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静脉胺碘酮与严重肝功能损害

    作者:黄兴福;杨艳敏;朱俊

    静脉胺碘酮导致的严重肝功能损害(肝损害)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肝损害绝大部分表现为转氨酶显著增高,谷丙转氨酶(ALT)或谷草转氨酶(AST)的升高多在10倍正常值上限以上,约一半伴有黄疸.ALT或AST的升高出现很早,大部分在24 h以内,个别在72h后.罕见有致死性肝损害报道.胺碘酮导致肝损害的机制以助溶剂聚山梨酯80导致肝损害的学说有更多的支持,免疫机制、特异体质、胺碘酮的线粒体毒性、患者的心功能以及肝脏内的药物浓度增高也有促发作用.因此,应用静脉胺碘酮前需进行肝功能监测,药后的第1,3天再次复查肝功能.一旦出现转氨酶升高,更应严密监测肝功能.通常停止静脉胺碘酮后,肝功能会很快恢复正常,必要时加用护肝药物.

  • 胺碘酮药代动力学和电生理特性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廖德宁;杨志健

    胺碘酮为高脂溶性药物,在小肠被动吸收,高脂饮食能增加其吸收.在体内呈三室开放模型分布,所达稳态时间及消除半衰期均很长,多种因素如性别、年龄、体重等均影响其分布和清除,故用药应个体化.胺碘酮在肝脏通过细胞色素氧化酶(CYP)代谢.口服胺碘酮的主要药效物是去乙基胺碘酮(DEA),而静脉胺碘酮主要以原药形式发挥作用.DEA对快反应心肌细胞作用强,而胺碘酮对慢反应心肌细胞作用强.故静脉胺碘酮控制心房颤动心室率较好,而口服转复效果好,并能有效抑制室性心动过速.由于很多药物通过肝脏CYP代谢.故胺碘酮与这些药物合用时,各药血浓度升高,药理作用会增强,故应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胺碘酮具多通道滞阻的特性,使三层心肌复极均匀延长,致心律失常作用较小.

  • 百多力起搏器的动态夺获控制和心室夺获控制

    作者:杨亚莉;甘清晖;冯莉;陈顾江;吉亚军

    百多力起搏器的自动起搏阈值测试有 ① 动态夺获控制,主要为Philos II,Cylos,Talos系列起搏器所具有;②心室夺获控制,主要为Evia、Estella、Effecta系列起搏器所具有.两种起搏阈值测试方法流程相似,首先进行信号质量检测,后进行阈值搜索,阈值搜索后自动调整起搏振幅,后逐跳进行连续夺获确认,如有不夺获,则以备用脉冲进行保护性起搏.两种起搏阈值测试过程中有一些细节稍有不同.

  • 圣犹达起搏器的自动夺获功能(二)

    作者:吉亚军;吴师伟;陈顾江;冯莉

    自动夺获功能(Auto Capture)算法是圣犹达公司在早期单腔起搏器自动夺获功能基础上改进而来,应用于圣犹达公司的单、双腔起搏器(型号5xxx、PMxxxx),同样具有自动确认起搏夺获,自动保护性起搏,自动测定起搏阈值,自动设置起搏电压功能.

  • 圣犹达起搏器的自动夺获功能(一)

    作者:杨亚莉;张余斌;吉亚军;陈顾江

    自动夺获(AutoCaptureTM)起搏系统是早的心室自动化阈值管理功能,应用于圣犹达公司的Regency系列(2402L、2400L)和MicronyⅡSR+ (2525T)系列单腔起搏器.具有每搏监测,失夺获时发放备用脉冲保证夺获,确认失夺获后自动夺获恢复,自动测试起搏阈值并自动调整心室起搏电压功能.

  • 微型无导线心脏起搏器的临床应用与进展

    作者:汪菁峰;梁义秀;宿燕岗

    目前应用于临床的微型无导线心脏起搏器有2种:NanostimTM和MicraTM,前者采用主动螺旋固定装置,后者采用被动倒钩状固定装置.间接对照结果表明无导线起搏器可显著降低气胸、锁骨下静脉血栓或阻塞、导线断裂磨损、囊袋感染等并发症,但增加心脏穿孔及股静脉血管相关并发症.微型无导线起搏器与皮下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联合应用还处于实验研究阶段.目前微型无导线起搏器适应证较局限,费用昂贵是其主要不足.

