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实施集束化护理干预对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治疗效果的作用评价
目的:就集束化护理干预对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的作用效果进行研究及评价.方法:收治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92例,分为试验组与参照组各46例.参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试验组给予集束化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祛痰效果、机械通气时间以及ICU停留时间.结果:试验组患者的祛痰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参照组,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比参照组更短(P<0.05).结论:在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的治疗期间,予以集束化护理效果理想,对提高祛痰效果、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及ICU停留时间均有积极作用.
-
ARDS患者机械通气时两种吸痰方式的效果比较
目的:探讨ARDS并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采用密闭式吸痰(CS)和开放式吸痰(OS)两种吸痰方式的效果.方法:将30例ARDS并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CS组和OS组各15例,观察吸痰前后两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监护指标的变化,并对两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时间、发生率、痰阻发生率及每次吸痰时间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吸痰后OS组HR、MAP和SPO2的变化较CS组明显,两者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S组不同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发生率均较低,与OS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CS组痰阻发生率较低,与OS组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意义(P<0.05);工作量CS组(平均18秒/次)明显少于OS组(平均30秒/次).结论:ARDS行机械通气患者CS效果优于OS.
-
新生儿采用不同吸痰方法的效果及气道黏膜损伤的观察
目的 观察新生儿采用不同吸痰方法的效果和气道黏膜损伤情况.方法 将108例新生儿随机分为两组,常规组58例,采用常规负压吸痰;观察组50例,吸痰过程中结合应用解除负压等方法,观察两种吸痰方法效果及对气道黏膜损伤的影响.结果 观察组吸痰方法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 对新生儿吸痰时结合应用解除负压的方法对黏膜损伤较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介绍一种气管内留置吸痰管吸痰的方法
我科对颅神经麻痹、浅昏迷等痰液不能顺利排出的患者,采用了气管内留置吸痰管吸痰的方法,不仅吸痰效果较好,同时避免了气管切开、防止了肺部感染.现简介如下.1 一般资料 1998年3月至2000年11月间,我科采用留置吸痰管吸痰的27例患者,男15例,女12例,年龄11~60岁;其中颈静脉孔区肿瘤5例,脑外伤4例,听神经瘤3例,后颅凹肿瘤10例,其他疾病5例.
-
留置鼻导管吸痰用于开胸术后肺不张患者
肺不张是开胸术后的一种常见合并症,一般采用普通经鼻导管吸痰或纤维支气管镜吸痰.但普通经鼻导管吸痰时,吸痰管仅到达喉头下方,不能深入到气管下段,且停留10余秒便拔出,有时吸痰效果欠佳;纤维支气管镜吸痰效果虽好,但由于是一项有创操作,需专门仪器和专业技术,且费用高,目前尚不能普及使用.2003年1~12月,我们对12例开胸术后肺不张患者采取早期留置鼻导管吸痰,促使肺复张,取得了一定效果,报告如下.
-
单手戴手套行气管内吸痰的方法
由于一次性医用吸痰管管壁较硬 ,缺乏弹性,容易损伤气道粘膜,深部吸痰管价格昂贵,难以普及,因而目前多家医院仍采用橡胶导尿管吸痰.作者经多年临床实践发现,使用该管吸痰时,需使侧孔不停地旋转方可将气道四壁的痰液彻底吸尽.按照传统的以无菌镊夹持吸痰管的方法进行操作,旋转角度受限且不灵活,而直接以手指搓动吸痰管则可收到满意的效果.具体做法如下:为病人翻身、叩背后,注入2~5ml气管保养液(生理盐水100ml加庆大霉素8万U加糜蛋白酶4000U)稀释痰液, 右手戴一次性无菌手套,拇指与食、中指夹持吸痰管,插至气管分叉处,刺激咳嗽后,手指缓慢搓动吸痰管并后退抽吸痰液.经临床实践证实,该方法可将吸痰管自如地旋转360°以上,使操作更灵活、更轻柔,从而减少了反复抽吸的次数,更好地保护了气道粘膜,保证了吸痰效果.
