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基于电子医疗数据的缺血性中风病患者证型分布特点

    作者:孙学旺;谢雁鸣;杨薇;王永炎;赵维;庄严

    目的:研究真实世界中缺血性中风病患者的证型分布特点,以及各证型分布与患者年龄、性别、节气的关系.方法:选择全国4家三级甲等中医医院的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中出院第一诊断为缺血性中风病,且具有中医证型记录的住院患者信息,采用频数统计方法对患者的中医证型与患者年龄、性别、节气等的分布特点进行分析.结果:在6302例缺血性中风病患者中,各中医证型以风痰瘀阻证多,为2374例(37.67%),其次为气虚血瘀证1219例(19.34%)和肝肾阴虚证1052例(16.69%);入院患者中风痰瘀阻证和气虚血瘀证均以60~74岁的患者居多,分别为1013例(42.72%)和572例(46.92%);各证型分布男性患者普遍多于女性患者;缺血性中风病在寒露和惊蛰-立夏等几个节气入院患者较多.结论:基于HIS数据发现真实世界中缺血性中风病住院患者总数及各证型分布均是男性多于女性,且都以风痰瘀阻证为多,入院患者年龄主要集中在60~74岁,各证型入院节气主要集中在寒露和惊蛰-立夏阶段.

  • 刺五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90例分析

    作者:孙海英;李枫;张金光;信继增

    缺血性脑血管病属于中医学中风范畴,又名卒中,是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口眼喁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或不经昏仆,而仅以僻不遂为主症的一种疾病.笔者应用刺五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病的患者90例,进行临床观察并对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监测对照.结果:治愈(基本恢复)21例,显效(明显好转)35例,有效:27例,无效5例,恶化1例,无死亡,总有效率为93.3%;而且,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表明:刺五加注射液有明显降低全血粘度、血浆粘度、血浆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压积、总胆固醇、甘油三脂的作用,治疗前后比较p<0.01.治疗过程中无副作用出现.提示刺五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病有较好的疗效.

  • 缺血性中风病证候生物样本库标准化建设与管理

    作者:韩秀秀;马斌;姜如;王亚云

    标准化生物样本库是实现科研成果快速转化并应用到临床实践的桥梁,是实现转化医学的保证。建设标准化缺血性中风病证候生物样本库十分必要;缺血性中风病证候生物样本库的标准化建设将为中医药领域建设中医特色性生物样本库提供参考经验,并推进中医药领域生物样本库的建设进程。

  • 水蛭药材的鉴别

    作者:袁晓环;王春涛;王晓东

    水蛭是水蛭是环节动物门蛭纲动物[1].我国以水蛭为药材历史悠久,中国药典记载水蛭有通经活络之功效[2].水蛭临床疗效显著有活血化瘀,通经活络.用于淤血阻络所致的缺血性中风病[3].水蛭对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有潜在应用价值[4],水蛭能促进脑血肿及皮下血肿的吸收,保护脑组织免遭坏死,促进神经功能恢复[5].

  • 调畅中焦法防治缺血性中风病复发的临床观察

    作者:张桂睿;游佳华;王康平;姚建景

    目的:观察调畅中焦法对中风病复发的影响。方法:将160例急性缺血性中风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观察组同时加用调畅中焦中药汤剂,观察两组证候要素特点及2年内缺血性中风病复发率。结果:两组证候要素中痰证(66.875%)、血瘀证(66.25%)、风证(58.125%)占前3位,2年内复发率观察组(10%)低于对照组(2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调畅中焦法可显著降低中风病的复发率。

  • 益气活血化痰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研究

    作者:马岩梅;王海燕;彭兴华;齐锡友;卢晨;孙三峰;谢春荣;佟琦媛;李连英

    目的:探讨益气活血化痰法在急性缺血性中风病治疗中的作用及该法对缺血性中风的症状、血浆纤维蛋白原、血脂的影响.方法:将所选入的缺血性中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神经内科常规处理的基础上,分别予以益气活血化痰法和活血化瘀法治疗.观察两组间治疗前后疗效及血脂、纤维蛋白原变化.结果:两组的临床疗效评定显示,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对血脂、血浆纤维蛋白原的作用经统计学检验,显示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益气活血化痰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优于单纯活血化瘀法.

