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合并焦虑的临床分析

    作者:马吉杰;刘明;于思凡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合并焦虑的临床特点.方法:研究对象为2014年8月至2016年12月在我科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证实的118例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冠状动脉临界组)和116例PCI患者(PCI组),比较两组基本临床资料(年龄、性别、心绞痛症状、吸烟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高脂血症病史)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结果: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病组年龄、吸烟史、糖尿病史、高脂血症病史比例与PCI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心绞痛症状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组高于PCI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组合并焦虑阳性率较PCI组偏高.

  • 中药联合阿托伐他汀对冠状动脉临界病变冠心病患者预后及血脂、炎症反应的影响

    作者:李峰梅;龙训

    目的:探讨中药联合阿托伐他汀对冠状动脉临界病变冠心病患者预后及血脂、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将毕节市传染病院诊治经64层螺旋CT证实的156例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随机分入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患者均接受冠心病西医常规治疗及阿托伐他汀口服,观察组患者同时接受益气温阳活血方中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血脂及血清炎症因子的改变.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2.5%,显著高于对照组76.3% (P <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6.3%和38.2%,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及甘油三酯(TG)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炎症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均显著下降,但观察组上述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联合阿托伐他汀可显著降低冠状动脉临界病变冠心病患者血脂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 阿托伐他汀和普罗布考联合治疗对冠脉临界病变患者冠脉病变程度的协同作用

    作者:葛长江;吕树铮;柳弘;冯利霞;宋现涛;陈欣;孟康;苑飞;季凤清;霍勇

    目的 研究冠脉临界病变患者血浆胱抑素C水平(plasma cystatin C concentration,PcyC)的变化,探讨阿托伐他汀和普罗布考的联合治疗对其PcyC水平和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影响.方法 连续入选2006年5月至2010年11月在北京安贞医院住院经定量冠脉造影检查确诊冠脉临界病变130例(borderline coronary lesion,BCL),136例无冠脉病变的受试者纳入对照组( controls,CTR).BCL组患者被随机(随机密封信封法)分为常规治疗组(routine treatment,RTT,n =60)和联合治疗组(combined treatment,CBT,n=70),连续治疗6个月.联合治疗组除常规药物治疗外,每日加用阿托伐他汀20 mg和普罗布考1.0g.各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检测其血PcyC和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水平,以及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及甘油三酯( triglycerides,TG)浓度.其中BCL组104例受试者复查冠脉造影.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使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BCL组PcyC水平明显高于CTR组(P<0.05).与RTT组相比,CBT组PcyC水平、TC、LDL-C、TG、和hs-CRP明显降低(P<0.05,P<0.01).此外,治疗6个月后RTT组冠脉临界病变的平均狭窄程度(meanpercent stenosis,MPS)有所下降(P>0.05),而CBT组却见明显减低(P<0.05).结论 PcyC参与冠状动脉疾病的病理过程,且与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阿托伐他汀和普罗布考的联合应用可降低PcyC水平,其可能是冠脉临界病变治疗的选择.

  • 心肌血流储备分数指导下药物治疗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的远期疗效

    作者:刘华云;何蕾;鄢华;汪敏;宋丹;苏晞

    目的 研究心肌血流储备分数(FFR)指导下药物治疗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的安全性.方法 2010年4月至2011年9月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介入中心行冠状动脉造影提示临界病变同时行冠状动脉内压力导丝测定FFR≥0.8的连续15例患者,规范冠心病二级预防药物治疗.随访≥1年,包括主要不良事件(包括死亡、心肌梗死、再次靶病变血运重建术、卒中)及再发心绞痛、再次住院、出血发生情况.结果 15例患者平均(61±7.49)岁.其中男性7例(46.7%),冠状动脉造影病变平均(1.2±0.5)支.15例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提示19处临界病变:左前降支15处、回旋支3处,右冠状动脉l处;其中单支病变者11例(73.3%),双支病变者4例(26.7%),均合并前降支病变;FFRmyo均值(0.88±0.06).15例患者平均随访(23.6±5.67)个月,其中1例(6.7%)失访.2例(13.3%)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访期间出现心绞痛,症状较前无明显加重,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余心肌梗死、再次靶病变血运重建术、卒中、全因死亡、再次住院率、出血等不良事件无发生.对入选患者心绞痛发生情况采用KaplanMeier法做生存分析,FFR术后平均再发心绞痛时间为术后(29.12±0.67)个月.结论 初步验证了FFR指导下药物治疗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是可行的.

