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青蒿琥酯联合阿苯达唑预防小鼠囊型包虫病术后复发的研究

    作者:张宏伟;彭心宇;张示杰;阿杜瓦;杨宏强;吕海龙;孙红;吕游;马志刚;刘震忠

    目的 探讨青蒿琥酯(Art)联合阿苯达唑脂质体(L-Alb)预防小鼠囊型包虫病术后复发的作用.寻找有效药物辅助手术治疗. 方法 实验小鼠分为Art组(100 mg/kg·d,20只)、L-Alb组(75 mg/kg·d,20只)、联合用药组(剂量同前,20只)和生理盐水组(等,20只),以上各组再分成继续治疗组(10只)和停药组(10只),另设空白对照组(10只)和免疫对照组(10只).小鼠用人包虫囊液进行免疫,使体内IgG抗体高于空白对照小鼠,并模拟术前用药,于接种前10 d给予上述剂量药物;用羊源肝包虫头节接种小鼠.2 000个/只,20 d后继续治疗(停药组停止治疗),3个月后观察小鼠的感染率、囊湿重、抑制率和脾脏指数;取囊肿,HE染色后镜下观察组织结构的改变;取血,分离血清,ELISA法检测IgG4、IgE、TNF-α的变化. 结果 药物治疗3个月后,Art组、L-Alb组、联合用药组包虫感染率分别为77.8%、80.0%和77.8%,与生理盐水组的77.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囊湿重抑制率分别为68.43%、73.32%和80.37%(P<0.05),接种前联合用药组抑制率为24.00%;脾脏指数分别为(4.7463±0.8321)%、(4.6374 4±0.7949)%、(4.1218±0.7055)%,生理盐水组为(5.7830±0.5012)%(P<0.01).病理观察各组小鼠囊肿均有不同程度的破坏,其中联合用药组以中-重度破坏为主,其他用药组以轻-中度破坏为主.药物治疗组IgG4、IgE、TNF-α含量与生理盐水组相比均下降(P<0.01). 结论 Art联合L-Alb治疗能抑制复发包虫的生长,但抑制包虫复发的作用欠佳.

  • 云南省恶性疟原虫抗青蒿琥酯株的体外培养育

    作者:高白荷;杨恒林;黄开国

    为建立抗青蒿琥酯恶性疟原虫虫株,将采自恶性疟病人血,用Trager法进行体外连续培养,待其正常生长后,在培养基中加不同浓度的青蒿琥酯进行培育,并在培育前及用药后不同时间用Rieckmann体外微量法测定青蒿琥酯半数抑制量(ID50).用药前及用药后68 d、129 d及停药后67 d的ID50分别为9.6、30.6、85.1及52.9 nmol/L.结果表明可用人工方法建立高度抗青蒿琥酯恶性疟原虫虫株,停药后抗性程度有所下降.

  • 口服青蒿琥酯预防血吸虫感染优化方案的探讨

    作者:陆广益;林光居;孙明祥;蒋健;崔金凤;吴巧珍;李劲松

    为优化青蒿琥酯现场应用预防血吸虫感染方案,选择铜陵市灰河乡太阳村江滩型血吸虫病重流行区,根据人群接触疫水特点,将人群分为短期接触疫水人群(年接触疫水时间<1个月),中期接触疫水人群(年接触疫水时间为2~3个月)和长期接触疫水人群(年接触疫水时间为整个感染季节),分别施以不同服药方案.3类人群按随机原则分别分为青蒿琥酯组和安慰剂对照组.预防服药前1个月对所有观察对象进行粪检及吡喹酮(PQT)40 mg/kg顿服普治,各组人群均于末次服药后1个月作粪检,评价预防效果.结果显示,短期、中期和长期接触疫水人群中,口服青蒿琥酯组粪检阳性率分别为0(0/210)、0(0/311)和0.48%(1/209);对照组粪检阳性率分别为6.25%(13/208)、5.45%(17/312)和8.7%(18/207),3类人群的预防保护率分别为100%、100%和94.48%.研究表明,在江滩型血吸虫病流行区根据人群接触疫水特点而实施不同服药方案可起到较好的预防血吸虫感染的效果,且可避免药物的浪费,有利于该药的现场推广应用.

