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中的远端颈内动脉显露

    作者:周定标;许百男;余新光;张远征;魏少波;朱儒远;卜博;潘隆盛

    在高位颈动脉分叉或粥样硬化斑块向颈内动脉远端延伸较长者的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中,远端颈内动脉的显露十分重要但又相当困难.本文根据28例此类病人的手术体会,重点介绍显露方法.

  • 重视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诊治的研究

    作者:周定标

    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缺血性脑卒中常见的原因之一.遗憾的是,国内对此尚缺乏足够的认识,早已证实是其有效治疗手段的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迄今还未真正推广普及.作者在介绍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无创检查的同时,再次强调其外科治疗和近年来发展迅速的血管内介入治疗.

  • 罕见先天性第3腮沟瘘管一例

    作者:龚维熙;张扬;张继东

    患者,女性,16岁.5岁时发现左颈前时常出现局部隆起,曾溃破,有少量白色分泌物流出,伴有局部胀痛,给抗炎治疗后瘘口封闭.10岁时在当地医院以"先天性甲状舌管囊肿"行甲舌瘘管切除术,因"解剖变异"而被迫终止手术.此后,6年间常因感冒后出现切口周围肿胀、疼痛、咽部有异味、局部压迫感、吞咽时牵拉感等症状.

    关键词: 囊肿
  • 颌面颈部战伤的救治

    作者:龚维熙

    1982-2005年发生在黎巴嫩、斯洛维尼亚、克罗地亚、伊拉克、索马里和阿富汗的局部战争中,伤员死亡率为10%~14%.由于个体防护装置的使用,躯干战伤发生率下降,而颌面颈部位于人体的显露部位,战时没有防护物,其战伤发生率一直在40%左右[1].颌面颈部具有很多重要解剖结构,其战伤可导致组织损毁、呼吸道梗阻、出血性休克及脊髓损伤,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关键词: 战伤
  • MR和CT血管造影在诊断颈动脉狭窄及内膜切除术后随访中的价值

    作者:鲁晓燕;张挽时;徐家兴;王东;时惠平;熊明辉;宋云龙;喻敏;朴龙松;郭英;尉颖

    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造影(MRA)、CT血管造影(CTA)在诊断颈动脉狭窄及内膜切除术后随访中的价值.方法 11例22支颈动脉行MRA、CTA、CT仿真内窥镜(CTVE)、多普勒超声(DUS)检查.12支结果与DSA对照.3支颈动脉重度狭窄者行内膜切除术.MRA采用二维、三维时间飞越法.CTA经大强度投影(MIP)及遮盖表面显示法(SSD)三维重建.应用导航功能行CTVE成像.结果颈动脉轻度狭窄8支,中度狭窄3支,重度狭窄5支,闭塞1支,5支正常.12支颈动脉与DSA对照:CTA评估血管狭窄与DSA相符者11支,MRA与DSA相符者9支,DUS与DSA相符者7支.CTA、CTVE显示斑块、附壁血栓6支,3支手术证实.术后MRA示狭窄解除,CTA示斑块消失.结论MRA、DUS可用于颈动脉狭窄的筛选及术后随访.CTA评估血管狭窄程度与DSA、手术比较有较好的一致性,并能直接显示钙化斑块.

  • 颈部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的CT表现

    作者:吴任国;唐秉航;孙世君;何亚奇;李良才;黄德成;黄晖;张晓东;王振常

    目的 分析颈部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的CT表现,提高对其的认识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手术及病理证实的颈部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10例患者的CT资料,男7例,女3例,年龄4~75岁,中位年龄26岁,9例行颈部CT平扫,其中5例同时行颈部增强扫描,1例直接行颈部增强扫描.结果 10例均表现为颈部淋巴结受累,共检出受累淋巴结127枚,以Ⅱ~Ⅴ区为主.受累淋巴结长径0.5~3.6 cm,平均1.3 cm.CT平扫示受累淋巴结密度均匀者108枚,不均匀者8枚,CT增强扫描示受累淋巴结均匀强化79枚,不均匀强化27枚,110枚受累淋巴结边缘不清,周围脂肪间隙模糊.结论 颈部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CT表现多样,缺乏特异性,需与其他淋巴结病变相鉴别,结合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有利于诊断与鉴别诊断.

