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吉西他滨联合表柔比星治疗铂类耐药复发性卵巢癌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研究
目的:探讨吉西他滨联合表柔比星治疗铂类耐药复发性卵巢癌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对46例铂类耐药复发性卵巢癌患者给予吉西他滨1000 mg/m2(第1、8天)、表柔比星60mg/m2(第1天)静脉给药,21~28d 重复。疗程为3个化疗周期,评价46例患者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46例患者共完成138个化疗周期的治疗,疾病控制率71.74%(33/46),中位无疾病进展生存期为7个月,中位总生存期为19个月。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白细胞减少率为(84.78%),其次为消化道反应(41.30%),且均以Ⅰ度和Ⅱ度毒副反应为主。结论:吉西他滨联合表柔比星治疗铂类耐药复发性卵巢癌的近期疗效确切,毒性反应可以耐受,安全性较高。
-
胃癌的Lauren分型与ERCC1、BRCA1、XRCC1表达及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目的 探讨胃癌不同Lauren分型中ERCC1、BRCA1、XRCC1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收集62例胃癌根治术且术后接受含铂方案辅助化疗、资料完整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手术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分别检测手术标本的ERCC1、BRCA1、XRCC1表达情况,分析Lauren分型与肿瘤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及ERCC1、BRCA1、XRCC1在不同Lauren分型中表达的差异.结果 肠型胃癌男性82%高于女性的18%;弥漫型胃癌女性59%高于男性的41%,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年龄上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9);肿瘤部位上,肠型以近端胃为多,弥漫型则以远端胃居多(P=0.03);肿瘤分化程度上,肠型胃癌分化较好,而弥漫型胃癌分化较差(P=0.000);ERCC1在肠型胃癌表达率为27%,低于弥漫型胃癌的52%(P=0.049);XRCC1在肠型胃癌表达率为30%,低于弥漫型胃癌的59%(P=0.025);BRCA1在肠型胃癌表达率为18%低于弥漫型胃癌的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65);肠型胃癌患者中位无病生存期(DFS)为20个月,弥漫型患者中位DFS为13个月(P=0.04).结论 Lauren分型弥漫型胃癌分化差,预后差,ERCC1及XRCC1表达率较肠型胃癌高,可能与铂类耐药相关.
-
DNA修复基因在鼻咽癌的表达及铂类化疗耐药的研究现状
顺铂为基础的联合化疗是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化疗常用的化疗方案,在综合治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肿瘤细胞对化疗耐药的产生,严重影响了化疗疗效,导致鼻咽癌生存率一直偏低.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耐受是多方面的,包括细胞内药物蓄积减少,药物灭活增强(如谷胱甘肽和金属硫蛋白),对DNA损伤的耐受性增加或损伤后的修复功能增强(DRC),肿瘤细胞对DDP作用DNA后形成的Pt-DNA的耐受性增加,其中DNA修复功能增强起着重要作用,是导致对铂类药物耐药的主要原因[1].研究认为,DNA修复是细胞遗传基础稳定的关键,DNA修复能力的下降将导致肿瘤易感性的增加[2].
关键词: DNA修复基因BRCA1 ERCC1 XRCC1 铂类耐药 鼻咽癌 -
铂类耐药复发转移性卵巢癌贝伐单抗联合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治疗临床观察
目的 在女性生殖系统肿瘤中卵巢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居于前列,在治疗期间可能出现耐药现象或远处转移,给后续治疗带来困难,影响患者预后,且此时应用传统化疗效果较差.本研究主要观察贝伐单抗联合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治疗铂类耐药的复发或转移性卵巢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09 —2013-10经手术确诊为卵巢癌,术后使用以铂类为基础的药物化疗后6个月内复发,且化疗期间病情稳定的58例患者,分为两组,其中28例采用贝伐单抗联合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方案治疗(联合组),患者d1、d8、d15接受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100 mg/m2,同时于d1、d15接受10 mg/kg贝伐单抗治疗;30例采用单药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治疗(单药组),第d1、d8和d15天接受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100 mg/m2,两种治疗方案均为28 d为1个周期.分析两组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并进行随访.结果 联合组与单药组的客观有效率分别为53.57%(15/28)和36.67%(11/30),x2=3.425,P=0.025;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分别为8.9和6.6个月,x2=11.892,P=0.001;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6.8和15.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376,P=0.02.联合化疗组较单药组增加的不良反应主要有高血压、出血和蛋白尿,发生率分别为14.28%、10.71%和10.71%,但均为Ⅰ~Ⅱ级,经药物治疗后均可控制,不影响后续化疗,两组常见的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及消化道反应,两组出现Ⅲ-Ⅳ级的骨髓抑制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贝伐单抗联合白蛋白结合紫杉醇治疗铂类耐药的复发或转移性卵巢癌临床效果较好,较单药化疗组生存期延长,且患者耐受性较好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