  • PSCD危险评分对临界病变进展需要再次血运重建的预测价值

    作者:延荣强;陈纪林;高立建;徐波;杨跃进;高润霖

    目的:通过研究临界病变进展需要血运重建的危险因素,建立危险因素评分并探讨其对临界病变再次血运重建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65例临界病变未接受处理的患者的造影和临床资料,以及在(1 1.02±5.84)月的冠状动脉(冠脉)造影随访资料.根据随访期间临界病变是否进展,分为病变进展组(n=156)和病变未进展组(n=309),探讨临界病变进展需要血运重建的危险因素,建立危险因素评分.结果:与病变未进展组比较,病变进展组患者中糖尿病和心肌梗死病史更为常见,且较少应用他汀类药物.冠脉近端病变在病变进展组常见(37% vs 27.9%,P=0.038).两组基础病变分型在病变进展组中以B2型多(36.4%).而在病变未进展组,常见的是B1型病变(53.4%).基础病变为复杂病变的在病变进展组为52.5%,而病变未进展组为2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近端病变(P=0.031)、未常规应用他汀类药物(P=0.004)、复杂病变(P<0.001)和糖尿病(P=0.030)是临界病变进展需要血运重建的危险因素,相应建立了PSCD评分[近端病变(Proximal lesions);未常规应用他汀类药物(no use of Statins);复杂病变(Complex lesions);糖尿病(Diabetes)],PSCD评分≥3分的临界病变56.0%接受了血运重建治疗,≤2分的临界病变23.3%接受血运重建治疗.结论:PSCD评分≥3分的临界病变,可以接受包括介入治疗在内的血运重建策略以减少心肌缺血事件.

  • 药物洗脱支架与金属裸支架对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远期疗效

    作者:袁晋青;徐波;高润霖;陈纪林;杨跃进;秦学文;乔树宾;姚民;刘海渡;吴永健;陈珏;尤士杰;戴军;吴元;李建军

    目的:评估药物洗脱支架与金属裸支架对于治疗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远期疗效.方法:自身冠状动脉首次介入治疗病变(在线定量冠状动脉造影分析50%≤管腔狭窄直径≤70%)的患者入选本研究,共计151例患者分为药物洗脱支架组(n=102)和金属裸支架组(n=49),两组的基本临床特征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术后和随访6~12个月时进行定量冠状动脉造影分析,并在住院期间、30天和6~12个月时观察严重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结果:151例患者支架置入成功率均为100%.住院期间严重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在药物洗脱支架组和金属裸支架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和2.0%,P=0.15).在随访30天时,两组均无死亡和支架内血栓形成.6~12个月随访期间,药物洗脱支架组和金属裸支架组比较①严重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3.9%vs 8.1%,P=0.97),②靶病变重复血管重建率(2.9%vs 6.1%,P=0.39),③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1.96%vs 2.04%,P=0.9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2个月时药物洗脱支架组和金属裸支架组比较,支架内血栓发生率和病死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1.96%vs 0%,P=0.34;0%vs 4.08%,P>0.05).定量冠状动脉造影分析显示:远期管腔丢失药物洗脱支架组明显低于金属裸支架组[(0.23 ±0.73)mm vs(0.95±0.94)mm,P=0.0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支架内再狭窄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9%vs 25.0%,P=0.34).结论:药物洗脱支架和金属裸支架对于治疗自身冠状动脉临界病变安全有效,两组远期严重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非罪犯血管临界病变进展并接受支架介入治疗的危险因素预测评分