  • 青蒿琥酯体外抗细粒棘球蚴活性氧对DNA作用机制影响的研究

    作者:郑海亚;文丽梅;吕国栋;卢帅;李亚芬;郑璇;木扎拜尔·木合地尔;赵军;王建华

    目的 了解索青蒿琥酯体外抗细粒棘球蚴氧化损伤机制. 方法 以二甲基亚砜(DMSO)为溶剂对照组,H2 O2为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对照组,阿苯达唑(albendazole,ABZ)和硝唑尼特(nitazoxanide,NTZ)为药效对照组,青蒿琥酯低剂量组(65 μmol/L),青蒿琥酯中剂量组(130 μmol/L)和青蒿琥酯高剂量组(325 μmol/L)为实验组,采用1%伊红染色法检测实验组药物干预4d的细粒棘球蚴死亡率,并观察病理组织学和超微结构变化;采用双氢罗丹明123(DHR123)法检测细粒棘球绦虫细粒棘球蚴体内ROS含量动态变化;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法(彗星实验)以O1-ive尾距(OTM)作为DNA损伤指标对各组细粒棘球蚴的DNA损伤情况进行分析.同时设活性氧清除剂甘露醇(man-nitol,man)与药物联合干预细粒棘球绦虫细粒棘球蚴试验组作比较. 结果 与甘露醇联合药物干预组比较,青蒿琥酯中剂量组与H2 O2组细粒棘球蚴死亡率降低(x2分别=46.371和59.328,P<0.05);病理学观察青蒿琥酯组细粒棘球蚴顶突小钩脱落,角质层、生发层结构均遭到破坏;透射电镜观察细粒棘球蚴生发层出现大量脂滴,并且有异染色质出现;在330 min内,青蒿琥酯低、中和高剂量组细粒棘球蚴ROS含量升高程度均明显高于阿苯达唑组、硝唑尼特组,并具有一定的剂量依赖性;青蒿琥酯高剂量组彗星实验图像拖尾明显,证明细粒棘球蚴DNA受损严重;青蒿琥酯低、中、高剂量组与阿苯达唑组、硝唑尼特组相比,OTM值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t=9.065、13.134、7.845、9.400、12.251和7.877,P<0.01). 结论 青蒿琥酯抗细粒棘球蚴的作用机制可能通过产生ROS导致其DNA损伤所致,为青蒿琥酯抗包虫病作用靶点的筛选和抗包虫病新药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 青蒿琥酯治疗小鼠继发性棘球蚴病的效果观察

    作者:蒲秀英;傅宣英;王琪;景涛

    目的评价中药青蒿琥酯(Art)和阿苯达唑(Alb)及两药联用治疗小鼠继发性棘球蚴病的疗效. 方法将人工感染细粒棘球蚴囊液及包囊组织的小鼠随机分为5组,治疗组分别给予青蒿琥酯(Art)25 mg/kg·d、50 mg/kg·d、阿苯达唑(Alb)50 mg/kg·d、Art 25 mg/kg·d+Alb 25 mg/kg·d,连续治疗90 d.模型对照组不作治疗.另设空白对照组.治疗效果以棘球蚴湿重、囊重抑制率、脾脏指数、组织病理变化及超微结构改变为评价指标. 结果各用药组小鼠包囊生长明显被抑制,抑制率分别为52.96%,64.34%,65.31%,77.08%,联合用药组效果优于单独用药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各治疗组小鼠脾脏指数、血清IL-4及IgE水平均降低(P均<0.05). 结论青蒿琥酯对小鼠棘球蚴的生长及由此引起的超敏反应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联合阿苯达唑治疗效果更好.

  • 青蒿琥酯联合克林霉素延缓恶性疟抗药性的实验研究

    作者:周家莲;刘慧;李春富;孙院红;王恒业;杨恒林

    目的 了解克林霉素与青蒿琥酯联用对抗青蒿琥酯恶性疟原虫是否有增效和延缓抗性作用.方法 将恶性疟原虫用Trager法进行体外连续培养,待其正常生长后分组进行药敏试验.对照组单用青蒿琥酯处理,实验组用青蒿琥酯/克林霉素处理,然后在相同的培养时间内对两组虫株用相应的药物间断增加浓度进行刺激培育,在培育前及用药后不同时间用Rieckmann体外微量法测定其半数抑制量(ID_(50)).结果 用药前青蒿琥酯和克林霉素对恶性疟原虫的ID_(50)分别为14.4和14 610.4 nmol/L,两药联用时的ID_(50)分别为青蒿琥酯6.4 nmol/L,克林霉素101.8 nmol/L.用药后90 d,对照组青蒿琥酯和克林霉素的ID_(50)分别为273.8和24 815.2 nmol/L,实验组分别是49.6和23 859.4 nmol/L;停药后30 d对照组青蒿琥酯和克林霉素的ID_(50)分别为155.8和21 543.2 nmol/L;实验组分别是32.0和15 487.4 nmol/L.结论 青蒿琥酯和克林霉素联用有增效作用,能减缓恶性疟原虫对青蒿琥酯抗药性的产生速度.

