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逆行缝匠肌肌皮瓣修复小腿截肢残端创面

    作者:杜伟力;胡骁骅;沈余明;陈辉

    目的 探讨逆行缝匠肌肌皮瓣修复小腿截肢残端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08年10月至2017年10月北京积水潭医院采用逆行缝匠肌肌皮瓣转移修复21例伴有胫骨外露的小腿截肢残端创面患者的临床资料.创面大小为16 cm×6 cm~21 cm×9 cm,皮瓣大小为18 cm×8 cm~23 cm×10 cm.结果 21例患者肌皮瓣全部成活.其中2例出现肌皮瓣远端表层坏死,经过换药治疗后创面二期愈合.全部病例的皮瓣供瓣区均直接缝合.随访时间为1~3年.患者佩戴义肢后创面耐磨性良好,无破溃,小腿残端外观良好.结论 采用逆行缝匠肌肌皮瓣修复伴有胫骨外露的小腿截肢残端创面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临床效果良好.

  • 地震伤截肢患者残端痛性神经瘤防治研究

    作者:姚一民;唐佩福;张聪;郑华伟;陈一平;娄延举;于学军

    目的 探讨地震伤截肢患者残端痛性神经瘤的防治方法 和疗效.方法 自2008年5~6月对地震伤截肢患者10例11个肢体采用神经残端端端缝合治疗.结果 术后11个肢体均无残肢触电样疼痛发生,其中1例术后20 d安置假肢,能顺利行走.结论 神经残端端端缝合是防治残端痛性神经瘤的可靠实用方法 ,减轻了地震伤患者痛苦,使其能早日安置假肢.

  • 瘤段截除计划长度与终截除长度的差异研究

    作者:邓志平;牛晓辉;张清;郝林;丁易

    目的:探讨骨肿瘤行瘤段截除时计划截除长度与实际截除长度的差异。方法对53例行瘤段截除的患者进行研究,骨肉瘤34例,骨巨细胞瘤5例,梭形细胞肉瘤5例,软骨肉瘤3例,骨转移癌3例,淋巴瘤1例,未分化多形性肉瘤1例,软组织肉瘤侵犯骨骼1例。肿瘤位于股骨下段29例,胫骨上段8例,肱骨上段7例,股骨近端5例,胫骨下段3例,肱骨远端1例。将实际截除长度与术前计划截除长度进行比较,将患者按不同部位分组,研究各组的差异大小。结果53例瘤段截除患者截除长度误差范围为-30~15 mm,95%可信区间为(2.0±7.7) mm。误差在±10 mm以内的40例,占75.5%,误差≤-10 mm的4例,占7.5%,误差≥10 mm的9例,占17%。股骨下段29例,误差为(2.9±6.7) mm,胫骨上段8例,误差为(3.8±5.1) mm,肱骨上段7例,误差为(3.6±8.0) mm,股骨近端5例,误差为(-0.2±6.0) mm,胫骨下段3例,误差为0 mm肱骨远端1例,误差为-30 mm。结论手术中通过找到术前设计的解剖标志及计划长度进行截骨准确性高,如果能避免引起误差的因素能使瘤段截除长度更加精准。

  • 双骨孔骨内置入治疗痛性残端神经瘤中期疗效的回顾性分析

    作者:朱海波;熊革

    目的:探讨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行残端神经瘤神经断端双骨孔骨内置入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截肢术后痛性残端神经瘤患者显微外科治疗的疗效。其中19例行神经断端双骨孔骨内置入(骨内置入组),术中用锐利的刀片将神经瘤近端锐性切断直至神经断端外露正常的神经纤维束为止,在邻近的骨质用电钻钻两个骨洞,两个骨洞之间用刮匙刮通,游离神经主干使其神经残端能充分放入骨髓腔内,使神经断端从一个骨洞穿入,从另一个骨洞穿出,用8-0无创伤缝线缝合神经外膜与骨膜固定4~6针,可缝合穿出部位骨膜,闭合骨洞,保证神经残端在骨内增生,避免残端神经瘤外露。另外18例行肌内置入(肌内置入组),神经瘤处理及神经游离同骨内置入组,在周围邻近肌肉顺着肌肉纤维剥离形成肌肉盲袋,可行肌肉纤维缝合形成盲袋,将神经断端置入肌肉盲袋内,利用纤维外科技术缝合神经外膜与肌纤维固定4~6针。术后定期随访。采用 SPSS16.0进行统计,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30例平均随访25(16~40)个月;骨内置入组及肌内置入组术后的早期(术后1年内)手术优良率分别为93.75%和92.86%,中期(术后1~3年)手术优良率分别为87.50%和57.14%。两组的优良率比较以及骨内置入组早、中期的优良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肌肉内置入组早期与中期的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利用显微外科技术行神经断端双骨孔骨内置入治疗痛性神经瘤,可以取得中期稳定的疗效。

