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调胃消痞方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胃肠动力及胃肠激素的影响

    作者:祁燕;董骏;易静婷;沈含章;李小丝;王华宁

    目的 观察调胃消痞方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sia,FD)大鼠胃肠动力及血清胃动素(MTL)、胃泌素(GAS)和血管活性肠肽(VIP)含量及胃窦组织Ghrelin表达的影响,明确其药效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运用夹尾刺激加不规律饮食制备FD肝郁脾虚动物模型,测定各组大鼠体重、胃残留率及肠推进率,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FD大鼠血清中MTL、GAS、VIP表达的改变,HE染色观察胃窦黏膜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胃窦组织中Ghrelin的表达.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体重、小肠推进率明显降低,胃残留率明显增多,血清MTL、GAS含量显著降低,VIP含量显著增加,胃窦组织中Ghrelin的表达明显减少(P<0.05,P<0.01);与模型组相比,调胃消痞方各组大鼠体重均不同程度增加,以高剂量组作用显著(P<0.05);胃内残留率明显减少,小肠推进率明显增加,以高、中剂量组作用显著(P<0.05);调胃消痞高、中剂量组MTL含量、中剂量组血GAS含量明显增加;高剂量组血清VIP含量显著降低;调胃消痞方各组胃窦组织Ghrelin的表达明显增加(P<0.05).各组大鼠胃黏膜未见明显异常.结论 调胃消痞方可明显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的胃肠功能,这可能与其促进胃肠排空,增加血清MTL、GAS降低VIP含量,上调胃窦组织Ghrelin表达相关.

  • 针刺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神经内分泌调节

    作者:侯陈凤;羊燕群;陈建永

    针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有较好的疗效,大量的临床实践和动物实验证实了针刺对胃肠运动具有良性双向调节作用,但其作用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尤其是在神经系统和胃肠激素方面,仍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进一步探讨.文章从神经系统和胃肠激素这两大方面就针刺对胃运动作用的机制和调节作一综述.

  • 中西医结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66例临床观察

    作者:尤徐瑶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对临床疗效及胆汁分流等级的影响.方法:选取125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59例和研究组66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奥美拉唑联合多潘立酮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药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测IL-8、TNF-α等炎症因子水平,胃泌素(GAS)、 胃动素(MTL)等胃肠激素水平,胆汁分流分级情况及治疗后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IL-8、TNF-α、GAS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MTL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IL-8、TNF-α、GAS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MTL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胆汁分流分级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3.94%高于对照组79.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胆汁反流性胃炎治疗中,中西医结合治疗可降低相关因子水平,调节胃肠激素分泌,提高临床疗效.

  • 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对患者胃肠激素指标的影响

    作者:孙鹏

    目的 研究观察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对患者胃肠激素指标的影响程度.方法 选取2011年8月至2013年11月于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胃癌根治术治疗的7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74例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常规开腹手术组)37例和观察组(腹腔镜手术组)37例,然后将2组患者术前及术后ld、3d及5d的血清胃泌素族、促胰液素族及其他胃肠激素指标进行检测与比较.结果 观察组术后ld、3d及5d的血清GAS、MTL、GIP及SP、SS、NPY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血清GLU、VIP及CCK则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术后的血清GAS、MTL、GIP及SP、SS、NPY水平低于术前,血清GLU、VIP及CCK则高于术前,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对患者胃肠激素指标的影响明显小于传统开腹手术,且恢复相对较快.

  •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应用进展

    作者:邓小敏;唐爱华

    糖尿病胃轻瘫(DGP)的概念由Kassander于1958年首次提出,DGP是糖尿病常见慢性并发症之一,是在发病学上与糖尿病相关、以胃排空延迟为主要特征、不伴有机械性梗阻的胃动力障碍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可能与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高血糖症、血清胃肠激素失调、微血管及平滑肌病变有关[1].糖尿病胃轻瘫主要临床表现为胃排空延迟而引起的厌食、恶心、早饱、呕吐、腹胀等症状[2].