  • 青蒿琥酯与阿奇霉素伍用治疗疟疾的疗效观察

    作者:刘宗磊;杨恒林;刘慧;李春富;聂仁华;王恒业;王英新

    目的 观察青蒿琥酯(青)与阿奇霉素(阿)伍用治疗疟疾的疗效.方法 将云南省中缅边境西部地区对镜检确诊的单一感染间日疟或恶性疟的患者,各分两组(A、B组和C、D组).A组为青阿治疗间日疟组,B组为标准氯伯8d疗法治疗间日疟对照组,C组为青阿治疗恶性疟组,D组为标准双氢青蒿素哌喹疗法治疗恶性疟对照组,按《抗疟药使用原则和用药方案》用药,观察患者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原虫转阴时间、临床治愈率及不良反应等.结果 A、B、C、D组分别观察52、38、23、22例,平均退热时间分别为(31.69±1.73)h、(32.4±2.02)h、(42.57±3.74)h和(37.09±4.67)h,平均原虫转阴时间分别为(30.31±1.71)h、(30.82±1.98)h、(41.13±3.63)h、(35.55±4.66)h.4组临床治愈率均为100%,其中A、B组(28±2)d根治率分别为78.3%和97.4%,(90±2)d根治率分别为68.4%和8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D组28 d治愈率分别为65.0%和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青阿伍用治疗间日疟及恶性疟显效快,但对间日疟根治率不如氯伯喹,对恶性疟治愈率不及双氢青蒿素哌喹片.该治疗方案具有服用方便、疗程短,患者依从性好、不良反应率低而轻,安全性好等优点.

  • 青蒿琥酯分别与氯喹、克林霉素联用对恶性疟的疗效

    作者:杨恒林;李春富;李丽;李兴亮;杨品芳;杨沧江;高白荷

    目的了解青蒿琥酯分别与氯喹、克林霉素联用对抗药性恶性疟的疗效 . 方法在中老、中缅边境抗药恶性疟流行区,采用青蒿琥酯与氯喹(A组)或克林霉素(B组)联用3 d疗法治疗和观察无并发症的恶性疟. 结果共完成96例观察,A组34例、B组62例,平均退热时间分别为(28.6±13.9) h和(28.3±18.7) h;平均原虫无性体转阴时间分别为(31.8±11.1) h及(32.7±9.9) h,28 d复燃率分别为12.0%(3/25)、13.6%(8/59). 结论青蒿琥酯与氯喹或克林霉素联用对抗药性恶性疟的治疗具有一定的增效作用,但根治率均在90%以下.

  • 青蒿琥酯与萘酚喹联用治疗疟疾的疗效观察

    作者:杨恒林;杨品芳;李春富;李兴亮;李丽;杨沧江

    目的观察青蒿琥酯与萘酚喹联用对间日疟及抗药性恶性疟的疗效. 方法选择无并发症的间日疟及抗药性恶性疟病人,用青蒿琥酯(50 mg/次, 2次/d×3 d)与萘酚喹(100 m/次,2次/d×3 d)联用, 进行治疗与观察. 结果共治疗间日44例,平均退热时间为(23.7±8.3) h, 平均疟原虫无性体阴转时间为(27.5±7.3) h, 治疗后30、150、180 d累计复发率依次为2.5%、10.8%和17.2 %.治疗恶性疟57例, 平均退热时间为(27.4±6.7) h,平均疟原虫无性体阴转时间为(33.6±10.9) h,28 d复发率为5.6%. 结论青蒿琥酯与萘酚喹联用治疗间日疟及抗药性恶性疟病人具有显效快、治愈率高、不良反应小、疗程短和依从性高等优点.

