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针刺镇痛的中枢神经递质基础

    作者:李甲文

    针刺镇痛是针刺主要功效,5-羟色胺(5-HT)、内源性阿片肽、八肽缩胆囊素(CCK-8)是中枢神经参与针刺镇痛的重要神经递质,其含量变化及相互影响了针刺镇痛的疗效.

  • 针刺大鼠胃经沿线脂肪条带结构的特异性镇痛效应

    作者:吴雁冰;孟凡迅;高媛媛;朱红岩;施耀成;段文娟;李海燕

    目的:观察针刺大鼠胃经沿线脂肪条带结构后的痛阈变化有无特异性.方法:在大鼠胃经沿线脂肪条带结构上选择包括"后三里"在内的三个位点,分别进行针刺前后的痛阈测定,并与脂肪条带结构旁两个对照位点针刺前后痛阈进行比较.结果:在胃经沿线脂肪条带结构上三个位点针刺前后痛阈变化明显,在脂肪条带结构旁两个对照位点上针刺前后痛阈未见有意义改变.结论:正常大鼠胃经沿线脂肪条带结构上具有针刺镇痛效应的特异性.

  • 中枢及外周5-HT、5-HIAA在针刺镇痛后效应中的作用

    作者:陈瑾;刘光谱;唐勇

    目的:中枢及外周5-HT、5-HIAA在针刺镇痛后效应中的作用.方法:以急性佐剂性关节炎(AA)大鼠作为炎症痛模型,针刺昆仑穴,观察即时及后效应;采用荧光分光光度测定法检测大脑皮质、脑干、炎症局部5-羟色胺(5-HT)和5-羟吲哚乙酸(5-HIAA)含量.结果:针刺能提高AA大鼠痛阈并能持续1h以上;提高大脑皮质5-HT和5-HIAA含量并能持续30min以上;提高脑干5-HT和5-HIAA含量并能持续30min以上;降低炎症局部5-HT和5-HIAA含量并能持续30min以上.结论:针刺镇痛有即时效应,也存在较为显著的后效应,外周和中枢的5-HT、5-HIAA可能参与了这一过程.

  • 大鼠脂肪条带结构与针刺镇痛效应的相关性

    作者:孟凡迅;高媛媛;党瑞山;陈尔瑜;张俊芳;吴雁冰;施耀成

    目的:观察大鼠胃经沿线脂肪条带结构与针刺镇痛效应的相关性.方法:实验于2003-10/2004-04在南通大学江苏省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完成.将24只SD大鼠随机分成脂肪酶预处理胃经脂肪条带结构组(A组);脂肪酶预处理"足三里"穴组(B组);脂肪酶预处理胃经脂肪条带旁结构组(C组);生理盐水预处理胃经脂肪条带结构及穴位组(D组),每组6只.在运用脂肪酶、生理盐水预处理各组大鼠前后针刺"足三里",进行针刺前后痛阈测定.结果:24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A,B组在预处理后50 min,24 h针刺前后的痛阈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1.328~2.094,P>0.05);与预处理前24 h的针刺后痛阈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4.975~5.023,P<0.01).C组和D组预处理后50 min针刺前后的痛阈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9.308,t=7.938,P<0.001).与预处理前24 h针刺后痛阈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0.369,t=0.476,P>0.05).②在脂肪酶预处理后48 h时针刺前后痛阈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t=10.413,P<0.001).在脂肪酶预处理后6 h时未预处理侧针刺前后的痛阈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12.661,P<.001),与50 min,24 h两时段针刺后痛阈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12.68,P<0.05).结论:胃经沿线脂肪条带结构的连通与阻断对针刺镇痛效应的产生有着重要的依存关系,这种阻断作用是可逆的.

