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蛋清溶菌酶对乙肝病毒的抑制作用

    作者:李亚男;李红梅;郭贵华;杨丽

    目的:观察蛋清溶菌酶(HEWL)对人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抑制作用.方法:以2.2.15细胞为模型,以苦参碱为阳性对照药,采用细胞病变法(CPE)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判定溶菌酶对2.2.15细胞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乙型肝炎e抗原(HBeAg)表达水平的抑制效果.结果:HEWL对细胞的大无毒浓度(TC0)和半数中毒浓度(TC50)均>1 000 μg·mL-1,HEWL对2.2.15细胞HBsAg抑制作用的半数有效浓度(IC50)为(213.0±71.3) μg·mL-1,对细胞HBeAg无抑制作用.苦参碱对2.2.15细胞的TC0和TC50均>250 μg·mL-1.苦参碱对2.2.15细胞HBsAg抑制作用IC50的为(54.2±17.1) μg·mL-1,对HBeAg无抑制作用.结论:蛋清溶菌酶对2.2.15细胞的HBsAg表达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对其HBeAg无抑制作用.

  •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单链抗体细胞内免疫抗乙型肝炎病毒基因治疗研究

    作者:陆荫英;王琳;刘妍;于敏;李克;张玲霞;王业东;成军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人源单链可变区抗体(ScFv)细胞内免疫抗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治疗的作用.方法:用噬菌体表面展示技术筛选特异性的HBsAg人源单链可变区抗体,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扩增HBsAg单链抗体基因,并构建表达HBsAg ScFv基因的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pLXSN-HBsAg ScFv,转染PA317细胞,将转染细胞分泌的假病毒颗粒感染2.2.15细胞,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其上清HBsAg和HBeAg,定量检测HBV DNA.结果:成功筛选出HBsAg ScFv,PCR扩增出750bp的全基因,构建HBsAg ScFv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载体,转染PA317细胞,在上清中检测出含HBsAg ScFv假病毒颗粒的存在,上清感染2.2.15细胞后第3、5、7、14 天,HBsAg、HBeAg逐渐下降,到第 14 天时HBsAg已变为阴性,DNA定量检测无明显变化.结论:HBsAg ScFv能成功地在逆转录病毒载体中表达,并有抑制HBsAg、HBeAg表达的作用.

  • 125例乙型肝炎五项检查的临床意义

    作者:马淑青;曲业敏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五项检查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2013年到我院检查的125例疑似乙型肝炎患者,对患者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对患者血清中的HBsag、抗-HBs、HBeag、抗-HBe以及抗-HBc进行检测,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125例患者证实为乙型肝炎;其中抗-HBs阳性42例,占33.6%;单项HBsag检测阳性26例,占20.8%;大三阳患者25例,占20.0%;小三阳12例,占9.6%;HBsag和抗-HBs均为阳性20例,占16.0%。此外,不同年龄段患者乙肝感染情况不相同,其中以31~39岁年龄段感染比例高,与其他年龄段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疑似患者进行乙肝五项检查,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性,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乙型肝炎病毒不同临床感染阶段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水平分析

    作者:王立东;于从军;李凯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不同临床阶段血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水平变化及其与血清HBV DNA水平相关性。方法选择HBsAg阳性未经抗病毒治疗的患者575例,其中免疫耐受(IT)期120例(IT组)、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EPH)110例(EPH组)、低复制(LR)期90例(LR组)、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ENH)110例(ENH组)、肝炎肝硬化(LC)85例(LC组)及肝细胞癌(HCC)60例(HCC组)。对其血清HBsAg、HBV DNA水平进行检测及统计学分析。结果 IT组、EPH组、LR组、ENH组、LC组及HCC组血清HBsAg水平分别为(4.58±0.40)、(4.12±0.50)、(2.60±0.68)、(3.31±0.27)、(2.82±0.57)、(3.03±0.39) lg 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T组、EPH组、LR组、ENH组、LC组及HCC组血清HBsAg水平与血清HBV DNA水平呈正相关性,r值分别为0.627、0.579、0.134、0.317、0.159及0.224。结论慢性乙型肝炎不同临床感染阶段血清HBsAg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其与血清HBV DNA水平的相关性在总体上呈逐渐减弱趋势。

