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右室流出道室间隔主动电极和右室心尖部被动电极的对照研究

    作者:毛家亮;郝静;张琪;章隆泉;刘辉;周笙珩;何奔;张彦周;康瑜;黄定九;陈润芬

    目的 探讨采用主动电极行右室流出道(RVOT)室间隔起搏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需要安置体内埋藏式心脏起搏器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二组,50例用主动固定电极行RVOT室间隔起搏术(主动电极组),50例用被动固定电极行右室心尖部起搏术(被动电极组),记录两组在术中及术后的各项参数并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严重并发症.两组固定次数、曝光时间无差异(1.7±1.3次 vs 1.3±0.5次, 7.9±5.2 min vs 5.4±4.4 min,P均>0.05).主动电极置入后即刻可达到理想阈值,比被动电极高(0.6±0.27 V vs 0.5±0.25 V,P<0.05),被动电极阻抗比主动电极高(911±225.31 Ω vs 668±168.03 Ω,P<0.05),两组的感知阈值无差异.术后随访1个月时,两组的起搏阈值无差异.主动电极组2例,被动电极组1例出现导线脱位. 结论 使用主动电极行RVOT室间隔起搏是安全可行的.

  • 国内先天性长QT综合征的临床研究状况

    作者:丁世芳;向晋涛

    家系调查表明先天性长QT综合征(LQTS)的发病有其明显的家族遗传性,不同家族其有症状者、无症状者和正常者的构成比不同.无论是有症状者,还是无症状者,女性多于男性(女性占56.0%~62.0%).2个20个家系的研究显示其死亡率分别为6.9%和7%.先证者的调查显示先天性LQTS先证者女性发病者高,2个大系列调查其男女之比分别为22.4%:77.6%和18.8%:81.2%.LQTS可以合并Brugada综合征、阵发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预激综合征,以及特发性左室室性心动过速.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dP)根据发作前的上游节律特征可分为快速节律依赖性、缓慢节律依赖性、T波电交替依赖性、室性早搏节律依赖性TdP.有症状者QT/QTc间期长于无症状者,而无症状者又长于正常者.运动试验显示LQTS患者运动后恢复期QT显著延长.T波可表现为T波电交替、T波切迹、TU融合;同一类型间、同一家系中和同一患者的不同时间ST-T变化均可出现较大差异.左心交感神经切除术前后对U波的观察提示U波的起源与T波不同.β受体阻滞剂是先天性LQTS的基本的治疗,对大部分病人有效;对无效或小能耐受β受体阻滞剂治疗的患者,辅以起搏、左心交感神经切除术,可明显提高对LQTS的整体疗效.

  • 国人长QT综合征基因筛查及分子致病机制研究状况

    作者:李翠兰;刘文玲

    自1995年发现第一个长QT综合征(LQTS)致病基因至今,目前已在13个致病基因上发现了950多个突变.已公开发表的中国LQTS患者特异基因突变点有47个,包括KCNQ1上17个、KCNH2上19个、SCN5A上4个、KCNE1上1个、KCNJ5上1个.在对病人进行基因筛查研究的基础上,对突变位点的分子致病机制进行了研究的有:KCNQ1上的突变L191P、F275S和G314S,KCNH2上的突变L413P、F463L、Y475C、E505D、L539fs/47、P559H、A561V、G604S、V630A、N633S、R863X,KCNE1上的G52R,KCNJ5上的Kir3.4-Gly387Arg.致病机制包括负显性或单倍体不足导致的通道功能缺失.