  • 电针镇痛过程中催产素与内源性阿片肽是否协同作用

    作者:雷学锋;刘文彦

    目的:探讨参与镇痛效应的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内催产素与内源性脑啡肽及β-内啡肽在电针镇痛中的相互关系.方法:实验于2003-09/10在济宁医学院神经生理研究室进行.取45只Wistar雄性成年大鼠随机分为5组(n=9):①对照组:向右侧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内注入0.5 μL正常兔血清,40min后,再注入0.5 μL生理盐水.②抗甲-脑啡肽血清组:注入0.5 μL抗甲-脑啡肽血清,位置同对照组,40min后,再注入0.5 μL生理盐水.③抗甲-脑啡肽血清+催产素组:注入0.5 μL抗甲-脑啡肽血清,位置同前,40 min后,再注入1 mg/L催产素.④抗β-内啡肽血清组:注入0.5 μL抗β-内啡肽血清,位置同前,40 min后,再注入0.5 μ L生理盐水.⑤抗β-内啡肽血清+催产素组:注入0.5 μL抗β-内啡肽血清,位置同前,40 min后,再注入1 mg/L催产素.所有大鼠第2次注射10 min后电针双侧"足三里".以钾离子透入法引起大鼠甩尾反应的电流强度为痛反应的指标,以痛阈变化百分率作为衡量电针镇痛效应的平均针刺效应(简称针效).结果:进入结果分析37只大鼠.①抗甲-脑啡肽血清对针效影响:抗甲-脑啡肽血清组电针期间和停针后的平均针效低于对照组[(29.3±9.5)%,(7.03±3.6)%,(64.10±4.74)%,(27.32±5.17)%,P<0.01].抗甲-脑啡肽血清+催产素组电针期间和停针后的平均针效高于抗甲-脑啡肽血清组[(45.4±2.61)%,(27.26±7.16)%,P<0.05~0.01].②抗β-内啡肽血清对针效影响:抗β-内啡肽血清组电针期间和停针后的平均针效低于对照组[(31.87±7.35)%,(15.30±6.15)%,P<0.05~0.01].抗β-内啡肽血清+催产素组电针期间和停针后的平均针效高于抗β-内啡肽血清组[(52.11±3.22)%,(28.61±2.93)%,P<0.05~0.01].结论: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内注入抗脑啡肽血清或抗β-内啡肽血清后能降低电针镇痛的效应,但不能阻断催产素增强电针镇痛的作用;催产素在电针镇痛中的作用不依赖于内源性脑啡肽和β-内啡肽.

  • 大鼠中缝大核内一氧化氮在痛觉调制和针刺镇痛中的作用

    作者:黄碧兰;涂宗萍;余良主

    背景:L-精氨酸是内源性一氧化氮的前体物质,而一氧化氮参与外周脊髓水平和脊髓水平以上痛觉的调制.目的:探讨延髓中缝大核内一氧化氮在痛觉调制和针刺镇痛过程的作用.设计:以动物为观察对象的随机对照实验.单位:咸宁学院医学院生理教研室.材料:实验于2002-05/2003-03在咸宁学院医学院生理教研室完成.选用63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7组,每组9只大鼠:①L-精氨酸量效关系实验分为5组:生理盐水组,L-精氨酸1,2,4,8 mmol组.②L-精氨酸与电针镇痛关系实验分为两组:生理盐水+电针组,L-精氨酸+电针组.方法:①L-精氨酸量效关系实验:5组大鼠分别延髓中缝大核微量注射生理盐水及L-精氨酸1,2,4,8 mmol,容积均为1.5 μL.给药后每隔10 min以(50 ±0.5)℃热水刺激甩尾测定痛阈,连续观察90min.②L-精氨酸与电针镇痛关系实验:两组大鼠分别延髓中缝大核微量注射生理盐水1.5μL及L-精氨酸8mmol(1.5 μL),10min后电针刺激大鼠双侧后肢"足三里"穴位,频率为4~16 Hz,强度按1,2,3 V顺序递增电压,每一强度电针10 min,共电针30 min并测痛3次,停针后继续每隔10min测痛1次,直至注药后90min.主要观察指标:各组大鼠不同时间点痛阈变化.结果:63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L-精氨酸1 mmol组大鼠各个时间点痛阈低于生理盐水组,但统计学分析无差异(P>0.05),L-精氨酸2,4,8 mmol组大鼠各个时间点痛阈均显著低于生理盐水组(P<0.001),作用持续至给药后80 min;且随着浓度的增加,大鼠痛阈降低的幅度增加.②L-精氨酸+电针组大鼠给药后20~50 min痛阈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电针组(P<0.01).结论:①延髓中缝大核微量注射L-精氨酸具有降低痛阈作用,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②电针能提高痛阈,L-精氨酸可削弱电针镇痛效应.③以上提示延髓中缝大核内一氧化氮参与痛和电针镇痛的病理生理过程,其含量增加明显降低痛阈.

