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盆腔自主神经的解剖学研究及直肠癌手术保留神经的体会

    作者:毕冬松;靳祖涛;孙靖中;魏其珍;曾庆东;戴勇;李兆亭

    目的了解盆腔自主神经的解剖,减少直肠癌手术中对自主神经的损伤.方法通过解剖7例尸体了解盆腔自主神经的分布,并于10例直肠癌手术中进一步验证.结果上腹下丛紧贴肠系膜下血管的后方;直肠正后方的脏层筋膜与壁层筋膜之间的疏松间隙内无明显自主神经分支;直肠与精囊和前列腺(或子宫、阴道)之间无明显的神经支;盆丛呈网状不规则四边形结构,其四个角不在同一平面.直肠侧韧带主要由盆丛发至直肠的分支及结缔组织构成.结论当实施保留自主神经的直肠癌根治术时,肠系膜下血管可作为寻找上腹下丛的标志;游离直肠时应先游离其后壁及前壁,后游离其侧方,使直肠侧韧带呈桥状架于直肠与盆丛之间;侧方的游离应于盆丛的内侧,按与其弧面相适应的方向用电刀切断直肠侧韧带.

  • 术前放射治疗对直肠癌血管生成的影响

    作者:李为苏;刘福坤;陈忠豪;孙桂勤;黎介寿

    目的了解放射治疗对直肠癌组织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将40例直肠腺癌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治疗组为肿瘤距肛门7cm以内,术前行放射治疗(DT:30~40Gy/15~20次/3~4周),治疗结束后7~10 d手术;对照组20例为南京军区总医院1996~1998年手术切除经病理证实的直肠腺癌标本,术前无针对肿瘤的治疗.观察病理变化,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直肠癌组织中微血管形态和密度变化以及直肠癌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表达.结果治疗组治疗Ⅱ级反应15例,Ⅲ级反应5例;治疗组微血管管腔明显较对照组小,并且微血管管径大小较一致, 微血管密度(MVD值)治疗组(12±3)显著低于对照组(28±17)(P<0.01);VEGF表达阳性率治疗组(27%)显著低于对照组(67%)(P<0.01).结论术前放射治疗不仅可杀伤癌细胞,而且可使癌组织内微血管密度减少,管腔缩小,并且使直肠癌血管生成能力下降.

  • 结直肠癌解剖部位与临床病理学关系的研究

    作者:谢正勇;卿三华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解剖部位与临床病理学特点间的关系.方法对1990~1999年间收治的有完整临床资料的790例结直肠癌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黏液腺癌在近、远端结肠癌、直肠癌中分别占26.5%(54/204)、10.1%(15/148)、9.4%(36/385);低分化癌在三个部位肿瘤中分别占14.5%(23/159)、5.7%(7/122)、10.0%(33/330);进展期癌(Dukes B期及B期以上)分别占85.3%(168/197)、75.3%(113/150)、 77.1%(296/384).近端结肠癌同远端结肠癌或直肠癌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远端结肠癌同直肠癌相比,两者在分化程度上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在病理类型构成、肿瘤分期上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近端结肠癌具有明显不同于远端结肠癌或直肠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黏液腺癌更常见、分化更差、分期更晚,其预后可能更差.

  • 癌基因Stat3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作者:马向涛;王杉;杜如昱;叶颖江;梁斌;王仲照;崔志荣

    目的探讨转录信号传导子与激活子3(Stat3)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情况,分析Stat3的表达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方法应用Western blot检测45例结直肠癌组织及其邻近正常肠粘膜中Stat3蛋白的表达. 结果结直肠癌组织中Stat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肠粘膜(P<0.05),平均为正常肠粘膜的2.45倍;Stat3表达水平与Dukes 分期、分化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Stat3表达水平与肿瘤大小、远处转移、年龄、性别以及是否浸润浆膜无关(P>0.05). 结论 Stat3的过量表达可能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 全直肠系膜切除直肠癌根治术后局部复发78例的临床观察

    作者:任元满;彭文岗;纪清顺;任建国

    目的探讨全直肠系膜切除(TME)在预防直肠癌根治术后局部复发的临床效果. 方法对78例直肠癌患者在根治术中施行TME,并对全组病例随访5年. 结果 78例均随访5年以上.5年间共有10例局部复发,复发率为13%(10/78),其中7例在二年内复发.局部复发与肿瘤病理性质和Dukes分期有明显关系.恶性度越高复发率越高,分期越晚复发率越高.TME直肠癌根治术后5年局部复发率明显低于普通术式,生存期超过5年的有69例,5年生存率达88%(69/78),Dukes分期A、B、C的5年存活率分别为100%(9/9)、92%(51/54)和64%(9/14). 结论 TME是预防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的有效措施,值得推广.

