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SCN4A 基因 Thr704Met 突变致严重的家族性低钾性周期性麻痹

    作者:杨丹;李海江;耿嘉;陈涛;宋建平;梁丽拼;李方方;荆凤

    目的:探讨家族性低钾性周期性麻痹( hypokalemic periodic paralysis,HOKPP)一家系的致病基因及临床特征。方法对一HOKPP家系成员应用PCR扩增、DNA测序等方法筛查HOKPP相关候选基因(骨骼肌L型电压门控钙通道α1亚单位基因、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编码基因、电压门控钾离子通道编码基因),研究致病基因与表型特征的相关性。结果先证者SCN4A基因13号外显子出现c.2111C>T突变,导致编码氨基酸改变(Thr704Met)。该家系所有受累个体均检测到该突变,而表型正常者未检测到该突变。该家系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以反复发作性肌肉无力、疼痛、血钾减低为主要表现;起病早,病程长,发作频繁,寒冷为主要诱发因素;随着病程进展患者逐渐出现四肢近端持续性无力伴明显肌肉萎缩。结论 SCN4A基因Thr704Met突变为该家系的致病突变。该突变导致严重的HOKPP和进行性肌肉萎缩。

  • 并发于von Hippel-Lindau综合征的内淋巴囊肿瘤VHL基因突变检测

    作者:苏钰;申卫东;王翠翠;韩维举;刘军;侯昭晖;宋志刚;黄德亮;韩东一

    目的 探讨并发于yon Hippel-Lindau综合征(VHL 综合征)的内淋巴囊肿瘤(endolymphatic sac tumor,ELST)患者家庭成员VHL基因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调查2例伴发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瘤的ELST患者及家系资料,将获得的家系成员血样提取DNA,针对VHL基因的3个外显子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测序.将所得突变类型与人类基因突变数据库进行核对.结果 例1家系的6人(患者及其父母和兄弟姐妹)接受了VHL基因检测,测序结果显示,例1及其妹妹和母亲VHL基因第一外显子上发现c.C194G(p.S65W)突变,其妹5年前曾在外院行视网膜血管母细胞瘤玻璃体切割手术,其母亲在随后的体检中发现小脑的血管母细胞瘤及双肾脏的实性占位.例2是独生女,对其及父母3人进行了VHL基因检测,在例2及其母亲VHL基因第三外显子发现c.C499T(p.R167W)突变,但其母亲拒绝进行进一步的检查.结论 VHL基因检测可确诊并发于VHL综合征的内淋巴囊肿瘤,对先证者家系成员的VHL基因检测可早期发现无症状的致病基因携带者,为VHL综合征家庭的遗传咨询及产前诊断提供支持.

  • 一个常染体显性非综合征型耳聋大家系的临床特征及79个已知耳聋基因的检测分析

    作者:林晓江;陈东野;吴皓;杨涛;张丹;柴永川

    目的 分析探讨一个连续七代表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非综合征型迟发性耳聋家系的临床表型及遗传学特征.方法 2011年8月对浙江省-耳聋家系成员进行病史采集、全身及听力学检查,绘制遗传图谱并进行遗传学特征分析.通过常规PCR扩增及Sanger测序方法筛查GJB2、MTRNRl (12SrRNA)、SLC26A4基因致病突变.使用定向捕获联合二代测序技术,对包括所有已知非综合征型耳聋的79个耳聋相关基因的外显子及其侧翼内含子序列进行筛查.结果 该耳聋家系共七代,现存家系成员73人,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规律,参与本研究的22人中耳聋患者11人,除1人为语前聋外,其他患者均表现为迟发性、渐进性听力下降,发病年龄9~30岁,听力曲线多为平坦型.对常见耳聋基因GJB2、MTRNRl (12SrRNA)、SLC26A4进行筛查,排除了致病突变.使用定向捕获联合二代测序技术,先证者(Ⅴ:6)在发现的70个插入缺失标记(insertion-deletion,InDel)和591个单核苷酸基因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中,经数据分析滤过后确定3个潜在致病突变位点:COL4A3(c.C1295T)、KCNQl(c.T1058C)和MYH14(c.G1295A).但后续经测序验证,此3个可疑突变位点在家系中不与耳聋表型共分离,从而排除了致病可能.结论 该常染色体显性非综合征型迟发性耳聋大家系基本排除了79个耳聋相关基因的点突变及小片段插入缺失突变的可能,其为新基因致病的可能性较大.