  • 缺血性中风病“一分为三”辨证规律的研究

    作者:张舞青;林亚明

    "一分为三"的辨证方法即辨阴证、辨阳证、辨阴阳错杂证的诊疗体系,并把辨阴证、阳证、阴阳错杂证作为概括其他辨证方法的方法.该方法是云南中医学院林亚明教授在1993年提出的.林教授认为以"一分为三"的辨证方法来指导,能提高分析疑难、复杂证候的辨证准确性,从而为临床诊治提供更可靠的依据.本研究以"一分为三"的辨证方法与1994年"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的六种基本证候的辨证方法进行比较,探讨他们之间的关系,以评价"一分为三"的辨证方法对缺血性中风病的应用价值.

  • 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中医证候规律探讨

    作者:李水芹;李平;王飞;王永炎

    目的 探讨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中医证候规律.方法 选择30例缺血性中风病患者,分析其急性期和缓解期、急性期不同年龄段证候分布,以及急性期各证候组合情况.结果 急性期风证25例、火热证23例、痰证22例、血瘀证14例、气虚证16例、阴虚阳亢证14例,缓解期分别为18、16、15、13、17、15例.急性期风证、火热证、痰证所占比例均高于缓解期,但仅风证具有统计学意义.急性期年龄≤60岁者火热证、痰证、血瘀证、阴虚阳亢证所占比例高于>60岁者(P均≤0.05).急性期同时存在4个证候16例,3个证候4例,2个证候8例,单一证候2例.其中,两证组合以风痰证、风火证、火痰证的组合为主,三证组合以风火阳亢证、风痰瘀阻证的组合为主,四证组合以风火痰瘀证、气虚血瘀风火证、气虚血瘀风痰证组合为主.结论 缺血性中风病中医证候急性期以风证为主,风证、痰证、火热证等实证组合多见,年龄≤60岁者实证所占比例较高.

  • 黄竹清脑颗粒对缺血性中风病痰热腑实证患者血脂水平的影响

    作者:薛瑞文;田伟;刘淑霞;郭王斌;张永前

    目的:观察黄竹清脑颗粒对缺血性中风病痰热腑实证患者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将5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28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黄竹清脑颗粒治疗,每日3次,1次10 g,温开水冲服.两组均治疗3周.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均显著降低(P<0.05),经过组间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证候积分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提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TC、TG、LDL-C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降低(P<0.05),HDL-C与治疗前比较显著升高(P<0.05).经过组间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TC、TG、LDL-C降低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HDL-C升高水平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黄竹清脑颗粒对小剂量辛伐他汀有增效作用.

  • 缺血性中风病中医症状术语规范的研究

    作者:侯思怡;齐文诚;张哲;杜莹;杨关林

    通过内科书收集、文献整理、临床流行病学调查获取缺血性中风病的症状描述,遵循科技术语的命名原则规范各症状名词,依据《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及逻辑学划分,结合专家意见确定中医领域下术语定义,明确症状间的逻辑关系,建立症状间的概念体系,初步形成缺血性中风病症状术语规范.

  • 加用化痰通络汤加减治疗缺血性中风病52例

    作者:何旭明

    [目的]观察加用化痰通络汤加减治疗缺血性中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缺血性中风病100例按照完全随机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8例予常规对症治疗,治疗组52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化痰通络汤加减,2周为1个疗程,疗程间间隔1周,两组治疗2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2%.两组疗效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加用化痰通络汤加减治疗缺血性中风病疗效良好.

  • 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中风89例临床观察

    作者:丘仁

    1994年1月至1999年12月收治缺血性中风病89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89例缺血性中风患者均为住院病人,其中男58例,女31例,年龄42~81岁,50岁以下9例,51~60岁28例,61~70岁34例,71岁以上18例;初次发病68例,复发2次以上21例.有高血压病史者71例,伴冠心病40例,高脂血症37例,高粘血综合征56例.肌力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偏瘫者肌力0~Ⅰ°2例,Ⅱ~Ⅲ°68例,Ⅲ°以上19例.