  • 直肠癌局部切除术54例疗效分析

    作者:韩少良;花亚伟;姬社青;高阳;王程虎;邵永孚

    目的探讨直肠癌局部切除的手术方式及疗效. 方法回顾分析1975~2000年间局部切除治疗直肠癌54例的临床资料. 结果局部切除术式包括经肛局部切除44例、经骶局部切除6例、经肛门括约肌局部切除2例及经阴道局部切除2例.48例肿瘤直径≤3cm,6例>3cm.本组高分化腺癌48例,中分化腺癌6例;肿瘤浸润粘膜下层(T1)46例,浸润浅肌层(T2)8例.术后1例发生吻合口瘘、2例发生排便障碍,2例发生肠道出血.术后所有病例均接受放疗化疗,随访中8例局部复发(15%),复发时间为术后42(10~84)个月,复发病例再次行Miles手术.本组病例5年生存率为85%(45/53),10年生存率为55%(29/53), 包括T1病变者分别为87%(39/45)及69%(27/39), T2分别为75%(6/8)及33%(2/6). 结论只要适应症选择得当,局部切除术治疗直肠癌可取得与根治术类似的疗效.

  • 大肠癌术后肠道菌群变化的临床研究

    作者:吴承堂;谭建美

    目的探讨大肠癌手术后肠道菌群的变化.方法对30例大肠癌患者于手术前后留取粪便作肠道菌群分析,检测血中细菌DNA,血细菌培养,观察术后感染并发症.结果术后大肠杆菌和肠球菌计数均明显增加(P<0.05),双歧杆菌和乳杆菌计数则明显减少(P<0.05),双歧杆菌/大肠杆菌比值较术前倒置更为显著(0.028±0.07 vs. 0.75±0.46,P<0.01),术前血中细菌DNA和细菌培养均为阴性,术后阳性率则分别为43%(3/30)、7%(2/30),术后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30%(9/30).结论大肠癌手术可引起肠道菌群失调,损害肠屏障功能,导致细菌移位,增加术后感染并发症,围手术期应重视肠道菌群的微生态调理.

  • 拖出吻合术治疗中、下段直肠癌的临床研究

    作者:王辉;李晓霞;王斌;刘放;郭杰;王仁华;张思杰

    目的评价拖出吻合术治疗中、下段直肠癌临床安全性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85~1995年101例直肠癌应用拖出吻合术治疗情况,即肿瘤切除后使直肠远端外翻,近端结肠经外翻的直肠拖出,于肛门外行结肠肛管一期吻合,并立即送回盆腔的外科技术. 结果随访5~10年,随访率100%.肛门功能正常及良好者88例,占87%(88/101),较差者8例,占7.9%(8/101),大便控制能力差者5例,占4.9%(5/101),本组2例放疗后完全失去大便控制能力,改为Miles术.本组吻合口瘘为5%,局部复发率15%;5年生存率64%(65/101),10年生存率58%(36/62). 结论保留肛门括约肌的拖出吻合术治疗中、下段直肠癌应选择合适的病例,可获得较高的生存率及生活质量.

