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电针对胶原性关节炎大鼠的镇痛效应和抗体、IL-1β水平的影响

    作者:方剑乔;阚方巨

    目的:观察电针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大鼠痛阈、β内啡肽、抗 II型胶原抗体及白介素 1β水平 (IL 1β )等的影响,以探索电针镇痛与免疫调节的双重作用及其相关性.方法: Wistar雄性大鼠经牛 II型胶原皮内注射接种诱导胶原性关节炎动物模型,在造模后第 3天起在"足三里"穴进行电针刺激,连续 19天.采用辐射热甩尾法测定大鼠痛阈, Wood氏法评估关节炎指数,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ELISA)检测关节炎大鼠血清抗 II型胶原抗体水平和脾脏白介素 1β含量,放射免疫分析 (RIA)法检测大鼠脑组织与脾脏中β内啡肽水平.结果:电针能明显提高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大鼠的痛阈,对不同时期胶原免疫大鼠的痛阈有显著的即时升高效应,并能相应地增加大鼠脑组织和脾脏中β内啡肽的含量.电针不仅能有效地减少造模大鼠的肢体累及率,更明显地降低大鼠的关节炎指数和血清中抗 II型胶原抗体水平.同时电针能显著抑制胶原诱导的大鼠脾组织中 IL 1β的水平.结论:本研究说明,电针在对疼痛和免疫失调相兼疾病的治疗中不仅能镇痛,同时进行相应的免疫调节,针刺镇痛与免疫调节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 耳针不同刺法用于腰椎间盘突出快速镇痛效果分析

    作者:王瑶

    目的 比较耳针直刺法和沿皮透穴刺法用于腰椎间盘突出快速镇痛的疗效.方法 8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直刺组和透刺组,直刺组使用耳穴直刺法,透刺组使用耳针沿皮透穴法,两组患者均采用双侧腰骶区的穴道,并根据具体症状配穴.所有患者采用经过简化的McGill量表进行针刺前、针刺5 min后和针刺30 min后的疼痛评分,比较两种刺法的镇痛效果.结果 所有患者针刺后疼痛均有所缓解.两组针刺后5 min疼痛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针刺后30min疼痛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透刺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的快速镇痛效应优于直刺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 针刺 腰椎 针刺镇痛
  • 针刺辅助镇痛在TRUS引导下经会阴前列腺穿刺活检术中的应用

    作者:徐栋;钱超文;方剑乔;徐加英;陈丽羽

    目的 探讨经直肠腔内超声(TRUS)引导下经会阴前列腺穿刺活检术中应用针刺辅助镇痛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105例拟行直肠腔内超声引导10点前列腺系统穿刺活检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A组54例采取单纯前列腺周围神经阻滞,B组51例采取前列腺周围神经阻滞加针刺双侧足三里.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患者在穿刺活检术中的疼痛程度.结果 A、B两组患者平均疼痛评分(VAS)分别为(2.8±1.0)、(0.9±0.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10.71,P< 0.01).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局麻药或针刺的不良反应.结论 针刺辅助镇痛可明显减轻患者在TRUS引导下前列腺穿刺活检术中的疼痛和不适,是一种更加简便、有效的复合麻醉方法.

  • 夹脊电针治疗对大鼠神经根型颈椎病模型丘脑痛感区FOS蛋白及脊髓背角COX-2蛋白含量的影响

    作者:高曦;李倩;张海兵;李登宇;孙忠人

    目的 观察夹脊电针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模型大鼠丘脑痛感区FOS蛋白及脊髓背角COX-2蛋白含量的影响.方法 取成年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健康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手针对照组和电针治疗组.采用手术方法将浸有甲醛的定量滤纸片放在颈6-7神经根肩上,导致颈神经根的炎症,从而造成大鼠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模型.电针治疗组予以夹脊电针治疗,治疗3周后处死,检测大鼠丘脑痛感区FOS蛋白及脊髓背角COX-2蛋白的表达,观察夹脊电针对FOS蛋白及COX-2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电针治疗组大鼠丘脑痛感区FOS蛋白及脊髓背角COX-2蛋白含量表达较模型对照组相比(0.1581±0.0261 vs 0.2239±0.0419,0.1859±0.0254 vs 0.2501±0.0379),具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夹脊电针治疗能降低神经根型颈椎病大鼠丘脑痛感区FOS蛋白及脊髓背角COX-2蛋白的表达,对神经根组织具有保护作用.