贝伐单抗联合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治疗铂类耐药的复发性卵巢癌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 评价应用贝伐单抗联合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在治疗铂类耐药的复发性卵巢癌中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4年6月至2016年1月间于我院就诊的82例对铂类耐药的复发性卵巢癌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41例)和对照组(41例).对照组采用单纯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方案,实验组采用贝伐单抗联合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方案,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包括总有效率,完全缓解率,部分缓解率,病情稳定和病情进展),无进展生存期,总生存时间和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等.结果 实验组的总有效率为85.37% (35/4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85%(27/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实验组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时间分别为9(1~16)月和16(4~26)月,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1~13)月(HR=0.624,95%CI:0.367~0.899,P=0.023)和12(2~25)月(HR=0.603,95%CI:0.324~0.791,P=0.009);亚组分析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中未发生转移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时间为18(8~26)月和13(2~25)月(HR=0.610,95%CI:0.229~1.544,P=0.291),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分别为11(5~ 16)月和8(1~13)月(HR=0.496,95%CI:0.160~1.046,P=0.08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和对照组中发生转移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分别为9(3~14)月和6(1 ~ 10)月(HR=0.483,95%CI:0.273 ~0.769,P<0.001),中位总生存时间分别为14(4~22)月和11(2~20)月(HR=0.556,95% CI:0.197 ~0.569,P=0.008).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20%与21.95%,P=0.240).结论 与单纯应用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相比,在治疗铂类耐药的复发性卵巢癌中联合贝伐单抗,可以明显提高临床疗效,明显改善患者无进展生存和总生存时间.
-
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与铂类耐药
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xcision repair cross-completion 1,ERCC1)是DNA修复的重要因子之一,而DNA修复参与了铂类药物耐药的形成,ERCC1表达增高和其多态性均与铂类耐药有关,用药物干预或基因封闭技术抑制ERCC1表达能在一定程度上逆转铂类耐药.
关键词: 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 DNA修复 核苷酸切除修复 铂类耐药 -
DNA损伤修复基因ERCC2与肺癌铂类耐药的研究进展
ERCC2基因主要是指DNA损伤修复途径中一种非常重要的因子.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治疗中,以铂类为基础的化疗方案是常见的治疗手段,但同时铂类药物耐药也是致使该方法治疗失败的主要因素.通过对ERCC2基因进行深入研究,了解其在非小细胞肺癌铂类耐药中的作用,对进一步认识铂类耐药机制有着非常重要的机制,现结合相关文献报道,就两者的研究予以综述.
-
复发性卵巢癌研究现状及治疗决策
目前复发性卵巢癌的治疗仍然是一个充满争议的难题.患者对既往治疗的反应依然是选择挽救治疗的基础.遵循姑息性、个体化的治疗原则,综合采用化疗、手术、支持治疗等,终达到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及延长生存的目的.
-
复发性卵巢癌的治疗进展
复发性卵巢癌的治疗是一个充满争议的难题。尽管目前在手术,化疗以及免疫治疗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研究成果,但其整体治愈率极低。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个体化治疗,以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以至延长生命作为治疗的主要目的仍为当下治疗的主要模式。
-
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治疗复发性上皮性卵巢癌及原发性腹膜癌的回顾性研究
目的 探讨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ABX)治疗复发性上皮性卵巢癌及原发性腹膜癌患者的疗效及耐受性.方法 对2010年1月至2012年11月在我院接受ABX为基础化疗方案的31例复发性卵巢癌及1例原发性腹膜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GCIG CA125反应评价标准或RECIST标准评估疗效;通过治疗方案的延后、减量及中断情况评估ABX方案的耐受性.结果 32例卵巢癌及原发性腹膜癌患者中,铂类敏感者占15.6% (5/32),铂类耐药/难治者占84.4% (27/32).ABX方案治疗前,CA125为(477.5±654.9)U/ml,CA125升高者26例(81.3%).32例患者接受ABX为基础方案的总反应率为28.0% (9/32),CA125完全缓解率为15.6% (5/32).铂类敏感者的反应率为60.0%(3/5),铂类耐药/难治者的反应率为22.2% (6/27),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例患者6个周期的化疗延后>1周.治疗过程中未记录到剂量减少或治疗中断,亦未记录到ABX超敏反应的发生.结论 ABX为基础的方案在铂类敏感及铂类耐药/难治卵巢癌及原发性腹膜癌患者中均能产生临床疗效.在接受过多线化疗的卵巢癌及原发性腹膜癌患者中,ABX方案的总体耐受性较好.