    作者:延荣强;陈纪林;高立建;杨跃进;李建军;乔树宾;徐波;姚民;秦学文;刘海波;吴永健;袁晋青;陈珏;戴军;高润霖

    目的:回顾性分析非罪犯血管临界病变进展并接受支架介入治疗的危险因素,建立危险因素预测评分,探讨早期鉴别高危非罪犯血管临界病变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34例患者,在冠状动脉(冠脉)罪犯病变介入治疗时发现有非罪犯血管临界病变并在(10.5±7.9)月后随访造影.根据随访期间非罪犯血管临界病变进展是否接受介入治疗,分为介入治疗组(n=86)和非介入治疗组(n=148).探讨非罪犯血管临界病变进展并接受支架治疗的危险因素预测评分.结果:介入治疗组比非介入治疗组的2型糖尿病的发生率(43.0% vs 29.7%)及吸烟者所占比例(67.4% vs 52.0%)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首次冠脉造影(冠造)的结果介入治疗组比非介入治疗组的血管小内径小,病变长度长;10个月随访冠造结果介入治疗组比非介入治疗组的血管小内径小、病变长度长、管腔丢失多、狭窄程度进展快.上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复杂病变(B2/C)、钙化病变、分叉病变、吸烟及2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是非罪犯血管临界病变容易进展并接受介入治疗的独立预测因子.危险因素预测评分为3、4和5的患者非罪犯血管临界病变接受支架治疗的比例分别是58.1%、93.3%和100.0%,其中68.3%危险评分≥3的患者非罪犯血管临界病变接受了支架介入治疗.结论:冠脉介入术中发现的非罪犯血管临界病变,危险因素预测评分≥3的高危患者,应接受积极血运重建的治疗策略.

  • 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介入治疗的新思路

    作者:陈纪林;延荣强

    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与心血管不良事件有关,合理的治疗临界病变仍然是心脏科医生的挑战.有效预测血运重建高危的临界病变,建立预测评分,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有助于提前制定有效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风险的治疗策略,并为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介入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 经压力导丝指导冠状动脉临界病变PCI患者超敏肌钙蛋白测定价值

    作者:张晶;何胜虎;徐日新;陈述;谢勇;刘晓东;纪军;廖清池;徐冰;王雪飞;孔令才

    目的:探讨经压力导丝指导冠状动脉临界病变PCI患者超敏肌钙蛋白(hs-cTnT)测定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4年6月于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心内科资料完整的冠心病患者86例(其中包括稳定型心绞痛3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54例),术前检测hs-cTnT,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明确至少有1支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在40%~70%,所有患者皆行压力导丝检测血流储备分数(FFR)。根据FFR值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PCI组。对照组:FFR>0.75,药物保守治疗;PCI组:对FFR<0.75,行PCI治疗,其中PCI组根据hs-cTnT值又分为hs-cTnT升高组(≥0.034 ng/ml)和hs-cTnT正常组(<0.034 ng/ml)。计数PCI组中血管病变数及支架数,比较三组患者住院和随访期间发生心绞痛、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及靶血管重建等主要心脏事件(MACE)的发生率。结果与hs-cTnT正常PCI组比较,hs-cTnT升高PCI组在冠状动脉双支或三支病变血管数(46.90% vs.33.30%)、人均支架置入数(1.8 vs.1.1)均增高(P<0.05)。hs-cTnT升高(0.526±0.088 ng/mL)PCI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hs-cTnT正常PCI组和对照组(P<0.05);而hs-cTnT正常(0.019±0.011 ng/mL)PCI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别无显著意义。结论 hs-cTnT检测联合FFR检查可以指导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介入治疗,且可预测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 平板运动试验对前降支近中段临界病变治疗的指导意义

    作者:王斌;韩雅玲;张剑;荆全民;王效增;马颖艳;王耿;刘海伟;赵昕;徐凯;邓捷;关绍义

    目的:探讨平板运动试验在治疗冠状动脉前降支(LAD)近中段临界病变过程中的指导意义。方法选择2012年6月至2014年3月在沈阳军区总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中,冠状动脉造影提示仅LAD近中段存在临界狭窄(直径狭窄30%~70%)病变、其他冠状动脉无明显狭窄的冠心病患者8例,男6例(75%),女2例(25%),年龄44~68(54.88±8.95)岁。入院后3d内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若发现仅LAD近中段存在临界病变,则造影术后行平板运动试验。若平板运动试验阳性,则对前降支病变进行介入干预;若平板运动试验阴性,则药物保守治疗。结果冠状动脉造影直径狭窄程度为30%~70%,平板运动试验阳性者2例,均实施介入治疗,阴性者6例,均采取药物保守治疗。所有患者均进行临床随访,随访时间为1个月~1年。接受介入治疗的2例患者未再出现胸痛等不适症状。接受药物保守治疗的患者胸痛症状亦得到缓解,无严重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结论平板运动试验在指导LAD近中段临界病变治疗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 C反应蛋白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危险评估中的作用

