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新型毒品与传统毒品吸食人员回归社会影响因素对比分析

    作者:杨皓;朱长才;熊峰;李国栋

    目的 比较新型毒品与传统毒品吸食人员回归社会影响因素,为采取有针对性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自拟的《毒品吸食人员回归社会自评问卷》,调查分析吸毒人员的复吸原因、社会融合和社会排斥因素的自评结果.结果 新型毒品吸食者复吸原因自评指标中得分为生理症状(3.59 ±1.21)、心理症状(3.79±1.23)、就业歧视(3.33 ±1.45)、亲友排斥(3.91±1.29)、社区偏见(3.14±1.44)、空虚无聊(2.92±1.34),均高于传统毒品吸食者复吸原因自评指标,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型毒品吸食者社会融合自评指标中得分家庭接纳(2.79±1.20)、社区接纳(3.10±1.11)、就业机会(3.14±1.19)、公安接纳(3.19±1.31)、朋友密切(2.77±1.07)、邻里友好(2.84±1.01)、社区服务(3.42 ±1.30)、禁毒政策(3.25±1.26)、工作人员接纳(2.88±1.05),与传统毒品自评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型毒品吸食者社会排斥自评指标中得分为求职排斥(2.86±1.34)、岗位丧失(3.10±1.35)、不公待遇(3.14±1.38)、经济困难(3.08±1.31)、不安全感(3.10±1.50),均高于传统毒品自评指标,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影响吸毒人员复吸的因素主要有就业歧视、社区偏见、空虚无聊、毒友诱惑,以及家庭接纳、朋友密切、邻里友好、工作人员接纳、岗位丧失、不公平待遇、经济困难、不安全感等因素;新型毒品较传统毒品吸食人员年龄特征、吸毒年限、成瘾机制等差异,其毒品复吸、社会融合、社会排斥等回归社会影响因素存在自身特点.

  • 重视健康的社会决定因素以减少健康的不公平性

    作者:崔月颖;王小万

    享受可获得的高标准的健康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之一,不因种族、民族、政治信仰、经济和社会条件的差异而不同[1].虽然现在各国整体健康状况随着经济的发展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健康不公平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卫生问题,而这些问题的根源,即政治、经济、社会等对健康产生长远影响的因素也引起了世界卫生组织的关注.

  • 大学生社会排斥问卷的编制与信效度检验

    作者:吴惠君;张姝玥;曾宇倩

    目的 编制针对大学生群体的社会排斥问卷.方法 以文献综述和结构式访谈为基础建构问卷,对我国华北、华东、华中、华南及西南等地区大学的759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检验问卷的信、效度.结果 探索性因素分析表明二因素结构更适合,验证性因素分析支持了这个模型(IFI =0.94,TLI =0.93,CFI =0.94,RMSEA=0.05,x2/df=1.70,P<0.001).直接排斥、间接排斥和总问卷的信度分别为0.88、0.82和0.90,重测信度分别为0.89、0.88和0.91,P<0.001.问卷与效标人际关系心理诊断量表显著相关(r =0.95,P<0.001).结论 大学生社会排斥问卷具有良好信效度,可作为一个有效的社会排斥测量工具.

  • 大学生社会排斥类型初探

    作者:吴惠君;孙靓樱;张姝玥

    目的 考察大学生群体中的社会排斥现象,结合理论探索其表现形式及未来的研究方向.方法 选取47名就读于不同省份的大学生进行访谈,将所得内容就社会排斥主要表现形式的预先假设进行分类编码和统计.结果 社会排斥在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47名受访者中,有46名报告了相关的排斥经历).社会排斥在大学生群体中表现为四种形式:拒绝、忽视、孤立和否定.社会排斥引发的人际压力存在性别差异(t=2.94,P<0.01).结论 社会排斥是大学生校园生活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它主要表现为拒绝、忽视、孤立和否定四种形式,女生由社会排斥导致的人际压力高于男生.