  • 针刺镇痛的效能观察

    作者:李万山;李万瑶;尹利华;招伟贤

    目的通过测定对比针刺-异氟醚复合麻醉( AIA)与单纯异氟醚吸入麻醉( IA)作用,探测针刺的效能。方法随机分为 AIA(40例 )和 IA(20例 )两组。上腹部手术针刺内关和足三里,下腹部手术针刺足三里和三阴交,均为双侧并用电针机持续刺激至术毕。以序贯法测定切皮时半数患者体动的肺泡气低有效浓度( MAC- SI50),以平均法测定术中抑制交感肾上腺反应吸入麻醉药量 MAC( MAC- BAR)。结果切皮时的 MAC- SI50, IA组为 1.11, AIA组为 0.78,两组之差 0.33MAC。术中抑制交感肾上腺反应的 MAC- BAR, IA组为 1.64± 0.24, AIA组为 1.35± 0.23, 两组之差为 0.29MAC。结论针刺确有一定的镇痛作用,其效能约为 0.3MAC异氟醚左右。

  • 延长针刺时间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非突触部位胞吐数量的变化

    作者:乔跃兵;马秀艳;孔祥玉;赵淑敏

    目的:用形态与功能相结合的方法,观察在甲醛致痛时,延长针刺时间并增强针刺频率,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内大颗粒小泡非突触部位胞吐的情况.方法:实验于2004-06/12在承德医学院中心实验室完成.选择成年健康Wistar大鼠60只,雌雄不拘.按完全随机法分为3组,即针刺组、甲醛+针刺组及生理盐水组,每组20只.每组再随机分为5个亚组,每个亚组4只.①针刺组大鼠应用针麻仪(9-6805Ⅱ型、输出电压5 V)在相当于人的"四白穴"处给予针刺.②甲醛+针刺组先给予大鼠前爪跖侧皮下注射5g/L甲醛150 μL致痛10 min,然后进行针刺,针刺方法同上.③生理盐水大鼠只给予前爪皮下注射生理盐水150μL,不给予针刺.以上3组大鼠中,每组的5个亚组大鼠在原实验(针刺0.5,1,1.5,2,2.5 h,针刺疏密波频率40 Hz/s)基础上,将针刺时间分别延长至4,6,8,10,12 h,针刺疏密波频率增至60Hz/s.在分别给予实验条件处理后立即将各组大鼠麻醉处死,经升主动脉插管灌注生理盐水150 mL,经固定液固定后取出脑干,切片,电镜下观察,记录大颗粒小泡于非突触部位的胞吐情况.结果:60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实验过程中无脱落.①各组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大颗粒小泡于非突触部位的胞吐数量比较:在针刺镇痛早期,各组大颗粒小泡于非突触部位的胞吐数量均增加,到10 h时达高峰,甲醛+针刺组反应明显,针刺组次之,生理盐水组无明显变化.3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以后随针刺时间延长大颗粒小泡的数量及胞吐呈下降趋势,逐渐出现大颗粒小泡衰竭现象.②胞吐按下列过程连续进行:大颗粒小泡与质膜接触、融合进而形成小的开放通道;通道进一步开大,呈"Ω"样,其内的物质开始排入细胞间隙;大颗粒小泡完全将其内的物质排入细胞间隙,自身的单位膜成为细胞膜的一部分.结论:在一定时间内,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大颗粒小泡于非突触部位的胞吐数量随针刺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在针刺镇痛过程中,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可能通过大颗粒小泡于非突触部位胞吐释放其内储存的化学物质,参与了对甲醛致痛的抑制作用,从而起到镇痛作用.

  • 脊髓EAAs及NMDA受体在神经病理性疼痛及针刺镇痛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作者:李翠贤;马骋

    神经病理性疼痛以自发性疼痛、痛觉过敏、痛觉超敏为特征,其发病机制目前还不十分清楚.脊髓背角神经元的中枢敏化在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产生和维持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脊髓兴奋性氨基酸及其NMDA受体介导了脊髓中枢敏化现象,参与了自发性疼痛、痛觉过敏、痛觉超敏的形成,在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形成和维持中具有重要作用.针刺可通过降低脊髓兴奋性氨基酸的含量及NMDA受体的表迭,抑制中枢敏感化的产生,减缓痛觉过敏的形成从而达到镇痛的效应.