  • 青蒿琥酯治疗小鼠日本血吸虫病的血清学研究

    作者:陈雪松;李宗吉;张美娟;季旻珺;胡姝颖;吴海玮;吴观陵

    目的 观察青蒿琥酯对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的治疗作用及血清IgG的动态变化,探讨血清抗体与体外杀童虫效果的相关性. 方法 用日本血吸虫感染C57/BL6小鼠,在感染后8、15、22和29 d分别一次性灌服300 mg/kg青蒿琥酯,对照组小鼠灌服1%羧甲基纤维素钠.后一次给药后7 d剖杀小鼠,计算成虫数和虫卵数,以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日本血吸虫特异性IgG抗体的水平,观察接受青蒿琥酯治疗的小鼠血清与巨噬细胞体外协同杀伤日本血吸虫童虫的效应. 结果 青蒿琥酯治疗组小鼠未检获成虫和虫卵;血清中日本血吸虫尾蚴抗原特异的IgG抗体水平在感染后21d达高峰,此后下降;成虫抗原特异的IgG抗体水平呈上升态势,二者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青蒿琥酯治疗小鼠血清中虫卵抗原特异的IgG抗体呈低水平状态,显著低于对照组.青蒿琥酯治疗组小鼠血清和对照组小鼠血清均具有较强的体外杀童虫效果. 结论 青蒿琥酯对日本血吸虫感染的小鼠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其血清与巨噬细胞在体外具有协同杀伤童虫的作用.

  • 青蒿琥酯与萘酚喹不同联用方案治疗抗药性恶性疟的效果

    作者:李兴亮;杨恒林;杨品芳;李春富;李丽

    目的研究青蒿琥酯、萘酚喹不同联用方案治疗抗药性恶性疟的效果. 方法分别用青蒿琥酯200 mg、萘酚喹400 mg 2 d分服(A组)和青蒿琥酯300 mg、萘酚喹600 mg 3 d分服(B组)治疗恶性疟现症患者. 结果 A组、B组各治疗48例和57例,平均退热时间分别为(24.8±5.3) h和(27.4±6.7) h,平均原虫无性体转阴时间分别为(31.4±9.9) h和(33.6±10.9) h,观察28 d的治愈率分别为93.7%和94.4%,两组疗效无明显差别(χ2=0.0177,P>0.001).结论青蒿琥酯与磷酸萘酚喹联用是治疗抗药性恶性疟的有效组方.从延缓恶性疟原虫抗性角度等综合考虑,采用青蒿琥酯300 mg、萘酚喹600 mg 3 d分服方案治疗恶性疟患者较为适宜.

  • 青蒿琥酯分别与诺氟沙星、甲硝唑伍用的体内、外抗恶性疟作用

    作者:李春富;杨恒林;李丽;李兴亮;杨品芳;高白荷

    目的了解青蒿琥酯分别与诺氟沙星、甲硝唑伍用的体内、外抗疟作用 . 方法采用青蒿琥酯与诺氟沙星(A组)或甲硝唑(B组)联用3 d疗法治疗无并发症的恶性疟.体外测定采用Rieckmann体外微量法测定恶性疟原虫对3种药物单一用药及青蒿琥酯分别与诺氟沙星或甲硝唑联用的敏感性. 结果体内观察法共收治70例病人,其中A组55例,B组15例.平均退热时间分别为(26.5±16.5) h(8 h~93 h)、(19.2±11.0) h(4 h~41 h);平均原虫无性体转阴时间分别为(37.4±15.3) h (13 h~93 h)和(42.8±14.7) h(25 h~72 h);28 d复燃率分别为47.4%和75.0%.体外微量法测得青蒿琥酯与诺氟沙星伍用的ID50分别为单用组的5.9%和0.3%;青蒿琥酯与甲硝唑伍用的ID50分别为单用组的38.8%和5.6%. 结论青蒿琥酯分别与诺氟沙星、甲硝唑伍用在体外对抗青蒿琥酯恶性疟原虫有明显增效作用,但在临床治疗中未能提高治愈率.