  • 截肢时神经断端肌肉内埋入预防残端神经瘤

    作者:郭义柱;张伯勋;梁雨田;陶笙

    目的探讨截肢时将神经近断端埋入肌肉预防残端神经瘤的机制,报告该手术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用此方法预防神经瘤的形成23例41个神经断端.根据患者术后的自我满意程度,有无自发性疼痛,局部有无触痛和Tinel征,对术后效果做出评价.结果23例患者,术后随访时间为2个月~10年,无自发性疼痛,局部无触痛.患者满意.结论神经近断端肌肉内埋入是一有效的预防残端神经瘤形成的方法.此方法疗效高,操作简单.

  • 肌肉再分布技术在智能仿生手信号识别中的研究

    作者:杨勇;王启宁;许东方;麦金耿;孙丽颖;田文;陈山林;田光磊

    目的 探讨肌肉再分布技术(muscle redistribution technique,MRT)在智能仿生手识别人体运动意图中的作用和价值.方法 自2016年12月至2017年4月,我们采用MRT治疗上肢截肢患者3例.截肢平面分别位于前臂中远1/3、腕中关节和腕掌关节.MRT是利用残端肢体的肌肉肌腱进行移位,并将肌腱锚定于皮肤.根据截肢平面的不同,选择4~6块移位肌肉肌腱,将肌腱锚定在皮肤不同区域.术后通过肌肉主动收缩牵拉肌腱和皮肤,使患肢肌腱的锚定点产生皮肤形变,测量并记录形变程度.电容信号测量时,嘱患者分别完成抓握、屈腕、伸腕、屈指、伸指动作,利用电容传感测量系统采集患肢形变信息并进行分析. 结果 术后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为3~7个月,平均5个月.MRT手术共14处,术后3个月患者均能够主动控制相应肌肉收缩,并产生明显皮肤形变,有效形变率为85.7%(12/14).电容信号结果利用线性判别分析(LDA)和二次判别分析(QDA)两种分类器对各种动作进行识别,整体识别的准确率为97.27%和100%,每种动作各自识别的准确率均为100%.结论 MRT手术能够有效输出人体的运动意图,增加运动信号的数目、强度和准确率,有助于智能仿生手进行信号识别,为上肢截肢患者更好地控制智能仿生手提供了可行的方法.

  • 神经肌腱缝合治疗神经瘤性残端痛的实验研究与临床应用

    作者:张君;魏壮;刘飙;尹维田;高庆国

    目的探讨治疗神经瘤性残端痛的一种新方法.方法取SD大鼠30只,按手术先后随机分成2组,每组15只.实验组:切断一侧的坐骨神经,将其近端与同时切断的同侧跟腱近端缝合.对照组:将一侧坐骨神经切除1.0 cm.分别于术后4、8、12、16周4个时间组,取材作组织学观察.临床应用该法治疗50例手指神经瘤性残端痛.结果光镜观察,实验组缝合口处无神经瘤形成,再生的神经纤维在腱纤维间隙内生长,排列有序.对照组均有神经瘤形成.术后50例中失访4例,46例随访6个月~ 2年,按中日联谊医院的评定标准评定优良率为91%.结论神经肌腱缝合法是一种有效的治疗神经瘤性残端痛的新方法.

  • 肌膜包裹法治疗灼性神经痛

    作者:张少成;张雪松;郑旭东;陈军春;王立宏;禹宝庆;闰国章

    目的提供一个治疗灼性神经痛的新术式。方法将损伤段神经行束间松解后,以附近正常肌肉形成的带蒂肌膜瓣,翻转卷曲成管状以肌膜表面包裹损伤段神经,肌膜管两端与正常神经外膜缝合。术后3周去除外固定。结果术后经6个月~ 5年的随访,9例患者均获得疼痛缓解、神经功能恢复较好的疗效。未见复发。结论该法有利于改善损伤段神经的血运,提供适宜新生神经纤维生长的通道,是一个治疗灼性神经痛的可供选择的新术式。