  • 线粒体DNA突变与非综合征感音神经性聋

    作者:孔维佳;王琼;郑晓敏;程华茂

    目的分析非综合征感音神经性聋(non-syndromic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NSSNHL)患者及听力正常者中3种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突变的发生频率,探寻mtDNA突变在NSSNHL发病中的可能作用.方法收集年龄从3~84岁的61例散发的NSSNHL病例,6~68岁的19例听力正常人外周血,提取白细胞DNA,结合应用中断法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及引物交换PCR方法检测mtDNA4977缺失,应用PCR方法及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检测mtDNA1555A→G和mtDNA3243A→G点突变, PCR产物以全自动激光荧光测序仪做序列分析.结果①耳聋组及对照组的mtDNA4977缺失检出率(缺失例数/总例数)分别为68.85%(42/61)及5.26%(1/19);②所有样本均未检出mtDNA1555A→G 及mtDNA3243A→G点突变.结论 NSSNHL组mtDNA4977缺失发生频率明显高于听力正常组,提示mtDNA4977缺失可能是NSSNHL患者发病的一个重要的作用因素;mtDNA1555A→G点突变、mtDNA3243A→G点突变在NSSNHL患者中不常见.

  • Wolfram 综合征I型基因异质性突变引起低频非综合征型聋

    作者:

    目的分析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低频非综合征感音神经性聋与Wolfram 综合征Ⅰ型(wolfram syndrome 1, WFS1)基因WFS1的关系以及WFS1基因突变特性,从分子遗传学水平探讨其致病机理.方法收集 6个低频非综合征感音神经性聋家系中28例成员以及140例健康对照个体的外周血DNA样本;采用聚合酶链反应,直接序列分析和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分析方法,进行WFS1基因编码区的筛查.结果发现2个家系6例耳聋成员测序结果异常.1个家系发现所有耳聋患者WFS1基因的编码区2379位碱基G杂合性改变成A,导致错义突变;另1家系先证者WFS1基因的编码区2016位碱基G杂合性改变成T,先证者之妹2776位碱基G杂合性改变成A,导致错义突变;先证者之母为一Wolfram综合征伴有心理障碍患者,发现其为2016位2776位碱基复合型错义突变.这2个家系听力正常者及健康对照者中无此突变.结论 WFS1基因异质性突变引起低频非综合征感音神经性聋,主要突变为错义突变,遗传咨询和基因检测对该类型耳聋诊治具有指导意义.

  • 喉鳞癌p53基因第7外显子的测序分析

    作者:张晓晴;傅艳军;刘四喜;梁传余

    目的探讨p53基因与喉鳞状细胞癌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像多态性分析(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single-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PCR-SSCP)银染系统和PCR产物直接测序技术,检测喉鳞状细胞癌新鲜或冰冻组织中抑癌基因p53第7外显子的突变情况。结果 60例喉鳞状细胞癌组织中使用SSCP检测发现25例显示电泳迁移率的改变。对25例SSCP阳性样本随机抽出8例进行PCR产物直接测序,8例第7外显子均在250密码子上第1、3位碱基缺失一个C。同时,2例在248密码子上第1位碱基缺失一个C,从而导致移码突变;3例在261密码子上第1、3位碱基发生A→G的转换和T→G的颠换,导致错义突变。1例在249密码子上缺失一个G,1例存在254密码子上第1位碱基A→T的颠换,1例262密码子上GGT→TCA。结论提示p53基因第7外显子的248、250和261位密码子可能在中国人喉鳞状细胞癌中突变率较高。