  • 2963例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分析

    作者:张建晓;舒建平;张军和;李任凯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学标记的表现模式,方法共2693份乙型肝炎病毒(HBV)血清检测标本均通过DG3022A型酶联免疫检测仪进行结果测试.结果本次血清病毒学标记模式可分为感染期模式组和恢复期模式组,两组共计加种模式.感染期模式组以"145"和"135"模式为主占总病例的62.9%;恢复期模式组以"2"和"24"模式为主,占总病例的13.7%.根据随访结果显示,模式改变大致分为5种类型.结论本次HBV血清学标记模式较复杂,除检测误差外,产生少见模式的主要原因为低滴度抗-HBc或低滴度抗-HBs等.推测HBV血清学标记模式转换顺序依次为e系统转换、s系统转换、抗-HBe消失或抗-HBe与抗-HBs消失等.

  • HBsAg转基因小鼠模型的建立及其用于基因治疗研究初探

    作者:孙强;薛猛;刘英;冯洁;岳挺;薛整风;刘全海;李厚达

    目的构建HBsAg转基因小鼠模型,并利用其进行基因治疗研究.方法显微注射外源基因pcDNAHBsAg至FVB小鼠原核,注射胚胎移植到同期发情的假孕受体出生个体,经PCR和Southern检测获得阳性转基因小鼠.通过ELISA方法比较分析转基因小鼠经pcDNA-HBsAg质粒基因免疫后抗体产生的情况.结果PCR结合Southern检测到了HBsAg阳性小鼠.基因免疫有抗体产生.结论得到的HBsAg转基因小鼠,基因免疫可诱发转基因小鼠产生抗体.

  • 新疆克拉玛依地区11年高中毕业生HBsAg阳性率分析

    作者:高丽霞;杨媛魁;王福刚;许风雷;木拉格尔

    采用ELISA法,检测32 569例克拉玛依地区1998年至2008年应届高中毕业生血清HBsAg.总体阳性率6.27%,男生高于女生,维吾尔族、哈萨克族高于汉族,11年间HBsAg阳性率呈逐年下降趋势.

  • 替诺福韦及替比夫定对贵州地区不同基因型HBeAg阳性乙肝孕妇HBV RNA的影响

    作者:张宝芳;程明亮;陆爽;吴君;吴亚云;刘琴;赵雪珂;李媛媛;胡亚欣;刘婉

    目的 观察替诺福韦及替比夫定对贵州地区不同基因型HBeAg阳性的乙肝孕妇HBVDNA及HBV RNA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6年5月—2017年7月在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感染科及产科门诊就诊的HBsAg,HBeAg双阳性乙肝孕妇共75例,19 ~38岁,中位年龄26岁,开展临床调查并分别于孕12 ~24周,孕28 ~32周,孕36 ~40周采集血液样本,检测基因型,HBsAg、HBeAg、HBVDNA、HBV RNA,肝功能,包括: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总胆汁酸(TBA),胆碱酯酶(CHE),碱性磷酸酶(ALP).数据采用连续变量以x±s;分类变量以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75例孕妇中B基因型48例(48/75,64.0%),C基因型27例(27/75,36.0%),未发现其他基因型.替诺福韦组和替比夫定组在人口统计学和临床特征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肝功能检查:替诺福韦治疗前:ALT 21(9 ~362) U/L,AST 25 (14 ~346) U/L,TBiL 8.2 (3.8 ~57.6)μmol/L,ALP78.4 (31.0~232.5) U/L,TBA 3.7 (0.8~45.2) μmol/L;治疗结束时:ALT 21(9 ~98),AST25 (15~102),TBiL8.8 (3.2~17.1)μmol/L,ALP 148.05 (54.0~470.6),TBA3.1(0.9~74.8).替比夫定组治疗前:ALT23(7 ~ 117) U/L,AST 23(16 ~ 62) U/L,TBiL 7.8(5.5 ~ 18.3),ALP 67.4(46.1 ~388.2) U/L,TBA 3.2(1.1 ~ 42.6)μmol/L;治疗结束时:ALT 21(8~62) U/L,AST 24(12 ~161) U/L,TBiL7.3(3.5~18.4) μmol/L,ALP 162.4 (47.3 ~424.0) U/L,TBA 3.8 (0.7~28.4)μmol/L.log10HBV DNA和log10 HBV RNA,替诺福韦组治疗前:HBV DNA (4.8±2.0),HBV RNA(6.4±1.1);治疗4周时:HBV DNA(4.0±0.8),HBV RNA (6.0±0.9);治疗结束时:HBV DNA(3.1±0.7),HBV RNA (5.5±0.8).替比夫定组治疗前:HBV DNA (5.1±2.0),HBV RNA(6.5±0.9);治疗4周时:HBV DNA (4.4±1.2),HBV RNA(6.5±0.8);治疗结束时:HBV DNA (3.5±1.2),HBV RNA(6.1±0.7),替诺福韦与替比夫定组在治疗结束时,log10HBV DNA和log10HBV RNA显著低于治疗前(孕12 ~24周)(均P<0.05).在排除其他变量的影响下,基因型对HBV RNA载量有一定的影响,表现在C基因组的患者HBV RNA在治疗结束时比B基因组的患者少下降了0.54个单位(log10),P<0.05.结论 贵州地区乙肝孕妇以B、C基因型为主,在不同的基因型孕妇使用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时,B基因型病毒更容易得到控制.