  • 磁导航指导下室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治疗

    作者:李库林;王如兴

    磁导航系统由两块磁铁、磁消融导管和导管推送器组成,结合X线影像和三维标测构建的心脏电解剖图像,可以实现远距离摇控(控制室内)磁消融导管的走向,实现靶点消融。目前在其指导下消融缺血性心肌病室性心动过速( VT)的成功率在80%以上;非缺血性心肌病VT即刻成功率为50%或以上,无器质性心脏病VT成功率为86%~100%。明显高于手动消融VT的成功率;而复发率与手动消融相似。心脏损伤风险大大降低,也明显减少了医护人员的X线照射。

  • His束起搏--真正意义上的生理性起搏

    作者:刘文亨;陈柯萍;张澍

    His束起搏可分为直接His束起搏和His束旁起搏,后者较前者易实现。临床研究表明His束起搏有良好的血流动力学效益,对急性或慢性心功能均有益。对部分心力衰竭的病人行His束起搏可使宽的QRS波变窄,改善心功能。但His束起搏是否造成His束损伤及后续的损伤,进而影响左右束支还有待临床观察或研究。

  • 微小RNA与心律失常

    作者:孙莉萍;浦介麟

    目前发现多种临床心律失常综合征与微小RNA(miRNA)有关.miRNA在基因转录后调节中扮演重要角色.它影响离子通道基因的表达,同时也影响非离子通道基因表达,从而参与调节心脏节律.不同病理状态(如心肌梗死、心肌肥厚等)下,miRNA表达的异常,导致其所调控基因的表达改变,是心律失常发生的重要机制.对miRNA的研究,有助于阐明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开拓心律失常治疗的新途径.

  • 早期复极改变致恶性心律失常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状况

    作者:洪葵;周慧

    早期复极改变(ERV)为下壁或侧壁导联J点抬高至少0.1 mV,表现为QRS-ST处粗钝或切迹,即J波.动物实验观察ERV与Brugada综合征(BrS)可以相互转换.ERV、特发性心室颤动和BrS三者心电现象的不同机制是由于瞬时外向钾电流及其介导的外膜尖峰和穹窿的差异所致;近期研究揭示ERV与心脏骤停或心脏猝死有关.

  • 离子流相互作用与心律失常

    作者:李泱;尹彤;杨洁

    “离子流相互作用”是心脏电生理活动的基本模式,也是心律失常发生的基础和关键.离子流共同维持着心脏正常的电活动,当各种因素使离子流及其相互作用异常导致心脏电生理偏离时,机体将代偿性地调节使之恢复并维持正常.偏离一旦超过某个范围,则诱发心律失常.仅孤立地对某种离子流或数种离子流进行干预并不能达到良好治疗目的,甚至可能导致新的心律失常,只有通过调节离子流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心脏电活动恢复并维持在正常水平范围内,才能有效地减少和控制心律失常的发生.

  • 国内冷冻消融治疗心律失常的文献统计分析

    作者:向晋涛;张双船

    为了解冷冻消融治疗心律失常的国内运用状况,采用主题词和手工检索有关文章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总共查得可以利用的临床研究和个案报道共8篇.冷冻消融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共57例,成功率为96.5%(55/57),并发症4例,1例为肺栓塞,3例为一过性房室传导阻滞(AVB).冷冻消融治疗心房颤动(AF)23例,成功率68.4%(13/19).发生心包压塞1例.2位作者隔离肺静脉电位的成功率为100%,另1位作者的成功率只有44.4%.冷冻消融治疗心房扑动25例,成功率为96%,1例复发,经射频冷盐水导管消融成功.冷冻消融房室结2例,室性心动过速4例,均获成功.左、右侧旁道参与的心动过速冷冻消融的成功率分别为88%(15/17),83%(5/6).结果 表明对非AF心律失常,冷冻消融的急性成功率与射频消融相当;无永久性AVB发生;无疼痛;无肺静脉狭窄.左侧旁道消融采用8 mm导管效果好;冷冻消融过程中无交界性心律;冷冻导管稳定性好.