  • 针麻兴衰的启示与展望

    作者:黄涛

    回顾了针麻60年来的兴衰历程,分析了其诞生、发展和几度起伏的原因,肯定了针麻的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针麻的诞生与发展,与政治环境因素密不可分.正是因为政治的推动、政策的扶持,使得针麻几度辉煌;而失去政治的助力,针麻一度沦落.但是,毕竟针麻不是“李森科”式的闹剧,其内在的科学性与实用性,不仅使针麻重回手术室,而且在许多实验室里针麻相关的基础性研究也持续而稳定地进行.针麻热的降温,不是对针麻的根本否定,而是针麻真实面貌的恢复;针麻再度为人们接纳,是基于对针麻的科学认知.通过对针麻兴衰的探寻,有助于我们对中医振兴道路的思索.

  • 硬膜外阻滞联合针刺镇痛无痛分娩对产妇产程、分娩结局及产后出血的影响

    作者:程国华

    目的 探讨硬膜外阻滞联合针刺镇痛无痛分娩对产妇产程、分娩结局及产后出血的影响,为提高机体疼痛阈值达到镇痛分娩提供可靠辅助镇痛方式的依据.方法 收集2014年7月-2016年12月在浙江省中医院进行无痛分娩的初产妇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产妇接受硬膜外阻滞镇痛分娩,观察组产妇接受硬膜外阻滞联合针刺镇痛分娩,对比两组产妇的产程时长、分娩结局、产后出血情况等.结果 观察组产妇的第一产程活跃期、第二产程、第三产程时长短于对照组产妇;自然分娩率高于对照组产妇,阴道助产率、剖宫产率低于对照组产妇,产妇产后2h平均出血量、产后总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产妇,产后大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产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硬膜外阻滞联合针刺镇痛无痛分娩有助于缩短产程、降低剖宫产率,同时减少产后出血、降低产后大出血发生率.

  • 基于针刺镇痛的针刺作用特点探讨

    作者:陈静子;郭义

    从针刺镇痛的特点出发,分析针刺作用的基本特点,认为针刺具有整体调节、双向调节、品质调节、自限调节的特点,这对认识针灸作用规律,更好地使用针灸具有重要意义.

  • 时间节律与针刺镇痛机制相关研究

    作者:卢筱潇;蔡定均

    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证实,人和实验动物的痛阈都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与针刺镇痛各环节相关的神经递质、激素分泌水平、神经元活动也同样具有昼夜节律,针刺在发挥镇痛功效的同时,也具有整复节律的作用.从时间节律特征来探索针刺镇痛机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和思路,可望取得新的重要进展.

  • 针刺治疗疼痛性疾病的临床体会

    作者:贺必梅;李万瑶

    针刺的基本的作用在于疏通经络、行气止痛.针刺治疗痛证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广泛的适应性.选穴以阿是穴、近端的经穴、远部穴位为主.刺法:用毫针浅刺,得气后,可用静留针法,亦可用动留针法,但持续性针刺刺激是必须的.总之,针刺治疗疼痛性疾病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腺苷及腺苷A1受体与针刺镇痛的相关性研究评述

    作者:韩晶;王健;王晓燕;马萌萌;吴富东

    腺苷是中枢神经系统重要的神经递质,通过与不同的受体亚型结合,在体内发挥不同的作用,其中A1受体与腺苷的亲和力高,二者结合后在痛觉信息的传递和调控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针刺镇痛的作用机制非常复杂,一直是医学界研究的热点课题,其过程可能与腺苷的参与相关,本研究从腺苷及腺苷A1受体的分布、作用及相关神经肽的关系进行探讨,为进一步探讨针刺镇痛的作用机理、相互关系及影响部位提供思路.

  • 针刺镇痛的中医理论与西医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

    作者:贾红玲;张永臣;单秋华

    就疼痛的中医病因病机、针刺镇痛历史、针刺镇痛机理和西医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进行了论述,认为针刺镇痛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之间有异曲同工之妙.

