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分枝杆菌中原核类泛素蛋白化靶蛋白的功能分析

    作者:薛玉;刘毅;张旭霞;张俊杰;李传友

    分枝杆菌中存在一种类似真核生物泛素的小分子蛋白,称为原核类泛素蛋白(prokaryotic ubiquitinlike protein,Pup),蛋白被Pup共价标记后,或被蛋白酶体降解或参与修饰后的调节作用,可影响细菌活动的各个环节.结核分枝杆菌中目前发现可被Pup标记的共有58种蛋白;耻垢分枝杆菌被标记了41种蛋白,其中38种都可以在结核分枝杆菌中找到同源蛋白.这些标记后的靶蛋白涉及了至少6种机制和功能,包括分枝杆菌的毒力、信号通路、脂类的合成、细胞壁和(或)膜的合成、中间代谢,等等.其中大部分蛋白被标记后经由蛋白酶体降解,也有被Pup标记的蛋白参与信号传导和调控作用;通过对这些靶蛋白的比较分析,能够对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和致病机制提供进一步的解释,同时这些Pup标记的蛋白也可以作为潜在的药物靶点,对其的分析研究可为结核病的治疗和控制提供理论基础.

  • 老年代谢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蛋白酶体20S的相关性

    作者:魏芳;王华亭;刘振东;赵颖馨;栾萌

    目的 探讨老年代谢综合征(MS)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蛋白酶体20S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老年MS患者204例,根据造影结果分冠心病组103例和非冠心病组101例.评估各支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程度,检测蛋白酶体20S水平、活性及TNF α.结果 与非冠心病组比较,冠心病组蛋白酶体20S水平、活性及TNF-α明显升高(P<0.01).冠心病患者Gensini积分及TNF-α与蛋白酶体20S(r=0.484,r=0.352,P<0.01)和活性(r=0.417,r=0.396,P<0.01)呈显著正相关.回归分析显示,Gensini积分和TNF-α是蛋白酶体20S水平及活性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 老年MS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蛋白酶体20S水平及活性密切相关.

  • 蛋白酶体核心亚基在人动脉粥样斑块中的表达变化

    作者:王佳;王明晓;王春玲;张剑梅;石宁;平小佳;刘艳琳;屈正

    目的 研究蛋白酶体核心亚基在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表达水平,探讨蛋白酶体组成及功能与动脉粥样斑块病变间的关系. 方法 搜集颈动脉狭窄并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患者病例组和主动脉夹层并行主动脉置换术患者对照组的相关临床资料.选择病例组中5例术中所切除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斑块旁内膜组织,对照组中5例术中所切除的相对正常的锁骨下动脉和无名动脉组织,采用免疫印迹(Western)法检测并比较其中的蛋白酶体核心亚基的蛋白质水平. 结果 病例组高脂血症、糖尿病及吸烟比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0.61、1.67、1.67,均 P>0.05);与对照组比较,β类亚基中组成型亚基β3、β4(F值分别为56.576、27.846,均P<0.05)以及催化亚基β1和β5在斑块核心部分的表达水平下调(F值分别为8.221、82.716,均P<0.05),而免疫亚基β1i和β5i的表达水平升高(F值分别为50.167、229.743,均P<0.05). 结论 免疫蛋白酶体特征性催化亚基β1i和β5i在粥样斑块核心组织中表达上调,提示由组成型蛋白酶体(β1和β5为其特征性催化亚基)向免疫蛋白酶体转变这一动态过程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过程密切相关.

  • 过表达parkin基因对蛋白酶体抑制剂致SH-SY5Y细胞损伤的影响

    作者:周海燕;杨卉;范国华;王刚;陈生弟

    目的 探讨过表达parkin基因能否抵抗蛋白酶体抑制剂lactacystin对SH-SY5Y细胞的特异性损伤.方法 不同浓度的lactacystin(1、5、10、15、20 μmol/L)分别作用于人多巴胺能SH-SY5Y细胞和人胶质瘤U251细胞24 h,用二甲基噻唑二苯基四唑溴盐(MTT)法检测细胞活力.选取10μmol/L和20μmol/L lactacystin处理SH-SY5Y细胞,Western印迹法检测细胞内多泛素化蛋白的含量.瞬时转染parkin至SH-SY5Y细胞,并以MTT法检测10 μmol/L和20 μmol/Llactacystin作用下的细胞活力,Western印迹法检测细胞内多泛素化蛋白的含量,以及用免疫荧光法检测泛素阳性包涵体的形成.结果 lactacystin呈剂量依赖性地损伤多巴胺能SH-SY5Y细胞(细胞活力分别为104%、82%、72%、60%、50%),而对胶质瘤U251细胞则无毒性作用.parkin过表达不能缓解lactacystin的毒性作用,也没有增加细胞内多泛素化蛋白生成,但却促进泛素阳性包涵体的形成(增加5%).结论 蛋白酶体功能障碍有可能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选择性死亡中起关键作用,而Parkin蛋白在路易小体的形成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 蛋白质羰基化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秋生;张猛;刘晓佳;李维平

