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同型半胱氨酸对实验性结肠炎大鼠血栓调节蛋白和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表达的影响

    作者:陈义;丁少桢;梅俏;刘晓昌;胡静;韩玮;许建明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 Hcy)对实验性结肠炎大鼠结肠黏膜中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 sTM)、蛋白C( PC)、游离蛋白S( fPS)水平及血栓调节蛋白( TM)、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 EPCR)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SD大鼠分为正常组:组1[生理盐水(NS)皮下注射+NS灌肠]、组2(Hcy皮下注射+NS灌肠);TNBS模型组:组1(NS皮下注射+TNBS灌肠)、组2(Hcy皮下注射+TNBS灌肠)。实验结束时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结肠黏膜中sTM、fPS、PC水平,采用RT-qPCR法检测大鼠结肠黏膜中 TM、EPCR mRNA 的表达水平。结果与TNBS模型组1相比, TNBS模型组2大鼠血浆及结肠Hcy水平均显著增高,大鼠结肠黏膜中sTM、PC和fPS水平降低(P<0.05),大鼠结肠黏膜中TM、EPCR mRNA表达水平降低(P<0.05)。结论 Hcy可以加重大鼠结肠炎症损伤,其机制可能是影响PC的抗炎与抗凝功能,引起肠道微循环血栓前状态。

  • 克罗恩病患者Hcy、sTM及PC水平改变的临床观察

    作者:刘伟;王晶;丁少桢;胡翠;刘晓昌;梅俏;许建明

    目的 探讨克罗恩病( CD)患者中同型半胱氨酸(Hcy)、血栓调节蛋白(sTM)及蛋白C( PC)水平改变和临床关联.方法 收集74 例CD患者临床资料,采用ELISA法检测CD患者中Hcy、sTM和PC水平,进行临床关联分析.结果 CD患者中 Hcy 和 sTM 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1),PC水平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按CD患者的不同临床特征分组,非狭窄非穿透型组CD患者中PC水平高于狭窄型组( P<0. 05). CD患者中sTM与PC水平明显相关.结论 CD患者中Hcy、sTM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提示有潜在的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 赤芍总苷抗凝血作用机制研究

    作者:伍章保;王汀;刘青云;陈礼明

    目的:探讨赤芍总苷(TPG)抗凝血作用的机制.方法:采用凝固法检测小鼠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及凝血酶时间,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Ⅸ、Ⅹ、Ⅺ、Ⅻ活性及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采用发色底物法检测大鼠抗凝血酶Ⅲ、蛋白C活性.结果:TPG能够显著延长小鼠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及凝血酶时间(P<0.01);能够显著降低大鼠外源性凝血因子Ⅱ、Ⅴ及内源性凝血因子Ⅸ的活性(P<0.05,P<0.01),能显著升高大鼠AT-Ⅲ活性(P<0.01).结论:TPG有明显的抗凝血作用,并揭示了其部分抗凝机制.

  • 五步蛇毒PCA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诊断中的实验研究

    作者:张娅;张根葆;季娜;王斐;吴娟

    目的:探讨五步蛇毒蛋白C激活剂( Protein C activator ,PCA)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诊断中的应用。方法: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control,C组)和缺血再灌注损伤组(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IR组),每组15只。 IR大鼠开胸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30 min后再灌注120 min,C组大鼠只穿线而不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记录大鼠在体心电图及心肌组织学改变。留取血液以制备血浆,检测其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 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以发色底物法检测血浆蛋白质C (Protein C,PC)活性;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游离蛋白质S(plasma free protein S,FPS)的含量。结果:同C组相比,IR组大鼠心肌横纹模糊不清或消失,肌纤维及肌丝明显紊乱且心电图改变明显;IR组大鼠心脏再灌注60 min后血浆APTT明显缩短( P<0.05),血浆PC活性缺血期间明显下降,再灌注60 min明显回升,而再灌注120 min又再次下降( P<0.01);血浆FPS含量缺血期间明显减少,再灌注60 min升高,再灌注120 min又减少( P<0.05,P<0.01)。结论:以五步蛇毒PCA制备的血浆蛋白C活性检测试剂可较灵敏地反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血浆蛋白C活性的变化。

