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灵猫方及其单味药醇提物对HepG2.2.15细胞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和乙型肝炎e抗原表达的影响

    作者:张鑫;张晞文;丁俊;孙学华;李曼;周振华;高亚婷;金树根;高月求

    目的 研究灵猫方及其单味药(牡丹皮、青皮、胡黄连、猫人参、淫羊藿、猫爪草、生黄芪)醇提物对HepG2.2.15细胞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乙型肝炎e抗原(HBeAg)表达的影响.方法 制备灵猫方及其7种单味药的醇提物,分别配制成50、100、200、400 μg/mL 4个浓度,作用于HepG2.2.15细胞72 h,四甲基噻唑蓝(MTT)法检测药物的细胞毒性;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HepG2.2.15细胞上清液中HBsAg和HBeAg水平.结果 灵猫方醇提物对HepG2.2.15细胞HBsAg的分泌有抑制作用,且抑制率随药物浓度的递增而增加(P<0.05).牡丹皮醇提物、青皮醇提物、胡黄连醇提物对HepG2.2.15细胞HBsAg和HBeAg的分泌有抑制作用,且抑制率随药物浓度的递增而增加(P<0.05).猫人参醇提物、淫羊藿醇提物对HepG2.2.15细胞HBsAg的分泌有抑制作用,且抑制率随药物浓度的递增而增加(P<0.05).结论 灵猫方醇提取物及组分的牡丹皮、青皮、胡黄连、猫人参、淫羊藿醇提取物能抑制HepG2.2.15细胞HBsAg和HBeAg的表达.

  • 硫普罗宁预防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患者抗结核绎所致肝功能损害的临床研究种

    作者:钟利;黄永茂;唐凌;任小华;刘泽明

    多数抗结核药物对肝脏有着不同程度的损害,加之联合用药及疗程较长,常出现肝功能损害,明显的肝功能损害成为停止化疗和疗程不足导致结核病复发的重要原因.结核病近年发病率高,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在我国高达10%~20%,结核合并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也比较常见,HBsAg阳性的患者应用抗结核药物出现肝损害的几率明显高于HBsAg阴性的患者[1],严重的肝功能损害甚至可导致急性肝衰竭,致患者死亡.硫普罗宁是一种含巯基的甘氨酸衍生物,可减少抗结核药物所致的肝损害发生率[2].一般认为,无肝病基础时,抗结核治疗无须应用保肝药物,但HBsAg阳性患者化疗中是否需要应用保肝药物来减少肝功能损害的发生率,目前尚无药物预防HBsAg阳性患者抗结核药物所致肝功能损害的前瞻性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为此我们在肺结核合并HBsAg阳性患者抗结核化疗过程中应用硫普罗宁,并对硫普罗宁的疗效进行了前瞻性的随机对照研究.

  • 绿慕安联合乙肝疫苗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的临床观察

    作者:赵红娜;李福建;武飞;李艳;王文红

    为探讨慢性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的治疗方法,应用绿慕安(MSHA菌毛株)、乙肝疫苗(基因工程疫苗)联合治疗慢性HBsAg携带者,疗程12个月,并随访6个月,结果如下.

  • 血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水平预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状态的研究进展

    作者:陆伟;张占卿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的发现显著提高了乙型肝炎的诊断水平.早期开展的血清HBsAg检测属于定性检测,HBsAg阳性表示存在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但不能判断HBV感染状态.血清HBsAg定量检测始于增敏化学发光技术的引入[1].近年来,商业化的血清HBsAg自动定量检测技术得到了很大发展,并引起肝病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关注;目前,血清HBsAg定量检测正逐步用于HBV感染状态评估和疗效预测[2-6].现就慢性HBV感染自然史不同阶段血清HBsAg水平的变化规律,及血清HBsAg水平预测慢性HBV感染自然史不同阶段的潜在价值综述如下.

