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并椎管狭窄的手术治疗

    作者:陈庆贺;姜洪和;王长纯;高吉昌;张承敏;王东卯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并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采用椎管减压术和后凸畸形矫正术的联合术式,共治疗16例.结果:平均随访8.6年.后凸外观显著改善,11例无疼痛,运动、感觉近正常,3例运动、感觉及括约肌功能有明显改进;术后无改善和症状加重各1例.结论:强直性脊柱炎后凸并椎管狭窄症的椎管减压和截骨矫正手术可同期完成.

  • 三柱截骨术治疗脊柱后凸并脊髓或神经根压迫症

    作者:霍洪军;肖宇龙;杨学军;黄健;邢文华;王冉东;白剑强

    目的:探讨脊柱后凸畸形合并脊髓或神经根压迫症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采用脊柱前、中、后三柱截骨的方法,治疗脊柱后凸并脊髓压迫症17例,脊髓功能按Frankel分级,A级2例,C级3例,D级5例,E级7例;神经根压迫症5例.术中解除压迫脊髓或神经根的致压因素,同时进行矫形、内固定及植骨融合.结果:22例均获得有效减压,后凸角矫正率平均57.8%.术后脊髓功能2例A级(Frankel分级)无恢复,3例C级恢复至D级2例、恢复至F级1例,5例D级均恢复至E级,5例神经根压迫症患者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术后4~6个月截骨间隙达到骨性融合.结论:脊柱三柱截骨手术可以同期行脊髓或神经根减压、减张、脊柱矫形和截骨间隙植骨融合以重建脊柱的稳定性,是治疗脊柱后凸并脊髓或神经根压迫症较好的方法.

  • 磨骨术在下颌角肥大患者整形中的应用分析

    作者:唐铸

    目的 研究下颌角肥大患者采用磨骨术整形的临床效果.方怯 选取2011-2014年我院收治的64例下颌角肥大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3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随访半年,研究组总有效率为100.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0.62%,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磨骨术在下颌角肥大的整形手术中能够明显改善患者面部轮廓,可在临床展开推广使用.

  • 五合一股骨截骨技术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

    作者:吴兵;王春辉;何方生;沈志敏;盛文辉;王自刚;尚琦松;韩鹏远

    目的 探讨应用五合一股骨截骨技术和Deluxe-ps型假体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近期疗效.方法 2008年10月至2009年12月,应用股骨五合一截骨法采用Deluxe-ps型膝关节假体行TKA手术20例,25膝.对照组为同期应用传统股骨四合一截骨技术,采用Depuy P.F.C.Sigma型膝关节假体行TKA手术17例,22膝.术中测量五合一截骨后各平面夹角和股骨远端前后径距离,计算各角度、距离与对应假体设计参数的差值.术后X线片测量两组外翻角、股骨假体屈曲角以评估股骨侧假体位置.采用KSS评分和功能评分、膝关节ROM评估两组手术前、后膝关节功能.结果 两组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6~20个月,平均12个月.本组五合一截骨后各平面夹角、股骨远端前后径距离与对应假体设计参数的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前、术后随访KSS评分和功能评分、膝关节RO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随访KSS评分和功能评分、膝关节RO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X线片评定假体位置、力线、固定性能等均显示良好,其中外翻角、股骨假体屈曲角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初次TKA手术采用五合一股骨截骨技术和Deluxe-ps型假体术后近期疗效满意.

  • 尺骨鹰嘴截骨入路手术治疗成人C型肱骨髁间骨折的疗效观察

    作者:刘福全;蒋协远;张德光;王俊杰

    目的 探讨C型肱骨髁间骨折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6例肱骨髁间C型骨折,采用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双钢板内固定.男9例,女6例;年龄18~72岁,平均36.9岁.结果 对本组患者随访3~36个月,骨折及尺骨鹰嘴截骨均未发现不愈合.按照Mayo评分为0~100分,平均81.25分,优8例,良5例,可2例,差1例.结论 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满意,截骨方法对术后功能无明显影响.坚强固定和早期功能锻炼有利于肢体功能恢复,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首选方法之一.