  • 针刺镇痛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道强

    疼痛是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后的一种防御反应,也是多种疾病的一种症状,不仅使患者感受痛苦,并可引起功能紊乱,甚至休克.因此积极地探讨机体镇痛机制是十分必要的.人体内存在内源性抗痛系统,即内源性阿片肽神经元、内源性阿片肽、阿片受体.目前治疗疼痛的主要手段是药物、手术等,但是这些手段均可带来一定的不良反应.而针刺镇痛是较理想的途径,其安全、实用、几乎无不良反应等优点受到很多学者的关注.我国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针刺麻醉、镇痛领域里做了大量的临床、文献、药理、神经科学等多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目前,由于分子生物学发展迅速,应用广泛,许多研究人员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从基因水平,并结合药理学、神经生物化学等其他学科,对针刺镇痛机制开展了更加深入的探讨,取得了较以往更大的成就.

  • 远近取穴针刺干预急性腰扭伤的临床疗效对比观察

    作者:黄征;刘建武;吴玉婷;邓陈英;郑佳

    目的:对比观察远近取穴治疗急性腰扭伤的针刺镇痛效果的差异.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远端取穴组和局部取穴组,以VAS、PPI为观察指标,对比观察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及其VAS,PPI评分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VAS、PPI评分组內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两组疗前后VAS、PPI评分差值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远端取穴针刺治疗急性腰扭伤的针刺镇痛效果优于局部取穴针刺.

  • 通络调神针法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吴玉婷;刘建武;黄征;邓陈英;郑佳

    目的:观察通络调神针法治疗偏头痛的针刺镇痛效果.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常规针刺组和通络调神针法组,以VAS、PPI为观察指标,对比观察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及其VAS、PPI评分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治疗前后VAS、PPI评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疗前后VAS、PPI评分差值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通络调神针法治疗偏头痛的针刺镇痛效果优于常规针刺.

  • 针刺镇痛效应特点与一般规律

    作者:陈明人;陈日新

    长期以来,人们曾尝试应用各种方法以缓解疼痛,现在看来,更为合理的方法是设法激活脑内镇痛系统.针刺镇痛就是针刺激活了脑内痛调制活动的结果.针刺镇痛原理研究,第一次用现代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证明了我国传统医学针刺疗法的科学性,这极大地推动了针灸学科的现代化进程,使针灸疗法逐渐被世界主流医学所认同,同时,也促进了我国在疼痛生理学方面的研究.下面谈谈针刺镇痛效应特点与一般规律.

    关键词: 针刺镇痛 针灸
  • 针刺镇痛在急性腰扭伤中的应用分析

    作者:兰靖杰

    急性腰扭伤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常因搬重物、跌倒、甚至咳嗽打喷嚏等因素诱发.轻者数日可自愈,重者缠绵数月不愈,给患者工作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临床上治疗急性腰扭伤的方法较多,如卧床休息、外敷内服药物、针灸、推拿等.笔者于2007~2008年用针刺镇痛的方法治疗急性腰扭伤30例,获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 应重视针刺镇痛取穴规律的研究

    作者:刘晶;陈少宗

    1 针刺镇痛研究的回顾针刺镇痛的开创性分支--针刺麻醉(AA)手术始于1958年,1960年起在全国范围展开了应用研究.初两年的探索肯定了针刺穴位具有一定的镇痛麻醉作用,但普遍存在着镇痛不全、肌松不良、内脏牵拉反应、取穴较多并缺乏规律等问题.针对这些不足,随后进行了长达5年的协作研究,到1965年,临床针麻手术获得重大进展,国家科委正式公布了关于"针刺经络穴位麻醉应用于胸腔(肺)手术的临床研究成果报告".

  • 内热针治疗慢性软组织疼痛患者的临床护理

    作者:黄莉红;王梅芳

    目的:探讨内热针治疗慢性软组织疼痛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对60例慢性软组织疼痛患者在进行内热针治疗前后给予护理干预,包括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的护理配合,记录治疗前后进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本组6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内热针治疗,1周治愈率为26.67%,总有效率为92.67%(55/60);2周治愈率为41.67%,总有效率为95.00%(57/60).治疗中、治疗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患者对治疗护理给予肯定,满意度较高.结论:对内热针治疗慢性软组织疼痛患者给予有效护理配合,可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满意度,促进患者康复,减少和防止并发症发生.