    作者:刘洁云;秦雷

    目的 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危险评估中的作用.方法选择93例经冠状动脉造影提示临界病变的患者,测定其血清CRP,并按CRP水平分为两组:A组(CRP<3 mg/L,46例),B组(CRP>3 mg/L,47例),统计比较两组患者的发病诊断(稳定型心绞痛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比率及1年内心血管事件(包括顽固性心绞痛药物治疗无效而行介入治疗、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新发心律失常、新出现心力衰竭、心源性死亡)的发生率.结果 93例患者中以不稳定心绞痛发病的患者共有65例,A组有27例患者以不稳定心绞痛来院就诊,B组有38例患者以不稳定型心绞痛来院就诊;随访1年期间A组出现心血管事件共8例,B组共17例,B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于A组(P < 0.05).结论临界病变患者多数以不稳定心绞痛为首发,血清C反应蛋白可作为评估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风险的可靠指标.

  • 血清Apelin-13预测功能性心肌缺血的价值

    作者:王罗卿;孙黎明;王怡练;徐海涛;董政

    目的 探讨血清Apelin-13对功能性心肌缺血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共纳入77例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根据心肌血流储备分数(FFR)值将患者分为FFR<0.80组(n=36)和FFR>0.80组(n=41).检测所有患者入院24h内血清Apelin-13水平,比较两组患者Apelin-13值的差异性,判断其诊断功能性心肌缺血的临床价值.结果 血清Apelin-13水平值在两组患者中有明显差异[(31.822±6.703)ng/ml比(45.163±5.071)ng/ml,P<0.01].ROC曲线分析提示,血清Apelin-13水平值在38.275 ng/ml时,预测FFR<0.80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均为94.4%,曲线下面积0.94[95%可信区间(CI)0.870~1.007].结论 低血清Apelin-13水平与功能性心肌缺血患者相关,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 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中高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与心脏事件关系的前瞻性研究

    作者:孙立刚;杨庭树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中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纤维蛋白原(FG)与心脏事件的关系.方法 165例心绞痛或非ST段抬高的AMI冠心病患者,经冠脉造影证实非介入干预血管或血管段存在冠脉狭窄临界病变,根据其hs-CRP、FG水平分为hs-CRP增高组和FG增高组,并以符合条件正常组进行对照,随访各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出院6个月时,各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开始出现统计学差异,出院12个月时,hs-CRP增高组心绞痛、心梗的发生率均较其余两组高,FG增高组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其余心脏事件各组未见明显差异.结论 hs-CRP增高是冠脉临界病变患者中远期心脏事件的独立预警因子,FG无明显预警作用.

  • PAPP-A水平与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斑块显像特征关系的探讨

    作者:费玲;张军;牛和平;付金国;马晓丽

    目的:探讨血清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APP-A)水平与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经过量化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冠状动脉狭窄处于临界病变的冠心病患者110例,分为介入组(A组)58例和非介入组(B组)52例,用血管内超声(IVUS)定量检测两组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斑块显像指标;入选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为对照组(C组)50例。用ELSLA法测定三组血清PAPP-A水平,比较血清PAPP-A水平与IVUS检测指标的相关性。结果:A组血清PAPP-A水平明显高于B组及C组(P均<0.01),有统计学差异。IVUS显示A组病变血管的斑块面积和血管重构指数、斑块负荷和偏心指数均显著大于B组,P均<0.05;小管腔面积明显小于B组(P<0.05)。A组斑块多为不稳定性斑块,血清PAPP-A水平与斑块偏心指数、血管重构指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小管腔面积成负相关(P<0.05)。结论:血清PAPP-A与IVUS测定的斑块易损指标相关,可作为评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指标。

  • 血管内超声在指导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治疗方案选择的意义

    作者:田志强

    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在指导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治疗方案选择的意义。方法选择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单支血管临界狭窄患者63例为研究对象。纳入研究的患者均行血管内超声检查,以小管腔面积≤4mm2或者面积狭窄≥60%为标准采用冠脉内支架置入术治疗,达不到以上标准者采用药物治疗。随访患者不良心脏事件、硝酸酯类药物治疗情况。结果血管内超声检测结果显示,介入治疗的患者以软斑块为主,正性重构的比例较高,面积狭窄程度>保守治疗的患者,小管腔面积<保守治疗的患者,重构指数大,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随访期间均没有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的病例,随访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内超声能够明确冠脉临界病变的性质和程度,对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临床意义。