  • 鳃裂囊肿的少见MRI表现

    作者:胡春洪;葛自力;吴庆德;姚选军;陈杰;诸伟;陈剑华;邢建明;丁乙

    目的报告鳃裂囊肿的不常见MRI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分析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鳃裂囊肿的MRI表现.男6例,女4例.年龄15~70岁,平均37.4岁.全部病例均行术前MR平扫检查.其中6例还作了增强检查,4例作了颈部磁共振血管造影.结果 10例均为第2鳃裂囊肿,其中Bailey Ⅰ型4例,BaileyⅡ型6例.少见的MRI表现包括囊内出血(2例)、囊壁异常增厚(4例)、囊液固化(2例)及合并癌变(2例),这些表现使MRI诊断产生困难.结论 MRI形态或信号表现不典型的鳃裂囊肿,诊断时需结合其发病位置,以下颌角、胸锁乳突肌前缘等典型部位有帮助.如出现囊壁增厚、边缘不清以及周围血管累及或颈部淋巴结肿大等征象时,则高度提示癌变.

  • 颈深筋膜间隙感染的影像学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庄奇新;顾一峰;杜联军;殷善开;朱莉莉;潘玉萍;李明华;杨世埙;尚克中

    目的分析颈深筋膜间隙蜂窝织炎和脓肿的CT和MRI表现,探讨深筋膜间隙感染的诊断标准.方法回顾分析28例经临床及穿刺证实的颈深筋膜感染的CT和MRI表现.包括咽后间隙11例,咽旁间隙5例,嚼肌间隙4例,多间隙感染8例.结果颈深部筋膜间隙感染包括蜂窝织炎和脓肿,15例蜂窝织炎,CT可见软组织肿胀,伴有脂肪间隙移位、变小或消失.炎性组织在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13例脓肿,CT可见局部低密度灶,边界清或不清,有强化.脓肿在MRI T2WI上见显著高信号,边界可有强化.结论 CT和MRI对颈深筋膜间隙蜂窝织炎和脓肿的诊断和定位十分准确,能为临床医生提供十分有价值的信息.

  • 滑动间隔Ky(SLINKY)采集技术在头颈部磁共振血管成像中的应用

    作者:倪红艳;刘筠;尹建忠;李鹏;祁吉

    目的通过分析比较几种时间飞跃(TOF)法血管成像,探讨滑动间隔Ky(SLINKY)技术在头、颈部MR血管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别对21例病人和5例志愿者进行血管成像,其中26例均行SLINKY成像、18例行多重叠薄层块采集(MOTSA)成像、16例行三维(3D)单个容积血管成像、12例行二维(2D)血管成像.3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生采用双盲法对图像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包括血管分支的显示、血管管壁的光滑度和血管连续性,每个方面的评价结果均分为3个等级.定量测量图像信噪比(SNR)、血管对比/噪声比(C/Ns)以及扫描时间.结果 SLINKY能非常好地显示血管分支,同时具有很好的血管管壁光滑度和血管连续性,除与MOSTA的小血管显示、与单个容积成像的血管管壁光滑度和血管连续性三者在统计上无显著性差异外,SLINKY图像在上述3个方面胜过其他3种图像(P<0.05).SLINKY图像无论是大血管还是小血管的SNR和C/Ns(除中、小血管的SNR和C/Ns与MOTSA、颈内动脉虹吸段的SNR与单个容积成像统计上无显著性差异外)均高于其他3种图像(P<0.05).另外,尽管SLINKY的扫描时间比单容积成像和2D成像要长,但比MOTSA要短,表明SLINKY图像并未牺牲扫描时间.结论 SLINKY技术是目前头、颈部非增强MR血管成像,特别是动脉成像的首选序列.

