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睫状体囊肿误诊为脉络膜黑色素瘤一例

    作者:刘建伟;张杰;祝寿荣

    患者女,62岁.因左眼视力下降1年半,于2008年9月就诊.检查诊为"脉络膜黑色素瘤(左)".查体视力:左眼1.0,右眼0.4(矫正无助),左眼结膜未见充血,角膜透明,前房深度适中,晶状体未见混浊,散瞳检查可见一灰色球形肿物自颞上方眼底突人玻璃体,范围约自锯齿缘到赤道部后3mm,余玻璃体及网膜未见明显异常.

  • 脉络膜黑色素瘤脱色素处理后FⅧ-RAg、VEGF的免疫组化染色

    作者:王凤华;李彬;李辽青;陈长喜;孙宪丽

    目的:观察脉络膜黑色素瘤经两种脱色素法处理后第八因子相关抗原(factorⅧ-related antigen,FⅧ-RAg)、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factor,VEGF)的表达情况,选择在脉络膜黑色素瘤血管发生学研究中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的适宜的脱色素方法.方法:66例脉络膜黑色素瘤石蜡组织标本,改良高锰酸钾/草酸溶液脱色素法,并与10%H2O2色素法相对照,应用Envision免疫组化法检测FⅧ-RAg、VEGF蛋白的表达.结果:所有切片均呈不同程度的FⅧ-RAg、VEGF蛋白表达,且不受脱色素的影响.高锰酸钾/草酸溶液脱色素法较10%H2O2脱色素法具有操作简便、费时短,不易掉片,去除色素彻底等特点,而且保持了组织的抗原性.结论:高锰酸钾/草酸溶液脱色素法是脉络膜黑色素瘤免疫组化染色较为适宜的脱色素方法,对FⅧ-RAg、VEGF蛋白的表达无影响.

  • 脉络膜血管瘤致失明1例

    作者:陈劲松

    患者女,60岁.右眼视力下降2年,失明1年.查体:自身其它部位未见异常.眼B超及CT提示:右眼球内占位性病变,考虑为脉络膜黑色素瘤.眼底检查:角膜光滑,晶状体及玻璃体正常.黄斑部色素样肿物,直径约0.5 cm隆起.中心凹反光(-),眼压13 mmHg.病理检查:眼球球壁光滑,剖开见晶状体及玻璃体透明,不混浊,内壁

  • 脉络膜黑色素瘤的MRI影像诊断

    作者:安奇

    本文总结了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脉络膜黑色素瘤,探讨MRI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

  • 高频超声和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对女性和儿童脉络膜黑色素瘤的诊断

    作者:左晓文;宋鄂;丛梅;王娟;王桂云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和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对女性和儿童脉络膜黑色素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脉络膜黑色素瘤的高频超声和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高频超声显示肿瘤呈半圆形7例,蘑菇形5例,扁平形2例,11例内部回声较均匀,2例内部回声不均匀,1例呈混合性回声,伴挖空征8例,凹陷征4例;其中继发性视网膜脱离10例.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可见肿瘤内血流信号丰富,根据血流分布状态分为树枝状8例,繁星状5例,仅1例血流信号减少.结论: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和高频超声对脉络膜黑色素瘤诊断可提供更丰富的信息,对于早期诊断脉络膜黑色素瘤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 脉络膜黑色素瘤1例

    作者:黄大蕊;王桂云;宋丹;隋桂芹

    脉络膜黑色素瘤是成年人常见的眼部恶性肿瘤,由于其表现多样化,临床上易误诊和漏诊,现对曾就诊于我院眼科的1例脉络膜黑色素瘤病例进行分析,以探讨其临床特点.

