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拉米夫定联合抗结核药物治疗肺结核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的临床分析

    作者:邓国防;孙丽珍;雷建平;吴于青;叶虹

    目的 探讨在抗结核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拉米夫定治疗肺结核合并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肝损伤发生情况,及拉米夫定使用的疗程和疗效.方法 将江西省胸科医院治疗前肝功能正常的初治肺结核合并慢性HBV携带者142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拉米夫定治疗组73例(失访4例,69例获得随访)和对照组69例(失访6例,63例获得随访).对照组抗结核治疗至满疗程后停药,拉米夫定治疗组在使用抗结核治疗的同时,应用拉米夫定治疗至18个月后停药,两组患者均随访24个月,定期检测肝功能,对两组患者不同时期肝损伤率、总肝损伤率、死亡率、HBV-DNA阴转率、结核病治愈率及失败率进行分析.使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以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对计数资料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拉米夫定治疗组患者4周内肝损伤率、总肝损伤率、死亡率分别为4.3%(3/69)、20.3%(14/69) 、0.0%(0/69),均低于对照组[19.0%(12/63)、49.2%(31/63)、7.9%(5/6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7.064,P=0.007;x2=15.176,P=0.0001;Fisher确切概率法,P=0.023).抗结核治疗结束时和随访结束时,拉米夫定治疗组患者HBV-DNA阴转率[24.6%(17/69)、21.7%(15/69)]均高于对照组[3.2%(2/63)、3.2%(2/6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2.311,P=0.0005;x2=10.115,P=0.001).拉米夫定治疗组患者结核病治愈率(89.9%,62/69)高于对照组(73.0%,46/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277,P=0.012);治疗失败率(4.3%,3/69)低于对照组(17.5%,11/63),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x2=5.972,P=0.015).结论 应用拉米夫定可降低慢性HBV携带者服用抗结核药物所导致的肝损伤,使用18个月后停用相对安全,可为肺结核合并慢性HBV携带者应用拉米夫定治疗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

  • 中药序贯疗法治疗100例无症状 HBsAg 携带者临床观察

    作者:赵守文

    目的:本文应用益气补肾中药黄芪、白术、补骨脂或苦寒抑制免疫类中药紫草、贯仲等,先激活出无症状 HBsAg携带者的免疫应答反应后,再进行抗病毒治疗(近称此为序贯法),促使 HBV 复制指标转阴。方法:先从小剂量开始,如无反应,再逐步加大剂量,半月查肝功能1次,如 ALT 大于正常值2.5~5倍则可停药1周,改用抗病毒与护肝药物治疗,直至 HBsAg 与 HBV -DNA 转阴,并继续治疗巩固3~5月以防反跳。结果:观察100例,经治疗后,显效69%(HB-sAg 与 HBV -DNA 同时转阴),有效22%(两项中单项转阴),无效9%。

  • 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外周血皮质醇水平与T细胞亚群状态的研究

    作者:范晓鹏;王凯;范玉琛

    目的 探讨慢性乙肝病毒(HBV)携带者血浆皮质醇水平与细胞免疫状态的变化.方法 选取符合诊断标准的慢性HBV携带者60例,正常对照10例,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皮质醇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比例.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慢性HBV携带者血浆皮质醇水平相对升高(P<0.05),CD4+细胞比例无明显变化(P>0.05),CD8+细胞比例明显增加(P<0.05),CD4+/CD8+明显下降(P<0.05).HBeAg阳性组与HBeAg阴性组比较,HBeAg阳性组血浆皮质醇升高较为明显(P<0.05),CD4+细胞比例无明显变化(P>0.05).CD8+细胞比例明显增加(P<0.05),CD4+/CD8+明显下降(P<0.05).结论 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存在着血浆皮质醇水平的增高及细胞免疫功能的失衡,慢性HBV感染过程中存在内分泌-免疫系统紊乱.

  • 降低携带乙肝病毒载量与宫内传播的临床观察

    作者:王金侠;唱丽敏;商凤云

    为了探讨HBV-DNA定量检测在控制宫内感染中的应用价值,我们对孕妇乙型肝炎病毒载量与母婴宫内传播的关系进行了观察,现报告如下.

