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实验临床相辅相成,转化医学探索先锋——欧阳群教授中医针灸实验研究概述

    作者:张嘉玲;张新斐;黄泳;肖炜;欧阳群

    欧阳群教授从事中医临床、科研与教学50余年,尤其注重中医科学研究的开展,其在中医实验研究上硕果累累、成绩斐然.本文将简要介绍欧阳群教授在夹脊穴镇痛、隔盐壮灸神阙提高动物免疫功能及祛黑玉容丸治疗黧黑斑的机制研究成果,以阐明欧阳群教授对中医科学化进程的贡献.

  • 浮针治疗冈上肌腱炎46例疗效观察

    作者:吴晓强

    目的:观察浮针治疗冈上肌腱炎46例的疗效.方法:浮针进针点选择在肱骨大结节冈上肌止点处和三角肌附着点压痛明显处附近上、下、偏左、偏右处进针均可,针尖指向压痛点方向,进针后针尖到达距冈上肌腱压痛点2~3cm处即可.以进针点为支点,手握针座,使针尖作扇形运动扫散2rnin,扫散频率为100次/min,每次进针两根浮针,留置24h.一般48h/次,5次为1个疗程.结果:本组共计46例,其中痊愈36例,占78.3%,显效6例,占13%,好转3例,占6.5%,无效1例,占2.2%,其总有效率为97.8%.短1疗程,长3疗程,平均治疗2疗程.结论:浮针治疗冈上肌腱炎疗效确切.

  • 针刺治疗泌尿系结石碎石术程疼痛100例临床研究

    作者:周嘉洲;蔡柏;刘小虹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泌尿系结石碎石术程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例泌尿系结石碎石术程疼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10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治疗(处方:三阴交、阴陵泉、金门、太溪、中极、水道、三焦俞、膀胱俞);对照组采用杜冷丁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止痛时间及其他症状的改善情况、碎石效果及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0%,对照组97.0%,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止痛时间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对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出冷汗等症状的改善方面,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2组碎石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2组排石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眩晕、嗜睡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针刺治疗泌尿系结石碎石术程疼痛,能有效缓解疼痛,并更好地改善患者症状,促进排石,不良反应少,操作方便.

  • 针刺如何在现代麻醉中有所作为

    作者:招伟贤

    穴位针刺具有多方面生物学作用,镇痛即为其中之一.由于针刺镇痛有许多与药物镇痛不同的特点,故至今仍备受广大疼痛患者的喜爱,成为临床疼痛治疗的常用方法之一.

  • 硬膜外阻滞联合针刺镇痛无痛分娩的临床效果观察

    作者:牛世坤;叶青

    目的:探讨硬膜外阻滞联合针刺镇痛无痛分娩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湖北省十堰市妇幼保健院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160例初产妇,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80例.对照组采用硬膜外阻滞镇痛,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针刺镇痛,针刺昆仑穴、合谷穴及三阴穴,对比分析两组产妇的镇痛有效率、产程时间、中转剖宫产率、缩宫素使用率及产后出血量.结果:观察组产妇镇痛有效率为100%,对照组镇痛有效率为91.25%,观察组镇痛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第一产程及第二产程时间分别为(96.71±18.46)min及(54.61±8.19) min,对照组第一产程及第二产程时间分别为(117.52±21.33)min及(64.81±7.59)min,观察组第一产程及第二产程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c5);观察组中转剖宫产率、缩宫素使用率及产后出血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硬膜外阻滞联合针刺镇痛可以缩短产程时间、降低缩宫素使用率及中转剖宫产率,减少产后出血,其镇痛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电针不同时段对大鼠中枢cAMP和cGMP含量的影响

    作者:叶建红;刘永莉;孔庆玺

    [目的]探讨针刺镇痛与中枢环核苷酸含量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运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测定大鼠电针15min、30min、45min后,中枢cAMP和cGMP含量的变化.[结果]电针15min大鼠全脑cAMP含量降低,端脑cGMP含量降低(P<0.05);电针30min全脑和间脑cAMP含量显著降低,端脑cGMP含量显著降低而脑干cGMP含量升高(P<0.05);电针45min脑干cGMP含量升高(P<0.05);电针30min痛阀明显提高.[结论]实验结果初步证实,针刺镇痛以大约30min为宜.

  • 电针不同时段对大鼠中枢cGMP含量的影响

    作者:叶建红;刘永莉;孔庆玺

    目的:探讨针刺镇痛与中枢cGMP含量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运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测定大鼠电针15、30、45min后,中枢cGMP含量的变化.结果:电针15min大鼠端脑cGMP含量降低,电针45min脑干含量升高,电针30min端脑cGMP含量显著降低而脑干含量升高(P<0.05),且痛域明显提高.结论:实验结果初步证实,针刺镇痛以大约30min为宜.

