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老年髋部损伤危险评分对临床护理的指导意义

    作者:池迎春

    目的探讨老年髋部损伤危险评分对临床护理工作的意义,提高对患者并发症的预见性,以保证护理质量.方法对我院自1992年~1999年收治的172名髋部损伤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病史、受伤情况、临床检查、手术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等,并对两种髋部评分方法进行比较.结果 Karl Miller危险评分方法对老年髋部损伤并发症的发生有较好的预见性.结论在老年髋部损伤围手术期的护理过程中,根据危险评分可指导临床护理工作,提高护理质量,有效地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

  • HEARTS3对提高急诊非ST段抬高胸痛危险分层作用的研究

    作者:陈志华;朱峰;戚建巨;徐意;周芸;张筠;宗建平

    目的 在HEART评分系统基础上,研究HEARTS3评分对提高急诊非ST段抬高胸痛患者危险分层和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预测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至2015年5月775例符合标准的急诊非ST段抬高胸痛患者,分别进行HEART和HEARTS3评分,并随访患者发病后30 d内ACS和心肌梗死(MI)发病情况,根据评分进行危险分层,分析不同分层患者发病后30 dACS与MI的发生情况与评分之间的关系,并比较两种评分对胸痛患者发病后30 d ACS的预测能力.使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两组计量资料之间的比较用成组t检验,两种评分不同评分段患者发生ACS比例比较用行x列表x2检验,每种评分方法对发生心血管事件ACS患者分辨度用ROC曲线下面积(AUROC),并用Z检验进行比较.结果 共有92例发病后30 d发生ACS,HEART和HEARTS3的对高危胸痛患者预测敏感性分别为64.79%、77.97%,特异性分别为97.57%、97.85%.HEART与HEARTS3危险评分ROC曲线下面积,MI(0.952 vs.0.813;P =0.028),30 dACS (0.913 vs.0.815;P=0.034),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HEART和HEARTS3都可以应用于急诊胸痛患者的危险分层和预后评估,但HEARTS3更可靠.

  • 非创伤急性胸痛危险性评估方法的研究

    作者:高云;刘彤;阴赪茜;孙涛;李志忠;张京梅

    目的 探讨急诊非创伤急性胸痛患者30 d死亡的危险因素,建立非创伤急性胸痛危险性评估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 - 2010年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急诊以胸痛为主诉的5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30 d内死亡患者和存活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及化验检查资料进行对照,确定其30 d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建立非创伤急性胸痛危险性评估表.死亡组与存活组间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x2检验.危险因素分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入选的急诊胸痛患者年龄为(55.7±12.7)岁,其中45例在30 d内死亡,病死率为8.4%.高血压病史(OR:4.28;95%CI:1.59~11.55)、胸痛持续时间延长(OR:1.1;95% CI:1.05~1.15)、呼吸困难(OR:6.61;95%CI:2.40~18.10)、心率增快(OR:1.02;95%CI:1.00 ~1.04)、白细胞(OR:1.18;95%CI:1.06~1.31)、D二聚体增高(OR:1.002;95%CI:1.001 ~1.002)是患者30 d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而用药物可缓解的胸痛(OR:0.15;95% CI:0.04 ~0.65),SaO2(OR:0.89;95% CI:0.83~0.98),HCT增高(OR:0.92;95%CI:0.86~0.99)可降低30 d的死亡风险.死亡组和存活组相比,非创伤急性胸痛危险性评分较高(P<0.01).不同评分区间患者病死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非创伤急性胸痛危险性评分可以快速、有效地判断急诊心内科胸痛患者的预后,评价其30 d的死亡风险.

  • GRACE评分和CRUSADE评分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应用

    作者:张筠婷;王勇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对人类危害极大,需要进行早期危险分层,危险分层对ACS患者短期预后(30 d 或者院内)有预警作用,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1-3]。全球ACS事件注册( Global Registry of Acute Coronary E-vents,GRACE)研究是世界上各种关于ACS预后判断的危险评分中应用较多的一个,该危险评分及其发展对全球ACS患者的预后判断价值巨大,指导着我们对ACS患者进行抗栓治疗,然而任何抗栓治疗都存在着出血风险,如何评估强化抗栓治疗的出血风险,这无疑是ACS治疗的又一困惑,基于此,国外学者又提出了一种基线评估出血风险的评分系统---CRUSADE评分系统,那么,如何准确预测缺血与出血的风险,这二者权衡利弊,对ACS的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本文就GRACE评分和CRUSADE评分在ACS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 面对高血压患者,不能只看血压值

    作者:

    背景——从数值到评分1948年,美国国立心肺及血液研究所(NHLBI)在Framingham小镇启动研究,从此一个小镇的研究改变了全球心血管病的历史.1 957年,Framingham研究首次定义高血压为血压≥160/95mmHg,把高血压带进了数值时代.20世纪下半叶,研究者们开始倡导计算心血管危险评分.1967年,Kannel等首次在研究中创立了针对冠心病的多变量风险函数.研究发现,仅仅控制血压是不够的.1998年,Wilson等报道了针对冠心病的Framingham风险评分,用以计算冠心病10年风险.

