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单项抗-HBc阳性患者预后的预测

    作者:陈雪娟;彭晓谋;刘淑芳;顾琳

    部分HBV感染者的血清标志表现为单项抗-HBc阳性.过去认为这是HBsAg向抗-HBs转化的"窗口期",约经3mo~6mo后出现抗-HBs.近来研究发现部分单项抗-HBc阳性患者可持续超过6mo,甚至再次出现H-BsAg阳性[1-5].采用放射免疫法(RIA)和PCR等敏感的检测手段,一部分患者中尚能检出HBV DNA,HBsAg等HBV复制的血清标志[6-19].但目前尚不完全清楚HBV DNA检出与单项抗-HBc阳性持续存在或转变为HBsAg间的关系,以及HBV DNA及HBsAg对单项抗-HBc阳性患者预后是否具有预测作用.因而,我们进一步探讨单项抗-HBc患者HBVDNA检出情况以及与其转归的关系,找到早期预示预后不良指标,以便对预后不良患者及时进行相应治疗,从而改善其预后.

  • 36例急性乙型肝炎临床分析

    作者:凌宇

    目的:通过临床分析,探讨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发病规律。方法总结36例急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功能损伤指标变化、HBV-M、HBV DNA在急性乙型肝炎病程中的变化规律。结果入组患者在HBV感染的早期,HBV DNA阳性占50%,呈中、低水平复制。HBsAg早期呈高滴度,逐渐下降,直至低于检测下限,抗-HBs随病程的延长滴度逐渐升高,HBeAg及抗-HBc变化规律同HBsAg,但时间上较HBsAg滞后。肝功能损伤与HBV-M及HBV DNA复制水平无关联。结论急性乙型肝炎早期即可有HBV清除发生,病原学指标在短期内可低于检测下限,了解HBV-M、HBV DNA在急性乙型肝炎病程中的变化规律对急性乙型肝炎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 中药燕滨扶正胶囊降低CHB患者HBsAg、HBeAg滴度及脾肿大的临床分析

    作者:卡世全;张滨;周丹

    目的:观察中药燕滨扶正胶囊通过调节人体免疫机能对乙型肝炎病毒学指标的疗效。探讨中药治疗乙型肝炎HBsAg、HBeAg滴度的临床疗效。方法将CHB患者随机分为燕滨扶正胶囊组(治疗组,23例)和ADV组(对照组,21例)。治疗组单用燕滨扶正胶囊,1.5 g/次,3次/d,不用任何保肝及抗肝纤维化药物;对照组服用ADV,10 mg/次,1次/d,并根据病情需要加服复方牛胎肝等护肝药物。两组疗程均为48周。结果两组治疗前后HBsAg、HBeAg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P <0.01)。结论单纯运用中药“燕滨扶正胶囊”可使HBsAg、HBeAg、HBV DNA载量下降,改善脾肿大。

  •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患者前-S1抗原和前-S2抗原与HBVDNA和HBV-M相关性分析

    作者:马艳春

    目的 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患者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HBV pre-S1-Ag)、前-S2抗原(HBVpre-S2-Ag)、乙型肝炎病毒DNA(HBV DNA)和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探讨其相关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测定法(ELISA)分别检测HBV pre-S1-Ag、HBV pre-S2-Ag和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M),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FQ-PCR)检测HBV DNA,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HBsAg阳性者中,pre-S1-Ag、pre-S2-Ag、HBV DNA阳性者分别为594例、541例、629例,其阳性率分别为66.29%、60.38%、70.20%.HBeAg阳性组pre-S1-Ag、pre-S2-Ag、HBV DNA的阳性率分别为90.21%、74.46%、93.32%,显著高于HBeAg阴性组的45.28%、48.01%、49.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HBV DNA载量的增高,pre-S1-Ag、pre-S2-Ag、HBeAg阳性率随之增高.结论pre-S1-Ag、pre-S2-Ag与HBV DNA和HBeAg阳性检出率具有显著相关性.联合检测pre-S1-Ag、pre-S2-Ag、HBV DNA及HBV-M,有助于HBV早期诊断、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