  • 大学生的愤怒情绪在社会排斥与行为冲动性间的中介作用

    作者:徐四华;杨钒

    目的:探讨愤怒情绪在社会排斥和行为冲动性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选取大学一至三年级本科生224名[男97名,女127名;年龄18 ~24岁],采用随机表法将其分成两组,一组(社会排斥组)完成社会排斥的网络掷球任务(CP),另一组(非社会排斥组)完成非社会排斥的网络掷球任务,两组随后依次完成愤怒情绪自评问卷和仿真气球冒险任务(BART,用于测量个体的行为冲动性).结果:社会排斥组的愤怒情绪自评问卷得分和BART未爆气球被吹的平均次数均高于非社会排斥组(均P<0.01).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社会排斥对行为冲动性有正向预测作用(β=0.28,P <0.001),引入愤怒情绪中介变量后,社会排斥对行为冲动性的预测作用无统计学意义(β=0.14,P>0.05),社会排斥对愤怒情绪有正向预测作用(β=0.59,P<0.001),愤怒情绪对行为冲动性有正向预测作用(β=0.23,P<0.01);Bootstrap检验结果显示,愤怒情绪是社会排斥与行为冲动性之间的完全中介,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56.5%.结论:本研究提示,社会排斥增强个体的行为冲动性,愤怒情绪在社会排斥与行为冲动性间具有中介作用.

  • 社会排斥图景下的同性恋群体研究

    作者:来帅

    同性恋话题在当今中国已不是陌生话题,该群体在网络上非常活跃,但在现实生活中依然在社会主流文化下受到各种排斥.本文以同性恋群体为研究对象,通过社会排斥理论梳理出同性恋群体当下面临的制度排斥、话语空间排斥、社区排斥、家庭排斥图景,为大众展现该群体当下生存状况,以期唤起社会大众对其包客与理解.

  • 心理排斥与社会排斥:肢体移植可能的突出问题

    作者:谢文彪;童玲玲

    为肢体残缺者移植上健康的肢体是人类由来已久的梦想.据记载,公元384年,孪生兄弟Cosmas和Damian医生即为罗马牧师Jutinian坏疽的右腿移植了一刚下葬的埃塞俄比亚摩尔人的腿[1].现藏于西班牙马德里的Rincon的油画生动地记述了这一“黑腿奇迹”.尽管此事的真伪尚须推敲,杜比纳德等于1998年春成功地为新西兰人哈拉姆实施同种异体右手移植却是毋容置疑的事实[2].哈拉姆手术的成功拓宽了人类临床移植领域,我国的一些单位相继开展或着手开展该项目[3].可令人震惊和深思的是,哈拉姆于半年后居然强烈要求切除医生历经14小时艰辛手术方取得成功的移植肢体.理由是:我意识到那不是我的手,它带来的危险远大于带来的方便.尽管未产生使移植物失活的严重免疫排斥反应,尽管手术组医生称要求截肢是哈拉姆不负责任的轻率态度和经济方面的困难所致,受者已产生强烈的心理排斥却是不争的事实.

  • 反思现代精神病学

    作者:王岳;王风

    今天以英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其国家政策和立法正开始改变精神卫生行业的本质.为解决贫穷、失业与精神障碍间的关系,国家政策和立法开始关注弱势群体及社会排斥问题.各国的“精神卫生国家服务政策法律框架”中,开始强调社会环境、价值体系和互助协作的重要性.而这一改变无疑是对传统生物医学模式下的现代精神病学的反思与挑战.

  • 互联网场景中农村普惠医疗的法律治理研究

    作者:徐玖玖

    社会排斥是农村医疗制度困境在社会学上的根本原因,需要通过构建普惠性农村医疗体系加以缓解.农村医疗服务存在接触排斥、价格排斥、条件排斥和自我排斥,互联网技术对农村医疗的四种社会排斥现象产生影响.互联网农村医疗的法律治理应确立医疗公平、医疗安全和医疗效率原则,完善和丰富农村医疗服务市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医疗的集成效应,并形成相应的法律激励机制.