  • 与起搏器有关的并发症案例报道10年回顾分析

    作者:刘华芬;王晓红;向晋涛;叶丽娟

    目的 回顾分析文献报道的与起搏器有关的并发症案例,总结其种类和特性.方法 对<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1997~2006年间发表的与起搏器并发症有关的案例进行手工检索,并逐篇阅读.按作者以及患者的性别、年龄、起搏方式、适应证、并发症、病因、处理、转归,逐篇登记,之后对其归类分析.结果 共收集45篇并发症案例,53例并发症,其中男27例、女26例,年龄65.8±12.5岁.①囊袋并发症10例,其中囊袋感染化脓4例,败血症2例,皮囊组织增生、钙化、皮肤缺损、创面出血各1例.②感染性心内膜炎2例.③起搏与感知障碍12例,其中电极断裂4例,电极移位1例,普罗帕酮过量、高血钾及青霉素过敏致心室起搏阈值升高各1例.食管癌放射治疗致心房起搏阈值升高1例,起搏阈值急剧升高、脉冲发生器故障各1例.④电极导线嵌顿2例.⑤膈肌痉挛及胸部肌肉抽搐共4例.⑥血液、循环系统的并发症7例,其中左心衰竭2例,血胸、慢性血气胸各1例,栓塞性紫癜、右心系统大量气栓、急性肺栓塞各1例.心电并发症8例,其中室性心律失常3例,心室起搏伴心室搏动4例,噪音反转1例.动力性肠梗阻4例,精神症状4例.结论 文献报道的并发症案例较典型,弄清这些案例可能有助临床医师提高对起搏并发症的认识.

  • 1998~2005年国内心室颤动文献统计分析

    作者:向晋涛

    利用万方数据库,采用主题词检索,对1998~2005年国内心室颤动(简称室颤)文献进行统计分析,8种心血管杂志共发表53篇室颤文章,其中基础研究8篇,临床研究6篇,个案报道26篇,其他13篇.发表室颤文章多的杂志是<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其次是<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分别为21,9,7篇.基础研究表明心脏钠通道基因SCN5A与自发性室颤的发生有关,β受体阻滞剂卡维地洛、小剂量M1胆碱受体阻滞剂呱仑西平、缺血预适应等均有抗室颤的作用;心室复极期间施加在T波上的电击引起室颤的机制与电击引起的复极离散增加有关;胺碘酮使单、双电击的易损窗右移,并提高双相电击的易损下损;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向室颤的转化符合非线性动力学特性,室颤是心肌激动陷入浑沌所致;对室颤发生的初始过程观察表明多折返是室颤形成的机制之一.临床研究表明冠状动脉造影时,室颤易发生于多支病变者.一些室性早搏(简称室早)或室速与室颤同源,消融室早或室速可预防室颤的发生.个案统计31例发生室颤,其中男15例、女16例,年龄49.6±17.8岁.与冠状动脉有关的室颤11例,年龄大;外界因素引起的室颤10例,年龄次之;与心电异常有关的室颤8例,年龄轻.J波引起的室颤风险大,特发性室颤发生前均有室早诱发,且好发于女性.综述性文献共3篇,均涉及一个主题--动作电位时程(APD)的恢复性,认为APD恢复曲线的斜率是螺旋波折返激动稳定与否的重要因素.如何阻止室早或室速向室颤的转化是今后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 皮下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技术研究进展

    作者:李延广;时向民;李健;单兆亮;王玉堂

    皮下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SICD)技术是预防心源性猝死(SCD)的新尝试,避免了传统静脉ICD的导线并发症,适用于导线并发症发生率高、无起搏指征、预期生存时间长的年轻患者.众多临床研究证实了S-ICD在治疗SCD中的有效性、安全性.S-ICD系统主要由脉冲发生器、皮下电极、体外程控仪构成.S-ICD存在延迟放电、不恰当放电、高能放电、无起搏功能、兼容性等尚存争议的问题.S-ICD在一定适应证范围内有潜在大的应用前景.

  • 心脏再同步治疗的新利器——左室四极导线

    作者:吴国宏;陈康玉;严激

    心脏再同步治疗是心力衰竭合并心脏收缩不同步患者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然而,膈神经刺激、导线脱位、高起搏阈值等并发症和无反应现象困扰着临床工作者.新型左室四极导线因为拥有多达10个以上的起搏向量选择,在解决上述问题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可能终提高CRT疗效.同时,在四极导线基础上的多位点起搏有助于更进一步改善患者的心脏同步性和心功能,是未来CRT发展的重要方向.