  • 宁夏回族自治区336例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分子遗传病因学分析

    作者:王艳莉;朱一鸣;刘晓雯;徐百成;郭玉芬;王秋菊

    目的 通过对宁夏地区336例聋哑学生进行三种常见致聋基因的筛查,从分子水平了解其遗传病因及特点.方法 采集宁夏回族自治区336例非综合征型耳聋学生(汉族167例,回族169例)外周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应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扩增GJB2基因编码区、SLC26A4基因第8、19外显子及线粒体DNA(mtDNA)目的基因片段,Alw26I限制性内切酶检测m.1555A>G点突变,对酶切阳性标本和GJB2基因编码区及SLC26A4基因的第8、19外显子进行DNA测序.分析比较汉族、回族患者中各种突变的等位基因频率.结果 336例患者中,有7例(2.08%)存在线粒体DNA 12S rRNA m.1555A>G均质性突变;有45例为GJB2基因突变所致(包括纯合和复合杂合突变),突变频率为13.39% (45/336),11例为单个GJB2杂合突变携带者.c.235delC和c.299_300delAT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9.52% (64/672)和2.68%( 18/672),占所有GJB2致病等位基因数的81.19%( 82/101),是该群体中的热点突变,各种类型突变的等位基因频率在汉族和回族患者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 0.05).28例患者为SLC26A4双等位基因突变,突变频率为8.33%(28/336),32例携带SLC26A4单等位基因突变;c.919-2A>G和c.2168A>G占所有SLC26A4碱基改变等位基因数的95.29% (24/27),且这两种突变的等位基因频率在汉族和回族患者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919-2A>G,x2=8.229,P=0.004;c.2168A>G,x2=5.277,P=0.022).结论 GJB2基因突变是导致本研究耳聋学生群体听力损失的主要原因,c.235delC是其常见的突变形式,c.919-2A>G和c.2168A>G为SLC26A4基因主要的两种突变形式,其突变率在汉族、回族存在差异.

  • 碱基淬灭探针技术单管检测线粒体DNA 12S rRNA A1555G及C1494T突变

    作者:郑璐;罗光华;张俊;张晓膺;徐宁

    目的 应用碱基淬灭探针技术建立单管同时检测线粒体DNA 12S rRNA A1555G和C1494T突变的方法.方法 探针的一端标记6-羧基荧光素,同时构建4个载体做为扩增模板,分别代表可能的4种基因型组合.对117例耳聋患者外周血标本进行线粒体DNA 12S rRNA A1555G和C1494T突变的检测,同时选取15例样本进行DNA测序,验证所建立方法的可靠性和准确性.结果 根据熔解曲线可以清晰地对线粒体DNA 12S rRNA 1555位点和1494位点的基因型做出判断.117例耳聋患者中3例携带A1555G突变(2.56%),1494位点未检出突变;基于碱基淬灭探针技术的单管检测方法与DNA测序的结果一致.结论 碱基淬灭探针单管检测技术可用于临床线粒体DNA突变耳聋基因检测.

  • 采用第二代测序技术发现一个中国耳聋家庭SLC26A4基因突变

    作者:毛君;魏晓明;李红;王三南;陈瑛

    目的 明确一例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的致病基因.方法 收集患儿及其父母的血样,提取基因组DNA,采用SNaPshot技术和第二代测序技术进行耳聋基因检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直接测序方法对检测出的SLC26A4基因突变进行验证.结果 该耳聋患儿的SLC26A4基因存在p.V306GfsX24和p.P516PfsX11复合杂合突变,其父亲存在p.V306GfsX24杂合突变,母亲存在p.P516PfsX11杂合突变.结论 SLC26A4基因p.V306GfsX24和p.P516PfsX11复合杂合突变是导致该患者耳聋发生的原因.第二代测序技术可准确检测耳聋基因的新突变,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喉鳞状细胞癌蛋白酪氨酸磷酸酶基因第5和第8外显子的突变分析

