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和布克赛尔地区青少年屈光状态分析

    作者:龚山瀛;龚萍

    屈光不正是引起青少年视力下降的常见眼病,它的发生发展直接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使青少年视觉质量明显下降,给家庭及社会带来一定的经济负担.

  • 儿童白内障摘除术后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临床报告

    作者:张林军;张瑛;周志云;马秀艳

    成人白内障术后无晶体眼人工晶体植入术已被公认为安全有效的方法,但对于儿童白内障患儿仍有争议.近年来随着显微手术技术的提高和高质量人工晶体的使用,儿童白内障术后治疗效果明显提高,并发症已大为减少.在临床上2岁以上儿童人工晶体植入术来矫正无晶体眼的屈光不正已没有异议[1].我院于2004年~2006年共为17例(25只眼)3~14岁儿童患儿开展了白内障摘除术后无晶体眼和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

  • LASIK治疗近视的围手术护理

    作者:张蕾;努丽曼·依沙米丁

    2004年7月我眼科中心引进德国视明公司第八代爱丽丝准分子激光治疗仪,行LASIK治疗近视患者900例.该手术是一种较为安全、可靠、方便、快捷、有效的治疗屈光不正的手术,具有术后反应轻,视力恢复快和矫正范围大等优点.现将900例LASIK围手术期护理报告如下.

  • 软性角膜接触镜引起绿脓杆菌性角膜炎2例报告

    作者:托西丽;加娜依;托丽木吉

    自1937年Finebloom首先应用角膜接触镜以来临床已应用50余年.1964年亲水性软性角膜接触镜问世,为接触镜开辟了新的领域,现在接触镜不但用于屈光不正的矫正还用于多种眼病的治疗及美容等目的.因此,有日益广泛应用的趋势.但接触镜亦存在某些难以克服的缺点及对眼组织的不良影响.随着角膜接触镜的日益广泛应用,其缺点也逐渐暴露出来,其中以角膜感染的并发症为严重.1998年11月以来我院共收治2例因配戴角膜接触镜矫正近视而发生角膜感染的患者,现报告如下.

  • 塔里木油田3~15岁少年儿童屈光不正300例分析

    作者:刘兰芳;于芳

    屈光不正是影响儿童视觉发育的常见眼病.分析屈光不正儿童的散光度及散光轴向的分布情况,以便探索并掌握其基本规律,对有效地提高和改善儿童视功能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现对我院门诊3~15岁视力低下伴有散光的少年儿童300例278眼,按年龄分为2组:6岁以下为学龄前组,7~ 15岁为学生组,均行散瞳验光后,对检影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答读者问

    作者:闵燕

    云南读者夏勤先:近视眼患者配戴隐形眼镜会造成哪些疾病?哪些人不能配戴?作者:角膜接触镜又称为隐形眼镜,在临床上广泛用于矫正屈光不正、治疗某些眼病、美容等方面.角膜接触镜多用于屈光不正的矫正,如高度近视、高度远视或无晶体眼、屈光参差及不规则角膜散光.有些屈光不正患者由于职业需要,不适合戴普通眼镜,如演员、运动员及从事汽雾中工作等,可用角膜接触镜.而使用角膜接触镜多的,是普通人群中不愿使用眼镜的屈光不正患者.角膜接触镜也可用于某些眼病的治疗或给药途径,有时也用于美容(美容性角膜接触镜).当眼部有急性、亚急性炎症时,及十分敏感的神经质者不宜戴角膜接触镜.虽然角膜接触镜已经较为广泛地使用,但如使用不当仍可出现一些并发症:巨大乳头性结膜炎:睑结膜出现类似春季结膜炎的病变,有巨大乳头.一般停止戴镜后3~5天即好转,重者需数周痊愈.目前认为该病为免疫反应.另外,镜片对结膜的机械刺激和镜片上的沉积物也可致病.局部用色苷酸钠眼水有效.另一种类型是上睑结膜巨大乳头合并角膜缘球结膜充血、增殖肥厚,与春季结膜炎的眼球型相似,角膜缘附近角膜上皮有角化.有人认为是一种免疫反应,与防腐剂和镜片沉着物有关,泪液减少也是发病原因之一.治疗可用色苷酸眼水,并暂不戴接触镜.角膜的并发症:角膜上皮供氧不足,房水乳酸含量增多,泪液交流受限或镜片机械刺激等物理因素可引起并发症,如角膜上皮放射状沟、角膜细小点状凹、角膜敏感性下降、角膜新生血管、角膜变形、及角膜内皮改变.严重的为感染,其中绿脓杆菌感染占40%,葡萄球菌感染占30%,其他为真菌、阿米巴等.角膜的缺氧现象可在停止戴用接触镜后迅速好转,而角膜感染应及时应用大量抗生素,但一般预后不佳.急性镜片过紧综合征、急性角膜低氧综合征、急性延长戴镜综合征:是由于急性或亚急性缺氧,出现角膜缘血管贫血环.表现为戴镜后数小时至数日,骤然眼痛,视力下降,角膜水肿、中央区上皮剥脱,结膜严重充血,可有虹膜炎或前房积脓.治疗应立即停止戴镜,散瞳,皮质激素点眼,并用止痛药物.上睑下垂:安放或取出镜片时可损伤提上睑肌,或因镜片大小不适产生压迫.应遵守摘戴镜片的操作方法,并选择大小合适的接触镜.其他:由于镜片边缘泪液光的折射或镜片棱镜作用,偶出现眩光.可通过调整镜片大小、曲率半径来减轻症状.由此可见,角膜接触镜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眼部有不适症状时应及时就诊,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并发症.使用角膜接触镜的过程中也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另外,由于戴用角膜接触镜后眼部有不同程度的缺氧,致使对一些角结膜异物的流泪反应迟钝,不能将异物及病原体冲出而引起角结膜损伤和感染.所以,当空气中沙尘等较多时不宜久戴角膜接触镜.