-
BSD2000热疗联合拓扑替康化疗治疗铂类耐药型卵巢上皮癌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BSD2000相控阵聚焦热疗联合拓扑替康化疗治疗铂类耐药型卵巢上皮癌的疗效.方法 60例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BSD2000相控阵聚焦联合拓扑替康化疗,对照组单独给予拓扑替康化疗,并评价两组疗效、免疫功能及安全性.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RR率为36.7% 和23.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CR率为70%和 4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观察组CD3+、CD4+、CD8+、CD3+CD56+双阳性细胞的比例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两组不良反应相似.结论 热疗联合拓扑替康化疗治疗卵巢上皮癌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卵巢癌铂类耐药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卵巢癌是女性三大恶性肿瘤之一,其死亡率位于妇科癌症之首.铂类联合紫杉醇是卵巢癌术后一线化疗方案,但约75%晚期患者对铂类药物耐药.铂类耐药标志物能预测患者对铂类药物的反应,指导卵巢癌患者治疗药物的选择.本篇综述按靶前、靶点、靶后和靶外标志物四个方面对近几年的卵巢癌铂类耐药标志物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并简单阐述其相应的耐药机制.
-
微小RNA-21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研究进展
肺癌在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占恶性肿瘤的首位,并且每年处于上升趋势. 肺癌中约80%为非小细胞肺癌( NSCLC) ,以男性居多,城市多于农村,中老年人多见. 近些年,肺癌发病年轻化且女性肺癌(尤腺癌)的发病率明显增加,大部分NSCLC患者发现时已处于晚期,失去手术机会,化疗及分子靶向治疗为其主要治疗手段. 越来越多的学者对NSCLC的微小RNA( miRNA)进行深入研究以期找出其发生的机制,使指导有效的化疗方案、通过miRNA检查筛选早期NSCLC以及指导靶向药物治疗等成为可能. 本文就 miRNA-21 (miR-21)在NSCLC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Annexin3 A3与锌指蛋白217在卵巢癌组织表达与铂类药物耐药的关系
目的 探讨膜联蛋白A3(Annexin A3)、锌指蛋白217(ZNF217)与卵巢癌铂类化疗耐药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3年5月至2015年9月我院收集的卵巢癌患者的新鲜手术标本64例,选择同期30例卵巢良性肿瘤和32例正常卵巢组织作为对照.测定卵巢癌组织铂类敏感性,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标本中Annexin A3和ZNF217蛋白.比较不同组织、不同铂类药物敏感性组织中Annexin A3和ZNF217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64例卵巢癌组织标本中,高度敏感21例、部分敏感28例、耐药15例.卵巢癌组织中Annexin A3和ZNF217蛋白与卵巢良性肿瘤、正常卵巢组织中ZNF217蛋白表达情况相比,低表达和高表达病例数均显著增加(P<0.05).耐药卵巢癌组织Annexin A3蛋白高表达比例显著高于部分敏感和高度敏感的卵巢癌组织(P<0.05),耐药卵巢癌组织ZNF217蛋白高表达比例显著高于高度敏感的卵巢癌组织(P<0.05),与部分敏感卵巢癌组织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Annexin A3和ZNF217基因的上调表达与卵巢癌细胞铂类耐药性增强有关,对于铂类药物治疗卵巢癌有临床指导意义.
-
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与铂类耐药的研究进展
铂类药物是20世纪60年代开发的新型无机抗癌药,经历了近30年的研究发展.已相继成功开发了顺铂(Cisplatin)、卡铂(Carboplatin)、奈达铂(Nedaplatin)、奥沙利铂(Oxaliplatin)、舒铂(Sunpla)和洛铂(Lobaplatin),用于临床治疗癌症.但耐药性却使它们对许多肿瘤治疗的疗效受限.
-
基于基因芯片数据分析非小细胞肺癌H460细胞顺铂耐药相关的靶基因及信号传导通路
目的 基于基因芯片数据分析非小细胞肺癌H460细胞株顺铂耐药相关的靶基因及信号传导通路.方法 从基因表达数据库(GEO)下载基因芯片数据,数据预处理后,使用R软件分析H460顺铂耐药细胞株与亲本细胞株中差异表达的基因.运用生物医学信息学方法(基因本体论使用DAVID在线软件进行分析,信号传导通路使用DAVID及Pathway在线软件进行分析)对差异基因的功能和富集的信号通路进行注释,进一步分析H460细胞顺铂耐药调控的关键基因及信号通路.结果 芯片数据分析显示,H460顺铂耐药细胞株较亲本细胞株表达水平显著上调的有7个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下调的有27个基因(P均<0.01).基因本体论分析发现,差异表达的转录本多与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细胞转移、细胞功能调控以及膜的组成相关.DAVID在线软件分析显示,差异表达上调的基因主要在8条通路中富集,下调基因主要在15条通路中富集.Pathway分析筛选出16条与H460细胞顺铂耐药相关的通路.结论 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GEO基因芯片数据分析,发现了顺铂耐药相关靶基因及信号传导通路.
