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小剂量氯胺酮预防性镇痛对PCEA的影响

    作者:李扬;傅玉鲜;雷亚红

    目的 观察小剂量氯胺酮在妇科开腹手术中作为预防性镇痛药对术后硬膜外镇痛的影响.方法 30例ASAⅠ-Ⅱ级行开腹手术的妇科患者,用baxter镇痛泵行术后硬膜外镇痛,随机分为使用氯胺酮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15例.两组镇痛泵中均为吗啡6mg/d和0.125%的左旋布比卡因,注药速度均为2ml/h,记录使用镇痛泵后48h内第一疼痛点发生的时间及5个时间点VAS评分.结果 氯胺酮组第一疼痛时间明显比对照组延迟(P<0.05).结论 使用小剂量氯胺酮作预防性镇痛能有效的提高术后硬膜外镇痛的效果

  • 超前镇痛的作用机理和研究现状

    作者:郭士文;陈文进;张继岐

    超前镇痛由crile提出,在动物试验中得到证实,但应用到临床后其效果时有争议,其中疼痛机制复杂,超前镇痛的作用机理不十分明确,概念模糊,试验设计有许多缺陷,方法局限等是主要原因.现对以上内容作一简要综述,并对超前镇痛前景作一展望.

  • 右美托咪定复合地佐辛用于老年高血压患者胸腔镜手术的预防性镇痛效果

    作者:张温婧;李建立;容俊芳

    目的 评价右美托咪定复合地佐辛用于老年高血压患者胸腔镜手术的预防性镇痛效果.方法 选择河北省人民医院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的老年高血压患者80例,性别不限,年龄65~80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20):右美托咪定组(DEX组)、地佐辛组(DEZ组)、右美托咪定+地佐辛组(DD组)、对照组(C组).DEX组:从手术开始至缝皮时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0.4μg/(kg·h);DEZ组:麻醉诱导前15 min及缝皮时静脉注射地佐辛0.1 mg/kg;DD组:麻醉诱导前15 min静脉注射地佐辛0.1 mg/kg,继从手术开始至缝皮时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0.4μg/(kg·h),同时缝皮时静脉注射地佐辛0.1 mg/kg;C组:给予等容量的生理盐水.4组患者均于入麻醉恢复室(PACU)时开启经静脉患者自控镇痛(PCIA)泵.于麻醉诱导前20 min(T1),缝皮时(T2),拔除气管导管后即刻(T3)、5 min(T4)、30 min(T5)时抽取肘静脉血测定患者血浆中去甲肾上腺素(NE)浓度.记录患者T4、T5、拔除气管导管后60 min(T6)各时点的Ramsay镇静评分及苏醒期躁动程度.记录患者术后1 h(T7)、4 h(T8)、12 h(T9)、24 h(T10)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术后24 h PCIA泵按压次数和背景输注总量.观察4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应用SPSS 21.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与DEX组和DEZ组比较,DD组患者在T2~T5时血浆中NE浓度明显降低(P<0.05).与DEX组和DEZ组比较,DD组患者在T4~T6时Ramsay镇静评分明显升高,苏醒期躁动程度降低(P<0.05).与DEX组和DEZ组比较,DD组患者在T7~T10时VAS明显降低,术后24 h PCIA泵按压次数和背景输注总量明显减少(P<0.05).与DEX组和DEZ组比较,DD组患者高血压和恶心呕吐发生率降低(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复合地佐辛用于老年高血压患者胸腔镜手术可产生良好的预防性镇痛效果,有助于减轻应激反应,减少苏醒期躁动,降低术后疼痛程度.

