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儿童不明性质肿物CT引导经皮穿刺50例活检诊断
目的:回顾性分析儿童不明性质肿物CT引导经皮穿刺活检病例,以评价该技术在儿童病例应用的效性及安全性,并探讨该技术在儿童病例应用的技术要点.方法:2005年1月至2007年8月对我院收治的50例儿童不明性质肿物病例行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术,使用自制定位标记物标记.结果:50例均成功获取病变组织,技术成功率100%,其中48例(96%)组织标本获得病理诊断.26例(52%)病灶穿刺部位出现少量液性密度阴影,其中1例出现气胸,肺压缩为20%,经过保守治疗后吸收好转,其他病例均未发现并发症.结论:儿童不明性质肿物病例使用CT引导经皮穿刺活检术,具有适应证广、准确性高、创伤小、不良反应少、简单快捷等优点,有推广应用价值.
-
弥漫性轴索损伤25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发生机制、诊断方法和治疗措施以及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方法:分析25例DAI病人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特点与相关文献报道结果相比较.结果:本组25例中20例为交通事故伤;保守治疗17例,手术治疗8例,死亡15例,死亡率为65%.结论:DAI常发生于交通事故伤,是重度脑损伤高死亡率和致残率的主要原因;目前临床诊断主要依据了解致伤机制结合临床表现和CT和/或MRI影像学特征,尚无统一诊断标准;综合治疗措施是当前主要的治疗手段;入院时GCS评分和瞳孔变化情况是判断预后的可靠指标.
-
影像学技术在诊断肝纤维化中的应用
影像学检查是无创诊断肝纤维化的重要手段之一.但由于肝纤维化各期、乃至早期肝硬化往往缺乏特异性影像表现,因此用传统的方法常难以明确诊断和鉴别.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设备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成像技术对肝纤维化的诊断能力已有很大提高.
-
成都市成华区环卫工人体检胸部X线片影像学分析
目的:探究并描述环卫工人所从事职业环境与其胸部X线片影像学表现的关系。方法选择2012~2014年在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体检的2534例患者胸部X线片临床资料,根据3年内是否暴露在城市街道的工作环境中将其分为暴露组1156例,非暴露组1378例。采用历史性队列研究方法分析暴露组与非暴露组人员的胸部X线片影像学表现差异。结果暴露组与非暴露组在肺纹理增多、肺纤维灶胸膜增厚、肺气肿、肺部占位等影像学改变有明显差异,且相对危险度关联强度为6.66。结论从事粉尘清扫工作的环卫工人或长期暴露于有害环境的人员与胸部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相关性,各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强环卫工人职业危害的宣传教育,提高对职业病危害的认识,并制定相关管理规定,做好环卫工人的职业防护工作。
-
螺旋CT多平面重建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螺旋CT多平面重建技术对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经X射线和CT检查结合临床资料确诊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40例,以横断面螺旋扫描图为基础进行多平面重建,层厚2~3 mm,螺距3 mm,重建层厚1.5~2 mm,螺距1 mm.结果 在螺旋CT横断面图像的基础上进行多平面重建病变显示更加直观、清晰,能清晰显示股骨头的骨小梁走形变化、坏死碎片的位置及外部形态等,并可多方位观察.结论 在多层螺旋CT的多种图像后处理方法中多平面重建简单、快捷,实用性强,是对轴位图像的补充.
-
16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对肺栓塞诊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术在临床诊断肺动脉栓塞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拟诊肺栓塞的39例患者行16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检查及后重建技术,后重建方法选择多平面重建(MPR),并进行统计观察.结果:39例均能显示肺栓塞的部位、范围、局部管腔狭窄程度,病变累及肺动脉主干、肺段及肺亚段分支;肺动脉管腔完全闭塞7例,中央型11例,偏心型和附壁型患者共21例.结论:16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能够可靠地显示急性肺栓塞,是一种无创、安全、快速、有效的检查方法.
-
320排CTA在快速诊断急诊主动脉夹层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320排CT血管造影(CTA)在诊断急性主动脉夹层(A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320排CTA螺旋扫描序列,对15例主动脉夹层患者进行心胸联合动脉血管造影检查,根据图像及数据诊断AD及DeBakey分型,并追踪治疗结果.结果:320排CTA明确诊断15例AD,DeBakey Ⅰ型7例,DeBakeyⅡ型3例,DeBakeyⅢ型5例;手术治疗7例,内科治疗3例,放弃治疗5例,死亡3例.结论:320排CTA是快速诊断AD有效的无创性检查方法.
-
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并发症的影响因素
目的:探讨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并发症的种类及引起并发症的各种相关因素.方法:分析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153例在穿刺手术过程中出现的并发症,探讨导致并发症的因素,并行趋势分析.结果:153例均穿刺成功,病理结果诊断明确,有并发症发生114例,其中气胸67例,肺出血38例,纵膈及皮下气肿6例,胸膜反应3例.气胸与胸膜夹角、病灶深度、病灶大小、针调整次数等影响因素相关,肺出血与病灶深度、病灶大小、及是否损伤气道等因素密切相关,二者的趋势分析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气胸和肺出血是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中常见的并发症,其主要影响因素为病灶深度、病灶大小等.