  • 临汾市大学生对艾滋病感染者社会排斥状况研究

    作者:许团结

    青年大学生中的艾滋病感染者数量日益增加,正在成为感染艾滋病的重点人群.笔者采用问卷调查方法,了解大学生对艾滋病的知识、态度、行为状况,进而分析大学生对艾滋病感染者的社会排斥状况,并在消除艾滋病污名与排斥方面提出建议性措施,为地方高校开展艾滋病教育与防治和艾滋病反歧视提供理论支持.

  • 戒毒的社会工作探讨

    作者:黄永青;陈沙麦

    戒毒工作不仅是医学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有专业的社会工作参与.社工通过挖掘社会资源和社区优势,利用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和实务的介入,注重戒毒者本身的权益保护和自我发展需要,能够推进对吸毒者群体的有效控制.

  • 社会排斥总是消极的吗?——影响排斥不同行为反应的因素

    作者:杨晓莉;魏丽

    社会排斥指的是某一个体或群体受到其他社会团体或他人的排斥或拒绝而导致其归属需求和关系需求受到阻碍的现象和过程.社会排斥会阻碍受排斥者的归属感、自尊、控制感、意义感等基本心理需求的满足,引发一系列消极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反应.近几年来,大量研究都致力于探讨何种因素调节个体在社会排斥后的不同行为反应,这些研究范围广,种类多而杂.本文重点梳理和总结了社会文化因素、群体身份、排斥类型以及归因、权力与控制感等个体特征对受排斥者行为反应的影响,以帮助人们从多层面、多视角来理解社会排斥现象.未来研究可以拓展长期排斥和替代性排斥对行为反应的影响及其调节因素探讨,并加强社会排斥积极影响的策略探讨.

  • 青少年社会排斥量表在我国青少年中的信效度检验

    作者:张登浩;黄莲琼;董妍

    目的:修订中文版青少年社会排斥量表(the Ostracism Experience Scale for Adolescents,OES-A),检验其在我国青少年群体中的信度和效度.方法:1833名被试同时完成中文版OES-A、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DSRSC)以及人脸量表.随机选取其中917名被试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其余916名被试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6个月后随机选取初测样本中的384名被试作为重测样本进行重测信度检验.结果:因素分析结果支持了OES-A的双因素模型,社会排斥及其两个小维度的α系数分别为0.76、0.82和0.87,重测信度分别为0.55、0.59和0.65.相关分析表明社会排斥及其两个小维度均与抑郁呈显著正相关,与幸福感呈显著负相关.结论:中文版OES-A在我国青少年群体中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以作为开展我国青少年社会排斥相关研究的适宜工具.

  • 社交焦虑者对社会排斥的反应偏差及其潜在心理机制

    作者:邓衍鹤;向睿洋;张月寒;刘翔平

    在抱有积极的人际期待的前提下,社会排斥激发个体积极恢复受损的归属需求,重新与他人建立关系.然而,社交焦虑者遭受排斥后却表现出与一般个体截然不同的归属需求补偿缺失的反应倾向,具体表现在认知、情绪、生理与神经以及行为方面.进一步地,基于认知信念、社会监控系统、自我调节能力以及事后加工过程,对反应偏差的形成提出了四种潜在心理机制,并对未来研究方向予以展望.

  • 自我建构对受排斥者社会信息注意偏向的影响

    作者:杨晓莉;魏丽;丁甜甜

    目的:探究社会排斥情境下,不同自我建构者对社会信息注意偏向的影响.方法:采用网络掷球范式和点探测范式分别进行社会排斥的操纵和注意偏向的测量,通过问卷测量与情境启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自我建构的操纵.结果:依存型自我建构者在微笑面孔上,与探测点位置一致试次的反应时显著低于与探测点位置不一致试次的反应时,而独立型自我建构者在愤怒面孔上,与探测点位置一致试次的反应时显著低于与探测点位置不一致试次的反应时.结论:个体在早期认知加工阶段就已表现出对社会排斥的不同应对反应,依存型自我建构者更容易关注社会接纳信息,独立型自我建构者更容易关注社会拒绝信息.