  • 感染性心内膜炎电极拔除术后皮下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植入一例

    作者:李学斌;段江波;王龙;李鼎;昃峰;田轶伦;苑翠珍;刘刚;郭继鸿

    患者女性,36岁,17年前因长QT综合征(LQTS)行经静脉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左前胸)置人术后,7年前因左前胸囊袋感染,于右前胸行经静脉ICD植入术,1年前因感染性心内膜炎行电极拔除术.考虑患者年轻女性、遗传性心律失常、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及心室颤动史、双侧前胸囊袋感染史、感染性心内膜炎病史,符合全皮下ICD植入适应证,遂行皮下ICD植入,术后恢复良好.

  • Brugada综合征的心外膜基质消融:从基础到临床

    作者:蒋志新;戈甜甜;单其俊

    Brugada综合征作为一种特殊的临床疾病,是年轻人心源性猝死的重要原因.近,许多研究者在积极尝试一种新的Brugada综合征治疗策略——右室流出道心外膜基质射频消融.这种方法能够使绝大多数患者的Brugada心电图改变正常化以及减少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的发生,有望成为继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和奎尼丁之后的另一治疗选择.

  • 心脏脂肪与心律失常:心脏CT的研究价值

    作者:于怡驰;李毅刚

    心脏脂肪包括心肌内脂肪和心外膜脂肪组织.由于脂肪组织与心肌组织的CT值不同,故CT影像能反映出心脏脂肪的分布,图像观察表明心脏脂肪组织与心房颤动发生,以及心肌病存在明显相关.因此心脏CT是研究心脏脂肪与心律失常相关联系的重要影像学手段.

  • 埋藏式心律失常追踪器的临床应用

    作者:郭涛;蒲里津;华宝桐

    多数不明原因晕厥与严重心律失常有关,对这类晕厥,诊断精度和效率高的方法是为患者安装埋藏式心律失常追踪器(ILR).不论患者有无症状,新一代ILR可在长达3年的监测期内,借助手动/自动存储模式选择性捕捉有意义事件前/后的心电信息,明确心律失常与患者晕厥有或没有相关性,进而大大改进晕厥患者的治疗效果和转归.

  • 身体抗压动作与倾斜训练预防血管迷走性晕厥

    作者:王吉云

    血管迷走性晕厥常见于年轻患者,发生前常有晕厥先兆.身体抗压动作如交叉腿、下蹲位、身体向前弯曲等动作可使血压升高30~40 mmHg,可避免和延缓晕厥的发作.如通过采用身体抗压动作,仍然有反复晕厥发生,则可考虑直立倾斜训练.通过规范的倾斜训练后,大约有80%以上的患者不会再有晕厥的发生.

  • 腺苷试验在晕厥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孙志军;吴永全

    腺苷试验不仅应用方便,检查过程迅速,而且价格低廉.2009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晕厥诊治指南中已经将腺苷试验列为不明原因性晕厥的实验室检查手段之一.由于近年来不同学者的研究结果不一致,因此关于腺苷试验的适宜人群和应用条件尚未得到专家的广泛共识.但腺苷试验在晕厥诊断中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 胺碘酮用于心房颤动节律和室率控制方法的争议和思考

    作者:杨艳敏

    胺碘酮具有良好的治疗心房颤动的作用,虽然其应用剂量和方法在指南中有明确的规定,但不同的研究其剂量与方法不一,其疗效存在差异.一般来说短时间内应用较大剂量能缩短起效时间,剂量偏少有时难以达到抗心律失常作用.临床上在以指南为基准的基础上,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采用适宜的胺碘酮剂量和方法策略.

2299 条记录 110/115 页 « 12...10710810911011111211311411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