  • P物质测定在小儿原发性肠套叠中的临床意义

    作者:苏蕊;王永森

    目的 通过检测P物质(SP)在小儿原发性肠套叠及其诱发因素(腹泻、饮食改变、上呼吸道感染等)存在时的变化情况,探讨SP的测定在小儿原发性肠套叠发病过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以2012年1~6月期间于沧州市中心医院住院治疗的肠套叠患儿39例(肠套叠患儿组),及同期、同院的有饮食改变、腹泻、上呼吸道感染等肠套叠诱发因素的患儿30例(肠套叠诱因组)为研究对象,以同期健康幼儿30例为对照(对照组),采用放射免疫方法检测肠套叠患儿组发病当时和空气灌肠复位后15日的血浆SP水平,同时检测肠套叠诱因组及对照组幼儿的血浆SP水平,并作比较、分析.结果 ①肠套叠患儿组血浆SP在肠套叠急性期水平(64.887±32.470 pg/ml)较对照组(41.362±24.362 pg/ml)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q检验,Q=4.777,P<0.01),15日后SP水平(50.060±26.083 pg/ml)较发病时明显下降,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配对t检验,T=4.661,P<0.01),15日下降后的SP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检验,Q=1.766,P>0.05).②肠套叠诱因组血浆SP水平(59.780±30.567 pg/m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q检验,Q=3.517,P<0.05).③肠套叠患儿组中发病前有明确诱因存在者SP水平(72.172±33.352 pg/ml)与无明显诱因存在者(51.879±29.371 pg/ml)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t检验,T=1.899,P<0.05).结论 腹泻、饮食改变、上呼吸道感染等可引发血浆SP升高,而升高的SP促进了肠套叠的发生、发展,肠套叠疾病的急性期SP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这可能是上述诱发因素诱发肠套叠的部分机制.

  • 近端胃癌全胃切除57例临床观察

    作者:王广胜;刘芳

    目的:寻求近端胃癌全胃切除术后更有益于提高患者预后的消化道重建术式.方法:近端胃癌行全胃切除术病例57例根据抽签与患者自愿的原则分为治疗组27例与对照组30例,两组都采用全胃切除术,对照组行食管空肠袢式吻合术,治疗组行食管空肠Tanner-roux-Y吻合术.结果:两组的生活质量优良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与死亡病例.随访半年,治疗组体重增加或保持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反流性食管炎发生比率少于对照组(P均<0.05).同时治疗组的术后胃容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CCK与MTL对比无明显差异,治疗后1个月都有明显上升,不过组间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食管空肠Tanner-roux-Y吻合术应用近端胃癌全胃切除术后能有效改善生存质量,减少并发症,提高胃肠激素的分泌,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

  • 黄白通气颗粒对家兔腹部手术后小肠功能的影响

    作者:袁转梅;邵璐

    目的:研究黄白通气颗粒对家兔腹部手术后小肠功能的恢复作用,初步探讨其促进腹部手术后家兔小肠功能恢复的作用机制。方法检测其对腹部手术后家兔肠鸣音恢复、首次排便时间、小肠肌电节律及肠推进功能的影响,并对胃动素(MTL)、缩胆囊素(CCK)、P物质(SP)、血管活性肠肽(VIP)等胃肠激素进行含量测定。结果黄白通气颗粒能缩短肠鸣音恢复及术后首次排便时间,加快小肠肌电节律恢复,促进肠推进功能。结论黄白通气颗粒具有增强家兔腹部手术后的胃肠蠕动、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刺激消化道MTL、SP、CCK及VIP的分泌。

  •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胃肠激素水平

    作者:郝悦;周润锁;李小丽;夏光明

    1 临床资料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 FD)28例,符合罗马Ⅱ诊断标准[1] .男13例,女15例,年龄18~68 (平均38)岁. 正常组健康体检者26例,男12例,女14例,年龄16~66 (平均36)岁,均无消化不良症状,经有关检查排除各系统脏器器质性疾患.