  • 歼击机飞行员颈后部三维形态数字化测量研究

    作者:郑伟;王兴伟;苏芳;郑力通;杜健;邹飞

    目的 获取我国歼击机飞行员中颈后长具有第50百分位的飞行员的颈后部三维形态数据与特征. 方法 采用自行研制的排阵探针模具装置,测量150名飞行员的颈后长,并对所测飞行员中具有第50百分位颈后长的32名飞行员进行了颈后部三维形态的数字化测量. 结果 建立了颈后部数字化测量方法.150名飞行员颈后长为81~168 mm,平均127.3 mm;颈后长符合第50百分位的32名飞行员颈后长为120~123mm,平均121.4 mm,并获得了其颈后部小二乘法拟合曲线,构建了三维形态模型. 结论 所建立的测量方法便捷、实用、有效;所获得的结果可用于飞行员颈后部三维特征的分析,并可为火箭弹射座椅颈托部及头靠部的设计提供人机工程学依据.

  • 挂锁着舰过程中飞行员头颈部动态响应机制研究

    作者:李科华;姚永杰;王庆敏;刘秋红;戴圣龙

    目的 研究挂锁着舰过程中飞行员头颈部受力状况,为制定头颈部损伤预防、诊断和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从头颈部生理解剖结构、颈椎应力特性和颈部肌张力特性等方面对头颈部进行力学模型抽象,建立飞行员处于坐姿状态下的头颈部多刚体转动模型;通过弹簧阻尼运动关节对颈部的被动力学特性进行建模. 结果 以飞机挂锁动力学数据作为输入,构建了拦阻着舰飞行员头颈部力学响应仿真模型,提出了挂锁动力学和生物力学双线程仿真流程,将影响动态响应的相关因素纳入仿真过程中;对仿真模型的验证方法进行了说明,并对影响建模精度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结论 影响舰载机拦阻着舰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加速度特性曲线不仅与飞行员头颈部的生理结构、飞机着舰初速度、重量、拦阻锁特性有关,而且与挂锁位置、挂锁时飞机姿态等因素都有关,数学仿真是研究头颈部动态响应机制的可行方法.

  • 佩戴头盔时头颈对-Gx加速度的动力学响应

    作者:孙晓艳;吴明磊;刘何庆;卜伟平;赵广;张金换;张锦文;陈联云;彭华

    目的 模拟-Gx作用下头颈的运动,并进行力学测量,对-Gx冲击加速度作用下佩戴头盔时头颈的动力学响应和头盔的稳定性进行评价.方法 设计了一个由HYBRID III假人头颈组成的头型摆.头型摆向前运动,颈下端的碰撞体与波形发生器碰撞.测量碰撞加速度 、头部响应加速度 、颈下端的力和力矩以及头盔位移.比较假人头型佩戴头盔与佩戴瞄准具头盔两种状态下头颈动力学响应和头盔位移的差异.结果 试验中,假人头型的头部和颈下端的力 、力矩对碰撞加速度的作用时间大幅延长.佩戴头盔时,-Gx冲击加速度峰值(6.82±0.27)G、脉宽(42.63±1.04)ms,头部响应加速度峰值(5.66±0.16)G、脉宽(173.91±2.31)ms,颈下端力和力矩的峰值 、脉宽分别(390.37±10.98)N、(183.51±6.26)ms和(79.64±2.70)N·m、(164.17±1.53)ms,头盔相对头型的角位移和线位移分别为(13.16° ±4.61°)和(21.51±10.58)mm.佩戴头盔与佩戴瞄准具头盔两种状态,头部响应加速度 、颈下端力和力矩的脉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947、3.105、17.871,P<0.05),佩戴瞄准具头盔的位移增大.无论是佩戴头盔还是佩戴瞄准具头盔,碰撞加速度与头部响应加速度的峰值和脉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48~485.26,P<0.01).结论 头型摆的冲击试验方法基本反映了-Gx作用下人体头颈的运动和受力,研究结果对-Gx作用下佩戴头盔时头颈的安全和头盔的稳定性评价有重要意义.

  • 经右胸食管癌根治术60例临床体会

    作者:宋会涛;马春茂

    目的 探讨分析经右胸食管癌根治术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讨论分析1998年6月至2010年6月12年间经右胸食管癌根治术的优越性.结果 本组60例均一期愈合,未发生1例吻合口瘘,发生吻合口狭窄1例,经多次扩张术治愈.术后全组病例行均行全食管床直线加速器放射治疗.术后5年生存率为51%.结论 经右胸、右颈与上腹部三切口行胸上段食管癌根治术,直视下锐性切除食管癌组织和清扫颈、胸、腹三野淋巴结,能够提高术后5年生存率.