  • 氟比洛芬酯在骨科手术围术期疼痛管理中的临床研究

    作者:谢菡;马正良;陈正香;鞠晓宇;葛卫红

    目的 观察氟比洛芬酯预防性镇痛在骨科手术围术期疼痛管理中的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择期进行全身麻醉下骨科手术患者100例,按照是否用预防性镇痛分为对照组(不采用预防性镇痛)和试验组(用预防性镇痛),每组50例.试验组是在切皮前1 5 min给予氟比洛芬酯注射液50 mg +0.9% NaCl 100 mL,静脉滴注;对照组给予0.9% NaCl 100 mL,静脉滴注.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法评估患者术后6,24,48,72 h静息状态及活动状态下疼痛评分.记录2组补救镇痛、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患者满意度情况.结果 试验组术后6,24,48,72 h静息状态VAS分别为(3.60±1.20),(3.10±1.30),(2.40±0.90),(1.60±0.80)分,对照组分别为(4.40±2.20),(3.80±1.70),(2.90±1.40),(1.90±1.0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试验组术后6,24,48,72 h活动状态VAS分别为(4.40±1.30),(3.70±1.30),(2.90±0.90),(2.00±0.70)分,对照组分别为(5.10±1.60),(4.90±1.40),(3.50±1.00),(2.60±0.6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试验组和对照组的药物不良反应均为恶心和呕吐,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6.00%(3例/50例)和48.00%(24例/5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氟比洛芬酯预防性镇痛可显著缓解患者术后疼痛程度,提高患者满意度,且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 大剂量的芬太尼对接受瑞芬太尼麻醉的腹腔镜手术患者进行预防性镇痛的效果分析

    作者:史俊武;王俊华;孔垂霖

    目的 分析大剂量的芬太尼对接受瑞芬太尼麻醉的腹腔镜手术患者进行预防性镇痛的效果.方法 方便选择该院自2016年2月—2017年5月收治的120例行腹腔镜治疗的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两组患者麻醉时均给予瑞芬太尼,且均给予预防性镇痛药物,其对照组联用小剂量芬太尼及氟哌利多,观察组联用大剂量芬太尼,对比两组患者麻醉效果.结果 观察组拔管、苏醒时间分别为(9.93±3.86)min、(7.42±2.36)min明显短于对照组(17.83±2.87)min、(9.38±1.52)min,相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平均疼痛评分为(1.89±0.82)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89±0.76)分,相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发应发生率为16.67%,对照组为13.3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接受瑞芬太尼麻醉的腹腔镜手术患者进行预防性镇痛,采用大剂量芬太尼药物,效果较好,值得应用.

  • 地佐辛复合地塞米松的预防性镇痛作用在甲状腺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刘文佳;徐学森

    目的 探讨地佐辛复合地塞米松在甲状腺手术中的预防性镇痛作用.方法 60例ASA分级为Ⅰ~Ⅱ级择期行全麻下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为预防性镇痛组,B组为术后镇痛组,C组为0.9%氯化钠溶液组.记录3组患者给药前后MAP、HR变化,术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术后1、2、4、6、12、24 h的VAS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 A、B两组给药前后的MAP和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3组患者术后拔管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但B组患者苏醒时间明显长于A、C两组(P < 0.05),术后1、2、4、6、12、24 h的VAS评分及恶心呕吐的发生率A、B组明显低于C组(P < 0.05),术后4、6、12、24 h的VAS评分A组明显低于B组(P < 0.05).结论地佐辛复合地塞米松应用于甲状腺手术中,能有效缓解术后切口疼痛,降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且术后苏醒迅速安全.

  • 罗哌卡因局部浸润联合右美托咪定预防性镇痛对膝关节镜手术后镇痛的影响

    作者:王丽萍;任莉;曾路路;李冬青;梁根强;玄文虎

    目的 探讨罗哌卡因局部浸润联合右美托咪啶预防性镇痛对膝关节镜手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我院骨科收治的120例膝关节镜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罗哌卡因局部浸润预防性镇痛,观察组采用罗哌卡因局部浸润联合右美托咪啶预防性镇痛,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镇痛效果、镇痛药物消耗情况、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术后1、4、8、12、24、48 h静止相及运动相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镇痛持续时间、24h镇痛药物消耗量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恶心呕吐、深度镇静、苏醒期躁动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罗哌卡因局部浸润联合右美托咪啶预防性镇痛对膝关节镜手术后镇痛有明显提升作用,能够减少镇痛药物用量,延长镇痛时间,且不良反应轻微,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 术后镇痛理念新跨越:从超前镇痛到预防性镇痛

    作者:唐帅;黄宇光

    围术期急性疼痛是令每一位手术患者担心却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麻醉医生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如果术后早期的急性疼痛得不到及时控制,会增加患者痛苦,增加并发症,甚至会转变成慢性疼痛,给患者带来长久的烦恼,降低生存质量.如何为患者提供完善的围术期镇痛是麻醉学领域的重大课题,至今仍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早在一个世纪以前,Crile[1]就提出了“anoci-association”的概念,意思是阻断一切有害的刺激.在二十世纪,该理论被解读为超前镇痛(pre-emptive analgesia).超前镇痛学说认为防止伤害性冲动到达中枢可以预防疼痛的发生,这种治疗措施优于在疼痛发生之后再治疗疼痛[2].进入二十一世纪,人们逐渐认识到超前镇痛概念的不足,并将这一理论发展成预防性镇痛(preventive analgesia)[3].本文将回顾从超前镇痛到预防性镇痛概念的发展历史,比较二者的作用机制,了解预防性镇痛的研究现状,并展望镇痛研究前景.