  • 丙型肝炎病毒(HCV)携带献血者及丙型肝炎(HC)患者HCV基因分型检测

    作者:程四国;张伯伟;赵磊;郭如华;徐亚琴;李伍生;方建华

    丙型肝炎病毒(HCV)具有高度变异性,以其核酸序列不同可将其分为不同的型,不同型之间的流行特点、致病性、相应的治疗方法及预后情况存在差异.我们采用套式RT-PCR法对HCV携带献血者及HC患者进行基因分型检测,以了解本地区不同人群HCV基因型流行情况.

  • 肝炎患者中TT病毒DNA及其IgG抗体的检测

    作者:徐冉行;凌志强;张勤

    目的了解肝炎患者中TTV的感染情况.方法应用Nested-PCR对137份甲~庚型肝炎、31份非甲~庚型肝炎及104份献血员进行TTV DNA检测,同时用ELISA法检测抗TTVIgG.结果 TTV基因检出率分别为甲~庚型肝炎20.44%、非甲~庚型肝炎29.03%,献血员13.46%;抗TTV IgG检出率分别为甲~庚型肝炎27.74%、非甲~庚型肝炎35.48%,献血员14.42%;甲~庚型肝炎、非甲~庚型肝炎与献血组相比TTV DNA及抗TTV IgG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肝病中存在TTV感染,TTV存在健康携带状态.

  • 定量RT-PCR分析穿孔素基因在无症状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唐翠兰;周舟;陈智

    目的:验证无症状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ASCs)与正常对照组消减文库中的差异基因穿孔素( perforin )在相应人群中的差异表达.方法:采集43例ASCs和41例正常对照者的外周静脉血,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并提取RNA,做定量RT-PCR(Real-time RT-PCR).结果:穿孔素在HBV 携带者中表达水平是正常对照的3.58倍.结论:通过定量RT-PCR首次证实了穿孔素基因在ASCs较正常对照表达增高,因穿孔素与免疫抑制有关,该基因在ASCs的高表达对于阐明ASCs的发病机制有重要意义.

  • 邢台市2006/2008年从业人员HBsAg携带状况调查

    作者:王秀君

    为保障消费者卫生安全,有效地预防控制HBV传染,笔者对邢台市市属2006/2008年30 128名从业人员预防性健康检查HBsAg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检测结果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现报道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调查对象邢台市市属2006-01/2008-12食品加工餐饮业和公共场所服务业的全体从业人员30 128名.其中2006年调研对象15 081人,2007年调研对象8 244人,2008年的调研对象6 803人.

  • 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的心理因素调查

    作者:夏兴洲;王玲

    通过对我院消化内科门诊就诊的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进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 及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测定,以期了解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的情绪变化.并对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的心理变化作一分析.

  • 豫南某地区艾滋病病毒携带者感染梅毒状况调查

    作者:王安绪

    2006-10我们对豫南某地区确认的艾滋病病毒携带者进行调查,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全区所有已经确认进行管理的艾滋病病毒携带者425例.1.2 方法抽取静脉血2 ml,离心分离血清,双抗原夹心酶联免疫法检测,试剂由上海科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检测仪器为国产HT-2型酶标仪和洗扳机.均采集空腹静脉血分离血清,于当日进行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具体操作方法及程序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 HBV携带者母乳喂养的护理干预

    作者:闫培霞

    我国是HBV感染的高发区,HBV携带者高达10%,我区又是HBV的高发地区,慢性HBV携带者多始于婴儿及儿童期的感染,所以人们担心慢性HBV携带者的母亲在长达数月的哺乳期将病毒传染给婴儿.