  • 针刺对实验性关节炎镇痛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余炜昶;黄光英

    选取佐剂关节炎模型,从神经(中枢、外周、神经递质)、免疫两大方面综述了针刺对实验性关节炎镇痛机制的研究进展,研究表明针刺镇痛是一个涉及神经、内分泌、免疫多因素相互作用的动态整合过程.参考文献26篇.

  • 针刺镇痛个体差异谜底揭开

    作者:

    为什么针刺镇痛的效果会因人而异?这道困扰国内外学者数十年的难题,被中科院院主、北京医科大学神经科学研宄所韩济生等揭开奥秘.他们通过15年的研究发现,中枢八肽胆囊收缩素(CCK-8)的抗阿片作用是决定针刺镇痛和吗啡镇痛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 针刺治疗口腔溃疡疼痛63例

    作者:任成华;廖小艳

    目的:观察不同部位口腔溃疡的针刺镇痛疗效.方法:63例患者按发生溃疡的部位分为3组:舌上组(17例),牙龈组(13例),口唇组(33例).舌上组:针刺同侧地仓穴向溃疡点透刺;牙龈组:针刺同侧地仓穴,发于上牙龈者,针尖向水沟穴透刺,发于下牙龈者,针尖向承浆穴透刺;口唇组:于溃疡周围压痛点,或与溃疡面相对的外侧面针刺.结果:63例患者中,显效43例(占68.3%),有效20例(占31.7%),无效0例,总有效率为100%.且口唇组疗效优,牙龈组效果相对较差.结论:此法仅从镇痛论治,针刺次数及针数少,患者痛苦小,见效快而明显,病情轻者可一次治愈,对于复发性口腔溃疡除镇痛外还能加快痊愈,减少复发次数.

  • 热补针法对关节炎兔的镇痛后效应及其脑脊液中β-EP和CCK-8含量的影响

    作者:杜小正;方晓丽;东贵荣

    目的:观察热补针法的镇痛后效应,以探讨其镇痛的中枢机制.方法:将60只青紫蓝兔随机分为正常组(n=6)、模型组(n=6)、捻转组(n=24)和热补组(n=24),后2组又随机分为针后即时(0 h),针后0.5 h、1 h、2 h亚组,每组各6只.以卵蛋白诱导建立关节炎疼痛模型.针刺双侧合谷和足三里1次,留针30 min,捻转组用捻转针法,热补组用热补针法.以K+导入法引起家兔腿收缩的小电流强度作为痛阈;抽取脑脊液1 mL,用放射免疫法测定β-内啡肽(β-EP)及八肽胆囊收缩素(CCK-8)含量.结果:模型组痛阈和CCK-8含量显著低于正常组(P<0.01);与模型组对比,捻转组和热补组针后各时刻痛阈和CCK-8含量均显著升高(P<0.01或P<0.05);热补组即时痛阈和即时、0.5 h时CCK-8含量与捻转组同一时刻对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热补组针后0.5 h、1 h、2 h的痛阈显著高于捻转组(P<0.01或P<0.05).模型组β-EP含量高于正常组(P<0.01);与模型组对比,捻针组和热补组各时刻β-EP含量均显著升高(P<0.01);热补组即时β-EP含量与捻转组对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时刻β-EP含量热补组均明显高于捻转组(P<0.05或P<0.01).结论:热补针法镇痛后效应优于捻转针法,脑脊液中β-EP和CCK-8含量变化与两种针法后效应不同有明显相关性.

  • 传统"热补"针法对实验性关节炎兔痛阈及脊髓SP含量的影响

    作者:杜小正;秦晓光;尹少兰;刘世琼

    目的:观察传统"热补"针法对实验性关节炎兔的镇痛效应,探求其脊髓作用机制.方法:以卵蛋白诱导的关节炎为疼痛模型,连续治疗6 d后比较药物组、捻转组、电针组和热补组关节炎兔关节局部痛阈和脊髓腰膨大SP(P物质)的含量.结果:治疗后各治疗组痛阈和SP含量均升高,热补组痛阈升高与药物组、捻转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但不及电针组升高明显(P<0.05);热补组SP含量升高比药物组、捻转组明显(P<0.01),亦不及电针组显著(P<0.05).结论:"热补"针法的镇痛效应和捻转针法、药物(旭痹冲剂)相同,但不及电针的镇痛效应;升高脊髓SP含量可能是其镇痛的脊髓机制之一.

