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全程脑保护概念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中的应用

    作者:张福先;刘文宏;张昌明;胡路;李箐

    目的探讨全程脑保护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2年1月至2004年8月在全程脑保护概念指导下对20例患者行CEA手术.术前所有患者中仅1例行颈动脉造影,其余均行颈部彩超和CTA检查.给予全身麻醉、选择性颈动脉转流、血管彩色Duplex( TCD)脑血流监测,术后脑保护方法是保留气管插管,脑冰袋、维持血压平稳,在TCD指导下应用脱水药物.结果 20例患者中,7例行颈动脉转流,转流率为35%.15例(85%)用补片做成形术.全部病例手术后恢复良好,无任何神经系统合并症发生,无手术死亡.结论全程脑保护概念应用于CEA手术,能有效减少神经系统合并症的发生.

  • 颈动脉转流管在颅外段血管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张小明;李伟;张学民;汪忠镐

    目的探讨颈动脉转流管在颅外段血管手术中的保护作用.方法男性16例,女性7例;年龄11~76岁,平均55岁.包括颈动脉硬化性狭窄12例(双侧3例),行颈动脉硬化内膜剥脱术;颈动脉体瘤4例(双侧1例),行颈动脉体瘤切除术;颈动脉假性动脉瘤4例(双侧1例),行假性动脉瘤切除、颈动脉破口修补术;颈内动脉瘤2例,行瘤体大部切除缩缝成形术;颈动脉迂曲症1例,行颈动脉多余段切除、端端吻合术.以上手术均在颈动脉转流管保护下完成.结果本组无手术死亡,未发生与脑缺血有关的并发症,仅1例颈动脉体瘤患者并发Horner氏征.结论颈动脉转流管在颅外段颈动脉有关疾病的手术中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 120例颈动脉狭窄的外科治疗

    作者:赵志青;景在平;陆清声;包俊敏;冯翔;赵珺;熊江

    目的探讨颈动脉狭窄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根据狭窄的部位和程度对120例颅外颈动脉狭窄患者采取不同的手术方法,回顾性分析各种术式的治疗结果.结果手术均获成功,其中颈动脉内膜切除术111例,其他术式9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结论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仍然是治疗颅外颈动脉狭窄的主要方法,而特殊部位或特殊原因的颈动脉狭窄应视病情采取不同术式.

  •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预防缺血性脑卒中30例的临床分析

    作者:栗力;董双忠;崔若昱;周宁;杜心平

    目的 应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改善大脑循环并预防缺血性脑卒中. 方法 1995年12月至2000年12月对经核磁血管成像(MRA)筛选的30例颈动脉狭窄度超过50%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所有病例均采用颈丛神经阻滞麻醉,阻断颈动脉前,测定残端指数(SI).对于先前有严重脑功能障碍者,对侧颈动脉闭塞者及SI<40者使用颈动脉临时转流术. 结果 随访3~36个月,97%(29/30)患者术后恢复良好,1例患者术后30死于肺部感染、严重心肺功能不全. 结论 对于严重的颈动脉狭窄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可有效地预防脑卒中的发生.

  •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相关并发症及处理

    作者:栗力;刘洪;于国涛;崔若昱;周宁;潘仲杰;李阳春

    目的分析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后并发症的原因并探讨其处理原则.方法回顾性总结1992年2月至2002年3月280例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其中治疗陈旧性脑中风242例,预防性颈动脉内膜切除术3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合并高血压59例(21.1%)、低血压30例(10.7%)、脑灌注损害16例(5.7%)、皮下血肿5例(1.8%)、脑卒中5例(1.8%)、颈动脉血栓4例(1.4%)、颅神经损害1例(0.4%).术后随访:5年内血管再狭窄73例(26.1%). 结论根据残端指数选择性应用临时性转流,术中严格控制血压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 兔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后c-myc mRNA不同时相的表达

    作者:梁春阳;周定标;余新光;许百男;章文斌;王世波

    目的 研究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后原癌基因c-myc动态表达在早期再狭窄中的意义.方法 以新西兰兔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动物模型为基础,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qRT-PCR)观察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后原癌基因c-myc在早期再狭窄过程中的表达变化.结果 本实验采用qRT-PCR方法对术前即刻、术后4 h、1 d三个时间点c-myc原癌基因实时定量,可见c-myc癌基因mRNA水平在术后4 h达峰值,术后1 d显著回落,但仍高于术前水平.结论 原癌基因c-myc的激活可能是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始动因素.