  • 上呼吸道感染儿童鼻咽部携带流感嗜血杆菌状况及血清型和耐药性研究

    作者:高薇;史伟;俞桑洁;袁林;姚开虎;杨永弘

    目的 了解北京儿童医院门诊上呼吸道感染儿童流感嗜血杆菌的携带情况、血清分型情况及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自2013年3月至2014年2月从本院门诊就诊的2930例上呼吸道感染儿童采集鼻咽拭子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和鉴定,从分离的流感嗜血杆菌中采用数字表法随机选择100株,采用乳胶凝集法检测菌株血清型,E-test方法检测其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应用软件WHONET 5.3进行抗菌药物敏感性分析,统计学分析使用软件SPSS 16.0进行.有关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共采集2930例1月龄至16岁患儿的鼻咽拭子,分离出流感嗜血杆菌271株,总携带率为9.2%.4-6月份分离阳性率高,分别为19.5%(8/41)、20.6%(14/68)和24.5%(25/102);~4岁至~6岁年龄组儿童分离阳性率高,均超过10.0%;男性患儿分离阳性率高于女性,分别为10.4% (181/1733)和7.5%(90/1197)(x2=7.219,P<0.05).所有菌株均不能分型.100株菌株中对青霉素不敏感率为35.0%,产酶率为23.0%;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呋辛、四环素和氯霉素的敏感率较高,分别为91.0%、82.0%、97.0%和96.0%.结论 本院门诊上呼吸道感染儿童鼻咽部流感嗜血杆菌携带率为9.2%,分离株对青霉素的敏感性较低.

  •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肠道假丝酵母菌携带与阴道假丝酵母菌感染之间的关系

    作者:林晓丽;李真;左绪磊

    目的 采用微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肠道假丝酵母菌携带与阴道假丝酵母菌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2006年4月至2008年2月问上海市长宁区中心医院就诊的148例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的阴道分泌物和肛拭子标本进行假丝酵母菌的培养和鉴定.采用内转录间隔区(ITS)PCR和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PCR方法 对两处假丝酵母菌基因组DNA进行比对和分型,从而确定其关系.比较合并肠道携带假丝酵母菌的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与单纯阴道感染假丝酵母菌但肠道内无假丝酵母菌携带者阴道局部使用抗真菌药物治疗后复发率的差异.结果 148例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患者中,白假丝酵母菌感染占绝大多数(91.9%,136/148);33.1%(49/148)的患者合并肠道携带假丝酵母菌.ITS PCR结果 显示,92%(22/24)的患者肠道与阴道假丝酵母菌菌株间有高度同源性.患者在接受阴道局部抗真菌治疗后,合并肠道携带假丝酵母菌的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其复发率(7/14)高于单纯的阴道感染者[复发率为21%(6/29)],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肠道携带假丝酵母菌与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在合并肠道携带假丝酵母菌时,阴道局部治疗后的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复发率较高.

  • 胎儿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临床研究

    作者:刘颖琳;邝健全;张睿;黎淑芬;丁红;刘新质

    目的探讨临床诊断胎儿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方法,及其与各种临床因素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斑点杂交法,检测141例HBV携带者孕妇及其分娩的144例新生儿静脉血HBV DNA、HBV标志物及肝功能.其中40例新生儿同时留取脐带血及出生后24~48 h外周静脉血用于检测HBV DNA.144例新生儿根据有无HBV感染分为胎儿感染组及对照组,比较两组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及其肝转氨酶水平.结果 (1)144例新生儿中有33例发生宫内HBV感染(胎儿感染组),感染率为22.9%;无宫内HBV感染111例(对照组).40例新生儿脐血与外周静脉血HBV DNA阳性率相比,脐血的假阳性率为20.0%,其敏感性、阳性预测值分别为100.0%、80.0%.追踪HBV携带者孕妇所分娩的新生儿出生6~9个月后,HBV DNA持续阳性者7例(7/28),抗-HBs转阳率为85.3%;出生时HBsAg阳性者5例,均于1个月后转为阴性.(2)在HBeAg或HBV DNA阳性孕妇中,其胎儿感染率分别为70.5%、61.1%,显著高于HBeAg或HBV DNA阴性者的2.0%(2/100)、0.0%(P<0.01).胎儿感染组与对照组孕妇,在年龄、孕周、分娩方式、出生体重、身长、出生1分钟Apgar评分等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10).(3)胎儿感染组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分别为(61.2±31.3) IU/L、(24.7±14.9) IU/L,高于对照组的(55.2±37.1) IU/L、(19.0±10.1) IU/L,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 (1)脐血检测HBV DNA是诊断胎儿感染HBV的一个敏感方法,而外周静脉血的检测具有确诊的意义;(2)孕妇血HBV DNA、HBeAg阳性是胎儿感染HBV的高危因素, 胎儿感染HBV与孕妇年龄、孕周、分娩方式,以及新生儿出生体重等无明显关系;(3)胎儿感染HBV可以导致一定程度的肝功能受损.