  • 直肠癌系膜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学研究

    作者:郑阳春;周总光;李立;王天才;王存;王蓉;陈代云;刘卫平;邓伊伶

    目的探讨直肠癌系膜淋巴结转移的规律. 方法 26例患者取淋巴结443枚,应用淋巴结显示液处理全直肠系膜切除的直肠癌标本,对切取的淋巴结进行病理检测. 结果 23例(88.5%)患者的128枚(28.9%)淋巴结发现肿瘤转移,淋巴结直径≤0.5cm者76枚(59%).转移病例中,后壁直肠癌14例,71枚淋巴结有肿瘤转移,68枚分布于直肠上动脉旁.侧壁直肠癌9例,57枚淋巴结有肿瘤转移,其中同侧直肠上动脉分支旁转移29枚,对侧7枚,同侧直肠中动脉旁转移4枚、对侧无转移.结论后壁直肠癌转移主要为上行扩散,侧壁直肠癌可伴有侧方淋巴结受累,并以肿瘤同侧淋巴结转移为主.

  • 尿核苷检测对结直肠癌诊断价值的临床研究

    作者:郑民华;冯波;陆爱国;郑育芳;毛志海;马君俊;许国旺

    目的探讨尿核苷对结直肠癌的诊断价值及与结直肠癌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42例结直肠癌患者、10例结直肠绒毛状腺瘤患者及62例正常人的14种尿液核苷水平差异,主成份分析及其对结直肠癌诊断的敏感性.结果结直肠癌患者Pseu、C、m1A、mU、m22G、I、m1G、ac4C和m6A 9种核苷含量分别为(42.67±21.89)、(0.44±0.51)、(2.72±0.83)、(0.13±0.08)、(1.79±0.55)、(0.50±0.36)、(1.44±0.52)、(0.82±0.30)、(0.07±0.08)nmol/(μmol creatinine),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其中Pseu、C、m1A、mU、m22G、I和m1G 7种核苷在癌前病变组中亦显著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主成份分析其对结直肠癌的识别率为81%;Pseu、m1G与肿瘤面积呈正相关(P<0.05);m1A、ac4C与Dukes分期呈正相关(P<0.05).结论尿液核苷对结直肠癌的诊断敏感性高,具有早期诊断价值.

  • 腹腔镜和开腹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作者:胡建昆;周总光;陈志新;王兰兰;于永扬;刘瑾;张波;李立;陈佳平

    目的比较经腹腔镜和开腹行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保留肛门手术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37例行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保肛术患者分为开腹组(n=21)和腹腔镜组(n=16),于术前1天、术后第1天、术后第5天检测血清IL-2、IL-6、TNFα值.术前1天和术后第5天检测全血CD3+ CD56+T细胞和CD3- CD56+ NK细胞的百分比,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M、IgA值.IL-2、IL-6、TNFα值的检测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Ig的测定用免疫散射比浊法,CD3+CD56+ T细胞和CD3- CD56+NK细胞用流式细胞仪进行检测. 结果两组手术对CD3+CD56+T细胞、CD3-CD56+NK细胞、IL-2、IL-6、TNFα和免疫球蛋白的影响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腹腔镜和开腹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 结直肠手术下腹正中切口全层与分层缝合技术比较

    作者:周军;陈双;江志鹏;杨斌;张育超;赖东明;刘璐

    (1.54 % vs 13.85 %)等近期并发症和慢性窦道(1.54 % vs 7.69 %)等远期并发症比较差异显著(P<0.05).全层缝合组无切口疝发生,分层缝合组2例切口疝,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全层连续缝合技术较之分层缝合对预防结直肠手术下腹正中切口感染和裂开等效果显著,"宽对合"是防止术后切口急性和后期并发症的关键技术.

  • 环氧合酶-2在预测结直肠癌肝转移中的价值

    作者:卢雪一;许剑民;钟芸诗;任黎;赖衍翰;秦新裕

    目的 研究环氧合酶-2(COX-2)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关系. 方法 免疫组化法检测无肝转移、术时合并肝转移和术后发生肝转移的各30例结直肠癌组织以及30例癌旁正常黏膜组织(对照组)中的COX-2表达水平,分析其与性别、年龄、Dukes分期等临床特征之间的联系,比较无肝转移、术时肝转移、术后肝转移的结直肠癌组织和癌旁正常黏膜组织中的COX-2表达水平. 结果 COX-2表达情况: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正常黏膜组织(P<0.05);在术时肝转移组和术后肝转移组中的表达均显著高于无肝转移组(P<0.05);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性别、年龄、分化等级、病理类型、术前癌胚抗原(CEA)和糖链抗原19-9(CA19-9)无关,与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 结论 COX-2过度表达与结直肠癌发生、发展、肝转移相关,对结直肠癌肝转移早期诊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 Hic-5/ARA55抑制大肠癌细胞生长的实验研究