  • 纳络酮和西咪替丁对电针大鼠足三里胃酸分泌效应的影响

    作者:黄裕新;赵保民;张卫东;赵宁侠;王庆伟;王庆莉

    目的探讨电针调节胃酸分泌的机制. 方法采用精密酸度计测定电针后空腹胃液pH值,滴定法测定胃液酸度,放免法测定胃液、血浆、胃粘膜及颌下腺Gas和EGF含量. 结果注射纳络酮大鼠胃液酸度较生理盐水组有明显提高(35.3±1.7) vs (26.8±2.0) mmol*L-1, P<0.01,并用电针足三里后胃液酸度降低,pH升高(2.9±0.1) vs (1.9±0.2), P<0.01,两组胃液、血浆及胃粘膜Gas明显增高,EGF含量降低. 注射西咪替丁胃液量减少pH升高,胃酸度明显下降(19.8±0.8) vs (26.8±2.0) mmol*L-1, P<0.01. 并用电针足三里无显著变化. 胃液、血浆、胃粘膜及颌下腺Gas和EGF均显著升高. 结论纳络酮促进电针足三里对胃酸分泌的抑制作用. 西咪替丁抑制胃酸分泌,同时促进颌下腺、胃粘膜EGF合成与释放. 电针足三里不能改变已受抑制的胃酸分泌状态.

  • 电针调控大鼠胃酸分泌的机制

    作者:赵保民;黄裕新;赵宁侠;刘梅;尚磊;黄梅;王庆莉

    目的探讨电针足三里穴对大鼠胃酸分泌的调控机制. 方法 75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在清醒状态下针刺双侧足三里穴,以空白对照、非经非穴作对照,三阴交穴作经穴对照. 同步测定胃液量、pH值及胃液酸度,放免法测定血浆、胃液、胃粘膜胃泌素(Gas)和表皮生长因子(EGF)含量,透射电镜观察胃粘膜腺细胞超微结构. 结果电针刺激足三里穴后大鼠空腹胃液量明显减少[(0.30±0.11) vs (0.63±0.12) mL, P<0.01],胃液酸度明显降低[(30±3) vs (41±1) mmol*L-1, P<0.05],胃液pH升高. 胃粘膜Gas含量增多[(136±17) vs (73±4) ng*L-1, P<0.01],血浆Gas含量下降[(84±22) vs (108±30) ng*g-1, P<0.01],胃液Gas无变化;胃液及胃粘膜EGF含量显著升高[(3.2±1.1) vs (1.8±0.4)μg*L-1和(5.1±0.8) vs (2.4±0.4)μg*g-1, P<0.01],血浆EGF无变化. 胃壁细胞泌酸小管不扩张,小管泡充盈不足,且数量不减少,非经非穴组及空白对照组各项指标无显著变化. 结论电针足三里穴抑制大鼠胃G细胞Gas释放,降低血浆Gas,增加胃粘膜、胃液EGF含量;电针足三里可改变胃壁细胞超微结构,抑制胃壁细胞泌酸小管功能、降低胃酸分泌.

  • 功能性消化不良与部分胃肠激素的关系

    作者:唐红卫;黄裕新;徐海峰;高巍;周润锁;尚磊;王庆莉;高峰;安晓丽

    0引言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一常见的症侯群,占消化疾病患者的20%-40%,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明显影响,是人们研究的热点问题.新近发表的功能性胃肠道紊乱的罗马Ⅱ标准[1],按存在的主要症状将FD分为3种亚型:①溃疡样消化不良型;②动力障碍样消化不良型;③非特异性消化不良型.然而,FD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我们旨在结合症状分型与胃排空检测,探讨部分胃肠激素在FD发病中的机制.