  • 97例HBsAg阳性原发性肝癌患者HBV基因型分析

    作者:周永;魏仁东;王海东;苟卫;周蓉蓉;史昌河

    目的:探讨HBsAg阳性的原发性肝癌(PHC)患者血清HBV基因分型的特点。方法对97例HBsAg阳性的PHC患者进行HBV基因型检测。结果97例患者中,HBV基因B型患者38例(39.1%), HBV基因C型患者54例(55.7%);92例HBV基因B和C型患者中,HBeAg阳性患者33例(35.9%)。结论 HBsAg阳性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HBV基因型主要为HBV基因C型,且血清HBeAg多为阴性,多有慢性乙型肝炎病史。

  • 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检测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刘金涛

    统一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ccult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OBI)的检测和判定标准已成为临床应用实践中面对的重要课题之一,尤其应进一步对OBI的分子机制及分子模式发生频率的不同进行细致、深入的探究,为更进一步阐明OBI的临床及公共卫生学价值奠定基础,OBI的检测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临床实践意义。

  • HBsAg阳性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临床研究

    作者:陈瑶;许兰平;刘开彦;刘代红;韩伟;陈欢;张耀臣;陈育红;黄晓军

    目的 探讨HBsAg阳性患者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的肝脏不良事件的发生及影响该类患者长期存在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所2001年3月至2006年11月接受allo-HSCT治疗的26例HBsAg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造血干细胞来源:18例为HLA配型相合同胞,7例为HLA配型不合亲缘供者,1例为无关供者.所有患者移植前后均排除丙型肝炎病毒感染.2例移植前HBV DNA阳性,其余均表达阴性.结果 26例患者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累积发生率为50.0%.在可评估的20例中,5例发生了慢性GVHD,累积发生率25.0%.移植后出现肝功能异常共有15例(57.7%).出现肝功能受损的病因主要为:乙型肝炎及肝脏GVHD.移植后乙型肝炎再燃5年累积发生率33.4%,发生中位时间为82(65~159)d.拉米夫定预防性应用13例,1例发生乙型肝炎事件;未给药组为11例,7例发生乙型肝炎事件,两者累积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预防用药组未发生一例肝衰竭,未预防用药组发生4例肝衰竭.死亡原因:5例肝衰竭,3例肺部感染,2例移植后疾病复发.26例患者中共有10例死亡,5年生存率(OS)为59.0%.多因素分析终确定与OS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为肝衰竭(P=0.000).结论 HBsAg阳性患者接受allo-HSCT治疗后常出现肝功能异常表现,其首要病因为乙型肝炎,所导致的肝衰竭严重影响患者预后.而对HBsAg阳性患者预防性应用拉米夫定能够有效预防移植后乙型肝炎的复燃.

  • 2013年重庆市计划妊娠夫妇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作者:刘俊;陈庆;李杰;杨柳;何杨

    目的:了解重庆市计划妊娠夫妇乙型肝炎病毒( HBV)感染情况及流行特征。方法2013年4至12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按比例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10712对计划妊娠夫妇进行问卷调查。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和表面抗体(抗-HBs)。采用SAS 8.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用χ2检验和χ2趋势检验对不同人群HBsAg和抗-HBs阳性率进行分析。结果21424名参检人员中, HBsAg阳性1718例,阳性率为8.02%,其中丈夫的阳性率为9.48%,妻子的阳性率为6.55%,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3.39,P<0.01);抗-HBs 阳性8967名,阳性率为41.85%,其中丈夫的阳性率为42.39%,妻子的阳性率为41.32%,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54,P>0.05)。 HBsAg和抗-HBs阳性率均有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的趋势(χ2=2.98和9.83,P<0.01)。渝东南地区HBsAg阳性率高,抗-HBs阳性率低。不同职业人群HBsAg阳性率差异大,私营业主(9.18%)高,公职人员(6.79%)低,抗-HBs阳性率中公职人员(49.69%)高,农民(39.08%)低。随着文化程度升高,HBsAg阳性率有下降趋势(χ2=-3.33,P<0.01),抗-HBs阳性率有升高趋势(χ2=9.73,P<0.01)。结论2013年重庆市计划妊娠人群HBV感染率仍居于较高水平,其中,渝东南地区、私营业主、高年龄计划妊娠人群是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和治疗的重点人群。