  • HBV感染与ALT异常结果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黎雄

    为了解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和谷丙转氨酶(ALT)异常结果的关系,本文对2000年1月至2001年6月期间,在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中同时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和ALT者5586例的结果进行分析.并对HBsAg阳性者进一步做HBV血清学标志物(HBV-M)即乙肝"两对半"的检测及结果分析.1 试剂及方法HBsAg和HBV-M的检测均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试剂来源于上海实业科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ALT检测采用赖氏法,试剂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1]配制.

  • 2 188例乙肝五项检测结果分析

    作者:王丽霞;苏庆军;靳祥禄;陈建国

    我国是乙肝病毒(HBV)感染的高发区,约有1亿人为HBsAg携带者[1].HBV血清免疫标志检查是目前分析和判断患者病程及是否有HBV感染的重要指标之一[2].为进一步了解本地区HBV血清学标志的表现模式及各项指标的分布情况,我们收集了2000年1月至2003年1月在我院进行乙肝五项检测的2 188份血清标本,并对结果模式以及人群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定量检测的临床意义及研究进展

    作者:周俊卿;程欣

    乙型肝炎(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定量检测已在越来越多医院开展,HBsAg定量检测结果不仅可反映患者当前病情,且对预后有提示作用.国内外已有研究探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HBsAg定量检测结果对疗效的预测作用,及早并准确区分抗病毒治疗应答良好者和应答不佳者,以及时调整用药方案,改善预后.本文对HBsAg定量检测方法及其临床意义综述如下.1 HBsAg的生成机制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定义,慢性乙肝病毒(HBV)感染是指患者血中HBsAg持续存在至少6个月以上的状态,而急性HBV感染是指患者血中一过性出现HBsAg[1].

  • 某高校新生丙氨酸转氨酶及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检测分析

    作者:黄喜顺;邱耀辉;苏洪;吴义森;蓝宇频;罗美瑄

    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高发国家,在高校新生中普查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是预防乙型病毒性肝炎 (乙肝)的一项重要措施[1].为了解大学新生HbsAg及丙氨酸转氨酶(ALT)异常情况,现对我市某高职学院2008级新生血清HBsAg、ALT检测结果分析如下.

  • 健康体检者乙肝血清标志物检出状况分析

    作者:李贤龙;梅桂杰;王玲

    目的 研究健康体检者乙肝血清标志物检出状况.方法 对25 302份体检标本进行乙肝两对半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为2.73%,乙型肝炎表面抗体阳性率为63.96%.结论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呈逐年递增的趋势.乙型肝炎表面抗体阳性率从2009年到2012年均呈现缓慢增长趋势,但从2012年到2013年却出现回落.

  • HBsAg水平评估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序贯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e抗原阳性慢性乙肝的疗效

    作者:杨丽;付万智

    目的 探讨HBsAg水平在评估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序贯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肝远期疗效的价值.方法 2010年3月-2011年3月确诊收治的HBeAg阳性慢性乙肝患者87例,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24周后,测定并根据其HBV DNA水平分组,HBV DNA<2×104 cps/ml者28例纳入A组,HBV DNA≥2×104 cps/ml者59例随机分成B组(30例)和C组(29例),A和B组继续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C组联合使用阿德福韦酯治疗.疗程均48周.结果 3组在治疗36周和48周后HBeAg转阴率、HBeAg血清转换率等方面差异不显著(P>0.05),但C组HBeAg血清转换率升高幅度显著高于其他2组(P<0.05).治疗后36周A组HBV DNA转阴率和HBV DNA下降量分别为96.4%和(5.8±1.7) log10cps/ml,B组低(P<0.05);治疗48周后3组HBV DNA转阴率分别为100%、36.7%和69.0%(P<0.05);HBV DNA转阴率仅与治疗36周后的HBV DNA下降量有关,当HBV DNA下降约3.7 log10cps/ml时,HBV DNA转阴率阳性预测值为91.2%,AUC为0.834.结论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序贯联合阿德福韦酯可提高单独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24周后仍应答不佳者的血清和病毒应答率,且治疗36周后的HBV DNA水平可作为预测联用阿德福韦酯治疗至48周时疗效的指标.