  • 肠易激综合征模型大鼠血清酪酪肽水平及其受体特性的测定

    作者:刘欣;潘淑波;龚均;董蕾;王景林

    目的 通过测定肠易激综合征(IBS)大鼠血清酪酪肽(PYY)水平及其空肠黏膜上皮细胞PYY受体的变化,探讨IBS的发病机制.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成IBS腹泻型组(D-IBS组)、IBS便秘型组(C-IBS组)及对照组,应用同位素放射免疫法测定各组PYY水平及反映受体特性的两个参数:平衡解离常数(Kd)和大结合容量值(Bmax).结果 ①D-IBS组血清PYY水平为(66.50±32.10)pg/mL,与正常对照组的(15.33±10.63)pg/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IBS组血清PYY水平为(19.51±17.62)pg/mL,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D-IBS组Kd=203.29±77.14,Bmax=645.71±184.30;C-IBS组Kd=347.43±162.76,Bmax=671.86±162.96,与正常组(Kd=328.75±92.11,Bmax=880.00±410.7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BS可能与血清PYY水平的高低有关而与其受体的变化无关.

  • 胃肠激素与十二指肠胃反流及消化间期胃肠移行性复合运动的关系

    作者:戴菲;龚均;罗金燕;董蕾;朱有玲;王学勤

    目的探讨胃肠激素与生理性十二指肠胃反流(DGR)及胃肠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MMC)的关系.方法选择健康志愿者20例,进行24h胃内pH和胃内胆汁监测;采用灌注式测压法进行长时夜间胃窦十二指肠压力测定;分别于碱反流、胆汁反流发生前后及胃窦十二指肠MMC各时相抽血,检测胃动素(MTL)、P物质(SP)、生长抑素(SS)、一氧化氮(NO)的水平.结果碱反流和胆汁反流发生时与未发生时比较,血中NO的浓度明显增高,分别为(98.23±12.14)μmol·L-1和(71.24±10.21)μmol·L-1(P<0.01);(87.32±11.46)μmol·L-1和(69.45±10.56)μmol*L-1(P<0.05);血浆中MTL、SP、SS的浓度无显著性差异.血浆MTL浓度在胃窦MMCⅢ相时为(329.56±47.28)ng·L-1,比MMCⅠ相(237.43±41.54)ng·L-1和MMCⅡ相(256.56±44.32)ng·L-1显著增高(P均<0.05).SP、SS、和NO在MMC各相无显著差异.结论 DGR的发生与NO浓度改变有关;MTL与MMCⅢ相的发生有关.

  • 5-HT4受体激动剂对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消化间期运动及胃肠激素的影响

    作者:王深皓;董蕾;李路;罗金燕;朱有玲;王学勤;郭小利

    目的 探讨5-羟色胺4(5-HT4)受体激动剂对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IBS-C)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MMC)及血浆胃动素(MOT)、生长抑素(SS)、一氧化氮(NO)等胃肠激素有无影响.方法按照罗马Ⅲ标准招募26例IBS-C患者,同时招募28例健康对照者,对2组人进行MMC的监测,观察IBS-C患者给予5-HT4受体激动剂后MMC的变化.并且在给药前后留取MMC不同时期(Ⅰ、Ⅱ、Ⅲ期)的血液样本,对MOT、SS、NO浓度进行检测.结果 ①IBS-C患者给予5-HT4受体激动剂后,MMC周期显著缩短,MMC Ⅲ期收缩波幅均显著升高(P<0.01),MMC Ⅲ的传播速度加快(P<0.001).②IBS-C患者给5-HT4受体激动剂后,血浆MOT水平显著升高(P<0.001),SS水平无显著变化(P>0.05),而NO水平显著降低(P<0.01).③与健康人相比,IBS-C患者不同MMC时期血浆MOT浓度均显著降低(P<0.01),而SS浓度及NO浓度均显著高于健康人(P<0.001,及P<0.01).结论 上述结果为5-HT4受体激动剂治疗IBS-C的机制提供新依据,为研究IBS发病机制提供新的依据.