  • 地佐辛硬膜外预防性镇痛对远端胃切除患者术后镇痛效果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作者:王福朝;王忠义;李凤丹;赵海蕊;吴岱;靳红绪

    目的 观察地佐辛硬膜外预防性镇痛对远端胃切除患者术后镇痛效果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4年1月~2015年3月河北医科大学附属衡水市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择期行远端胃切除手术的患者60例,ASA分级Ⅰ~Ⅱ级.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硬膜外穿刺置管成功后,观察组给予地佐辛5 mg(用生理盐水稀释到5 mL),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5 mL.再行全身麻醉,术中持续泵注瑞芬太尼及吸入七氟醚维持麻醉.手术结束前10 min硬膜外间隙注入0.125%罗哌卡因5 mL,术后均接镇痛泵(0.125%罗哌卡因250 mL,每分钟5 mL).观察患者一般资料、手术时间、术中镇痛药用量,记录患者术后4、8、12、24、48 h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及苏醒后镇静评分.分别于术前(T0)、术毕(T1)、术后6 h(T2)、术后24 h(T3)、术后48 h(T4)抽取肘静脉血检测CD3+、CD4+、CD8+、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观察记录患者术后镇痛泵按压次数、应用静脉止痛药次数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手术时间及术中瑞芬太尼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镇痛泵按压次数及应用止痛药的次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4、8、12、24、48 h的VAS评分显示观察组疼痛明显减轻(P<0.05),术后恶心、头晕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在T1、T2和T3时CD3+与CD4+细胞比例与T0时点比较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观察组CD3+与CD4+细胞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与T0时点比较,两组NK细胞比例在T2和T3时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2和T3时点,观察组NK细胞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均P< 0.05).结论 地佐辛硬膜外预防性镇痛,可以缓解远端胃切除手术患者术后疼痛,减少术后镇痛药物,对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抑制较轻.

  • 氯胺酮预防性镇痛用于肠道肿瘤合并抑郁患者的疗效评价

    作者:张江川;刘丰华;陈运良;伍川;熊朝晖

    目的 探讨氯胺酮预防性镇痛对肠道肿瘤合并抑郁患者术后抑郁评分与睡眠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5年5月—2017年5月,24项汉密尔顿抑郁评分(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DRS)≥20分,行腹腔镜下直、结肠癌根治术的肠道肿瘤合并抑郁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氯胺酮预防性镇痛组(K组)和常规镇痛组(C组),每组各40例,K组手术前以氯胺酮预防性镇痛,C组行常规术后镇痛,观察两组患者的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HDRS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结果 与C组比较,K组患者术后VAS、HDRS评分与PSQI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K组患者术后HDRS评分与PSQI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氯胺酮预防性镇痛有较好的术后镇痛效果,可降低肠道肿瘤患者术后抑郁评分,改善睡眠质量.

  • 预防性镇痛在腹式全宫切除术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石永勇;王海燕;招伟贤;熊昕;何创;贾彬

    目的 研究预防性使用氟比洛芬酯对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效应的影响.方法 选取行腹式全子宫切除手术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常规镇痛组(C组) 和预防性镇痛组(P组),每组20 例.P 组患者在切皮前15min和关腹前15min分别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50mg.手术结束前30min,两组患者均硬膜外注射镇痛首量,同时接上镇痛泵.观察并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VAS评分、镇静评分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的VAS疼痛评分、Ramsay镇静评分和按压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与C组相比,P组恶心评级显著降低(P >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呕吐的现象.C组有2 例患者出现瘙痒,而P 组无瘙痒病例出现.与C 组相比,P 组吗啡用量显著减少.结论 氟比洛芬酯在腹式全子宫切除手术患者中用于预防性镇痛是安全有效的,并可减少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吗啡的用量,减少恶心、瘙痒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 帕瑞昔布钠联合左布比卡因局部浸润用于腹腔镜手术预防性镇痛

    作者:蔡建明

    有研究表明,在手术切口行局部浸润麻醉,能够减轻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术后疼痛[1].本研究于2010 年10 月-2011年8 月临床观察60 例,旨在探讨帕瑞昔布钠联合左布比卡因行切口局部浸润用于LC 术后的预防性镇痛效果.