  • 自拟益气活血通脑汤治疗老年缺血性中风37例

    作者:沈世应

    老年缺血性中风病情重,原发病和并发症多,致残率和病死率高,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我院1995年6月~1998年10月应用益气活血通脑汤治疗脑梗塞37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 头针治疗缺血性中风病的技术操作参数优选研究

    作者:周建伟;黄蜀;谢慧君;赵箐箐;王敏

    目的:优选头针治疗缺血性中风病的技术操作参数.方法:在前期已优化出头针治疗缺血性中风病的穴位组合、针刺部位、刺激方法基础上,以介入时机、针刺频次、留针时间、针刺疗程为考察因素,以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优选操作参数.结果:各参数因素对效应的影响大小顺序为针刺疗程>介入时机>留针时间>针刺频次,其中针刺疗程、介入时机为主要因素;留针时间、针刺频次为次要因素.在发病1~2天介入、留针0.5小时、隔日1次、疗程6周的参数组合条件下,患者神经功能缺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既显著又省时方便.结论:头针治疗缺血性中风病的适宜技术操作参数为发病1~2天介入、留针0.5小时、隔日1次、疗程6周.

  • 治疗缺血性中风病的中药药理研究现状及前景展望

    作者:安祯祥

    缺血性脑血管病分为短暂脑缺血发作(包括颈动脉系统、椎-基底动脉系统)和脑梗死(包括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腔隙性梗死、血管性痴呆等)(1).缺血性中风病在中医学中属"中风"范畴,其病机概而言之为"血瘀、火、气、风、痰、虚".中药的活血化瘀法和清热解毒开窍法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已是临床工作者的共识(2).但在中药药理研究进行量化方面所作的工作还很有限,为使中医药走向世界,应使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方法和手段来研究中医药,从微观的角度阐明中药的作用机制,使中医药向标准化、客观化迈进,这是目前中医药学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拟从不同的作用机制这个角度介绍当前缺血性中风病的中药药理研究新进展,并对今后缺血性中风病的中药药理研究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 缺血性中风病痰瘀阻络证研究进展

    作者:梁婷;杨志波

    目的:了解近20 a缺血性中风病痰瘀阻络证的辨证、治疗方法、现代化研究等内容,指导今后学习与工作.方法:通过查阅近20 a在医学期刊尤其是核心期刊发表过的且有影响力论文进行研究.结果:通过大量文献深入掌握了关于缺血性中风病的知识.结论:痰瘀阻络证是缺血性中风病的主要类型,掌握疾病的相关因素与发展,对症施治并总结规律,才能丰富临床治疗经验,发展中医药理论.

  • 从“虚、瘀”浅议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的治疗

    作者:陈慧亭;崔应麟;朱燕;周盼盼

    缺血性中风即西医的脑梗死,曾是临床上一种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的疾病,随着现代诊疗技术的发展,其死亡率、致残率均有所降低,但后遗症仍未得到较好确决.中医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疗效明显,崔应麟教授从“虚、瘀”着手,运用益气活血通络法治疗中风恢复期,可取得较好疗效.

  •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潘雪;林亚明

    通过查阅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病的相关文献,对其进行整理、分析、总结,以期为临床医生治疗缺血性中风病提供理论依据。缺血性中风病治法主要有活血化瘀、益气活血、化痰通腑、平肝熄风化痰、补肾益气活血、醒脑开窍、清热解毒、祛风通络、扶正护脑、育阴通络、益气温阳通络等,涉及主要方剂有血府逐淤汤、补阳还五汤、三化汤、天麻钩藤饮、镇肝熄风汤、补肾活血汤、安宫牛黄丸、黄连解毒汤、续命汤、参麦饮、滋水清肝饮等。治法以活血化瘀法、益气活血法、化痰通腑法为多见,方药以补阳还五汤应用频率高。

  • 扶正护脑法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及恢复早期的临床研究

    作者:林亚明;杨艳;王燕;朱熔;王明红;冯蕾;张敏;张一丹;李林森

    目的:考察扶正护脑法治疗脑梗塞急性期和恢复早期的疗效.方法:以参麦注射液为治疗组,以尼莫地平注射液为对照组,对比观察脑梗塞急性期和恢复早期的疗效.结果:参麦组与尼立苏组治疗前后证候积分P值均>0.05,两组的治疗前后均有差异,治疗后第14天,两组临床疗效对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扶正护脑法可以作为治疗脑梗塞急性期和恢复早期的常规治法之一.

  • 活血化瘀、调气通络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病的临床应用

    作者:李长生

    根据辨证施治原则,缺血性中风临床分为肝阳暴亢,风火上扰:风痰瘀血.痹阻脉络;痰热腑实,风痰上扰;气虚血瘀及阴虚风动5种分型.兹分述如下:

46 条记录 2/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