  • PSCD危险评分对临界病变进展需要再次血运重建的预测价值

    作者:延荣强;陈纪林;高立建;徐波;杨跃进;高润霖

    目的:通过研究临界病变进展需要血运重建的危险因素,建立危险因素评分并探讨其对临界病变再次血运重建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65例临界病变未接受处理的患者的造影和临床资料,以及在(1 1.02±5.84)月的冠状动脉(冠脉)造影随访资料.根据随访期间临界病变是否进展,分为病变进展组(n=156)和病变未进展组(n=309),探讨临界病变进展需要血运重建的危险因素,建立危险因素评分.结果:与病变未进展组比较,病变进展组患者中糖尿病和心肌梗死病史更为常见,且较少应用他汀类药物.冠脉近端病变在病变进展组常见(37% vs 27.9%,P=0.038).两组基础病变分型在病变进展组中以B2型多(36.4%).而在病变未进展组,常见的是B1型病变(53.4%).基础病变为复杂病变的在病变进展组为52.5%,而病变未进展组为2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近端病变(P=0.031)、未常规应用他汀类药物(P=0.004)、复杂病变(P<0.001)和糖尿病(P=0.030)是临界病变进展需要血运重建的危险因素,相应建立了PSCD评分[近端病变(Proximal lesions);未常规应用他汀类药物(no use of Statins);复杂病变(Complex lesions);糖尿病(Diabetes)],PSCD评分≥3分的临界病变56.0%接受了血运重建治疗,≤2分的临界病变23.3%接受血运重建治疗.结论:PSCD评分≥3分的临界病变,可以接受包括介入治疗在内的血运重建策略以减少心肌缺血事件.

  • 老年无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危险评分的应用价值

    作者:赵明中;胡大一;陈学英;朱天刚;赵红;刘如辉;许玉韵

  • 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预后危险因素与危险评分

    作者:孙艺红;胡大一;闫明珠

    目的:探讨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预后危险因素及不同危险评分的预测预后价值.方法:2003年1月至2004年4月期间,连续入院且资料完整的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337例,随访30天与1年的终点事件(心原性死亡和非致命性心肌梗死).根据入院时的临床指标分别计算每例患者的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评分和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GRACE)评分,进行多变量回归分析,筛查30天和1年时心血管事件的预测危险因素(根据有无终点事件发生分为30天事件组、30天无事件组和1年事件组、1年无事件组);分析TIMI评分和GRACE评分的预后价值,以及与血运重建的相互关系.结果:随访1年共发生终点事件57例(16.9%).死亡19例(5.6%),非致死性心肌梗死38例(11.3%).预测危险因素包括:年龄、血肌酐升高、入院时心率、左心室射血分数<0.40和高血压.TIMI评分和GRACE评分方法预测30天终点事件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相似,但GRACE评分预测1年终点事件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优于TIMI评分,GRACE评分>133分的患者进行血运重建治疗后远期终点事件发生率明显下降(P=0.01).结论:除传统危险因素外,血肌酐水平升高是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预后的重要危险因素;GRACE评分较TIMI评分能更好的预测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1年的终点事件危险,GRACE评分>133分的患者进行血运重建的获益更多.

  • TIMI危险评分对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患者危险分层与预后预测的价值

    作者:赵明中;胡大一;马志敏;许玉韵;王伟民;卢明瑜;朱继红;赵红

    本研究对TIMI危险评分[1]在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STEMI)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干预(PCI)患者中的危险分层与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预测的价值作进一步探讨.

  • 危险评分和转移瘤切除术是肾细胞癌术后复发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作者:杨飞;周祥福

    为了评估转移瘤切除术和非转移肾细胞癌行肾切除术后复发危险分级系统在预后中的作用,作者回顾性分析了129例局限性肾细胞癌行部分或根治性肾切除术后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作者采用基于Karnofsky评分、肾切除间隔期、血清血红蛋白、钙、乳酸脱氢酶的有效危险评分把复发患者分为低危、中危和高危三组.估算复发后的生存时间是基于危险分级和转移瘤切除术.研究结果显示,从肾切除到复发的中位时间是16个月.中位生存率和2年生存率与危险评分密切相关,分别为73个月和81%的低危,28个月和54%的中危,6个月和11%的高危(log rank值<0.001).对于不同的危险分级(相互作用分析P=0.8),44例患者(占34%)行转移瘤切除术被认为临床受益.在多因素分析中,一个更好的危险分级和转移瘤切除术相关,且有更好的生存率(各p值均小于0.001).当把两种方法合并后,危险分级包括6类,估计2年生存率为0%~93%.作者认为行肾切除术后肿瘤复发的临床过程是多变的,分别受客观的危险评分和患者是否行转移瘤切除术的影响.