  • 截肢后皮肤暗孢节菱孢感染一例

    作者:胡素泉;占萍;吕桂霞;梅嬛;曾学思;刘维达

    患者女,59岁,双下肢截肢39年,双下肢湿疹样改变20余年,慢性肉芽肿样损害伴疣状增生10余年。双下肢膝关节截肢面见大片增生性斑疹,周边红斑、增生,渗出及浸润。触之较硬,有触痛。取皮屑10%KOH真菌镜检阴性,沙氏培养基(SDA)3次培养均见同一种真菌生长,为正面白色背面橙黄色丝状菌落。小培养镜下见透明、线样的分生孢子梗从葫芦形的母细胞长出并产生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眼晶状体黑棕色,具有一中纬部的线性芽裂,鉴定为暗孢节菱孢。组织病理PAS染色:角质层内可见散在的阳性菌丝。ITS区扩增片段测序与暗孢节菱孢99%符合。诊断:暗孢节菱孢引起的皮肤真菌感染。治疗:口服伊曲康唑胶囊200 mg/d,1个月后随访,疗效满意。

  • 截肢残端骨髓炎

    作者:鲁玉来;王兴义

    截肢残端骨髓炎是截肢术后出现的一种创伤性骨髓炎,极少见.若不幸罹患就要积极面对,经历一个规范、漫长,而又艰难、顽强的治疗过程,可获满意的效果.

  • 软敷料夹板用于麻风膝下截肢残端的包扎

    作者:蔡晓蓉;张跃秀;钱坚革

    严重的麻风下肢慢性溃疡到后常需行膝下截肢.随着假肢技术的发展,截肢已不再被看作是一种破坏性手术,而是康复和功能重建的第一步.对术后病人的照料和残端护理对病人的康复和功能重建非常重要.

  • 针刺联合局部封闭治疗手指残端修整术后非神经瘤性残端痛

    作者:高锋;孟明梁

    目的:探讨针刺联合局部封闭治疗手指残端修整术后非神经瘤性残端痛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2年1月至2015年3月收治35例手指残端修整术后非神经瘤性残端痛患者。男13例,女22例;年龄18~35岁,中位数24岁;拇指7例,示指16例,中指10例,环指2例;残端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5~10分,中位数8分。均采用针刺联合局部封闭治疗,局部封闭采用0.5 mL 利多卡因注射液和0.5 mL 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的混合液。治疗后疼痛缓解不明显者,2周后继续下一次治疗。观察患指的疼痛改善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15例治疗1次后疼痛缓解,VAS 评分0~3分,中位数1分;17例治疗2次后疼痛缓解,VAS 评分0~3分,中位数2分;2例治疗3次后疼痛缓解,VAS 评分分别为0分和3分;1例治疗3次后 VAS 评分为6分,后期进行手术治疗。治疗期间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治疗后均随访1年以上,疗效稳定。结论:针刺联合局部封闭可有效缓解手指残端修整术后非神经瘤性残端痛,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废弃指前臂残端再植重建部分手功能

    作者:章峰火;胡玉祥;郭随林;江旭;颜辰耀

    目的:探讨废弃指前臂残端再植重建部分手功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8年2月至2016年2月收治8例前臂远端、掌腕部及部分手指毁损伤患者。男5例,女3例;年龄25~55岁,中位数35岁;左侧3例,右侧5例;3例患者掌腕部及部分手指严重毁损伴缺损,5例前臂远端、掌腕部及部分手指严重毁损伴缺损;残留3个废弃指3例,残留2个废弃指5例。均为机器或重物压伤所致,受伤至手术时间30 min至6 h,中位数2 h。清创后选取皮肤软组织相对完整的2指,以交叉克氏针或掌指骨微型钢板分别将2指近端固定在患侧桡骨桡背侧和尺骨尺背侧,修复神经、肌腱,吻合血管,提升前臂残端皮瓣重建“虎口”,修整创面。术后观察再造指成活、骨质愈合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拇、手指再造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再造指功能。结果:8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12个月,中位数5个月。选取废弃环指、小指前臂残端再植3例,拇指、示指2例,中指、环指2例,示指、中指1例。术后1例发生1次血管危象,经手术探查后恢复;2例发生再造指肌腱黏连,5个月后行肌腱松解手术后再造指功能恢复。所有患者的再造指全部成活,未发生感染、坏死、不愈合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再造指两点分辨觉(6.2±1.2)mm,对捏功能均良好;按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拇、手指再造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再造指功能,优3例、良4例、可1例。结论:利用废弃指前臂残端再植治疗前臂远端、掌腕部及部分手指毁损伤,再造指成活率高,可恢复部分手功能,并发症少。

