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直流电额枕法治疗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缓慢的疗效

    作者:王丽冰;吕军吉;吴东;李晓铭

    1998年3月-2003年3月我院收治的脑彩超检测证实椎-基底动脉血流缓慢患者89例,男47例,女42例;年龄38-67岁,平均54岁;病程3 d-5年,平均2.7年;均以头晕为主诉,其中以特定方向转头时发生眩晕12例,眩晕伴失眠6例,劳累、情绪激动时症状加重伴颈部疼痛不适29例,恶心、呕吐4例,视物一过性不清8例,记忆力减退13例,肢体麻木17例.89例患者均采用ZGL-1型直流感应电疗机治疗,选用直流电部分,绒布衬垫8 cm×10 cm,患者仰卧位,正极放置颈部,副极放置额部,输出电0.01-0.03 mA/cm2,每日1次,20 min.

  • 电刺激椎动脉周围神经丛对椎-基底动脉血液动力学的影响

    作者:孙建民;崔新刚;李广桐

    目的 通过电刺激椎动脉周围神经丛,观测椎-基底动脉系统的变化,以了解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病理机制,并为其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20只,电刺激左侧椎动脉和其周围神经丛,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分别监测左、右侧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血流变化,然后用1%的利多卡因封闭上述刺激区后再次检测.结果 左侧椎动脉周围受到电刺激后左、右侧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搏动指数以及阻力指数均较刺激前明显升高(P<0.01);而1%的利多卡因封闭后,左、右侧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搏动指数以及阻力指数较刺激前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左、右侧椎动脉之间和椎动脉与基底动脉之间,存在着协同反射,椎-基底动脉的痉挛是由椎动脉周围的神经丛介导的,减少对椎动脉及其周围神经丛的刺激,将有助于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症状.

  • 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

    作者:朱金钊;张建刚;李钊硕;冯光

    目的 探讨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血管内方法治疗的31例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23例接受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8例行单纯支架置入术治疗.结果 术后即刻DSA复查显示,不显影9例,瘤颈残余6例,部分残余16例.术后2例发生急性脑梗死,2例发生小脑出血,经保守治疗后好转.26例DSA随访3~6个月,其中改善13例,稳定10例,复发3例.31例术后1年随访结果示,预后良好22例;遗留神经功能障碍9例,其中2例预后不佳.结论 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有效率高,复发率低.

  • 颅内后循环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作者:陈谦学;吴立权;刘仁忠;陈治标;徐海涛;简志宏;田道锋

    目的 总结分析颅内后循环动脉瘤的临床特征、手术入路及手术技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例经显微手术治疗的后循环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此19例中,6例手术经颢下入路,7例经翼点或扩大翼点入路,3例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2例经枕下旁正中入路,1例经扩大颞瓣入路.结果 9例患者动脉瘤成功夹闭,5例患者动脉瘤成功夹闭后行瘤体切除,5例患者动脉瘤被成功包裹.术后5例出现一过性动眼神经麻痹,3例出现同向偏盲,3例出现偏瘫,1例死亡.3例患者术后因脑积水同时行脑室-腹腔分流术.随访3月~6年,3例行瘤颈夹闭者见动脉瘤消失,载瘤动脉通畅,1例包裹者动脉瘤瘤体增大,1例患者在术后2年因动脉瘤突发破裂导致死亡.结论 对于后循环动脉瘤患者需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充分地显露动脉瘤和载瘤动脉.术中注意对神经及穿支血管的保护,可明显减少术后并发症.

  • 椎-基底动脉支架植入术后颅内出血1例分析

    作者:孙军;巴华君;陆川;陈献东

    目的 报告1例颅内基底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并发颅内出血患者的治疗过程,探讨支架植入术后脑出血并发症的处理.方法 行基底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并发右侧额叶脑出血,后行手术血肿清除及去骨瓣减压术,术后行“中性”治疗(不止血、不抗凝及不抗血小板聚集).结果 患者恢复良好,GCS 15分,四肢肌张力正常,5个月后行颅骨修补术.随访至今,无脑卒中发生.结论 支架植入术后发生脑出血并发症应积极抢救,“中性”治疗手段是可取的,但仍需临床实践证明.