  • His束起搏临床应用进展

    作者:李乐;张岩;李永勤;郑强荪

    His束(HB)是房室结的延伸,并进一步与左、右束支传导系统相连接,HB起搏传导的兴奋与正常的兴奋传导一致,故具生理性.HB起搏分为①选择性的夺获;②非选择性的夺获.HB起搏的临床适应证为①需要高比例心室起搏的缓慢性心律失常;②房室结消融治疗心房颤动合并心功能不全;③需要再同步化治疗的患者.其手术成功率在85%~90%之间;起搏阈值总体较稳定,导线脱位率并不高于常规起搏患者的导线脱位率;局限性有:10%~20%的病例无法标测到HB电位,安置电极导线困难,起搏阈值较高等.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还有待更大规模和长期随访的观察.

  • 他汀类药的抗心律失常作用:从临床循证证据到分子机制

    作者:边波;孙跃民;万征

    临床和基础研究表明,他汀类药有抗心律失常作用.该类药物通过多效性机制,在降胆固醇以外,发挥抗炎、抗氧化、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影响血管生成、抑制心脏肥厚和左室重构、抑制神经内分泌激活等作用,甚至直接影响细胞膜离子通道功能,从而改善心肌细胞生存环境、提高心肌细胞电稳定性,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已有的临床实验证据显示他汀对继发性心房颤动和特发性心房颤动、缺血性心脏病合并室性心律失常和非缺血性室性心律失常均有抑制作用.但亦有部分研究显示他汀并不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此有待更多的前瞻性、双盲、随机设计的多中心临床试验和深入的基础研究进一步明确他汀抗心律失常作用.

  • 抑制血管紧张素系统降低心房颤动的发生:临床和实验的证据

    作者:向晋涛;朱刚艳;江洪

    多项临床回顾性研究表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能降低高血压和左室肥厚、心肌梗死后左室功能异常、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房颤动(AF)的发生,并且能预防电转复AF的复发.说明ACEI和ARB治疗AF危险因素的病人能获益.ACEI和ARB临床抗心律失常机理可能是通过预防基质重构介导,直接的离子通道的调节特性也可能有作用.然而,目前还没有充分的前瞻性双盲试验资料和坚实的临床证据推荐单独使用ACEI或ARB治疗去预防AF.ACEI和ARB抗心律失常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与心房颤动的关系

    作者:曾俊弋;唐安丽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2是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一个新成员,是迄今为止发现的第一个人类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同族物.它可以水解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生成血管紧张素(1-7),后者具有舒张血管和心脏保护功能.AngⅡ可促进心房颤动的发生和发展,ACE2则通过对AngⅡ的拮抗而在心房颤动过程中起到保护性的作用.