  • 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血清酪酪肽水平及其受体特性的测定

    作者:潘淑波;刘欣;龚均;董蕾;王景林

    目的 通过测定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血清酪酪肽(PYY)水平及其空肠黏膜上皮细胞膜PYY受体的特性来观察UC时血清PYY水平及其受体的变化.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成UC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BS)组及对照组,用同位素放射免疫法分别检测各组的PYY水平及反映受体特性的两个参数:平衡解离常数(Kd)和大结合容量值(Bmax).结果 UC及D-IBS组血清PYY水平高于对照组(P<0.001),且UC组亦高于D-IBS组(P<0.001);但UC组Kd及Bmax值与正常组和D-IBS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UC组PYY水平高于正常及D-IBS组,推测UC时PYY水平的变化可能与其腹泻症状和炎症病变的产生有关;UC组的Kd及Bmax与正常组比较无显著变化,推测UC可能与PYY受体的变化无关.

  • 大鼠空肠黏膜上皮细胞酪酪肽受体的分布与特性

    作者:闫媛;董蕾

    目的 检测正常大鼠空肠黏膜酪酪肽(PYY)受体的分布并测定反映酪酪肽受体特性的基本参数,初步阐明酪酪肽的作用位点和作用特点.方法 用125I标记酪酪肽并对其进行受体放射分析,测得酪酪肽受体的平衡解离常数,大结合容量及Hill系数.结果 正常大鼠空肠黏膜上皮细胞酪酪肽受体的平衡解离常数(Kd)为(386.69±129.95)pmol/L,大结合容量(Bmax)为(303.21±116.85)fmol/mg蛋白;Hill系数为1.酪酪肽受体为高亲和力受体.结论 正常大鼠空肠黏膜上皮细胞有酪酪肽受体的分布,酪酪肽受体之间无正负协同效应;酪酪肽受体对PYY具有高亲和性;可能有PYY直接与空肠黏膜上皮酪酪肽受体结合而直接抑制空肠黏膜的分泌.

  • 胆囊收缩素与胃肠道运动的研究进展

    作者:崔轶霞;王海军;魏晓萍

    胆囊收缩素(CCK)是被研究较为广泛的胃肠激素之一,它广泛存在于体内许多部位,是一种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脑肠肽.随着对CCK及其受体亚型分子生物学的认识和其拮抗剂的发展,其生理作用的研究已趋深入.CCK不仅能刺激胆囊收缩,而且对胃肠运动的调控起着重要作用.

  • 胃肠激素酪酪肽的特性及其与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潘淑波;刘欣

    酪酪肽(Peptide YY,PYY)是1982年发现的一种胃肠激素,它主要由分布于回肠及结肠粘膜的内分泌细胞即L细胞分泌,是由36个氨基酸组成的肽类物质.通过对PYY的结构及功能特点研究,认为PYY与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及外周神经系统的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胰多肽(Pancreatic Polypeptide,PP)共属于同一PP家族.PYY作为一种调节肽,通过位于靶细胞的PYY受体向组织细胞内传递信息.因PYY与NPY,PP作用的受体相同,所以将其受体称为Y受体.下面就PYY的作用与其受体的分布及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作一简要综述.

  • 胃肠激素在记忆调节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作者:姚扬;杨佳佳;汪志云

    脑-肠轴,即脑与胃肠激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已研究多年.脑-肠轴是一种双向的信息交流,它不但调节了胃肠功能的稳态而且与更高级的情绪与认知功能相关.进食时,消化道会分泌很多激素并通过外周途径影响不同的组织器官,包括大脑.而下丘脑在能量代谢、营养平衡以及摄食行为调控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它能将内脏功能与海马、杏仁核及皮层等肢体功能进一步整合起来.这些脑区主要参与大脑的高级功能,如认知功能、及情绪的调节.现对近年来不同胃肠激素对学习与记忆的调节功能进行综述.了解这类激素在记忆中的作用,将有助于寻找治疗与学习记忆障碍相关神经疾病的新型治疗策略.

689 条记录 33/35 页 « 12...27282930313233343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