  • 金标法快速筛查街头无偿献血者HBsAg漏检分析

    作者:胡小兵;李俊杰

    我国正常人群HBsAg携带率一般为10%~15%.为保证血液质量,减少血液报废,我们在街头无偿献血时,进行了金标法快速HBsAg筛查,并与ELISA法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金标试纸法现场筛查HBsAg的可靠性.5年来对65 035例街头无偿献血者做了检测,发现有504例金标法检测阴性献血者,用ELISA法检测结果为阳性,现对漏检原因进行探讨分析.

  • 三种方法检测乙肝表面抗原的结果分析

    作者:魏丽红

    目的:探讨三种方法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BsAg)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O11年7月-2O13年7月本院收治的131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胶体金法、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CMIA)分别进行 HBsAg 检测,并分别计算 ELISA、胶体金法、CMIA 检测结果的阳性率,将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通过对131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 HBsAg 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CMIA 阳性率47.3%(62/131),ELISA 阳性率44.3%(58/131),胶体金法阳性率42. O%(55/131),CMIA 法检测结果的阳性率高于 ELISA 法和胶体金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O. O5)。结论对三种检测 HBsAg 方法的结果进行分析,CMIA 在检测 HBsAg 中极具优势,检测结果阳性率高,它的检测结果具有重要价值,对医生提出有效治疗方案具有指导意义。可作为临床检测的首选方法。

  • 测定低水平血清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吴欢雪;张晓涛

    目的 了解测定低水平血清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的人群分布及相关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模式特征.方法 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技术测定6 186例非肝炎病区住院患者血清HBsAg及表面抗体(抗-HBs )、乙肝病毒e抗原及e抗体(HBeAg、抗-HBe)和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根据定值参比血清和样本的HBsAg荧光速率值/阴性对照荧光速率值的比值(S/N值),并结合中和试验结果,确定浓度在5μg/L以下的HBsAg阳性例数,并分析相关乙肝病毒(HBV)血清标志物模式.结果 共检出HBsAg阳性626例,HBsAg浓度在5μg/L以下的有158例,占总数的2.55%,占HBsAg阳性人群的25.24%.其中,HBsAg浓度在1μg/L以下的有71例(44.94%);1~2μg/L的有26例(16.46%);2~5μg/L的有61例(38.60%).对上述低水平HBsAg人群的5项HBV血清标志物检测获得8种模式,以"HBsAg、抗-HBc、抗-HBe阳性","HBeAg和抗-HBs阴性"模式为主(74.60%);累计HBsAg和抗-HBc同时阳性者占94.17%;HBsAg与抗-HHs同时阳性只出现在HBsAg 1μg/L以下人群中(6.45%).结论 低水平血清HBsAg人群不容忽视,提高HBsAg检测灵敏度有重要意义;同时检测相关HBV血清标志物,对于确定上述人群有帮助.

  • 乙肝五项对乙型肝炎的诊断意义研究

    作者:李宝仙

    目的 探讨乙肝五项对于乙型肝炎(乙肝)的临床诊断意义.方法 对于2008年1月-2011年2月在我中心检查的152例疑似乙型肝炎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对其血清中HBsAg、抗-HBs、HBeAg、抗-HBe及抗-HBc进行检测,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 本研究152例患者中,有72例患者乙肝五项指标均为阴性,占47.3%;抗-HBs阳性有18例,占11.8%;单项 HBsAg阳性有11例,占7.2%;大三阳患者有16例,占10.5%;小三阳患者有11例,占7.2%;HBsAg及抗-HBc均为阳性者共有18例,占为11.8%;不同年龄患者乙肝感染情况不同,其中30~39岁感染比例高,与其他年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乙肝五项对于乙肝病毒感染患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乙肝五项对乙型肝炎的诊断意义研究