  • 下肢创伤性截肢后残端问题的影响因素及其手术治疗

    作者:刘克敏;王安庆;唐涛;赵利;崔寿昌

    目的 探讨下肢创伤性截肢后残端问题的影响因素及其手术治疗.方法 1992年11月至2008年8月共收治72例(80侧)下肢踝关节以上创伤性截肢后因残端问题而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其中男47例,女25例;年龄9~60岁,平均(28.8±12.4)岁.小腿截肢48侧,大腿截肢32侧.从受伤截肢到因残端问题接受手术治疗的时间平均为32.7个月.对患者残端问题进行评价,将性别、单双侧截肢、截肢部位(大腿与小腿)、致伤原因作为因素,截肢到首次残端修整术时间、软组织多余臃肿、皮肤明显瘢痕、皮肤溃疡、神经瘤、骨刺作为水平,统计分析每一因素与各水平间的关系.通过ADL评分评价手术后的效果.结果 14侧行胫腓骨融合术,12侧残端修整术≥2次,双侧截肢者13例21侧(8例双侧残端同时修整),再截肢5侧.80侧残端问题中有53侧(66.3%)原始截肢时未行残端肌肉固定成形术,瘢痕多者42侧(52.5%),神经瘤38侧(47.5%),软组织过多臃肿皱褶24侧(30.0%),皮肤溃疡14侧(17.5%).原始截肢到首次残端修整术的时间小腿截肢比大腿截肢长,差异存统计学意义(P=0.030);大腿截肢软组织臃肿多于小腿截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单侧截肢患者骨刺发生率高于舣侧截肢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41例患者入院时ADL评分平均为(85.31±7.24)分,出院时为(95.40±3.9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536,P=0.000).结论 单双侧截肢、截肢部位是影响下肢创伤性截肢后残端问题的重要因素.选择适当的患者进行残端修整术及胫腓骨融合术可获得良好疗效.

  • 保留膝关节截肢残端创面的显微外科修复术

    作者:俞立新;吴水培;黄飞;于凤宾

    小腿毁损及离断伤不能再植需行高位截肢的病例,要求尽量保留膝关节,但常常残端会有皮肤软组织缺损或后期残端皮肤常出现坏死,如行髁上截肢解决创面,往往影响后期假肢功能.我们采用游离同侧股前外侧皮瓣吻合膝后血管修复膝下残端创面12例,效果满意.

  • 残留腓骨皮瓣逆行翻转延长胫骨小腿截肢术一例

    作者:刘会仁;吴学强

    合并血管损伤的胫骨上端骨折导致肢体坏死而截肢时,会因骨骼过短、缺乏软组织覆盖等原因无法保留足够的小腿残端长度,不得已采用膝上截肢.利用残存组织延长并覆盖截肢残端、改善残肢功能的方法值得探讨.本文报道1例应用残留腓骨皮瓣逆行翻转延长胫骨的小腿截肢术,取得良好效果.

  • 一例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糖尿病截肢术后难愈伤口的护理

    作者:曾洁;刘敏;孟晓红;杨雅

    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 , ASO)是一种全身性疾患,发生在大中动脉,涉及腹主动脉及其远侧的主干动脉时,引起下肢慢性缺血的临床表现[1],当闭塞严重时会导致截肢[2]。随着国民饮食结构的改变及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以 ASO 为病理基础的缺血性疾病的发病率在我国逐年升高[3]。糖尿病与ASO 的互相作用,互为影响,该类患者伤口往往难以愈合。本文报道了1例 ASO 合并糖尿病患者采用传统方法治疗后效果不佳行截肢术,截肢处伤口坏死、迁延不愈,护理人员根据TIME 原则及湿性愈合理论,利用新型敷料对伤口进行处理,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 截肢残端皮炎30例临床观察报告

    作者:程兴望;宋宁静

    下肢截肢后安装假肢是解决残疾者生活工作的常用方法,而在膝下或膝上截肢残端发生皮炎者极为多见,国内尚未见系统报告,特将我们的临床观察报告如下.

  • 残肢痛--关于"左肩关节离断术合并术后持续疼痛"的讨论

    作者:王彬;周志刚

    1 截肢术后出现截肢残端疼痛的原因截肢手术创伤较大,对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均产生明显的不良影响.术后导致病人出现肢体残端疼痛的常见原因有四类:①组织损伤:伤口部位组织损伤引起的疼痛在任何手术均存在,其主要特点是术后24小时内明显,但是持续时间不会很长,常用的阿片类药物有特效.

  • 一次性修复巨大软组织缺损并骨外露创面一例

    作者:袁志强;彭毅志;周军利

    患者女,34岁,2008年5月12日在汶川地震中左下肢被重物压砸并掩埋.5月16日(掩埋98 h后)被救出,并送至当地医院行切开减张术,后左下肢感染坏死.5月19日转至绵阳市某医院,诊断为"挤压综合征、左下肢缺血性坏死",立即行左髋关节离断术.再转至荣昌县某医院治疗,截肢残端有大量脓性分泌物渗出,诊断为"左髋关节离断术后皮肤坏死伴感染".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