  • "光明工程”实施过程中有待解决的问题

    作者:姜平

    我国是个眼镜大国,据统计全国约有3亿人配戴眼镜.由于各种原因,我国戴眼镜的人数具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少年儿童配戴眼镜的比例高于成年人,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随着眼镜需求量的增大,眼镜行业迅速发展,年交易已达一亿副左右,年销售总额超过30亿元.近年来,特别是中小学生出现普遍视力下降,为了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国家于去年开始实施"光明工程”,对全国的眼镜行业进行规范管理,以保证屈光不正的患者得到正确的矫正."光明工程”要落实到实处,必须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 青少年高度近视的矫正视力

    作者:李中国;韩殿冰

    高度近视是青少年屈光不正中对视力影响严重的眼病之一,其矫正视力的好坏是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为探讨高度近视和矫正视力的关系,对青少年472例838只高度近视眼的矫正视力的结果作简要分析,现报告如下.

  • 基于数字影像技术的视网膜检影验光装置的实验研究

    作者:金晨晖;滕坚;张艳玲;张程诚

    目的:搭建基于数字影像技术的检影验光装置,并实验比较分析其与传统检影镜的测量准确性。方法:制作金属接口,连接传统检影镜和数码相机,组装成具有屏幕显示功能的检影验光装置。使用实验镜片,在模拟眼上设置球镜为0~+6.00 DS,柱镜为0~+3.00 D,球镜每1.00 D变化一档,柱镜每0.50 D变化一档,共有49种不同屈光状态。由同一名高级验光技师分别用传统检影镜和新装置检测,工作距离为0.67 m,实验检查结果运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分别对比两种检影镜准确度上的差异以及分别与模拟眼实际度数间的差异。结果:①在球镜和柱镜轴向测量结果中,传统检影镜与新型检影装置相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准确度一致;②在柱镜度数测量结果中,具有显著性差异,新型检影装置准确度更高。结论:基于数字影像技术的新型检影装置与传统检影镜的检查相比其准确度更高,且应用方便,该技术在今后临床与教学工作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 数字可视化检影装置与传统检影镜的有效性比较分析

    作者:金晨晖;廖素华;滕坚;李志勇

    目的:比较分析数字可视化检影装置和传统检影镜的测量有效性。方法:用50个等效球镜度为10.00~-5.00 D,柱镜度为0.00~2.50 D的实验镜片,在模拟眼上模拟50个不同的屈光状态,编号为1~50;由同1名高级验光技师分别用2种不同检影镜检测,工作距离采用0.67 m,实验结果运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比两种检影镜检测结果的相关性和区别。结果:两种方法在球镜、柱镜及轴向测量中,结果均显著正相关(r=0.978,r=1.070,r=0.978);回归分析均存在线性联系,新装置测量球镜、散光及轴向较传统检影镜分别相差-0.25 D、+0.032 D、+2.96度。结论:数字可视化检影装置与传统检影镜相比,检查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散光度和轴向区别较小,而球镜存在-20.25 D差别,其误差来源于传统检影方法,新装置在球镜度数检测中更加精确,在临床及教学中具有推广价值。