  • 颈部超声评价胸段食管癌颈部淋巴结转移

    作者:方文涛;张展华;陈文虎;蒋勇;陶巨蔚;周允中

    目的探讨提高胸段食管癌颈部淋巴结转移诊断正确率的方法. 方法 42例胸段食管鳞癌患者,术前行双侧颈部超声检查,转移淋巴结判定标准包括淋巴结的大小(长径≥10 mm)和形态(短径/长径>0.5). 结果术前超声发现颈部淋巴结肿大(短径≥5 mm)16例,触诊可扪及5例.其中根据超声检查结果9例判定为转移淋巴结(cM1-LN),触诊可扪及4例.本组5例无法行肿瘤根治性切除者行非手术治疗;37例手术切除肿瘤的患者中,术后病理证实6例颈部淋巴结转移(pM1-LN),其中4例肿瘤侵犯食管外膜(pT3)、2例术中发现肿瘤外侵(pT4),并且均同时伴纵隔淋巴结转移,其中4例还伴有腹腔淋巴结转移;11例pT1 、pT2患者中无一例发现颈部淋巴结转移(P=0.020).根据病理及临床治疗结果,超声判定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准确率显著高于触诊(40/42,95%比34/42,81%,P=0.043),敏感性亦明显高于触诊(82%比36%,P=0.081).全组病例中,有5例(5/39,13%)因颈部超声检查结果而改变治疗方式. 结论超声检查判断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及准确率明显高于体检触诊,有助于提高食管癌术前分期的准确性.

  • Brener转流管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的应用

    作者:原标;Wolfgang Schareck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常规应用Brener转流管以保持颈动脉对脑持续供血的作用. 方法 58例患者应用Brener转流管完成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并对围手术期并发症予以总结. 结果 58例患者置放转流管成功率为100%.围手术期患者病死率及脑卒中发生率为0,但术后发生一过性脑缺血的患者有2例(3.5%),与手术操作有关的并发症为2例(3.5%),均为切口皮下血肿. 结论术中常规应用Brener转流管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成功的关键步骤之一,但其与术者置放转流管的经验有直接关系.

  • 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颈动脉狭窄和闭塞症

    作者:陈学明;王天佑;高凤玲;夏吉勇;陈学东

    目的总结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颈动脉狭窄和闭塞症的经验.方法1999年1月至2003年7月,共为59例患者进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64次.男40例,女19例,年龄56~79岁,平均71.8岁.颈内动脉狭窄程度均大于80%.左侧35例,右侧19例,另有5例为双侧.一侧颈内动脉完全闭塞8例,12例为分叉部狭窄,其余均为颈内动脉狭窄.均在全麻下进行了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其中5例因管腔较小进行了补片,2例因外膜撕裂用自体大隐静脉行颈总动脉与颈内动脉搭桥术.结果本组有55例获满意疗效;1例于术后第五天死于高灌注综合征、脑疝;1例于术后第31天突发"心肌梗死"死亡;2例因颈内动脉远端已完全闭塞,剥除后无回血,术后病情无改善.并发症有声嘶1例,颈部血肿5例.结论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较为简单和安全的方法.

  •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颅外颈内动脉重度狭窄的疗效

    作者:郭大乔;王玉琦;符伟国;叶建荣;陈福真;陈斌

    目的评价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颅外颈内动脉重度狭窄的近远期疗效. 方法 20例患者接受21例侧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其中缺血性卒中者7例,短暂性脑缺血者11例,无神经系统症状者2例.所有患者均行术前颈动脉Duplex超声检查,19例同时行DSA检查,18例行MRA检查.21侧手术的颈内动脉中,19侧狭窄≥70%,2侧狭窄60%~69%伴斑块溃疡.手术均采取颈丛麻醉,术中选择性地应用转流管和补片缝合.术后定期行超声检查和随访. 结果术后30 d内无死亡和卒中.围手术期有1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2例术后颅神经损伤.20例患者随访1~63个月,平均(31±20)个月.术后2年生存率和卒中发生率分别为92.3%和0,5年生存率和卒中发生率分别为79.1%和12.5%.2例随访中超声检查发现手术侧颈内动脉50%~60%的再狭窄. 结论本组病例中,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颅外颈内动脉重度狭窄取得了满意的围手术期结果和较好的预防卒中的远期疗效.

