疗效对比研究

    作者:邹婷;刘建武

    目的:观察远近取穴针刺治疗急性头痛的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急性头痛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30例。A组采用远端取穴针刺治疗,B组采用局部取穴针刺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McGill疼痛询问表中的VAS评分和PPI评分,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和PPI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值和PPI评分差值与B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总有效率为90.0%,B组为73.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远端取穴针刺治疗急性头痛疗效优于局部取穴。

  • 腕踝针治疗腹腔镜胆囊术后疼痛疗效观察

    作者:刘春亮;熊源长;卢军;刘佩蓉;陈辉

    目的:观察腕踝针治疗腹腔镜胆囊术后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0例在腹腔镜下行胆囊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50例。A组在麻醉诱导前行腕踝针治疗,留针12 h;B组在麻醉诱导前针刺穴位旁皮肤,留针12 h;C组在麻醉诱导前不采用任何治疗方法。3组均采用全身静吸复合麻醉,并采用静脉镇痛泵用于术后镇痛。分别记录3组患者术后1 h、2 h、4 h、8 h、12 h、24 h、36 h、48 h切口痛,内脏痛的VAS评分,比较各组总有效率、术后镇痛药物用量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A组术后4 h、8 h、12 h、24 h、36 h切口痛和内脏痛VAS评分与C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A组术后8 h、12 h、24 h、36 h切口痛VAS评分和术后12 h、24 h、36 h内脏痛VAS评分与B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总有效率为96.0%,B组为84.0%,C组为86.0%,A组总有效率与B组和C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 组术后芬太尼总添加量为(52.4±10.8)μg,B 组为(92.2±11.0)μg,C 组为(107.2±11.5)μg。A组术后芬太尼总添加量与B组和C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A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0%,B组为58.0%,C组为66.0%,A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与B组和C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腕踝针配合静脉镇痛泵能缓解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疼痛,可作为外科术后镇痛治疗的手段之一。

  • 电针配合电鍉针罐治疗腰背筋膜疼痛症候群疗效观察

    作者:王轩;程为平;于致顺

    目的:观察电针配合电鍉针罐治疗腰背筋膜疼痛症候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腰背筋膜疼痛症候群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20例。3组取穴相同,A组采用电针配合电鍉针罐治疗,B组采用电针治疗,C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观察3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并比较3组临床疗效。结果3组治疗后VAS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治疗后VAS评分与C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A组治疗后VAS评分与B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总有效率为95.0%,B组为90.0%,C组为80.0%,A组总有效率与B组和C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配合电鍉针罐是一种治疗腰背筋膜疼痛症候群的有效方法。

  • 穴位贴敷配合颈丛阻滞麻醉对甲状腺切除术后疼痛的影响

    作者:潘路平;杨瑜

    目的:观察穴位贴敷配合颈丛阻滞麻醉对甲状腺次全切除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将60例单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30例。A组采用穴位贴敷配合颈丛阻滞麻醉,B组采用单纯颈丛阻滞麻醉。两组患者分别于术后6、12、24、48 h记录静息及吞咽时VAS评分。当切口静息状态VSA评分>3分时,给予镇痛药盐酸曲马多片进行辅助止痛,观察并记录术后48 h内盐酸曲马多片的使用总剂量以及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A组术后6、12、24、48 h静息及吞咽时VSA评分与B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48 h内曲马多使用量为(110±55)mg,B组为(210±48)mg,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48 h内不良反应发生率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贴敷配合颈丛阻滞麻醉能有效缓解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患者术后疼痛,减少术后48 h内镇痛药物使用量,降低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

  • 针刺地机与地机、关元对原发性痛经即刻镇痛效应的比较

    作者:韩媛媛;朱德友;马玉侠

    目的:比较针刺地机与地机、关元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疗效差异,以探讨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常用腧穴的配伍关系。方法将4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单穴组和双穴组,每组20例。单穴组针刺地机穴,双穴组针刺地机、关元穴,观察针刺前后两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VAS)随时间的变化,并比较两组数据的差异。结果双穴组针刺后各时间点VAS读数与针刺前差值均大于单穴组差值。结论疼痛时针刺地机及地机、关元均可有效治疗原发性痛经,但针刺地机、关元有优于单刺地机的趋势,针刺地机、关元治疗原发性痛经时可能存在协同作用。

  • 针刺三阴交单穴及多穴对原发性痛经即刻镇痛效应临床观察

    作者:孙铭声;薛哲;于岩瀑;马玉侠

    目的:通过选用两组不同穴位对原发性痛经患者进行治疗,观察其对原发性痛经患者即刻镇痛效应的差异,为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优化治疗方案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3组,其中A组(针刺三阴交)、B组(针刺三阴交、关元)、C组(空白组)各20例。观察本次月经周期针刺治疗前、针刺后及起针后3组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 Scale,VAS)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A组及B组VA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 组与 B 组 VA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原发性痛经患者疼痛发作时,针刺三阴交及针刺三阴交、关元均有镇痛效应,但从优化方案角度考虑,单针三阴交穴即可。

  • 耳穴埋针在混合痔围手术期镇痛的疗效观察

    作者:邓蓓蕾;焦黎丽;张毅明;吴倩扉;丁正中

    目的 观察耳穴埋针在肛肠病手术围手术期镇痛的疗效.方法 选择行混合痔外剥内扎术的84例患者,按随机方法分为耳针组与西药组,耳针组以肺、神门为主穴,西药组采用常用镇痛药,分别对术中、术后第1天、术后第3天、术后第7天的VAS疼痛评分进行观察和统计.结果 耳针组与西药组各时间段VAS疼痛评分两两比较,术中两组VAS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耳针组术后第1天、术后第3天、术后第7天的VAS疼痛评分低于西药组(P<0.01).结论 耳穴埋针在肛肠病手术围手术期镇痛的疗效优于常用镇痛药.