  • 新时期针刺镇痛机理的研究趋势

    作者:朱现民;尹连海

    针刺镇痛作为针灸临床应用的精华一直备受关注,新世纪以来国内外学者对针刺镇痛机理的研究涉及到多个学科,研究层次也从临床实验观察深入到分子研究水平.重新评价针刺镇痛效果,从现代分子生物学、神经解剖学、神经生理学和生物全息、心理学、边缘频谱分析等多学科和中医传统理论角度探讨针刺镇痛机理的研究趋势,明确研究方向,从而进一步促进针刺镇痛的临床应用.

  • 针刺夹脊穴对切口痛大鼠的镇痛效应

    作者:周兴;屈强

    目的:通过建立大鼠足底切口痛模型,拟从大鼠行为学方面来观察应用针刺夹脊穴和夹脊穴持续输注镇痛药物治疗术后疼痛的效果。方法6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健康对照组、模型组、皮下输注组、夹脊穴电针组、夹脊穴输注组,每组12只。按照Brennan法建立大鼠足底切口疼痛模型。对5组大鼠于术前1h、术后6、24、48h,测定机械缩足反射阈(MWT)和热退缩潜伏期(TWL)值。结果MWT值的变化:5组大鼠实验前MWT值的基础值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对照组各时间点的MWT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皮下输注组、夹脊穴电针组、夹脊穴输注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在术后6、24、48hMWT值明显减少(P<0.05);皮下输注组、夹脊穴电针组、夹脊穴输注组与模型组比较,在术后6、24、48hMWT值明显增加(P<0.05);夹脊穴输注组与皮下输注组、夹脊穴电针组比较,在术后6、24、48hMWT值明显增加(P<0.05);TWL值的变化: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在术后6、24、48h明显缩短(P<0.05);皮下输注组、夹脊穴电针组、夹脊穴输注组与模型组比较,在术后6、24、48hTWL明显延长(P<0.05);夹脊穴注射组与皮下注射组、夹脊穴电针组比较,在术后6、24、48hTWL明显延长(P<0.05)。结论电针夹脊穴和夹脊穴持续输注镇痛药物对切口痛大鼠具有明显镇痛效应;夹脊穴输注的镇痛效果好于皮下镇痛。

  • 内热针治疗慢性腰腿痛的护理

    作者:唐永会

    该文探讨了内热针治疗慢性腰腿痛中的护理方法。通过对2014~2015年该科收治的确诊为慢性腰腿痛并应用内热针治疗的患者210例进行全面、细致的护理,包括治疗前的准备、治疗中的监护、治疗后的生活及功能锻炼的指导,促进患者康复。结果21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内热针治疗,并且能够降低慢性腰腿痛治疗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促进患者康复,对于减少患者的并发症有重要意义。表明对应用内热针治疗慢性腰腿痛的患者提供周到全面的护理,对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减少和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有明显的积极意义。

  • 大鼠任脉、督脉不同腧穴的针刺痛阈相关性比较

    作者:张苗苗;孟凡迅;施耀成;李娇;高云飞;周孝伟;鄂裘恺

    目的:对大鼠任脉线上"关元"、督脉线上"后会"针刺痛阈的相关性进行比较.方法:分别针刺大鼠"关元"和"后会"腧穴,以热水甩尾测痛方法测定其痛阈,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关元"腧穴针刺前(5.73±0.19)后(9.72±0.56)配对t检验比较差异显著(t=6.9763,p=0.0009);"后会"腧穴针刺前(5.85±0.14)后(9.31±0.37)配对t检验比较差异显著(t=10.6735,p=0.0001);"关元"和"后会"针刺后痛阈比较未见有意义的改变(t=1.5451,P=0.1830).结论:针刺任脉线上"关元"和针刺督脉线上"后会"对改变大鼠热水甩尾痛阈具有相近的作用.

  • 针刺大鼠后三里与三阴交对热水甩尾痛阈的影响

    作者:李娇;孟凡迅;张俊芳;施耀成;张苗苗;周孝伟;高云飞;张慎彦

    目的:观察针刺大鼠"后三里"与"三阴交"对热水甩尾测痛模型的影响.方法:分别针刺大鼠胃经线上"后三里"和脾经脉线上"三阴交"腧穴,以热水甩尾测痛方法分别测定其针刺前后的痛阈,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后三里"腧穴针刺前(5.90±0.38)后(9.28±0.32)配对t检验比较差异显著(P=0.0001);"三阴交"腧穴在针刺前(5.95±0.42)后(9.27±0.42)配对t检验比较差异显著(P=0.0001);"后三里"和"三阴交"针刺前后痛阈差值比较,未发现有统计学意义的改变(t=0.4550,P=0.6682).结论:针刺胃经线上"后三里"和针刺脾经线上"三阴交"腧穴,对大鼠热水甩尾模型具有相似的作用影响.