  • 自膨式支架治疗椎-基底动脉巨大夹层动脉瘤

    作者:辛涛;贺西亮;高述礼;卢佩林;张在金

    目的 探讨自膨式支架治疗椎-基底动脉巨大夹层动脉瘤的方法及效果.方法 10例椎-基底动脉巨大夹层动脉瘤均行血管内治疗并随访.结果 术后即刻造影显示6例支架植入处血流发生明显改变,夹层扩张处缩小,4例无明显改变.术中无血栓事件及动脉瘤破裂出血,1例出现严重血管痉挛,应用罂粟碱后迅速缓解.临床随访3~30个月,8例头晕病例中有7例症状消失或减轻;7例术前饮水呛咳病例症状消失4例,减轻2例,1例无变化.造影随访10例,其中1例单支架治疗的患者五个月后夹层动脉瘤复发,球囊闭塞椎动脉,8个月后死于脑干衰竭.结论 对于椎-基底动脉巨大夹层动脉瘤,采用单支架治疗效果不佳,多支架技术可以缓解症状并可能修复夹层,但其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

  • 后循环缺血的全脑血管造影评估及支架成形术治疗

    作者:张志翔;恽文伟;钱传忠;刘向远;陈卓友;赵进委

    目的 探讨后循环缺血(PCI)的全脑血管造影的评估作用及支架成形术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65例后循环缺血患者进行了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并对其中12例进行了支架成形术治疗.结果 65例患者进行全腩血管造影后发现存在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43例(其中椎动脉32例,基底动脉7例,大脑后动脉4例,锁骨下动脉1例,颈内动脉25例,大脑中动脉2例),椎动脉发育不良16例,椎动脉非自然扭曲4例.其中12例进行了支架成形术,技术成功率100%,术后患者后循环缺血症状分别在1~12 d内明显好转,平均随访(20.5%±9)个月,随访中未见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及新发脑梗死.亦未见支架置入处再狭窄.结论 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对PCI患者的病因诊断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而对有适应症者进行支架成形术治疗安全可行,且近期疗效较好.

  • 椎-基底动脉主干缺血性脑卒中临床诊断的准确性

    作者:龚涛;王冬青;陈海波;苏闻;李淑华;蔡晓杰;王新德

    目的通过对椎-基底动脉缺血性脑卒中(vertebro-basilar arterial ischemic stroke,VBaIS)患者的临床特点的分析,阐明早期临床诊断椎-基底动脉主干缺血性脑卒中(mVBaIS)的方法及准确性.方法对65例VBaIS患者进行临床资料的分析;将"意识障碍"、"病情进展"、"临床多病灶表现"作为mVBaIS的"临床诊断标准";将MRI证实为"大面积脑梗死",同时斯堪的那维亚卒中量表(SSS)评分<22分及自理生活能力指数(Barthel Index)评分<35分作为确诊mVBaIS的"金标准",利用四格表法分析"临床诊断标准"诊断mVBaIS的准确性.结果 "临床诊断标准"诊断mVBaIS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期值及阴性预期值分别为77.7%、100.0%、90.7%、100.0%、86.3%.结论通过临床观察的方法可以早期预测mVBaIS,"临床诊断标准"对mVBaIS的诊断准确性较高.

  • 椎-基底动脉病变引起脑干形态及位置变化的3.0TMRI研究

    作者:李晖;刘怀军;杨桦;贺丹;耿左军;杨冀萍

    目的 探讨椎-基底动脉病变与脑干形态及位置之间的系.资料与方法 2006年10月至2007年7月经临床及MRA或CTA检查发现有椎-基底动脉血管异常218例及正常对照组218名,常规行MRI及MRA检查.观察并记录脑实质MRI表现分型、颅内椎-基底动脉形态位置分级、血管与脑干的系、脑干有无旋转,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病例组椎动脉越过中线及基底动脉移位数量均高于对照组,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右椎动脉:χ2=60.398,P<0.05;左椎动脉:χ2=54.461,P<0.05;基底动脉:χ2=205.007,P<0.05).病例组脑干与血管接触高于对照组,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037,P<0.05).对照组脑干未见旋转,病例组103例患者脑干发生旋转,椎动脉是否越过中线与脑干旋转之间有系(χ2=19.467,P<0.05)且系密切(C=0.89),椎动脉粗细与脑干旋转之间有系(χ2=19.357,P<0.05)且系密切(C=0.76).结论 应用先进的MRI技术对椎-基底动脉病变进行分析、研究,能够准确真实地显示血管移位、脑干变形旋转等形态学上的改变,为诊断和进行针对性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

  • CT血管成像减影技术对椎-基底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和对比研究

    作者:程晓青;左长京;田建明;萧毅;郝强;生晶;邵成伟

    目的 评价64层螺旋CT血管减影技术在椎-基底动脉成像中的价值. 资料与方法 99例患者行椎-基底动脉CT血管造影,采用减影技术和未减影CPR技术后处理并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椎-基底动脉减影图像显示椎-基底动脉优于CPR图像(P<0.01).减影CT血管图像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9.5%、96.6%、96.4%、96.2%、96.6%. 结论 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减影技术较常规后处理方法显示椎-基底动脉病变更准确.