  • 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IP-10mRNA表达与HBsAg和HBVDNA的相关性及其在预后评估中的价值

    作者:黄少军;王晓霖;程正江;付文荣

    目的:探讨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 HBV-ACLF)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 mRNA的表达与血清HBsAg和HBV DNA水平的相关性及其在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5年2月湖北文理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80例HBV-ACLF患者、60例慢性乙型肝炎( CHB )患者和25名健康体检者,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ACLF、CHB患者和健康体检组PBMC中IP-10 mRNA的表达,组间差异的比较用方差分析。检测HBV-ACLF患者血清HBsAg和HBV DNA水平,采用Pearson检验分析IP-10 mRNA表达与血清HBsAg和HBV DNA水平的相关性。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3个月,采用t检验比较HBV-ACLF患者生存组与死亡组IP-10 mRNA、HBsAg和HBV DNA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ROC)评价IP-10 mRNA、HBsAg和HBV DNA在HBV-ACLF预后评估方面的价值。结果 HBV-ACLF患者、CHB患者和健康体检者PBMC中IP-10 mRNA水平分别为0.998±0.186、0.641±0.083和0.412±0.062,且HBV-ACLF患者IP-10 mRNA水平明显高于CHB组和健康对照组( t=3.841和16.661,P<0.01)。 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外周血IP-10 mRNA水平与血清HBsAg水平呈负相关(r=-0.576, P<0.01),与血清HBV DNA水平呈正相关(r=0.547, P<0.01)。 HBV-ACLF生存组外周血IP-10 mRNA水平平均为0.894±0.164,低于死亡组的1.103±0.177(t=-4.328,P<0.01);生存组血清HBsAg水平平均为3.303±0.565,高于死亡组的2.605±0.844(t=3.251,P<0.01)。 ROC分析显示,IP-10 mRNA预测疾病预后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20,高于HBsAg(0.663)和HBV DNA(0.570)。结论 HBV-ACLF患者PBMC中IP-10 mRNA表达增高,与患者血清HBsAg和HBV DNA水平密切相关,且IP-10 mRNA水平能更好地预测HBV-ACLF患者的预后。

  • 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技术测定HBsAg浓度及与抗-HBs、HBeAg和HBV DNA的关系

    作者:陈文虎;楼滨

    目的 探讨血清HBsAg定量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技术定量测定7612例非肝炎相关病区住院患者的血清HBsAg浓度,分析血清HBsAg水平的人群分布特征及与其他HBV血清学标志物(抗-HBs、HBeAg)和HBV DNA之间的关系.结果 870例患者检出血清HBsAg阳性,阳性率为11.4%(870/7612),浓度范围为0.08~125 000.00 U/mL,中位数值为932.28 U/mL.比较男、女患者血清HBsAg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366,P>0.05).血清HBsAg浓度与患者年龄呈负相关(r=-0.370,P<0.01),与血清HBeAg和HBV DNA水平呈正相关(r分别为0.654和0.765,P值均<0.01).结论 血清HBsAg定量检测有利于精确反映乙型肝炎患者HBV复制和清除情况.