  • 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在头面颈四肢瘢痕修复应用

    作者:李若刚

    目的 探讨皮肤软组织扩张术修复成人头面颈部和四肢瘢痕的临床疗效.方法 应用皮肤软组织扩张术进行瘫痕修复32例,当扩张的皮肤面积达到预计量后,切除瘢痕组织,用平行推进法或旋转推进法进行皮瓣转移修复.结果 25例手术顺利完成,4例术后出现局部轻度感染,经注水壶减容、抗炎、引流等治疗控制感染后未影响治疗效果;2例出现皮肤局灶性坏死,愈后仅遗留点状色素沉着;1例出现血肿,经及时引流后痊愈,对整复效果亦无明显影响.结论 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应用于瘢痕修复安全可靠且效果良好.

  • 急性颈脊髓损伤合并低钠血症的临床分析

    作者:刘好;刘宏建

    急性颈脊髓损伤临床常见,并发低钠血症者时有报道.临床上应给予重视.总结我院1996年1月至2006年1月收治的急性创伤性颈椎骨折颈髓损伤患者102例,其中发生低钠血症者56例.本文对急性颈脊髓损伤患者进行了血清钠测定并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 口腔颌面部鳞癌原发灶部位对颈淋巴结转移区域的影响

    作者:李传真;郭传瑸

    目的:分析口腔颌面部不同原发部位鳞癌颈部Ⅰ、Ⅱ、Ⅲ、Ⅳ、Ⅴ区转移倾向性。方法:回顾性收集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2000年1月至2011年12月1233例(1340侧)同期行颈淋巴清扫术及原发灶切除的口腔颌面部鳞状细胞癌患者资料,记录颈部淋巴结转移部位,分别计算不同原发部位鳞癌颈部Ⅰ、Ⅱ、Ⅲ、Ⅳ、Ⅴ区转移率。结果:557侧颈部发生转移(41.57%),Ⅰ、Ⅱ、Ⅲ、Ⅳ、Ⅴ区转移率分别为27.61%、22.91%、9.18%、4.99%、3.24%。舌癌、口底癌Ⅲ区转移风险较高,舌癌Ⅱ区转移率明显高于Ⅰ区,口底癌、下牙龈癌、颊癌、下颌骨中枢性颌骨癌、上牙龈癌、上颌窦癌以Ⅰ区转移多见。结论:口腔颌面部鳞癌患者颈淋巴转移以Ⅰ~Ⅲ区多见,不同原发部位鳞癌Ⅰ~Ⅲ区转移的倾向性不尽相同。

  • Frankel-A型急性颈脊髓损伤后继发的低钠血症

    作者:张立;蔡钦林;党耕町;刘忠军

    目的:总结急性完全性颈脊髓损伤继发低钠血症的发生率及变化规律,并推测其发生机制.方法: 回顾总结分析了本院1992~1998年住院的35例急性Frankel-A型颈脊髓损伤患者的血尿生化变化及其时间变化规律.结果:35例急性颈脊髓损伤患者伤后平均(2.8±1.8) d入院,平均住院时间(52±13) d.低钠血症发生率100%,低钠血症于伤后(4.5±1.2) d开始,(14±3) d达高峰,15例(42.88%)出院时低钠血症仍未恢复.此外,还可出现高碳酸血症、氮质血症、多尿以及尿钠排出量明显增多等变化,而血钾的变化始终在正常范围内波动. 结论: 严重、顽固的低钠血症是颈脊髓损伤后极为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机制可能与脑耗盐综合征有关.