  • 双氢青蒿素、青蒿琥酯和蒿甲醚连续给药及伍用治疗小鼠血吸虫 效果观察

    作者:李洪军;汪伟;曲国立;戴建荣;陶永辉;李幼子;邢云天;魏剑英;梁幼生

    目的 观察双氢青蒿素、青蒿琥酯和蒿甲醚连续给药或伍用治疗小鼠血吸虫病的效果,为日本血吸虫病病原学治疗提供药物配伍实验依据.方法 采用腹部贴片感染法,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40±1条,分别于感染后6~8 d(童虫期)和34~36 d(成虫期),以300 mg/kg双氢青蒿素、青蒿琥酯和蒿甲醚连续给药及3种药物等剂量配伍给药,在感染后50 d解剖小鼠,收集成虫,计算减虫率和减雌率.结果 在感染后6~8 d,双氢青蒿素、青蒿琥酯、蒿甲醚连续3d单独给药和3种药物等剂量配伍给药,小鼠减虫率为79.5%~86.0%;减雌率为79.4%~86.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感染后34~36 d给药,减虫率为73.8%~75.8%,减雌率为88.7%~9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双氢青蒿素、青蒿琥酯和蒿甲醚连续给药及伍用治疗小鼠血吸虫病效果无显著差异.

  • 阿奇霉素、乙酰螺旋霉素及青蒿琥酯抗小鼠弓形虫感染的研究

    作者:王卫群;田春林;申继清;杜海娟;刘晓泉

    目的 观察阿奇霉素、乙酰螺旋霉索、青蒿琥酯及联合用药对小鼠体内弓形虫的作用效果,探索治疗弓形虫病的有效药物及方法. 方法 小鼠腹腔接种RH株弓形虫速殖子5×10 4个/ml,建立急性弓形虫感染动物模型.设立阿奇霉素、乙酰螺旋霉素、青蒿琥酯单药治疗组以及阿奇霉素和乙酰螺旋霉素、阿奇霉素和青蒿琥酯、青蒿琥酯和乙酰螺旋霉素联合治疗组,分别于感染后2h给药,首次剂量加倍,疗程7d,以小鼠腹腔灌洗液虫体形态、小鼠生存时间和存活率作为观察指标,连续观察30 d,评价单药和联合用药的治疗效果.实验设不治疗对照组. 结果 各治疗组小鼠体内的弓形虫速殖子形态发生改变,小鼠平均存活时间较对照组延长(P<0.05),以阿奇霉素单药、阿奇霉素和青蒿琥酯联合用药、青蒿琥酯单药治疗组为显著,分别为(10.63±0.75)d、(7.37±0.36)d、(6.48±0.25)d,未治疗对照组为(4.33±0.22)d. 结论 3种药物均有抗小鼠体内弓形虫作用,阿奇霉素、青蒿琥酯及二者联合用药作用效果更强.

  • 蒿甲醚联合法治疗输入性恶性疟效果观察

    作者:魏冬冬;孟庆东;肖婷

    目的 探讨蒿甲醚青蒿哌喹片联合治疗输入性恶性疟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方法 选取本所医院2014-2017年收治的输入性恶性疟患者11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蒿甲醚静脉注射联合青蒿哌喹片口服治疗,对照组采用青蒿琥酯注射液肌注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用药安全性. 结果 观察组药物有效率为96.77%,对照组药物有效率为9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症状缓解时间及住院时间观察组分别为(1.10±0.12)d和(7.28±0.12)d,对照组分别为(1.54±0.10)d和(7.84±0.24)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生活质量评分观察组为148.56±5.23,对照组为123.02±3.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蒿甲醚静脉注射联合青蒿哌喹片口服治疗恶性疟效果良好,临床并发症少,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 输入性50例恶性疟的临床特征与护理分析

    作者:史世俊;黄小丹;吴晓燕;任慧青

    目的 探讨从本院收集的50例恶性疟疾的临床特征与护理特点. 方法 选取从2013年7月~2016年3月份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输入性恶性疟患者5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50例输入性恶性疟的血液涂片均见到恶性疟原虫;临床表现以发热50例(占100%),呕吐25例(占50%),腹泻19例(占38%),咳嗽20例(占40%),抽搐8例(占16%),意识障碍10例(占20%),头痛,全身疼痛20例(占40%),黄疸4例(占8%),心悸气短9例(占18%),失语1例(占2%);临床体征以贫血45例(占90%),脾肿大30(占60%),肝肿大35例(占70%),脑膜刺激征17例(占34%),湿性罗音1例(占2%),心动过速50例(占100%),心动过缓1例(占2%),昏迷10例(占20%),颈部抵抗7例(占14%),病理征阳性8例(占16%).50例均接受青蒿琥酯作为对疟疾的综合治疗药物,其中治愈50例,死亡0例. 结论 输入性恶性疟临床表现复杂,临床特征不典型,易误诊,及时抗疟治疗并结合有效的护理是提升本病治疗的有效措施.