    作者:白伟良;高红;任重;潘子民

    目的探讨蛋白酪氨酸磷酸酶(phosphatase and tensin homology deleted on chromosome 10/mutated in multiple advanced cancer1/ TGF-β regulated and epithelial cell-enriched phosphatase,PTEN/MMAC1/TEP1,以下简称PTEN)基因突变与喉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的关系. 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single-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PCR-SSCP)分析银染系统和PCR产物直接测序技术,检测喉鳞癌新鲜或冰冻组织中PTEN基因第5、第8外显子的突变情况,对有电泳迁移率改变的进行PCR产物测序. 结果第5、第8外显子的突变均发生在声门上型喉癌,声门型喉癌未发现突变.其中,第5外显子有6例发生突变,突变率15%(6/40).直接测序发现2例在85密码子第2、3碱基子之间发生了插入A突变,即TT→TAT,2例86密码子第3碱基缺失一个A,从而导致移码突变;1例同时存在以上两种突变,导致错义突变;1例85密码子第2、3碱基之间插入A,同时86密码子第2碱基缺失,即GCA→GA导致无义突变.这6例中有低分化3例,中分化3例,无高分化;淋巴结转移5例占83.3%(5/6),无淋巴结转移1例,占16.7%(1/6).第8外显子仅有1例发生突变,突变率为2.5%(1/40),直接测序发现276密码子第2碱基A缺失,即AAT→AT;336密码子与337密码子之间插入l个C,该病例虽无淋巴结转移,但病理为低分化. 结论 PTEN基因第5外显子中85、86密码子在人喉鳞状细胞癌中突变率较高,该基因突变可能与喉鳞癌淋巴结转移及病理中、低分化有关.

  • GJB3在携带GJB2单等位基因突变的中国耳聋人群中的突变分析

    作者:袁永一;黄德亮;于飞;韩冰;王国建;韩东一;戴朴

    目的 在GJB2病理性单等位基因突变携带者中进行GJB3基因编码区序列分析,探讨GJB2与GJB3双基因模式遗传致聋的可能性.方法 对从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3323例重度-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中筛查出的108例携带GJB2病理性单等位基因突变的耳聋患者进行GJB3基因编码区全序列测序,分析测得序列,对所发现突变或变异编码氨基酸的物种进化保守性进行分析,结合听力正常对照人群中GJB3基因编码区测序结果,对考虑为携带GJB3突变及GJB2病理性单等位基因突变的耳聋患者进行家系分析.结果 108例携带GJB2病理性单等位基因突变的耳聋患者中共检测到7种GJB3基因变异类型,其中错义突变3种,静止变异4种.5例携带GJB3基因的错义变异(V84I,A194T,N166S),结合对照组检测结果,V84I为中国人群GJB3基因的多态改变,GJB3基因N166S和A194T可能为导致常染色体隐性非综合征性耳聋的的病理性突变.结论 GJB3与GJB2可能以双基因模式遗传导致耳聋,其致病机制还待进一步阐明.

  •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MYOC- TIGR基因突变研究

    作者:陈建华;徐亮;李杨;董冰

    目的 筛选并研究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小梁网糖皮质激素诱导反应蛋白MYOC- TIGR基因突变情况。方法 病例对照研究。抽取2002年1至12月就诊并诊断为POAG患者118例和150例非POAG对照者的外周静脉血4~8ml,采用酚-氯仿抽提全基因组DNA,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扩增全基因组DNA,以单核苷酸构象多态性(SSCP)分析MYOC基因的3个外显子(7对引物)编码区域序列改变。对SSCP分析异常者,采用双向测序法进一步证实。应用Cfr13I、Hinfl及BsmA1等限制性内切酶检测对照者MYOC基因编码区序列改变。POAG与非POAG人群MYOC基因各位点突变率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基因序列分析发现G12R、I288M及Y353I共3个基因序列改变。118例POAG患者中仅有5例(4.23%)发生G12R位点突变,150例对照者中未见G12R位点改变;两组G12R位点突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7,P=0.037)。POAG组和对照组均有I288M和Y353I位点改变,但两组突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7,P=0.791和x2=0.56,P=0.453)。POAG患者基因突变率4.23%。结论 MYOC基因突变可能与POAG发病有关,MYOC基因突变可能是POAG发病的分子机制之一。