-
经鼻气管内吸痰插管困难原因分析及对策
经鼻气管内吸痰法(以下简称鼻导管吸痰法)是临床上常用的护理操作,用于不能进行有效咳嗽排痰者,是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和治疗肺不张的有效措施.[1]吸痰管有无插入气管内是吸痰效果好坏的关键.鼻导管吸痰插管困难指的就是吸痰管难以插入气管内进行吸痰.鼻导管吸痰在 ICU及胸外科应用极为广泛.现就我院 1994 ~ 2000年两病区行638例次鼻导管吸痰插管困难原因及对策进行讨论.
-
吸痰对严重吸入性损伤的治疗作用
吸入性损伤是烧伤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我们自1995年12月至1999年9月对25例重度吸入性损伤病人的吸痰效果进行分析,并探讨对治疗吸入性损伤的重要作用。
-
非人工气道条件下气管内吸痰插管长度与吸痰效果探讨
气管内吸痰通常是在人工气道条件下进行的,能有效地清理气管内的痰液.传统吸痰则是将吸痰导管插至咽喉部,不能有效地清理气管内的痰液.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非人工气道条件下,也能进行气管内吸痰.对此,我们于2004年9月开始在传统吸痰的基础上对插管长度进行了改进,并对两种插管长度的吸痰效果进行了观察,现报告如下.
-
影响未建立人工气道患者吸痰效果的原因及干预
目的:探讨人工气道未建立前影响吸痰效果的因素,并提出干预措施。方法随机选取2010年5月至2011年5月,我科非人工气道下吸痰的患者,进行观察及护理。结果对吸痰操作中不规范的行为进行干预,能提高操作的正确、安全及有效性,防止病人因清理呼吸道无效而出现并发症,减少气管插管的几率。
-
密闭式吸痰管在重症监护病房机械通气中的应用
在重症监护病房,呼吸机被广泛用于危重症患者的抢救,对于长期机械通气的患者,吸痰是有效维持人工气道通畅,保证足够的通气和充分的气体交换的关键.然而吸痰所引起的并发症却不容忽视.近年来,我院ICU对长期机械通气的患者采用密闭式吸痰管吸痰,提高了吸痰效果,减少了吸痰引起的并发症,现报道如下.
-
密闭式吸痰与开放式吸痰在气管切开中的效果比较
气管切开是一种抢救病人的急救手术.气管内吸痰是已建立人工气道的危重病人必须进行的一项护理操作.密闭式吸痰是操作者不直接接触吸痰管,气道与外界不相通,吸痰管被包在透明而柔软、结实的保护套中的一种吸痰方式.
-
新生儿左侧卧位吸痰效果的临床观察
在分娩过程中,如何有效地清理新生儿呼吸道,保持气道通畅,是预防新生儿窒息成功与否的第一步.现对我院2001年10月至2003年9月出生的新生儿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
密闭式吸痰管的临床应用体会
对于长期机械通气患者,吸痰是有效维护人工气道通畅,保证足够的通气和充分气体交换的关键措施.然而吸痰所引起的并发症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近年来,我院ICU对长期机械通气的患者采用密闭式吸痰管吸痰,提高了吸痰效果,减少了吸痰引起的并发症.现报道如下.
-
介绍一种临床简便经口腔吸痰法
吸痰是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和控制肺感染的有效措施,传统的吸痰方法有时不能达到理想吸痰效果,笔者根据自己的临床工作经验,总结了一种简便的吸痰方法.现介绍如下.1 用物准备不锈钢汤勺、纱布、一次性雾化器口含嘴、生理盐水、手套、吸痰管、感染性垃圾袋.2 方法一人或两人合作,首先将不锈钢汤勺的头端用纱布缠绕裹紧,再将头端从臼齿处放入压住舌面,然后将一次性雾化器的口含嘴放入上下门牙之间,固定后将汤勺取出.打开吸痰管,连接负压吸引器,中断负压后将吸痰管从口含嘴中间插入,顺着舌面上缘达到相应深度,连接负压吸引器进行吸痰.