  • 轴支撑消融导管在猪右上肺静脉标测和消融的操控性研究

    作者:龚辉;彭飞;张和细;刘磊;张弩;胡建强;赵学

    目的 在左房内精准有效操控消融导管是保证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消融高效成功的技术关键.我们根据圆规画圆原理设计了新型轴支撑消融导管,本实验拟验证其是否具有精准有效的操控性.方法 将同一实验动物先后随机分入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轴支撑冷盐水灌注消融导管(轴支撑组)和非轴支撑冷盐水灌注消融导管(非轴支撑组)进行右上肺静脉标测/消融操作.将轴支撑导管的轴支撑钢丝撤回钢丝腔内即成为非轴支撑导管.采用EnSite VelocityTM心脏三维标测系统重建左房及右上肺静脉.实验内容包括导管在右上肺静脉邻近区域的贴靠标测及标测消融两部分.结果 8只动物中,房间隔穿刺致2例动物心包压塞,1例死亡,7例动物完成实验程序.在贴靠标测实验中,轴支撑组完成环肺静脉间断贴靠、环肺静脉连续贴靠和肺静脉前庭放射状线性连续贴靠的操作时间和曝光时间分别显著少于非轴支撑组(P均<0.001);在标测消融实验中,完成环肺静脉消融和肺静脉前庭放射状线性消融的操作时间和曝光时间分别显著少于非轴支撑组(P均<0.001).在左房操作过程中,轴支撑组不经意退回右房的次数显著少于非轴支撑组[(0.7土0.8)次vs (5.1±1.3)次,P<0.001];轴支撑组从原房间隔穿刺孔再进入左房的时间显著少于非轴支撑组[(1.0±0.2) min vs (5.0±0.9) min,P<0.001].动物解剖未见留置在肺静脉及左房内的导引钢丝表面及导管钢丝腔开口有血栓附着,右上肺静脉内膜未见划痕、撕裂和血栓附着.结论 轴支撑消融导管的操控性能明显优于非轴支撑导管.轴支撑导管的移动方向及移动距离易于控制,到位精准,贴靠标测稳定,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 国产与进口心脏单腔起搏器临床应用比较

    作者:吴辉;杨俊;丁家望;李松;杨简;陈勇;彭家芹

    目的 比较国产心脏单腔起搏器(Qinming 2312)与两种进口心脏单腔起搏器(Biotronik PhilosⅡS、St.Jude 5056)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连续人组在本院植入心脏单腔起搏器的患者74例,根据起搏器型号分为三组:A组(26例),植入Qinming 2312型;B组(25例),植入Biotronik PhilosⅡS型;C组(23例),植入St.Jude 5056型.检测并记录术后即刻和术后3个月随访时的各项起搏参数变化,采用SF-36量表评价并比较各组患者手术前后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比较各组患者的起搏器费用及医保报销情况.结果 与B、C组相比,A组患者手术即刻和术后3个月的各项起搏参数无显著差异(P>0.05),患者的生活质量各项指标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而A组的费用较低,医保报销比例较高.结论 国产心脏单腔起搏器(Qinming 2312)的性能及临床疗效不亚于进口单腔起搏器,具有更高的性价比.

  • 国产心脏起搏器单中心103例回顾

    作者:卢冬雨;蔡鑫;张恒;王洪巨;邵杉;胡司淦

    目的 比较国产单腔起搏器与进口百多力单腔起搏器的性能和费用.方法 选取188例具有起搏器适应证的患者,基于患者自愿选择原则,103例患者安装国产Qinming2312M单腔起搏器(国产组),85例患者安装进口百多力Phillos ⅡS单腔起搏器(进口组),比较两组起搏器的参数,并发症及住院费用.结果 与进口组比较,国产组在植入中和随访中各个参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进口组并发症:电极脱位1例,囊袋感染1例,感知异常1例;国产组并发症:电极脱位1例,囊袋感染2例,感知异常1例,国产组与进口组并发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4/103 vs 3/85;P>0.05),与进口组住院费用比较,国产组显著降低(24 322元vs 31 098元;P<0.01).结论 国产组与进口组性能相当,费用较低.

  • 《几何画板》模拟RR-Lorenz图的方法及意义

    作者:景永明;相晓军;荆凡君;向晋涛

    目的 深入了解不同形态、分型各异的RR-Lorenz图的临床意义和潜在价值.方法 按照RR-Lorenz图的成图原理,结合实际的RR-Lorenz图,利用《几何画板》的动态几何与跟踪轨迹功能,模拟房性早搏、室性早搏等心律失常的RR-Lorenz图,总结不同形态散点图所揭示的心律失常规律.结果 《几何画板》不仅能模拟常见心律失常的RR-Lorenz图,而且可以揭示RR-Lorenz图各部分的含义.结论 《几何画板》是一个有力的探索工具,有利于我们探索RR-Lorenz图的无穷魅力与潜在价值.