  • 表面抗原和抗体双阳性乙型肝炎患者HBV S基因"a"决定簇序列分析

    作者:陈伟烈;杨湛;魏绍静;谭奕洲;唐漾波;肖春花

    目的 分析HBsAg和抗-HBs双阳性乙型肝炎患者HBV S基因"a"决定簇序列特征.方法 巢式PCR法扩增4例HBsAg和抗-HBs双阳性乙型肝炎患者HBV S基因,PCR扩增产物直接进行测序和克隆后测序,对获得的"a"决定簇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结果 PCR扩增产物直接测序表明,4例患者HBV"a"决定簇低保守区各有1个氨基酸位点显示多态性.PCR产物克隆后测序表明,病例1 S基因"a"决定簇126位点(s126)氨基酸可为苏氨酸(T)、异亮氨酸(I)和丝氨酸(S),s134氨基酸可为苯丙氨酸(F)和丝氨酸(S);病例2 s126氨基酸可为丙氨酸(A)和苏氨酸(T);病例3 s126氨基酸可为异亮氨酸(I)和天冬酰胺(N);病例4未发现多态性位点.结论 HBV S基因"a"决定簇序列的多态性可能是引起乙型肝炎患者HBsAg和抗-HBs双阳性的原因之一.

  •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和表面抗体双阳性者S蛋白序列分析

    作者:丁锋;于红刚;李艳霞;戴金芬;慕刚刚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双阳性与S蛋白氨基酸突变的关系.方法 连续收集2011年1至12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HBsAg(+)且抗-HBs(+)慢性HBV感染患者15例作为观察组,选取22例HBsAg(+)且抗-HBs(-)慢性HBV感染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HBV DNA S基因序列进行扩增和测序,将测序结果与标准序列比对并翻译为氨基酸序列,将两组的氨基酸突变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在主要亲水区(2.95 vs.0.78,x2=18.059,P<0.01)、"a"决定簇(4.44vs.1.52,x2 =6.985,P<0.01)氨基酸突变率高于对照组.仅有观察组出现"a"决定簇内氨基酸突变:P127T、G130E、G130N、M133S、F134I、T140I和G145R.结论 HBsAg和抗-HBs共存可能与S蛋白"a"决定簇及其周围区域的高氨基酸突变有关.

  •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994例肝组织HBsAg和HBcAg表达强度的临床意义

    作者:应盛;胡爱荣;蒋素文;金珊珊;颜华东;胡耀仁

    目的 分析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肝组织HBsAg和HBcAg的表达强度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994例接受肝脏穿刺活检术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的慢性HBV感染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乙型肝炎e抗原(HBeAg)及HBV DNA水平分为HBeAg(+)/HBV DNA(+)组、HBeAg(-)/HBV DNA(+)组及HBeAg(-)/HBV DNA(-)组;根据肝组织HBsAg和HBcAg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根据丙氨酸转氨酶(A LT)的水平分为<2×正常值上限(ULN)组、2~<5×ULN组及≥5×ULN组.研究肝组织炎症活动度(A)、纤维化分期(F)及肝组织HBsAg和HBcAg的表达强度,分析其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肝组织HBsAg和HBcAg表达强度的相关因素.结果 994例慢性HBV感染者中,肝组织HBsAg染色阳性941例(94.67%),肝组织HBcAg染色阳性553例(55.63%);≥A2者403例(40.85%),≥F2者371例(36.09%).HBeAg(-)/HBV DNA(+)组的A和F严重,其次为HBeAg(-)/HBV DNA(-)组,HBeAg(+)/HBVDNA(+)组低;虽然三组间肝组织HBsAg染色强度的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299,r=-0.760,P<0.05),但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三组间肝组织HBcAg染色强度的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82.995,r=-0.645,P<0.01),以HBeAg(+)/HBV DNA(+)组高、HBeAg(-)/HBV DNA(-)组低.肝组织HBsAg染色阳性组HBeAg阳性的构成及HBV DNA平均水平均高于阴性组,年龄低于阴性组;肝组织HBcAg染色阳性组HBeAg阳性的构成、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血小板(PLT)及HBV DNA平均水平均高于阴性组,年龄及FIB-4低于阴性组;影响肝组织HBsAg染色的因素为HBV DNA水平;影响肝组织HBcAg染色的因素为HBeAg阳性及HBV DNA水平.肝组织HBsAg不同染色强度间A和F的总体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1.943和2.630,P值均>0.05);肝组织HBcAg不同染色强度间A的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F的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352,P<0.01),以阴性组的F严重.ALT不同水平组肝组织HBsA染色强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肝组织HBcAg染色强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349,P<0.01),ALT<2×ULN组均低于其他组.结论 慢性HBV感染者中绝大数肝组织HBsAg染色阳性,超过半数肝组织HBcAg染色阳性;肝组织HBsAg的表达强度与A和F无相关性,与HBV DNA水平正相关;肝组织HBcAg的表达强度与A无相关性,与F负相关,与HBeAg阳性、HBV DNA及ALT水平正相关.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 HBV cccDNA含量与血清 HBV 标志物和病毒载量的相关性