  •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sTM、PC及fPS水平变化的临床观察

    作者:盛超;赵孝文;张承顺;丁浩;刘晓昌;韩玮;梅俏

    目的 探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血浆蛋白C(protein C,PC)、血栓调节蛋白(soluble thrombomodulin,sTM)、游离蛋白S(free protein S,fPS)的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78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临床资料,采用ELISA方法检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sTM、PC和fPS水平,进行临床关联分析,以3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结果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sTM和fPS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18.89±1.14) μg· L-1vs (10.28±5.03)μg·L-1,(3.69±1.51) μg·L-1vs(1.67±0.39) μg·L-1,P均<0.01,PC水平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临床特征情况下,sTM水平在活动期显著高于缓解期(19.29±11.47)μg·L-1vs (5.60±1.06)μg·L-1,P=0.04);重度活动期患者sTM水平显著高于轻、中度活动期(24.33±13.10) μg·L-1vs(16.35±9.68)μg· L-1,(24.33±13.1) μg·L-1vs (16.78±9.71) μg·L-1,P均<0.05).结论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sTM和fPS水平增高,sTM水平与溃疡性结肠炎病变活动有关.

  • 蛇毒蛋白C激活组份的作用机制研究

    作者:侯力强;赵路宁;管锦霞

    目的研究蛇毒蛋白C激活组份F6.3.2对蛋白C的激活机制.方法以BaCl2吸附血浆和纯化蛋白C为作用底物,采用发色底物法测定蛇毒组份F6.3.2对蛋白C的特异性激活作用,同时采用SDS-PAGE测定该组份对蛋白C的激活机制.结果F6.3.2没有直接作用发色底物使之生色的能力,它对BaCl2吸附血浆不表现生色反应能力(与时照组相比P>0.05),而对纯化蛋白C则表现出很强的生色反应能力(与对照组Ⅰ、对照组Ⅱ相比P<0.01).SDS-PAGE结果表明,F6.3.2与纯化蛋白C作用后的混合物,由两条链组成,一条链分子量为19KDa,与纯化蛋白C的轻链相同,另一条链分子量为59.5KDa,为纯化蛋白C重链与F6.3.2的分子量之和,表明F6.3.2已结合到纯化蛋白C的重链上.结论蛇毒蛋白C激活组份F6.3.2对蛋白C有特异性激活作用,它激活蛋白C的可能机制是通过结合于蛋白C的重链,形成F6.3.2-蛋白C复合物,引起蛋白C变构,从而将蛋白C激活为活化蛋白C.

    关键词: 蛇毒 蛋白C 激活组份
  • 三七破壁颗粒对纤维蛋白原及蛋白C检测的影响和临床价值研究

    作者:吴燕;胡建慧;葛镇镇

    目的 研究三七破壁颗粒对健康人群纤维蛋白原(FIB)、蛋白C(PC)的影响.方法 2016年3月~2016年6月期间,随机选择在我院体检的30例健康人群作为研究对象.采集抗凝血液,测定加入一定剂量的三七破壁颗粒前后纤维蛋白原、蛋白C,观察结果变化.结果 30例健康者FIB呈降低趋势,PC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三七在体外用药对人体血液凝血与抗凝血系统因子具有一定的影响,临床中医师应根据结果评估相应风险并依据指标变化调控三七的用量.

  • 蛋白C的检测方法及研究进展

    作者:陆松松;吴迪

    蛋白C是体内重要的抗凝血因子,在血液凝固和纤溶过程起着重要的平衡作用.其抗凝活性占全血的20%~30%,体外只要达到0.12μg/ml即可引起明显的抗凝效应,直接影响凝血与抗凝血机制的平衡,严重的蛋白C缺乏症会使凝血与抗凝及纤溶系统发生紊乱,从而引发血栓性疾病,如深静脉血栓形成、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因此准确检测体内蛋白C的水平对于蛋白C缺乏症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对蛋白C的检测方法及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蛋白C和蛋白S活性、活化蛋白C抵抗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李子文;张盟;封建凯;刘观斌;王振才

    目的 研究PC和PS活性、APCR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间的关系.方法 对804例急性脑血管病人及168例健康对照组行PC、PS,APCR检测.结果 在缺血性中风组,PC、PS活性分别为115.8%±125%和112.6%±138%明显低于出血性中风组的119.2%±13.3%和112.1%±16.5%,对照组的120.2%±12.8%和122.4%±15.8%,P<0.01.进一步比较发现,<45岁的缺血性中风组的PC、PS分别为54.67%±8.9%,40.49%±9.1%明显低于其他各组,PS在45岁以上的缺血性中风组为119.2%±15.6%±明显低于时照组的122.4%±45 8%,p<0.01,其余各组间无显著差异.APCR总发生率66%(64/972),其中缺血性中风组为7.14%(46/644),出血性中风组为625%(10/160),p>0.05,45岁以下缺血性中风组APCR的发生串46.3%(25/54),明显高于其他各组.结论 PC、PS活性降低,APCR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的重要因素,特别与45岁以下的缺血性中风的发生密切相关.