  • 社会排斥对人际信任的影响:情绪线索的调节作用

    作者:徐同洁;胡平;郭秀梅

    目的:探讨社会排斥对人际信任的影响以及情绪线索在其中的作用.方法:实验一采用回忆范式操纵84名被试的被排斥或被接纳体验,并完成信任游戏测量其信任水平;实验二采用想象范式操纵86名被试的被排斥或被接纳体验,并完成信任游戏测量其信任水平.结果:实验一结果发现,排斥组的信任水平要显著低于接纳组;实验二结果发现,在中性情绪线索下,排斥组的信任水平显著低于接纳组;在积极情绪线索下,排斥组和接纳组在信任水平上不存在显著差异.结论:社会排斥显著降低人际信任水平,而且情绪线索调节社会排斥对人际信任的影响.

  • 微信对被排斥者的补偿作用

    作者:胡维;杨林川;吕厚超;李晔

    目的:探讨微信能否恢复被排斥者受损的基本心理需求,减少补偿行为.方法:采用2(网络掷球处理:排斥VS.接纳)×2(图标呈现:微信VS.爱奇艺)组间设计,社会排斥的操作采用网络掷球范式,社交媒体图标呈现的操纵将微信图标呈现作为实验组,爱奇艺图标呈现作为控制组,因变量测量为社会交往意愿.结果:呈现爱奇艺图标时,被排斥被试比被接纳被试表现出更强的社会交往意愿.而呈现微信图标时,被排斥被试和被接纳被试表现的社会交往意愿无显著差异.结论:微信能起到对被排斥被试的补偿作用,减少补偿行为.

  • 社会排斥与个体助人意愿:归属感需求的调节作用

    作者:李沛沛;黄程;寇彧

    目的:从个人(归属感需求)与情境(社会排斥的两种类型:社会拒绝与社会忽视)交互的视角,探讨个体遭遇社会排斥后的助人意愿,并解释以往研究结果不一致的原因.方法:研究一运用社会排斥的回忆范式,将被试分为控制组、被忽视组和被拒绝组,通过情境问卷测查其助人意愿;研究二进一步测查被试的归属感需求,并测查被试遭忽视与拒绝后的助人行为意愿.结果:研究一发现相较于被忽视和控制组被试,被拒绝的被试表现出更低的助人意愿.研究二验证了研究一的结果,并发现归属感需求在感知到的社会拒绝水平与助人意愿的关系中有显著调节作用.具体而言,相较于归属感需求较高的个体,归属感需求较低的个体感受到高社会拒绝时,助人意愿下降更为显著.结论:遭受社会拒绝比遭受社会忽视使人表现出更低的助人意愿,且归属感需求在社会拒绝与助人意愿的关系中有显著调节作用.

  • 网络社会中的排斥:着眼于被排斥者的心理行为反应

    作者:程莹;成年;李至;李岩梅

    网络排斥,指通过网络非面对面交流互动中任何他人有意的或自己感知到的被拒绝或忽视的现象.现有网络排斥研究,一部分关注传统社会排斥理论可否解释网络排斥对被排斥者心理行为的影响,另一部分则以网络互动理论为立脚点关注网络排斥影响的独特性.本文以这两类理论为主线索,梳理了网络排斥的相关研究:先简单介绍了网络排斥的常用研究范式;然后分别从传统排斥理论和网络互动理论两个角度,论述了网络与现实排斥对个体心理行为影响的相似与不同,展示了网络排斥研究从个体到群体的视角变化;后小结了网络排斥的研究进展,并基于以往研究、网络互动的现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 百年历练精神疾病防治伟业淀成专科医院领头羊——访广州市脑科医院宁玉萍院长

    作者:高万良;林春艳

    由于对精神疾病的病因缺乏了解,亦无标记疾病的实验室检测金标准,加上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对精神疾病的认知缺乏,存在诸多误区、偏见和社会排斥.权威调查数据显示,精神障碍患病率高达15%,知晓率不及30%,治疗率仅为10%~30%,精神卫生学的发展相对滞后.面对15%这个数据,作为医院管理专业刊物,深感加强精神疾病防治专科医院建设时不我待,为了探讨精神疾病专科医院发展事业现状与发展趋势,笔者对广州市脑科医院宁玉萍院长进行了慕名专访.

26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