    关键词: 脉络膜黑色素瘤
  • 脉络膜黑色素瘤中整合素αvβ3表达的研究

    作者:闫冰;任凌;罗莎;李眉;戴皓洁

    目的:整合素αvβ3为整合素家族成员之一,是一类跨膜粘附分子,其在多种肿瘤细胞及新生内皮血管细胞中高表达而在成熟血管内皮、上皮细胞及正常细胞中表达较低或无表达.基于这些特征,整合素αvβ3近年来成为分子影像研究的热点之一.鉴于整合素αvβ3在人眼脉络膜黑色素瘤中是否存在表达尚不可知,本课题拟研究整合素αvβ3在人脉络膜黑色素瘤中表达情况,为以整合素αvβ3为基础的分子显像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培养人源脉络膜黑色素瘤细胞株OCM-1,使用蛋白免疫印迹方法检测整合素αvβ3在OCM-1中表达水平,并使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人脉络膜黑色素瘤病理切片中整合素αvβ3表达分布.结果:蛋白免疫印迹实验表明在OCM-1细胞株中存在整合素αvβ3表达,其表达水平介于已知高表达整合素αvβ3的头颈鳞癌细胞株HEP-2和较低表达整合素αvβ3的头颈鳞癌细胞株CNE-1之间,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人脉络膜黑色素瘤病理切片中也存在整合素αvβ3表达.结论:人脉络膜黑色素瘤中具有整合素αvβ3表达,可以为后期研究基于整合素αvβ3的分子显像技术提供依据.

  • 脉络膜黑色素瘤及脉络膜转移癌的临床影像学分析

    作者:关立南;刘铭宇;张魏魏

    目的 观察脉络膜黑色素瘤及脉络膜转移癌的临床影像学特征,提高两种肿瘤的诊断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1只眼的临床资料,患者行直接检眼镜、FFA、B超、CT等检查.结果 B超、CT、MRI在脉络膜肿瘤诊断方面无明显差异,但CT、MRI定位诊断优于B超;B超、MRI对脉络膜黑色素瘤的诊断优于CT;MRI对肿瘤眼外侵犯显示更为清晰;而CT对肿瘤密度的诊断则明显优于B超、MRI.FFA对脉络膜肿瘤的诊断有一定意义,但对临床表现不典型的病例,FFA仍有局限性.结论 脉络膜黑色素瘤及脉络膜转移癌的影像学特征,有助于临床上发现和鉴别脉络膜原发肿瘤.

  • 眼球摘除122例临床分析

    作者:石坚;李志华;韩素珍

    本文对我院1990~1997年施行的122例眼球摘除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122例中,男性88例,女性34例.年龄5~70岁.均为单眼,右眼34例,左眼54例,全部为住院病人.眼球摘除的原因:眼外伤40例(32.79%);眼球萎缩25例(20.49%);角巩膜葡萄肿20例(16.39%);绝对期青光眼15例(12.30%);眼内炎12例(9.84%);角膜溃疡穿孔9例(7.38%);脉络膜黑色素瘤1例(0.82%).眼球摘除的年龄:5~12岁,12例;13~18岁,20例;19~40岁,50例;41~60岁,35例;60岁以上5例.其中,以儿童青壮年所占比例大.

  • 脉络膜黑色素瘤1例

    作者:韩宏;任伟;李凤华

    患者:男,37岁,于2001-04-16入院.主诉:左眼视力下降约一年,胀痛、视物不能一个月.入院查体:KT:36.2℃,P:80次/分,R:16次/分,Bp15.9/10.6kPa.耳前、颌下、锁骨上等处淋巴结无肿大.心肺及腹部检查无异常,四肢活动自如.眼科检查:VD:0.8,VS:无光感.

  • 眼球脉络膜黑色素瘤的CT和MRI表现

    作者:包兵;宋济昌;陈荣家

    目的:分析眼球脉络膜黑色素瘤的CT和MRI表现,并探讨其在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25例眼球脉络膜黑色素瘤,其中CT扫描13例,MRI检查7例,CT加MRI检查5例.结果:本组仅1例肿瘤侵及球外,其余均局限于眼球内.3例为梭形,21例为蘑菇形.CT平扫密度较均匀,接近眼环密度;增强后12例呈明显均匀强化,3例不均匀强化.1例伴有斑片状钙化.14例显示肿瘤的一侧或两侧周边区半月形视网膜剥离.与玻璃体比较T1WI呈高信号,T2WI呈低信号.10例显示视网膜剥离,渗液在T1WI、T2WI上均呈中高信号.增强后T1WI示瘤体中等至明显强化,周边积液未见强化,仅1例周边积液显示中等强化.结论:CT与MRI均能显示眼球内的病灶,MRI对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优于CT且具有特征性.