  • 糖尿病足患者血浆活化蛋白C抵抗、蛋白C和蛋白S活性的测定

    作者:侯慧珍;司廷林

    目的 探讨PC、PS活性的变化在糖尿病足形成中的作用和临床意义,以及APCR与糖尿病足形成的关系.方法 采用Dahlback法对50例健康成年人(对照组)及60例糖尿病足患者(DF1、DF2组)进行APCR阳性率测定,同时测定受检者蛋白C(PC,)和蛋白S(PS).结果 糖尿病足(DF)患者血浆PC/PS活性下降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血浆PC/PS活性检测对糖尿病足患者的诊断、估计预后和疗效观察有参考价值,且APCR阳性者有动脉血栓发生的倾向.

  • 血浆vWF、蛋白C及D-二聚体检测在新生儿窒息中的应用

    作者:李超;方士红

    目的 探讨新生儿窒息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蛋白C(PC)和D-二聚体(D-D)变化的意义.方法 检测42例新生儿窒息患者血浆vWF、D-D及PC值,vWF用免疫浊度法,D-二聚体用金标法,蛋白C用EL ISA法.与26名正常新生儿比较.结果 新生儿重度窒息组血浆VWF、PC、D-D均值与轻度窒息组、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轻度窒息组血浆vWF、D-D均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血浆PC均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PLT均正常,但重度窒息组PLT较对照组低.结论 新生儿窒息导致内皮细胞损伤及止血异常.说明血管内皮损伤在窒息病理中具有重要意义.

  • 子痫前期患者血浆中可溶性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及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作者:鹿莎;张秀丽;辛虹

    目的:探讨子痫前期(PE)患者血浆中可溶性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sEPCR)和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TAFI)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年龄、孕周相匹配的重度PE患者48例(SPE组)、轻度PE患者39例(MPE组)、正常孕妇63例(对照组)为研究对象.测定所有研究对象血浆中sEPCR、TAFI、D二聚体(D-Dimer)、凝血酶原时间(PT)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并进行相关性分析.观察胎盘中血栓形成的情况.结果:PE患者血浆中sEPCR、TAFI及D-Dimer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SPE组显著高于MPE组(P<0.05).对照组、SPE组及MPE组患者血浆中PT、APTT水平则无显著差异(P>0.05).PE患者血浆中sEPCR与TAFI水平呈正相关(P<0.05);sEPCR、TAFI水平分别与D-Dimer水平呈正相关(P<0.05).PE患者胎盘组织中有血栓形成,而对照组无血栓形成.结论:血浆中高水平sEPCR及TAFI能促进胎盘微血栓的形成,与PE的发生密切相关.

  •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血浆抗凝蛋白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

    作者:高阳;田鹏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患者的发病机制,研究抗凝血酶(AT)、蛋白S(PS)、蛋白C(PC)、活化蛋白C抵抗性(APCR)在LDVT患者中的变化.方法:用ACL Puturn型全自动血凝仪检测LDVT患者100例(初发、复发患者各73、27例)和健康者100例的AT、PS、PC活性及APCR.结果:LD-VT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LDVT复发组与初发组相比,AT、PS、PC活性明显降低,APCR阳性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001);100例LDVT患者中,25例有抗凝蛋白缺陷,以PS缺陷的总发生率高,占13%(13例),其次是PC缺陷,占8%(8例),AT缺陷占5%(5例),APCR缺陷的总发生率小,占4%(4例).结论:先天性或获得性抗凝蛋白缺陷是LDVT发病和复发的重要机制之一.

