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根除幽门螺杆菌对慢性萎缩性胃炎逆转作用的探讨
目的探索根除幽门螺杆菌(Hp)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逆转作用.方法将Hp阳性的CAG病人52例随机分成A组27例(男18例,女9例,年龄52±7岁),给予抗三联疗法一周,加服养胃冲剂5.0,tid,po共90天.B组25例(男15例,女10例,年龄49±5岁),给予养胃冲剂5.0,tid,po,共90天.结果两组临床总缓解率分别为88.9%、60%(P<0.05).结果A组胃粘膜萎缩的逆转明显优于B组(P<0.05).组织学逆转A组明显优于B组(P<0.01).结论根除Hp可提高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逆转率.
-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治疗与预防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指胃黏膜呈慢性炎变和固有腺萎缩致使胃黏膜变薄,黏膜肌层增厚的慢性胃黏膜病,可伴有肠腺化生和异型增生.本病与胃癌的发病有密切关系,尤其是中度以上的异型增生属于胃癌的前期癌变.1987年世界卫生组织将本病列为胃癌的前期状态.
-
健脾化浊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60例
目的 观察健脾化浊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病人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采用健脾化浊法治疗,对照组给予中成药胃复春治疗.结论 本方法具有健脾、化浊、化瘀之效果,具有改善胃黏膜萎缩及肠化的作用.
-
让胃癌前期病变"浪子回头"
萎缩性胃炎是慢性胃炎的一种,这种胃炎是在胃粘膜表层损伤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出现腺体破坏、萎缩、消失、粘膜变薄,上皮细胞同则失去了正常功能.与此同时,还可能会出现肠腺化生,假幽门腺化生,胃小凹的上皮可发生增生,发育异常,形成所谓非典型增生.萎缩性胃炎多发生于老年人.有人统计,年龄每增长10岁,其平均递增率为10%.
-
Barrett食管研究进展
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是指食管上皮发生镜下可见的任何长度的异常变化并经粘膜活检证实发生肠腺化生的一类疾病,因1950年由Bar-rett首先报道而得名.
-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治疗与预防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指胃粘膜呈慢性炎变和固有腺萎缩,致使胃牯膜变薄,粘膜肌层增厚的慢性胃牯膜病,可伴有肠腺化生和异型增生.这种胃粘膜病变可发生在、胃粘膜的任何部位,而以胃体或胃窦为多发部位.萎缩的定义是指胃的正常结构出现病理改变,腺体结构丧失而被非功能性的组织取代,在胃体粘膜,萎缩导致壁细胞丧失,从而丧失正常的酸分泌.化生是指一种牯膜类型被另一种所替代.本病与胃癌的发病有密切关系,尤其是中度以上的异型增生属于胃癌的前期癌变.1987年世界卫生组织将本病列为胃癌的前期状态.
-
卞嵩京辨治慢性萎缩性胃炎肠腺化生经验举隅
卞嵩京(1939-),为上海市中医文献馆客座研究员,原上海市黄浦区中心医院中医科主任,上海市中医脾胃病协作中心委员,近代沪上名医刘民叔(1897—1960)先生嫡传弟子,本文总结先生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肠腺化生的经验,并附医案两则,以飨医务同道。
-
慢性胃炎的诊断与治疗
慢性胃炎系由多种病因如幽门螺杆菌感染、物理、化学因素损伤、十二指肠胃反流及免疫因素等反复长期作用于胃粘膜所引起的慢性胃粘膜炎症性病变,为常见多发病。我国多数是以胃窦为主的全胃炎,后期以胃粘膜固有腺体萎缩和肠腺化生为主要病理特点。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消化不良等症状,病程漫长,有反复发作的倾向,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50岁以上发病率达50%以上。……
-
自拟参芪养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30例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指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黏膜变薄及伴有肠腺化生、不典型增生为特征的消化系统常见疾病,因其与胃癌的发病有密切关系,故有效的治疗萎缩性胃炎对于胃癌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尚未发现对萎缩性胃炎有明确阻断作用的西药.笔者近年临证采用自拟参芪养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获得满意效果,总结如下.
-
滋阴益胃法治疗阴虚体质慢性萎缩性胃炎50例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以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黏膜变薄、黏膜肌层增厚并多伴有肠腺化生、不典型增生为特征的慢性疾病,被列为胃癌的癌前疾病或癌前状态.通过10余年的临床观察,我们发现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中,阴虚体质者所占比例颇高,笔者2010-03~2011-10采用滋阴益胃法治疗属阴虚体质的本病患者50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
柘木糖浆治疗活动期慢性胃炎及胃黏膜肠腺化生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柘木糖浆对慢性活动性胃炎临床症状的有效率及逆转慢性胃炎胃黏膜肠腺化生的疗效观察.方法:对71例慢性活动性胃炎伴胃黏膜肠腺化生患者给予柘木糖浆口服,每日3次,每次25 mL,服用8周.治疗后第2、4、6及8周记录患者上腹痛、腹胀、反酸及嗳气等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在治疗前及治疗后进行胃黏膜活检以评估肠腺化生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8周后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改善(P=0.001),对上腹痛、腹胀、反酸及嗳气的有效率分别为83.9%的乙腈、91.7%、87.2%及86.3%.胃黏膜肠腺化生在治疗后较治疗前后显著好转(P=0.0001).用药期间没有发生不良反应.结论:柘木糖浆能有效缓解慢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逆转胃黏膜肠腺化生.