  • 单眼先天性上睑下垂病人双眼屈光状态分析

    作者:于淼;刘桂香;郑加庆

    目的 探讨单眼先天性上睑下垂病人双眼弱视及屈光状态的差异.方法 选择2005年8月-2013年8月在我科确诊的单眼先天性上睑下垂病人65例,病人均行屈光度、上睑下垂程度检查.统计患侧眼弱视所占的百分比,比较双侧眼等效球镜度数以及散光度数,并分析上睑下垂程度与弱视患病率的关系.结果 65只眼中,轻度上睑下垂26只眼,中度上睑下垂23只眼,重度上睑下垂16只眼.患弱视32只眼(49.23%)中,轻度上睑下垂8只眼,中度上睑下垂13只眼,重度上睑下垂11只眼,三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48,P<0.05).65例病人患侧眼比健侧眼的平均等效球镜度高0.32 DS,差异有显著性(t=2.327,P<0.05).患侧眼比健侧眼的散光度平均高0.73 DC,差异有显著性(t=2.087,P<0.05).结论 先天性上睑下垂会诱发弱视及屈光不正(主要表现为近视、散光),且上睑下垂程度越重,弱视患病率越高.

  • 近视性屈光不正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关系

    作者:孟岩;袁春燕;丁玉枝

    目的 评价近视性屈光不正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程度的关系,并探讨其发生的原因.方法 按照屈光不正程度将2型糖尿病病人的190只眼分为3组:正视~<-3.0 D (102只眼),-3.0~-6.0 D (56只眼),>-6.0 D (32只眼).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检查视力;使用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眼前节,托品酰胺眼液散瞳(排除高眼压后)双目间接检眼镜检查眼底.DR分期分为无DR、DR背景期和DR增殖期.结果 近视程度越高,DR病变程度反而越轻,差异有显著性(Hc=71.19,q=19.68~27.12,P<0.01).结论 近视程度较高时,视网膜动脉系统的血流减少,DR病变程度减轻.

  • 学龄前儿童视力筛查结果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肖建国;黎孔兵;吴晓东;李雪川;江琴

    目的 探讨学龄前儿童视力异常的发生情况和影响因素,为针对性开展学龄前儿童眼保健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将8905名3~6岁儿童进行调查.应用美国伟伦视力筛查仪进行视力筛查,并完成《儿童视力发育相关因素调查表》的填写.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完成视力筛查和调查问卷的学龄前儿童共计8905名,应答率为96.33%.视力筛查异常1266名,发生率为14.22%.视力异常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6461,P<0.05),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810,P>0.05);城市高于农村,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9552,P<0.05).经确诊视力异常692名,发生率为7.77%,主要有弱视、斜视等.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学龄前儿童视力的因素包括遗传、户外活动时间<1h、近距离看电视、电子视频时间>1h、父亲陪伴时间<0.5 h、看书时间>3h、母亲文化程度、营养状况、睡眠时间、生活采光.结论 社会及相关部门、家庭应重视对学龄前儿童眼保健工作,采取综合干预措施控制视力异常的发生.

  • 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下磨镶术临床观察

    作者:张波涌;钟华;牛志强;袁玲;李含玉;袁援生

    准分子激光屈光手术已在国内外普遍开展.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下磨镶术(laser subeprthelialkeratomileusis,LASEK)主要用于治疗中低度近视,部分高度近视患者,由于从事特殊职业和角膜较薄等原因不宜接受LASIK而采用LASEK矫正屈光不正,现将其近期疗效报告如下.

  • 昆明地区学龄前儿童弱视斜视患病率调查结果分析

    作者:董宁;刘群娟;董俊媚;康映虹;张玉芬

    为了解昆明地区学龄前儿童弱视斜视及屈光不正患病率,为儿童眼保健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我们于1999年9月至2000年6月对昆明地区1421名学龄前儿童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对象和方法 调查对象:随机抽取昆明市区、郊县区8所幼儿园3~7岁学龄前儿童1421名。其中,男719人,女702人。汉族1232人,彝、回、白、傈僳、苗、傣、侗、布依、土家、壮、纳西、……