  • 股骨内侧双平面闭合截骨治疗膝外翻

    作者:顾建明;王兴山;杜辉;黄野

    目的:研究股骨内侧双平面闭合截骨治疗膝外翻的手术技巧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自2013年5月至2016年1月在北京积水潭医院行股骨髁上内侧闭合截骨的膝外翻患者25例37膝。纳入标准:(1)膝外翻畸形患者;(2)外翻畸形位于股骨远端,即机械轴上股骨远端外侧角小于87°;(3)胫骨无明确畸形,即机械轴上胫骨近端机械轴内侧角在87°~90°内;(4)膝关节无关节炎表现。排除标准:膝外翻畸形在股骨以外(关节内,或者胫骨)或合并骨性关节炎的患者。随访患者术后骨愈合和并发症的情况,测量手术前后机械轴(股骨头-踝关节中心连线)在膝关节上的交点的位置和胫股角变化。采用SPSS17.0软件,对手术前后的机械轴力线在膝关节经过点及胫股角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入组患者25例37膝,其中男性2例,女性23例;左侧6例,右侧7例,双侧12例;年龄15~53岁,平均(35±11)岁;平均随访时间4~40(19±10)个月。术前机械轴平均落在膝关节(86±15)%处,术后纠正到(43±8)%处,手术后比手术前改善39.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0.45,P<0.001)。没有矫正不足的案例(机械轴在胫骨平台上交点超过55%为矫正不足);2例矫正过度(机械轴在胫骨平台上交点小于35%),到近随访时没有临床症状。胫股角术前(171.2±3.1)°,术后为(181.2±2.4)°,术后比术前改善10.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90, P<0.001)。全部患者术后获得骨性愈合,没有发生畸形矫正丢失、深静脉栓塞和感染。23例膝(62%)患肢有前内侧软组织刺激不适,在内固定取出后症状消失。结论股骨内侧双平面截骨的手术技术治疗膝外翻畸形操作简便,疗效确切。

    关键词: 膝外翻 截骨术 股骨
  • 国产人工膝关节系统初步应用的经验总结

    作者:李虎;吕厚山

    目的 总结初步使用国产TC-Dynamic人工膝关节系统的临床效果和手术经验.方法 本组使用国产TC-Dynamic人工膝关节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KA)40例60膝,术前膝关节外科学会评分(KSS)的膝评分平均为16.28分(-32~47分),功能评分平均为18.36分(-20~60分),膝关节活动度(ROM)平均为79.22°(20°~145°).结果 36例52膝术后获得平均随访时间为20.41m(1.5~40 m),随访时KSS膝评分平均为84.88分(70~95分),功能评分平均为80.58分(55~90分),ROM平均为110.48°(85°~140°).所有随访患者术后X线片均示下肢力线良好,假体位置满意,无透亮线及任何松动迹象.结论 使用国产TC-Dynamic人工膝关节假体的TKA手术临床效果满意.手术操作简便,截骨量较少,如果手术配套器械的设计和制作工艺能够进一步改良和提高,则更利于临床应用.

  • 行胫骨高位截骨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患者的对照研究

    作者:何溥仁;张坚颖;赵国庆

    目的 探讨胫骨高位截骨术对随后进行的全膝关节置换术的影响.方法 对23例行胫骨高位截骨术后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术中情况以及术后膝关节功能与对照组进行了比较,两组患者在年龄、疾病和关节畸形方面具有可比性.结果 胫骨高位截骨术后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手术时间(118.5±32)与对照组(98.9±2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伤口的并发症也较对照组多.但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的出血量和术后膝关节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胫骨高位截骨术后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膝关节功能和活动范围与对照组相似,但其手术的技术要求较高,并发症也相对较多.