  • 血流储备分数指导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介入治疗的临床意义

    作者:王健兵(综述);高晓丽;王东颖(审校)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常见的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常发展成为冠状动脉狭窄,影响心肌的血流灌注,导致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疾病。据统计,2000年全世界有1700万人死于冠心病,占全球死亡人数的1/3,预计2020年冠心病的死亡人数将增至2500万[1]。因此,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和干预治疗成为近年来预防冠心病事件发生的重要手段。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 coro-nary angiography ,CAG)成为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金标准”以来,心血管医师主要依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评估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程度,并同时完成介入治疗,但其仅能评价冠状动脉的解剖学改变,不能很好地评价反映冠状动脉功能,故只能对冠状动脉病变狭窄程度进行影像学评价,而狭窄病变到底对远端血流产生了多大影响却不能准确反映。

  • 冠心舒通胶囊治疗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疗效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作者:杨萃;高勇

    目的:观察中成药冠心舒通胶囊治疗冠脉临界病变病人的疗效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沈阳医学院附属沈医二院冠脉造影术后病人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服冠心舒通胶囊。治疗后6个月观察两组病人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心电图变化及复查冠脉造影确定冠脉狭窄进展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60.00%,高于对照组的53.33%(P<0.05);治疗后两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躯体症状、情感状态、工作状况、社会参与、认知功能、身心愉快感、生活满意度的积分均有明显降低(P<0.01);组间评分变化量比较,治疗组对生活质量的改善(认知功能除外)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心电图变化及冠脉评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舒通胶囊能有效提高临床疗效及病人的生活质量。

  • 冠状动脉痉挛患者血流储备分数的观察

    作者:汤涌;张晓峰;黄进;潘兰萍;曹恒献

    冠状动脉造影(CAG)作为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只能根据造影剂的充盈缺损判断冠状动脉狭窄的程度,无法对其进行功能性地评价[1].血流储备分数(FFR)描述了狭窄病变对血管功能的影响,是特异性反映心外膜冠脉狭窄严重程度的指标.本文统计出部分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中冠状动脉痉挛患者和非痉挛患者FFR的不同变化,并进行了比较.

  • IVUS与FFR联合应用对冠状动脉临界病变PCI治疗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

    作者:刘崇韬;郑志虹;翁志远

    目的:分析IVUS与FFR联合应用对冠状动脉临界病变PCI治疗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126例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行IVUS诊断,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应用FFR,两组各63例,对比两组各生化指标、冠状动脉造影狭窄率及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空腹血糖、血脂、总胆固醇、三耽甘油、左心室射血分数、肌钙蛋白Ⅰ、肌酐及冠状动脉造影狭窄率对比均无明显差异(P均>0.05);对照组采取PCI治疗的例数高于研究组(P<0.05);3年的随访结果发现两组心绞痛发生率对比并无明显差异(P>0.05),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IVUS与FFR联合应用可以更好地预测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进展程度,能够明显减少患者采取PCI治疗的发生率,且不会提高患者心绞痛及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安全性较高,同时死亡率较低.

  • 双源CTA对冠状动脉临界狭窄病变斑块判断的价值

    作者:吴启源;袁明远;许建荣;殷焱;周华;王伟;范晓军;刘晓晟

    目的:以血管内超声(IVUS)为金标准,判断双源螺旋CT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DSCTA)对临界病变的斑块定量及斑块稳定性评估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冠状动脉造影(CAG)证实的临界病变62例(83个部位),男性25人,女性37人,均于来院后先行DSCTA后1~2周内做CAG及IVUS检查.在DSCTA和IVUS图像上分别测量临界病变血管外膜内面积(EEMCSA)、小管腔面积(MLA)、斑块面积(PA)、斑块负荷(PB)、面积狭窄率及血管重构指数(RI),并进行相关性分析;进一步以IVUS为金标准,判断DSCTA诊断易损斑块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性.结果:以IVUS为金标准,DSCTA对冠脉临界病变的管腔狭窄率判断无明显统计学差异,EEMCSA、MLA、PA、PB及RI测量结果无明显差异,且相关性好,但DSCTA对EEMCSA、MLA、PA、PB及RI指标均有低估倾向.83个临界病变中,DSCTA诊断易损斑块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性分别为72.92%、74.29%、79.55%、66.67%及73.49%.结论:以IVUS为金标准,DSCTA可以对冠脉临界性病变进行较准确的定量和定性诊断.

47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