-
XRCC1基因Arg194Trp位点多态性与胃癌铂类药物化疗敏感性的关系
目的 探讨X射线损伤交叉互补蛋白1(XRCC1)Arg194Trp位点多态性与胃癌铂类药物化疗敏感性的关系.方法 选择接受铂类药物化疗的胃癌患者80例,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连接酶检测反应技术检测XRCC1基因Arg194Trp位点基因型.所有患者术后接受以奥沙利铂为主的一线化疗方案,根据化疗效果分为化疗敏感者和化疗耐药者,分析XRCC1基因Arg194Trp位点多态性与化疗敏感性的关系.结果 XRCC1基因Arg194Trp位点存在Arg/Arg、Arg/Trp、Trp/Trp三种基因型,分布频率分别为42.5%(34/80)、50.0%(40/80)、7.5%(6/80);三种基因型分布满足Hardy-Weiberg基因遗传平衡定律,具有群体代表性.Arg/Arg、Arg/Trp、Trp/Trp基因型患者性别、年龄、组织类型、TNM分期、化疗方案等临床病理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80例患者中,化疗敏感(完全缓解+部分缓解)39例(48.8%),耐药(稳定+进展)41例(51.2%);Arg/Trp、Trp/Trp基因型者化疗敏感率均显著高于Arg/Arg者(P均<0.05),Arg/Trp与Trp/Trp基因型患者化疗敏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XRCC1基因Arg194Trp位点多态性与胃癌患者铂类药物化疗敏感性有关;检测Arg194Trp位点多态性可为胃癌化疗的个体化用药提供依据.
关键词: 胃癌 X射线损伤交叉互补蛋白1 单核苷酸多态性 铂类耐药 -
吉西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治疗晚期铂类耐药卵巢癌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吉西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治疗晚期铂类耐药卵巢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确诊为晚期复发上皮性卵巢癌患者45例,采用奥沙利铂100 mg/m2,第1天,静脉滴注3h;吉西他滨850 mg/m2,第1、8天,静脉滴注30 min;3周为1个周期,完成2~4个周期,按照实体瘤评价标准和WHO抗癌药物不良反应进行疗效评价和不良反应评估.结果 45例患者中完全缓解(CR)3例,部分缓解(PR) 13例,疾病稳定(SD)20例,疾病进展(PD)9例,有效率为35.6%,疾病控制率为80.0%;主要不良反应为贫血、血小板减少、胃肠道反应,大多数为轻、中度.结论 吉西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治疗晚期复发上皮性卵巢癌临床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可耐受.
-
BRCA1、TUBB3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与铂类疗效的关系
目的:探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BRCA1和TUBB3的表达及其与铂类疗效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检测66例晚期NSCLC组织中BRCA1和TUBB3的表达,并回顾性分析其表达与化疗疗效之间的关系。结果:BRCA1、TUBB3高表达率分别为34.8%(23/66)、48.5%(32/66);BRCA1高表达组化疗有效率为30.4%(7/23),低表达组的化疗有效率为67.4%(29/4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TUBB3高表达组化疗有效率为59.4%(19/32),低表达组的化疗有效率为50.0%(17/34),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RCA1表达可预测铂类药物敏感性,有利于个体化化疗方案的制定。而TUBB3表达对晚期NSCLC患者接受铂类方案化疗的疗效没有预测价值。
-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Survivin的表达与铂类耐药性及预后的研究
目的:探讨凋亡抑制蛋白存活素( Survivin )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NSCLC )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含铂类方案化疗疗效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82例应用含铂类方案化疗的晚期NSCLC患者癌组织中Survivin蛋白的表达,并结合临床病理指标等进行分析。结果82例患者中Survivin 阳性表达65例(79.3%);Survivin表达与性别、年龄、病理类型、临床分期、化疗有效率、中位生存期无关( P>0.05)。Survivin阳性者1年生存率为23.1%,低于Survivin阴性者的52.9%(P<0.05)。结论 Survivin表达阴性的NSCLC患者应用含铂类方案化疗可能获得生存受益。 Survivin表达阳性可能存在铂类药物耐药,Survivin的表达可能成为NSCLC个体化治疗的分子预测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