  • 五例成人型卵黄样黄斑营养不良患者临床表型特征及致病基因突变分析

    作者:薛莹;张勇进;王敏;刘卫;徐格致

    目的 探讨成人型卵黄样黄斑营养不良(AVMD)患者临床表型特征和相关致病基因突变特点.方法 病例对照研究.对2012年1至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就诊的5例AVMD患者进行详尽的眼科检查及Best1和peripherin/RDS基因突变筛查.采用相同方法对50名对照者进行筛查以便比较.结果 5例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45岁(28~59岁).2例为双眼发病,3例为单眼发病,其中1例患者对侧眼黄斑萎缩.基因筛查在1例患者检测出一个新的peripherin/RDS基因突变:第3号外显子1009位碱基G-A替换(1009 G>A),导致氨基酸序列发生改变,同时伴有轻度的眼电图(EOG)异常.在对照组中并未发现上述情况.结论 与peripherin/RDS基因突变相关联的AVMD具有自身特殊的临床表现.位于peripherin/RDS基因C-末端的突变可能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AVMD的临床表型与基因型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 X连锁无汗性外胚叶发育不全家系ED1基因的突变检测

    作者:范华俐;叶晓茜;施斌;张云龙;边专

    目的 探讨国内X连锁无汗性外胚叶发育不全家系中ED1基因的突变情况,为该病的遗传咨询、产前诊断、确诊携带者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个X连锁无汗性外胚叶发育不全家系及1个散发患者的外周血样本,盐析法提取基因组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和直接测序对ED1基因进行突变检测.结果 家系一患者ED1基因第9外显子发生错义突变(1045G>A),家系二和散发患者ED1基因第3外显子发生错义突变,分别为467G>A和466C>T.结论 ED1基因的错义突变可导致X连锁无汗性外胚叶发育不全.这3个突变与国外学者的报道一致.

  • 口腔鳞状细胞癌线粒体DNA D环区基因突变位点的筛选

    作者:孙扬;袁荣涛;陈万涛;卜令学;贾暮云

    目的 通过对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的D环区基因的检测,筛选与OSCC相关的突变位点.方法 收集30例OSCC患者新鲜癌组织、癌周组织及正常口腔黏膜组织标本,提取线粒体DNA,PCR扩增,检测线粒体DNAD环区的基因序列,应用Chromas软件及BLAST方法分析、筛选其基因突变位点.结果 30例OSCC中,检测出8例存在D环区突变位点,突变率为27%.突变位点共9个,其中点突变1个、碱基缺失2个、插入突变3个、杂合突变3个,以上突变中,碱基缺失和杂合突变没有相同的碱基及杂合突变形式,而插入突变的3个样本都为碱基C的插入.其中1例除碱基C插入外,还同时存在T/A杂合突变.结论 OSCC存在线粒体DNA D环区的突变.

  • 一个巨颌症家系SH3BP2基因的突变检测

    作者:李翠英;于世凤

    目的了解国内巨颌症致病基因的突变情况.方法对一个家系的10位成员进行外周血基因组DNA的提取;用聚合酶链反应结合DNA直接测序的方法进行SH3BP2突变检测.结果该家系中的6位直系成员均存在SH3BP2基因第9外显子的单碱基错义突变,为G1505C,导致编码第415位氨基酸的密码子由CGA替换为CCA,其编码的氨基酸由精氨酸(Arg)变为脯氨酸(Pro).结论SH3BP2基因的单碱基突变是引起这个巨颌症家系的致病突变.该突变与国外一学者发现的突变完全相同.

  • GJB2基因突变始祖效应对中国耳聋人群的影响

    作者:李庆忠;王秋菊;韩东一;赵立东;刘穹;李丽娜;杨伟炎

    目的对中国耳聋患者中缝隙连接蛋白beta 2(gap junction protein beta 2, GJB2)基因突变情况进行筛查,探寻该基因各种突变的分布情况.方法在聋病门诊收集各种感音神经性聋患者141例,其中非综合征型耳聋135例(有家族史者17例),综合征型耳聋6例.另外收集听力正常者150例作为对照.采取PCR扩增、直接测序的方法检测GJB2基因突变.结果在耳聋患者中发现7种GJB2基因碱基改变:79G→A,109G→A,341A→G,235delC,455A→G,176-191del16和504insGCAA.79G→A纯合15例,杂合5例;341A→G纯合4例,杂合8例;109G→A纯合1例,杂合4例;235delC纯合5例,杂合6例; 176-191del16杂合3例;504insGCAA杂合2例;455A→G杂合1例.结论在耳聋患者中开展GJB2基因的筛查工作可以将235delC作为一个候选突变筛查位点.