  • 颈动脉外翻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硬化狭窄

    作者:刘长建;黄佃;王炜;刘晨;冉峰

    目的观察颈动脉外翻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疗效.方法 24例颈动脉硬化狭窄患者,其中18例有慢性或一过性脑缺血症状,6例无症状;术前均行彩色超声、数字减影动脉造影(DSA)或CT和MRA扫描检查,颈动脉狭窄程度65%~95%;在颈丛麻醉下行颈动脉外翻内膜剥脱术,手术要点是于颈动脉分叉处斜形切断颈内动脉,外翻颈内动脉剥除有粥样斑块的内膜,同时从颈总动脉切口剥除颈总动脉和颈外动脉增厚的内膜.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随访3~20个月,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一过性脑缺血症状消失,4例仍有轻度慢性脑缺血症状.术后行脑部多普勒超声检查,22例脑部供血有明显改善.结论颈动脉外翻内膜剥脱术是一种安全、有效和合理的手术方式.

  • 小儿颈部巨大囊状淋巴管瘤的手术治疗

    作者:刘大看;马玉春;郭晓楠;朱晓爽;董长宪

    目的 探讨小儿颈部囊状淋巴管瘤的治疗方法,尤其是巨大囊状淋巴管瘤的手术治疗,评价其根治性及美容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至2010年收治的25例小儿颈部巨大囊状淋巴管瘤的病例资料,瘤体长径均大于10 cm,其中24例行瘤体切除,总结术后并发症,评价治疗效果,从瘤体根治性及美容学要求讨论小儿颈部巨大囊状淋巴管瘤的治疗方法.结果 24例患儿的瘤体均完整切除,术后随访1~5年,颈部包块无复发,均实现根治.一期术后外观满意22例;2例瘢痕愈合,行二期修复整形术后外观满意.术后并发症包括淋巴液渗出5例;切口不良愈合2例,其中有1例并发术区感染;舌体水肿2例.结论 采用手术完整切除瘤体的方法,可以根治小儿颈部巨大囊状淋巴管瘤,并能达到外观满意的美容学要求.

  • 颈肩峰区跨区供血轴型皮瓣的应用解剖

    作者:胡春梅;王乃利;杨喆;李养群;唐勇;赵穆欣

    目的 探讨颈肩峰区跨区供血轴型皮瓣的解剖学基础及临床应用可行性.方法 在北京协和医学院基础研究所解剖形态实验室提供的5具(10侧)新鲜成人尸体及10具(20侧)防腐成人标本上,应用医用红色乳胶灌注动脉,蓝色乳胶灌注静脉,在直视或手术显微镜下,解剖颈肩峰区动静脉、皮动脉以及真皮下血管网、深筋膜浅层血管网,对前界为锁骨、后界为肩胛冈、外侧界为肩峰、内侧为颈根部的颈肩峰区主要血供进行巨微解剖学观察.结果 ①皮动脉穿出点集中在斜方肌前缘及其延伸线的区域,宽度约4 cm的范围;②斜方肌前缘及其延伸线为轴心的中间部位,吻合支为丰富,血管吻合多为网状,其次是肩胛冈上区.在众多的吻合支中可观察到每侧颈肩峰区均有2~3支明显的贯穿颈根至肩峰全长的吻合支,多位于中轴位置及后侧,在深筋膜浅层至真皮下血管网之间有丰富的交通支相连.结论 颈肩峰区皮动脉穿出点位置恒定,深筋膜浅层血管吻合支丰富,可形成颈肩峰区跨区供血轴型皮瓣.

  • 鼻咽癌放射治疗后颈部淋巴结复发原因分析

    作者:顾文栋;冯炎

    目的:探讨鼻咽癌放射治疗后颈部淋巴结复发原因及其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994年11月~2001年9月因鼻咽癌放射治疗后颈部淋巴结复发而行颈淋巴结清除的6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鼻咽癌放疗后颈部淋巴结复发时间平均为34.5个月(6.5~242.5个月),其与治疗前N分期和照射剂量相关,联合化疗不能提高颈部淋巴结的控制率.结论:鼻咽癌放疗后颈部淋巴结复发大多发生在2年内,早期诊断和提高颈部照射剂量有可能提高颈部控制率,而联合化疗无效.

  • 颈部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作者:冯联忠;郑雪勇;于亚威

    1 病例报告患者女,13岁.因"发现右颈部肿块1个月"于2007-11-29入院.肿块初期较小,后进行性增大,无红肿疼痛,无局部外伤史.查体:一般情况好,右颈上部胸锁乳突肌前缘可及6 cm×5 Cm×4 cm肿块,质较硬,表面不平,边界尚清,无压痛,可活动,甲状腺未及结节,鼻咽部未见新生物,全身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肝脾肋下未及.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正常,生化分析正常,肿瘤标志正常.辅助检查:颈部CT示右侧颈部肿瘤性病变(图1A),首先考虑来源于神经源性肿瘤.骨髓穿刺涂片示骨髓增生活跃,粒:红比例正常,三系细胞增生活跃,未见疑似淋巴瘤细胞.外地三甲肿瘤医院肿块细针穿刺提示非霍奇金淋巴瘤.