  • 一例隐源性肝硬化的分子基础

    作者:杨旭;雷建华;张永红;罗红雨;黄力;郑煜煌;唐晓鹏;李良友

    目的探讨一例表面抗原阴性的隐源性肝硬化的病原及其分子基础.方法定性、定量测定患者血清中的乙型肝炎病毒(HBV)抗原、抗体和DNA,进行HBV S基因的扩增、克隆和序列分析.结果 HBsAg (-),定量测定结果(S/N):0.77(阳性参考值S/N≥2.00).HBeAg (+),定量测定结果(S/N):56.43(阳性参考值≥2.10).抗-HBc (+),定量测定结果(S/CO):0.03(阳性参考值S/CO≤1.0).抗-HBs (+),抗-HBe (-),HBV DNA (+),定量:1.54×109拷贝/ml.S基因克隆和序列分析发现第336位核苷酸由C变为A,导致第61位密码子由UCA(丝氨酸)变为UAA(终止子),HBsAg合成受阻.结论 HBV是本例肝硬化的病原,S基因终止突变是其分子基础 ,这一发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病毒学意义.

  • 外源辅助T淋巴细胞表位影响HBV S基因DNA免疫的体液免疫应答

    作者:彭晓谋;谢冬英;顾琳;黄仰甦;高志良;姚集鲁

    目的探讨外源辅助T淋巴细胞(HTL)表位对HBV S基因体液免疫应答的影响.方法选用2种通用HTL表位,破伤风类毒素的氨基酸残基(aa)830-843片段(TTE)和人工HTL表位(PADRE),以及3种特异性HTL表位,结核杆菌热休克蛋白65的aa1-20片段(TBE)、风疹蛋白E2-4的aa54-65片段(ME)和沙眼衣原体热休克蛋白60的aa35-48片段(CE),以单个表位或复合表位形式插入HBV S基因的翻译起始密码下游而构建成真核表达载体.100 μg重组载体DNA免疫BALB/c小鼠,3周加强1次,共3次,第三次加强接种后1月取血采用Abbott试剂盒检测抗-HBs.结果 HBV S基因真核表达载体pHB和6种外源HTL表位HBV S基因真核表达载体pHB-TBE、pHB-PADRE、pHB-TTE、pHB-MTE2、pHB-MTE3和pHB-MTE5构建成功,DNA免疫的抗-HBs水平(IU/L)分别为10±5,5±5,49±7,29±6,16±8,23±7和28±8.单个表位中,TTE和PADRE具有良好的免疫促进作用,而TBE无促进作用.复合表位均有不同程度的免疫增强作用.结论部分外源HTL表位对HBV S基因的体液免疫应答有促进作用,复合表位中的单个表位间的促进作用无协同或迭加效果.表位PADRE可能用于新型高效乙肝疫苗的研制,而复合表位MTE5可能用于能克服人类白细胞抗原多态性的乙肝补种疫苗或治疗性疫苗的研制.