    作者:倪伟;施维群;唐翠兰;茹清静

    乙型肝炎病毒共价闭合环状 DNA ( HBV cccDNA)是嗜肝病毒持续感染和HBV复制的突出标志,也是评价HBV感染状态及治疗效果客观、敏感的指标[1]。监测肝脏内 HBV cccDNA的含量对于病情判断、疗效和预后评估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检测拉米夫定初治后患者肝组织内HBV cccDNA 的含量及血清 HBsAg、HBeAg、HBV DNA等水平,探讨肝组织内HBV cccDNA的含量与HBV血清学标志物和病毒载量的相关性。

  •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定量检测在慢性 HBV 感染管理中的意义

    作者:张岩;甄真

    随着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HBsAg)自动化定量检测技术的发展,HBsAg定量检测在慢性HBV感染管理中的意义越来越受到关注。研究表明,HBsAg定量检测联合HBV DNA水平不仅可以监测慢性HBV感染自然史的不同阶段,而且可以预测干扰素疗效。但是,对于核苷(酸)类药物,HBsAg定量检测在评估抗病毒疗效方面的作用尚不一致。此文综合近年来国内外相关临床研究结果,分析血清HBsAg水平定量检测在慢性HBV感染管理中的作用。

  •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清除的相关因素研究进展

    作者:陈思路;赵彩彦

    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标志,而HBsAg清除是慢性乙型肝炎(CHB)接近临床治愈的一个指标.HBsAg清除受宿主、病毒及抗病毒药物等因素的影响.该文就近年来关于CHB患者HBsAg清除的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作了综述.

  • HBsAg阳性患者原发性肝细胞癌生存分析

    作者:李敬东;徐威;田云鸿;石刚;李权林;李强

    目的 探讨HBsAg阳性患者的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生存影响因素及评估不同HCC分期系统预测能力.方法 回顾性分析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2000年1月至2010年2月收治的HBsAg阳性HCC患者的临床资料.COX比例风险模型行生存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ROC曲线评估各HCC分期系统预测能力.结果 本组患者1、2、3和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21.3%(165/775),9.4%(73/775),4.9%(38/775)和1.7%(13/775),中位生存4.2个月(0.1 ~148.6个月).多因素分析显示肝硬化程度(B=4.519)、治疗方式(B=4.888)、ALT≥ 2N(B=4.068)、合并门静脉癌栓(B=0.537)、自发性破裂类型(B =5.033)和合并下腔静脉癌栓(B=7.049)是HBsAg阳性HCC总体生存的影响因素.各HCC分期系统均有预测能力,但NSMCS评分(NorthSichuan Medical College Score,NSMCS)优于其他系统,AUC(Area Under the ROC Curve)为0.801(95% CI0.761 ~0.840),NSMCS≥-2时,灵敏度78.8%,特异度69.3%.不同风险等级中位生存时间差异明显(13.6、3.4和1.3个月,x2=467.636,P=0.000,Log-rank检验).结论 HBsAg阳性HCC总体生存影响因素众多,现行HCC分期系统仍需改进以提高预测能力.