  • 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颈部肿大淋巴结穿刺活组织检查的临床价值

    作者:苗润琴;范彦芳;王静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穿刺活组织检查颈部淋巴结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95例颈部肿大淋巴结在超声引导下的穿刺活组织检查资料,根据活组织检查标本所提供的病理诊断,比较18G和16G穿刺针取目标组织的准确性及诊断效率.结果 195例中,177例(90.8%)淋巴结作出了明确的组织病理学诊断,包括恶性161例,良性16例.无一例出现严重并发症.其中采用18G穿刺针125例,取材满意率87.2%(109/125),采用16G穿刺针70例,取材满意率97.1%(68/7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294,P=0.02).结论 超声引导淋巴结穿刺活组织检查技术方法简便,取材满意率高,在条件允许情况下采用直径较大活检针,能提高诊断效率.

  • 颈内动脉外翻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疗效分析

    作者:张佳栋;温向阳;D Ma(i)za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外翻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疗效.方法对127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行颈内动脉外翻内膜剥脱术,其中有症状者78例,无症状者49例.术后随访5~16个月,回顾性分析其疗效,评价此术式的优点.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患者均复查颈部和脑实质DSA,显示患侧颈动脉形态正常,颈内动脉血管迂曲消失,无1例狭窄.126例患者脑部供血有明显改善,其患侧颈内动脉、皮质下血管显影时间较术前提前0.40~0.90 s,颅内血管血流经过时间缩短0.50~0.80 s;出现脑梗死1例,遗留永久性神经功能缺损,有效率为99.2%,并发症发生率为2.4%.结论颈内动脉外翻内膜剥脱术是一种有效、安全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手术方式.

  •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与支架成形术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治疗的初步研究

    作者:凌锋;焦力群;代表国家"十五"医学攻关脑卒中规范化外科治疗技术推广应用研究课题组

    目的对比研究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与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在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中的作用.方法对16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进行多中心、随机对照、前瞻性研究.其中84例为CEA组;82例为CAS组.初级终点设定为术后30d内发生卒中、死亡或心血管意外,或随访6个月内的同侧卒中或死亡;次级终点为与手术或血管内治疗相关的并发症,或6个月内的重度再狭窄.结果CAS组有8例达到初级终点,累积发生率为9.8%;18例达到次级终点,发生率为22.0%.CEA组有10例达到初级终点,发生率为11.9%;16例达到次级终点,发生率为19.1%.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CAS在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时,在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与CEA是相同的.

  • 头颈部动脉夹层

    作者:赵洪芹;刘贤

    头颈部动脉夹层(Cervicocerebral arterial dissection, CAD)是指头颈部动脉内膜撕脱,导致血液流入血管壁内,形成壁内血肿.CAD病理生理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外伤、遗传、感染、偏头痛、吸烟、高血压及口服避孕药等因素有关.典型CAD表现为颈痛或头痛、Horner综合症,同侧颅神经麻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或卒中.影像学检查对CAD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常见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表现是"线样征",特征性改变是"内膜瓣"或"双腔征".CAD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是药物治疗,常用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少数患者经抗凝治疗6个月效果不佳,颈动脉夹层动脉瘤进一步扩大或夹层所致的高度狭窄进一步加重时,需外科手术干预.

    关键词: 动脉瘤 夹层 头部
  • 改良颈动脉外膜交感神经切除术治疗混合型脑瘫

    作者:徐晓利;于炎冰;许骏;李放;刘江;张黎

    目的 探讨改良颈动脉外膜交感神经切除术治疗难治性混合型脑瘫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显微手术治疗的270例难治性混合型脑瘫病例,其中男性198例,女性72例,年龄2-33岁,平均12.3岁.全部采用双侧颈动脉外膜交感神经切除及迷走神经孤立术.结果 全部病人随访10-41个月,平均18.2个月.术后1周内及随访期间总显效率分别为60%(162/270)、95.6%(258/270).术中发生颈动脉破裂2例,均临时阻断动脉后缝合修补成功,术后经过顺利.术后发生痉挛加重21例、癫痫发作5例、肠绞痛4例、声嘶2例、一侧眼睑下垂1例,均为暂时性.随访期间术后已好转症状不同程度复发者占7%(18/258).结论 改良颈动脉外膜交感神经切除术是治疗难治性混合型脑瘫安全有效的显微外科手术方法;同时行迷走神经孤立术对提高疗效有重要意义.长期随访观察有助于判断手术疗效.

375 条记录 3/19 页 « 12345678...181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