  • 计算机辅助膝内翻及外翻畸形分析和精确矫形

    作者:丁焕文;张迪辉;涂强;王虹;沈健坚;易灿;王楠;刘辉亮;尹庆水;王迎军;陈晓峰

    目的 探讨计算机辅助膝关节内外翻畸形分析和精确矫形的新方法,评价计算机辅助技术在膝内外翻畸形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2005年9月~2010年9月共收治膝内、外翻畸形患者18例;膝内翻4例,膝外翻14例.其中男6例,女12例;年龄14~54岁,平均25.4岁.所有患者采用薄层CT扫描获取双下肢的二维图像数据,计算机辅助建立的双下肢三维解剖模型,将双下肢三维解剖模型导入逆向工程软件Imageware中,通过计算机辅助精确测量股骨角、胫股角、胫骨关节面夹角等参数,根据计算机辅助测量结果,选择合适的截骨部位、截骨角度,通过提取表面点云数据,CAD设计个性化辅助截骨模板,后采用计算机模拟设计膝关节内外翻畸形的精确截骨和矫形的手术过程.术中根据计算机辅助模拟的手术方案,对4例膝关节内翻畸形患者采用胫骨近端截骨+内固定术,14例膝关节外翻畸形患者采用股骨髁上截骨+内固定术.采用膝关节HSS评分标准评定术前、术后的膝关节功能.结果 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9 ~36个月,平均18.7个月.术后早期X线证实:膝内、外翻畸形完全矫正,下肢负重力线恢复正常.术前计算机辅助测量与X线的测量值,两者测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及术后X线测量的股骨角、胫股角、胫骨关节面夹角等参数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根据膝关节HSS评分标准:术前(55.4±15.2)分,术后半年(81.8±9.6)分,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方法组与计算机辅助矫形组相比,术后α角、β角和膝关节功能评分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期间未发现有内固定失败、骨不愈合、膝内外翻复发、无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其中3例患者术后2周出现异体骨排斥反应,给予伤口换药治疗后好转,随访期间未发现骨不愈合.结论 采用计算机辅助膝内外翻分析和精确矫形,将膝内外翻畸形的精确矫形提升到数字化水平,具有更加精确、更加可靠、更加良好的治疗效果.

  • 粗隆下截骨结合 Zweymuller 假体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 Crowe Ⅳ型髋关节发育不良

    作者:吴健;王兵;吴玉玲;稽丽丽;姚力;马克勇

    目的:探讨粗隆下短缩截骨结合Zweymuller假体全髋关节置换术( THA)治疗CroweⅣ型成人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 DDH)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对12例(18髋) CroweⅣ型成人DDH患者采用粗隆下短缩截骨结合Zweymuller假体行THA手术。男1例(2髋),女11例(16髋),年龄33~51岁(平均47.7岁)。于术前、术后3、6、12个月,以后每年评估一次。髋关节功能评价采用Harris及Charnely评分,术中记录截骨及患肢延长长度,术后影像学检查对截骨面愈合情况、假体有无松动下沉及髋臼假体稳定性进行评价。结果12例患者均随访到,无死亡,随访时间21~46个月(平均42.3个月),1例发生患肢深静脉血栓;术后末次随访Harris评分(87.50±23.78)分、Charnely评分(17.36±2.01)分均较其术前(37.01±10.42)分(t=1.82, P<0.05)、12.00±1.52分(t=2.83, P<0.05)明显提高;术中截骨长度平均(2.5±0.98)cm,患肢平均延长(4.24±1.06)cm;术后X线评价无截骨面不愈合及假体下沉及松动,截骨面愈合时间3~11个月(平均4.9个月),术后髋关节旋转中心高度较术前下降45.5 mm,术后髋臼位置良好,髋臼假体覆盖范围93.3%,具有较好初期稳定性;手术治疗优良率88.9%。结论粗隆下短缩截骨结合Zweymuller假体THA术治疗CroweⅣ型成人DDH早期临床随访疗效满意。