  • 血管性疾病危险因素及控制策略

    作者:陈步星;田俊萍

    冠心病、脑血管疾病以及外周血管疾病是全球主要的多发病和疾病死亡原因[1-3].常见的危险因素有:年龄、性别、吸烟、高血压、高脂血症、高血糖、肥胖等.其中,年龄和性别是不可调控的因素,而其它为可调控因素.新近的一项心房颤动患者的研究[4]发现即使校正CHADS2危险评分后,已经存在的外周动脉疾病和心肌梗死是房颤患者发生卒中和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血管性疾病患者作为高危人群,需强化管理,积极控制危险因素,从而减少事件的发生.

  • 心肌梗死溶栓疗法危险评分在老年无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赵明中;胡大一;陈学英;朱天刚;许玉韵

    无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在老年(≥60岁)人群中较为常见.老年ST段不抬高ACS患者与年轻患者的症状相比多不典型,且多有合并症存在、临床危险性较大.早期有效的危险分层对治疗决策十分关键,本研究则探讨简便的组合评分--心肌梗死溶栓疗法(TIMI)危险评分法在老年ST段不抬高ACS患者中危险分层与预后评估中的价值.

  • 尾加压素Ⅱ水平及危险评分对非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判断价值

    作者:张丽芳;李宪伦;彭文华;刘晓飞;柯元南

    目的:通过一项5年的随访初步探讨尾加压素Ⅱ(UⅡ)水平对非心肌梗死冠心病患者的预后判断价值,并同传统的危险评分作比较.方法:入选冠脉造影确诊冠心病的非心梗患者共84例,每年电话随访并查阅门诊病历,记录每名患者5年内的再发缺血或再次血管重建事件,心脏事件(心绞痛、心梗、心衰),脑血管事件,死亡,总事件率等.UⅡ水平>2.8ng/ml计19例.EUROPA危险评分≥10,为高危(n=9).结果:列入统计的84例患者,全部完成9个月随访,完成5年随访75例(随访率90%),平均随访时间为4.8年,在UⅡ高水平组仅脑梗死率升高( 10.5%vs0%,P<0.05),总事件率等未见统计学的差异(23.8%vs 18.5%).高危险评分组总事件率、死亡率均较低分组显著升高(44.6%vs26.7%,22.2%vs3.0%,P<0.05),脑梗死及再次血管重建率虽然也增高,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非心肌梗死冠心病患者,基础UⅡ水平高者可能脑梗死发生率较高,其他的事件率包括总事件、死亡、再次血管重建等均未见到UⅡ的预测价值.

  •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GRACE评分与血运重建的相互关系

    作者:邢艇;袁如玉

    目的:评价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GRACE)危险评分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预测预后的价值及对血运重建的指导意义.方法:收集2008年10月~2009年3月连续住院的ACS患者共380例,对其进行GRACE危险评分,以评分差异分组,分为高危组(≥100分)和低危组(<100分),分析不同组别中患者6个月终点事件的发生率,冠状动脉病变的特点及血运重建比例.结果:随着GRACE危险评分分值的增加,6个月终点事件发生增加,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亦呈增加的趋势.需要接受血运重建的比例增加.依据GRACE评分进行的危险分层与心肌血运重建治疗显著相关(P<0.05),能更好地预测高危患者.结论:GRACE危险评分是一种快速和适用范围较广的评价心血管危险的方法,可以用来进行临床预测并指导患者的早期干预,且对冠脉病变程度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 多动症特征的遗传风险评估

    作者:丁香园

    流行病学和双生子研究表明,多动症常与孤独症谱系障碍( ASD)和与ASD有关的特征同时发生。这项研究的目的是为了确定常见的分子遗传变异复合是否可预测一般人群中的多动症和与ASD有关的特征。对此,英国卡迪夫大学医学院的 Joanna Martin 进行了一项研究,研究结果近发表在Biological Psychiatry杂志上。
      该项研究基于发现的儿童多动症个案对照全基因组关联研究,计算父母和儿童 Avon 纵向研究(ALSPAC)人群样本(N=8229)的多基因危险评分。使用回归分析,评估多基因风险评分是否可以预测 ALSPAC 样本中的多动症特征和与ASD有关的症状(实际的语言能力和社交能力)。同时,在签署的多动症项目中,比较男孩和女孩的多基因风险评分。