  • 芜湖县学龄前儿童视觉屈光不正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段晓萍

    目的 了解芜湖县学龄前儿童视觉屈光不正的发生及其影响因素,为防治婴幼儿屈光不正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对托幼机构在园儿童屈光状态的筛查,掌握学龄前儿童视觉屈光不正发生情况,选取12所具有代表性的托幼机构开展问卷调查,研究影响学龄前儿童视觉屈光不正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芜湖县2 776名学龄前儿童视觉屈光不正检出率15.59%.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用眼时间、不良饮食习惯、家长文化程度、遗传因素、早产出生史等为学龄前儿童屈光不正的影响因素.结论 芜湖县3~6岁儿童屈光不正发生率较高,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

  • 153例早产儿屈光状态3年随访结果分析

    作者:汪素美;严双琴;赵玉秋;顾春丽;杜宇青;李晴;朱海琴

    目的 了解早产儿6个月~3岁屈光状态的变化情况,探讨影响早产儿屈光状态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06年1月~ 2008年2月在马鞍山市妇幼保健院出生并在本院定期体检的153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从校正月龄6月起,分别检测6月龄、1岁、2岁、3岁时的屈光状态;随机选取同期出生的324例足月儿为对照组,比较早产儿与足月儿远视和散光的检出率之间的差异,分析胎龄、出生体重与早产儿屈光状态的关系.结果 各年龄组早产儿散光的发生率均高于足月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早产儿和足月儿2岁前远视和散光发生率均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胎龄≤33W的早产儿发生屈光不正的风险是足月儿的6.4倍(95%CI:1.912-21.399);体重<2 200g的婴幼儿发生屈光不正的风险是出生体重正常儿童的15.5倍(95% CI:2.091-115.228).结论 胎龄和出生体重均为早产儿屈光不正的危险因素.需尽早重点加强对胎龄≤33W、出生体重<2200g的婴幼儿眼保健干预工作.

  • 弱视儿童的立体视锐度的临床分析

    作者:李晨光;李丽娟;张伟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及不同屈光性质的弱视对立体视锐度的影响.方法 对182名弱视儿童利用立体视检查图表进行立体视锐度检查,从不同类型及不同屈光性质的弱视对立体视锐度影响进统计学分析.结果 绝大多数弱视儿童立体视锐度未达正常水平,异常立体视者占75.82%.屈光不正远视性弱视立体视锐度较差.结论 弱视儿童立体视锐度明显低于立体视锐度正常值.对弱视儿童进行弱视训练同时,应进行立体视训练.

  • 屈光不正对P-VEP的影响及法医学意义

    作者:郑传斐;刘兴本;刘技辉;徐晓明

    目的研究屈光不正对P-VEP的影响,在法医临床学鉴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8×8、16×16、32×32三种空间频率刺激检测40人80只眼,在不同屈光负荷下的P-VEP中P100潜伏期及波幅.结果在同一空间频率刺激下,随着屈光负荷的增加,P100波幅降低,潜伏期延长;在同一屈光负荷下,随着刺激空间频率的增高,P100波幅降低,潜伏期延长.屈光不正明显影响P100的波幅及潜伏期,故在VEP检查前应将屈光不正眼矫正至佳水平.结论在法医学鉴定中,正确运用屈光不正对P-VEP的影响,可提高对被检眼视功能进行客观评定的准确率.

  • 0~3岁屈光不正幼儿营养干预结果分析

    作者:肖海燕;卞巧月

    目的:双眼视觉发育关键期是0-3岁,前期研究发现屈光不正幼儿及屈光正常幼儿在体格发育及微量元素等营养方面的情况存在差异,为进一步探索屈光不正与营养状况之间的相互关系,本研究对屈光不正幼儿进行营养干预并观察其是否能促进幼儿屈光的正常发育.方法:选取到常州市妇幼保健院儿保科进行屈光检查幼儿,选取82例屈光异常幼儿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干预组进行营养素干预,定期监测两组幼儿微量元素水平及屈光值,比较其屈光变化趋势.结果:对照组屈光不正幼儿屈光值初始值与3个月随访屈光值无显著性差异,3个月随访屈光值与6个月随访屈光值相比无显著性差异,屈光初始值与6个月随访屈光值相比有显著性差异;干预组屈光不正幼儿屈光初始值与3个月随访屈光值及6个月随访屈光值各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屈光不正幼儿随年龄增长其屈光不正状况有所好转,营养干预在促进幼儿屈光正常发育方面未观察到明显效果.

1261 条记录 61/64 页 « 12...56575859606162636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