-
软化吸痰管深部吸痰法对气管切开术后病人相关并发症的影响
气管切开术往往是重型颅脑外科、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昏迷、多器官衰竭病人以及大面积烧伤合并吸入性气道损伤病人早期采取的急救措施,吸痰法是护理此类病人必不可少的操作,其目的是清除呼吸道内分泌物及异物,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肺泡的通气和换气功能.吸痰管的选择是正确吸痰的基本保证,过粗会造成呼吸道有效通气量不足或者形成无效腔;过细会影响吸痰效果;过硬会加重气道黏膜的损伤;过软容易被负压吸扁,影响护理操作.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吸痰管选用软质、圆头、外径不超过套管内径1/2的硅胶管[1].在实际操作中发现,虽然严格掌握动作的轻、快、准,时间控制在15 s以内吸痰,但是仍给病人造成痛苦,特别是在深部吸痰时,常导致出血、喉头痉挛、呛咳等刺激,病人家属难以理解接受,部分家属常常拒绝护士适时深部吸痰,造成痰痂形成、气道堵塞、肺部感染等并发症.2006年1月-2009年2月,我科对气管切开术后病人32例采用软化吸痰管深部吸痰法,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
不同吸痰负压对机械通气病人吸痰效果的影响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病人的吸痰负压与吸痰效果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综合性 ICU 行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成年病人101例,分别采用3种吸痰负压(-75 mmHg,-150 mmHg,-300 mmHg)吸痰,由两名注册护士共同评估吸痰效果,并于吸痰前2 min及吸痰后5 min、10 min测定并记录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及心率(HR)的变化。[结果]吸痰负压为-150 mmHg 时吸痰间隔时间(70.0 min±30.0 min)明显长于吸痰负压为-75 mmHg及-300 mmHg时(30.0 min±15.0 min,50.0 min±15.0 min)(P<0.05);吸痰负压为-150 mmHg及-300 mmHg时的吸痰后痰鸣音改善状况明显优于吸痰负压为-75 mmHg时(P<0.05);吸痰前不同负压吸痰组 SpO2及 HR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吸痰负压为-300 mmHg时,吸痰后10 min的 SpO2、HR比吸痰前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吸痰负压为-75 mmHg、-150 mmHg 时,吸痰后5 min、10 min的 SpO2、HR与吸痰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械通气病人在-150 mmHg的吸痰负压下吸痰,吸痰后痰鸣音改善良好,吸痰间隔时间较长,且对 SpO2、HR的影响较小,是有效、安全且适合机械通气病人吸痰负压值。
-
浅谈吸痰技巧
吸痰技术是一项急救性质的技术,在呼吸系统疾病及危重症患的护理中的应用比较广泛,目的是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促进呼吸功能,改善肺通气[1];预防吸入性肺炎、肺不张、窒息等并发症的发生.常适用于危重症、昏迷、脑梗死后遗症会厌功能不全咳嗽反射减弱或消失、麻醉未醒、年老体弱咳嗽无力,痰液多而黏稠,无法自行清除而影响呼吸功能者;气道液性异物,如:呕吐物、进食误吸等;大咯血窒息患者.该技术的操作流程及应用的原理、原则,几乎所有的护士都熟练掌握,但在实际应用中较多护士缺乏灵活性、手法死板,吸痰效果差.轻者增加患者痛苦,延长住院天数;重者延误抢救时机增加病死率.现将我们多年的吸痰技术应用的心得总结如下,以供同道参考.
-
高血压脑出血病人吸痰问题探讨
为探讨高血压脑出血病人既达到吸净痰液保持呼吸道通畅,又不引起病情变化较为理想的有效吸痰效果,现将2000年7月~2003年7月在我科住院的36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人随机分成A、B 2组(在吸痰时间、压力、吸痰管大小、湿化液及其滴速均相同的条件下),分别采用使病人轻度咳嗽、剧烈咳嗽的方法进行吸痰,对血压(IBP)、动脉血气、痰量、听诊肺部情况变化进行对照观察.
-
全程低负压吸痰方法的效果分析
有效吸痰是保持呼吸道通畅的有效措施.不同的吸痰方法与患者的气道黏膜损伤程度及吸痰效果息息相关.临床上常规吸痰法因吸力控制不均衡常易引起患者气道黏膜损伤出血,而且常不能及时有效地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全程低负压吸痰方法曾有研究[1]报道应用于人工气道吸痰取得良效.为此,我科2007年12月-2008年3月在61例未建立人工气道的患者中分别采用常规吸痰法和全程低负压吸痰法吸痰,结果示全程低负压吸痰方法效果优于常规吸痰法,现报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