-
髂骨原发孤立性骨肿瘤和瘤样病变的影像诊断
起源于髂骨的原发骨肿瘤和瘤样病变,发病率低,误诊率高,文献报道较少.收集我院1998年5月至2004年10月所有相关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病例共15例.结合文献回顾性地分析发生于髂骨的这类病变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并加以总结.
-
CT导向立体定位结合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
立体定位技术与CT结合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我科自2000年10月至2002年6月采用CT导向结合手术治疗20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人,获得较好的疗效.总结如下.
-
CT扫描评估颅内脑脊液含量
目的:利用CT数据和计算机技术对正常中国人颅内脑脊液(CFS)含量进行评估.方法:181例正常人按年龄进行分组,A组14岁以下(17例)、B组14岁~20岁(24例)、C组21~ 30岁(34例)、D组31 ~40岁(33例)、E组41 ~50岁(38例)、F组51 ~60岁(25例)及G组61岁以上(10例)7组,采用CT扫描仅对眶下缘与外耳孔连线、眼球正中与外耳孔连线进行平扫,获得不同年龄组男性和女性颅内CFS含量,比较差异.结果:A组、C组、F组中男性与女性颅内CFS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D组、E组、G组中男性与女性颅内CFS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颅腔内CFS含量平均值男性均大于女性,且随着年龄增长,颅腔内CFS含量总体有增多的趋势.结论:颅腔内CFS含量随年龄增长而增长,同一年龄组中,男女性别之间颅腔内CFS体积存在差异.
-
经皮肺活检术对不同部位肺部肿块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肺活检术对肺部不同部位病灶性质的诊断价值.方法:206例肺部肿块或结节的患者在CT引导下行经皮穿刺肺活检术,根据取材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切割活检组、针吸活检组及切割加针吸活检组,分别采用这3种取材方法对不同病变部位肺组织进行取材,获取组织送病理检查或细胞学涂片检查,比较3种取材方法对肺部病灶与胸膜距离≤2 cm组和>2 cm组病变性质和部位的诊断正确率、特异度、灵敏度和并发症.结果:病灶距胸膜距离≤2 cm组的诊断正确率(81.48%)高于距胸膜距离>2 cm组(67.35%)(P=0.019 7),病灶距胸膜距离≤2 cm组灵敏度(0.911 8)高于>2 cm组(P=0.8000),两组特异度均为1.000 0;病灶距胸膜距离≤2 cm组中,3组诊断正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3 4).病灶距胸膜距离>2 cm组中,切割加针吸组的诊断正确率高(P=0.028 2);两组中,均以切割加针刺组灵敏度均高(分别为1.000 0和0.916 7);病灶距胸膜≤2 cm组发生气胸和出血的比例均低于病灶距胸膜>2 cm组(气胸P=0.000 2,出血P=0.037 7).结论:CT定位下经皮穿刺肺活检术中,病灶距胸膜≤2 cm组诊断正确率高,并发症低.
-
侵袭性胸腺瘤的影像诊断
胸腺瘤是常见的纵膈肿瘤之一[1],多发生在心脏与大血管交界处,或者升主动脉前方.病理学将胸腺瘤分为上皮细胞瘤、淋巴细胞瘤(胸腺细胞瘤)和混合性细胞瘤,根据组织学表现不能可靠的区分胸腺瘤的良恶性,确定胸腺瘤良恶性通常依据肿瘤的侵犯范围.侵袭性胸腺瘤按病理分为3期:I期肿瘤限于胸腺内,II期肿瘤穿透包膜至胸腺周围脂肪内但尚未侵及周围器官,III期肿瘤穿透胸腺包膜并侵入相邻组织及器官[2].对1999年以来8例经X线胸片及CT扫描后诊断为侵袭性胸腺瘤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
CT引导微侵袭立体定向术在诊断颅内深部病变的应用
目的评价CT引导微侵袭立体定向术在确定颅内深部或功能区病变中的诊断及治疗作用.方法自1989-1999年采用CT引导微侵袭立体定向术诊断或治疗58例颅脑疾病.结果在治疗28例震颤麻痹,9例金属异物及3例颅内深部血肿中取得良好效果.18例经CT引导微侵袭立体定向活检病理学诊断结果为脑肿瘤7例,炎性疾病5例,血管性病变3例,非瘤性囊肿2例,1例未能获得阳性病理学诊断,总阳性诊断率为94.44%,无并发症及死亡发生.结论 CT引导微侵袭立体定向术是一种诊断及治疗颅内深部或功能区病变的可靠方法,并能为其它临床治疗方法提供依据.微侵袭立体定向术安全、可靠、并发症少.
-
CT脑灌注成像检查外伤性去骨瓣减压术后病人脑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目的 应用CT脑灌注成像检查方法,定性、定量分析外伤性病人去骨瓣减压术后脑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探讨颅骨缺损综合征发生的机制.方法 选取16例头部外伤去骨瓣减压术后病人,在去骨瓣减压术后2~18个月行CT脑灌注成像检查,分别测量并比较患侧、对侧的大脑基底核、丘脑、皮质区、脑白质的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结果 脑外伤去骨瓣减压术后病人患侧基底核、皮质区、脑白质CBV、CBF均较对侧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94~2.455,P<0.05).而双侧丘脑CBV、CBF、MTT、TT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外伤病人去骨瓣减压术后患侧脑血流灌注减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