  •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与乙型肝炎e抗原阴性孕妇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的研究

    作者:归巧娣;岳亚飞;李淑红;张芬

    目的探讨应用套式PCR方法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及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阴性孕妇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感染的状况.方法选择HBsAg与HBeAg阴性,其他HBV血清标志物阳性孕妇及其新生儿24例作为病例组,同期HBV血清标志物全部阴性孕妇及其新生儿16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套式PCR方法检测两组孕妇及其新生儿的血清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HBV-DNA.结果 (1)病例组24例孕妇中,血清HBV-DNA 阳性8例,阳性率为33%;PBMC 中HBV-DNA阳性10例,阳性率为42%.其中血清与PBMC均阳性3例,总阳性率为63%(15/24).(2)病例组24个新生儿中,血清HBV-DNA 阳性3例,阳性率为13% ,PBMC 中HBV-DNA阳性6例,阳性率为25% .其中血清与PBMC均阳性1例,宫内感染率为33%(8/24).(3)病例组24例孕妇中,血清阴性而PBMC阳性共7例,其新生儿4例发生宫内感染,感染率为4/7.(4)对照组16例孕妇及其新生儿血清及PBMC中HBV-DNA全部阴性.结论 HBsAg及HBeAg阴性孕妇也可发生HBV宫内感染,采用灵敏度高的套式PCR方法检测孕妇及其新生儿血清及PBMC中HBV-DNA,对诊断HBV宫内感染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 母乳喂养不影响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阻断效果

    作者:王建设;朱启镕;张公惠;费林娥

    目的比较不同喂养方式对HBsAg阳性母亲的婴儿母婴传播阻断效果的影响. 方法 HBsAg阳性母亲的婴儿常规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或接受乙型肝炎疫苗和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联合免疫并随访.62例婴儿单用乙型肝炎疫苗免疫,21例母乳喂养,41例人工喂养;168例婴儿联合免疫,33例母乳喂养 ,135例人工喂养. 结果单用疫苗时1、3、6、12月龄抗-HBs阳性率母乳喂养组分别为4.8%、42.9%、57.9%、80.9%,人工喂养组分别为12.2%、26.3%、60.5%、73 .2%;联合免疫时1、4、7、12月龄抗-HBs阳性率母乳喂养组分别为72.7%、75.8%、77.4%、 90.9%,人工喂养组为77.0%、72.9%、76.2%、90.4%.单用疫苗时,母乳喂养组1例、人工喂养组3例免疫失败;联合免疫时,母乳喂养组无一例免疫失败,人工喂养组4例免疫失败 ,母乳喂养和人工喂养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 结论母乳喂养不影响抗-HBs产生,不增加免疫失败.

  • 母源性抗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抗体对婴儿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的影响

    作者:胡娅莉;武巧珍;耿全林;陈宏;王志群;周镇先;李瑛;周乙华

    目的 了解母源性抗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抗体(anti-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antibody,抗-HBs抗体)对婴儿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后抗体应答的影响.方法 2006年10月至2007年1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产前检查并住院分娩的单胎足月妊娠妇女中,选择抗-HBs抗体阳性孕妇43例(阳性组)和阴性孕妇29例(阴性组),其足月儿出生时和出生后1个月分别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定量检测孕妇分娩前、脐动脉血及婴儿1月龄和3.5月龄的抗-HBs抗体水平.结果 阳性组43例新生儿脐血抗-HBs抗体也为阳性,与母血清抗体水平的相关系数r=0.98(t=39.05,P<0.01);1月龄时,42例抗体仍阳性.阴性组29例新生儿脐血和1月龄时抗-HBs抗体均阴性.3.5月龄时,两组抗-HBs抗体阳性率均为100%,但阴性组平均抗-HBs抗体浓度高于阳性组[(466.9±86.7)mIU/ml和(151.2±23.1)mIU/ml,t=2.72,P=0.011].母源性抗-HBs抗体>1000 mIU/ml的5例婴儿中,3例在接种2次疫苗后没有产生主动抗体应答.结论 母源性抗-HBs抗体可抑制乙型肝炎疫苗前2次接种后的抗体应答.

654 条记录 6/33 页 « 12345678...323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