  • 输入性恶性疟1例报告

    作者:郑宏山

    患者,男,46岁,湖北省京山县人.2003年 9月18日因发热( 39℃)、畏寒、纳差、皮软、恶心、呕吐,以初诊1)支气管炎;2)急性胆囊炎;3)疟疾入京山县中医院住院治疗,住院号:2003994.患者自诉,9月13日起,即出现发热(38℃)、畏寒、纳差等症状,曾自行购买抗感冒药治疗.入院后经对症处理,效果不佳,病情逐渐加重.9月21日,经反复涂血片检验,找到疟原虫,经虫种鉴定,确诊为恶性疟.但同时,病人病情恶化,出现昏迷,小便失禁等症状,遂于当日转往武汉同济医院治疗,经对症处理和用青蒿琥酯注射液治疗无效,9月24日死亡.

  • 双氢青蒿素与甲氟喹联用治疗恶性疟的疗效观察

    作者:王文琦;杨伟;Micha ST

      双氢青蒿素作为青蒿素的又一衍生物,继青蒿琥酯、蒿甲醚应用于临床后,对各种类型疟疾的治疗都显示了良好的疗效。国外学者报道[1],青蒿琥酯或蒿甲醚与甲氟喹联用具有协同抗疟作用,并可有效地控制复燃。作者在援助赤道几内亚的医疗工作中,以双氢青蒿素片联用甲氟喹,治疗51例恶性疟患者,亦取得满意的疗效。对象与方法1 一般资料  51例恶性疟患者均系1998年8月~1999年2月赤道几内亚巴塔地区医院的住院患者,其中赤几人35例,西班牙人7例,俄罗斯人4例,中国人3例,黎巴嫩人2例。男29例,女22例,年龄5~42岁,平均25岁。全部患者均有疟疾发作的症状与体征,并经末梢血涂片检查找到恶性疟原虫大小环状体或裂殖体而确诊。无肝、肾病疾患史,此次治疗前未接受过其他抗疟药治疗(引用该院病例,已事先征得其同意)。

  • 双氢青蒿素栓分别与复方甲氟喹和甲氟喹伍用治疗恶性疟的临床观察

    作者:舒文谊;车立刚;岩嫩;余林芳;李波;温江涛;岩温龙

    在现有治疗恶性疟的有效药物中,以青蒿素衍生物(蒿甲醚、青蒿琥酯、双氢蒿素)显效为快速,副反应少,但疗程偏长.甲氢喹或复方甲氢喹疗效短,清除原虫无性体较彻底,有效剂量时显效慢,副反应较重.设想两药伍用,发挥各自优势,能否减少剂量,缩短疗程,减少副反应,提高显效速度和28 d痊愈率.故选用双氢青蒿素栓,分别与复方甲氟喹和甲氟喹伍用.经临床观察,结果达到预期效果.

  • 青蒿琥酯与奎宁治疗巴贝虫病的疗效观察

    作者:蒯蓉蓉;朱爱玲;董艳;郑辰;陈家旭;郑葵阳;刘相叶

    目的 比较青蒿琥酯和奎宁治疗巴贝虫病的疗效. 方法 取感染田鼠巴贝虫的Nod-Scid种鼠血,经腹腔注射接种BALB/c小鼠.自接种后第4d开始,分别经口灌胃相同剂量的青蒿琥酯和奎宁.采用姬姆萨染色检查小鼠红细胞田鼠巴贝虫感染率,并检测小鼠的体温、体重、食量以及各项生理指标. 结果 在接种后第9d,各组小鼠红细胞田鼠巴贝虫感染率均达到高峰,但青蒿琥酯治疗组小鼠的红细胞染虫率(25.5%)低于奎宁治疗组(43.0%)和对照组(45.5%);在接种后第18 d各组小鼠红细胞染虫率均达到低,青蒿琥酯治疗组小鼠的红细胞染虫率(2.5%)低于奎宁治疗组(6.0%)和对照组(6.5%),但不能清除红细胞内寄生的田鼠巴贝虫. 结论 青蒿琥酯抗巴贝虫效果优于奎宁,可以作为治疗巴贝虫病的候选药物.

585 条记录 3/30 页 « 12345678...29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