    蛋白质羰基化水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只是被用于评价生物有机体的氧化程度,作为衡量蛋白质氧化损伤的一种指标。然而,新研究表明由活性氧引起的蛋白质羰基化参与了衰老、凋亡以及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病理生理过程。

  • 自噬和蛋白酶体降解途径在突变型α-突触核蛋白PC12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作者:杨昉;杨亚萍;曹碧茵;毛成洁;蔡增林;王芬;石际俊;刘春风

    目的 利用建立好的转染A53T突变型α-突触核蛋白的大鼠嗜铬细胞瘤(PC12)细胞株,探讨自噬和泛素-蛋白酶体通路在细胞凋亡途径中的具体作用.方法 选择特异性蛋白酶体抑制剂和大自噬抑制剂及诱导剂作用于稳定转染的A53T细胞株,四甲基偶氮唑盐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活力和各组细胞凋亡率,电镜观察超微结构,并测定细胞培养液中NO的活力和热休克蛋白70(Hsp70)及Caspase-3蛋白表达.结果 蛋白酶体抑制剂环氧霉素(100 nmol/L)和(或)大自噬抑制剂3-MA(10 mmol/L)处理A53T细胞24 h后环氧霉素组、3-MA组和环氧霉素+3-MA组细胞活力(A值分别为0.23±0.01、0.19±0.01、0.17±0.01)较对照A53T细胞组(A值为0.32±0.06)明显下降(P<0.05);而大自噬诱导剂雷帕霉素(0.2 μg/ml)处理后细胞存活率(A值为0.44±0.08)显著高于其余用药组.与对照组(1.55%±1.15%)相比,3-MA、环氧霉素、环氧霉素+3-MA组作用24 h后A53T细胞的凋亡百分率(分别为4.74%±0.91%、4.59%±1.18%、5.40%±1.75%)显著增高(P<0.05),而大自噬诱导剂下调蛋白酶体抑制剂导致的凋亡;蛋白酶体抑制剂组NO和Hsp70蛋白含量也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大自噬和蛋白酶体途径障碍促进了凋亡发生,抑制或诱导自噬对Hsp70和NO的影响不如蛋白酶体途径对其影响大.

  • 蛋白酶体抑制剂对骨关节炎大鼠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作者:全仁夫;黄忠名;岳振双;辛大伟;杨迪生;潘杰;张晾

    目的 观察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对骨关节炎软骨及滑膜组织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SD大鼠144只,离断前十字韧带及内侧半月板建立膝关节骨关节炎模型,随机分为四组:MG-132组,造模术后24h于膝关节腔内注射100 μl质量浓度为0.007 g/L的MG-132溶液;DMSO(二甲基亚砜,Dimethyl sulfoxide)组,造模术后24h于膝关节腔内注射100μl体积分数为0.1%的DMSO溶液;假手术组,仅行关节囊切开;正常对照组,仅于膝关节腔内注射100μl质量浓度为0.007 g/L的MG-132溶液.术后2、4和12周处死动物,于膝关节软骨组织及滑膜组织取材,行病理形态学观察,根据Mankin评分标准进行半定量评估;应用RT-PCR法检测NF-κB p65、I-κB、TNF-α、IL-1β等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荧光分光光度法检测20S蛋白酶体活性,并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MG-132组各时相的Mankin评分均比DMSO组低,假手术组与正常对照组相近且较前两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G-132组各时相的软骨及滑膜组织中NF-κB p65、IL-1β、TNF-α mRNA表达水平均低于DMSO组,除2周滑膜组织NF-κB p65和12周软骨组织IL-1β mRNA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MG-132组术后2周软骨组织及4周滑膜组织I-κB mRNA表达水平高于DMSO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MG-132具有减轻滑膜炎症、保护关节软骨的作用,从而延缓骨关节炎进程.

  • 脊髓蛋白酶体在大鼠慢性吗啡耐受形成中的作用

    作者:王艳平;孙云菲;于泳浩

    目的 评价脊髓蛋白酶体在大鼠慢性吗啡耐受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取鞘内置管成功的健康雄性大鼠24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随机分为4组(n=6),生理盐水组(NS组)、慢性吗啡耐受组(M组)、吗啡+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组(M+ MG组)和MG-132组(MG组)于每天8:00和20:00分别鞘内注射生理盐水10 μl、吗啡10μg、吗啡10 μg+ MG-132 2.5μg、MG,-132 2.5 μg,连续7d.于鞘内注射前1 d(基础值)、鞘内注射第1、3、5和7天时测定大鼠甩尾潜伏期,以计算大抗伤害效应百分比(MPAE).于后一次鞘内注射结束后取5只大鼠,处死后取L3-5脊髓,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谷氨酸-天冬氨酸转运体(GLAST)和兴奋性氨基酸转运体1(EAAC1)的表达水平.结果 M组和M+MG组鞘内注射期间MPAE逐渐降低(P<0.05);与NS组比较,M组和M+ MG组鞘内注射期间MPAE升高,M组脊髓GLAST和EAAC1表达下调(P<0.05),M+ MG组脊髓GLAST和EAAC1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G组上述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M组比较,M+ MG组MPAE升高,脊髓GLAST和EAACI表达上调(P<0.05或0.01).结论 脊髓蛋白酶体参与了大鼠慢性吗啡耐受的形成.