  • 乙型肝炎病毒携带孕妇双胎妊娠的结局分析

    作者:芮燕京;戴毅敏;宋文英;陈洁;周乙华;胡娅莉;王志群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携带对双胎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2004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鼓楼临床医学院妇产科分娩的双胎妊娠孕妇共569例,其中32例妊娠前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阳性, e抗原阴性且肝功能正常,确诊HBV携带,作为HBsAg阳性组;另外537例孕妇HBsAg阴性,作为HBsAg阴性组。回顾性分析这些孕妇的妊娠结局。采用t检验及χ2检验比较2组间妊娠结局的差异,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影响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因素。结果 HBsAg阳性组孕妇发生肝功能损害(妊娠期丙氨酸转氨酶≥50 U/L)的比例明显高于HBsAg阴性组[18.8%(6/32)与5.8%(31/537),χ2=6.367,P=0.012]。HBsAg阳性组孕妇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率高于HBsAg阴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1.9%(7/32)与11.6%(62/537),χ2=2.132,P=0.144]。HBsAg阳性组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膜早破、前置胎盘、胎儿窘迫、产后出血、早产、剖宫产、胎儿脐带绕颈、羊水粪染、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与HBsAg阴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妊娠期糖尿病(β=67.869,95%CI:0.494~135.244, P=0.048)、孕妇年龄(β=6.592,95%CI:2.020~11.880,P=0.006)和分娩孕周(β=164.069,95%CI:154.426~173.712,P<0.01)对新生儿出生体重均有影响;而孕妇HBsAg阳性对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β=78.864,95%CI:-16.950~174.678,P=0.107)。结论 HBV携带者双胎妊娠时易发生肝功能损害,但并不影响其他不良妊娠结局和新生儿疾病的发生风险。

  • 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母乳喂养的研究

    作者:牟瑞丽;马玉燕;李桦;孔北华;江森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携带者在其新生儿、婴儿接受被动及主动全程联合免疫的条件下,是否可以母乳喂养.方法对2001年9月至2003年10月间妊娠期无症状HBV携带者所娩婴儿进行前瞻性随访研究,新生儿出生时留取脐血检测HBV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出生后12 h内及第14天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并按0、1、6的程序全程接种乙肝疫苗,由产妇自愿选择母乳喂养或人工喂养,55例母乳喂养,36例人工喂养.分别于婴儿7个月和12个月时随访检测HBV DNA及乙肝血清标志物,婴儿7个月时未感染乙肝但抗-HBs阴性者给予乙肝疫苗5μg加强注射.结果婴儿7个月和12月时,母乳喂养组HBV DNA阳性率分别为9.09%(5/55)及9.09%(5/55),抗HBs阳性率分别为85.45%(47/55)及90.90%(50/55);人工喂养组HBV DNA阳性率分别为8.33%(3/36)及8.33%(3/36),抗HBs阳性率分别为86.11%(31/36)及91.67%(33/36).母乳喂养与人工喂养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新生儿、婴儿接受被动及主动全程联合免疫的条件下,无症状HBV携带者可以母乳喂养.

  • GM-CSF联合乙肝疫苗治疗宫内HBV感染慢性携带儿童的研究

    作者:王建设;朱启鎔;俞蕙;张婷

    目的初步观察重组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或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酵母重组乙型肝炎疫苗(rHBvac)对宫内感染呈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儿童的治疗作用.方法母亲为慢性HBV携带者,出生时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经乙型肝炎疫苗免疫仍发展为慢性HBV无症状携带儿童27名,随机分为两组.Ⅰ组:14名,使用GM-CSF 50 μg和rHBvac 10 μg同一部位肌肉注射,每月1次,共4次.Ⅱ组:13名,HBIG 200IU和rHBvac 10 μg不同部位肌肉注射,每月1次,共4次.治疗结束后1个月复查HBV-DNA定量及其他HBV标记.结果两组各有12名儿童完成研究.治疗前丙氨酸转氨酶异常Ⅰ组3例,Ⅱ组4例,治疗后各有2例恢复正常;治疗前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Ⅰ组9例,Ⅱ组10例,治疗后各1例发生HBeAg/抗-HBe血清转换.HBV-DNA定量,治疗后和治疗前相比,Ⅰ组有显著下降(符号秩和检验P=0.023),Ⅱ组变化不明显.两组中无HBsAg转阴病例.结论 GM-CSF联合乙肝疫苗对乙肝疫苗免疫失败的慢性HBV携带儿童有一定治疗作用.