    作者:武颖超;汪欣;刘玉村;万远廉;朱静

    目的 研究Hic-5/ARA55对大肠癌细胞生长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流式细胞仪检测已稳定转染Hic-5/ARA55的大肠癌细胞系(Lovo-Hic-5/ARA55组)的细胞周期,用未转染质粒(Lovo组)和转染空质粒的Lovo细胞(Lovo-Vector组)作为对照.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各组细胞之间主要细胞周期蛋白的表达差异,Luciferase Assay进一步研究Hic-5/ARA55与细胞周期蛋白的作用机制.建立裸鼠皮下种植瘤模型,7周后切取瘤体并称重,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皮下种植瘤的Hic-5/ARA55及相关细胞周期蛋白的表达差异.结果 Lovo-Hic-5/ARA55组细胞由G0/G1期进入S期明显延迟,并且细胞周期蛋白P27表达升高,Luciferase Assay证明Hic-5/ARA55在转录水平上调P27的表达.Lovo-Hic-5/ARA55组皮下种植瘤质量[(0.33±0.23)g]明显低于Lovo组[(1.20±0.39)g]和Lovo-Vector组[(1.30±0.49)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vo-Hic-5/ARA55组种植瘤Hic-5/ARA55和P27均高表达,而Lovo组和Lovo-Vector组均低表达或阴性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Hic-5/ARA55和P27的表达呈正相关(r=0.816,P<0.05).结论 Hic-5/ARA55在体外和裸鼠体内均通过在转录水平上调细胞周期抑制蛋白P27的表达来抑制大肠癌细胞的生长.

  • 蛋白质酵母双杂交系统的建立及其在大肠癌肝转移研究中的意义

    作者:左富义;李世拥;安萍;于波;蔡慧芸

    目的建立酵母双杂交系统,筛选与FasL相互作用的蛋白,探讨FasL与大肠癌肝转移的关系. 方法以FasL基因构建诱饵蛋白质粒,筛选人胎肝cDNA文库,鉴定与FasL相互作用的蛋白,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FasL及其相互作用蛋白在大肠癌肝转移中的作用.结果筛选出10个与FasL特异性相互作用的蛋白,包括金属硫蛋白1K、1G、2A,组织蛋白酶B,脂肪酸合成酶,干扰素α诱导蛋白27,磷脂清除酶,丝氨酸/苏氨酸样激酶,锚着黏附蛋白以及纤维微丝蛋白-5等. 结论成功建立了筛选FasL相互作用蛋白的酵母双杂交系统,并初步证明FasL与组织蛋白酶、金属硫蛋白、锚着黏附蛋白等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大肠癌肝转移密切相关.

  • 大肠癌发生和肝转移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作者:安萍;于波;李世拥;张英男;蔡惠云

    目的利用蛋白质组研究技术分离、鉴定大肠癌肝转移相关蛋白.方法用等电聚焦/SDS聚丙烯酰胺双向凝胶电泳对比分析12例大肠癌患者原发灶、癌旁肠黏膜和肝转移灶中疏水蛋白表达差异,经肽质量指纹谱分析、鉴定差异蛋白点.结果双向电泳图像对比分析表明,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癌原发灶和肝转移灶中蛋白质表达有显著差异.对9个差异表达蛋白点分析鉴定,钙调蛋白联合体、核糖核酸酶-6-前体蛋白以及XP_040720蛋白在正常肠黏膜表达,但在癌原发灶和肝转移组织中表达缺失.前阿朴脂蛋白在正常肠黏膜、癌原发灶及肝转移灶中呈递增表达.β-珠蛋白在肝转移灶和正常肠黏膜中表达,而在癌原发灶中表达缺失.Cdc42蛋白在肝转移灶中特异表达.差异蛋白点C4、M7和M9肽指纹谱与已知蛋白同源性低,为候选大肠癌发生和肝转移相关新蛋白.结论钙调蛋白联合体、核糖核酸酶-6-前体蛋白、α-甘露糖苷酶Ⅰ表达缺失与大肠癌发生和肝转移有关;前阿朴脂蛋白增强表达与大肠癌发生和肝转移有关;Cdc42蛋白、β-珠蛋白表达与肝转移有关.