  • 非ST段抬高ACS患者GRACE危险评分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

    作者:李振勇;付强;王临光;王彦炯;刘奕;任峰

    目的:探讨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artery syndrome,ACS)患者GRACE危险评分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评价GRACE危险评分对冠状动脉病变预测的价值.方法:收集2007年7月至2008年6月住院的非ST段抬高ACS患者共114例,对其进行GRACE危险评分,以评分差异分组,分析不同组别中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特点,及与GRACE危险评分之间的关系.结果:随着GRACE危险评分分值的增加,冠状动脉狭窄的支数及狭窄的程度呈增加的趋势.结论:GRACE危险评分对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严重程度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 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评价及治疗指导

    作者:李婕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的疾病,用临床表现及胃内窥镜的特点来计算出危险评分,并能够预测其是否再出血及对死亡率有一定的评估,对临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就我院159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加以分析.

  • 围术期静脉血栓栓塞危险度量化评估及分级预防护理

    作者:罗勤;贺文;宁宁

    深静脉血栓(DVT)和肺血栓栓塞症(PTE)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在不同部位和不同阶段的两种临床表现形式,两者总称为VTE.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的凝结,发生原因主要包括静脉血流滞缓、血液黏稠度增高和静脉壁的损伤,可发生于任何静脉,以下肢深静脉为多见.起病隐匿,50%~80%的病人可无临床表现[1,2].DVT形成后,若未及时建立有效侧支循环,可引起局部淤血、水肿、出血,甚至坏死等病理改变[3],产生肿胀、疼痛、发热等症状,重者致残.栓子脱落还可引起致死性PTE,严重威胁病人的生命安全.

  • 健康人无创中心动脉压水平与常规血管功能测量指标的相关分析

    作者:于凯;白小涓;韩璐璐

    [目的]研究健康男性和女性中心动脉压与年龄、周围动脉压、常规无创血管功能检测指标: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max)、臂踝脉搏波速度(baPWV)和踝臂指数(ABI)以及中国人简易心血管疾病危险评分(简称危险评分)的相关性.[方法]以沈阳社区为基础的横断面研究,将128名健康研究对象按性别分为男性和女性两组(其中男性53人,女性75人),分别测量中心动脉收缩压(CSBP)和脉压(CPP),周围动脉收缩压(PSBP)、舒张压(PDBP)和脉压(PPP),IMTmax,baPWV和ABI,危险评分;同时检测血脂、血糖等5项生化指标.[结果]与女性组比较,男性组的腰臀比、中心动脉收缩压、肱动脉收缩压和舒张压、baPWV和空腹血糖水平显著升高(P<0.05),而总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显著降低(P<0.05).相关分析显示无论男性或女性,CSBP与年龄、PSBP、PPP、IMTmax、baPWV和危险评分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男性组CSBP与年龄、PSBP、PPP和baPWV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75、0.927、0.606、和0.422,P均<0.01,与IMTmax和危险评分的相关系数为0.372和0.408,P<0.05:女性组相关系数分别为0.465、0.958、0.739、0.405、0.514和0.553,P均<0.01),而CPP与年龄、PSBP、PPP、IMTmax、baPWV和危险评分亦呈显著正相关(男性组为0.535、0.792、0.914、0.438、0.455和0.500,P均<0.01;女性组相关系数分别为0.613、0.765、0.937、0.558、0.676和0.494,P均<0.01).[结论]中心动脉压与其它无创血管功能测量及危险评分相关性好,可作为健康人群早期评价血管功能的检测手段.

  • 应用脉搏波速度和血管年龄评估缺血性心血管疾病危险度

    作者:陈大伟;张婧;靳英;姜树强;刘超;郑海芳;韩春雷;王建昌

    目的:探讨由踝臂脉搏波传导速度( baPWV)转换的血管年龄对心血管病危险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30岁以上无心血管疾病和服药史的1284例健康体检者,采用人群中间值法计算血管年龄,根据血管年龄和年代年龄分别计算国人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危险度评分。结果结果73%个体的血管年龄与年代年龄差异超过5岁以上( P<0.001),66.8%个体的两种年龄计算的心血管病风险评分存在差异( P<0.001),10.3%个体的血管年龄使心血管病危险分类发生变化( P<0.001)。结论由baPWV计算的血管年龄与年代年龄存在明显差别,并能改变中国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危险评分。

38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