  • 复发性假丝酵母菌性外阴阴道炎与肠道假丝酵母菌同源感染患者的临床治疗研究

    作者:夏艳;陆琴;陈美新;金志军

    目的:对复发性假丝酵母菌性外阴阴道炎(RVVC)与肠道假丝酵母菌同源感染患者的临床治疗进行进一步研究,从临床探究RVVC与肠道假丝酵母菌感染之间菌株的移行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009年6月-2013年3月RVVC患者进行外阴阴道分泌物和肛拭子分离菌株采集鉴定,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对双阳性患者的分泌物和肛拭子分离得到的假丝酵母菌进行同源性测定,分成同源患者与非同源患者.分别对两类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各分为2组:A组(同源全身治疗组)与B组(非同源全身治疗组)采用氟康唑口服并联合外用硝酸咪康唑栓进行治疗;C组(同源局部治疗组)与D组(非同源局部治疗组)外用硝酸咪康唑栓进行治疗.4组患者痊愈后(以微生物学疗效评定:念珠菌镜检和念珠菌培养均阴性,其中A、B组加测肠道假丝酵母菌)巩固治疗半年,随后进行1年随访,观察4组患者的复发情况.结果:共入组160例RVVC患者,其中RVVC同源性患者110例,非同源性患者50例.达到治疗效果后进行随访,结果显示A组患者的复发率低,为10.7%;而C、D组的复发率较高,分别为70.4%和69.2%.首次的复发时间和复发程度方面,A组患者优于其他3组,而C、D组的患者情况相对严重.此外,对复发患者的双阳性以及部分双阳性患者的同源性进行测试,结果显示全身治疗组复发患者中同源性患者所占比例较低,而局部治疗组复发患者中的同源性比例较高.结论:RVVC与肠道假丝酵母菌感染之间菌株的移行可能与部分RVVC患者久治不愈关系密切.

  • 乙肝病毒携带者肝组织学的改变

    作者:赵桂鸣;邹焕文

    目的:评估慢性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AsC)肝活检组织学变化的诊治价值.方法:采用Menghini型肝穿刺针取73例血清谷丙转氨酶正常AsC患者肝组织制作病理切片,行HE、Masson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并进行病理分级、分期及Knodell评分.结果:73例AsC肝组织病理均有异常改变,G1S0者65.8%,G1S1者23.3%,G2S1者6.8%,G2S2者4.1%.Knodell评分2分者51例(69.9%),3分者12例(16.4%),≥4分者10例(13.7%).免疫组化HBsAg检出率86.3%,以浆膜型为主(57.14%);HBcAg检出率72.97%,以核型为主(74.07%).结论:血清谷丙转氨酶正常的AsC,肝组织均有一定程度的病变损害,肝活检病理检查在判定AsC病情程度和处理方法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

  • 增免调肝解毒汤治疗无症状型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90例疗效观察

    作者:贾庆宇;尤万庆

    目的观察增免调肝解毒汤治疗无症状型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无症状型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140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90例口服增免调肝解毒汤,每日2次;对照组50例口服益肝灵,每次2片,每日3次.2组均2个月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阴转率85.6%,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阴转率91.9%,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抗-HBe)阴转率80.0%,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抗-HBc)阴转率81.1%;对照组HBsAg阴转率8.0%,HBeAg阴转率18.2%,抗-HBe阴转率16.7%,抗-HBc阴转率16.0%.2组HBsAg、HBeAg、抗-HBe、抗-HBc阴转率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2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轻度异常患者治疗后ALT改善情况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增免调肝解毒汤治疗无症状型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疗效确切.

38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