  • 舒脉胶囊对脑梗死患者抗凝物质、纤溶系统及血小板功能的影响

    作者:胡连海;张继东;朱媛媛;钟丽红

    目的:观察舒脉胶囊治疗脑梗塞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抗凝物质、纤溶系统和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将60例脑梗塞患者分为治疗组(30例,常规西药加舒脉胶囊)和对照组(30例,单用常规西药),观察临床症状的改善,并检测用药前后血浆蛋白C(PC)、D-二聚体(D-D)和6-酮-前列腺素F1α(6-K-PGF1α)的水平.结果:治疗组脑梗塞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3.33%,优于对照组(76.67%).治疗后血浆PC和6-K-PGF1α的含量分别由(5.68±0.40)μg/ml和(60.14±2.56)pg/ml升至(6.05±0.33)μg/ml和(70.05±1.64)pg/ml,血浆D-D的含量由(8.18±0.32)mg/L降至(2.16±0.19)mg/L.治疗前后D-D及6-K-PGF1α差值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舒脉胶囊通过影响抗凝物质、纤溶系统和血小板功能而发挥作用,常规西药加舒脉胶囊治疗脑梗塞的疗效优于单用常规西药.

  • 解毒化瘀方对脓毒症大鼠蛋白C mRNA表达及血浆蛋白C活性的影响

    作者:吴玉生;张道杰;李建军;付崇健

    目的 观察解毒化瘀方对脓毒症大鼠凝血调节蛋白C mRNA (PC mRNA)表达及血浆蛋白C(PC)活性的影响,并探讨中药解毒化瘀方治疗脓毒症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大鼠分为正常组、对照组(假手术处理)、模型组(脓毒症)、中药组(造脓毒症模型前后用解毒化瘀方治疗),动态观察术后12、24、48 h及正常组肝脏组织PC mRNA表达及血浆PC活性、内毒素(LPS)水平.采用盲肠结扎穿刺法复制脓毒症模型、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PC mRNA表达、血凝仪法检测血浆PC活性,动态浊度鲎试验法检测LPS水平.且动态观察解毒化瘀方对脓毒症大鼠生存率的影响.结果 在脓毒症形成过程中,模型组PC mRNA表达水平和血浆PC活性均显著低于正常组及对照组(P<0.01),而血浆LPS水平则显著高于正常组与对照组(P<0.01);经解毒化瘀方治疗的脓毒症大鼠,其PC mRNA表达及血浆PC活性均显著高于模型组(P<0.01),血浆LPS水平则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经解毒化瘀方治疗的脓毒症大鼠,其生存率亦高于未治疗的脓毒症大鼠(P<0.05).结论 解毒化瘀方能增强脓毒症大鼠PC mRNA表达,提高血浆PC活性,降低血浆LPS水平,提高了脓毒症大鼠的生存率.

  • 化脓性脑膜炎及病毒性脑膜炎患儿血清、脑脊液中蛋白C水平变化

    作者:王燕;刘伟;李斌;黄慧杰;王志杰;李美楠;敬小青;刘霞;孙素真

    目的:观察化脓性脑膜炎及病毒性脑膜炎患儿血清、脑脊液中蛋白C (PC )水平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71例,其中化脓性脑膜炎35例(化脑组)、病毒性脑膜炎36例(病脑组);选择健康儿童40例为对照组。采集各组静脉血样本与脑脊液样本进行白细胞计数(WBC),并用ELISA法检测各组血清及脑脊液中PC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分析化脑组与病脑组血清及脑脊液中PC水平与hs-CRP、WBC水平的关系。结果化脑组、病脑组急性期患儿血清与脑脊液中PC水平降低,hs-CRP、WBC水平增高,与同组恢复期患儿及对照组相比,P均<0.05;化脑组急性期患儿血清与脑脊液中PC水平低于病脑组,hs-CRP、WBC水平高于病脑组(P均<0.05)。化脑组、病脑组重症患儿血清与脑脊液中PC水平降低,hs-CRP、WBC水平增高,与同组轻症患儿及对照组相比,P均<0.05;化脑组重症与轻症患儿血清、脑脊液中PC水平低于病脑组,hs-CRP、WBC水平高于病脑组(P均<0.05)。化脑组及病脑组患儿血清PC水平与血清hs-CRP、WBC水平呈正相关关系(r=0.762、0.974,r=0.893、0.715,P均<0.05);化脑组及病脑组患儿脑脊液PC水平与脑脊液hs-CRP、WBC水平呈正相关关系(r=0.697、0.913,r=0.852、0.702,P均<0.05)。结论急性期和重症化脓性脑膜炎及病毒性脑膜炎患儿血清、脑脊液中PC水平降低,且化脓性脑膜炎和病毒性脑膜炎患儿血清、脑脊液中PC水平有差异;检测PC可能有助于化脓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的病情评估及预后判断,并可能有助于化脓性脑膜炎和病毒性脑膜炎的鉴别诊断。