  • 大鼠脂肪条带结构针刺镇痛效应特异性的生物学基础

    作者:张俊芳;孟凡迅;党瑞山;刘芳;陈尔瑜;周鸣鸣;王军;陈磊;瞿前进

    目的:观察大鼠脂肪条带结构针刺镇病效应特异性的生物学基础.方法:选择大鼠胃经沿线脂肪条带结构上后三里以及脂肪条带结构旁两个对照位点(A1、A2),分别进行针刺,针刺结束后立即断头处死,分高出胃经沿线 脂肪条带结构,制备匀浆液,采用放免法测定样本中的β-内啡肽(β-EP)、强啡肽A(DynA)、P物质(SP)含量.结果:β-EP针刺后三里(19.08±7.42)与针刺A1、A2位点(2.27±1.99)经成组t检验比较,两者差异显著(t=5.5374,P<0.01).DynA针刺后三里(23.08±8.61)与针刺A1、A2位点(2.19±1.81)经成组t检验比较,两者差异显著(t=5.8194,P<0.01);SP针刺后三里(1.57±0.49)与针刺A1、A2位点(1.05±0.60)经成组t检验比较,两者差异不显著(t=1.6330,p>0.05).结论:针刺正常大鼠后三里腧穴,可使胃经沿线脂肪条带结构上特异性针刺镇痛效应物质β-EP、DynA含量升高.

  • 大鼠针敏现象与脂肪条带结构上神经肽物质的变化

    作者:张兰凤;王静;孟凡迅;周鸣鸣;王军;陈磊;瞿前进;张苗苗

    目的:观察针刺敏感和不敏感大鼠胃经沿线脂肪条带结构上部分神经肽物质的变化.方法:针刺"后三里"穴,以热水甩尾测痛法筛选出针刺敏感和不敏感大鼠,并以放免法测定大鼠针刺侧胃经沿线脂肪条带结构上神经肽物质强啡肽、β-内啡肽、SP物质含量.结果:SP物质针刺敏感(1.57±0.49)与不敏感(3.19±1.43)经成组t检验比较,两者差异显著(P<0.05);DynA针刺敏感(23.08±8.61)与不敏感(54.63±23.39)经成组t检验比较,两者差异显著(P<0.05);β-内啡肽针刺敏感(19.08±7.42)与不敏感(42.70±26.91)经成组t检验比较,两者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大鼠针刺镇痛不敏感现象并非是脂肪条带结构上强啡肽和SP物质的水平低于针刺敏感大鼠所导致.

  • 针刺镇痛及其机理

    作者:柯青;王廷华;赵有成

    大量临床实践表明针刺穴位可以镇痛.针刺穴位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治疗手段,被用来缓解疼痛,治疗疾病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中医学认为,针刺穴位可以通过调整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而达到解除疼痛和治疗疾病的作用.但是,针刺镇痛的本质一直未被彻底澄清.近几十年,人们通过对针刺镇痛的实验研究,已初步证实针刺镇痛效应是通过神经体液调节来实现的.

  • 电针对创伤痛模型大鼠血浆褪黑素的影响

    作者:徐蕾;薛红;余曙光;唐勇;吴巧凤;徐世珍;王静;毛森

    目的:研究电针抗创伤痛与血浆褪黑素之间的关系.方法:经过痛阈筛选的192只SD大鼠被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不截肢,不电针)、空白电针对照组(不截肢,仅电针)、截肢模型组(只截肢,不电针)、截肢电针组(截肢,同时处以电针),每组8只;电针穴位选择为健侧的"足三里"穴、"环跳"(动物穴位需加引号)穴.每组均设置6个时间点:8:00(ZT0)、12:00(ZT4)、16:00(ZT8)、20:00(ZT12)、24:00(ZT16)、4:00(ZT20),在相应的时间点对动物进行处理,每一时间点处理结束24 h后处死动物,取血浆,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褪黑激素水平.结果:正常大鼠血MT浓度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截肢后血浆MT浓度明显降低,节律出现双峰的变化趋势;截肢同时施加电针对血浆MT浓度较截肢模型组有所升高,昼夜节律与空白电针组相近.结论:针刺作为一种较轻微的应激刺激,对正常动物的松果体分泌褪黑素功能有一定影响,且能对抗创伤痛所致的MT节律紊乱.