  • 地佐辛硬膜外预防性镇痛对直肠癌根治术患者苏醒期及术后疼痛影响

    作者:王福朝;王忠义;李凤丹;赵海蕊;吴岱;张同军;孙学飞;靳红绪

    目的 观察地佐辛硬膜外预防性给药对直肠癌手术患者苏醒质量及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择期行直肠癌根治性手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成地佐辛硬膜外预防性镇痛组(A组)和舒芬太尼硬膜外预防性镇痛组(B组).A组于手术开始前10 min硬膜外预防性镇痛,硬膜外间隙注入地佐辛5 mg(用0.9%氯化钠稀释至5mL),于手术结束前10 min硬膜外间隙注入0.125%罗哌卡因5 mL,之后接术后镇痛泵.B组手术开始前10 min硬膜外预防性镇痛,硬膜外间隙注入舒芬太尼10μg(用0.9%氯化钠稀释至5 mL),于手术结束前10 min硬膜外间隙注入0.125%罗哌卡因5mL,之后接术后镇痛泵.分别于诱导后手术开始前5 min(t0)、切皮即刻(t1)、切开腹膜后(t2)、关闭腹膜(t3)、缝皮前(t4)记录患者平均动脉压(MAP)及心率(HR).记录苏醒时间,苏醒后镇静评分及恶心、呕吐、嗜睡、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情况,同时记录患者术后4h、8h、12h、24 h及48 h的VAS评分.结果 2组患者术前及术中MAP和HR比较无明显差异(P均>0.05);A组苏醒时间明显短于B组(P<0.05),A组苏醒后镇静评分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均<0.05).2组患者术后4h、8h、12 h、24 h和48 h的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地佐辛硬膜外预防性镇痛用于直肠癌手术患者,与舒芬太尼硬膜外镇痛比较,术中血流动力学平稳,可缩短术后苏醒时间,减少术后不良反应,术后镇痛效果确切,是一种安全可行的镇痛方法.

  • 超前镇痛的临床新进展

    作者:周素素;武春银;方才

    超前镇痛是疼痛治疗的新理念.自超前镇痛被提出后,为减轻术后疼痛,围绕此在实验和临床上均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超前镇痛广泛被临床医生认可,具体在临床实施上尚缺乏规范,有效性尚存争议.本文在超前镇痛的概念更新、超前镇痛的临床研究现状、超前镇痛的常用方法以及实施超前镇痛的时机与时程做些归纳,为使患者有良好的术后镇痛提供些许建议.

  • 塞来昔布对膝关节表面置换患者的预防性镇痛

    作者:林子洪;王海兴;陈桂浩;王良泽;沈梓维;马元琛;廖俊星;郑秋坚

    背景:超前镇痛的有效性目前存在争议,既往研究中关于置换前因素对外周及中枢敏感化作用的重视程度不够。目测类比评分法在某些时候不能有效的反映患者的疼痛情况,其客观性和重复性不佳。
      目的:观察塞来昔布对膝关节表面置换患者置换前预防性镇痛的有效性。
      方法:选取因膝关节病行膝关节表面置换的患者为评估对象,经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抑郁自评量表及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后筛选出患者30例,按随机数表法等分为塞来昔布组和维生素 C 组。两组患者入院后第2-4天分别口服塞来昔布与维生素C,并分别于服药前1 d晚及服药后第3天晚用目测类比评分法评定患者轻重侧静息及活动时的疼痛程度,再用痛阈测量仪测量患者的电痛阈及电耐痛阈值,测量过程遵循随机双盲对照原则。
      结果与结论:塞来昔布组患者服用塞来昔布3d后双膝静息及运动状态下目测类比评分变化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双侧下肢的电痛阈较服药前提高(P<0.05),重侧电痛阈值(目测类比评分较轻侧高)服药前、后变化较轻侧明显(P <0.05),双侧下肢电耐痛阈用药前后的目测类比评分变化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塞来昔布组患者服药前后双膝轻重侧的目测类比评分变化差值与对应侧的电痛阈及电耐痛阈的变化差值无显著相关性(P>0.05);维生素 C组患者服药前后双膝的目测类比评分、双侧下肢电痛阈及电耐痛阈变化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证实,塞来昔布可提高膝关节病患者行全膝关节表面置换置换前的电痛阈,重侧更为敏感,在全膝关节表面置换前可发挥预防性镇痛的作用。相对于目测类比评分,痛阈的变化或能更敏感地反映膝关节置换患者用药前后的疼痛变化,疼痛水平的变化与疼痛敏感度的变化之间尚无相关性。

  • 超前镇痛的近况

    作者:车邦民;何绍明

    超前镇痛无疑是在确实的实验依据基础上提出的,有着十分迷人的前景.尽管对其临床有效性的争议不断,采取有效措施预防手术伤害刺激引起的CN5敏化的理念是公认的,有关超前镇痛的研究仍在继续与发展并将日趋成熟.本文主要对超前认识的镇痛、超前镇痛的常用方法、超前镇痛的现状进行了综述.