  • 头颈部游离复合组织瓣移植的临床研究

    作者:毛驰;俞光岩;彭歆;张雷;郭传瑸;黄敏娴;张益;马大权

    目的:探讨应用游离组织瓣移植修复头颈部缺损的可行性和可靠性.方法:对1999年5月至2007年9月期间由同一手术小组完成的1 501例头颈部游离组织瓣移植的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性918例,女性583例,年龄小5岁,大86岁,平均45.8岁,共使用腓骨瓣、前臂皮瓣、腹直肌皮瓣、空肠瓣、大腿前外侧皮瓣、上臂外侧皮瓣、背阔肌皮瓣、肩胛皮瓣和回盲瓣等10种游离组织瓣,共1 584块游离组织瓣,分析所采用组织瓣的受区血管、游离组织瓣成活情况及术后血管危象的发生及处理情况,并分析有可能影响游离组织瓣成活的各种因素.结果:腓骨瓣、前臂皮瓣、腹直肌皮瓣、空肠瓣和大腿前外侧皮瓣为常用的5种游离组织瓣,占全部游离组织瓣的96.8%(1 534/1 584);本组游离组织瓣的临床成功率为98.1%(1 554/1 584),游离组织瓣术后血管危象的发生率为3.3%(53/1 584),其中静脉危象占75.5%(40/53),动脉危象占24.5%(13/53),血管危象的抢救成功率为43.4%(23/53).结论:头颈部游离组织瓣移植安全可靠,简化的头颈显微外科技术值得进一步被应用和推广.

  • cN0上颌恶性肿瘤颈淋巴结转移的临床分析

    作者:孙乾;章文博;高敏;于森;毛驰;郭传瑸;俞光岩;彭歆

    目的:探讨和比较不同病理类型临床颈淋巴结阴性(clinically negative neck lymph node,cN0)上颌恶性肿瘤的颈淋巴结转移率,为此类患者颈部淋巴结的处理提供参考.方法:选择1990年至2010年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具有完整临床及随访资料的cN0上颌恶性肿瘤患者277例,记录颈淋巴结转移情况及相关临床信息,研究不同病理类型上颌恶性肿瘤颈淋巴结转移的发生规律,并通过SPSS 19.0统计学软件分析影响上颈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结果:277例cN0上颌恶性肿瘤患者的总体颈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15.5% (43/277),上颌鳞状细胞癌因其较强的淋巴结转移倾向,颈淋巴结转移率为33.0%;腺源性癌的整体转移率较低,为7.6%,且发生颈淋巴结转移的时间较晚,但高度恶性腺源性癌的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中、低度恶性腺源性癌(分别为P=0.037),其中非特异性腺癌、低分化黏液表皮样癌、导管癌的颈淋巴结转移率高于15%,而同属于高度恶性肿瘤的腺样囊性癌与肌上皮癌的转移率较低;肉瘤类恶性肿瘤的整体淋巴结转移率很低,仅为4.9%.结论:建议对cN0上颌鳞状细胞癌患者行选择性颈淋巴结清扫术,对于非特异性腺癌、低分化黏液表皮样癌、导管癌等高度恶性腺源性癌患者可行选择性颈淋巴结清扫术,对于肉瘤类患者可对颈部进行密切观察.

  • 家兔颈动脉粥样硬化模型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的早期再狭窄过程

    作者:佟怀宇;周定标;钟定荣;石怀银

    目的:观察家兔颈动脉粥样硬化模型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后早期再狭窄随时间的变化过程,为临床预防再狭窄提供依据.方法:以干燥气体损伤(120 ml/min,持续充气 15 min)结合高脂饲料喂养 2 个月(6%花生油、2%胆固醇加入普通饲料,按每只 100 g/d 进食饲料)制作家兔颈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对模型家兔进行CEA手术,分别于术后1d、5d、10d、20d、30d、40d、60d 处死取材,对组织切片进行HE染色、PCNA、α-SMA、PDGF-A、TGFβ、CD3、CD68免疫组化染色;结果:CASS模型CEA术后早期再狭窄在不同时间的主要表现为:术后 1~2 d 血栓形成;术后 5 d 以内为急性炎症,以后为慢性炎症;5~40 d 为平滑肌细胞增殖;60 d 时中膜显著内膜化不易分辨.结论:CASS模型CEA术后再狭窄大约分为 4 个时期:术后 1~2 d 为血栓形成期;术后 5 d 以内为急性炎症期;5~40 d 为平滑肌细胞增殖期;60d 为后期表现.

375 条记录 6/19 页 « 12345678...181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