  • 电针三阴交穴和血海穴对实验性类痛经大鼠痛调节机制的影响

    作者:任晓暄;郭孟玮;赵雅芳;丁喜艳;李春华;嵇波;朱江;张露芬

    目的:通过观察电针同一经脉上的同神经节段支配的不同属性穴位对大鼠实验性类痛经反应和中枢痛觉调制系统内阿片肽类物质的影响,探讨经穴效应是否存在特异性.方法:动情间期3月龄SD雌性大鼠64只,随机分为盐水组、模型组、三阴交组、血海组,每组16只.除盐水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以苯甲酸雌二醇和缩宫素制备类痛经大鼠模型.模型制备后,给予穴位组即刻电针.随即观察大鼠的扭体反应,并应用免疫组化法和ELISA法分别检测大鼠相应节段脊髓背角浅层k-受体的表达和PAG内ENK、β-EP的含量.结果:模型制备后,大鼠扭体潜伏期明显缩短,扭体次数和评分明显增加(P<0.01).电针两穴后,扭体评分和次数均明显减少(P<0.01),且电针三阴交穴扭体潜伏期明显延长(P<0.05);电针三阴交和血海穴可使各节段脊髓背角浅层k-受体均有明显表达(P <0.05,P<0.01);但电针三阴交穴的L2、S1节段IOD值比血海穴明显升高(P<0.01,P<0.05);电针三阴交穴可使PAG内ENK和β-EP(P <0.01)含量明显升高.结论:电针同一经脉上的同神经节段支配的不同属性穴位均可缓解大鼠的类痛经反应,并可调节中枢痛觉调制系统内的阿片肤类物质的含量.但穴位属性不同.调节效应不同.特定穴的调节效应优于非特定穴.说明经穴效应具有相对特异性.

  • 足三里针刺镇痛研究进展及理论探讨

    作者:沈晓炜;肖夏;赵纪岚

    针灸治疗痛症是针灸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而足三里作为针刺镇痛的重要穴位,其疗效也不容忽视。本文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CNKI)、PubMed上近十年来关于足三里镇痛的文献,对所获文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临床研究上,足三里治疗痛证疗效确切,临床常采用多个穴位配合治疗,适应范围广。在机制研究上,主要从免疫及神经机制两方面阐释足三里治疗痛证的作用机理,虽然其治疗痛证的作用已得到较多临床研究证实,但对其机制的揭示相对有限。今后的研究可着眼于作用机制的阐明,可能进一步提高足三里镇痛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 穴位注射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芬太尼镇痛效果的影响

    作者:师小伟;彭生;沈卫东

    目的 观察穴位注射地佐辛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芬太尼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 将60例患者随机平均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手术开始前15 min观察组在手术同侧足三里穴注射地佐辛5 mg,对照组静脉注射地佐辛5 mg.术后均采用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观察两组术后6 h、12 h、24 h、48 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镇静程度评分(Ramsay评分),芬太尼累积消耗量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术后观察组6 h、12 h的VAS及Ramsay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48 h内芬太尼累积消耗量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拔管躁动、恶心呕吐、头晕嗜睡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穴位注射地佐辛对全膝关节置换术镇痛效果好,能明显减少术后静脉自控镇痛芬太尼的用量和不良反应.

  • 不同电针方法在人工流产术中镇痛效应的临床研究

    作者:金婷婷;周海;谢文霞

    目的 观察不同电针方法在人工流产术中的镇痛效果.方法 将120例自愿要求施行人工流产术的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C组和D组,每组30例.A组采用在人工流产术中进行电针治疗,B组进行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C组进行非经非穴电针治疗,D组不采取任何止痛措施.观察4组患者手术过程中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情况;评估术中及术后30 min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记录手术时宫颈松弛度及人工流产综合征的发生情况.结果 4组不同时间点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MAP、HR及SPO2)组内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术中及术后30 min VAS评分与C组和D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术后宫颈松弛度分级与C组和D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人流综合征分级与C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后人流综合征分级与C组和D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电针与经皮穴位电刺激均能在人工流产术中发挥镇痛作用,有助于宫颈的扩张,并降低术后人流综合征的发生率.

320 条记录 9/16 页 « 12...6789101112...151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