  • 丁咯地尔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40例

    作者:邓小容;刘玲

    目的:研究丁咯地尔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治疗作用及用经颅多普勒(TCD)对临床效果观察的意义.方法:40例VBI患者用盐酸丁咯地尔注射液0.2 g稀释于250~500 mL 0.9%氯化钠溶液或葡萄糖溶液静脉滴注,qd,连用5~7 d,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及TCD检测椎动脉(VA)和基底动脉(BA)平均血流速度(Vm)改变.结果:患者临床症状、体征、VA和BA的Vm有明显的改善.结论:丁咯地尔能有效地改善VBI患者脑循环,是治疗VBI有效药物.

  • 针刺配合推拿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分析

    作者:唐元学

    目的 探讨针刺配合推拿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90例颈性眩晕患者的资料,按照患者的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5例,两组患者均应用针刺治疗及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加用中医推拿手法治疗,随访6个月,在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椎-基底动脉血流超声检查,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及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针刺及推拿手法治疗颈性眩晕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效果满意,值得在临床推广.

  • 成人椎-基底动脉应用解剖及临床意义

    作者:韩东;陈湘姣;唐波;董金玉;简晓红

    目的 对成人椎-基底动脉行应用性解剖、测量和分析,为头颈椎部外科手术及血管介入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16具成人完整头颈部尸体标本,锁骨下动脉灌注,逐层解剖,暴露椎-基底动脉和邻近组织,观测两侧椎动脉起始处及其穿第6颈椎横突孔下缘的外径,两侧小脑下前动脉、小脑下后动脉、大脑后动脉和小脑上动脉的起始处外径;观测并比较两侧小脑下后动脉、锁骨下动脉与椎动脉的夹角,及小脑下前动脉、小脑上动脉、大脑后动脉与基底动脉的夹角.结果 16具标本两侧:左侧椎动脉起始处外径及其穿第6颈椎横突孔下缘外径较右侧的均大(P<0.05);左侧小脑下前动脉起始处外径较右侧的小(P<0.05);左侧锁骨下动脉与椎动脉的夹角及大脑后动脉、小脑上动脉与基底动脉的夹角较右侧均小,而左侧小脑下后动脉与椎动脉夹角、小脑下前动脉与基底动脉夹角均大于右侧(P<0.05).结论 正常成人两侧的椎动脉起始处及其穿第6颈椎横突孔下缘的外径、小脑下前动脉起始处外径和椎-基底动脉主要分支与椎动脉、基底动脉夹角存在差异,左右不对称,提示血管介入等治疗时要左右对比,个体化治疗,选择适合的导管导丝,减少损伤,提高效率.

  • TCD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脑供血的初步观察

    作者:龚志刚

    目的:了解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发作时脑供血的变化。方法:对36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发病24h内进行TCD检查。结果:36例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均异常,其中26例显示PCA血流异常,大多数同时显示ICA系统血流异常,MCA和ACA异常发生频率相近,ICA系统以两支血管联合异常为多。两系统均以血流速度减慢为主,少数出现动脉硬化征(+)。结论:TCD对诊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非常敏感,宜早期检查,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患者同时存在ICA系统血管的供血障碍,TCD对诊治这类患者及预防缺血性卒中具有重要价值。

  • 支架治疗破裂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围手术期再出血风险及预后

    作者:李凡滢;齐铁伟;梁丰;何科君;杨毅兵;欧斯奇

    目的 探讨支架治疗破裂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围手术期再出血风险及预后.方法 收集23例患者共23枚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对比研究支架植入后破裂和未破裂动脉瘤的围手术期及预后情况.结果 破裂的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共12例,均以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为主要临床表现,未破裂夹层动脉瘤共11例.单纯支架植入10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13例,支架植入均成功.破裂组和未破裂组介入治疗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8.3%(1/12)和0%(0/11),破裂组出现1例术后24h内非动脉瘤部位出血.随访的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未破裂组:动脉瘤完全闭塞率为90.9%(10/11),部分闭塞率为9.1%(1/11);破裂组:动脉瘤完全闭塞率为50%(6/12),部分闭塞率为41.7% (5/12),无复发病例.随访过程中均无新发神经功能障碍出现.结论 破裂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急性期术中应用支架不会显著增加围手术期再出血的风险,并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推荐将支架作为破裂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治疗的重要手段.