  • 胫骨高位截骨术与腓骨截骨术治疗膝骨关节炎临床疗效比较

    作者:邱华耀;冯宗权;王卫刚

    目的 比较胫骨高位截骨术(HTO)与腓骨截骨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于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佛山市中医院骨九科行HTO或腓骨截骨术治疗KOA的患者.HTO组共37例,男11例,女26例,平均年龄(59±3)岁;腓骨截骨组共26例,男9例,女17例,平均年龄(59±3)岁.分析比较两组的手术耗时、术中失血量、住院总花费、术后并发症、随访期内再次行膝关节置换情况.采用膝关节Lysholm评分、西安大略和曼彻斯特大学关节炎指数(WOMAC)对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随访时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手术耗时、术中失血量、住院总花费、Lysholm评分、WOMAC评分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术后并发症、随访期内再次行膝关节置换情况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 HTO组术后随访中位数15.7个月,腓骨截骨组术后随访中位数14.9个月.HTO组手术耗时(t=21.094,P<0.05)、术中失血量(t=9.91,P<0.05)、住院总花费(t=65.471,P<0.05)均显著劣于腓骨截骨组.HTO组有1例(2.7%)并发症,腓骨截骨组有2例并发症(7.7%),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85).两组患者术前膝关节Lysholm评分、WOMAC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Lysholm评分HTO组显著优于腓骨截骨组(t=2.426,P<0.05).WOMAC评分HTO组显著劣于腓骨截骨组(t=3.997,P<0.01).术后12个月HTO组Lysholm评分(t=2.979,P<0.01)、WOMAC评分(t=-2.472,P<0.05)均显著优于腓骨截骨组.结论 行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比行腓骨截骨术手术耗时长、术中出血多、住院总花费多;术后12个月的随访提示行胫骨高位截骨术能比行腓骨截骨术取得更好的膝关节功能.

  • 胫骨高位楔形截骨治疗创伤性膝关节内翻畸形的临床研究

    作者:张海宁;王英振;吕成昱;王湘达;王昌耀

    目的 探讨胫骨高位楔形截骨治疗成人膝关节内翻畸形并发单间室退变的应用价值.方法 在2000年6月至2008年6月间,对11例(男7例,女4例,平均39岁)存在膝关节内侧单间室退行性改变伴内翻畸形患者进行胫骨高位楔形截骨术治疗.术前膝内翻畸形4°~18°,平均10.5°;不伴有其他关节间室病变;6例伴有内、外侧副韧带或交叉韧带断裂,行韧带重建手术后二期进行截骨矫形术.术前膝关节症状以内侧间室疼痛为主.8例行闭合型楔形截骨术,3例行开放型楔形截骨术,手术前后测量患者关节活动度的大小,并对患者进行Lysholm评分,术前平均41.5分.术后对患者进行主观满意度调查.结果 术后随访平均22.5个月.无神经血管损伤,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出现,截骨处均获得骨性愈合,矫正角度5°~17.5°.X线检查下肢力线维持在术后水平,关节间室均未发现明显退变进展.手术总体效果优良率为90.9%,术后Lysholm评分平均72.5分(t=-26.65,P<0.01),内翻角度术后为1.05°(t=4.49,P<0.01).结论 胫骨高位楔形截骨术可有效用于中青年膝关节内翻畸形伴单间室退行性改变患者.

    关键词: 畸形 截骨术
  • 扩展型转子截骨技术在骨水泥型股骨柄翻修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童培建;胡柏松;田琨

    目的 探讨扩展型转子截骨技术在较困难的骨水泥型股骨柄翻修手术中的作用和临床效果.方法 2002年2月至2006年5月采用扩展型转子截骨翻修股骨侧假体12例,应用扩展型转子截骨技术取出所有骨水泥和假体柄,重新植入翻修用假体柄,以多道金属线缆环扎固定.其中1例选择的是骨水泥股骨假体,11例是非骨水泥股骨假体.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6~24个月,术后6个月所有截骨处均愈合,无大转子移位.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48.4±7.5)分上升至术后平均(89.3±8.1)分(为术后1年的评分),假体无松动、下沉、假体周围未见骨吸收、骨溶解.结论 扩展型转子截骨对骨水泥取出困难的股骨侧翻修术具有骨水泥取除彻底,安全可靠,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的优点.

  • 开放复位加股骨短缩术治疗小儿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临床研究

    作者:马若凡;许杰;李登;丁悦;陈燕涛;李卫平;刘尚礼

    目的 探讨开放复位加股骨短缩术治疗小儿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DH)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组11例(11髋)DDH患儿采用开放复位、股骨短缩术加Salter截骨术式治疗.其中男2例,女9例;左侧7例,右侧4例.患儿手术时年龄为2岁8个月~5岁3个月,平均3.5岁.按Tnnis 系统分级:Ⅲ度2例,Ⅳ度9例.术前患肢缩短1.5~3.5 cm,平均2.4 cm.结果 患儿随访时间1~6年,平均2.8年.股骨颈前倾角术前测量30°~50°,术中皆矫正至20°左右.术前髋臼指数35°~55°,术后矫正至17°~32°.术中股骨截骨长度1.0~2.5 cm,平均1.6 cm.McKay评分,优7髋,良4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例.结论 对2~6岁之间的高脱位DDH患儿,开放复位术中发现复位困难或复位后压应力大时应行股骨截骨短缩术.