  • 不同自控镇痛模式用于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效果观察

    作者:冯静;吴秀英

    目的 观察不同自控静脉镇痛模式用于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择期全麻下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60例,ASA分级Ⅰ~Ⅱ级,随机分为3组(0组、1组、2组),每组各20例.所有患者均在切皮前15 min静滴帕瑞昔布钠40 mg进行预防性镇痛,手术结束前30 min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1 μg/kg作为负荷剂量,术毕拔管后连接自控静脉镇痛(PCA)泵(内含舒芬太尼2μg/kg,以生理盐水配至100 mL).观察术后T1(2 h)、T2(4 h)、T3(12h)、T4(24 h)、T5(48 h)泵内舒芬太尼的总用药量、PCA按压总次数、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及镇静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患者舒适度评分及术后首次排气时间.结果 0组舒芬太尼用药量少,且疼痛评分与1组、2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首次排气时间短于2组(P<0.05).3组不良发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根据3组不同镇痛模式的临床观察,在帕瑞昔布钠作为预防性镇痛的基础上,单纯PCA镇痛模式更适用于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的术后镇痛.

  • 术后镇痛问题的思辨

    作者:张铁铮;李佳男

    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外科手术后疼痛管理仍然是医学挑战问题.良好的术后镇痛是加快患者术后康复的前提条件.我们应当正确认识疼痛,建立一个发展良好、专门的急性疼痛服务组织,并在围手术期应用新的急性疼痛管理指南,了解止痛药和不同的镇痛技术优缺点.总之,以团队为基础、以病人为中心、强调多模式镇痛和预防性镇痛的方法将为患者提供优化的、有针对性的围手术期镇痛体验,从而加快患者术后康复.

  • 用大剂量的芬太尼对接受瑞芬太尼麻醉的腹腔镜手术患者进行预防性镇痛的效果探究

    作者:郭金丽

    目的:探讨用大剂量的芬太尼对接受瑞芬太尼麻醉的腹腔镜手术患者进行预防性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期间在山西省晋中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腹腔镜手术和瑞芬太尼麻醉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这60例患者随机分成A组(n=30)和B组(n=30).在这两组患者接受腹腔镜手术和瑞芬太尼麻醉期间,采用大剂量的芬太尼对A组患者进行预防性镇痛,联用小剂量的芬太尼和氟派利多对B组患者进行预防性镇痛.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后恢复自主呼吸的用时、恢复意识的用时、拔管的时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中度疼痛、重度疼痛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后恢复自主呼吸的用时、恢复意识的用时和拔管的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A组患者术后中度疼痛、重度疼痛的发生率均低于B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用大剂量的芬太尼对接受瑞芬太尼麻醉的腹腔镜手术患者进行预防性镇痛的临床效果显著,能够降低其术后中度疼痛、重度疼痛的发生率.

  • 乌司他丁复合硬膜外镇痛泵对下腹部手术患者的影响

    作者:解小丽;陈勇;李斌飞

    目的:探讨围术期应用乌司他丁复合硬膜外镇痛泵对下腹部手术患者疼痛及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将120例下腹部手术的患者随机分入对照组(A)和乌司他丁复合硬膜外镇痛组(B),各60例,A组患者仅术后给予硬膜外镇痛泵,B组患者在围术期给予乌司他丁,并在术后予以硬膜外镇痛泵.结果:与A组比较,B组患者在T1(术后2小时)、T2(术后第1天)和T3(术后第3天)时间点静态和运动状态下VAS评分显著降低,在T1、T2和T3时点TNF-α和IL-6浓度均显著降低,术后疼痛与炎性细胞因子的变化有一定程度的相关(P<0.01).结论:围术期使用乌司他丁复合硬膜外镇痛泵对下腹部手术患者有较好的镇痛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炎性细胞因子的分泌有关.

55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