  • RNA干扰介导的蛋白酶体亚基RC2下调延缓大鼠失神经骨骼肌萎缩

    作者:冯勇;张高孟;马学晓;李继峰;顾玉东

    目的 探讨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介导的蛋白酶体亚基RC2(Rat component 2)下调延缓失神经肌萎缩的疗效.方法 将48只SD大鼠,建立右下肢趾长伸肌失神经支配模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4只.在电穿孔技术介导下,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转染含RC2基因和非同源对照序列的siRNA重组质粒溶液(0.8 μg/μl)各50 μl.转染后3 d,采用Western blot测定两组趾长伸肌中RC2蛋白含量;转染后14、21、28 d,测定肌湿重维持率、肌肉蛋白含量和肌纤维横截面积,并观察肌纤维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 转染后3 d,实验组RC2的蛋白水平明显下调,抑制率为25%,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染后14 d和21 d实验组肌湿重维持率、肌肉蛋白含量和肌纤维横截面积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8 d时,两组间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NA干扰介导的蛋白酶体亚基RC2下调延缓失神经肌萎缩的疗效可以维持3周.

  • 蛋白酶体激活因子γ对未分化甲状腺癌细胞摄碘功能的影响

    作者:亓龙;何薇

    目的 观察沉默蛋白酶体激活因子γ(REGγ)前后的甲状腺癌ARO及WRO细胞株的摄碘能力变化及摄碘相关特异蛋白mRNA水平变化,研究REGγ与甲状腺癌摄碘的关系.方法 常规培养AROshN、AROshR、WROshN及WROshR甲状腺癌细胞株(shN为空白质粒,shR为沉默REGγ质粒),加入低剂量Na125I(3.7 kBq)后5、10、15、20、40和70 min测量细胞的摄碘率,观察细胞摄碘能力的变化,并利用实时荧光PCR检测摄碘相关特异蛋白[钠/碘转运体(NIS)、促甲状腺激素受体(TSHR)、甲状腺过氧化物酶(TPO)、甲状腺球蛋白(Tg)] mRNA水平的变化.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数据.结果 沉默REGγ的AROshR及WROshR细胞摄碘能力均提高,其中AROshR细胞的提高率为128.1%[峰值(1 974± 12)与(4 502±23)计数/min;t=17.30,P<0.05],WROshR细胞的提高率为67.4%[峰值(2 988±25)与(5 001±16)计数/min,t=13.20,P<0.05].沉默REGγ的AROshR及WROshR细胞的NIS、TSHR、TPO、TgmRNA表达均提高,其中在AROshR细胞中分别为AROshN细胞中的2.82、1.98、2.65和2.31倍,在WROshR细胞中分别为WROshN细胞中的2.21、1.78、2.51和1.78倍,与未沉默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13.80~21.93,均P<0.05).结论 沉默REGγ可使甲状腺癌细胞摄碘相关特异蛋白上调表达,从而提高未分化型甲状腺癌细胞的摄碘能力.

  • 硼替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媛媛

    多发性骨髓瘤(MM)为浆细胞恶性肿瘤,以溶骨性破坏、免疫缺陷、肾脏损害为特点.近年来,MM的治疗取得了长足进展,尤其是泛素蛋白酶体系统(UPS)抑制剂硼替佐米的应用为MM患者带来希望,但部分MM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硼替佐米耐药.笔者拟就MM概述、UPS的组成与蛋白酶体的结构、硼替佐米用于MM的疗效等方面,对MM硼替佐米的耐药机制,如核因子(NF)-κB信号转导途径、蛋白酶体β5亚基(PSMB5)、黏后蛋白1C末端亚单位(MUC1-C)、凋亡途径及热休克蛋白(HSP)等进行综述.

  • 第二代蛋白酶体抑制剂卡非佐米治疗淋巴瘤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丽霞;郝彩霞

    卡非佐米(CFZ)为第二代不可逆蛋白酶体抑制剂(PI),具有靶向选择性高,机体耐受性好,持续作用时间长,外周神经毒性低等优点.CFZ于2012年7月通过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上市,用于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近年,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表明,CFZ也可用于治疗多种类型的淋巴瘤.其单药或联合其他药物治疗方案,可为初治或复发难治性淋巴瘤患者提供新的治疗思路.笔者拟就近年CFZ治疗淋巴瘤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