  • 陕、甘、新地区β地中海贫血的突变基因分析

    作者:余伍忠;李厚钧;张宇红;周常文;仇东辉;李力;田瑞君;张占平;颉元文;杨有利;刘洪超;甫彦武

    分析了丝绸之路沿线陕、甘、新三省区85例β地中海贫血(β地贫) 患者的基因突变.检出率高的前4种突变为CD17(A→T)、IVS-Ⅱ-654(C→T)、-28位(A→G) 和 CDs41/42(-TTCT),占总检出率的78.7%,是该地区主要的β地贫突变类型.此外还检出了CD8(-A A)、[-28 (A→G)·CD17(A→T)/N]、CDs8/9(+G)、CDs27/28(+C)等共12种β地贫的基因突变型. 其中[-28(A→G)*CD17(A→T)/N]为同一染色体上的双重基因突变,未见文献报道;CD8(-AA) 和CDs8/9(+G)为在中国人中首次发现;CDs27/28(+C)在我国也甚为罕见.研究表明, 丝绸之路地区β地贫的类型及频率既与我国其他地区乃至东南亚各国不完全相同, 又与邻近的中亚各地有一定差异,具有明显的地理特点.

  • 佩梅病的头颅MRI表现及其与临床、基因分型的关系

    作者:杨嵘;谢晟;肖江喜;王静敏;姜玉武

    目的 探讨佩梅病( PMD)患儿的头颅MRI特点,以及与临床及基因分型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经临床诊断为佩梅病患儿的临床和影像资料.患儿均为男性,年龄5个月至9岁8个月.由儿科神经医师对患儿的症状和体征进行检查,将其按照临床症状进行临床分型.由影像科医师对头颅MRI图像的特点进行分析,病灶的位置包括苍白球、锥体束、胼胝体、小脑白质、半卵圆中心,判断大、小脑是否萎缩、是否有“豹纹征”.结果 临床诊断经典型佩梅病8例,中间型7例,先天型1例.16例佩梅病患儿MRI均以广泛的脑白质髓鞘化延迟为特点,病灶累及苍白球13例、锥体束7例、胼胝体11例、小脑白质7例、半卵圆中心12例、脑萎缩5例、小脑萎缩1例,5例有“豹纹征”.锥体束和小脑白质受累在点突变患儿中多见;临床症状较重的中间型及先天型患儿出现小脑白质病变频率较高;“豹纹征”多见于经典型患儿,提示患儿的髓鞘化程度相对较高.结论 佩梅病患儿的头颅MRI具有典型的影像特点,其影像学表现与临床分型和基因突变类型有一定的相关性.

  • 胃癌患者血浆中p53基因突变的检测

    作者:苏鹏程;张连海;万文徽;任晖;张桂国;王怡;邓国仁;季加孚

    目的:检测并比较胃癌患者外周血浆、肿瘤组织以及癌旁正常黏膜中p53基因突变状况.方法: 从96名胃癌患者的术前血浆、肿瘤组织及癌旁正常黏膜提取DNA,采用PCR、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denaturing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DHPLC)及测序技术,检测p53基因5~8外显子的突变,选择20例健康人的血浆作为正常对照.结果: 96例胃癌患者肿瘤组织中,p53基因杂合性突变的检出率为19.8%(19/96),在其相应的外周血浆中,p53基因杂合性突变的检出率为5.2%(5/96),在p53基因突变阳性的外周血浆中,其对应的肿瘤组织均发现有同样的p53基因突变,在对应癌旁正常黏膜组织及20例健康人对照血浆中均未检出p53基因突变.肿瘤组织和外周血浆中p53基因突变与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无相关性.结论:胃癌患者血浆中可检测出p53基因突变,胃癌患者血浆中p53基因突变的分析有可能作为临床辅助诊断、疾病监测的指标之一.

311 条记录 6/16 页 « 12345678...151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