  • Fournier坏疽21例诊治探讨

    作者:张宏;陈春生;丛进春;崔明明;杨杰;朱少良

    Fournler坏疽是一种比较罕见的累及外生殖器、会阴肛周部位的急性坏死性筋膜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结肠直肠肿瘤肛门病外科自1994年7月至2008年7月共收治21例Foumier坏疽,现总结报告如下.

  • 骨桥蛋白在大肠癌和大肠癌肝转移灶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丁凌;郑树

    目的检测骨桥蛋白(osteopontin, OPN)mRNA在大肠癌及大肠癌肝转移灶中的表达,并探讨其在大肠癌发生、发展及肝转移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提取44例大肠癌及癌旁正常组织,20例大肠癌肝转移灶及3例正常肝组织RNA,采用RT-PCR半定量法检测其OPN mRNA的表达.并用原位杂交行组织定位检测. 结果 44例大肠癌组织OPN表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t=4.89,P=0.000).44例大肠癌组织OPN mRNA表达率为18.2%,而在20例肝转移灶中表达率达80.0%(χ2=22.42,P=0.000).原位杂交表明,OPN mRNA定位于大肠癌细胞浆. 结论 OPN mRNA在大肠癌组织中表达高于正常组织,而在大肠癌肝转移灶中呈更高表达,提示OPN可能是大肠癌肝转移的预测指标之一.

  • 散发性结肠直肠癌肿瘤分化及转移相关基因杂合缺失分析

    作者:彭志海;张放;周崇治;裘国强;柏邵春;刘万清;贺林

    目的探讨散发性结肠直肠癌患者2号染色体上可能的肿瘤转移相关基因位点.方法以2号染色体上30个不同荧光标记的高度多态性微卫星引物对83例散发性结肠直肠癌患者基因组DNA扩增相应的微卫星位点,用ABI PRISM 377 测序仪进行基因扫描,检测各位点杂合缺失率,比较与肿瘤分期、分化的关系.结果 24个位点获得有效数据,平均遗传距离为11厘摩(cM),杂合缺失率平均为15.16%,较高的有2个位点:D2S206(2q33-37)的32.08%和D2S364(2q32.1)的31.03% ,其余位点的杂合缺失率均小于20.00%;D2S142(2q24.1)、D2S126(2q35)、D2S2211(2p24.2)、D2S305(2p23.3) 的杂合缺失率随着肿瘤恶性程度的增加而增高,后2个位点间的缺失有相关性.结论已知几个错配修复基因位点附近的微卫星位点并无高频杂合缺失发生,D2S305(2p23.3)到D2S2211(2p24.2)之间区域为整体性缺失,此区域和D2S142(2q24.1)、D2S126(2q35)2个位点与肿瘤的恶性程度相关,提示存在未知的肿瘤分化和转移相关基因的可能.

  • 大肠癌患者粪便标本的端粒酶活性研究

    作者:骆成玉;李世拥;李鸿义;赵丹宁;曲军;祝学光

    目的探讨通过粪便途径筛查大肠癌的可行性和新方法. 方法应用聚合酶链端粒重复扩增(PCR-TRAP)银染技术,研究了43例大肠癌患者粪便中脱落细胞的端粒酶活性表达. 结果 62.8%的大肠癌患者粪便标本中有端粒酶阳性表达.患者粪便标本中端粒酶阳性表达与其大肠癌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和癌肿部位均未见显著相关(P>0.05).1例结肠腺瘤患者粪便标本端粒酶表达阳性,其腺瘤组织也存在端粒酶活性表达.粪便端粒酶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分别为62.8%、95.7%和96.4%. 结论 PCR-TRAP银染检测大肠癌患者粪便脱落细胞的端粒酶活性表达为改善大肠癌筛查方法和大肠癌诊断作了新的尝试.

649 条记录 5/33 页 « 12345678...323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