-
三七饮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腺化生50例
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腺化生及不典型增生与胃癌关系密切.我们采用自拟三七饮治疗本病50例,收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
中西医结合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性慢性萎缩性胃炎58例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由于胃腺体部分或全部萎缩或消失,腺管间隙变大,粘膜有不同程度变薄,胃腺体可出现肠腺化生.笔者自1998年2月至2003年3月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58例CAG,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
慢性胃炎143例治疗体会
慢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在临床上,若伴发中度以上不典型增生、重度不完全型结肠肠腺化生即诊断为胃癌癌前病变.2000年以来,笔者应用胃镜检查及治疗中发现,慢性胃炎若治疗不当则可转化为胃癌.现介绍如下.
-
慢性萎缩性胃炎如何治疗
浙江宁波读者纪某来信说:这些天胃一直不舒服,医院检查说是慢性萎缩性胃炎,这个病严重吗?我的父亲是胃癌去世的,所以我很担心.该如何治疗?答纪某读者:慢性萎缩性胃炎实际上是一种病理诊断,以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数目减少、胃黏膜变薄、黏膜基层增厚,或伴幽门腺化生和肠腺化生,或有不典型增生为特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常表现为上腹部隐痛、胀满、嗳气,食欲不振,或消瘦、贫血等,无特异性.是一种多致病因素性疾病及癌前病变.
-
胃癌及癌前病变与幽门螺杆菌
目的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 pylori)感染与胃癌的关系一直倍受人们关注,检查胃癌及癌前病变,如萎缩性胃炎、肠腺化生、异型增生病人H pylori感染情况,了解H pylori感染与胃癌的关系.方法通过胃镜钳取胃粘膜,用快速尿素酶试验法(RUT)、PCR法、HE银染法等三种方法同时检查,判定H pylori感染,并作病理细胞学检查.共查萎缩性胃炎89例、肠腺化生64例、异型增生47例、胃癌3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103例作为对照.结果H pylori阳性率在萎缩性胃炎、肠腺化生病人中较高,分别是79.3%和81.3%,与对照组功能性消化不良病人(阳性率61.2%)相比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值均小于0.01.异型增生组Hp阳性率较低72%,与对照组相比P>0.05,无显著统计学差异.胃癌病人与对照组相比P<0.05,Hp阳性率显著降低.结论H pylori感染与萎缩性胃炎、胃粘膜肠腺化生密切相关,与异型增生、胃癌无直接关系.H pylori感染主要参与癌前病变的前期阶段,是胃癌的高危险因素.
-
胃粘膜肠化生与产细胞毒素幽门螺杆菌抗体滴度的关系(附148例报告)
HP的感染是普遍的,但是感染所造成的结果却有很大的不同.一些感染者只表现为无症状或轻微症状的HP带菌者,而另一些则表现为慢性胃炎、肠腺化生,甚至发展成为肠型胃癌.鉴于这些不同的感染结果,本文着重探讨产细胞毒幽门螺杆菌对胃粘膜的损害,旨在寻找从慢性胃炎发展到癌前病变的证据,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关键词: 肠腺化生 产细胞毒素幽门螺杆菌 酶免法 -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肠腺化生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中药胃舒煎剂联合幽门螺旋杆菌(Hp)根治方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肠腺化生的临床疗效以及胃镜和病理形态学改变.[方法]将9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有肠上皮化生的患者随即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幽门螺旋杆菌根治方案,奥美拉唑20mg+克拉霉素0.5g+替硝唑0.5g,上述三种药物均每日两次口服,疗程1个月.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服用中药胃舒煎剂,每日两次,每次200ml,服用6个月.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做电子胃镜检查,评估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情况和病理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00%;两组相比,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胃镜检查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4.0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58.00%,两者相比差异显著(P<0.05).病理检查也显示治疗组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胃舒煎剂联合幽门螺旋杆菌根治方案,可以显著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肠腺化生患者临床症状,抑制并且改善肠胃黏膜的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
-
胃粘膜肠腺化生类型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
本文对134例病理证实的胃粘膜肠腺化生进行粘液组化染色分型及幽门螺杆菌(Hp)测定.结果发现完全型肠化(Ⅰ型)Hp感染率55.3%低于不完全性肠化(Ⅱ型和Ⅲ型)73.5%、80%,p<0.01.提示混合性肠腺化生胃癌发生的高危险性可能与Hp感染率高相关,值得深入研究.
-
Barrett食管研究进展
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是指鳞柱状上皮结合部移行至胃食管连接部近端且伴有肠腺化生的疾病[1].BE是一种癌前病变,与食管腺癌关系密切.近年来BE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已成为西方国家食管腺癌发病率大幅度增高的直接原因.本文就BE的发病机制、筛查与监测、异型增生的检测及内镜下消融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