  • 眼底血管造影对脉络膜黑色素瘤的诊断价值

    作者:阎宏;易长贤;胡世兴;黄心涛;麦桂英;刘顺英;胡兆科

    目的探讨眼底血管造影(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 FFA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对脉络膜黑色素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诊断为脉络膜黑色素瘤的32例32眼患者进行了FFA与ICGA检查,并对他们的图像进行观察、对比、分析.结果FFA图像中32例瘤体处均出现了小点状及斑驳状高荧光;发现瘤体内血管14例,占43.75%;FFA与ICGA同时发现瘤体内血管11例,占34.37%;FFA发现瘤体表面及周围视网膜脱离共20例,包括黄斑区浆液性视网膜脱离8例;视盘荧光染色21例.ICGA图像中发现瘤体内血管15例,占46.87%;瘤体内始终不显荧光者14例,早中期瘤体内不显荧光晚期仅见斑点状弱荧光者3例共17例,占53.12%;视盘荧光染色2例;视网膜脱离无FFA清晰.结论ICGA图像对脉络膜黑色素瘤的诊断特异性不是很大,对伴发于脉络膜黑色素瘤表面的视网膜病变不如FFA清晰.如能两者结合则更有诊断价值.

  • 出血性视网膜脱离

    作者:冯斐;赵培泉

    出血性视网膜脱离(hemorrhagic retinal detachment,HRD)造成视网膜神经上皮和色素上皮的损害,引起视力的严重下降,临床表现应与脉络膜上腔出血、脉络膜黑色素瘤等鉴别,治疗上主要是玻璃体腔注气、玻璃体切割、视网膜切开吸血以及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的使用等.

  • 太田痣合并脉络膜黑色素瘤

    作者:何麟;钱江;马波;徐格致;黎蕾;陈君毅;沈颖;刘卫;胡敏

    脉络膜黑色素瘤是成人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之一,因早期可无症状而不易被发现,可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太田痣作为一种先天性眼部皮肤色素沉着类疾病,易于发现和诊断,其脉络膜的色素增多常伴发脉络膜痣,而后者恶变的概率很高,因此定期随访对早期诊断太田痣可能发生的脉络膜黑色素瘤有着重要的意义.早期较小的脉络膜黑色素瘤与其他脉络膜占位性病变鉴别的难度很大,本病例汇集了各位专家在病例讨论中的观点,希望能对广大眼科医师有所启发和帮助.

  • 冬凌草甲素协同TRAIL诱导OCM-1A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

    作者:查桂平;陆勤康;陈剑英;赖晓明

    目的:通过实验研究考察肿瘤坏死因子相关的凋亡诱导配体(TRAIL)与冬凌草甲素联合使用时对脉络膜黑色素瘤细胞株OCM-1A细胞和C918细胞的抑制作用.方法:实验研究.以体外培养OCM-1A细胞和C918细胞为研究对象,加入不同浓度的冬凌草甲素(终浓度分别为0.625、1.25、2.5、5、10、20 μmol/L)和TRAIL(终浓度分别为6.25、12.5、25、50、100、200 ng/ml),利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用PI单染结合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周期分布,Annexin-V/PI双染检测细胞凋亡,用免疫印迹检测凋亡相关蛋白如死亡受体DR5、A-Caspase-3蛋白、XIAP蛋白表达量变化.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结果:TRAIL单独使用时,对OCM-1A细胞有一定程度的抑制,TRAIL浓度为200 ng/ml时抑制率高为36.5%;冬凌草甲素单独作用时,对OCM-1A细胞的抑制不明显;当二者联合使用时,对OCM-1A的抑制作用明显增强,TRAIL 200 ng/ml联合冬凌草甲素20μmol/L作用于OCM-1A时抑制作用强,抑制率为87%,而对C918的抑制增强效果不明显.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发现处于G2期细胞显著增多,提示细胞被阻滞在G2/M期,免疫印迹结果显示DR5、A-Caspase-3表达增强,而凋亡抑制蛋白XIAP表达减弱.TRAIL与冬凌草甲素联合使用后对C918细胞的诱导凋亡作用不明显,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冬凌草甲素和TRAIL共同作用于OCM-1A细胞时,明显增强各自单独作用时候诱导的凋亡作用.