  • 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所致眩晕的疗效观察

    作者:黎炳南

    目的:分析舒颈通络汤联合尼莫地平治疗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所致眩晕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期间收治的120例由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所致眩晕患者的临床资料,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西药尼莫地平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舒颈通络汤,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眩晕积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3.3%(56/60)显著高于对照组83.3%(50/60),P<0.05.结论:舒颈通络汤联合尼莫地平治疗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所致眩晕疗效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在椎-基底动脉压迫引起三叉神经痛中的诊断应用

    作者:雷志毅;沈海林;于乐林;尚海龙;李振凯

    目的 探讨磁共振血管成像对椎-基底动脉压迫引起的三叉神经痛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临床诊断三叉神经痛20例,磁共振诊断椎-基底动脉压迫三叉神经,利用多序列原始数据进行冠矢状位重建,进行多方位观察椎-基底动脉与三叉神经之间的关系.结果 MRI诊断20例责任血管为椎-基底动脉压迫三叉神经痛;MVD术中均发现责任血管为椎-基底动脉,其中右侧椎动脉4例,左侧椎动脉8例,未见双侧同时受压表现.基底动脉6例,基底动脉异常分支2例其中18例患者椎-基底动脉均有扩张>4mm,平均(4.9±3)mm,椎-基底动脉颅内段长(29.5±3)mm其中5例合并有颅内腔隙性缺血性改变.结论 磁共振技术在显示良好的三叉神经的解剖形态和清晰的显示椎-基底动脉走形及形态变化中有着显著的优势,能显著提高椎-基底动脉压迫三叉神经的检出率,对临床手术的选择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悬吊法在椎-基底动脉型三叉神经痛显微血管减压术中的应用

    作者:张庆辉;荆曰松;彭过;王荣耀;张强;李宇光

    目的 探讨椎-基底动脉悬吊法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因椎-基底动脉压迫致三叉神经痛病人的临床资料,在显微血管减压术中应用椎-基底动脉悬吊法.结果 术后总有效率100%,治愈率93% (28/30),平均随访20个月,无复发病例.术后并发症包括:面部麻木2例,听力下降l例,在随访期间均痊愈;无菌性脑膜炎2例,出院前治愈.结论 在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手术中应用椎-基底动脉悬吊法可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降低复发率.

  • LVIS支架在PICA起始部、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中的应用

    作者:豆涛涛;成晓江;卡合尔曼·卡德尔;吴海强;张杰;买买提力·艾沙

    目的 探讨LVIS支架治疗椎动脉小脑下后动脉(PICA)起始部、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9例夹层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动脉瘤位于椎动脉PICA起始部(椎动脉组)14例,基底动脉(基底动脉组)15例.栓塞结果依据Raymond分级评估,临床结果依据mRS评分评价.分析围手术期并发症及随访结果.结果 动脉瘤完全栓塞5例,部分栓塞24例.椎动脉组和基底动脉组发生并发症各2、5例,其中死亡各l、2例,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0).26例通过DSA检查及术后随访5~25个月,椎动脉组无进展病例,基底动脉组进展5例,差异显著(P=0.039);椎动脉组mRS评分预后良好12例,基底动脉组8例,预后良好率无明显差异(P=0.077).结论 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容易进展,要严格随访,更有效的治疗方式需进一步探讨.

  • 椎-基底动脉压迫所致面肌痉挛术中多点置入法的临床应用

    作者:王瑞馨;成军群;李蒉煜;孙士朋;王海鹏

    目的 分析在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面肌痉挛过程中使用多点置入法(架桥式)的实用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椎-基底动脉压迫面肌痉挛均采用多点置入法(架桥式),在神经出脑干处(REZ)、后组脑神经根部区域置入垫片.结果 术后症状即刻消失16例,明显缓解5例.出现轻微面瘫3例,听力下降1例.讨论采用多点置入法(架桥式)可明显减少手术时间,容易暴露共同责任血管,降低对面听神经的骚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197 条记录 8/10 页 « 1234567891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