  • 乙型肝炎患者实施辅助生殖技术中病毒传播的风险与防范

    作者:徐仙;宋梦玲

    慢性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是中国第一大传染病,严重危害健康和威胁生命,受到广泛关注.随着乙肝患者发病率的上升及辅助生殖技术(ART)的迅猛发展,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实施ART过程中HBV的传播成为热议话题.对慢性乙肝患者实施ART,因操作不当及管理不严,有发生交叉感染或院内感染的危险,既可能将病毒传播给正常者的配子和胚胎,也可能将病毒传播给医疗技术人员.然而,科学合理地ART可降低病毒传播给子代的风险.综述HBV感染者的ART传播风险和防范措施,为预防病毒传播和医源性感染提供科学依据.

  • 潍坊市股票交易市场的卫生状况

    作者:谭华;张秀兰;梁成武;刘秀清

    为了解潍坊市股票交易市场的卫生状况,笔者于2000年12月选择我市营业中的5家股票交易市场进行了卫生学调查.每个股票交易市场在离地面1.2 m高的位置以梅花型布5个检测点,应用GXH-3010E红外线分析器、GXH-3011E红外线分析器、ST80B照度计、TES1360温湿度计及普通营养琼脂平皿分别对检测点的CO2、CO、照度、温度及空气细菌总数进行采样检测.

  • ELISA和胶体金试纸条法检测HBsAg的结果比较

    作者:刘军

    为了解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胶体金试纸法条法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结果的差异程度,我们在调查县内某镇人群中HBsAg携带率时,对所有血清标本都作ELISA和胶体金试纸条法检测HBsAg,现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 (1)标本采集:采集符合条件的3035例早晨空腹静脉血5ml于预先装有促凝剂的真空采血管中,37℃恒温水浴箱放置10 min,3500 r/min离心5 min,用移液器轻轻吸收上清液于带盖的2ml硬质塑料管中,备用.(2)仪器设备:酶标分析仪DNM-9606,电脑洗版机DNX-9620,均由北京普朗新技术有限公司生产;台式多管架离心机TD5A,长沙英泰仪器有限公司生产;电热恒温水浴箱600-A,姜堰市新康医疗设备公司.

  • 肝细胞癌及相关慢性肝病肝组织中乙型肝炎病毒的研究

    作者:时红波;黄德庄;郎振为;谢立;贺立香

    目的:初步探讨HBV感染与肝细胞癌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分别在检测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细胞癌及癌旁肝组织中HBsAg和HBV DNA的基础上,选择HBsAg和HBV DNA均为阳性的标本进行免疫组化与原位杂交双标记.结果:癌组织中HBsAg及HBV DNA阳性率低,信号少,且HBV DNA多在核内;而慢性肝炎、肝硬化和癌旁肝组织中HBsAg及HBV DNA阳性率高,信号多而强,HBV DNA可在胞浆或胞核.HBV DNA与HBsAg可共存于同一细胞或分布于不同肝小叶或同一肝小叶的不同部位.结论:大多数肝细胞癌的发生与HBV感染所致的慢性肝炎和肝硬化密切相关;双标记法有利于分析2种不同病毒标志物之间的关系.

  • B7-1、MICA基因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与乙肝病毒的相关性

    作者:张勤;张传山;于文婷;刘贵秋;杜智;高英堂;畅继武

    目的:探讨B7-1、MICA基因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病理学价值与肝炎病毒的相关性.方法:对手术标本进行B7-1、MICA基因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双评分半定量积分法对染色结果量化;同时对患者进行血清学的病毒筛查(EusA法).结果:两种基因在癌旁肝细胞及肝癌细胞中均有表达,间质中部分淋巴细胞表达.MICA基因随临床分期的进展在癌组织及癌旁肝细胞的阳性率逐渐减少.B7-1基因在间质淋巴中随组织分级降低,阳性率也随之降低;MICA基因在不同组织分级癌组织中阳性表达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 B7-1基因在癌组织及间质淋巴细胞中的阳性率随无瘤生存年限的增加而升高(P<0.05).两种基因与肝炎病毒的单因素相关性分析中,只有间质中MICA基因的表达与HBsAg呈负相关.乙肝病毒e抗体存在时癌旁MICA基因的表达降低(X2=4.02,P<0.05),B7-1基因在间质淋巴细胞中的阳性率增加(X2=5.11,P<0.05);而当乙肝病毒持续感染时,只有癌组织中的B7-1基因显示出阳性率明显增加(X =5.37,P<0.05).结论:B7-1基因与肝细胞癌预后直接相关,乙肝病毒是两种基因参与机体抗肿瘤反应的重要影响因素.