  • 针刺联合局部封闭治疗手指残端修整术后非神经瘤性残端痛

    作者:高锋;孟明梁

    目的:探讨针刺联合局部封闭治疗手指残端修整术后非神经瘤性残端痛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2年1月至2015年3月收治35例手指残端修整术后非神经瘤性残端痛患者。男13例,女22例;年龄18~35岁,中位数24岁;拇指7例,示指16例,中指10例,环指2例;残端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5~10分,中位数8分。均采用针刺联合局部封闭治疗,局部封闭采用0.5 mL 利多卡因注射液和0.5 mL 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的混合液。治疗后疼痛缓解不明显者,2周后继续下一次治疗。观察患指的疼痛改善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15例治疗1次后疼痛缓解,VAS 评分0~3分,中位数1分;17例治疗2次后疼痛缓解,VAS 评分0~3分,中位数2分;2例治疗3次后疼痛缓解,VAS 评分分别为0分和3分;1例治疗3次后 VAS 评分为6分,后期进行手术治疗。治疗期间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治疗后均随访1年以上,疗效稳定。结论:针刺联合局部封闭可有效缓解手指残端修整术后非神经瘤性残端痛,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围手术期耳穴按压联合平衡针疗法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中的应用

    作者:蔡云仙

    目的:观察围手术期耳穴按压联合平衡针疗法在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术后镇痛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2年1月至2014年5月收治45例因膝骨关节炎须接受 TKA 治疗的患者,男24例,女21例。年龄62~81岁,中位数69岁。所有患者均接受单侧 TKA 手术,左膝23例,右膝22例。自手术前一天开始连续4 d 口服塞来昔布胶囊;第1天1次,400 mg;以后3 d 每天2次,每次200 mg。术前24 h 应用王不留行籽行耳穴按压,2 h 按压1次,每次3~5 min,以出现酸痛为度,按压6次;术后改为30 min 按压1次,每次3~5 min,每天约20次,连续3 d。术后采用平衡针疗法进行针刺镇痛,每天1次,连续治疗7 d。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治疗。术后12 h、24 h、48 h、72 h 和7 d,患膝静息痛视觉模拟评分分别为(4.55±0.24)分、(3.05±0.56)分、(2.32±0.45)分、(2.07±0.39)分、(1.09±0.21)分,患膝运动痛视觉模拟评分分别为(5.01±0.35)分、(3.92±0.49)分、(2.81±0.52)分、(2.53±0.49)分、(1.18±0.28)分。结论:在口服塞来昔布胶囊的基础上,围手术期应用耳穴按压联合平衡针疗法可有效缓解 TKA 术后患膝疼痛,而且操作简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电针联合三七消肿止痛散外敷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快速康复中的应用

    作者:孙京涛;刘宏建;魏瑄;王少华;蔡松涛

    目的:探讨电针联合三七消肿止痛散外敷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快速康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选择接受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膝骨关节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单纯进行基础治疗,包括血栓通注射液静脉滴注、迈之灵片口服、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皮下注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电针联合三七消肿止痛散外敷治疗.分别于术前、术后第7天、术后第14天测量2组患者患膝关节活动度,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c score,VAS)评价患膝疼痛情况;分别于术前、术后第14天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膝关节评分评价患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并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组患者术后切口均甲级愈合.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间膝关节活动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存在时间效应(F=365.649,P=0.000);2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总体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存在分组效应(F=28.432,P=0.000);术前、术后第14天,2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7.167°±3.601°,88.600°±5.512°,t=-2.959,P=0.238;119.833°±6.497°,119.000°±6.214°,t=0.258,P=0.614);术后第7天,观察组膝关节活动度大于对照组(107.700°±7.474°,95.667°±7.858°,t=36.933,P=0.000);时间因素与分组因素存在交互效应(F=14.018,P=0.000).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间膝关节VAS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存在时间效应(F=644.220,P=0.000);2组患者膝关节VAS评分总体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存在分组效应(F=18.625,P=0.000);术前、术后第14天2组患者膝关节VAS评分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433±1.278)分,(8.067±1.172)分,t=1.158,P=0.252;(1.467±1.008)分,(1.400±0.894)分,=0.271,P=0.787];术后第7天,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4.700±1.207)分,(6.633±1.066)分,t=6.573,P=0.000];时间因素与分组因素存在交互效应(F=13.644,P=0.000).术前2组患者膝关节HSS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2.733±8.525)分,(42.333±9.087)分;t=0.176,P=0.861].术后第14天,2组患者膝关节HSS评分均较术前提高[86.967±4.979)分,(42.733±8.525)分,t=-24.050,P=0.000;(86.333±5.403)分,(42.333±9.087)分,t=-23.433,P=0.000];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6.967±4.979)分,(86.333±5.403)分;t=0.472,P=0.639].术后2组各并发肌间静脉血栓1例,经患肢抬高制动和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皮下注射处理后血栓消失.均无感染、关节脱位、假体松动等并发症发生.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00,P=1.000).结论:膝骨关节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在活血、抗凝、消肿等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电针联合三七消肿止痛散外敷治疗,可更快地减轻患膝疼痛和恢复膝关节活动度,安全可靠.