  • 改良闭合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膝内翻畸形的疗效观察

    作者:王兴山;柳剑;顾建明;黄野

    目的:观察改良闭合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膝内翻畸形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本前瞻性研究收集了2008年3月至2010年10月在北京积水潭医院矫形骨科接受治疗的46例膝内翻合并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改变的年轻患者,男性17例,女性29例。手术方法为改良闭合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截骨位置选择在胫骨结节远端1/3,内固定选择Tomofix胫骨近端外侧锁定板。术前及术后测量股胫角( FTA )、疼痛缓解,髌骨高度及胫骨后倾角等指标,并记录术后并发症。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手术前后的FTA、胫骨后倾及髌骨高度的对比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本组46例患者75膝,年龄14~43岁,平均(27±6)岁。术后随访42~83个月,平均(55±8)个月。术后FTA为(173.30±2.00)°,比术前的(186.20±5.10)°矫正(12.4±4.7)°,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971,P<0.01)。术后胫骨后倾角为(2.80±1.90)°,比术前(5.90±2.40)°减小(3.0±2.3)°,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69,P<0.01)。术后髌骨高度无明显改变。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AS)(1.00±0.60)分,比术前(2.40±1.60)分降低,提示疼痛缓解。所有患者术后截骨均愈合。4膝术后出现延迟愈合,5膝出现腓总神经损伤引起运动麻痹或感觉异常。2膝出现术后感染。3例患者行二次手术。除1例残留拇长伸肌麻痹外,其余并发症均治愈。结论改良闭合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是矫正年轻患者膝内翻畸形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 髋臼周围截骨术治疗伴有囊变的髋臼发育不良

    作者:黄野;张洪;刘庆;蒋增辉

    目的 探讨髋臼周围截骨术治疗伴有囊变的髋臼发育不良 (DDH) 继发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结果,以及截骨术对囊变的影响.方法 从1997年10月至2002年12月,共为28例31髋伴有囊变的DDH继发骨关节炎患者进行了髋臼周围截骨术.男2例,女26例;平均年龄28.7岁.平均随访5.8年.结果 Harris髋关节评分从术前平均75.5分增加到末次随访的92.1分;外侧CE角从平均8.3°增加到22.7°,前方CE角从平均-3.2°增加到34.4°,臼顶倾斜角从平均27.1°下降到6.4°.骨关节炎表现改善和未进展者27髋(87%),有不同进展者4髋(13%).31髋中,9髋囊变被完全吸收,15髋囊变范围变小,6髋无变化,1髋囊变范围增大.主要并发症有2髋矫正不足.结论 尽管囊变存在,髋臼周围截骨术治疗DDH仍能获得满意的疗效.当外侧CE角矫正充分时,髋臼周围截骨术能够诱导骨重塑,使囊变区变小或被完全吸收.

  •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股骨前髁厚度的影像学研究

    作者:翟文亮;王霏;陈闽贞;刘清秀

    目的:通过全膝关节置换术前、术后影像学测量及患者膝关节功能评估,初步总结中老年膝骨关节炎( KOA)人群股骨前髁厚度( ACO)的影像学参数,并探讨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ACO对术后膝关节活动度的影响。方法自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因KOA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69例(82膝),男16例(20膝),女53例(62膝);年龄45~78岁,平均63岁。测量患者术前及术后12周侧位X线片上股骨前髁的厚度、关节活动度及HSS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男性患者ACO平均值为(7.3±1.7)mm,女性为(7.3±1.4)mm,不同性别之间ACO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ACO为(7.3±1.5)mm,术后为(6.4±1.7)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关节活动度及HSS评分术前与术后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中老年KOA人群ACO无性别差异;膝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前髁较术前变小,与股骨假体的设计及术中股骨截骨有关;膝关节股骨假体截骨时,可以适当前移截骨模块或增大股骨假体型号,在4 mm范围内不会引起髌股关节的填塞。