  • 胆源性急性胰腺炎凝血指标与D-二聚体和蛋白C水平变化及其预测疾病严重程度价值

    作者:张冬磊;杨宁;郝建宇

    目的 探讨胆源性急性胰腺炎(biliogenic acute pancreatitis,BAP)患者凝血指标、D-二聚体(D-dimer,DD)和蛋白C水平变化情况,及其预测疾病严重程度的价值.方法 BAP患者63例,根据疾病严重程度分为轻度BAP组39例和中度BAP组24例.检测2组血常规、肝肾功能、血糖和血脂水平及凝血指标、DD和蛋白C水平.结果 中度BAP组凝血酶原时间[(12.36±1.12)s]、凝血酶时间[(20.17±1.95)s]和DD[(3.18±1.97) mg/L)水平明显高于轻度BAP组[(11.67±0.89)s、(18.94±1.85)s和(1.08±0.76) mg/L],蛋白C水平[(70.02±13.12)%]明显低于轻度BAP组[(83.13±19.42)%](P<0.05);DD>1.59 mg/L时诊断BAP的AUC为0.888,灵敏度为83.3%,特异度为82.1%,阳性预测值为74.1%,阴性预测值为88.9%;蛋白C<88.05%时诊断BAP的AUC为0.711,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51.3%,阳性预测值为54.5%,阴性预测值为100%.结论 随BAP病情加重,DD水平增高,蛋白C水平降低,DD和蛋白C均可作为早期预测BAP严重程度的灵敏指标.

  • 肺血栓栓塞症患者血浆蛋白S、蛋白C和抗凝血酶Ⅲ活性变化及其临床价值分析

    作者:李相磊;赵轶敏;马春燕;高标;黄利娜;李航

    目的 探讨血浆蛋白S(PS)、蛋白C(PC)和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在肺血栓栓塞症(PTE)病情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47例PTE患者为研究组、同期47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测定其PS、PC和AT-Ⅲ活性.统计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血浆PS、PC和AT-Ⅲ活性,并分析血浆PS、PC和AT-Ⅲ活性与PTE病情相关性.结果 研究组PS活性(83.20±13.17)%、PC活性(82.43±10.41)%及AT-Ⅲ活性(79.71 ±11.40)%均低于对照组(P<0.05);不同病情程度PTE患者PS、PC或AT-Ⅲ活性均存在明显差异,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病情加重,血浆PS、PC和AT-Ⅲ活性均逐渐降低,PS、PC或AT-Ⅲ活性与PTE病情程度呈负相关(P<0.05).结论 通过检测血浆PS、PC和AT-Ⅲ活性,可评估PTE病情程度,并且各指标与其呈负相关.

  • 炎症性肠炎中蛋白C系统的抗炎和抗凝的分析

    作者:蒋峻梅;吴芬芝;饶和平

    目的:评价蛋白C(protein C,PC)系统与炎症性肠炎(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48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ulcerative colitis (UC)、42例克罗恩患者Crohn's disease (CD)和35例健康对照,检测蛋白C、蛋白S(protein S,PS)和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oluble thrombomodulin,sTM),分析蛋白C系统和疾病活动性、血栓变量和炎性标志物的相关性.结果:UC患者比正常人的sTM明显升高(22.12,16.06 ng/ml,P<0.05).IBD的PC高,PS低(P<0.05).IBD的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增高,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只在CD中增高.在UC患者中,sTM与PC、PS正相关(r=0.25、r=0.323,P<O.05).UC患者PC与活动期正相关(r=0.321,P<0.05).TNF-α,IL-6,,CRP与PC,PS和sTM无相关性.结论:CD和UC患者蛋白C系统缺乏,IBD的高凝状态不仅与炎症相关,也与抗凝的紊乱有关.

  •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狼疮样抗凝物质检测的意义

    作者:孙灵芬;王明山

    目的:探讨狼疮样抗凝物质(LA)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ITP)的关系.方法:采用血浆蝰蛇毒时间(RVVT)测定55例ITP患者及35例正常对照组的LA比值,同时采用发色底物法检测血浆蛋白C活性(PC:A),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栓烷B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含量及TXB2/6-keto-PGF1α比值.结果:ITP组LA比值、TXB2含量及TXB2/6-keto-PGF1α比值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PC:A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LA可导致ITP患者PC:A降低、TXB2/6-keto-PGF1α比值升高,ITP血栓的发生可能与LA比值的增高有关.

190 条记录 6/10 页 « 1234567891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