    作者:李宝仙

    目的 探讨乙肝五项对于乙型肝炎(乙肝)的临床诊断意义.方法 对于2008年1月-2011年2月在我中心检查的152例疑似乙型肝炎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对其血清中HBsAg、抗-HBs、HBeAg、抗-HBe及抗-HBc进行检测,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 本研究152例患者中,有72例患者乙肝五项指标均为阴性,占47.3%;抗-HBs阳性有18例,占11.8%;单项 HBsAg阳性有11例,占7.2%;大三阳患者有16例,占10.5%;小三阳患者有11例,占7.2%;HBsAg及抗-HBc均为阳性者共有18例,占为11.8%;不同年龄患者乙肝感染情况不同,其中30~39岁感染比例高,与其他年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乙肝五项对于乙肝病毒感染患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替比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观察

    作者:秦昱

    目的:探讨替比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选择2O1O 年3月-2O12年3月于本院就诊的 HBsAg 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75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患者采用替比夫定1OOmg/ d 治疗,研究组4O 例患者采用替比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分别观察治疗12、24、36、48周后 HBsAg 转阴率和肝功能等各项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12、24周,HBV - DNA 与 HBsAg 转阴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O. O5),治疗后36、48周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O. O5)。两组患者治疗前 AST、ALT、总胆红素(TBIL)、HBV - DNA 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O. O5),治疗后研究组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O. O5)。结论替比夫定与阿德福韦酯联合使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优于单用替比夫定,适宜临床推广。

  • 不同方法检测HBsAg结果比较

    作者:盛利珍

    我站为了保证血液质量安全,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血站质量管理规范>、<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和相关国家标准,规定HBsAg检测必须经过初筛和复筛.具体操作流程如下:无偿献血者在流动采血车上先用胶体金试纸条法检测HBsAg(初筛),初筛合格后,再采血并留取该血样标本,送交站内检验中心进行检测(复筛).检验中心再用2种不同厂家试剂采用ELISA法进行检测.只有初筛和复筛结果全部为阴性,才能报HBsAg阴性结果.笔者经过5个月的数据统计,得出将初筛和复筛结果结合起来,更能有效保证血液的质量.

  • 承德地区11432例就诊患者乙肝病毒标示物检测结果分析

    作者:刘艳华;牛嗣云;王艳辉;杨宇杰;于海荣;邓淑华

    1 材料与方法1.1 标本来源本组为近10年来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门诊及住院部就诊患者,在化验室做了6项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检查的病例,为11423例患者,包括各年龄组和各种病例,其中,男性7216例,女性4216例.

  • 临床检测HBV-LP替代乙型肝炎Pre-S1的可行性

    作者:韩平;杨延敏

    目的 检测血清乙型肝炎(乙肝)表面抗原大蛋白(hepatitis B virus large protein,HBV-LP)、乙肝前S1蛋白(乙肝Pre-S1)、乙肝病毒DNA(HBV-DNA)并比较三者之间关系,探讨HBV-LP替代乙肝Pre-S1蛋白检测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HBV-LP和乙肝Pre-S1蛋白,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方法对HBV-DNA进行检测.结果 ①相同模式乙肝患者检测HBV-LP与HBV-DN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相同模式乙肝患者检测乙肝Pre-S1蛋白与HBV-DN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不同模式组间HBV-LP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sAg阳性患者中HBV-LP阳性率明显高于乙肝Pre-S1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HBeAg阳性患者血清中HBV-DNA与HBV-LP阳性率高于HBeAg阴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V-LP与HBV-DNA检测有较高的符合性,HBV-LP可替代乙肝Pre-S1蛋白用于乙肝患者临床检测.

  • 某部新兵抗-HIV和HBsAg检测分析

    作者:秦俭;旷正新;李清;刘绘春;刘芸;王金山

    艾滋病和乙型肝炎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为掌握新兵的体质状况,提高兵员质量,有效防止艾滋病和乙型肝炎流入部队,我们对1997~2000年800名新兵的抗-HIV和HBsAg进行检测.现报告如下.

654 条记录 9/33 页 « 12...6789101112...323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