  • 腕踝针联合自控镇痛泵治疗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疼痛的临床研究

    作者:李文龙;李阳阳;张海龙;刘又文

    目的:观察腕踝针联合自控镇痛泵(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PCA)治疗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后髋关节疼痛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68例接受单侧 THA 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腕踝针联合 PCA 组35例、PCA 组33例。2组患者术前均接受疼痛知识宣教,术后均采用 PCA 镇痛48 h。腕踝针联合 PCA 组在此基础上从术前3 d 开始行腕踝针针刺镇痛治疗,每日1次,10 d 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记录术后48 h 内2组患者每12 h 的 PCA 镇痛药使用量;分别在术后12、24、36、48 h 及术后3、4、5 d 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2组患者髋关节疼痛情况进行评估;观察术后48 h内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术后2周,依据髋关节 Harris 评分标准评价髋关节功能。结果:2组患者髋关节疼痛 VAS 评分术后不同时间点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即存在时间效应(F =220.239,P =0.000);术后12、24、36、48 h 时,2组髋关节疼痛VAS 评分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6.22±1.01)分,(6.15±1.13)分,t =0.273,P =0.786;(5.32±0.99)分,(5.17±1.27)分,t =0.513,P =0.610;(3.83±0.26)分,(3.92±0.34)分,t =-1.667,P =0.098;(3.06±0.28)分,(2.99±0.23)分,t =0.954, P =0.344];术后3、4、5 d 时,腕踝针联合 PCA 组髋关节疼痛 VAS 评分低于 PCA 组[(3.68±0.25)分,(4.17±0.32)分, t =-7.528,P =0.000;(3.58±0.35)分,(4.03±0.26)分,t =-5.878,P =0.000;(2.96±0.48)分,(3.17±0.24)分,t =-2.244, P =0.029];2组间总体比较,腕踝针联合 PCA 组髋关节疼痛 VAS 评分低于 PCA 组,即存在分组效应(F =5.617,P =0.021);时间因素和分组因素之间不存在交互效应(F =2.621,P =0.058)。2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间镇痛药用量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即存在时间效应(F =667.298,P =0.000);术后0~12 h、12~24 h、24~36 h、36~48 h 腕踝针联合 PCA 组镇痛药用量均少于 PCA组[(76.49±7.69)mL,(80.98±5.81)mL,t =-2.705,P =0.009;(63.51±6.10)mL,(69.98±5.37)mL,t =-4.636,P =0.000;(45.61±4.29)mL,(49.76±6.01)mL,t =-3.295,P =0.002;(41.28±3.75)mL,(43.52±3.85)mL,t =-2.430,P =0.018];2组间总体比较,腕踝针联合 PCA 组镇痛药用量少于 PCA 组,即存在分组效应(F =37.065,P =0.000);时间因素和分组因素不存在交互效应(F =1.765,P =0.155)。术后2周,腕踝针联合 PCA 组患髋 Harris 评分高于 PCA 组[(80.37±4.56)分,(76.06±2.73)分,t =4.693,P =0.000]。术后48 h 内,腕踝针联合 PCA 组发生恶心呕吐6例、尿潴留3例、眩晕2例、嗜睡2例,PCA 组发生恶心呕吐13例、尿潴留8例、眩晕3例、嗜睡4例;腕踝针联合 PCA 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 PCA 组(χ2=16.147,P =0.000)。结论:对于 THA 术后髋关节疼痛,腕踝针联合 PCA 较单纯 PCA 镇痛效果好、镇痛药用量少,有利于髋关节功能恢复,且不良反应少。

320 条记录 13/16 页 « 12...891011121314151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