  • 无色素性脉络膜黑色素瘤1例

    作者:沈轶;袁松涛;蒋沁

    患者,男,56岁,因"右眼视力下降3月余"就诊,全身体检未见明显异常.视力:右眼LP,左眼为0.3.眼压:右眼16 mmHg,左眼15 mmHg.右眼结膜无充血,角膜透明,前房中等深度,晶状体清.视网膜后极部视盘上方可见实质性隆起占位,呈蕈状,黄白色,无明显色素,表面布满血管伴局部出血,表面略不平.下方视网膜大片球形隆起,未窥及明显裂孔.左眼未见明显异常.B超示:右眼视乳头前可见与球壁相连的蕈状占位性病变,基底宽13.28 mm,高约12.26 mm,瘤体内回声尚均匀,下方见视网膜脱离光带.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T1加权像显示右眼球后部见半月形视网膜脱离信号,占位病变与视网膜脱离信号相等,T2加权像显示占位病变为低信号,大小约9 mm×6 mm.

  • 经瞳孔温热疗法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31例临床分析

    作者:沈洁;王竞

    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病因复杂,常继发于老年性黄斑变性、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病理性近视、眼钝挫伤脉络膜破裂等眼底疾病.CNV通常位于黄斑中心凹下或中心凹旁,新生血管反复出血,渗出,终导致疤痕,中心视力丧失,是主要的致盲性眼病.寻找到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当前眼科界亟待攻克的课题之一.经瞳孔温热疗法(transpupillary ther-motherapy,TTT)是一种新兴的热疗技术,初是作为脉络膜黑色素瘤放射治疗后的辅助治疗,之后许多学者将其扩展应用到包括视网膜母细胞瘤、视网膜血管瘤、脉络膜血管瘤、脉络膜新生血管等多种眼底病的治疗[1,2].目前TTT用于CNV的治疗时其安全性、有效性以及治疗参数的选择尚处于摸索阶段.笔者通过对31例(32眼)不同病因所致CNV患者TTT治疗结果进行分析,以探讨TTT治疗CNV的疗效和安全性.

  • 温热疗法治疗5例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患者临床分析

    作者:沈洁;沈晔;王竞;李润春;王小恩

    经瞳孔温热疗法是将红外激光经散大的瞳孔传递到视网膜、脉络膜病变部位,产生一个阈值或阈下光凝的方法[1,2].初作为脉络膜黑色素瘤近距离放射治疗后的一种辅助治疗方法,之后被用于视网膜母细胞瘤、脉络膜新生血管、脉络膜血管瘤等眼底疾病的独立或联合治疗方法.

  • MTDH、Tmem16a在脉络膜黑色素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李宝华;刘平;王新

    目的 研究异粘蛋白(MTDH)和跨膜蛋白16a (Tmem16a)在脉络膜黑色素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5例(25只眼)确诊的脉络膜黑色素瘤术后组织为实验组,另取瘤旁正常脉络膜组织15例(15只眼)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其MTDH 、Tmem16a蛋白表达情况,分析MTDH、Tmem16a蛋白表达情况和患者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 实验组MTDH、Tmem16a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0%、5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MTDH、Tmem16a蛋白表达与脉络膜恶性黑色素瘤巩膜浸润程度及远处转移相关(P<0.05);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无关(P>0.05).结论 MTDH、Tmem16a在脉络膜黑色素瘤中呈高表达,且与巩膜浸润程度及远处转移相关,可能成为临床诊治脉络膜黑色素瘤的重要指标.

  • 脉络膜黑色素瘤CDFI检查与肿瘤组织病理特征的关系

    作者:何平;靳忠民;朱广庆;马刚

    目的 脉络膜黑色素瘤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检查与肿瘤组织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我院眼科就诊的脉络膜黑色素瘤患者45例,分析CDFI与组织病理中肿瘤形状一致性,分析不同组织病理肿瘤大小CDFI血流分级的差异(分析不同组织病理肿瘤血流情况与CDFI血流分级的关系),比较不同组织病理血流情况CDFI血流参数的差异.结果 CDFI显示肿瘤形状与组织病理结果一致38例,一致率为84.44%.经秩和检验,组织病理下不同肿瘤大小的CDFI血流分级存在着统计学差异(Z=4.152,P<0.001);经Spearman相关分析,组织病理下不同肿瘤大小与CDFI血流分级呈负相关(r=-0.626,P<0.001).经Spearman相关分析,组织病理血流情况与CDFI血流分级呈正相关(r=0.583,P<0.001).组织病理结果不同血流情况的收缩期峰值流速和舒张末期峰值流速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DFI结果与组织病理结果一致性高,且CDFI血流分级与组织病理肿瘤大小和血流情况显著相关.

145 条记录 4/8 页 « 1234567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