  • 一种简单快速的心肌细胞分离培养方法

    作者:陈连凤;魏欣;刘博江;方全

    目的 探讨心肌组织块体外原代培养豚鼠心肌细胞的方法.方法 将剪成1 mm3左右心肌组织小块,采用心脏组织块体外贴块种植原代培养豚鼠心肌细胞.结果 该方法能成功地培养出原代心肌细胞,并能够传代,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证实培养的细胞为心肌细胞,免疫组化染色鉴定为心肌细胞特异性蛋白cTnT表达阳性,同时具有心肌细胞节律收缩特性,膜片钳可以记录到细胞Ik及Ito电流.结论 心肌组织块体外原代培养可以获得较多单个心肌细胞,所获得的细胞具有良好的功能状态,操作方法简单.

  • 心房颤动持续时间与患者缺血性卒中的关系

    作者:孙晟甲;高秀芳

    目前的观点认为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类型以及房颤持续的时间不影响抗凝决策,但事实上,关于房颤持续时间与房颤患者缺血性卒中之间的关系存在争论.现代的研究通过采用更精确的房颤发作时间计量方式、纳入更大规模的研究人群,更能反映房颤时间与卒中的真实关系——房颤发作时间的延长将增加患者的卒中风险.

  • 左房增大与心房颤动患者发生卒中风险一定相关吗?

    作者:李若水;施海明;高秀芳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发生卒中的风险明显增加.临床医师常使用CHADS2和CHA2DS2-VASc等评分来识别出高卒中风险的房颤人群.有不少文献报道,左房增大在窦性心律的人群中是卒中事件的危险因素.但是在房颤的患者中,左房大小对卒中事件的预测能力仍然存在争议,一些前瞻性研究和回顾性研究显示左房增大与房颤患者卒中事件相关,而另一些研究则显示无相关,因此什么样病因的房颤患者,左房增大与卒中相关需进一步研究.

  • 利用Lorenz-RR散点图鉴别窦性心律不齐和晚发房性早搏

    作者:郑文凯;刘林勇;康虹;许智永

    目的 应用心电散点图诊断晚发房性早搏(简称房早).方法 将49例心律不齐患者同时进行常规心电图检查和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 散点图诊断窦性心律不齐13例,房早36例,而常规心电图误诊窦性心律不齐4例为房早,房早19例误诊为窦性心律不齐.结论 动态心电图散点图能正确诊断窦性心律不齐和晚发房早.

  • 现代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滤过肌电噪声及T波信号的程序及其临床应用

    作者:张逸群;宿燕岗

    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的不恰当治疗一直是近年来学术界关注的焦点.ICD将室上性心动过速误诊为室性事件是导致不恰当治疗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则多由过感知问题所致.ICD植入人体后长期被患者自身的肌电噪声以及T波信号所包围,一旦ICD感知到这些信号则极易引发不恰当治疗.然而,随着ICD硬件及软件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ICD已经集成了一套完整的肌电噪声及T波信号滤过功能,如:专为ICD设计的带通滤波器、感知灵敏度自动增益控制技术及其他感知优化功能以大化避免过感知,从而减少ICD不恰当治疗.

  • 无导线心脏起搏/除颤器——心脏起搏技术的新里程碑

    作者:屈百鸣;金钦阳

    目前心脏起搏/除颤器的使用寿命短和导线技术存在诸多问题,科学家在不断探索起搏器能量及无导线技术.现在正在试验和试用的技术有:①经体表无线传输能量的心脏起搏研究:有电磁传输方式和超声传输方式,此两种方式虽然稳定夺获心脏,但无法解决能量传输中的太大能量损耗问题.②生物“自发电”起搏器研究:有酶生物发电技术和纳米发电技术,这两种技术尚处于研发阶段.③“种植”式无导线微型起搏器:大的核能技术虽然能解决无导线和寿命问题,但由于核能固有的缺点,使得该技术不能获得广泛接受;由于电子技术的微型化,使得微型化的起搏器研制成功.目前正处于临床试验阶段.④无导线除颤器的研究:有完全皮下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和经皮置入式血管内除颤器,这两种除颤器都显示了良好的效果.

2299 条记录 111/115 页 « 12...10710810911011111211311411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