  • 自制组配式截骨工具行微创膝关节置换术的早期随访结果

    作者:何沛恒;徐栋梁;李帅华;李兴;黄帅;瓦庆德;张娟

    目的 评价自制组配式截骨工具行微创全膝关节置换术的临床及早期随访效果.方法对95例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关节外科行全膝关节置换的重度膝关节骨关节炎的患者随机分组,分别使用自制组配式截骨工具行微创全膝关节置换术或常规全膝关节置换术.对患者术前、术后的膝关节评分法(KSS)、视觉模拟评分法(VAS)、X线影像学(下肢力线、股骨角、胫骨角和胫骨平台后倾角)进行随访对比研究,微创组和传统组之间的差异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进行比较.结果 成功随访2年以上的手术患者87例,其中微创组42例,传统组45例.微创组手术时间比传统组长(t=9.275,P<0.05),但两组在术中出血量、输血量、引流量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皮肤坏死,深部感染和神经血管损伤的并发症.下肢力线、股骨角、胫骨角和胫骨平台后倾角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2周内,KSS评分、VAS评分微创组要优于传统组(t=1.518,P<0.05)(除外术后第2周KSS临床评分),但术后3月后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自制组配式截骨工具行微创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早期的临床效果要优于常规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两组的影像学结果相当,但尚需更长时间的随访以全面评价其临床疗效.

  • 胫骨平台切模的固定方法对胫骨平台截骨在内外翻和前后倾方面影响的研究

    作者:赵中原;曲广运;张树栋;马卫华;邱伟鹏;邓伟文;王诗军;王维光

    目的 探讨胫骨平台切模的固定方法对胫骨平台截骨在内外翻和前后倾方面的影响,比较不同数目、不同位置钉子固定的平台切模在相同外力下发生的内外翻和前后倾的差异.方法 以12根左侧下肢假骨和一个左侧半骨盆假骨为标本,连接红外线计算机导航系统,固定标本,固定股骨及胫骨发射器,输入数据,分别以不同数目及位置的钉固定平台切模于假骨,通过切模槽内用锯片予以相同外力,记录后倾角度、内外翻角度的变化.结果 用2根钉固定胫骨平台切模前后倾角度摆幅平均超过3°,高超过5°,内外翻角度摆幅平均超过1°,高超过3°,3根钉固定平台不论在前后倾还是内外翻方面的稳定性都非常明显好于2根钉固定.4根钉固定在前后倾方面稳定性好于3根钉固定,内外翻方面的稳定性无明显差异.结论 胫骨平台切模的固定方法对胫骨平台截骨在内外翻和前后倾方面有明显影响,3根钉固定稳定性较好且易于操作,推荐采用3根钉固定.

  • 三维打印导航模板在 Bernese 髋臼周围截骨术中的应用

    作者:周游;王均;徐小山;李伟;高文雷;罗浩天;陆声

    目的:探讨基于CT三维重建设计的导航模板在Bernese髋臼周围截骨术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引入三维(3D)打印导航模板技术,对5例(10髋)尸体标本施行Bernese髋臼周围截骨术。术前对尸体标本行骨盆平片及CT扫描,CT数据进行三维重建;Mimics 10.1软件中进行截骨模拟及旋转髋臼;根据术前规划应用逆向工程技术提取术野骨盆解剖形态特征和截骨面,设计导航模板并用3D打印技术制作成实物;术中将导航模板直接与暴露后的骨盆及截骨面贴合,完成精确截骨及髋臼骨块的旋转移位;对模拟术后及术后测量的外侧CE角、臼顶倾斜角、股骨头超出指数及覆盖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实验病例均未出现截骨进入髋关节内或后柱完全截断的并发症。术前模拟后与术后测量的外侧CE角、髋臼顶倾斜角、股骨头超出指数及覆盖率经统计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基于CT三维重建的导航模板应用于Bernese髋臼周围截骨术,可以提高该手术的精确性及安全,是解决PAO手术难点的有效方法。

1010 条记录 9/51 页 « 12...6789101112...505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