  • 电针镇痛累积效应的疗效评价

    作者:徐秋玲;刘涛

    目的 观察电针镇痛的累积效应.方法 将60例坐骨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电针镇痛组(n=30)和安神镇静组(n=30).电针镇痛组选穴为足三里、阳陵泉、环跳、委中、肾俞、大肠俞.安神镇静组选穴足三里、阳陵泉、环跳、委中、肾俞、大肠俞,加百会、四神聪.用简化的MCGi11疼痛问卷测定疗效,采用疼痛分级指数(PRI),于治疗前、治疗2d及疗程结束后分别测定疗效指标.结果 治疗2d后与治疗前比较,两组PRI感觉评分、PRI情感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1个疗程后,两组PRI感觉评分、PRI情感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安神镇静组PRI评分明显低于电针镇痛组(P<0.05).结论 重复电针有累积镇痛效应,安神镇静(记忆力的增强)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针刺镇痛的累积效应.

  • 不同留针时间治疗急性腰扭伤临床观察

    作者:姚肖君;刘建武

    目的 对不同留针时间治疗急性腰扭伤的疗效进行对比观察,为针刺镇痛留针时间的优选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将80例急性腰扭伤患者随机分为留针20 min、30 min、45 min、60 min4组,以国际公认的描述与测量疼痛的McGill疼痛询问表为观察指标,记录观察对象治疗前后疼痛症状的各项评分变化,对不同留针时间干预方法的疗效进行对比评价.结果 经统计分析,4组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现有疼痛强度(PPI)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P<0.01);而45 min组针刺镇痛疗效明显优于20 min组、30 min组和60 min组.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急性腰扭伤针刺镇痛佳疗效的留针时间为45 min.

  • 针刺镇痛对坐骨神经痛患者脑功能成像的影响

    作者:李霁;张俊海;董竞成

    目的 观察12例坐骨神经痛患者脑功能磁共振信息的变化,研究电针穴位镇痛影响脑功能区的位置及其效应的变化,探索电针镇痛的作用机制与脑功能成像关系.方法 选足少阳胆经的阳陵泉和悬钟穴,分别选受试者患侧和健侧下肢穴,应用血氧水平依赖(BOLD)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全脑扫描,FSL3.2软件进行图像处理,P<0.01分析得出脑功能图像.结果 电针健侧和患侧肢体相同穴位后,脑激活区脑功能信号增加,包括对侧初级感觉皮层(SI)与次级感觉皮层(SⅡ)区、双侧岛叶(Insula)、双侧扣带前回(ACC)(BA24)、双侧颞上回、双侧小脑等.电针患侧肢体穴位出现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区信号明显增高,双侧尾状核及对侧豆状核(基底节核团Basal ganlia)、对侧海马信号明显升高.电针健侧肢穴位,双侧杏仁体及视皮层信号改变,针刺患侧肢体与健侧肢体,引起的脑功能区变化有显著差异,以针刺患侧肢体的脑功能变化更明显.结论 肢体在病理和生理状态下,针刺肢体相同穴位对中枢神经系统调节作用不完全相同,fMRI影像适合针刺穴位镇痛的研究,且进一步说明了针刺调节具有双向性特点.

  • 急性疼痛及电针镇痛评估系统的临床研究

    作者:周密;王震虹;王祥瑞;杨华元;朱训生

    目的 研究急性疼痛和电针镇痛时各项生理指标和血清生化指标之间的关系,从而探讨采用生理指标代替生化指标实现即时监测疼痛,调整针刺强度达到佳针刺镇痛效果的可行性.方法 100例患者随机分为疼痛刺激组和针刺镇痛组,疼痛刺激组和针刺镇痛组均分别以10 Hz、20 Hz、30 Hz电刺激模拟不同强度的疼痛,刺激前及每次刺激后即刻记录生理指标并采集外周血检测血清生化指标,针刺镇痛组在模拟疼痛刺激前先采用电针刺足三里穴15 min.结果 两组在电疼痛刺激前后生理和生化指标都有显著差异,生理指标的变化和生化指标的变化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并且针刺镇痛组模拟疼痛刺激后的生理和生化指标变化幅度均小于疼痛刺激组.结论 生理指标可以代替生化指标即时监测疼痛的程度,据此调节针刺强度,以优化针刺镇痛的效果.

320 条记录 10/16 页 « 12...78910111213...151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