  • 电针对大鼠创伤痛术后抗炎/促炎细胞因子比值影响的昼夜节律研究

    作者:薛红;徐蕾;余曙光;宋开源;唐勇;吴巧凤;魏焦禄;郭玲玲

    目的:研究创伤痛应激所致的免疫抑制及其昼夜节律变化,以及针刺抗创伤痛所致免疫抑制的效应是否也具有昼夜节律.方法:选择经过痛阈筛选择的192大鼠,将动物随机分为24组,每组8只,其中每4组作为1个观察时间点,每组8只动物,分别于6个相应时间点对动物进行处理:空白对照组(不截肢,不电针)、空白针刺组(不截肢,仅电针)、截肢模型组(只截肢,不电针)、截肢电针组(截肢,同时处以电针足三里、环跳穴),处理结束后24 h在相应时间点处死动物,采集样本,用放射免疫法测电针对截肢大鼠血浆抗炎/促炎细胞因子(IL-10/IL-6)比值的昼夜节律的影响.实验时同一时间点的4个组的手术、电针及动物处死、取样均同时进行.结果:针刺能提高正常大鼠IL-10/IL-6比值,截肢后比值明显降低,截肢时电针能升高IL-10/IL-6比值,但仍较正常组低.从节律方面看,空白对照组血浆IL-10浓度具有一定的昼夜变化趋势,电针后IL-10浓度有所下降,仍具有明显昼夜波动;截肢后血浆IL-10浓度明显下降,昼夜节律不明显;截肢电针组血浆IL-10浓度较空白对照组、空白针刺组有所下降,但较截肢模型组高.空白对照组血浆IL-6浓度呈现双峰结构的变化趋势,电针后IL-6浓度有所上升,变化趋势不规律,表现为波动不大,未见明显的昼夜节律变化;截肢后血浆IL-6浓度明显升高,出现明显昼夜节律,其大值出现在下午16时左右,小值值出现在凌晨4点左右;截肢时电针,动物血浆IL-6浓度较截肢模型有轻度下降.结论:电针对血浆IL-10/IL-6具有双向调节作用.针刺作为一种较轻微的应激刺激,对正常动物的免疫系统功能有一定影响,且能对抗创伤痛所致的免疫抑制,且这种抗免疫抑制效应具有一定的昼夜节律.

  • 电针合侧脑室注射孤啡肽对实验性RA痛阈和血清NO/NOS的影响

    作者:许建阳;王发强;王莉;尹岭

    目的探讨针刺对慢性痛(如炎性痛)的镇痛作用及其机理.方法以福氏完全佐剂(Freund's complete adjuvant, FCA)作为实验性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慢性痛模型,并侧脑室注射孤啡肽(Orphanin FQ,OFQ),电针选取"太溪"和"足三里",以免疫组化、生化等为检测方法,检测其痛阈和血清NO/NOS等指标.结果及结论电针能明显提高血清NO含量,诱导消耗血清NOS使之转化为NO,脑室注射OFQ抑制电针提高血清NO含量,抑制电针诱导消耗血清中NOS转化为血清NO.

  • 不同时辰电针软组织损伤家兔合谷穴的镇痛作用及对血浆5-羟色胺的影响

    作者:陈晓莉;宋开源

    目的探讨不同时辰针刺镇痛的规律及与血浆5-羟色胺变化的关系.方法实验将112只家兔随机分为对照组、正常针刺组、软组织损伤造模组、针灸治疗组4组,每组再随机分为子、卯、午、酉4个时辰组.分别于4个时辰电针对应时辰组家兔双"合谷”穴,完成治疗后采用钾离子透入法测痛,荧光法测血浆5-羟色胺.结果对照组家兔痛阈有明显昼夜节律,午时高子时低;针刺治疗使痛阈升高,尤以子、卯时显著.对照组家兔血浆5-羟色胺呈昼夜节律性变化,损伤使血浆5-羟色胺升高,不同时辰针刺,以子、卯、酉时降低血浆5-羟色胺更为显著.结论取穴相同,根据时间节律可以明显提高针刺镇痛效应.

  • 针刺镇痛与大鼠全脑cAMP和cGMP含量变化之间的关系

    作者:叶建红;刘永莉;孔庆玺

    目的:探讨针刺镇痛与全脑cAMP和cGMP含量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运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测定大鼠电针前后,全脑组织中cAMP和cGMP含量的变化.结果:电针30min提高大鼠痛阈的同时,使全脑cAMP含量显著降低(P<0.05).结论:中枢环核苷酸可能参与针刺镇痛.

320 条记录 15/16 页 « 12...891011121314151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