  • 胸腺肽α1治疗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意义

    作者:王会清;于爱平;刘钰佩;段毅力;曹武奎

    目的:观察胸腺肽α1治疗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2例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分为治疗组42例(护肝治疗+胸腺肽α1)和对照组(护肝治疗)20例,检测治疗前、治疗后2、4、6周肝功能、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e抗原(HBeAg)及HBV DNA定量等指标,比较2组在各个时期的恢复率.结果:治疗4周时治疗组HBeAg转阴率和HBV DNA转阴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周时治疗组HBsAg转阴率和HBV DNA转阴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5L(P<0.05或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在肝功能恢复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现胸腺肽α1有关的不良反应.结论:胸腺肽α1能加快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病毒标志物的清除,缩短患者恢复时间,减少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性化的发生.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肾功能早期损害的横断面研究

    作者:韩雪;李菲;宋立文;刘建勇;宓余强

    目的:了解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肾功能早期损害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就诊于我院确诊为慢性乙型肝炎且未经系统治疗者的临床资料,并以同期健康体检者为对照,应用简化肾脏病饮食调整工作组(MDRD)方程和慢性肾脏病流行病合作工作组(CKD-EPI)方程计算患者及健康对照者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并对影响eGFR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简化MDRD方程和CKD-EPI方程计算eGFR(M-eGFR、C-eGFR),52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分别有88例(16.67%)和62例(11.74%)出现eGFR下降,较114例健康对照者中10例(8.77%)和6例(5.26%)的下降率高(χ2分别为4.518和4.156,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年龄、乙肝表面抗原(HBsAg)和体质指数均是M-eGFR的影响因素;年龄、HBsAg、性别和血清白蛋白(Alb)水平是C-eGFR的影响因素;而患者的乙肝病毒载量(HBV-DNA)及乙肝e抗原(HBeAg)均不是M-eGFR或C-eGFR的影响因素。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可并发一定程度的肾功能早期损害,年龄和HBsAg水平是主要影响其肾功能的因素,临床上应注意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肾功能进行监测。

  • 定量检测胃黏膜HBV-DNA的临床意义

    作者:周耀勇;夏瑾瑜;李天望

    随着对乙肝病毒研究的深入,国内外学者发现乙肝病毒除有嗜肝性外,还具有泛嗜性,在胃黏膜、胰腺、胆、肾、皮肤和外周白细胞等肝外组织检测到HBV抗原或(和)HBV-DNA.笔者对胃黏膜HBV-DNA含量进行了研究,现报告如下.

  • 重庆市铁路中学高中生HBsAg携带情况分析

    作者:杨兵;尹素凤

    乙型肝炎对人群健康危害较大,尤其是对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学生身心健康影响更大.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携带情况是分析和判断乙型肝炎传染及感染情况的重要依据之一.我国的HBsAg携带率一般在10%左右,其各地感染率高低不一,为了解学校学生HBsAg携带情况,探索高中生乙肝预防措施,以降低乙肝病毒感染率.我们2003年9月收集了重庆市铁路中学高中三个年级学生的血液标本1090例,其检测结果报告如下.

  • 治肝灵联合拉米夫定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标志物及病毒变异株(YMDD)变异的影响

    作者:孙建新;孙方军;李陈莉

    目的 探讨治肝灵联合拉米夫定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标志物及病毒变异株(YMDD)变异的影响.方法 将9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5例采用拉米夫定100 mg,每日1次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治肝灵汤剂,水煎,每日2次,早晚分服.分别于治疗后6、12、24个月检测2组患者HBV-DNA、HBV标志物及YMDD耐药变异株,每2个月检测1次肝功能,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治疗组HBV-DNA、HBeAg转阴率、HBeAg和HBV-DNA同时转阴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YMDD变异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治肝灵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可增强抗病毒疗效,并可减少HBV YMDD变异的发生率.

654 条记录 8/33 页 « 12...567891011...323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